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9.中医方药合集

目录
方药治痹病1 --方药治骨痹病2 --方药治胃脘痛 --方药+针灸治头痛 --方药治的失眠 --方药治小儿常见病 --方药+外冶技术治鼻渊病 --方药治骨痹+外冶 --方药治肺系病 --方药治腰痛 --方药治胃痞病 --历代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方药治咳嗽 --方药治失眠必读 --方药治糖尿病 ----方药治腹胀满 --方药治小中风+外治处理中风后遗症 --方药治乳癖病 --方药+针灸治眩晕(高血压) --方药治带下病+外冶 --中医治疗不孕症一例(+外治) --方药治治胃脘痛+拔罐外治 --方药-胃脘痛考生考前必读 --刘渡舟治胃痛十二法 --消渴症怎么办?看中医淡定接招,轻松治疗糖尿病 --刘渡舟胃脘痛十二治法 --古代名医治咳嗽的经验!值得收藏 --感冒的诊断及预防 --中药 --太全了!200味常用中药口诀速记,性味、功能、主治全都有~ --中药20类分类歌诀,轻松掌握药性 --温里药知识点整理 --齐了!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对比大汇总! --700种中药功效(表格版) 不多说了,你收藏好! ----中药歌诀大全!请开始你的背诵—— --670味中药功效汇总,中医人必备,快收藏吧! --中药口诀记忆法! --中药总结(全,必收藏!) --中药总结(全,必收藏!) --常见中药副作用一览表建议人手一份! --中药歌诀大全 --方剂 --干货|主治腰腿、肩臂、手足痛、一身疼痛诸方 --传承2000多年,只有2味药的千古失眠第一方 --只有3味药的三张失眠特效方 --深度解读方剂三大精髓:君臣佐使、七方、剂型! --经典全收集:中药对药大全!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中药37个方剂对比! --考试方剂顺口溜-祛痰剂 --方剂歌诀大全,一篇搞定方剂组成!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 看看中药的“特殊用量” --308首汤头歌诀 好东西,果断收藏并分享吧! --大小方剂的对比记忆,记住这4张表就够了! ----方剂趣味记忆歌诀 --中药炮制 --中药考点,炮制方法-口诀记忆法! --中药炮制,必看! --中药鉴定 --手绘中药图谱,美翻了 --图片版百味常见中药辨识 专长考生必读! --中药鉴定就应该这样轻松学 --其他 --调理脾胃的方法 --利水渗湿药知识点整理 --驱虫药 止血药知识点整理 --中药学知识点整理 --祛风湿药知识点整理 --泻下药知识点整理 --消食药知识点整理 --安神药知识点整理 --中药脏腑用药规律:肺 --活血化瘀药知识点整理 ------中药脏腑用药规律:脾 --中药脏腑用药规律:胃 --药性理论知识学习 --中药脏腑用药规律:心 --解表药的功效总结! --化痰止咳平喘药知识点整理 --中药脏腑用药规律:肾 --趣话中药之药引子 --中药功效表述用语解析 --常用中药名释义,速度收藏! --中药的特殊煎制方法 --中药配伍的爱恨情仇 --中医专长备考——方药|中医内科学160个高频考点汇总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痹病1
蠲痹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验案三则
蠲痹汤在古代医籍里有多家记载,由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心、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炙甘草组成,主治风寒湿痹。临证将此方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痛之基础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典型案例一
吴某,男,32岁。体格魁梧,平素嗜烟酒,喜食辛辣燥热之品。2012年6月上旬,因外感发热、咽痛,在镇卫生所治疗5天,热稍退,出现双膝关节、踝关节疼痛,行动不利。局部关节红肿,扪之有热感,压痛明显,可见皮下结节,舌质红润,苔黄稍腻,脉滑数。检验:血沉20mm/h,抗“O”800单位。
诊断:风热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疏风清热,利湿除痹。
方药:羌活15g,独活15g,桂枝10g,乳香10g,桑枝15g,秦艽10g,当归25g,川芎10g,炙甘草10g,薏米仁15g,苍术25g,威灵仙15g,荆芥穗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关节肿去,疼痛减轻。2周后症状消失,去苍术加黄柏20g,继续服用。1周后检查血沉4mm/h,抗“O”200单位,病或痊愈。追访6个月,未见复发。
典型案例二
孙某,女,25岁。2013年7月就诊。因淋雨受寒湿,右髋关节及腰部疼痛年余,时常伴有踝关节疼痛,每因天气变化而加重。一周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现腰及髋关节痛剧,活动明显受限,翻身困难,呈强迫体位,右髋关节及第三四腰椎处有明显压痛,经X片检查:排除腰、髋关节病变以及坐骨神经病变。化验血沉:40mm/h,舌质淡白,苔滑腻,脉沉滑。
诊断:寒湿痹。
治疗:温经散寒,利湿通痹。
处方:起初以蠲痹汤和独活寄生汤服用3剂无效。考虑病人寒湿凝滞较甚,处以蠲痹汤加减:羌活15g,秦艽15g,桂枝10g,当归20g,狗脊20g,木瓜20g,乳香15g,没药15g,炙川乌15g,麻黄10g,甘草20g。水煎3剂,服后显效,继服3剂,能下床行走。分析:病人夏令时节并无汗出,疼痛虽止,寒邪未去。守原方川乌、麻黄、桂枝增量,使之徐徐汗出,3天后去掉川乌、麻黄,继服1周痊愈。
典型案例三
刘女士,29岁。2013年9月5日来诊。诉一月前因“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在本市中心医院院诊治。出院后于1周前又有感冒,3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8℃。查体时咽部充血。双上肢大关节及右踝关节明显压痛,以双腕关节为甚,右踝关节上方有皮下小结。舌红润、苔微黄而腻,双脉弦滑微数。抗“O”800单位。
诊断:风湿痹。
治疗:祛风胜湿,除痹止痛。
处方:羌活15g,独活15g,桂枝15g,川芎20g,甘草10g,乳香10g,没药10g,桑枝15g,姜黄20g,地龙15g,威灵仙20g,水煎服,12剂。关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皮下结节渐退消失,抗“O”200单位,病症痊愈。一年追访,未见复发,已正常上班。
按:风湿性关节痛一般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蠲痹汤治痹症是古人经验之总结。临床应用中感到:根据风、寒、湿、热等病因的不同,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治疗当需进行必要的加减和临床化裁,同时根据病情的侧重,进行方内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使其药性发生变化。从而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效应。
治疗湿热痹合用薏苡三妙汤。蠲痹汤虽然功能上是治疗风湿热痹,但究其效用及临床实践,去湿热之效应嫌不够。临床增加薏苡三妙汤(薏苡仁、苍术、黄柏、牛膝),既增加了它的清热利湿、燥湿除痹功能,本文例(一)的处方中即为此意。两方合裁,达到了清热。利关节的效应。
治疗寒湿凝滞不去的,用乌头配麻黄。乌头散寒止痛祛湿,可散在表之风。除在里之寒湿,其力很强,麻黄开表,辛散温通,二药合用,可沟通表里,使在表在里寒湿之邪温通宣散,达到蠲痹汤治疗寒湿凝滞的良好的效果。治疗风湿痹也可配姜黄。姜黄辛散、苦泄、温通之品,为内行气血、外散风寒,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祛风除痹之药。蠲痹汤中有芎、归、乳香之类,但其活血有余,通经散寒之力不够,若以姜黄配桑枝,联合诸药,使之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外散风寒,内行气血,特别是治疗上肢为主的痹痛疗效尤佳。

李有伟诊治风湿病经验
李有伟,芜湖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先后跟随其父,全国名老中医、芜湖市中医院创始人李少白和国医大师李济仁学习。她从事中医工作近五十年,对风湿病有深入研究。兹选李有伟治疗风湿病经验介绍如下。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志,合而为痹也”。风湿病多由劳累当风,涉水冒寒,久卧湿地导致邪侵人体,邪留经络进而气血不畅发而成痹,或久而郁热发为热痹,或风湿日久致肝肾不足之久痹,以肌肉、筋骨、关节疼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关节肿热为特点,属于西医学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范畴。李有伟认为,此病肝肾亏虚为根本,基本病机在于外邪入里日久,肝肾、精血亏虚,合而为痹。
李有伟临证治疗风湿痹证以补肝肾为治疗之本,佐以活血化瘀、健脾理气、清热利湿,创制出治疗风湿病的经验方——和痹汤。该方由杜仲、川续、川牛膝、桑寄生为主药,临床根据病情随证加减,疗效甚好。
验案
患者,女,47,四肢关节肌肉反复疼痛三年余,劳累后甚。近一月余,疼痛加剧,不能久立,无放射性疼痛,上肢旋后功能受限,神智清楚,纳食尚可,二便平调,夜间偶有关节疼痛,夜寐不安,舌黯苔黄,脉弦。检查:类风湿因子较高,关节退行性病变。
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痹症(肝肾亏虚)。治法:补益肝肾 清热活血。方选和痹汤加减。
方药:杜仲20克,怀牛膝15克,桑寄生10克,川续断10克,威灵仙10克,醋玄胡10克,僵蚕10克,神曲6克。七剂。
二诊:患者诉服药后疼痛稍有缓解。李有为处方在一诊基础上去蒲公英,加山药30克,青黛和夏枯草各10克。
三诊:患者诉疼痛明显缓解,夜卧安宁。效不更方,继续巩固治疗。后随访,患者诉疼痛基本缓解,劳作均可
本病虽多由外邪所引发,但其根本在于肝肾不足,外邪侵袭可导致本虚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治疗关键在要考虑标本缓急基础上,补肝肾,扶正气,内外兼顾。

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腿痛
患者年老体虚,阳气不足,卫阳不固。加之正值春夏之交,南方雨水甚多,寒湿偏胜,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阻滞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成痹证。
张某,64岁,2019年4月12日初诊。患者1周前因感风寒而发病。刻诊见:腰痛、双下肢酸麻胀痛、屈伸不利、行走不便等,同时伴双脚踝关节以下冷,彻夜不温。舌质红,苔白而腻,脉浮缓。
诊断:痹症(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寒湿邪,补肝肾之虚。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20g,寄生30g,秦艽20g,防风10g,细辛3g,熟地2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7g,桂心10g,茯苓30g,杜仲20g,牛膝10g,玄胡20g,黄芪30g。7剂,水煎,每剂分2次服。
2019年4月19日二诊:自诉“疼痛好了一大半”,诸症有明显改善。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守方稍事增减,再进7剂而愈。嘱其慎防风寒,活动腰腿。
按:患者年老体虚,阳气不足,卫阳不固。加之正值春夏之交,南方雨水甚多,寒湿偏胜,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阻滞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成痹证。独活寄生汤切中病机。方中以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当归、赤芍、川芎和营养血;参、苓、甘草益气扶脾。诸药以扶助正气为主。独活、细辛入肾经搜风蠲痹,使邪外出。桂心入肾经血分,祛少阴之寒而止痛;秦艽、防风祛风邪,行肌表,且能胜湿,诸药为祛邪而用。酌加玄胡化瘀止痛,酌加黄芪,引领诸药直达病所(气为血之帅)。与上药相配,是为标本兼顾,共成扶正祛邪之功,共奏如鼓应桴之效。
调治痹症的偏方验方
痹症是中医病名,它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痹症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痛有定处,有的为刺痛、麻木、或肿胀。但部分患者起病有发热、口渴、咽喉痛、全身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对于传统痹症,一些常用方剂、食疗方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乌梅丸可缓解痹症
【组成】乌梅、桂枝、党参、当归各15克,黄柏12克,黄连3克,细辛4克,干姜5克,制附片、炙甘草各10克,干姜、川椒各6克、赤芍、白芍各10克。
【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威独牛木草汤可活血通络
【组成】威灵仙,羌活、独活、牛膝、寄生、木瓜、防己各12克,黄柏、龙胆草、附子、延胡索、没药、苍术各10克,红花6克。
【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痹痛宁可舒筋活络,通痹止痛
【组成】制附子、桂枝、羌独活、广地龙、乌蛇肉、赤芍、白芍各10克,防己、当归各15克,生地黄、薏苡仁、生黄芪各30克,蜈蚣3条,细辛5克,鹿角霜、生甘草各12克。
【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半个有为1个疗程。

熏熨沐浴方可活血止痛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透骨草、莪术、炙乳香、炙没药、威灵仙、桑寄生、皂角刺各15克,酒白芍20克,制南星12克,仙灵脾、马钱子、细辛各10克。
【做法】将诸药研粗末,装入布袋,清水泡1小时,小火煎30分钟即可。
【用法】先熏洗患处,再用药渣袋热敷患处,然后将患处浸泡在药液中,略加活动,幅度可逐渐增加,以利血脉运行。每次熏浴热熨半小时,每日1-2次,每剂药用2日。一般7-10日为1个疗程。

大葛根汤可温经止痛
【组成】葛根100克,麻黄15克,桂枝、炙甘草各10克,制川乌3克(先煎、久煎)、白芍、薏苡仁各30克,黄芪24克。
【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龙马定痛丹能活血通络
【组成】马钱子30克,地龙、全蝎、土鳖虫各3克,朱砂0.3克。
【做法】马钱子土炒,入香油炸,与地龙、土鳖虫、全蝎共研细末,再放入朱砂,制成蜜丸40粒。
【用法】每晚睡前用糖开水送服1粒,1周后不缓解,可于每晨加服半粒至1粒。

三七猪蹄汤可舒筋活络
【组成】木瓜、三七、怀牛膝、续断、当归各10克,砂仁4克(布包),净猪蹄爪、料酒、葱花、姜末、盐、味精、五香粉各适量、
【做法】将猪爪剁块;将木瓜、三七、怀牛膝、续断、当归切片,同放入纱布袋中,扎紧封口,与猪蹄同放入沙锅,加水煮沸,烹入料酒,改用小火煮1小时,取出药袋,放入洗净的砂仁,加葱花、姜末煮至猪蹄爪酥烂,加盐、味精、五香粉拌匀。
【用法】佐餐食用。

专    家    课    堂
      预防痹症,需注意防寒、防潮,劳动或运动后出汗不可入冷水洗浴;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另外,不宜多食寒凉之物,如竹笋、通菜等。

风湿病验方
冬春季节,风湿疾病易复发,痛苦万分,名家名方终于将张简斋治疗风湿三个验方大公开,“不死癌”有得治了!传递下去,放到您的圈子里,一定有人需要!
风湿寒痹
羌活2.4克,独活3.6克,生苡仁12克,法半夏9克,防风、防己各 3.6克,炒怀牛膝4.5克,赤茯苓、赤芍各6克,炒苍术4.5克,炒川黄柏4.5克,陈皮4.5克,生甘草2.4克,淡生姜1.5克
【按语】本法主治风湿寒痹。
《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若素体虚弱,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注于经络,羁留关节,则见肢体关节酸痛,转侧不利,头重腿软等症。治宜疏化。
张氏此法宗羌活胜湿汤、三妙丸合方加减,方用羌活、独活、防风散风胜湿,三妙丸加防己、薏苡仁利湿蠲痹,配二陈、二姜温中和胃。此方治风湿,临床用之,每获良效,从此可确证张氏乃遣方择药之上工耳。

风湿热痹
羌活2.4克,秦当归6克,生甘草2.4克,炒防风3.6克,赤猪苓各 6克,法半夏9克,煨葛根4.5克,炒赤芍6克,炒茵陈7.2克,炒苍术4.5克,炒泽泻4.5克,炒知母4.5克,炒黄芩3.6克,新会皮4.5克,苦参4.5克
【按语】本法主治风湿热痹。
尤在泾说:“热痹者,闭热于内……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有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临床可见肢体关节疼痛,局部红肿,发热恶风,头痛口渴,小溲不畅,苔黄脉滑,治宜祛风导湿解热。
张氏此法系当归拈痛汤加减,东垣原方本治脚气疱疡,张氏用此法,去升提之升麻,燥补之白术,祛风除热化湿,配二陈和中,诸药协同,治风湿热痹效佳。从此法可窥张氏临床用药师古而不泥古之一斑。

风湿侵袭
羌活2.4克,秦当归6克,生甘草2.4克,炒防风6克,赤茯苓、赤芍各6克,炒山栀4.5克,香白芷4.5克,橘皮4.5克,炒白蒺藜7.2克,川芎3.6克,桔梗3.6克,淡生姜各1.5克
【按语】本法主治风湿侵袭,血络不和而致肌肤瘾疹作痒者。
风湿侵袭,郁于肌肤腠理之间,络脉失畅出现周身肌肤出疹、搔痒等症。治用和血疏风解湿之法。张氏此法系经验方,方用羌活、防风、白芷、白蒺藜、桔梗疏风宣肺透表,遵古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训,用当归、赤芍、川芎和血,赤苓利湿,配山栀清湿邪郁久所化之热,陈皮和中。诸药合用,临床治疗风湿痒症,确有良效。

蠲痹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痛验案三则
蠲痹汤在古代医籍里有多家记载,由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心、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炙甘草组成,主治风寒湿痹。
蠲痹汤在古代医籍里有多家记载,由羌活、独活、秦艽、当归、川芎、桂心、海风藤、桑枝、乳香、木香、炙甘草组成,主治风寒湿痹。临证将此方作为治疗风湿性关节痛之基础方,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典型案例一
吴某,男,32岁。体格魁梧,平素嗜烟酒,喜食辛辣燥热之品。2012年6月上旬,因外感发热、咽痛,在镇卫生所治疗5天,热稍退,出现双膝关节、踝关节疼痛,行动不利。局部关节红肿,扪之有热感,压痛明显,可见皮下结节,舌质红润,苔黄稍腻,脉滑数。检验:血沉20mm/h,抗“O”800单位。
诊断:风热痹(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疏风清热,利湿除痹。
方药:羌活15g,独活15g,桂枝10g,乳香10g,桑枝15g,秦艽10g,当归25g,川芎10g,炙甘草10g,薏米仁15g,苍术25g,威灵仙15g,荆芥穗15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周,关节肿去,疼痛减轻。2周后症状消失,去苍术加黄柏20g,继续服用。1周后检查血沉4mm/h,抗“O”200单位,病或痊愈。追访6个月,未见复发。

典型案例二
孙某,女,25岁。2013年7月就诊。因淋雨受寒湿,右髋关节及腰部疼痛年余,时常伴有踝关节疼痛,每因天气变化而加重。一周前因感冒后症状加重。现腰及髋关节痛剧,活动明显受限,翻身困难,呈强迫体位,右髋关节及第三四腰椎处有明显压痛,经X片检查:排除腰、髋关节病变以及坐骨神经病变。化验血沉:40mm/h,舌质淡白,苔滑腻,脉沉滑。
诊断:寒湿痹。
治疗:温经散寒,利湿通痹。
处方:起初以蠲痹汤和独活寄生汤服用3剂无效。考虑病人寒湿凝滞较甚,处以蠲痹汤加减:羌活15g,秦艽15g,桂枝10g,当归20g,狗脊20g,木瓜20g,乳香15g,没药15g,炙川乌15g,麻黄10g,甘草20g。水煎3剂,服后显效,继服3剂,能下床行走。分析:病人夏令时节并无汗出,疼痛虽止,寒邪未去。守原方川乌、麻黄、桂枝增量,使之徐徐汗出,3天后去掉川乌、麻黄,继服1周痊愈。

典型案例三
刘女士,29岁。2013年9月5日来诊。诉一月前因“急性风湿性关节炎”在本市中心医院院诊治。出院后于1周前又有感冒,3天前开始发热,体温38.8℃。查体时咽部充血。双上肢大关节及右踝关节明显压痛,以双腕关节为甚,右踝关节上方有皮下小结。舌红润、苔微黄而腻,双脉弦滑微数。抗“O”800单位。
诊断:风湿痹。
治疗:祛风胜湿,除痹止痛。
处方:羌活15g,独活15g,桂枝15g,川芎20g,甘草10g,乳香10g,没药10g,桑枝15g,姜黄20g,地龙15g,威灵仙20g,水煎服,12剂。关节疼痛症状基本消失,皮下结节渐退消失,抗“O”200单位,病症痊愈。一年追访,未见复发,已正常上班。
按:风湿性关节痛一般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蠲痹汤治痹症是古人经验之总结。临床应用中感到:根据风、寒、湿、热等病因的不同,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治疗当需进行必要的加减和临床化裁,同时根据病情的侧重,进行方内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使其药性发生变化。从而在不同的阶段发挥不同的效应。同时,根据先人的经验和临床的实践,体会到:
治疗湿热痹合用薏苡三妙汤。蠲痹汤虽然功能上是治疗风湿热痹,但究其效用及临床实践,去湿热之效应嫌不够。临床增加薏苡三妙汤(薏苡仁、苍术、黄柏、牛膝),既增加了它的清热利湿、燥湿除痹功能,本文例(一)的处方中即为此意。两方合裁,达到了清热。利关节的效应。
治疗寒湿凝滞不去的,用乌头配麻黄。乌头散寒止痛祛湿,可散在表之风。除在里之寒湿,其力很强,麻黄开表,辛散温通,二药合用,可沟通表里,使在表在里寒湿之邪温通宣散,达到蠲痹汤治疗寒湿凝滞的良好的效果。
治疗风湿痹也可配姜黄。姜黄辛散、苦泄、温通之品,为内行气血、外散风寒,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祛风除痹之药。蠲痹汤中有芎、归、乳香之类,但其活血有余,通经散寒之力不够,若以姜黄配桑枝,联合诸药,使之既入气分,又入血分,外散风寒,内行气血,特别是治疗上肢为主的痹痛疗效尤佳。

独活寄生汤治疗腰腿痛验案
患者年老体虚,阳气不足,卫阳不固。加之正值春夏之交,南方雨水甚多,寒湿偏胜,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阻滞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成痹证

张某,64岁,2019年4月12日初诊。患者1周前因感风寒而发病。刻诊见:腰痛、双下肢酸麻胀痛、屈伸不利、行走不便等,同时伴双脚踝关节以下冷,彻夜不温。舌质红,苔白而腻,脉浮缓。
诊断:痹症(风寒湿型)。
治法:祛风寒湿邪,补肝肾之虚。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独活20g,寄生30g,秦艽20g,防风10g,细辛3g,熟地20g,赤芍15g,当归15g,川芎7g,桂心10g,茯苓30g,杜仲20g,牛膝10g,玄胡20g,黄芪30g。7剂,水煎,每剂分2次服。
2019年4月19日二诊:自诉“疼痛好了一大半”,诸症有明显改善。舌质红、苔薄白,脉浮。守方稍事增减,再进7剂而愈。嘱其慎防风寒,活动腰腿。
按:患者年老体虚,阳气不足,卫阳不固。加之正值春夏之交,南方雨水甚多,寒湿偏胜,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阻滞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而成痹证。独活寄生汤切中病机。方中以熟地、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当归、赤芍、川芎和营养血;参、苓、甘草益气扶脾。诸药以扶助正气为主。独活、细辛入肾经搜风蠲痹,使邪外出。桂心入肾经血分,祛少阴之寒而止痛;秦艽、防风祛风邪,行肌表,且能胜湿,诸药为祛邪而用。酌加玄胡化瘀止痛,酌加黄芪,引领诸药直达病所(气为血之帅)。与上药相配,是为标本兼顾,共成扶正祛邪之功,共奏如鼓应桴之效。

4个中医验方治疗腰痛有奇效
腰腿痛是一种急性或慢性软组织损伤所引起的局部或下肢疼痛性病证。由于腰部是脊柱运动范围较大的部位,人体负荷较重,故各种原因都可能使腰腿受伤。
001当归杜仲汤治腰腿疼
【方剂】全当归、杜仲、川续断各15克,麻黄、肉桂各6克,地龙、苏木、穿山甲、乌梢蛇各10克,红花、桃仁各12克,生甘草5克。
【用法】上水次后合并液,分2-3次温服,每日1次,1周为1个疗程。
【主治】腰腿疼。
【验证】用此方治疗腰腿痛患者15例,服药1-3个疗程治愈179例,有效1例。治愈者随访未见复发

002党参白术治腰腿疼
【方剂】党参30克,茯苓20克,白术怀牛膝各12克,法半夏、陈皮、元胡克,桑寄生、杜仲各15克,大枣5枚,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补肾健脾,利水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腰腿疼。
加减:气短、乏力、气血两虚明显者,加黄芪30克,当归12克;脾虚便溏者,酌加淮山药15克,芡实10克;瘀阻痛甚者,加续断15克,威灵仙10克。
【验证】用此方治疗腰腿疼患者8例,均获痊愈

003独活牛膝汤治腰疼
【方剂】独活、牛膝、防风、秦艽、杜仲、白芍各9克,桑寄生18克,熟地15克,当归、茯苓、人参各12克,甘草、川芎各6克,细辛3克,肉桂1.5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腰痛、坐骨神经痛
【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35例,治愈21例,显效12例,无效2例。

004白芍红花治腰腿痛
【方剂】白芍50克,制川乌、制草乌、全蝎各6克,独活、桂枝、威灵仙各15克,黄柏、全当归、杜仲、续断、红花、桃仁各10克,牛膝30克,生甘草12克。法每日1剂,水煎,分2-3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
【主治】腰腿疼。
加减若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各15克;若血虚者,加阿胶、制何首乌各10克。
【验证】用此方治疗腰腿痛患者137例,经用药1~2个疗程治愈131例,显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9.2%。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骨痹病2
二妙散合芍药甘草汤治关节红肿疼痛
二妙散出自《丹溪心法》,功效清热燥湿。芍药甘草汤则出自《伤寒论》,功效甘酸复阴、养阴舒筋、和营定痛。从方义来看,两方看似无关联,但是中医遣方用药就是一个妙字,临床中合方加味治疗湿热筋痹,效果喜人,相得益彰。若湿热下注,壅阻关节,则见痿痹。二妙散加牛膝、薏米成为四妙散,专除湿利水,行血清热,用治下肢红肿热痛之湿热痹症,堪称良方。若湿热久蕴不退而殃及筋脉者,则常常因大筋软短,小筋软长,致肢节挛急疼痛而难以屈伸之顽症。此时,若能合用芍药甘草汤加味,酸甘化阴之法,确能起到柔筋止疼和营定痛的作用。
张某,男,43岁,2017年8月3日初诊。自述双下肢双踝关节,十指关节胀痛反复已一年多,伴尿酸高,诊见:双膝关节、双上肢,包括十指关节酸痛、屈伸不灵,偶见灼热疼痛;晚上小腿抽筋、大便硬结、舌淡红、苔粗腻、脉弦滑涩。
诊断:热痹症(湿热痹阻型)。
治疗:清热除湿,养血柔筋止疼。处方:二妙散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方药:炒苍术15g,炒黄柏10g,牛膝15g,薏米30g,白芍30g,赤芍20g,炙甘草15g,萆薢15g,忍冬藤30g,木瓜15g。6剂,水煎分2次温服。药服3剂后,疼痛红肿明显减轻,其他症状逐日缓解,效不更方,再进15剂,临床症状大为改善,之后以独活寄生汤增减,调理月余,尿酸降至正常值,四肢关节轻松灵活。
按:《医方考》记载:“湿热作痛,不拘上下,此方用之每良,苍术妙在澡湿,黄柏妙在去热,二物皆有雄壮之性……”苍术生用入阳明经,能发二阳之汗;黄柏炒黑入太阴经,能除至阴之湿,一生一熟,相为表里;治阴分之湿热,有如鼓应桴之妙;而加牛膝、薏米,更是健脾渗湿、通利筋脉。合芍药甘草汤,芍药补血养阴以柔筋;炙甘草补中益气、和中缓急,二药合用,酸甘化阴而养血,柔筋缓急而舒筋,善治筋脉拘急;加萆薢利湿去浊,祛风通痹;忍冬藤清热解毒,疏风通络;木瓜平肝和胃,祛湿舒筋,所以药后3天显效。

补肾通络法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的一种综合征,是腰腿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闪腰范畴。《素问·脉要精微论》载:“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说明肾虚是内因,是发病的关键和基础,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再加上外因如跌仆闪挫、损伤,互相凑合而成病,用补肾通络法取得较好效果。
沈某,女,68岁。2018年11月15日初诊:右侧腰腿痛已4个月,先后在当地做推拿针灸治疗,后贴膏药1个月,疼痛没有好转。苔薄舌淡脉虚弦。诊为:L3/4、L4/5、L5/S1椎间盘突出。处方:补骨脂10g,申姜10g,杜仲10g,川断10g,怀牛膝15g,当归10g,鸡血藤30g,地龙10g,地鳖虫10g,木瓜15g,白芍30g,甘草10g。10服,水煎1日2次分服。
2018年11月25日,原方加蜂房10g,10剂。2018年12月5日,原方加细辛5g,5剂。
2018年12月10日,右腰腿痛明显减轻,但疲惫时现,原方加黄芪30g,10剂。2018年12月21日,腰腿痛基本痊愈,去细辛续服10剂。
以后多次电话随访,腰腿没有再疼痛。
本方内杜仲、川断、怀牛膝、补骨脂、申姜补肾治本,可恢复纤维环退变;地龙、地鳖虫祛瘀;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木瓜、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解经络;黄芪补虚;细辛、蜂房祛风通痹,加强止痛力度。全方共奏补肾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之功。本方除少数需要手术外,大部分均可治愈和缓解,疗程一般在一个月左右。

民间验方治骨质增生有奇效
骨质增生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出现的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骨组织增生性病变。该病是由于人到中年以后体质虚弱,骨质退行性变,加之长期站立、行走或长时间地持于某种姿势,肌肉牵拉或撕脱出血,血肿肌化,致骨边缘形成刺状或唇样的骨质增生。其疼痛部位一般为腰椎、胸椎和颈椎,表现为腰痛,严重时腰伸不直,腰痛难忍,翻身与站立都困难,而且会伴有头晕、头痛、颈部活动不便,有僵硬感觉等。

001象牙砂仁治骨质增生症

【方剂】象牙100克,砂仁15克,独活、肉苁蓉各20克,赤芍、怀牛膝、归尾、淫羊藿、鸡血藤、莱菔子各30克,熟地黄70克,骨碎补50克,白蒺藜6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每服1丸后,吃蒸熟鹅蛋1个。
【功效】补肾,强筋,活血,止痛。
【主治】骨质增生症。
【验证】裴某,男,老人。脚跟疼病已半年,经县人民医院X线拍片诊为骨质增生。经服用此方1料,药完病愈,随访未复发。

002白芍木瓜治骨质增生症
【方剂】白芍30克,木瓜、当归、威灵仙各15克,甘草、五加皮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功效】温补肾阳,通络止通。
【主治】骨质增生症。
加减:病变部位在颈椎者,加羌活10克;在腰椎者,加川续断20克;在跟骨者,加牛膝10克。并配合适当的功能锻炼。
【验证】用此方治疗惠者50例,临床症状消失者40例,好转10例,有效率为100%。

003当归白芍治骨质增生症
【方剂】当归、白芍各40克,川芎、炒艾叶、地龙、炙川乌、五加皮、木通、川花椒、萆蘚、防风各30克,生姜汁100毫升,陈醋适量,冰片5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后,加入姜汁陈醋成糊状贮瓶内备用。用时以此药糊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1剂药一般可用2~3天,2剂药为1个疗程
【主治】骨质增生。
【验证】用此方治疗骨质增生患者65例,用药1-3个疗程治愈61例,显效3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4%。

004鹿衔草乌梅治骨质增生症
【方剂】鹿衔草、白芍各20克,威灵仙12克,乌梅、赤芍、骨碎补各10克,鸡血藤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煎服2次。药渣外敷,15天为1疗程,服2个疗程
【主治】骨质增生症。
【验证】用此方治疗骨质增生症患者272例,服药2~3个疗程后,均获得良好效果。

005白花蛇治骨质增生
【方剂】白花蛇4条,威灵仙72克,当归、土鳖虫、血竭、透骨草、防风各36克。
【用法】共碾细末,过筛。每次服3克,每天服2次,开水送服。以上为1个月药量,服完即症状消失。
【主治】骨质增生。
【验证】宛某,女,52岁。X线摄片示:第3腰椎右下,第4腰椎右上呈雀嘴样骨质增生,第1、第4腰椎体轻度唇状增生。经对症治疗无效。予服用本药。连服1个月后,疼痛消失,恢复劳动,随访腰痛未再发作。

006熟地龟板治骨质增生症
【方剂】熟地、鹿角胶、龟板各40克,当归、川芎、红花、麻黄、桂枝、防风各30克,炙马钱子、蜈蚣、地鳖虫各10克,炙川草乌5克。
【用法】上药炮制后研为细末,调匀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1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骨质增生症。
【验证】用此方治疗患者10余例,症状均获消失。

腰椎骨质增生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对腰椎骨质增生有着良好的效果。按摩疗法是通过各种特定的动作作用于人体肌表,以调整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按摩疗法对腰椎骨质增生有着良好的效果。按摩疗法是通过各种特定的动作作用于人体肌表,以调整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患者站立,施术者检查其腰部俯仰及侧弯困难情况,检查抬腿、踢腿时疼痛的部位。
2.患者俯卧,术者立于患者一侧,检查出病变部位的压痛点及臀部、腿部的敏感点。
3.在脊柱两侧,用双手掌从背部至腰骶部按揉5~6遍。
4.在脊柱上,用双手根并列从胸椎至骶椎按拨5~6遍。
5.在患者压痛点上,用双手根相叠作压放法,即一压一放,初慢压慢放,渐至重压快放,直至用力的快压快放。此手法为本病重点部位的重点手法、时间约为15分钟。
6.在第一腰椎至第一骶椎由上而下用肘尖按推,反复数遍。
7.第一腰椎至第一骶椎两侧骨缝中用肘尖按推,由上而下,反复数次。
8.在患部压痛点上,用双手相叠,揉按5分钟。
9.按压腰阳关、肾俞、环跳、委中。
10.患者侧卧,按压风市、阳陵泉。
11.患者仰卧,在腹部用双手掌作轮状按抚数遍,按压气海、足三里。
12.患者站立,术者拇指按压其两侧肾俞,患者同时做腰部摇摆活动,术者按压其腰阳关,患者同时做腰部俯仰活动。
注意
1.选择良好的室内环境,温度适宜,避风,室内清洁、安静。
2.要对患者病情有充分的了解,诊断明确。
3.治疗前要对手法的步骤作出规划,明确手法的先后顺序。
4.手法用力要柔和。手法由轻到重,避免用力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疾患。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胃脘痛
枳实益胃汤主治胃腑不通所致胃脘痛
枳实益胃汤滋阴益胃,清热生津,通降胃腑。主治因胃阴亏虚,阴虚内热,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
组成:枳实15克,生地黄15~30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北沙参15克,石斛12克,天花粉15克,芦根12~30克,甘草6克,冰糖3克。
功效:滋阴益胃,清热生津,通降胃腑。
主治:因胃阴亏虚,阴虚内热,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症见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渴喜冷饮、嘈杂易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有裂纹,或花剥苔,脉细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服。
方解: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对于胃阴亏虚、阴虚内热、胃腑不通所致的胃脘痛,总治则为“通则不痛”。胃腑是五脏六腑之大源,治疗上顺应胃腑“通”的生理特点,以“通”为补,使其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正如《内景综要》云:“五脏藏精不泻,满而不能实,故以守为补焉;六腑传化而不藏,实而不能满,故以通为补焉。”故方中运用辛行苦降之枳实,通降胃腑。近代名老中医董建华认为:“只有津液来复,胃气才能下行。”据此在益胃汤基础上加入石斛、芦根、天花粉以增强益胃生津之力,所以在治疗上形成了滋、清、通并用的治疗原则。全方滋中有清,清中有通,形成治疗胃脘痛之枳实益胃汤组方。方中生地、麦冬滋阴益胃,兼以润肠通腑为君药;北沙参、玉竹、石斛、天花粉、芦根助君药清热生津共为臣药;枳实善能破气消积、化痰导滞,实为通降胃腑之关键药物,并且可去补养药之滋腻,为佐药;甘草及冰糖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奏滋阴益胃,清热生津,通降胃腑之功。
临证加减:若见胃脘痛连及胸胁、心烦易怒、泛吐酸苦属肝胃不和者,酌加佛手、香橼、延胡索、川楝子;若见食后胃脘胀痛属食滞胃脘者,酌加炒鸡内金、焦六神曲、焦山楂;若见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属阴虚火旺者,酌加醋龟甲、地骨皮、制鳖甲;若见气短乏力、自汗频频属气虚者,酌加太子参、西洋参、醋五味子;若见腹部胀痛、大便秘结不通属热结津亏、肠燥便秘者,宜加大生地黄用量,酌加大黄(后下)、元明粉(烊化)、玄参、白芍。

慢性胃炎重在肝脾同治
中医在面对西医胃镜诊断为胃炎的时候,切莫只盯着胃,一定要注意肝脾同治,更能获良效。治肝以疏肝气、清肝热、养肝阴等为主,治脾以健脾益气为主。
慢性胃炎是当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高,症状表现繁杂,如上腹痛或者胀、嗳气、反酸、恶心等。发病因素涉及多方面,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物刺激、药物影响等。但是慢性胃炎反复发作难愈,很多患者与情绪密切相关。尤其是当今人类工作、生活、家庭等因素对情绪影响大导致胃病发作率更高、更加难以治愈。肝气郁滞、肝火偏旺等都会对脾胃产生显著影响,因此中医治疗不宜只是着眼于胃,必须注重肝脾同治,方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患者汪某,女性,39岁。胃痛、纳差、胃灼热感、反酸、反复发作半年,加重1周。睡眠多梦,精神不振。患者因家庭琐事、孩子学习不认真,导致心情不畅。胸闷、口干、口气重,大便干,偶有腹痛腹泻。舌淡胖苔薄腻,脉弦滑数。曾做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次治疗但效果不显著。
从患者发病史和症状看,患者首先因为心情不畅而肝气郁滞,肝郁日久化热,肝郁乘脾,日久脾虚。所以治疗重在调和肝脾、疏肝透热、健脾益气。方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如下:柴胡15g,甘草9g,枳实9g,白芍15g,党参15g,白术15g,茯神15g,半夏9g,代赭石15g,麦芽20g,薄荷6g,黄芩15g。上方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患者药后第4天,各种症状明显减轻,睡眠好转。后随访3个月未复发。
本方在四逆散透邪解郁,疏肝理气和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基础上,酌加薄荷、黄芩清郁热,加半夏、代赭石降逆、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因为肝脾同治正合病机,所以收效显著。
多年治疗胃病体会,中医在面对西医胃镜诊断为胃炎的时候,切莫只盯着胃,一定要注意肝脾同治,更能获良效。治肝以疏肝气、清肝热、养肝阴等为主,治脾以健脾益气为主。

肝虚夹郁胃痛案
本例患者因平素多忧多虑,致肝气郁结于内,加之生活节奏、饮食习惯不规律,致肝阴亏损,脾胃受损而发病
陶某,女,47岁,农民。2007年2月20日初诊。胃痛时作10多年,未引起重视。2年前,突然胃痛剧烈,被送往医院诊察,胃镜显示,胃体黏膜充血、水肿,伴有针尖样溃疡多处,幽门螺杆菌(HP)阳性(+)。经治疗3天后缓解,回老家求诊中医。刻诊:胃脘痛时作,痛连两胁,每因情绪变化加重,善叹气、嗳气,情绪易激动,偏瘦,食少纳差,月经少,先后无定期,舌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胃脘痛(肝阴虚夹郁)。
处方:北沙参15g,百合10g,半枝莲10g,海螵蛸10g,黄芪15g,白芍15g,乌药10g,当归10g,柴胡10g,香附10g,川芎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禁食生冷硬结食物、烟酒、刺激性食物,以及对胃有伤害的药品等。7剂后,胃脘痛缓解,食欲增加。效不更方,2周后,诸症明显缓解。时逢月经至,伴头晕,情绪不良,考虑有绝经综合征,暂时停用药3天,服用六味地黄丸以调理。后继续用上方加减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治疗2月,诸症悉除而愈。半年后,诸症未出现,复查胃镜,溃疡愈合,临床痊愈。嘱其注意节制饮食,随访2年,未见复发。
本例患者因平素多忧多虑,致肝气郁结于内,加之生活节奏、饮食习惯不规律,致肝阴亏损,脾胃受损而发病。病后未及时规范治疗,致肝阴亏损加重,适逢绝经期至,阴亏加重,再加情绪不稳定,郁气内阻而发病。
方中北沙参具有清肺养阴、益胃生津功效;百合具有养心安神功效,起“心静脾胃舒”的作用;半枝莲具有清热解毒功效;海螵蛸具有收敛止血,制酸止痛等功效;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等功效;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等功效;乌药具有行气止痛、温胃散寒等功效;加上甘草益气温中,调和药味。本方共奏健脾益胃,养阴和血,止酸解毒,养胃止痛等功效。六味地黄丸调治肾阴亏损,最终脾胃和、肝舒畅、肾阴稳而获临床痊愈。

溃疡散是胃病通用方
溃疡散健脾调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适用于所有胃病,特别是久治不愈胃病患者,根据病人临床症状,辨证加减运用溃疡散治疗,收效较佳。
溃疡散方
处方:炙黄芪20g,乌贼骨10g,延胡索10g,炒白芍10g,煅牡蛎15g,炒白及10g,广木香10g,炒白术10g,五灵脂10g,炙甘草10g。
治则:健脾调中,止血活血散瘀,制酸和胃。
主治:胃脘痛(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
服法:①胃脘痛早期:上药加水400ml,煎50分钟,取汁200ml。2煎加水300ml,煎水取汁100ml,2煎混匀后,早晚各服一半,每日1剂。②胃脘痛缓解期:上药按比例加倍。打粉,早中晚饭前温水送服,每次5g。或装胶囊,每次5g。每日3次。用溃疡散为主,加减治疗各类胃病,取得满意疗效,举例介绍如下:
苏某某,女,43岁,2006年5月10日初诊。患者以胃脘灼痛,口苦时作1年就诊。1年前,患者始有上腹部、胃脘部不适,逐渐转为胃脘部灼痛为主,时有口干,胃镜显示:胃体、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现见胃脘灼痛,肋胁隐痛,口干,口苦,恶心,纳差,消瘦。最近一次胃镜显示:胃体和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右上腹轻微拒按,无反跳痛,墨菲氏征(-),舌红苔黄厚,脉弦数。西医诊断:慢性糜烂性胃炎。
诊断:胃脘痛(肝胃郁热)。
处方:炙黄芪10g,南沙参10g,乌贼骨10g,延胡索10g,炒白芍10g,煅牡蛎15g,炒白及10g,广木香10g,炒白术10g,五灵脂10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饭后温服。7剂后,疼痛明显减轻,食纳增加。1个月后,临床痊愈。嘱其节制饮食,调畅情志。随访1年,未见复发。
溃疡散适用于所有胃病,特别是久治不愈胃病患者,根据病人临床症状,辨证加减运用溃疡散治疗,收效较佳。消化性溃疡多属实证,因失治误治或迁延日久而致本虚,临床常由外邪或饮食劳倦而引发。久治不愈胃病患者多有“胃酸过多(烧心,口干等)”症状,同时伴有“中气不足(乏力,困倦等)”表现。溃疡散中黄芪、南沙参、白术、甘草,具有补益脾气等功效;乌贼骨、牡蛎、白及,具有制酸止痛等功效。气滞甚者加川楝、香附、陈皮;虚寒甚者加桂枝、炮干姜;血瘀甚者加丹参、乳香、没药;郁热甚者加黄连、丹皮;嘈杂甚者加百合、石斛。

柴胡和胃饮治慢性胃炎,溃疡病
组成及用法:柴胡、焦山楂、花粉、郁金、元胡各12克,法半夏、黄芩、陈皮各9克,茯苓24克,泡参15克,生姜、甘草各6克,大枣5枚。
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慢性胃炎,溃疡病。
解析:伏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不惟默默不欲饮食而喜呕,更常致肝胃气滞而上腹饱胀疼痛。其证胃脘胀痛,食少欲呕,口苦或酸腐嗳气上泛,有寒热感,舌苔厚腻,脉弦滑。本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者常因外感寒热或内伤积食而加重发作,皆易有此类证候。
本方为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泡参利痰气,余药行气除湿,消炎消胀,除痰活血止痛。

黄香汤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黄香汤疏肝解郁,清热燥湿,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功效:疏肝解郁,清热燥湿,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证见胃痛胃胀,嘈杂灼热,胃痞纳呆,口干口苦,便干或溏,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弦细或数。
用法:每日1剂,每剂煎2次,共取汁400毫升,早晚两次饭前1小时服用。
朱丹溪云:“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凡郁皆在中焦”。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等胃病多因七情内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阻滞,久郁不解,肝郁日久,化火损伤胃阴,进一步导致气血不畅。饮食不节,肥甘厚味,嗜食辛辣,皆可滋生湿热,聚湿生痰,痰郁互结,郁而不化,损伤脾胃。本病的主要病机是肝气郁滞,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在治疗上,应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理气止痛,恢复脾升胃降的运化功能
本方由小陷胸汤合越鞠丸加减而成。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半夏辛温,为化痰要药,与黄连配伍辛开苦降,调和肠胃,用于非辛不开、非苦不降的痰热互结。瓜蒌微苦性寒,善降胃涤痰,又能疏肝泄热,寒温合用,祛痰不耗阴,清热不伤阳。实为治痰热互结在胸脘的最佳配伍。苍术健脾祛湿,运脾和胃;川芎为血中气药,行气和血,与香附、佛手配伍,开郁散结,理气活血止痛。神曲、鸡内金消食导滞;高良姜温胃止痛,为反佐药,以防寒凉太过,损伤脾胃。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诱发炎症反应,引起胃黏膜屏障损害。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连含有黄连素,有光谱抗菌效应,特别是对幽门螺旋杆菌有强烈的杀菌作用。香附、佛手调节胃肠运动,保肝利胆抗炎。苍术可调节胃肠功能,抗溃疡,收缩胃肠平滑肌。栀子可保肝,利胆,降胰酶抗菌。蒲公英可抗溃疡,修复胃黏膜,杀死幽门螺旋杆菌。半夏镇呕镇吐,抗溃疡,改善胃部血液循环。神曲、鸡内金含有多种酶类,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胃排空,助消化吸收。
临证加减:噫气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呕;嗳腐吞酸疼痛者,加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胃糜烂或溃疡者,加白及、浙贝母、乌贼骨保护胃黏膜;脾胃虚寒者,加干姜、吴茱萸、附子温胃散寒止痛;食滞纳差者,加山楂、生麦芽消食化滞;脾气虚弱者,加黄芪、白术、党参益气健脾;胃胀者,加厚朴降气除胀;痛剧者,加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加三棱、莪术、白花蛇舌草。
验案:王某,女,29岁。既往体健。因胃脘部胀痛半月就诊。半月前因情志不畅引起胃脘部胀满,疼痛,有时烧心,吐酸,偶有嗳气,食后不下,纳差,口干不苦,二便可,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查体腹诊微满,剑突下轻微抵抗,轻压痛,无反跳痛。查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诊断认为肝胃不和,脾失健运。治宜疏肝理气,和胃解郁。
处方:黄连6克,半夏12克,瓜蒌10克,苍术12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神曲10克,吴茱萸6克,海螵蛸20克,瓦楞子15克,枳壳12克,高良姜6克,蒲公英30克,厚朴9克,麦芽15克,砂仁9克,炙甘草6克,太子参10克。患者服药半月后,诸症基本消失。随访两月,未再复发。

党参黄芪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处方组成:党参20g,黄芪30g,茯苓、白术各10g,当归20g,三七(研粉吞服)6g,赤芍15g,枳壳、广木香、乌贼骨、浙贝母、甘草各10g。
用法用量:每日1剂。煎前用冷水浸泡1小时,煎2次,每次煎开30分钟,2次药汁混合后分3次服。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理气和中。主治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表现为胃脘胀痛,泛酸纳少,肢倦乏力,面色萎黄,脉沉细,舌淡红,苔白。
宜忌:治疗期间,忌吃生、冷、硬食物及烟酒辛辣刺激之品。
病例验证:张某,男,39岁。诉胃脘胀满,饥时隐痛,时有泛酸,曾有黑便,已两年,间断服用西药,少效。经胃肠钡餐造影示:十二场球部溃疡(球部明显畸形)。西医嘱手术治疗,患者因畏惧手术治疗,要求服用中药。查: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胃脘以胀气不适为主,饥时偶有隐痛,有时泛酸。用此方加厚朴10g,治疗3个月,自感诸症俱减,精神转佳,面色转红润,续服上方加减中药1个月。随访28年来,已近七旬,胃病未再复发,身体健康。

防桂温中汤主治胃脘隐痛
防桂温中汤温中健脾,散寒祛湿;主治慢性萎缩性及非胃炎伴糜烂、肠上皮化生、胃多发息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
组成:防风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党参3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0克,厚朴20克,茯苓15克,砂仁10克,焦白术15克,鸡内金30克,炒白芍20克,甘草6克。
功效:温中健脾,散寒祛湿。
主治:慢性萎缩性及非胃炎伴糜烂、肠上皮化生、胃多发息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证见胃脘隐痛或胀痛,时轻时重,喜热饮,口淡乏味,畏寒、神疲,夜寐一般,大便溏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方解:湿为阴邪,其源分内外,外湿者,“坐卧卑湿,身受水雨也”;内湿者,“生冷酒面,纵恣无度”。《内经》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湿邪之病多责于脾胃。本证乃因中焦阳气不足,脾失健运,使阴寒湿浊之邪盘踞,致中焦气机痹阻不通,枢轴不转。
方中防风乃“风药中之润剂”,辛温而不燥,胜湿而升阳;桂枝辛温,通阳散寒,温化水湿,两者合用可散寒祛湿;党参健脾益气,助运化而正升降;干姜温中阳而散里寒,合而温补中焦阳气,四者合而为君。陈皮色黄入脾,“行滞气而泻郁满”,可行气化痰湿,半夏燥湿化痰且降逆气,厚朴辛温可行气消胀,燥湿除满。砂仁醒脾化湿开胃、和中调气,合防风则助醒脾化湿之功。白术健脾益气、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两者合桂枝则“一建一振”,温振脾阳,共化水湿,鸡内金健胃消食,与白术合用则为健补脾胃之佳品,以上共为臣药。白芍酸甘可防诸药之燥,又可缓急止痛为佐。甘草和药性而温中气为使。本方证中焦虚寒与寒湿停滞并重,治当温中健脾兼散寒除湿,通补兼施,扶正兼祛邪。
临证加减:胃脘灼痛反酸者,加吴茱萸、黄连、海螵蛸、瓦楞子泻肝和胃,制酸止痛;噫气欲呕者,加生姜、吴茱萸、旋覆花、代赭石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畏寒甚及五更泻者,加制附子、肉豆蔻温肾助阳,暖火培土;胃脘胀甚者,加枳实消痞除满;痛剧者,加延胡索、乌药行气止痛;乏力甚者,加黄芪益气健脾;萎缩性胃炎及肠上皮化生,加三七、浙贝母、三棱、莪术活血通络,散结生肌。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针灸治头痛

头痛的偏方秘方、验方
方1:
【配方】葱30克,淡豆豉15克,黄酒50克。
【制用法】将淡豆豉放入锅内加水1碗,煎煮15分钟,再把葱切段放入,继续煮5分钟,最后所酒冲入,立即起锅,趁热服下,取微汗即停服。
【功效】本方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出汗,一身不适等症。
方2:
【配方】蔓荆子90克,酒500克。
【制用法】将蔓荆子磨为粗末,浸泡酒中,7天后使用。每日3次,每次服10-20毫升,温服为佳。
【功效】本方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适用于风热头痛。
方3:
【配方】芹菜400克,水发香菇50克,干淀粉、菜油、调料各适量。
【制用法】芹菜择去叶、根,洗净切段,盐渍10分钟,清水浮洗,沥干;香菇切片,淀粉、醋、味精加水100毫升兑成芡汁待用;炒锅内菜油烧至冒烟无泡沫,放入芹菜煸炒2-3分钟,投入香菇片,迅速炒匀,加酱油,炒1分钟,淋入芡汁速炒起锅。
【功效】本方平肝潜阳,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头痛。
方4:
【配方】猪脑髓1个,天麻10克,绍酒7克,川芎10克,姜汁2克,味精1克,白芷7克,精盐1克。
【制用法】将天麻,川芎、白芷洗净,烘干研成粉末,放入蒸碗内,猪脑花挑净血丝,洗净入碗内,加绍酒、味精、姜汁、精盐及鲜汤150克,用湿棉纸封住碗口,置钢精锅内蒸熟即成。
【功效】本方滋肾补脑止痛,适用于气虚头痛。
方5:
【配方】炙黄芪30克,人参3-5克,枣仁1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用法】将黄芪、人参切成薄片,用冷水浸泡半小时,入砂锅煎沸,改用小火煎浓汁,取汁前半小时入枣仁。取汁2份于每日早晚同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成后入白糖,稍黄即可。
【功效】本方补气止痛,适用于气虚头痛。
针灸治疗各种头痛的方法,都在这里了
引起头痛的原因颇多,但不外虚实二端,每类头痛根据其部位的不同,又可分为若干类型。
一、实证
(一)前额头痛
(1)全前额痛
主要症状:全前额头痛下午加剧,并有其它胆热症状。
分析:本病乃由素有实热,又复风热之邪侵犯阳明及少阳,以致局部经气不畅而发为前额头痛。此为阳明、少阳俱病之证。由于阳证甚于阳时,故头痛下午加剧。
取穴:主穴一一头维。
配穴一一外感诱发,兼头晕者,加刺风池;热盛上壅,面色潮红者,加刺合谷;兼目赤、目胀者,加刺太阳。
刺法:头维向上沿皮刺。太阳可放血少许。刺后留针10~15分钟,应提留(即针下得气后,稍提动针柄后留针,此手法可利于散邪)。
穴意:头维属足阳明经,又为阳明与少阳之会穴。又可通过阳明本经直达督脉之神庭,故针刺头维其作用可达全前额部,所以古人有“前额属阳明”之说。
由于本病阳明、少阳俱病,故刺头维时针尖宜向上,即迎胆经而刺。这样既泻阳明,亦泻少阳,有刺一穴而泻两经之效。
风邪重者加刺风池以散风。阳热上壅者加刺合谷以泻热解表。由于眼睑及目眦属小肠,故目疾导致之前额痛加刺太阳可泄小肠之实热(因太阳为奇穴,近小肠,亦有将其划归小肠经者)。
(2)眉心痛
主要症状:痛在印堂上前额处,有时向左额角或右额角放散,起床后痛剧,下午略轻,汗后痛减,多见于鼻疾
分析:本病乃由风热之邪袭扰于督脉及手足阳明之脉所致。
取穴:上星,迎香。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点刺(针下得气后,稍事催气,立即出针以利散邪)。
穴意:诸阳经皆会于督脉,上星属督脉,通达眉心,故刺上星可泻诸阳经之热。迎香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足阳明经可通过头维、神庭以达眉心,故上星、迎香相配治眉心痛常获捷效。
(二)偏头痛
(1)神经性偏头痛
主要症状:痛在耳上前方颞颥部,痛甚则波及耳目,按之痛减。
分析:该病乃由风邪袭于足少阳经所致。足少阳经行于头角,通于耳目,故邪袭少阳则病偏头痛。
取穴:丘墟。
配穴:同全前额痛。
刺法:直刺入骨缝中,提留,留针15~20分钟。
穴意:丘墟为胆之原穴,专治脏腑及其表里经之病。另外丘墟在足,用以治头目病,正合“上病下取”之意。
(2)三叉神经痛(第一支)
主要症状:额角上方痛剧,且放散至眉心、面颊及牙齿,甚则触及头皮、头发亦使痛增,进食或有精神刺刺激头被风吹时疼痛亦增。
分析:风热之邪结于头角,以致经气郁闭故痛甚。
取穴:至阴。
刺法:点刺后少留针5~10分钟,或痛减即出针。
因久留针者意在通经,不留针或少针者意在散邪,此为风热所致故以少留针为宜。
穴意:至阴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始点,足太阳之经脉及经筋皆起于至阴而达于“头角”,而头角正恰当三叉神经第一枝所至之处,故远道取至阴可治头角痛。因此《肘后歌》也有“头面之疾取至阴”之说。
另外,足太阳经“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故针刺至阴可以治眉目部位疾患。
(三)后头痛
(1)感冒
主要症状:后脑持续性疼痛或兼其他表证。
分析:足太阳膀胱经行于后脑,膀胱又主一身之表。故风寒袭表每致后脑疼痛。
取穴:风池,或加刺昆仑。
刺法:刺风池在头痛止后即出针,以利散邪。刺昆仑可留针。
穴意:由于阳维主阳主表,故取足少阳阳维会穴风池以疏解表邪。昆仑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经穴,直通后脑,可调本经之经气,经气得畅则足以抗邪,故可作为外感头痛的远道选穴。
(2)单纯后头痛
主要症状:仅后脑疼痛或牵及项背而有沉紧感,无外感及其它兼症。
分析:本病乃由督脉功能失调不能与正经相通所致。由于督脉行于项背正中线及后脑,故督脉失调,则病后脑疼痛且牵及项背。
取穴:后溪。
刺法:留针15~20分钟。
穴意:因“八脉交会穴”是奇经与正经相通的交会穴,后溪属“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故刺后溪可治督脉之病。

(四)头顶痛
(1)肝胆郁热头痛
主要症状:头顶疼痛,且觉囟门沉闷,或兼其它肝胆郁热之象。
分析: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而络于脑。肝经郁热常与胆火相侵犯于上,故头顶痛每因肝胆郁热所致。
取穴:蠡沟穴。
刺法:直刺,留针15~20分钟。
穴意:蠡沟为肝之经穴,故刺之可泻肝胆经之郁热。
(2)急性脑病头顶痛
主要症状:各种急性脑病(脑膜炎等)头顶剧烈疼,触之则甚。
分析:现代医学的各种急性脑病,每有剧烈头痛。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为脑。故治脑腑之病当从肾治。
取穴:涌泉。
刺法:留针(提留)10分钟。
穴意:由于脑为髓海,肾生脑髓。故足少阴肾经之穴可治脑髓之病。涌泉为肾之井穴,急性脑病常有窍闭,故刺涌泉除可开窍外,也可清利头目。又涌泉位于足心,亦合“上病下取”之意。该穴治急性脑病之头顶痛常有捷效。
刺涌泉仅可暂时止头痛,故仅可做为辅助治疗。

二、虚证
(一)全头痛
(1)思虑过度
主要症状:全头痛,或痛无定处,精神不振,虽能入睡但记忆力减退。
分析:本病乃由思虑过度,脑部经气郁抑不畅而致。
取穴:人中,四神聪。
刺法:留针10分钟。
穴意:人中属督脉,通于脑,故刺之可振奋“髓海”以疏畅脑部经气。刺四神聪有启脑之功。因针刺上穴意在振奋经气,故留针不宜时间过长,长时间留针则变为抑制,时间过短又达不到疏通经气的作用,因此留针以10分钟为宜。
(2)心肾不交
主要症状:全头痛,且晕而胀,以晨起为甚,目眩,夜难入寐。
分析:该头痛乃由肾水不足,心阳独亢,心肾不交所致。阳亢于上则清窍被扰,心神不宁,故病头痛难寐。
取穴:太阳,神门,液门。
刺法:神门、液门留针15分钟,太阳不留针。
穴意:液门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滋阴益肾之功,故别名又称水门;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穴,因心属火,故神门又称火门。水门、火门相配可交通心肾,以达水火既济之效。
热盛者可先刺神门以急清心火,肾虚之象显著者宜先刺液门以滋阴为首务。刺太阳者,以清利头目,可除头目之痛胀。

(3)心脾俱虚
主要症状:头痛眩晕,不寐多梦,倦怠纳呆,面色萎黄。
分析:本病乃由脾胃久虚,气血生化无源,气血虚衰,不荣于头目,故头痛眩晕。血虚心失所养,故不寐多梦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
刺法:留针(宜插留,即得气后再略插之,属补法)10分钟。
穴意:足三里为和胃健脾之要穴,三阴交也功善健脾,二穴一属阳、一属阴,阴阳相伍则生化之源得以振奋,于是气血得充,头目得养则头痛可除。

(二)眉棱骨痛
主要症状:目眶上痛,视物模糊,若闭目稍事休息则疼痛可减。甚则可致偏头痛,劳累时眼球沉重。
分析:常年伏于几案,久视伤血,血不养目,故视物模糊,眉棱骨疼痛。
取穴:攒竹,丝竹空,三阴交。
刺法:攒竹、丝竹空点刺不留针,三阴交留针10~20分钟。
穴意: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三经之会,有补血活血之功,若血充且畅,目得涵养则眉骨痛可除。
攒竹、丝竹空为局部取穴,与三阴交远近相配,相得益彰。

(三)头脑空响
主要症状:自觉头脑空虚作响,且晕痛不能正视,正视则目弦,摇头或睁眼则甚,闭目略轻,腰膝无力或遗精带下。
分析:肾虚于下,则髓海空虚,故变生上述诸症。
取穴:太溪。头晕,正视则甚者,加刺太冲。
刺法:直刺留针10分钟。
穴意:太溪为肾之原穴,可调补肾气,以益精髓,故可治疗髓海空虚之证。
因肝肾“乙癸同源”,故肾虚者肝亦必虚,因此加刺肝之原穴太冲以补肝,二穴同用则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的失眠
朱良春:治疗失眠,不得不说的好方药
朱良春老师治疗顽固失眠思路广博,用药独特,博采众方,独辟蹊径,崇古而不泥古,尊师而有创新。临床多见遣方新颖,别具一格。吾辈遵朱师之法,多年应用临床,每收著效,为究其陶铸古今,自成一家之路,今整理朱师经验数则,加以浅析,以与同仁共享之。顽固失眠多责之思虑劳倦,情志失调,素体虚弱,久病虚损,胃中不和等因,使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现代医学多见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美尼尔氏症、更年期综合征、腰肌劳损、肝胃病等引起顽固失眠。精神分裂症之顽固失眠不在此文讨论。今整理朱良春老师治疗顽固失眠的用药经验和特色以与同仁共勉。
1、半夏枯草治失眠 慢肝不寐多灵验慢迁肝或早期肝硬化患者因久病或误治,临床见肝血肝阴两虚,或肝胃不和,或土壅木郁,胃失和降等因,导致心失所养,气机逆乱,肝阳偏亢,上扰神明,发为顽固失眠者屡见不鲜。朱师取《内经》“半夏秫米汤”、“降其气,即所以敛其阳”之理,自拟“半夏枯草煎”由姜旱半夏、夏枯草各12g,薏苡仁(代秫米)60g,珍珠母30g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治疗顽固失眠疗效满意,历年使用临床,尤对慢肝久治不愈或误治或久服西药致长期失眠者疗效颇著。
加减法:
肝血不足加当归、白芍、丹参;
心阴不足加柏子仁、麦冬、琥珀末(吞);
心气虚加大剂量党参;有痰热之象加黄连;
脾肾阳衰,健忘头晕,肢倦纳差,或兼夹阳萎加大蜈蚣2条,鸡血藤45g,颇能提高疗效。
手足多汗或彻夜不寐者,配合脚踏豆按摩法如下:赤小豆1.5kg,淮小麦1kg,每晚睡前共放铁锅中文火炒热,倒入面盆中,嘱患者赤脚坐着,左右轮番踩踏豆麦,每次半小时,此豆麦可反复使用多日,不必易换。踏踩炒热豆麦乃取热灸按摩刺激足底部腧穴之理,有疏通全身气血,温肾悦脾,暖肝温胃,调整气机,调理脏腑阴阳之殊功。踩后精神舒畅,多能入寐,法简效宏。
慢肝患者长期失眠,其病因虽有肝肾不足、心脾两虚、水火失济、阴阳造偏等之说,但气血道路不通,升降不利不可忽视。经云:“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倘升降阻痹,阳不入阴则发生不寐。此法温通全身气血,温振全身机能,可增进脑血管和心血管的血流量,乃和仲景’酸枣仁汤”
治虚烦不得眠用川芎,活血祛瘀安眠,近人报道用“血府逐瘀汤”治顽固不寐之理,有异曲同工之妙。综观古今,半夏应用临床,除化痰、消痞、止呕之外,和胃降逆和安眠之用更为古今医家所重,且半夏剂量对临床疗效举足轻重。
吴鞠通有半夏“一两降逆,二两安眠之说”,吴鞠通医案治李氏阳微、饮聚、呕恶、六脉弦细而紧用姜半夏一两(合今之37.5g)合温阳通气药奏效。后因饮邪上逆,昼夜不寐,处《灵枢》半夏汤,半夏每剂二两(合今之75g)得寐而瘥,乃属“胃不和则卧不安”症。

《伤寒论》载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每剂半夏均用半升(约合今之50g),《金匮》为呕痞眩悸而制的“小半夏汤”每剂用半夏一升(约合今之100g),《金匮》“大半夏汤”治反胃每剂竟用半夏二升(约合今之200g)。古今医家大剂量用半夏得心应手者虽众,但朱师用半夏煞有分寸,宜重用者重之,宜轻用者轻之。笔者仿朱师之法,治疗慢肝不寐者,证属过用寒凉,土壅木郁,阳微饮聚,呕恶常作者,用“半夏枯草煎”加味,姜旱半夏均用60g以上。如治疗慢肝不寐,证属素体虚弱,肝血肝阴因久病势成两虚或内涸之候,或心失所养,气机逆乱,肝阳偏亢者,及久病体虚,不堪重剂,大剂克伐者,或用药杂乱,致脾胃严重损伤者。半夏枯草煎中,姜半夏慎用12g,历年来治疗慢性肝病患者顽固失眠多收著效。

《本草经读》谓:“半夏味辛,辛能泄散,而多涎甚滑,则又速降……半夏之长,全在开、宣、降、滑四字”。笔者体会,杂病中凡因胃失和降,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导致失眠者,用此方化裁亦均能取效。夏枯草质轻性浮,轻清走气之品,有养阴舒肝,散结解郁之功。对慢肝正虚邪恋,羁久伤阴,以致肝血内涸,肝功能长期异常屡能获效,《本草通玄》谓之“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重庆堂随笔》谓“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朱师拟半夏、枯草为对,既取“降其气,即所以敛其阳”之理,又取二药和阳养阴,均治不寐之功。加薏苡仁助半夏和胃除痰,胃和则心神安。珍珠母平肝,潜阳定惊。且有滋肝阴、清肝火之功。更值得一提的是蜈蚣合鸡血藤对慢肝患者顽固失眠证属脾肾阳衰或夹阳萎者,有鲜为人知的著效。实践证明,蜈蚣既有温壮元阳,善治阳萎,开胃进食,开瘀解毒之功,又有安眠之效,尤配合大剂量鸡血藤,一以温壮元阳,一以活血补血,确是一对安眠良药,笔者临床尤喜用之,而每收佳效。图片2、温补镇摄治失眠 甘麦芪仙磁石蝉先师祖章次公先生曾指出“根据实践经验,有些失眠患者,单纯用养阴、安神、镇静药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一类温阳兴奋药,每每奏效”。

朱师遵师法而有创新,制订“甘麦芪仙磁石汤”,药用:甘草6g,淮小麦30g,炙黄芪20g,淫羊藿12g,五味子6g,灵磁石15g,枸杞子、丹参各12g,远志6g,茯苓15g,彻夜不眠加蝉衣5g。朱师临床以此方治疗顽固失眠虚多实少,脾肾两虚或心脾两虚之失眠,似现代医学所谓之神经衰弱,夜难入寐,或多梦易惊,或彻夜不眠之症,疗效颇为满意,笔者仿朱师之法,应用临床,亦每收佳效。方中“甘麦大枣汤”仲景本治脏躁不寐。炙黄芪温补脾胃、气血,亦补心脾,尤为气虚型血压变化有双相调节作用,现代药理证明,黄芪有强壮作用,能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恢复细胞活力,增加人体总蛋白和白蛋白,降低尿蛋白和强心等作用。朱师善用淫羊藿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尤其用作递减西药激素之主药,尝谓淫羊藿温而不燥,为燮理阴阳之妙品。早年制订的“倍补肾阳汤”燮理阴阳治杂病之主药,即是本品。朱师以淫羊藿伍黄芪,以师法先师祖章次公先生所谓的“单纯养阴、安神、镇静治失眠效果不佳时,适当加入桂附一类温阳兴奋药,每每奏效”之意,颇有巧思。盖淫羊藿伍黄芪足以顾及“温阳兴奋”调和阴阳,缓补、温补心脾,强壮肾阳。方中丹参、远志、茯神、枸杞子,乃取安神定志,交通心肾,宁心安神,健脾滋肾。意取平缓,既无桂附之刚燥,又无知柏之苦滞,以调和阴阳为主,以达到养心安神之目的。更妙在朱师用虫类药治顽固失眠,如上案用蜈蚣,本案用蝉衣,考蝉衣早在《本经》中就记载用治小儿惊痫夜啼,笔者昔日仿当代名医吴少怀之治疗小儿夜啼验方,用蝉衣为主药治小儿不寐、夜啼屡屡获效。朱师指出:“蝉衣之用,凡因风因痰而生热,因热因恐而致痉,因惊因痰而为痫,癫和不寐的证候,用之都有疗效”。笔者仿朱师之法,使用本方治疗顽固不寐,或使用它方治顽固不寐,每据证加蝉衣3~5g,或如上方加蜈蚣2条,均有增加疗效、缩短疗程的著效。磁石辛咸平,镇惊安神。辛能散能润,咸为水化,能润下软坚,治足少阳、少阴虚火上攻不眠。咸以入肾,其性镇坠而下降,则浮火归原,心神自安,配合诸药,相得益彰,失眠自愈。图片3、达胆和胃治失眠 温胆汤加龙牡敛朱师治湿热内蕴,或郁怒后不寐,证见郁郁不舒,虚烦惊悸,口苦呕涎,或触事易惊,梦寐不详,或短气悸乏,自汗肢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等。此乃湿热内蕴或胆虚痰热不寐为其一;胆寒虚烦,心胆虚怯不寐为其二;气郁生痰,痰气相搏发为不寐为其三。朱师均以温胆汤加味治之,前者温胆汤加龙胆草,每收佳效,笔者临床仿法再加玄明粉6g(冲服),更能提高疗效。次者用温胆汤加钩藤、葛根、苏叶、龙骨、牡蛎,散敛升降,临床疗效满意。后者施治,朱师均拟温胆汤加龙骨、生牡蛎。疗效颇为满意。笔者历年仿法,确有达胆和胃,胜于舒肝之效。“温胆汤”源于姚僧垣集验方,《外台秘要》载“出第五卷中”此方,中无茯苓而重用生姜,故言“治大病后,虚烦不得寐,此胆寒故也”。《备急千金要方》载本方,用药相同,惟枳实用量加倍,《三因极—病证方论》依据《备急千金要方》又加茯苓、大枣。此后方书均沿用此方,朱师所用之“温胆汤”亦是此方。全方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和胃达胆之功。施今墨先生治疗失眠经验浅析
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从医60余年,博览医籍,古今中外无不搜求,其治学严谨、医理通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以善用对药著称。现将施老治疗失眠之经验加以总结,介绍如下:图片

辨证施治 治分九法
施老将临床所见之失眠分为4种情况:入睡不能;睡眠时间短,醒即不能再睡;时睡时醒,极易醒觉;似睡非睡,乱梦纷纭。对失眠的治疗,依其病因分为9类:
①心肾不交失眠:证见不寐、兼有心悸、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多属心火独炎于上而不下降,肾水亏之于下而不能上升,心肾不协调,宜用酸枣仁汤,或枕中丹,或《理虚元鉴》之养心固本汤(元武胶、鹿角胶、山萸肉、枸杞子、人参、黄芪、石莲肉、白术、甘草、枣仁、地黄、怀牛膝)以交其心肾。
②血不上荣之失眠:症见不寐多梦、睡而易醒、兼见心悸健忘、体倦神疲等。多属心血不足、脑失营养,宜用八珍汤加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以安其心神;若系虚寒,宜用《证治准绳》之远志饮子(远志、茯神、桂心、人参、酸枣仁、黄芪、当归、甘草),或十四友丸(熟地黄、柏子仁、紫石英、肉桂、阿胶、当归、黄芪、远志、辰砂、龙齿)以补之。
③脑肾不足失眠:症见不寐,乱梦纷纭,兼见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记忆减退、或伴梦遗、早泄、腰膝酸软等症。因脑为髓海,而肾生骨髓,用脑过度,则伤肾气,肾虚则脑不足,宜用六味地黄、杞菊地黄、麦味地黄汤或丸,以滋肾水,参以枣仁、龙骨、牡蛎等以收敛之。
④心阳亢盛失眠:证见不寐、兼见心悸不安、五心烦热、舌红、脉数等。心火偏亢,阴阳不调,气不得宁,故不寐,宜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主,加龙骨、牡蛎以潜阳。
⑤阴虚失眠:证见难于入寐、或忽寐忽醒、兼见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等。阴主津主血,津少血亏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难于入寐,或忽寐忽醒,宜以生津充血为先,用二冬、二地、二黄、元参、阿胶、花粉、石斛等药味,以滋养阴血,参以安神之品,则津回神安。
⑥阳虚失眠:证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兼见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等。阳不入阴故不眠,宜以益气为主。气属阳,益气即所谓补阳,宜用人参、黄芪、白术、怀山药、石莲肉,以固其气。
⑦胃实失眠:证见不寐,兼见胸膈胀满、痰多色黄、恶食嗳气、苔黄而腻、脉滑数等。多系痰火为患,宜用半夏、茯苓、黄连、枳实、石菖蒲,以导痰化滞;胃虚不眠者,以其虚则胸中似饥,若无所主,得食则能卧,宜以半夏秫米汤合异功散或归脾汤。
⑧胆热失眠:证见睡眠不安、时时惊醒,兼见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脉弦等。肝胆相连,又为表里。胆热易致肝阳亢盛、上扰清窍,故不寐,宜用温胆汤去姜,仿陈修园之意,以清胆中之火,甚则加胆草,以折其势,火退则已。胆寒则致肝虚,血不归于肝,则难成眠;胆虚则易惊、精神无所主,入睡不易。二者皆用千金温胆汤。
⑨肝经受病失眠:为五志七情所扰而不眠者,证见少寐多梦、恶梦纷纭,兼见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因肝郁不舒,调节失常,不能安卧,遂成失眠。宜采用炙甘草汤、诸复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逍遥散、十味温胆汤之类。有因肝虚所致者,可用《本事方》珍珠母丸(珠母、当归、熟干地黄、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龙齿)。图片图片
随证加减巧用对药
施老临证用药以对药著称。他将宁心安神治疗失眠类对药共分3大类:即养神补心安眠、清心安神和重镇安神。养神补心安眠类对药:水火不济、心肾失交之失眠,用茯苓、茯神;心阴不足、失心所养之失眠,用茯神、麦冬;血虚不能养心或虚火上炎之失眠,用生枣仁、熟枣仁;血虚心失所养,心阳外越之失眠,用酸枣仁、柏子仁;心血虚弱或心肾不交之失眠用远志、石菖蒲;精血不足、血不荣上之失眠,用制首乌、白蒺藜;阳虚精少、气机不畅之失眠用甘松、鹿角霜;阴虚或温热病后,余热未清之失眠用百合、知母;肾虚之失眠,用补骨脂、胡桃肉。清心安神类对药:心火亢盛之失眠,用酸枣仁、栀子;痰热遏阻中焦之失眠用半夏、夏枯草;心肾不足之失眠,用肉桂、黄连;阴亏火旺之失眠用黄连、阿胶;肝肾阴亏、血不上荣之失眠用女贞子、旱莲草;血虚肝热、肝阳上扰之失眠用白薇、刺蒺藜;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之失眠,用半夏、秫米;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之失眠,用栀子、淡豆豉。重镇安神类对药:阴虚阳亢所致失眠,用龙骨、牡蛎;肝阳上亢所致失眠用紫石英、紫贝齿;阳不得入于阴而致睡眠困难者,用龙齿、紫贝齿;肝阳上亢所致失眠用石决明、紫石英;肝阳上扰之失眠用紫石英、生铁落;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致肝阳上扰之失眠,用石决明、磁石;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逆之失眠,用紫石英、磁石;肝肾不足、肝阳上逆之失眠,用珍珠母、磁朱丸;脾胃不和之失眠,用秫米、磁朱丸;心肝同病所致失眠,用朱砂、琥珀。

病案举例沙某,男,47岁。数年前,由于工作紧张,不休不眠,连续数日,以致头晕而胀、体力不支,但未曾正规调治,经常睡眠不好,不能多劳,工作繁多时,更难入睡。近数月来,失眠严重,每夜最多能睡3小时左右,恶梦纷纭,时时惊醒,精神不振,心情郁闷,焦虑不安,食欲日减,二便如常,舌苔黄,六脉虚数。辨证立法:病久体虚,由虚生热,引动心火妄炎,扰乱神志,气结,则肝郁不舒,精神不振,拟用养心潜阳,清热舒肝法治疗。
以酸枣仁汤合秫米半夏汤主之。处方:炒枣仁10克,云茯苓10克,白蒺藜10克,生枣仁10克,云茯神10克,炒远志10克,肥知母6克,酒川芎4.5克,清半夏10克,北秫米(磁朱丸6克同布包)10克,生牡蛎(生龙骨12克同布包)12克,紫贝齿(紫石英10克同布包)10克,东白薇6克,炙甘草8克,鹿角胶10克(另烊化兑服),血琥珀末3克(分2次冲)。二诊:上方服20剂,睡眠时间较前延长,虽有梦,但非恶梦,惊怕之感大减,头晕痛及耳鸣减轻,情绪稍好,但仍郁闷不快,食不甘味,再宗前法治之。处方:酒黄芩6克,朱茯神10克,厚朴花4.5克,酒黄连3克,朱寸冬10克,玫瑰花4.5克,夏枯草6克,酒川芎4.5克,东白薇6克,白蒺藜12克,川郁金10克,节菖蒲6克,炒远志10克,柏子仁10克,蝉蜕衣4.5克,佩兰叶10克,鸡内金10克,陈阿胶10克(另烊兑)。三诊:服药20剂,已能安睡如常,精神甚好,头脑清爽,但不能多用脑,时感头晕痛,思想不易集中,消化力仍欠佳。处方:生牡蛎(生龙骨12克同布包)12克,紫贝齿(紫石英10克同布包)10克,节菖蒲6克,云茯苓10克,厚朴花21克,谷麦芽各10克,云茯神10克,玫瑰花4.5克,炒远志10克,赤白薇6克,白蒺藜12克,酒川芎4.5克,漂白术6克,川郁金10克,佩兰叶10克,炒枳实4.5克。上方又服20剂,一切均好,精神旺健,已不郁闷。后以健脾养心之药收功。按:本病为心肝俱虚之失眠症。以清心热、解肝郁、安神志、和脾胃法治之,又配以生枣仁、炒枣仁、茯苓、茯神、远志、菖蒲、白薇、白蒺藜、半夏、秫米、黄连、阿胶、龙骨、牡蛎、紫石英、紫贝齿、磁朱丸等宁心安神类对药,疗效显著。恶梦纷纭以琥珀治之,二诊时即见功效。查琥珀入心、肝、膀胱经。《本经》载有安五脏定魂魄之力。治惊悸失眠。施老每于安神之中加入琥珀一味,治惊悸恶梦殊效。通过以上对施老治疗失眠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施老对失眠的辨证施治完整而详尽,基本概括了失眠的所有证型。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加以宁心安神类对药,疗效颇著。
小陷胸汤化裁治失眠验案
小陷胸汤化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祛致病之主因。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胃,清热化痰,养心安神之功。图片患者,男,46岁,因失眠半年余,加重1月,而于2007年8月16日初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且长期饮酒而致失眠。发病后曾经去当地医院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疾病,诊断为“非器质性失眠症”,予服“地西泮片”、“朱砂安神丸”等药治疗,效果不显。遂改投当地某中医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半个月余,亦未见明显疗效,故停服剩余中药来诊。症见:彻夜不寐,胃脘部灼痛,恶心,甚则呕吐,胸闷不适,咯吐黄痰,头晕头重,口苦心烦,食少纳呆,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诊断:非器质性失眠症。辨证属脾失健运,痰热内生,心神被扰。治宜健脾养胃,清热化痰,养心安神。方用小陷胸汤化裁:全瓜蒌、薏苡仁、黄芪各30克,茯苓、夜交藤、百合、白芍各12克,黄连、半夏、党参、白术、酸枣仁各10克,远志、大黄、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服上方6剂后,睡眠状况显著改善,饮食可,胃脘灼痛、恶心呕吐、胸闷不适,咯吐黄痰,头晕头重,口苦心烦等症状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原方去大黄加黄芩10克,继服8剂后失眠及其他伴随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按语:患者因过食辛辣,大量饮酒,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常,聚湿生痰,宿食内停,湿热互结,上扰神明而致失眠。《张氏医通》指出:“脉滑数有力不眠者,中有宿滞痰火”。用小陷胸汤化裁,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祛致病之主因。方中黄连、全瓜蒌、清半夏,宽胸开结化痰,薏苡仁、黄芪、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健脾柔肝,酸枣仁、夜交藤、远志、百合养心安神,大黄泻火通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胃,清热化痰,养心安神之功。药症相合,故收效满意。
安神汤治疗失眠
失眠病理并非一端,然阴阳失衡,两相不能互济,以致心肾不交者最为重要,也最为常见。失眠者多有肝肾气血虚损,复有肝气郁滞,又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脑部血运最为丰富,稍有阻格,即难安眠,此亦心肾不交之别论。图片刘某,女,36岁。初诊日期:2008年12月9日。诉失眠已近8年。稍有响动,即刻醒来,再也无法入睡。以致上班工作精神不振,记忆力也渐渐下降,面部色素斑加重。常年服用舒乐安定,已达每夜4~5片,可安睡3个小时。中药气血双补、调养心脾、镇惊安神、养阴除痰诸法已经用尽,无效,舌稍淡略有紫气,苔薄白,脉弦微涩。因知神经衰弱多心肾不交者,遂以安神汤治之。处方:合欢皮、炒酸枣仁、法半夏各20克,柴胡、五味子、白芷、藁本、川芎、陈皮、黄芩、山萸肉各10克,元胡索、炒白术各15克,首乌藤30克。水煎服,每天1剂,分3次服,睡前1小时必当服1次。治疗经过:服3剂,夜寐稍安,某些时段可得熟睡。述晚间临睡前服药后约半小时,即渐渐有些睡意,心情甚感舒畅。再服药3剂,每晚可得安睡4~5小时,有时半夜醒来,也能够再次睡去。自服药后失眠好转,嘱原方再服数剂善后。失眠病理并非一端,然阴阳失衡,两相不能互济,以致心肾不交者最为重要,也最为常见。失眠者多有肝肾气血虚损,复有肝气郁滞,又有痰浊瘀血阻滞经络,脑部血运最为丰富,稍有阻格,即难安眠,此亦心肾不交之别论。安神方(即本案所用方),以柴胡、藁本、川芎、陈皮、法夏、元胡、白芷、细辛诸药,多有疏肝解郁、流动气血之力,可以清除脏腑中郁滞之结气客热,自能使陷于阴分之清气上行;首乌藤、山茱萸、五味子、合欢皮、炒枣仁补肝肾、养气血而强阴,使五脏上浮之余气自然潜藏;黄芩清头目余热;白术固中焦脾胃。如此则元神与脏腑气血相结无隙,阴阳气血自然升降有序,流行无碍自可心安神定,睡眠趋于正常。余自得王氏安神汤后,临床凡遇多种失眠症皆予服之,或略有加减,常取较好疗效。
活血化瘀治疗顽固失眠案
“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是王清任“活血化瘀”学术观点的代表方。由柴胡、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枳壳、甘草组成。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中桃仁、赤芍、川芎,破血行滞润燥;红花、牛膝活血祛瘀止痛;生地、当归清热养阴,行血逐痹;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气行则血行;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图片赵某,男,46岁,2018年11月11日初诊,诉失眠5年。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入睡困难,睡时易醒,再难入睡,先后就诊当地医院,口服“左克匹隆胶囊”等药,服药可入睡,停药即反复;曾口服“枣仁安神胶囊”,下午低热,遂停用。症状反复数载,备感痛苦来诊。症见:夜间无睡意,直到晚11时强制上床,勉强入睡,旋时即醒,辗转至凌晨3、4时方可再次入眠,至早晨6、7时,醒后头昏,乏力,精神全无。纳少,便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辨证论治:患者失眠5载,数次就诊而收效甚微。“枣仁安神胶囊”本滋阴养血之剂,患者服后反“不受补”,出现午后低热,治疗当另辟蹊径。因思“百病生于气”“久病入络”,试从气滞、瘀血论治,处血府逐瘀汤合半夏秫米汤加减。诊断:不寐(气滞血瘀型)。治则: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方药:柴胡20g,炒白芍15g,麸炒枳壳9g,当归12g,川芎9g,地龙9g,炒桃仁9g,红花9g,清半夏30g,炙甘草6g。3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温服。2018年11月14日二诊:服药后夜间11时就寝入睡后,仍不久即醒,但自感很快再入睡,至晨6、7时醒来。醒后头昏、乏力较以往减轻。纳少,二便可。自诉从初中起每夜梦多,醒后却不记得梦境内容。舌淡红,苔薄黄,脉弦。上方加龙骨、牡蛎。方药:柴胡20g,炒白芍15g,麸炒枳壳9g,当归12g,川芎9g,地龙9g,炒桃仁9g,红花9g,清半夏30g,炙甘草6g,生龙牡各30g(先煎)。7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温服。图片2018年11月22日三诊:每日11时就寝,很快入睡,可一觉睡至晨6、7时,中间未再醒来,仍梦多。醒后头昏、乏力不明显,自感精神可,心情愉悦。纳增,二便可。舌脉同前。上方继服,7剂。2018年12月1日四诊:自诉除某晚聚餐饮酒后入睡困难外,均可顺利安睡整晚,仍梦多。前几日食凉后出现腹泻,日行数次,糊状。舌淡红,苔白,脉弦。患者不寐得以纠正,处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以巩固治疗。方药:柴胡15g,黄芩8g,清半夏9g,桂枝8g,茯苓15g,干姜9g,磁石30g(先煎),生龙牡各30g(先煎)。7剂,日1剂,水煎取汁400ml,分2次温服。后微信随访,患者大便成形,1日1行,食佳寐安,唯仍梦多,嘱饮食起居自行将息。本案选此方者,盖心主神明藏神,主血脉。然心主神明、藏神之功能,必须以心主血脉为基础。血脉通畅,神明得以濡养,神藏则精神振奋,反应灵敏;血脉滞涩不通,神明失养则失眠多梦,精神不振。该患者病程达5年之久,多方治疗无效,所谓“久病入络”,当从“心血瘀阻”考虑;况“血府逐瘀汤”所治条目本包括“不眠”一项(头痛、胸痛、胸不任物、呃逆,小儿夜啼等),因选之。方中重用半夏,因其除降逆止呕外,尚有镇静安神之效,唯用量需在30g以上。近贤丁甘仁先生常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治疗胃不和夜不眠;而施今墨先生则以上方合异功散治疗此病。一诊时去牛膝、桔梗,不予药效,上行或下行过甚,易赤芍为白芍,以增强其养血疏肝之效;二诊时因其做梦日久,加龙骨、牡蛎以潜镇安神;三诊时患者饮食不慎损伤脾阳致泄,改方为柴桂姜汤以疏肝温中。

中药治疗撤药性失眠验案
患者是因情志刺激,与人争吵后愤懑不平,郁怒伤肝而致失眠;治宜疏肝理气泻火,养心安神。图片周某,男,43岁,已婚。2007年5月18日初诊。因失眠、心烦不安1年余,加重6天而就诊。患者1年前因与人争吵后愤懑不平而出现失眠、心烦不安等症状,曾去某医院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诊断为“失眠症”,给予阿普唑仑片0.4毫克,每晚口服1次。虽服药后夜间睡眠时间可达3小时左右,但睡眠质量极差,恶梦纷纭,易惊醒。治疗10余天后,逐渐将阿普唑仑片增至每晚口服0.8毫克,夜间睡眠勉强维持在5小时左右,但睡眠质量仍然较差,多梦易醒。患者近6天前复因与其妻发生口角后,怒而停药,致使病情骤然加重,彻夜不寐。遂投某中医服中药3剂无效后来诊。症见:彻夜不眠,烦躁易怒,两胁胀闷,甚则屡欲骂人毁物,面红,食少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诊断为撤药性失眠。辨证属肝郁化火,心神被扰。治宜疏肝理气泻火,养心安神。处方:柴胡12克,川楝子10克,香附12克,青皮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车前子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柏子仁10克,茯神10克,酸枣仁1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二诊:患者服上方5剂后,夜间睡眠状况有所改善,睡眠时间已达近3小时,烦躁易怒、两胁胀闷、面红、食少纳呆、大便秘结、小便黄赤等症状亦有所好转。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将方中生大黄增至15克、酸枣仁增至15克,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以增强泻火通便,养心安神之功效。三诊:患者按上方服6剂后,夜间睡眠状况进一步好转,睡眠时间已达近5小时左右,精神状态及其他伴随症状明显改善,舌质红,苔略黄,脉弦。于上方中加百合12克,夜交藤10克。四诊:服上方12剂后,夜间睡眠和精神状态已恢复正常,其他伴随症状消失。上方去生大黄,继服6剂以巩固疗效。按:该患者是因情志刺激,与人争吵后愤懑不平,郁怒伤肝而致失眠。用西药治疗,虽然对病邪暂时有所压制,然此乃治其标也。其致病之根本原因未除,受损之脏器未得到修复,且服用阿普唑仑片又有一定依赖性,骤然停药,病情岂有不复发加重之理?患者因恼怒伤肝,肝之疏泄功能失常,致使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扰乱心神,故出现失眠及其他一系列伴随症状。辨证属肝郁化火,心神被扰。治宜疏肝理气泻火,养心安神。方中柴胡、川楝子、香附、青皮、枳实疏肝理气解郁,白芍养肝柔肝,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车前子、生大黄泻火而通利二便,柏子仁、茯神、酸枣仁养心安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使肝郁得解,肝火得泻,心神得养,药证相符,故可收到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 丁树栋)

调治失眠的偏方验方
中医认为,失眠,多由心情郁怒,精神紧张或病后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临床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易醒、凌晨早醒、夜寐多梦,并因此引起头晕、乏力、健忘、烦躁易怒等症状。失眠一般分为心火上炎、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类型。以下方剂对改善失眠有一定作用。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可养心安神【组成】黄连5克,生白芍10克,阿胶汁30毫升,鸡蛋2个。【做法】前2味药加水1000毫升煎煮,去渣,兑入烊化的阿胶汁,候温;鸡蛋取蛋黄,入药汁搅拌即成。【用法】每晚临睡前顿服。
归脾汤对失眠有一定疗效【组成】太子参、白术、茯苓、酸枣仁、黄芪、枳壳、当归、远志各12克,生牡蛎30克,生大黄、甘草各3克。【做法】将上药加水煎煮,取药汁。【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丹栀逍遥散可改善失眠【组成】丹皮、栀子、柴胡、白术、当归、合欢皮、郁金各12克,白芍、茯神、夜交藤各15克,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克,生大黄、甘草各3克。【做法】将上药用水煎煮,取药汁。【用法】1副药煎2次,合并煎液,每日3次,每次150毫升。【专家提示】食欲正常者饭前半小时服,食欲不佳者饭后半小时服。

鸡蛋枣泥糖可养血安神【组成】面粉、鸡蛋各500克,莲肉100克,白糖650克,菜油20克。【做法】莲肉去心入锅,加水煮至软,以布包莲肉,揉成泥;鸡蛋打入盆内,用打蛋器打成稀糊,加入白糖,打至蛋浆由淡黄变为白色时,撒入面粉,莲肉泥,调匀;蒸笼垫上净纱布,放入木制方形框,抹上菜油,倒入一半蛋浆,用铁瓢舀入方形框内擀平,再倒入另一半蛋浆擀平,入笼蒸熟,切成长条方块。【用法】当早点食用。

党枣方可补脾安神【组成】党参、桂圆、黄芪、白术、茯神、当归各9克,炒枣仁10克,木香8克,甘草、远志各6克,生姜3片,红枣5枚。【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用法】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百合枣仁冻可滋阴养心,治疗失眠【组成】鲜百合60克,生、熟枣仁各15克,洋粉5克,白糖适量。【做法】将鲜百合在清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入锅,加入枣仁煮至百合熟,过滤留汁300毫升;再加入洋粉,烧开至洋粉溶化并搅匀,倒入碗中,自然冷却后即形成粉冻。【用法】切块加糖食用,每日1次。

生龙骨珍珠粉可治疗失眠【组成】生龙骨20-25克,珍珠粉4.5克,琥珀粉5克,鲜竹沥适量。【做法】将生龙骨研成细末,再与珍珠粉、琥珀粉混合拌匀,装瓶备用。【用法】每次取3-4克药粉,加入少许鲜竹沥口服液调湿,分为2份,用双层纱布包好,于睡前分别放在两手心处,外用胶布固定,次晨取下,7次为1个疗程。专家课堂       坐床上,先左脚跷在右大腿上,脚掌斜向上,用搓热的右手掌快速搓擦脚心,一般搓200次,使足掌产生温热感。再以同样的方法,用左手掌心搓右脚底。接着搓脚背,脚背有温热感即可,这个方法能帮助入睡。失眠怎么办 中医验方让你好眠
一、中医小秘方
1.柴胡、木香各9克,白芍、丹参各12克,檀香、五味子各6克,玉竹、熟枣仁各20克,夜交藤、生龙骨、牡蛎各30克。心烦口苦加栀子、黄芩各8克。痰多胸闷者加陈皮、胆南星各9克,去玉竹、五味子。口干便秘加生地黄、玄参各12克。易惊醒加琥珀粉4克冲服。水煎服,每日一剂,7天为一疗程。主治肝气不舒、心神失养所致失眠。

2.生地黄12克,百合30克,枣仁20克,炙远志10克,五味子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20克,龙齿10克,珍珠母30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心阴亏虚、神魂失养之失眠。

3.竹茹10克,枳实10克,陈皮10克,法半夏15克,茯神15克,黄连6克,牡丹皮10克,栀子10克,珍珠母3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虚热内扰之失眠。

4.当归12克,柴胡10克,生地黄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黄连5克,法半夏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日服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血不足、血行不畅之顽固性失眠。

5.太子参10克,炙远志10克,炙黄芪20克,当归12克,炒白术10克,茯神15克,枣仁30克,龙眼肉12克,夜交藤30克,炙甘草6克,大枣5枚,生姜一片。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主治心脾亏损、心血失养之失眠。6.甘草15克,大枣8个,小麦30克,百合30克,竹茹10克,生地黄10克,麦冬12克,桑椹20克,黑芝麻20克,夜交藤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每日两次。主治阴虚血少、神失血养之失眠。二、睡眠时间多少为好要想保证健康的睡眠就要遵照生物钟的运行规律,如什么时间睡觉,什么时间起床,都应有固定的习惯,不要轻易改变。一般地说,睡眠最理想的时间是晚上9点至凌晨2点,这是因为人的睡眠大约每两小时为一节,第一节睡得最沉,第二节稍浅,第三、第四节愈浅,而前二节四小时的睡眠量占总睡眠量的75%。对老年人来说,睡眠时间应比中、壮年多一些为好。这是因为,老年人容易疲劳,所以消除疲劳的时间也需更长。7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能睡足8-9小时,90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好每天睡足10—11小时。同时,每天睡午觉也很必要。午睡对消除疲劳、增进健康非常有益,是一项自我保健措施。尤其在夏天,日长夜短,晚上往往又很闷热,使人难以入睡,以致睡眠时间不足,白天工作常常会感到头昏脑涨精神不振,容易疲劳,午睡能起到调节作用。午睡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左右为宜,否则会影响晚上睡眠。清胆和胃安眠汤主治胆胃痰热内扰、肝血不足之失眠

清胆和胃安眠汤和胃化痰,清胆宁心,养血安神;主治胆胃痰热内扰、肝血不足之失眠。
图片组成:法半夏10~15克,陈皮10克,茯苓15~30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黄连6~10克,炒枣仁15~30克,知母10克,川芎6克,远志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炙甘草6克。功效:和胃化痰,清胆宁心,养血安神。主治:胆胃痰热内扰、肝血不足之失眠。症见心烦入睡困难,多梦,眠浅或睡后易醒,惊悸不宁,胃脘不适,口干苦,舌淡或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等。用法:中药冷水浸泡30分钟,生龙牡先煎15-20分钟左右再下余药,续煎20-30分钟,每付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别于下午、睡前2次温服。方解:失眠一症,病因繁杂,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临证当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不可一味潜镇。根据现代人多饮食不节、熬夜晚睡的生活作息不规律的特点并结合《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及《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的理论强调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肝血不足是导致失眠的病机。本方由黄连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味化裁而成,方中温胆汤乃二陈汤衍变而来,法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痰,配枳壳、竹茹、黄连清化痰热,理气利胆;枣仁性平味酸,直入少阴厥阴,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除烦,川芎调气达肝;远志清热化痰,安神定志,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和胃化痰,清胆宁心,养血安神之功。临床加减运用:若见胸闷呕恶,心烦口苦,痰黄口粘,舌红苔腻而属少阳痰热者,可酌加柴胡、黄芩、瓜蒌、浙贝母;若见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身热烦躁而属痰火内盛者,可酌加大黄、石膏、礞石、胆南星;若见心悸怔忡,胆小惊惕,眠浅易醒而属胆虚者,可酌加当归、龙眼、龙齿、珍珠母;若见眠差多梦,健忘头昏而属心神失养者,可酌加菖蒲、郁金、龟板、柏子仁;若见情绪焦虑,喜悲伤欲哭而属心肺气阴不足者,可酌加大枣、百合、生地、淮小麦;若见睡后早醒,腰膝酸软而属肾精不足者,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菟丝子;若见口燥咽干,虚烦少寐,口疮遗精而属心肾不交者,可与交泰丸、封髓丹、黄连阿胶汤等方化裁。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小儿常见病
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二例治验
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于小儿肺炎喘嗽,或外感咳嗽范畴,多发于1~3岁左右的婴幼儿。表现为咳嗽、气喘,两肺闻及较多的喘鸣音,发作期多伴有发热,并有反复发作的特性。图片
病案一
王某,男,2岁6个月,于2019年9月3日就诊,母代述。诉反复发作喘息性咳嗽1年半。1年半前,患儿反复感冒即引发咳嗽,逐渐加重伴喘息。曾反复就诊于镇卫生院,疑喘息性支气管炎。现咳嗽伴喘息反复发作,舌红苔薄白、指纹紫滞。诊断:痰郁气滞型感冒咳嗽。病机:邪阻气道,痰气郁滞。治则:搜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百部10g,细辛2g,麻黄2g,地龙6g,芦根10g,桔梗5g,甘草5g,神曲10g,大贝母6g,蚤休6g,半夏5g,陈皮5g。7剂,水煎,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9月11日二诊:所有口服药物均已停服,激素喷雾制剂逐渐减量。方药:苍耳子5g,甘草6g,桑叶10g,苏叶5g,大贝母6g,前胡6g,荆芥6g,神曲10g,百部6g,细辛2g,麻黄2g,芦根10g,地龙6g,竹茹10g。7剂,水煎,早晚分2次温服,每日1剂。9月18日三诊:在服药7剂后,诸症均消。方药:百部10g,细辛2g,麻黄2g,地龙6g,芦根10g,甘草6g,苍耳子3g,桔梗6g,黄芩6g,神曲10g,苍术6g,炒山楂10g,当归6g,陈皮3g。14剂,水煎服,早晚分2次服用,每日1剂。痊愈。图片图片
病案二
张某,4岁,于2019年11月12日首诊,其母代述。诉反复发作的咳嗽、喘息2年。2年前因感外寒出现咳嗽伴喘息,后逐渐加重且反复发作。长期服药效果不佳。现咳嗽,舌质红,苔薄白,脉濡。诊断:咳嗽、喘息。病机:邪阻气道,痰气郁滞。治则:搜风祛邪,宣肺化痰。方药:百部10g,细辛2g,麻黄3g,地龙10g,芦根15g,桔梗6g,甘草6g,麦冬10g,射干10g,大贝10g,神曲10g,牛子10g,蚤休6g,僵蚕5g,防风5g。7剂,水煎服,日1剂。2019年11月19日二诊:诸症减轻,吸入药物改为1日1次。方药:百部10g,细辛2g,麻黄3g,地龙10g,芦根15g,桔梗5g,甘草5g,蚤休6g,防风5g,神曲10g,桑叶10g,苏叶10g,大贝6g,前胡6g,半夏6g。10剂,水煎服,日1剂。2019年11月30日三诊:诸症大减,药后咳嗽已基本消失。方药:百部10g,细辛2g,麻黄2g,地龙10g,芦根15g,桔梗5g,甘草5g,防风5g,神曲10g,桑叶10g,苏叶6g,大贝6g,前胡6g,知母10g,麦冬10g。5剂,水煎服,日1剂。2019年12月5日四诊:服药期间有2天夜间咳嗽加重,后自行缓解,现诸症平稳,欲停用吸入药物。方药:百部10g,细辛2g,麻黄2g,地龙10g,芦根15g,桔梗5g,甘草5g,神曲10g,桑叶10g,苏叶6g,大贝6g,前胡6g,麦冬10g,金荞麦10g,太子参6g。5剂,水煎服,日1剂。2019年12月10日五诊:诸症消失,家长欲再服药以巩固疗效。处方:百部10g,细辛2g,麻黄2g,地龙10g,芦根15g,半夏6g,陈皮6g,甘草6g,桔梗6g,桑叶10g,神曲10g,麦冬10g,太子参10g,白花蛇舌草10g。5剂,水煎服,隔日1剂。按:喘息性支气管炎儿科多见,常反复发作缠绵不愈,痛苦不堪,李源中医师针对本病临证症候,尤其是对气道闭阻、咳嗽部位深在、痰阻在气到下部,咽痒或者胸骨后刺激性痒感患者,结合中医理论创立气道畅达汤(百部、细辛、麻黄、地龙、桔梗、甘草、芦根),服用后即可使气道顺畅,深部痰阻易上达咯出。方中百部为止咳圣药,润肺止咳,与细辛、麻黄相伍可缓解气道痉挛。地龙能搜剔肺部和气道潜伏之风邪,起到祛风化痰、清洁气道的作用。芦根、甘草可清热解毒排痰,止咳,桔梗为肺部引经药。经方治疗小儿腹泻案二则
小儿太阳阳明经表同时感受风寒邪气,由于阳明经脉邪气盛,阳明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了里气升降失常,故而发热、无汗、腹泻同见。图片葛根汤治疗小儿发热腹泻案赵某,女,1岁1个月,2019年5月1日就诊。其母亲代诉:昨天下午开始发热,体温38.5℃,并腹泻(大便如水样)4次,人民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11.33;C反应蛋白32.12。予以布洛芬退热处理,蒙脱石散、补液盐以对症治疗。昨夜服药后体温降至37.8℃,昨晚腹泻3次。今晨体温38.2℃,腹泻2次。刻下:体温38.5℃,精神不佳,纳差,无汗,恶风。方药:葛根12g,麻黄9g,桂枝6g,炒白芍6g,炙甘草6g,生姜5片,红枣6枚,2服。水煎服,冷水先煮麻黄、葛根,水开后将药汁倒掉,加入余药一起煎煮,煎好后分2次温服。喝完后喝点热水,盖被子发汗,避风,观察其是否出汗,监测体温。晚上其母微信告知:喝完一次,午觉后即汗出热退,喝药后腹泻2次,但不是如水样大便。效不更方,嘱其明日再进1服,忌生冷,避风寒。第2日晚,其母微信告知已痊愈。心得体会:《伤寒论》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案小儿太阳阳明经表同时感受风寒邪气,由于阳明经脉邪气盛,阳明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导致了里气升降失常,故而发热、无汗、腹泻同见。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疗小儿腹泻案李某,男,3岁,2019年12月11日就诊。其母代诉:昨晚饮食不节,睡前突发呕吐不适,呕吐物为未消化食糜。今晨起呕吐不欲饮食,食入即吐,伴腹泻3次,大便夹有不消化的食物,酸腐臭秽,并伴里急后重,偶有干咳不适,舌红、苔黄。方药:黄芩15g,炒白芍10g,炙甘草6g,大枣6枚,姜半夏10g,生姜5片。2服,水煎服,取汁300ml,分2次温服。傍晚,其母微信告知,中午喝完1次药,下午睡了一下午,没吐没拉,醒后精神状态不错。心得体会:《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此案乃邪热内迫阳明所致,病无太阳之证,而偏于少阳,与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之。黄芩汤为治里热下利之祖方,方用黄芩苦寒,清泄里热,治肠澼下利;芍药酸寒坚阴,而止下利;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调补正气;加生姜、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清胃健脾汤治小儿厌食症
清胃健脾汤是针对现代父母片面强调高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因小儿形体娇嫩,脾胃虚弱,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儿童出现胃热脾虚的症候。图片清胃健脾汤的主方组成:陈皮6g,半夏5g, 黄连2g,白芍9g,竹茹6g,鸡内金9g,炒麦芽6g,太子参6g,连翘9g。临床可根据症状的不同进行调整。现介绍如下。胃热脾虚证的病因:随着近几年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年轻父母及长辈对儿童娇生惯养严重,家长们追求“高营养、高蛋白”,孩子们喜欢“香甜可口”的美食,为满足“小皇帝”“小公主”的口福,“垃圾食品等”成为儿童们的最爱。由于小儿“脾常不足”,食欲不能自调,食物不知自制,随着多糖多油多脂肪等高热量食物的积累,胃热积滞,脾气虚弱,运化乏力,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儿童表现为:厌食、挑食、喜冷饮、大便干等。应用指征:胃热证表现为舌苔中部厚腻,或黄厚,或胃脘胀满、手足心热、口中酸腐等症状。脾虚证表现为疲乏无力,面少光泽,大便时干时稀,舌质淡红,指纹淡滞等。尤其应重点观察小儿舌质、舌苔部位变化。典型病例一邢某,男,5岁,2019年11月5日初诊。因厌食1年就诊,每餐饭量较前少,无饥饿感,挑食,易腹泻,睡眠易醒,舌尖红,苔薄白,舌面散在红点。诊断:(胃热脾虚型)厌食。方药:陈皮6g,半夏5g, 黄连2g,白芍9g,竹茹6g,鸡内金9g,炒麦芽6g,太子参6g,连翘9g。14服,日1服,水煎服,每次50ml,每日2次。2019年11月25日复诊:饮食较前增加,用药期间无腹泻,睡眠好转。典型病例二孙某,女,9岁,2019年11月19日初诊。因厌食伴大便干2年就诊,喜欢吃甜食油炸食品,每顿半碗饭,上体育课后依旧无饥饿感,大便干,费力,2天1次。查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诊断:(胃热脾虚型)厌食。方药:陈皮6g,半夏5g, 黄连2g,白芍9g,竹茹6g,鸡内金9g,炒麦芽6g,太子参6g,连翘9g。10服,日1服,水煎服,每次50ml,每日2次。2019年11月30日二诊:用药后饮食增加,舌淡红,苔薄黄,脉弦数。上方去蝉衣,加白术6g。继续服用10服。2019年12月17日三诊:用药后饮食增多,放学后有饥饿感,每日可吃一碗饭,大便每日1次,便质正常,查舌质红,舌尖红,苔白厚,脉弦滑。上方去白芍,加忍冬藤10g,砂仁5g。告知痊愈。按: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宜升,胃宜降,脾喜燥,胃喜润。”清胃健脾汤是针对现代父母片面强调高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食物,因小儿形体娇嫩,脾胃虚弱,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儿童出现胃热脾虚的症候,治疗上如过用寒凉药物则容易出现腹泻腹痛,加重脾虚的一系列症状,如果过用温热药物健脾,则可加重胃热的表现。清胃健脾汤既能清胃热,又能补脾虚,方中药物的选择精炼,君臣配伍恰当,临床验证疗效颇佳。消食导滞法在儿科中的应用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运化功能尚未健全,而生长发育所需水谷精气,较成人更为迫切,故常易为饮食所伤,出现积滞、呕吐、泄泻等症。《育婴家秘》所说的小儿“脾常不足”,也是古代医家对小儿所以多见脾胃疾病这一生理、病理特点的概括。儿科临床中,因饮食积滞所致疾病者,在儿科病中占有很大比例。饮食积滞是儿科病中最为常见的基本证型之一,或独立存在,或兼夹出现。消食导滞法作为中医儿科常用内治法则之一,主要用于消化不良、食积内停之证以及积滞引起的其他病。呕吐之乳食积滞证呕吐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病证,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小儿伤食吐病因病机:由于小儿哺育不当,乳食过多,较大儿童或恣食生冷肥腻等不消化的食物,积滞中脘,损伤脾胃,以致胃不收纳、脾失运化、升降机转失调,其气上逆而发生呕吐。临床表现:吐出物多成酸臭乳块,或不消化食物,不思乳食,口气臭秽,腹部作胀,大便秘结,或泻下酸臭,舌苔多厚腻。治法:和胃导滞。方药:①乳积用消乳丸:香附(炒)、甘草(炙)、陈皮(去白)、缩砂仁、神曲(炒)、麦芽(炒)。具有温中快膈,止呕吐,消乳食之功。②若伤食为主者,用保和丸。方药:焦山楂、六神曲(炒)、半夏(制)、茯苓、陈皮、连翘、炒莱菔子、炒麦芽。③若呕吐较频者,可加少许生姜汁,降逆止呕。④若大便秘结者,可加枳实、大黄以通下导滞。泄泻之内伤伤食证泄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病证之一。小儿伤食泄的病因病机为: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瓜果,或不消化食物,皆能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功能失职,胃伤则不能消磨水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因成泄泻。临床表现:大便稀溏,夹有食物残渣,气味酸臭,腹胀,泻后痛减,反酸或呕吐,食纳差,舌苔厚。治法:消食导滞。方药:保和丸(药物组成见上)加减。若腹痛较剧及气胀者,加木香、厚朴以理气消胀;呕吐较甚者,加藿香、生姜以辛香止吐。图片腹痛之乳食积滞证腹痛也是小儿常见的病证之一。乳食积滞之腹痛的病因病机为:由于小儿饮食不节,乳哺不时,或暴饮暴食,或过食不消化的食物,以致损伤脾胃,乳食停积中州,壅塞气机,升降违和,传化失职,因而发生腹部胀满之乳食积滞腹胀。临床表现:以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嗳哕腐浊,口气酸臭,不思饮食,时转矢气,泄泻臭秽,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臭。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苔多厚腻,脉滑数有力。治法:消食导滞。方药:香砂平胃散:苍术(炒)、陈皮、厚朴(姜炙)、木香、砂仁、甘草。具有消食导滞,理气止痛之功。若大便不通,或泻下不畅,泻后痛减者,加槟榔、莱菔子攻下食积;若食滞化热,面赤唇红,烦躁不安,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者,可用本方去苍术、砂仁,加大黄、玄明粉,以清热通腑,荡涤肠胃之积热。积滞之乳食(内积)不化证小儿积滞是指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属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在这里需要强调说明的是,积滞与伤乳、伤食、疳证密切相关。若伤于食,经久不愈。病情进展,可变成积;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影响小儿的营养和生长发育,形体日渐羸瘦,可转化成疳。三者名虽异而源则一,唯病情可有轻重深浅之不同,故应相互参考。临床表现:面黄肌瘦,烦躁多啼,夜卧不安,不思饮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小便短黄或如米泔,或兼发低热,舌质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滑数,指纹紫滞。治法:消乳消食,导滞和中。方药:乳积用消乳丸(见上)。食积者,宜用木香大安丸:木香、连翘、黄连、陈皮、白术、枳实、山楂、炒神曲、炒麦芽、砂仁、炒莱菔子(注意与保和丸的区别)。该方具有消食导滞之功,因该方以消为主兼健脾,故用于积滞实证。急惊风之痰热积滞证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以抽搐伴神昏为特征的症候,有急慢之分。急惊风之痰热积滞证的病因病机为: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毒邪之食物,郁结肠胃,痰热内伏,壅塞不消,气机不利,郁而化火。痰热湿浊,蒙蔽心包,引动肝风,故可见呕吐,腹胀,便闭,惊厥,或高热,呕吐,便溏、泻痢,惊厥等证。临床表现:先见纳呆、呕吐、腹痛、便秘以及痰多等,继而发热神呆,迅即出现昏迷痉厥,喉间痰鸣,腹部胀满,呼吸气粗,舌苔黄厚而腻,脉象弦滑。治法:消食导滞,涤痰镇痉。方药:玉枢丹和保和丸。玉枢丹:山慈菇、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麝香(人工替代品)、雄黄、朱砂。具有化痰开窍,辟秽解毒,消肿止痛之功。保和丸(见上)。临床时,可加小儿回春丹(川贝母、陈皮、木香、白豆蔻、枳壳、法半夏、沉香、天竺黄、僵蚕、全蝎、檀香、牛黄、麝香(人工替代品)、胆南星、钩藤、大黄、天麻、甘草、朱砂)(出自教材方剂学)镇惊息风。痰多者可加礞石滚痰丸(金礞石 (煅)、沉香、黄芩、熟大黄)涤痰导滞。若痰滞交错,腑气不通,也可用保赤散(六神曲(炒)、巴豆霜、天南星(制)、朱砂)以荡涤之。温阳化饮方治疗幼儿支气管炎
咳嗽喘息累月,痰湿水饮结聚阻滞肺气所致。痰为津液所化,其所流行或聚止者,皆因脾肺肾阳气之盈亏所决定。图片
图片彭某,男,6岁。2003年11月21日初诊:频频咳嗽微有喘息已经2个多月,痰声辘辘。因不善咯出,似有大量稀痰阻滞支气管中。曾住院确诊幼儿支气管炎,反复用过数种较大剂量抗生素与激素,未能控制病情,所用中药方全为清肺化痰药。虚汗多,晚上睡着后衣服常湿,必须换2次方可。形体虚胖,面色泛白带青,微微浮肿,畏寒手足冰冷,舌质淡黯,薄白苔,脉沉无力,此脾肾阳气不足,痰饮蕴肺,当以温阳化饮方药治之。处方:桂枝4.5g,干姜6g,五味子5g,杏仁6g,炙草5g,麻黄5g,熟附子5g,炒白术6g,车前子9g,细辛3g,法半夏9g,茯苓12g,麻黄根9g,水煎日分5次温服。治疗经过:服药3剂,咳嗽明显减弱,已无喘息,胸膈喉间痰声也大为减少,小便量明显增加,全身汗出有收敛,舌脉变化不大,再予原方3剂,四肢感觉温暖,咳嗽已经完全停止,痰声完全消失,面色虽白而不泛青色,浮肿已经消失,食欲不甚好,仍有少量汗出,舌淡脉弱,予健脾温阳方:炒白术6g,茯苓12g,炒枳壳6g,炙甘草5g,山药9g,麻黄根9g,砂仁3g,熟附子5g,山萸肉5g,寸冬6g。服6剂,一般情况较好,身体较前增强,无咳喘,无痰鸣,虚汗少,饮食较过去有较大进步。咳嗽喘息累月,痰湿水饮结聚阻滞肺气所致。痰为津液所化,其所流行或聚止者,皆因脾肺肾阳气之盈亏所决定。幼儿久咳喘息难愈,又用过较大剂量抗生素、激素、清热解毒中药,多系饮邪内盛,寒水有余。本例治方以小青龙汤加苓桂术甘汤,又加熟附子一味,甚为重要。《神农本草经》谓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只因寒邪水气逆于上焦故用之温化,若必待心悸、畏寒、肢冷沉重,头眩浮肿,脉沉细微等脾肾阳虚病症,全然呈现始用,往往延误治疗,延长病程。仲景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以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本例治方即有此意。麻黄根止虚汗又兼能宣肺气,凡虚汗多者,无论有无痰涎,均可用之。小儿急性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胃肠炎是一种急性起病、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在儿童的发病率中仅次于呼吸系统疾病,典型的症状是上吐下泻,但是也有时单纯以呕吐或腹泻为主,通常还会合并发热、腹胀等症状。   急性胃肠炎主要分为细菌性胃肠炎和病毒性胃肠炎两种1、细菌性胃肠炎:主要以沙门氏菌感染为主,此种细菌多在夏季盛行。沙门氏菌感染中又以鼠伤寒沙门氏菌和婴儿沙门氏菌在婴儿中最为常见。此病起病急,呕吐、腹泻、腹痛的同时常伴有发热症状,腹泻次数大约在一日6次以上,粪便性状可为稀便、黏液便或者是脓血便。不仅如此患儿还常常伴有脱水、酸中毒的情况。2、病毒性胃肠炎:主要以轮状病毒感染为主,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常见于6个月-2岁婴幼儿,一般病程为7-10日,常出现发热、腹泻的症状,腹泻次数多在6次以上,并常伴有呕吐情况,呕吐常发生在发病的1-2天,之后才会出现腹泻症状,同样的呕吐、腹泻次数多了也容易引起脱水。感染轮状病毒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则会引起全身性感染,侵犯多个脏器,严重时会引起暴发性心肌炎。   而对于小儿急性胃肠炎需要注意严重的腹泻或呕吐、粪便中有血丝及粘液、持续的腹痛、持续高热不退、活动力差、意识不清、肠梗阻、肠穿孔、败血症等严重的危险讯号。   小儿急性胃肠炎引起的原因主要包括感染性因素和非感染性因素两方面1、感染性因素:主要是肠道内感染细菌和病毒造成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或者是上呼吸的炎症、肺炎、中耳炎等胃肠道以外的疾病,可以由于发烧和细菌毒素的吸收而使消化酶分泌减少,肠蠕动增加,诱发胃肠炎症状。2、非感染因素:主要由气候的变化以及不合理地喂养造成。对于气候而言过冷会促使肠蠕动增加,过热会促使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减少,两种情况均会诱发急性胃肠炎;另外对于不合理喂养而言,婴幼儿吃的过多、过少或过早、过多的添加辅食以及突然改变食物、突然断奶等情况,均会在某种程度上诱发腹泻。对于小儿急性胃肠炎的治疗主要讲究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腹胀对于患儿由于消化不良引起腹泻、腹胀时,关键是要调整饮食,在调整饮食的基础上可以搭配使用乳酶生、酵母片、醒脾养儿颗粒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1)乳酶生:该药物为活肠球菌的干燥制剂,在肠内分解糖类生成乳酸,使肠内酸度增高,从而抑制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并防止肠内发酵,减少产气,因而有促进消化和止泻的作用。乳酶生小儿常规使用剂量图片(2)醒脾养儿颗粒:该药物具有醒脾开胃、养血安神、固肠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脾气虚弱所致的儿童腹泻便溏、烦躁盗汗、厌食等症状。可以有效改善急性胃肠炎引起的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醒脾养儿颗粒小儿常规使用剂量 图片(3)蒙脱石:该药物可以通过覆盖消化道粘膜、促进损伤的消化道粘膜上皮再生、吸附消化道内气体和各种攻击因子、平衡消化道正常菌群、促进肠粘膜细胞的吸附功能等功效,从而起到保护肠粘膜并缓解腹泻的作用。小儿使用剂量通常为1岁以下一日3g,分3次口服使用;1-2岁一日3-6g,分3次口服使用;2岁以上一日6-9g,分3次口服使用。对于急性腹泻时,应立即使用此药物,且首剂量加倍,同时注意防止脱水。 

2、因肠道菌群失衡引起的腹泻、腹胀、消化不良、营养缺乏对于这种情况可以选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等药物进行治疗。(1)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该药物中含有枯草活菌和肠球菌两种活菌,可直接补充正常生理菌丛,抑制致病菌,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抑制肠源性毒素的产生和吸收,达到调整肠道内菌群失调的目的,另外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钙,可补充因消化不良或腹泻所致的营养缺乏。小儿使用剂量通常为2岁以下一次1袋,一日1-2次口服使用;2岁以上一次1-2袋,一日1-2次口服使用,口服时可以用40℃以下温开水或牛奶冲服,也可直接服用,但是需注意的是不满3岁的婴幼儿不宜直接服用,以免造成呛咳。(2)酪酸梭菌活菌散:该药物能够耐受胃酸进入肠道,分泌肠粘膜再生和修复的重要营养物质酪酸,修复受损伤的肠粘膜,消除炎症,营养肠道,并能促进双歧杆菌等肠道有益菌生长,恢复肠免疫功能和正常生理功能,另外还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对于因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各种消化道症状及相关急、慢性腹泻和消化不良均有疗效。小儿使用剂量通常为一次1袋,一日2-3次用温开水冲服使用。注意事项:由于两种药物均为活菌制剂,因此不宜放置于高温处,且溶解时水温不得高于40℃,除此之外应避免与抗菌药物联用。

3、呕吐、腹泻失水过多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及时补液,补液通常选用的药物是口服补液盐,此药物中含有能够维持体内恒定的渗透压所必需的钠离子和钾离子,急性腹泻与呕吐容易造成体内钠和钾丢失过多,而该药物不仅可以补充钠、钾及体液还可以调节水及电解质的平衡,对于急性腹泻与呕吐引起的失水具有良好的作用。市场上口服补液盐散有三种,三种的使用剂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口服补液盐在小儿中的使用剂量图片

4、伴有发热症状在出现发热症状时,如体温在38.5℃以上则应积极使用退热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小儿退热较安全的药物是布洛芬以及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解热作用,布洛芬通常小儿使用剂量为6月龄-12岁儿童,按需给予5-10mg/kg,每6-8小时一次;12岁以上儿童,按需给200-400mg/kg口服,每4-6小时一次,最大剂量为1200mg/d,使用三日后症状如无改善应及时停用,另外6个月以下的小儿应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谨慎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以口服制剂、栓剂最为常见,口服使用时使用剂量通常为体重<60kg,一次10-15mg/kg,每4-6小时一次,新生儿通常为75mg/kg/d,>60kg的按每次650mg,每4-6小时按需给药。栓剂使用剂量通常为1-6岁儿童一次1粒,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24小时内不超过4粒。

 5、抗感染治疗对于细菌性胃肠炎通常不需要常规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只有在特定感染或特定的临床状况才应用。通常需要根据所感染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比如感染志贺氏菌时可选用阿奇霉素、头孢克肟、环丙沙星;感染沙门氏菌时可选用阿奇霉素、环丙沙星;感染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时可选用阿奇霉素、头孢克肟等。阿奇霉素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日10-12mg/kg口服,连续使用2-5日;环丙沙星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日8-30mg/kg;头孢克肟通常使用剂量为一日8mg/kg,具体使用剂量应根据所感染病原体以及感染程度合理选用。 6、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胃肠炎并没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因此关键还是应积极进行对症治疗。    小儿急性胃肠炎除了药物治疗外,平时也应做好预防工作,要合理添加辅食,合理调整儿童的饮食,不暴饮暴食,不吃生冷食物,注意气候的变化并及时做好保暖工作,提高自身免疫力防止感染,从而避免急性胃肠炎的发生。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外冶技术治鼻渊病
补气助阳法 治过敏性鼻炎
患者,既有阳虚之体,又有感受风寒之标,方中少用发汗解表,助附子温经助阳,恢复阳气;细辛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宣通肺气,鼻乃肺之门户。图片张某,女,46岁。患过敏性鼻炎10余年,迁延难愈。每年立秋后发作,入冬即愈,鼻塞、流涕、眼睛痒、夜晚呼吸不畅,影响睡眠,痛苦不堪。2017年8月10日初诊,刻下:鼻炎发作、鼻塞、流清涕、鼻音偏重,眼睛发痒,手脚冰凉怕冷,偶有疲惫乏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淡苔薄,脉沉弱等。辨证:肾阳亏虚,鼻窍失温型鼻鼽。治疗:补气助阳,温通鼻窍。方剂:生麻黄6g,熟附片15g(先煎),细辛6g,生黄芪30g,炒白术15g,辛夷花10g,白芷10g,防风15g,羌活10g,炙甘草10g,川芎10g,升麻6g。水煎服,日2次,早晚分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刺激性食品,注意保暖。按:本例患者,既有阳虚之体,又有感受风寒之标,方中少用发汗解表,助附子温经助阳,恢复阳气;细辛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宣通肺气,鼻乃肺之门户。大剂量黄芪益气固表,防风祛风解表、抗菌、止痒;白术健脾益气。辛夷花 白芷芳香通窍,羌活解表祛湿,川芎,升麻引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凑补气助阳,温通鼻窍之功效。本例患者自初诊服用该方剂10剂好转后,2018年秋季又原方服10剂,于今年入秋后又服用10剂,随访至今未见发作,疗效确切。
治疗鼻炎的验方和妙招大集合
图片很多朋友常年受鼻炎困扰,也有很多朋友向我们寻求鼻炎治愈方法,曾经搜集了很多治疗鼻炎的验方和妙招,此次在这里做一个集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鼻炎和体质紧密相关,而体质又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养成好的生活习惯更重要!
 1鼻炎是怎么得的? 鼻炎起初大部分都是寒邪导致的,时间长了,它就会入里化热,所以,鼻炎有两种情况:一为寒,一为热。有时寒邪在体内停留很久,这种邪气与人体正气共存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驱邪外出,结果双方谁也不能战胜另一方,就形成了共存的局面。但是每当气候变化,天气骤然变冷,保护不及时,使得本来的平衡被打破,于是鼻涕横流,喷嚏不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鼻炎又犯了。” 《内经》“五气所病,肾为欠为嚏”。过敏性鼻炎的典型表现就是喷嚏连连。常有患者向我倾诉:我打喷嚏打的都要虚脱了,打的都尿裤子了。如果喷嚏连连,经久不愈,那你是肾虚了。仅抗过敏是不够的,补肾才是根本途径。 黄元御是乾隆皇帝的御医,他认为鼻炎是身体阴阳失调造成的气机升降失调。治疗时强调升降气机,排除寒邪;徐文兵老师在《黄帝内经四季养生法》中提到了花粉过敏症,也是因为体内素留的风寒湿邪,趁着春季阳气生发之时,向外宣散的表现。所以越是鼻炎发作的时候,越不能使身体感受寒邪,清凉苦寒的药不可取。
2哪些方法治鼻炎? 曾经搜集了很多治疗鼻炎的验方和妙招,此次在这里做一个集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芳香通窍: 鼻炎枕方辛荑花500克,藿香100克,佩兰100克,白芷100克,细辛10克。一料,共捣碎,做枕头睡觉。此方辛温通窍,研碎作枕头,可于睡眠中帮助通畅鼻窍,且味道芳香,既能治病,又方便实用。平时经常晒一下枕头,保持药粉干松,可一直使用。 鼻炎自治外贴方法处方:辛夷(取心去壳)30克、豆蔻仁30克、川黄连60克。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装瓶备用,勿泄气、以消毒药棉加药末3克塞入患侧鼻孔中。每天用五小时以上,一天换药一次。请转给您身边患鼻炎的朋友吧! 闻香解鼻炎已经得了鼻炎了,怎么办?做个美丽的香袋吧。香袋佩挂在胸前,可以免除打喷嚏、流鼻涕的症状。放入由细辛3g、牙皂3g、川芎3g、苍耳子3g、辛夷3g,这5味中药共研的细末,10天换一次。经常闻一闻轻柔的香草气息,有助于醒神通窍。 温通气血 艾灸百会治鼻炎得了过敏性鼻炎不好受,可以用艾条艾灸百会治疗。方法是:左手食指和中指分开,放在百会穴两侧,右手拿点燃的艾条,距离百会穴3cm~5cm,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天一次。同时配合揉迎香穴,口禾髎,揉耳后高骨,掐合谷穴。久久有效。 图片手三里治疗过敏性鼻炎对于体内素有寒邪的人,大肠经上的手三里,温通气血的效果比较好,大肠经是多气多血之经,按揉手三里,可以补充气血,使血很充沛地输布全身,从而温煦身体,驱赶寒邪。补肾宁心 五味子茶——过敏的天敌 五味子,兼具酸咸苦辛甘,养五脏,补虚劳,生津止渴,治风消食,为药中上品。患有过敏性鼻炎、过敏性肠炎、过敏性哮喘的人,不妨常喝五味子茶:每天冲泡15克,以一周为一个疗程,看看疗效。 敷涌泉,治鼻炎鼻炎反复发作,试一下中医的“上病下治”做法:大黄2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加入适量陈醋调为糊状。每晚睡前热水泡脚后,各取2克药糊,敷于双脚涌泉穴,胶布固定。第二天清晨揭去,你会发现起床就开始的喷嚏减少了,连用1周症状会大为减轻。 急症治疗  过敏性鼻炎就揉天府穴不停地打喷嚏,流清鼻涕,鼻子堵塞等症状让过敏性鼻炎患者难以承受。快来按揉一下天府穴吧。天府穴在肺经上,您举起胳膊,靠近鼻子,鼻子碰到的位置就是天府穴。很好找也很实用。 穴位趣谈之素髎穴素髎,在鼻尖正中央处。素,古指白色生绢,此指穴位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湿水气;髎,孔隙也。素髎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液化而降。此穴对过敏性鼻炎效果不错,拇食指对掐,发酸欲流眼泪为得气,立马通气!要经常用清水清洗鼻腔,保持清洁也很重要。 芝麻油缓解鼻炎症状天气干燥、睡眠不好、过度劳累等,均可引起鼻腔干燥、充血、头疼等慢性鼻炎症状。此时可用消毒棉球蘸芝麻油涂在鼻腔患内,一般一次即可见效,两次症状全消。 民间验方简易按摩治鼻炎一位前辈传授了一种简单的按摩方法,对慢性鼻炎效果很好:双手拇指并排屈曲,用突起的第一节拇指关节同时按压印堂穴,转圈揉按5、6下,再分开左右顺着鼻梁双侧向下,至迎香穴,在迎香穴处揉按5、6下。此为第一次,可早晚各按50次,坚持一年,鼻炎可大为好转。 慢性鼻炎的民间偏方少时患慢性鼻炎打针吃药半年未愈,后来家父用苍耳籽油给我滴鼻,一个月就好了。苍耳子50粒炒黄去杂质,香油一两,用铜勺或铜锅(铝制品或不锈钢无效)放油炸至苍耳色黄,去苍耳取油入消毒干净小瓶中备用。用棉签蘸油涂鼻腔内,一日5-6次。密封保存有效期三个月。过敏性鼻炎验案二则
据相关研究,我国鼻炎患者多达3亿,而其中五分之二都是过敏性鼻炎患者。近年来城市里过敏性鼻炎患者的增张态势十分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过敏性鼻炎的困扰。大多数人去医院治疗,采取的多是物理清洗结合口服激素,甚者施行手术;也有部分找中医师治疗,多是采取芳香开窍类药物;种种疗法都难以取得长久的疗效,让人对治疗失去了信心。近十年里,因为每年开展冬病夏治,所以接触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非常多,在临床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提前预防、改善体质为主的治疗思路,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取两则医案,供同仁参考。图片
【典型病案一】姚某,女,33岁。患过敏性鼻炎20余年,迁延难愈。每年立秋后发作,鼻塞、流涕、眼睛痒、夜晚呼吸不畅,影响睡眠,痛苦不堪。2019年7月15日在朋友介绍下前来就诊。刻下:鼻炎还未发作,因鼻中隔偏曲,鼻音偏重,偶有疲惫乏力,舌淡苔薄,寸脉沉弱,关脉滑,尺脉沉滑。辨证:脾气虚弱,卫阳不固。治则:健脾益气,扶阳固表,祛风脱敏。处方:黄芪60g,白术30g,防风15g,桂枝15g,白芍30g,炙甘草10g,麻黄9g,附子15g,细辛9g,柴胡15g,黄芩9g,半夏9g,乌梅15g,蝉蜕6g,辛夷9g,苍耳子15g,通草15g,生地15g,生姜9g,大枣9g。每日服3次,每次200ml温服。配合3伏贴帖服穴位,前后共服药24剂。当年立秋后至今,鼻炎未再发作。按语:重剂玉屏风散健脾益气固表,桂枝汤调和营卫,麻黄附子细辛汤扶阳固表,祛风散寒。三方合用,益气扶阳,从根本上改善体质,增强御外能力。小柴胡汤去人参,疏肝利胆,通畅三焦元气,辅佐上三方,使补而不滞。辛夷、苍耳子、通草、乌梅、蝉蜕,宣通鼻窍,祛风脱敏。加一味生地清热养阴,防止太过燥烈。全方病症合参,通补兼施,经方与时方灵活合用,病人体质有所改善,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当然本例的成功也有赖于病人的信任,因为体质的改善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无明显症状的调理,更需要病人对医者的信任。图片
【典型病案二】岳某,女,8岁。患过敏性鼻炎2年,每遇季节变换冷热交替即发作鼻炎。发作时,鼻痒、鼻塞、呼吸不畅、前额闷胀导,致精神不振,影响学业。2019年7月21日前来就诊。刻下:鼻痒、鼻塞、流淡黄涕、体型偏胖、口内有异味、大便不畅、舌淡红、苔白腻、脉浮滑数等。辨证:外感风邪,湿浊内滞,郁闭清窍。治则:疏风解表,化湿消积,宣通鼻窍。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半夏9g,丹参15g,石菖蒲15g,苏叶10g,苍术15g,陈皮15g,茯苓15g,鸡矢藤30g,辛夷7g,苍耳子12g,通草6g,杏仁12g,桔梗9g,细辛3g,甘草9g,生姜9g,大枣9g。5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20ml温服。嘱其少食辛辣寒凉,按时作息,加强锻炼。7月27日二诊:上方服后,鼻痒鼻塞大好,偶有流清涕,口内已无异味,大便通畅,舌淡红苔薄。表邪已去大半,湿浊内积亦有减轻。继续巩固,去化湿解表的苏叶、苍术,加桂枝9g,防风9g,以加强宣通鼻窍的作用。5剂续服。8月12日三诊:上方服后,鼻痒鼻塞已愈,舌淡苔薄。外邪已祛,内滞得清。继续巩固,拟健脾益气、扶阳固表、宣通鼻窍,以期增强体质,治愈鼻炎。处方:黄芪15g,白术15g,防风9g,桂枝9g,白芍15g,炙甘草9g,麻黄3g,附子5g,细辛3g,辛夷6g,苍耳子9g,陈皮9g,石菖蒲15g,通草6g,杏仁9g,茯苓15g,黄芩12g,生姜9g,大枣9g。5剂,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20ml温服。9月9日回访。鼻炎未在发作。按语:前两次以小柴胡汤加减斡旋枢机,和解内外。辛夷、苏叶、苍耳子、桂枝、防风、细辛,外散风邪,扶助肺卫阳气,宣通鼻窍;苍术、陈皮、茯苓、鸡矢藤、杏仁、柴胡、半夏,化湿消积,宣肺化痰。大剂量鸡矢藤有消食化积,通大便的疗效。肺与大肠相表里,大便的通畅有利于肺气的宣发。10剂过后,外邪解,内湿清。后期巩固以玉屏风散、桂枝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辛夷苍耳子散等合方,以达到扶助阳气、改善体质、宣通鼻窍的作用。整个治疗过程,紧握时机,灵活加减,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鼻炎看似是肺系疾病,可是单纯以宣通鼻窍治疗鼻炎,可以取得暂时性的疗效,确难以有长远的疗效。从这两则医案可以看出,宣通鼻窍,结合扶助阳气,健脾益气,改善体质可以取得更长久的疗效。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骨痹+外冶
白术治疗腰痛
《神农本草经》曰:“(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从这里可看出,白术最早主要是用来治疗痹症的。图片白术在中药队伍里面算是知名度比较高的了,一是因为非专业人经常把它念成白术(树),然后旁边专业的药师会告诉他是白术(朱),如此一直被重复。二是因为功效好,比如:电视剧《女医明妃传》里允贤用的七白散,就用有白术;闽南喜欢煲汤,四君子汤、八珍汤,也都有白术;进了药店消化类中成药中也常见参苓白术散、枳术丸。《思考中医》中有很长的篇幅写白术治疗骨刺。说到白术能治骨刺,《思考中医》的观点是骨刺的病因是水湿重,白术能健脾,故能补土制水。这种说法表面上解释得通,但是健脾药种类那么多,为何只选白术呢?清代名医徐灵胎的“药性专长”论曰:“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如菟丝子之主面黔,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洋耶?则滑洋之药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菟丝能之?”徐灵胎举的例子说明菟丝子能去黑斑,并不是因为他有辛散的功效。接下来其又言:“但显其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图片《神农本草经》曰:“(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从这里可看出,白术最早主要是用来治疗痹症的。《名医别录》曰:“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这段可以说是对《本经》记载白术功效的扩展丰富。《本草纲目》白术条下附方提到:“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髓溢病,白术煎汤,漱服取效。”肾主骨生髓,而齿为骨之余,那牙齿变长、骨质增生是否都可看作髓溢病。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记载:“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减半,再剂而痛如失。”他说:“腰疼乃水湿之气侵入肾宫”而“白术最利腰脐”。治疗腰痛急性发作时,常用经方家胡希恕的经验方:桂枝加苓术附汤合大黄附子汤(桂枝、白芍、赤芍、茯苓、白术、附片、大黄、细辛、炙甘草)。其中白术用30克,其他药用常规剂量,大便正常的患者大黄用2~3克。附子用量10克足矣。若为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或者腰扭伤,三五剂多可见效,止痛效果很强。治疗腰痛慢性调理时,常用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黄芪、白术、党参、羌活、独活、狗脊、土鳖虫)。因为腰痛涉及五脏有肝脾肾,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腰痛多在骨,但亦常波及筋、肉。此方补益效果较好,但是疼痛消除后还是需要患者加强营养及锻炼,否则容易再犯。如果是慢性腰痛而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将这两张处方轮流使用,比如今天吃第一方,明天吃第二方,山西名医门纯德临床常这样使用。补肾定痛汤治痛风性关节炎
患者康某系脾肾亏损,痰湿浊邪留于经络,注于关节,以致气血凝滞,瘀阻络痹而成。治宜补脾益肾、化瘀通络。图片康某,男,38岁。患者自述双足第1跖趾关节肿痛、畸形7年余。饮酒、进食荤腥食物则疼痛加剧,昼轻夜甚,行动不便,近1周加重,前来就诊。症见双足第1足趾关节处红肿,畸形,触之有热感,疼痛,伴有腰痛,夜尿增多至3~4次。X线片显示左足第1趾骨近端外侧局部骨质有虫蚀样改变,边缘不规则,骨质密度较低,右足第1跖趾骨关节跖骨端骨缺损性改变,舌质红,苔薄腻,脉沉弦。血生化检查显示血尿酸值620微摩尔/升。诊断:慢性痛风性关节炎。辨证:脾肾两虚,痰湿凝滞,经络痹阻。治法:补益脾肾,利湿化浊,活血通络。处方:薏苡仁、山药各20克,肉苁蓉、丹参各15克,巴戟天、仙灵脾、生地、熟地、炒杜仲、鸡血藤各12克,白术、桃仁、红花、赤芍、川牛膝、海风藤各10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15剂。二诊:症状明显缓解,仍有畸形,压痛,腰部酸困,夜尿多,舌质微红,苔薄白,脉沉细。复查血尿酸440微摩尔/升。上方研成细粉,每次9克,每天3次,用温开水冲服。三诊:上述症状消失,步履正常,已获痊愈。此系脾肾亏损,痰湿浊邪留于经络,注于关节,以致气血凝滞,瘀阻络痹而成。治宜补脾益肾、化瘀通络。方中巴戟天、仙灵脾、熟地、生地、肉苁蓉、炒杜仲、白术、薏苡仁、山药健脾益肾;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牛膝、鸡血藤、海风藤活血通络。故取得治疗效果。
治骨性关节炎验方
丹参30克,杜仲、地龙、桑寄生各15克,威灵仙、当归、海桐皮、川牛膝各10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1个月为1疗程。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腰腿痛
独活寄生汤加减减少炎症对受压神经根及硬膜囊的不良刺激,防止神经根黏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根本上治疗本病的目的。图片
图片方药:独活12克,桑寄生12克,桂心3克,秦艽10克,细辛3克,防风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0克,熟地12克,杜仲12克,牛膝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偏血瘀者,加重当归、川芎用量至15克,同时加用桃仁、红花各10克;偏寒湿者,加重独活、细辛、防风的用量至独活20克,细辛6克,防风15克;偏阳虚者,加重杜仲、牛膝的用量,至杜仲20克,牛膝20克,同时加用制附片10克,补骨脂15克;偏阴虚者,加重牛膝的用量至20克,同时加用龟板胶15克,枸杞子20克;疼痛重者,加蜈蚣2条,全蝎6克。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用,4周为1个疗程。方解:本方以独活为君,祛下焦风寒湿邪;臣以细辛入少阴经,祛风温阳;防风乃风中之润剂,走十二经;秦艽祛风止痛,善去经络之风;肉桂温阳活血。这4味药增强了独活祛风湿、止痹痛力量;佐以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补肝肾,壮腰膝;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有助于祛风湿、止痹痛功效的发挥;党参补气,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助党参补气并调和诸药。全方邪正兼顾,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用以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为其主要功用。总之,诸药合用既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体内炎性物质的代谢,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消除神经根的充血水肿及肌肉痉挛,缓解对神经根的化学及自体免疫刺激等作用。达到减少炎症对受压神经根及硬膜囊的不良刺激,防止神经根黏连,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根本上治疗本病的目的。白矾食醋液治腰椎骨质增生
腰椎骨质增生又称骨刺、骨赘,采用白矾食醋液外敷治疗骨质增生,方法简便,疗效满意。图片腰椎骨质增生又称骨刺、骨赘,是一种退蜕变后稳定骨关节的代偿结构,由于中老年人的关节长期磨损受累,成为慢性损伤,导致骨刺形成,骨刺刺激或压迫周围组织、神经,影响局部血液循环,使局部充血、水肿、黏连,产生无菌性炎症,炎症产物又刺激骨刺的生长,形成恶性病理循环,表现为功能障碍等。本病多由风寒湿三邪杂至,壅闭经络,侵袭骨脉所致。采用白矾食醋液外敷治疗骨质增生,方法简便,疗效满意,具体做法是如下。处方:白矾250g,食醋2000mL。将白矾、食醋一同放入沙锅中,用文火煎煮至化,取药液,待药液温度适宜时,用毛巾浸入药液,外敷患处,每日2次,每次25~30分钟,连续敷15日为1个疗程,注意敷时避免烫伤皮肤。方中白矾味酸、性寒、收涩,能消痰、燥湿、解毒;食醋味酸苦,性温,散瘀血、消痈肿、强筋,两药合用,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外敷浸透肌肤能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消除炎症,从而中断了骨刺的病理循环,达到痊愈。需要注意的是,少数患者使用过程中,因局部外敷温度高,引起皮肤过敏反应,停药后即可自动消失。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肺系病
李佃贵治疗肺病医案
本例患者,以咳嗽、咳黄痰为主症,咳嗽剧烈,病程较长,常因受凉后加重,口干咽燥、咽痛加上舌脉的表现,诊断为肺痈,症属风热犯肺证。图片赵惠平,女,51岁,于2017年6月4日初诊。诉于就诊前2年开始间断咳嗽,咳黄痰,量多,痰量由少渐多,咳时尤甚,多由感冒后诱发,曾多家医院就诊,诊为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服抗生素及多种中成药治疗效果不佳。刻诊:见咳嗽频繁,呈阵发性,咳黄黏痰,量多不易咳出,形体消瘦,口干鼻燥,纳食不香,二便调等症状。舌红,苔黄厚,脉浮数而滑。诊断:肺痈(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证型:风热犯肺。治则:清肺散邪,止咳化痰。方药:生麻黄5g,苦杏仁10g,甘草6g,紫苏叶10g,桑白皮10g,茯苓10g,生黄芩10g,炒紫苏子10g,川贝母10g,清半夏10g,陈皮6g,鱼腥草30g,知母10g,酒黄精10g,山药15g。7付。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咳嗽减轻,咳痰较多,喘憋、气短,咽干、咽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患者痰多,有阴伤之象,于方中加大养阴泄热,益气排痰之药,修改方药为:生麻黄3g,苦杏仁10g,甘草6g,紫苏叶10g,化橘红15g,茯苓15g,桑白皮10g,芦根15g,麦冬15g,桔梗10g,薏苡仁30g,冬瓜子10g,北败酱15g,炒桃仁10g,天花粉15g,黄芪10g,陈皮15g,清半夏10g,葶苈子10g,紫苏子10g。7付。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三诊:咳嗽大减,咳痰减少,未诉其他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上方去葶苈子、苏子,继服7剂后基本控制病情。本例患者,以咳嗽、咳黄痰为主症,咳嗽剧烈,病程较长,常因受凉后加重,口干咽燥、咽痛加上舌脉的表现,诊断为肺痈,症属风热犯肺证。肺痈乃是由于热毒瘀结于肺,以致肺叶生疮,肉败血腐而形成的。明·陈实功《外科正宗·肺痈论》对肺痈初起、已成、溃后的临床表现,作了详细描述,根据病机演变提出了:初起在表者,宜散风清肺;已有里热者,宜降火益阴;脓成则平肺排脓;脓溃正虚者,宜补肺健脾的治疗原则。本患者初诊痰热之象不显著,而外感之象较显著,故以华盖散散外邪,清宣止咳,加养阴之药,益肺阴为原则。隋朝《诸病源候论·肺痈候》说:“肺痈者……寒乘虚伤肺,寒搏于血,蕴结成痈,热又加之,积热不散,血败为脓。”强调正虚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患者久病耗气伤阴,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大益气药,以益肺气,托毒排脓。周南山活用古方治疗外感咳嗽
外感咳嗽病大多伴发有恶寒发热、头昏胀痛、身酸痛等表证,通过疏风解表等治疗,表邪一除,表证即可迎刃而解。
图片周南山,男,1941年出生,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中医专家,曾任区卫生局副局长、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曾担任成都中医学院函授大学潼南函授站站长,并主讲《黄帝内经》《医古文》等课程。在省(市)级以上医学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周南山擅长于外感咳嗽病的治疗,他认为咳嗽病虽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治疗起来却颇为棘手,有咳嗽数日不愈者,有反复咳嗽数月难痊者。周南山从医50年,在外感咳嗽的治疗中常常运用麻杏石甘汤、二陈汤、千金苇茎汤、止嗽散等四个古方为基础进行加减化裁。风寒袭肺、湿邪滞胃肺胃同病案某童,男,8岁,2003年3月16日上午母携来诊。诉其咳嗽数日,中、西药乏效。刻诊:咳嗽、痰清稀、微恶寒、鼻塞流清涕、恶心欲吐、腹胀、纳差,脉浮,舌苔薄白。此乃风寒袭肺、湿邪滞胃,肺胃同治也,枳桔二陈汤合保和丸加减予之。处方:枳壳10g,桔梗10g,茯苓10g,法夏10g,陈皮10g,杏仁10g,厚朴10g,焦三仙各10g,紫苏叶10g,莱菔子10g,甘草3g。2剂,咳止即消。风寒束表、郁肺化热表寒里热案简某,女,10岁,2003年9月4日上午母携来诊。刻诊:咳嗽、痰多、喘促、气紧、口干,脉浮数,舌尖红。此乃风寒束表、郁肺化热,麻杏石甘汤证也。处方:麻黄6g,杏仁10g,石膏15g,枳壳10g,桔梗10g,茯苓10g,法半夏10g,陈皮10g,厚朴10g,胆南星4g,蝉蜕3g,甘草3g。2剂,咳嗽止。外感风寒、痰饮内伏邪引伏痰案王某,男,61岁,2003年2月16日上午来诊,诉其恶寒、咽痛、咳嗽、痰清稀、胸闷不适,查其脉浮紧、苔滑腻,X线片显示肺纹理增粗。此乃外感风寒、引动伏痰,疏风解表、化痰止咳,荆防败毒散合二陈汤主之。处方:荆芥15g,防风15g,羌活15g,独活15g,柴胡15g,前胡15g,茯苓15g,法夏15g,陈皮15g,紫苏15g,薄荷15g,川芎15g,甘草6g,生姜3片。3剂,病除。表邪未解、热毒内生温药和之案唐某,女,34岁,2002年12月28日上午初诊。剧烈咳嗽2月。刻诊:恶风、时或流清涕,咳嗽、痰黄而黏稠、久咳不出痰,时而胸闷胀痛,口渴引饮,脉数,舌干少苔。此乃表邪未解、热毒内生,虽热毒内盛但不宜过用苦寒之品,当以温药和之,故拟止嗽散合千金苇茎汤加减予之。处方:荆芥15g,防风15g,陈皮15g,桔梗15g,白前15g,前胡15g,百部15g,紫菀15g,苇茎30g,薏苡仁30g,杏仁15g,桃仁15g,冬瓜仁30g,瓜蒌壳15g,郁金15g,甘草6g。3剂。2003年1月4日上午再诊,自诉连服3剂之后,咳嗽大减。其间因冒风感寒,觉咽痛隐隐,并告之经停1月。脉浮数,苔已润。经停暂不顾治,咳止自然来潮,当继续治咳,兼治咽痛。处方:荆芥15g,防风15g,川芎10g,陈皮15g,桔梗15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玄参15g,贝母10g,马勃10g,黄芩15g,甘草6g。3剂咳止。热毒内伏于肺、伤津耗气动血疑似肺癌案张某,男,47岁,2003年1月12日上午11时来诊。诉其咳嗽2月,近日咯痰,痰中带血,曾在当地卫生院住院治疗,X光透视肺部有阴影,病灶不能确定。刻诊:痛苦病容、形如柴木,其状凄苦,咳嗽不断,其气上冲,痰中带血,胸背疼痛,心慌难受,几日未进粒米,汤水难咽,脉洪大躁动,舌暗红少津。经肺部CT检查,提示肺癌可能,纵隔肿瘤不能排除。患者考虑经济因素,决定用中药门诊医治。此乃热毒内伏于肺,伤津耗气动血,急则治其标,当以清热解毒、活血凉血、宣肺止咳。方选千金苇茎汤、止嗽散、小陷胸汤三方合剂。处方如下:苇茎30g,薏苡仁30g,杏仁15g,桃仁15g,冬瓜仁30g,郁金15g,丹皮10g,瓜蒌壳15g,法半夏15g,黄连10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白茅根30g,甘草6g。3剂。嘱其两天服1剂,此为1周药量,下周日复诊。1月19日,病人未来复诊。2月7日,病人电话告知星期日要来复诊。2月8日(周日)上午,病人只身来到诊室,诉其服用中药一剂后,咳嗽大减,知药已对症,3剂服完,因怕恐冒风寒,故又连服6剂,精神大振,只身前来就诊。诊其脉虽洪,但不躁动,舌已红润,咳血已止,唯因感寒,胃脘胀满,前方去小陷胸汤加胃药治之。处方:苇茎30g,杏仁15g,桃仁15g,苡仁30g,冬瓜仁30g,荆芥15g,防风15g,陈皮15g,桔梗15g,百部15g,白前15g,紫菀15g,前胡15g,茯苓15g,法半夏15g,甘草6g。3剂。2003年2月15日上午三诊,脉大有力,舌红润,白天仍时有咳嗽,胸部略感不适,前方加减,方药如下:苇茎15g,杏仁15g,桃仁15g,薏苡仁30g,冬瓜仁30g,荆芥15g,前胡15g,白前15g,百部15g,紫菀15g,浙贝15g,当归15g,生地15g,葶苈15g,茯苓15g,法半夏15g,陈皮15g,甘草6g。3剂。2003年2月22日上午四诊:因受寒,咳嗽胸闷反复,其脉浮紧,舌润,处方如下:苇茎30g,杏仁15g,薏苡仁30g,瓜蒌仁15g,冬瓜仁30g,茯苓15g,法半夏15g,陈皮15g,胆南星10g,枳壳15g,桔梗15g,紫苏15g,防风15g,百部15g,紫菀15g,甘草6g。3剂。3月底,咳嗽已痊愈,自觉肺上没问题,不愿到医院去复查。追踪6年,未见该病人肺癌发生或转移。外感咳嗽病大多伴发有恶寒发热、头昏胀痛、身酸痛等表证,通过疏风解表等治疗,表邪一除,表证即可迎刃而解。然而,在临床中常常见到有些病人虽然寒热头痛相继解除,但咳嗽却数日不愈,有的还剧烈咳嗽不止,更有甚者住院输液数月而反复不愈。考其原因,多数医生和病人都认为咳嗽乃炎症也,治疗首选抗菌消炎药或有消炎作用的栀子、黄芩、黄柏、黄连、银花、连翘、板蓝根、白花蛇舌草等苦寒清热之辈,结果适得其反,久治不愈。中医治疗疾病要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治疗外感咳嗽,切忌苦寒重浊之剂,当遵从仲景“以温药和之”,温即用辛温之性的药物,和即调和轻扬之意,温和轻扬是治疗咳嗽病的原则。固表托里治咳嗽
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咳嗽不止,然患者病起于产后气血不足之时,气虚卫表不固,致肺气不宣。以固表托里之法,立玉屏风散补气固表,又入止咳宣肺之品,则效如桴鼓。
图片尚某,女,34岁,反复咳嗽6月余。病起产后外感风寒,咳嗽经久难愈,稍受风寒即咽部痒痛,咳嗽不止并频频起嚏,痰少质稀。经服多种抗生素,效不佳。也曾服中药“杏苏散”“麻杏石甘汤”“止嗽散”“小青龙汤”等,时有小效,咳嗽难解。刻诊:观患者面色苍白,舌胖苔白,脉沉细。辨证认为属肺气虚弱、卫外不固、风邪乘袭等病机。治当益气固表,扶土生金。玉屏风散加减:黄芪30g,白术15g,防风6g,党参12g,陈皮6g,半夏6g,紫苑6g,冬花9g,甘草3g。服药3剂,咳嗽渐减。效不更方,前方加桑皮9g,浙贝母6g,继服5剂,咳嗽停止。后嘱用黄芪30g,红枣5枚,鸡蛋1枚,煲汤,每日1剂,以善其后。医家柯韵伯云:“治伤风不知固表托里之法,偏试风药以驱之,去者自去,来者自来,邪气流连,症无愈期。”此论道出了肺气与卫气的密切关系,今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咳嗽不止,然患者病起于产后气血不足之时,气虚卫表不固,致肺气不宣。若当以宣肺止嗽,难以平复。今以固表托里之法,立玉屏风散补气固表,又入止咳宣肺之品,则效如桴鼓。沙参麦冬汤加减治愈慢性支气管炎
沙参麦冬汤源于《温病条辨》,具有清养肺胃和生津润燥功效,应用于治疗燥伤肺阴、津液亏损的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图片慢性支气管炎属喘症、咳嗽范畴。发病因素为外袭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常以及久病体虚等,寒冷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慢性支气管炎发病严重时,造成心阳虚衰、心气不足,甚至喘汗致脱等。使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治疗燥伤肺阴、津液亏损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处方:麦冬、沙参、扁豆、玉竹、山栀子、瓜蒌、浙贝母各10克,天花粉、杏仁、桔梗、桑叶各6克,甘草5克,丹皮、黄芩各12克。加减:①口苦咽干、胸胁胀痛者,加海蛤壳、青黛、旋覆花各10g。②咳声嘶哑以及肺阴亏耗,加旱莲草、五味子、甜杏仁各10g。③咳时隐痛以及痰多质稠者,加茯苓、法半夏、苍术、陈皮、白芥子、厚朴各7g。用法:水煎,取药液,早晚分2次服用,每日1剂,连续服用10剂为1个疗程。禁忌:治疗期间停止使用止咳化痰以及抗感染等西药,禁止食用温燥、辛辣和生冷等食物。沙参麦冬汤源于《温病条辨》,由沙参、玉竹、麦冬、甘草、桑叶、花粉、扁豆等药物组成,具有清养肺胃和生津润燥功效,应用于治疗燥伤肺阴、津液亏损的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方中沙参、麦冬、天花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桑叶散燥热、轻宣肺、润肺生津;甘草,酸甘化阴,起到养阴清肺、化痰止咳作用。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腰痛
白术治疗腰痛
《神农本草经》曰:“(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从这里可看出,白术最早主要是用来治疗痹症的。图片白术在中药队伍里面算是知名度比较高的了,一是因为非专业人经常把它念成白术(树),然后旁边专业的药师会告诉他是白术(朱),如此一直被重复。二是因为功效好,比如:电视剧《女医明妃传》里允贤用的七白散,就用有白术;闽南喜欢煲汤,四君子汤、八珍汤,也都有白术;进了药店消化类中成药中也常见参苓白术散、枳术丸。《思考中医》中有很长的篇幅写白术治疗骨刺。说到白术能治骨刺,《思考中医》的观点是骨刺的病因是水湿重,白术能健脾,故能补土制水。这种说法表面上解释得通,但是健脾药种类那么多,为何只选白术呢?清代名医徐灵胎的“药性专长”论曰:“凡药性有专长,此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虽圣人亦必试验而后知之。如菟丝子之主面黔,亦其一端也,以其辛散耶?则辛散之药甚多;以其滑洋耶?则滑洋之药亦甚多,何以他药皆不能去,而菟丝能之?”徐灵胎举的例子说明菟丝子能去黑斑,并不是因为他有辛散的功效。接下来其又言:“但显其形质气味者,可以推测而知,而深藏于性中者,不可以常理求之。”图片《神农本草经》曰:“(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从这里可看出,白术最早主要是用来治疗痹症的。《名医别录》曰:“主大风在身面,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这段可以说是对《本经》记载白术功效的扩展丰富。《本草纲目》白术条下附方提到:“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髓溢病,白术煎汤,漱服取效。”肾主骨生髓,而齿为骨之余,那牙齿变长、骨质增生是否都可看作髓溢病。清代陈士铎在《本草新编》记载:“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减半,再剂而痛如失。”他说:“腰疼乃水湿之气侵入肾宫”而“白术最利腰脐”。治疗腰痛急性发作时,常用经方家胡希恕的经验方:桂枝加苓术附汤合大黄附子汤(桂枝、白芍、赤芍、茯苓、白术、附片、大黄、细辛、炙甘草)。其中白术用30克,其他药用常规剂量,大便正常的患者大黄用2~3克。附子用量10克足矣。若为腰椎间盘突出急性发作或者腰扭伤,三五剂多可见效,止痛效果很强。治疗腰痛慢性调理时,常用六味地黄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熟地、山茱萸、山药、黄芪、白术、党参、羌活、独活、狗脊、土鳖虫)。因为腰痛涉及五脏有肝脾肾,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腰痛多在骨,但亦常波及筋、肉。此方补益效果较好,但是疼痛消除后还是需要患者加强营养及锻炼,否则容易再犯。如果是慢性腰痛而急性发作的患者,可以将这两张处方轮流使用,比如今天吃第一方,明天吃第二方,山西名医门纯德临床常这样使用。温脾祛湿散寒止痛治腰痛
肾着汤,用于治疗腰以下间之寒湿瘀之症,药症合拍,所以辨证加减用药10剂,内服外烫而收功。图片佐某,女,52岁,2019年4月12日诊。诉近一个多月来,晨起常见腰部僵硬难伸舒,伴双下肢沉重坠,而起床经逐渐运动后,疼痛慢慢缓解转舒。诊见:体格肥胖,腰肌丰满发达,体重超标,平时纳食可,少运动,大便溏烂,有痰涎,睡眠打呼噜,舌淡苔滑腻,脉沉滑且涩。因脾统血,主肌肉,可运化水湿,湿性黏腻,寒湿侵袭带脉则见腰肌伸舒不灵,重坠沉着;风、寒、痰、湿诸邪痹阻经脉或外力所伤,气滞血瘀,则往往引致腰痛。脉证合参,此乃寒湿痹阻腰痛。治则:温脾祛湿,散寒止痛。临床选用《伤寒论》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加味治疗。方药:炙甘草10g,干姜10g,茯苓30g,白术20g,牛膝15g,泽泻20克,杜仲15g,独活15g,益母草20g,黄芪30g,寄生20g,薏米30g。5剂,水煎后分2次温服。另嘱:每天晚上,用药渣复水温烫腰背及双下肢,以适合为度,时间30分钟。2019年4月18日二诊:自述服第1剂药后第二三天,早上大便排出许多黏腻大便,小便比前多且顺畅,腰脊处逐日暖和,痛大减,运动比前灵活,效不更方,守方再进5剂,追踪至今未见复发,已正常生活工作。按:《内经》曰:“腰为肾之府”“肝主筋,肾主骨。”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任、冲、督、带脉布于腰间,若年哀天癸竭,肝肾精气不足以濡养筋骨,劳苦酒色,七情内伤致肾精亏损于内,不荣则痛。本例患者体态偏肥胖,痰、湿、寒、瘀、虚,均兼一身,所以见腰肌僵硬运动不灵。《金匮心典》曰:“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然病不在肾之脏,而在肾之外腑,故治其法不在温肾而祛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茯、术,辛温甘淡,本非肾药,温肾着者,原其病也。”此方一名肾着汤,用于治疗腰以下间之寒湿瘀之症,药症合拍,所以辨证加减用药10剂,内服外烫而收功。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胃痞病
疏肝和胃汤主治胃痞病
疏肝和胃汤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主治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痰凝血瘀所致的胃痞病。
图片组成:柴胡12~24克,麸炒白芍12~30克,麸炒枳实15克,陈皮12克,姜半夏12克,茯苓15~30克,川芎12克,醋香附12克,紫苏梗15克,姜厚朴15克,旋覆花3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三七粉3~6克(冲服),炙甘草6克。功效: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主治:因肝气郁结、横逆犯胃、痰凝血瘀所致的胃痞病。症见胃脘胀满或胀痛,呃逆嗳气、泛酸烧心、恶心呕吐、口苦咽干、胸胁苦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腻,舌下静脉迂曲怒张,脉弦等。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1小时温服。方解:《景岳全书·痞满》曰:“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发为痞满。王道坤认为:“百病生于郁”。气郁日久,可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气血瘀滞,湿聚成痰,留而不去,必致痰郁。对于气郁、痰郁、血郁杂至而成的胃痞病,王道坤遵循“木郁达之”的原则,重在疏肝理气,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郁自解,辅以和胃化痰、化瘀消痞,已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疏肝和胃汤是由四逆散、二陈汤、旋覆代赭汤等诸方化裁而来,方中柴胡入肝胆经,疏肝解郁,升发阳气,枳实行气破滞,与柴胡相伍,升降相因,白芍养血柔肝,配合甘草,补肝体,缓肝急,四药合用,疏肝解郁,调和气血;加用川芎、醋香附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力;陈皮、姜半夏、茯苓、紫苏梗燥湿行气、和胃化痰;旋覆花、代赭石、姜厚朴降逆化痰、下气消痞;三七粉活血、化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化痰、化瘀消痞之功。临证加减:若见身热烦躁属气郁化火者,可将柴胡加量,并酌加焦栀子、淡豆豉、黄连、淡竹叶;若见泛酸烧心甚者,可加海螵蛸、浙贝母、煅瓦楞子;若见胃脘痞满甚者,加木香、砂仁;若见口干、口渴欲冷饮、大便秘结属热盛伤阴者,可将白芍加量,并酌加北沙参、麦冬、槟榔;若虚烦不寐者,将茯苓易为茯神,酌加酸枣仁(胃酸明显者勿用)、柏子仁、制远志;若见气短乏力、大便溏薄属脾虚者,可将枳实易为枳壳、并酌加红参(另煎兑服)、干姜、麸炒白术、炮姜;若见胃脘刺痛、舌质紫黯、舌下静脉迂曲怒张中度或重度属血瘀胃络者,并酌加三棱、莪术。临证备要:1.本方所主治之胃痞病,近似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此类疾病病情顽固,病程较长,王教授认为在本病治疗上,3个月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应劝告患者树立信心,坚持治疗。2.王道坤强调,情志失调是胃痞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人体情志活动是正常生理表现,若情志刺激超过人体自身所能调控的范围,则会使人体气机逆乱,导致人体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失调而发病,正如《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故特别嘱咐患者舒畅情志,保持平和的心态,勿忧愁恼怒。3.服用该方治疗期间,患者饮食宜规律,切忌饥饱无度,应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忌浓茶、烟酒、咖啡等。从“郁”论治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指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而无法用形态学或生化异常解释的一组综合征。这些症状因发生的主要部位和症状特征而有不同命名,涉及部位包括食管、胃和十二指肠、肠道、胆道、肛门等。功能性胃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腹痛、反酸、烧心腹泻、便秘等。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影响因素较多,治疗很棘手。在临床中病证和参,从郁论治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郁证病机贯穿疾病全程●
郁证病机贯穿功能性胃肠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所谓“郁”,医家多认为有郁滞不通之意,如刘完素曰:“郁者,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叶选医衡》曰:“夫郁者,闭结瘀滞瘀蓄抑遏之总名”。郁证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证是指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等诸多因素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痰、火、食、湿等壅塞郁滞,使气机不得发越的一系列病证。狭义的郁证指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的病证。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病程日久,气血失和、脾胃功能紊乱,属于郁证的范畴。尤其对于常法治疗没有效果的病例从郁论治,调和气血、调畅脾胃气机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证候兼杂、虚实互见●
功能性胃肠病初为气滞,多为实证,久则郁而化热化火,影响气血津液运行,可兼挟瘀血、痰湿、食积、郁热(火)等。若失治误治、久治不愈,亦可发展成为癥瘕、积聚、噎膈、痞满、腹胀、胁痛、经闭、崩中、虚劳等一系列变证。《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指出:“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化多端。”《丹溪心法》言:“热郁而成痰,痰郁而成癖,血瘀而成癥,食郁而成痞满,此必然之理也。又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血滞而食不化,此六者皆相因而为病者也。”
●治疗关键在于调畅气机、调和气血●
从郁论治功能性胃难治性肠病的关键在于调畅气机、调和气血。即所谓“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疗中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重在疏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调节情志。郁证责之于肝,故疏肝理气是郁证的治疗法则。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所言:“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于何有?”在疏肝理气的同时,调气与通利三焦并重,根据不同病因、病机和兼证对气、血、痰、火、湿、食进行辨证论治。如《丹溪心法·六郁》提出:“治郁之法,顺气为先,降火、化痰、消积,分多少而治。”代表方药包括:越鞠丸、六郁汤、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半夏厚朴汤等。辛开苦降辛开苦降、寒温并用、和解疏利治疗寒热错杂证的难治性功能性胃肠病。辛味药主升主散,苦味药主降主收。故辛、苦药同用,能调畅气机,对于寒热错杂的郁证,常易取效,如张仲景的泻心汤类、四逆散、小柴胡汤等。常用辛开苦降药对包括:干姜配黄连、干姜配黄芩、桂枝配黄芩、吴茱萸配黄连等。
●根据脏腑虚实辨治●
郁证初期以实证为主,久则虚实夹杂,甚则气血亏虚、脏腑虚损。临床应根据病程发展、脏腑虚实辨证论治,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或补泻兼施。正如张景岳《景岳全书·郁证》提出:“若初郁不开,未至内伤,而胸膈痞闷者,宜二陈汤、平胃散,或和胃煎,或调气平胃散,或神香散,或六君子汤之类以调之。若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者宜温胃饮,或神香散。若忧郁伤脾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者,宜归脾汤,或寿脾煎。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肌肉日消者,宜五福饮、七福饮,甚至大补元煎。”
●调畅气机,以平为期●
调畅脾胃气机,目的是为了恢复脾胃正常升降、运化受纳的功能,恢复气血以及脾胃与其他脏腑功能之间的平衡。临床上,苦温理气药不可久用过用,以免耗伤脾胃阴津及肝脏阴血。可以在理气药中佐用白芍、沙参、麦冬、玉竹等药物以防伤阴。调畅气机应上、中、下三焦同时兼顾,肝脏疏泄和肺脏宣降同时调整,选取同入肝胃、肺胃二经药物,如香橼、佛手、苏子、枇杷叶、莱菔子等。又如苏叶、檀香理上焦气机,枳壳、佛手理中焦气机,乌药、橘核理下焦气机等。此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治郁的经验亦值得借鉴。叶氏治郁贯穿了宣通的原则,用药常用苦辛凉润宣通,忌投燥热敛涩呆补。“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

【中医专长】历代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类风湿,中医究竟如何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滑膜炎症为主,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照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和疾病的发展,在中医可归属于“痹症”、“历节”、“顽痹”、“白虎历节”等病症范畴。今天,我们跟随东城中医医院内科的专家一起认识一下这种不死的癌症——类风湿关节炎!
痹症不离“湿”湿为有形之邪,外湿常与风邪、热邪或寒邪合病;内湿则常与痰浊、血瘀、热毒合病,虽致病因素众多,湿邪为痹证诸病因之首。《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风邪易祛,寒邪易散,然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顽缠难解,若无湿邪,难以“合而为痹”,故可曰“无湿不成痹”也。痹证诸多特点均与“湿”有关。痹症的病因病机痹症的病因多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或脏腑阴阳失调,邪自内生;或六淫之邪侵入机体,致痰浊、瘀血闭阻,而致痹。正气虚弱
素体虚弱,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疏松,外邪乘虚入侵,搏结于肢体关节而致痹;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调摄失宜,肝肾亏虚,或素体脾弱,或劳逸过度,或产后病后失调,气血耗伤,致关节、肌肉、筋骨失养,关节变形,甚则卷肉缩筋。
外邪侵袭
外邪主要指六淫之邪。气候变化或调摄不慎,或久居严寒潮湿之地,或长期高温、潮湿环境作业,或饮酒当风,或汗出入水,或贪凉卧露,均可致使风寒湿热(毒)等外邪入侵,致气血凝滞;或外邪瘀久化热,壅滞经络、关节,气血不通而致痹。内邪致痹
内生之邪系指邪由内生,如痹气体质阳虚,阴寒内生;痹热体质阴虚,虚热内生;脾胃虚弱,湿从内生;肝阳偏亢,虚风内生,内邪壅滞经络,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痹;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自内生;或机体阳盛,阳郁生热,火热毒邪内生,也可致痹。
痰瘀气滞
瘀血痰浊气滞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病理变化。七情不遂,气机郁滞,气滞血瘀;或外邪侵袭,荣卫凝涩而致瘀;或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脾运失健,津液不化,聚湿成痰;或热伤津液,血脉涩滞,血停为瘀;或跌扑外伤,瘀血痹阻,痰瘀互结,滞留局部,气血不畅,关节肌肉筋骨失养,肿大变形,经脉不通不荣而致痹。
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风湿病,世界卫生组织将2000~2010年定为“骨关节病十年”就是证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下简称“类风关”)是最常见的风湿病之一,病情顽固难治,中医药防治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疗效好,副作用少,方法简便,目前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给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上课,从来不用讲稿,现在我也可以在这里把中医治疗“类风关”的历史大致给你画个轮廓出来。“类风关”属于中医痹症范畴。这个“痹”字最早出现在哪里呢?出现在两三千年前的《山海经》里面,《山海经·东山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之一就是这个痹症,但是没有对痹症的具体解释。详细论述痹症是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痹论篇,它开创了研究“类风关”的先河。《黄帝内经》里面对“类风关”病因、病机、症状、治法进行了系统论述,直到今天,这些论述还在指导着“类风关”的中医治疗。图片《黄帝内经》上是怎么讲的呢?它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着而为痹”。体质不好,遗传基因有问题,导致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结果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这就是痹症。对于痹症,要采用祛风、散寒、利湿、通痹等方法进行治疗。痹症有行痹、着痹、痛痹之别,有历节、顽痹、鹤膝之名。这个2000年前的论述,与今天西医关于“类风关”的论述惊人地一致。西医认为,“类风关”起病原因一个是自身免疫功能失调,就是中医讲的“其气必虚”;一个是寒冷、潮湿、疲劳,也就是中医讲的风、寒、湿、热。你看,说来说去差不多的。接着到了汉代,我们称张仲景为“医圣”,在日本药学界,张仲景是至高无上的。日本厚生省规定,凡是张仲景的方子,不需要批准,就可以直接应用。在中国,我们叫它“经方”,就是可法可传的经典名方。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全面总结了汉代之前中医治疗“类风关”的经验,从这个时候起,“类风关”不再叫痹症,改叫“历节风”,非常接近现代的描述,就是一节一节关节疼痛。张仲景创制了很多方子,最有名的有四张方子:“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白芍桂枝汤”。这四张方子现在日本人用得很多,国内医生更不用说了。仲景方组方严谨,配伍得当,可法可传。张仲景后面是华佗,华佗大家都知道,给曹操看病,外科手术动得好,他对“类风关”有哪些贡献呢?他主要是用针灸。
唐代孙思邈,我们称他为“药王”,他写了一本《千金方》,他认为能救人性命的药方比金子更贵,一张药方比1000两金子更值钱,所以叫《千金方》。

《千金方》创制出“独活寄生汤”,治疗“类风关”效果很好,到目前为止,90%的医生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关节退变性关节炎,都用这张方子加减。宋朝有个叫严用和的写了一部

《济生方》,里面把“类风关”称为“历节风”。得了“类风关”是非常痛的,我们问病人怎么个痛法,病人形容像钻心一样痛。严用和把“类风关”的疼痛具体化了,他形容那种痛就像你整个人正在被老虎撕咬,全身骨头都被老虎咬碎了一样痛。图片今年上半年,杭州郊外一位菜农到我这里来看病,他跟我说:“鲁医生,我来的路上敌敌畏都已经买好了,实在是太痛了。”严用和收集了很多方子,其中治疗风湿病的处方不少,他在张仲景的基础上进行了发挥。到了明朝,绍兴人张景岳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他另辟蹊径,一反先法,用温通、温补、温肾的方法治疗“类风关”,也就是用温热的方药治疗寒证,比方说用熟地、萸肉、枸杞子、巴戟等。他这个人很喜欢用熟地,就是感冒、牙痛、关节痛他都用熟地。因为他喜欢用熟地,后人干脆就叫他张熟地。我是山阴人,与张景岳家只隔了一条小小的莫邪溪。小时候一天到晚听父亲讲张熟地张熟地的,听得我不要听为止,小伢儿喜欢新鲜的东西,你一天到晚张熟地张熟地,我就不要听。

张景岳比较出名的是右归丸,治疗“类风关”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后世也有人攻击他。张景岳是绍兴人,他的理论水平高得很,文章也写得好。清代叶天士是温病大家,温病,就是现在我们说的传染病。人类进入16世纪以后,居住得越来越密集,流动性越来越大,森林被破坏后,老鼠等动物开始与人类混居,这就给传染病提供了温床,人类大规模的流行病暴发就发生在这一时期,所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温病有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叶天士与吴鞠通是师生关系。叶天士自己没有写过书,医生一出名哪里还有时间写书啊?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你倒去看看现在我们浙江省有名一点的医生,哪个不是到下午一两点钟以后才吃中饭,双休日根本没有,叶天士的书都是吴鞠通整理出来的。吴鞠通这个人很精明,老师的方子,他换个名称,就说是他自己的,实际上是叶天士的。毕竟都是温病大家,叶天士的这些书里面有很多是治疗“类风关”的方子。治疗风湿病,历代都有所总结,有所创新,有代表性的就是这些。到了现代,比较出名的有好几个流派。一个是虫派,就是所有用来治疗“类风关”的中药都是爬虫类,如乌梢蛇、蜈蚣、地龙、天虫、地鳖虫等。他们认为虫类都具有祛风、搜风的作用,代表人物朱良春是国家级名中医,还健在,江苏人,他有一味中成药叫

益肾蠲痹丸,其实是冲剂,里面全部是虫类中药;一个是枝藤派,主要用桑枝、桂枝、海风藤、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等中草药。喜欢用枝藤药的医生不少,但是没有突出的代表人物;一个是酒派,广东那边就比较流行这个。前几年杭州市中医院也弄这个,把蛇浸在白酒里面,我们这里到处可以看到。不管用什么药,治法遵循的都是2000年前《黄帝内经》中的祛风、利湿散寒法,一般医生都是这个样子的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咳嗽


古方止嗽散 主治感冒后咳嗽不断
止嗽散源于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七味药组成,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之功效。主治风邪犯肺导致的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图片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开始发烧头痛,咽喉肿痛,鼻流清涕,全身酸痛,这些感冒症状两三天就好了,但留下了让人烦恼的“咽痒咳嗽”,遇到冷热空气及刺激性气味加重,连续一周上医院打针吃药也无济于事,各种相关检查也没有发现明显异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中医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法吗?中医认为,这种普通感冒后的咽痒咳嗽,缠绵不愈,大多属于风邪袭肺,肺失清肃,虽服解表宣肺之品,但解表不彻底,或过早使用滋润止咳之品,如含川贝母之类中成药等,导致余邪闭门,未能散尽之故也。图片
中医有一首古方叫“止嗽散”,源于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由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七味药组成,具有宣利肺气,疏风止咳之功效。主治风邪犯肺导致的咳嗽咽痒,咳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临床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喉源性咳嗽、过敏性咳嗽、支气管炎、百日咳等属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者。方中紫菀和百部,专于止咳化痰;桔梗开宣肺气;白前降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利咽止咳。止嗽散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的特点,为治疗新久咳嗽之要方。咽痒咳嗽,咯痰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每可获效。“止嗽散”在药店可以买到,请按说明书服用。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汤剂,一般剂量为:桔梗3克、荆芥6克、紫菀9克、百部9克、白前6克、甘草3克、陈皮6克,冷水浸泡10分钟,大火煎煮10分钟就可以服用了。如果伴有遇冷咳嗽,鼻流清涕者,加防风6克、苏叶6克;咽喉微痛者,加银花6克,薄荷3克;干咳无痰者,加芦根6克,竹茹3克;久咳缠绵者,加五味子3克,乌梅一个。10个止咳化痰的小偏方
风寒咳嗽 :
1、生姜, 红糖,大蒜患风寒感冒时,还伴有咳嗽,可以用生姜3~5片,小儿1~2片,大蒜7~10瓣,小儿2~3瓣,红糖半勺一起煮,要小火煮10分钟,把蒜头的辣味煮掉,这样效果好。
2、蒸大蒜水取大蒜7~10瓣,小儿3~5瓣,拍碎,放入碗中,加入半碗水,放入一粒冰糖,在碗上加上盖子,放入锅中去蒸,大火烧开后改小火蒸15分钟即可。当碗里的蒜水已不烫了,较温时喝下,大蒜可以不吃,一天2~3次,一次小半碗、大蒜性温,入脾胃,肺经,治疗寒性咳嗽,肾虚咳嗽效果非常好,而且方便简单。图片3、麻油姜末炒鸡蛋将一小勺麻油放入炒锅内,油热后放入姜末,稍在油中过一下,随即倒入1个鸡蛋炒匀,在临睡前趁热吃下,每晚吃一次,坚持吃上几天,就能看到明显的效果。
4、 梨,花椒,冰糖梨一个,洗净,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核后,放20粒花椒,2粒冰糖,把梨上部拼对好,放入碗里,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即可,成人一次吃完,小儿可分二次吃完。蒸花椒冰糖梨对治疗风寒咳嗽效果非常明显。
风热咳嗽 :
1、梨,冰糖,川贝一起蒸梨1个洗净,靠柄部横断切开,挖去中间的核后放入冰糖2~3粒,敲碎成末的川贝10粒(小儿5~6粒),然后把梨上部拼对好,也可用牙签插紧放入碗中,上锅蒸30分钟左右即可,成人一次吃完,小儿分2次吃,有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
2、煮萝卜水白萝卜洗净切8~10片(小儿3~5片),放入小锅内,再加大半碗水,烧开后改小火煮5分钟,等水不烫了喝下,一日1~2次。
3、烤橘子将橘子直接放在小火上烤,并不断翻动,等到橘子冒热气,橘皮发黑就烤好了,稍凉后剥去皮,吃里面温热的橘子瓣,成人一次1个,孩子一次吃2~3瓣就可以了。
4、其他治风热咳嗽的食物①杮子,性寒,能清热,袪痰,止咳,但一次只能吃1~2个,吃多了肚子会不舒服。②西瓜,性寒,能治一切热症,但适合夏天吃。③枇杷,性凉,能润肺化痰,止咳,适宜吐黄脓痰的人吃。④荸荠,性寒,成人4~6只(小儿2~3只)去皮,切成薄片,放入锅中,加一碗水,大火烧5分钟即可、喝荸荠水能化痰,清热,对吐脓痰者效果好。图片注意:咳嗽期间,辛辣,容易导致上火的食物不要吃,如羊肉,狗肉,乌骨鸡,蚕蛹,鱼,虾,枣,桂圆,荔枝,核桃仁,樱桃,辣椒等。

内伤咳嗽具体的做法如下:
1、煮山药粥做法:取山药一段,去皮,节成小块,放入食品粉碎机内,再加半碗水,将山药加工成稀糊状,倒入小锅内,放火上烧,一边烧一边搅,以防糊锅底,当山药烧开了,冒泡了,关火。功效: 最好是在空腹吃,山药健胃,补肺气,益肾精,滋养强壮,适合脾胃气虚,肺肾不足所致的虚劳咳喘。但山药内所含的淀粉酶,又称消化素,能分解成蛋白质及碳水化合物,所以有滋补之效,这种淀粉酶怕高热,在持久的高热中久煎,功效可以丧失。因此,在煎煮时,不可过久。此方法加工的山药粥最适合婴幼儿食用,不但能止咳治哮喘,还对小儿的厌食,虚汗多,流口水,气虚胆小等病症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2、红枣, 白果做法: 取红枣成人10粒(切开),小儿3粒,白果成人10粒,小儿2~3粒去壳,放入小锅中,加上大半碗水,放火上烧,中火烧10分钟即可。吃法: 让孩子吃红枣,白果,并喝水,每天一次,最好是每晚睡前吃。功效:红枣性温,益气补气,健脾和胃,白果性平敛肺气,定咳喘,并有固肾的作用,所以对一些久咳不愈,反复感冒,发烧,咳嗽,尿多,尿频,遗尿的,每晚吃红枣白果汤效果是很明显的。但红枣和白果的量一定要掌握好,孩子只限于2~3粒,量多了孩子容易上火,气滞。化解咳嗽四个小验方

中医学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功效,用于
肺阴虚的燥热咳嗽,
痰中带血,如百花膏。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汤等用百合作主药。图片很多人被咳嗽折腾得痛苦不堪。如何化解咳嗽,介绍4个小验方。咳嗽痰喘:向日葵茎芯茶验方:向日葵茎芯150克,水煎当茶服,适合于咳嗽痰喘者。点评:向日葵茎心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茎髓,茎含多糖约53%,尚含绿原酸、新绿原酸、4-O-咖啡酰奎宁酸、东莨菪甙。本品味甘,性平,归膀胱经。有清热、利尿、止咳的功效。江西《草药手册》记载本品可以治百日咳:向日葵茎心捣烂,冲开水加白糖服。临床报道有用本品治慢性气管炎者。药理实验证实本品有免疫促进作用,有清热化痰作用,甘肃省许多地方用本品30~60克,水煎去渣,加入白糖,1日2~3次分服,
治疗百日咳、慢性支气管炎咳嗽气喘效果好。
民间还有用鲜葵花盘30~60克,水煎服治疗哮喘的验方。久咳不愈:百合汤验方:百合20克,水煎600毫升,早中晚分服。点评:兰州百合甲天下,甘肃省许多地方有用百合治疗咳嗽的单方。中医学认为,百合味甘微苦,性平,入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止咳功效,用于肺阴虚的燥热咳嗽,痰中带血,如百花膏。治肺虚久咳,劳嗽咯血,如百合固金汤等用百合作主药。药理研究证实百合镇咳祛痰作用显著,有很好的镇静、滋阴润肺、强壮和抗癌作用。百合特别适合养肺、养胃的人食用,比如慢性咳嗽、肺结核、口舌生疮、口干、口臭的患者,一些心悸患者也可以适量食用。但由于百合偏凉性,风寒咳嗽、虚寒出血、脾胃不佳者忌食。
风寒咳嗽:
大蒜冰糖水验方:大蒜头30克,与冰糖15克,加水120毫升,隔水蒸熟,睡前服,适合于久咳不愈。点评:大蒜含有挥发性的“蒜素”,有促进食欲、杀菌等效能。据实验,它对链球菌、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及霍乱弧菌的生长均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能力。中医认为大蒜性温,入肺经,民间偏多用大蒜治疗咳嗽、哮喘等疾病。冰糖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大蒜加冰糖会增强止咳效果,但只适合于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而不适合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大蒜素遇热时会降低作用,因此使用时要注意火候及剂量。咳嗽痰多:萝卜姜杏梨验方:白萝卜(切碎)250克,杏仁10克,干姜15克,冬果梨一个(切碎),煮水喝,适合于咳嗽痰多者。点评:“萝卜上了市,药铺不用开” 这些民间谚语虽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是白萝卜确有其独特的医疗价值。萝卜在医疗保健上的功效,为大家所公认,正如元代有些称赞萝卜的诗所讲的:“熟食甘似芋,生吃脆如梨;老病消凝滞,其功值品题。”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白萝卜食用价值评议为:“根、叶可生可熟……可糖、可醋……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 它味甘、辛,性平、无毒。《本草纲目》上记载它的功用是:“宽中化积滞,下气化痰浊。”白萝卜有明显的化痰、止咳功能,民间用白萝卜洗净、切片后与冰糖同煎,对治疗伤风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和小儿百日咳等都有一定的效果。生萝卜汁一杯,白糖60克,搅化灌服,还可治煤气中毒。药理研究证实它有化痰止咳作用,对咽喉部有良好的湿润和物理治疗作用,有利于局部炎症治愈,并能解除局部痒感,从而阻断咳嗽反射;白萝卜含芥子油、淀粉酶和粗纤维,具有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胃肠蠕动和止咳化痰的作用。咳嗽咳痰,最好切碎蜜煎细细嚼咽;咽喉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失音而痰多者,可以捣汁与杏仁、干姜同煎服,温阳散寒,止咳化痰的效果更好。但是用时要注意:白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进入身体后,经过体内代谢很快就会产生一种抗甲状腺的物质——硫氰酸,它能抑制甲状腺的工作。如果同时摄入含大量植物色素的水果如橘子、梨、苹果、葡萄等,这些水果会在肠道被细菌分解,产生出羟苯甲酸和阿魏酸,它们可加强硫氰酸抑制甲状腺工作的能力,从而诱发甲状腺肿大。
中药偏方治咳喘
实证:
1.视咳喘作状态。实者粗声高,呼少吸多。
2.视兼症。实者胸满喉鸣,面赤便结。3.视舌脉。实者笞腻质红,脉滑数。麻杏射干汤:炙麻黄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10克、射干10克、白果10克、防风10克,水煎服,可以祛风降肺。加减:可以配以清热降逆之品,如葶苈子10克、黄芩10克、鱼腥草30克、全瓜蒌30克、莱菔子10克、浙贝10克、车前草30克、珍珠母30克、草决明30克等。图片虚证:1.视咳喘作状态。虚者息弱声低,呼多吸少。2.视兼症。虚者神疲畏风,自汗不止。
3.视舌脉。虚者舌淡胖,脉细弱。治疗偏方:七味都气丸:生地10克、天麦冬各10克、女贞子10克、补骨脂10克、巴戟肉10克、白人参3克另煎兑服或用人参蛤蚧散:蛤蚧粉5克冲服,都可以调理肾的阴阳。加减:可以加收敛纳气之品,如五味子10克、山萸肉10克、生龙牡各30克、紫菀10克、川贝10克、肉桂5克等。
喉源性咳嗽验案之肝郁痰阻
患者七八之年,症见“咽痒、干咳、异物感,偶有少量白色黏痰”,且“平素急躁易怒、性情忧郁”,结合舌脉,辨证为肝郁痰阻兼以化火,故以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加减。图片《经络考》云:“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之后处。”提示咳嗽可由肝脏引起。临床上肝咳可见肝火犯肺之黛蛤散证;然肝郁痰阻所引起的喉病也不少见,此类证型症状多见咽部不适,如物堵感,情志不畅时加重,咳嗽稍微舒服,但仍不解,少痰,甚至出现两胁胀闷等症,舌质淡红苔薄腻,脉弦滑。可予半夏厚朴汤加减;若偏于肝气郁滞,可合柴胡疏肝散加减;若肝火上犯,可予龙胆泻肝汤加减。病案:患者陈某,女,58岁,平素急躁易怒、性情忧郁、慢性咽喉炎病史数年,因1个月前与家人发生争执后,出现咽痒、干咳、异物感等,偶有少量白色黏痰,偶伴心慌、胸闷,门诊行喉镜、胸片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自行服用慢咽舒宁、川贝枇杷膏5天,咳嗽症状无缓解。现夜寐欠佳,晨起口苦、口渴症状明显。舌红,苔薄黄,脉弦。辨证为

肝气郁结之喉咳,以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柴胡15g,赤芍10g,白芍10g,枳实10g,甘草5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10g,法半夏15g,厚朴10g,苏梗10g,龙胆草10g,栀子10g,天花粉10g,瓜蒌皮10g,蝉衣10g,僵蚕10g。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7剂服完后,咳嗽、咽痒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异物感,继续原方不变,服用5剂后,诸症皆除。按:患者七八之年,症见“咽痒、干咳、异物感,偶有少量白色黏痰”,且“平素急躁易怒、性情忧郁”,结合舌脉,辨证为肝郁痰阻兼以化火,故以柴胡疏肝散、半夏厚朴汤加减,并予清肝之龙胆草、栀子,患者口干胸闷,此为痰热蕴结于胸之象,予天花粉、瓜蒌皮清热生津、化痰宽胸。服7剂后患者诸症缓解,再服5剂而安。
湿燥咳嗽证治经验
湿燥咳嗽,治法当除湿、润燥、宣畅肺胃气机,用药应体现清化、凉润、宣畅三个环节。除湿常用三仁汤、藿香、苍术;润燥常用沙参麦冬汤、二冬二母饮等;宣畅借《温病条辨》上、中焦宣痹汤方意,张西俭经验方如下:图片杏仁、薏苡仁、通草、射干(少量,不宜重)、豆豉、南北沙参、天花粉、丝瓜络、麦冬、玄参、藿香、苍术、桔梗、山豆根(或金果榄,均少量用)、贝母、法半夏(不宜重用)、枇杷叶、郁金、黄芩、板蓝根(或大青叶、忍冬藤)。中焦湿重加厚朴、炒山楂、炒麦芽、炒神曲、莱菔子、车前子。燥气重加天冬、生石膏、知母、荷叶、桑叶。兼肝火肝阳旺加栀子、钩藤、天麻、荷叶,甚者加青黛、海蛤壳。久咳,咯痰无力加诃子。音哑加蝉衣、木蝴蝶。使用本方需注意,苍术、半夏、射干、山豆根、金果榄均宜轻用。使用宣、化、润燥之法外尚须清肺、解毒、利咽。本方根据因病因繁杂、病机胶着,故药味较一般方剂多,但临床应用甚有效验。医案一郭某,男,57岁。2017年5月30日初诊。脉象:左郁弦小劲,右弦滑。舌象:白腻满舌,舌红有明显暗气。主诉:咳嗽1月余,痰少,常呈干咳状,气呛不止,口干苦。病机:风湿外受,湿阻燥生,肝郁气旺,上逆动肺。处方:钩藤15克(后下),天麻10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藿香10克,厚朴10克,苍术6克,射干6克,冬瓜子30克,桑皮15克,黄芩24克,山豆根6克,天花粉15克,瓜蒌皮15克,麦冬15克,炒枳壳10克,浙贝10克,桔梗10克,款冬花15克,大青叶15克,忍冬藤30克,枇杷叶10克。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二诊:2017年6月6日。脉象:双寸气团微突,质濡,关尺濡滑气缓。舌象:苔薄白。主诉:经上方治疗,咳嗽大减,已无呛咳,口也不苦。病机:症与舌显示,肝旺平,肺湿气燥减轻,但湿燥之气余邪未尽,故脉濡滑缓,留滞于肺,故而两寸气团微突。处方: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丝瓜络15克,射干6克,郁金10克,制香附子10克,山豆根6克,桑皮15克,天门冬15克,麦门冬15克,天花粉15克,诃子10克,玄参15克,桔梗10克,款冬花15克,枇杷叶10克,川贝粉6克(冲)。6剂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服用。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失眠必读
国医大师颜德馨辨治失眠验案
失眠是由于阴阳失调,导致气血运行失常引起的。气属阳,血属阴,阴阳失调具体表现为气血失调。因此,颜德馨认为气血失调贯穿于失眠症的整个过程,是其主要的病理矛盾,也是其发病和加重的机制。颜德馨据此提出以气血失调立论,分阶段动态辨证论治失眠的观点。根据临床表现,失眠可分为肝郁气结、气郁化火、气滞血瘀、气血两虚4型,也即4个不同的阶段。治疗可谨守各阶段病机,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图片
肝郁气结型
除失眠外,尚可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善太息,舌苔薄,脉弦。本阶段以邪实为主,故治宜疏肝理气,解郁宁神,同时多有肝郁化热的病变趋势。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气郁化火型
除失眠外,尚可见头晕头胀,心烦易怒,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便秘尿黄,或痰黄口臭,舌红苔黄,脉弦而数,或滑数。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取小柴胡汤清泄肝郁,配以龙骨、牡蛎镇肝安神,可燮和阴阳,行气泻火。
气滞血瘀型
除失眠外,尚可见头痛胸痛,或胁部刺痛,目眶黧黑,面部褐斑,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迂曲、延长、怒张,脉涩或细。病多虚实夹杂,宜疏肝调血,活血以祛瘀,养血以安神,用血府逐瘀汤加减。
气血两虚型
除失眠外,尚可见心悸健忘,胆怯易惊,神疲食少,头昏目眩,面色少华,气短自汗,肢体倦怠,舌淡苔薄,脉细。此时正气亏损,心脾肝气血羸弱,上下交损,治取中焦,立法益气补血,健脾养神,佐以柔肝疏肝,用归脾汤加减。颜德馨在治疗失眠症时,以“衡法”调和气血,善于治理气和血的平衡,遵循“木郁达之,火郁发之,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临床习加用治“气”药如柴胡、枳壳、桔梗、黄芪、香附等;治“血”药常用丹参、川芎、赤芍、蒲黄。并喜用具有引药入经或助眠安神的药味及药对,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总之,4型辨治均不离调和气血的宗旨;同时又针对不同阶段动态辨治。图片
典型病例
苏某,男,42岁。2002年1月8日初诊。患者以失眠2年余为主诉求诊。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引起。曾在外院辗转治疗,诊断为睡眠障碍或抑郁证,服用罗拉、宁心宝、六味地黄丸等药,症状未见好转,每于情志不遂时加甚,自觉十分痛苦。刻下每晚上床后2小时尚无法入眠,甚至彻夜难眠,入睡后易醒,醒后1~2小时也难以续睡,每晚睡眠不足2小时,且噩梦纷纭。白天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伴有心悸、耳鸣、寡欢抑郁,烦躁易怒,胆怯易惊,纳差,饭后饱胀,便秘,性欲低下。面色晦暗,舌质暗淡红,苔薄白,脉细涩。证属情志内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治宜疏肝调血,活血祛瘀,养血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12克,红花9克,川芎15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生地15克,柴胡9克,桔梗9克,枳壳9克,牛膝15克,甘草8克,龟板(先煎)15克,黄连3克。每日1剂,水煎服。嘱停服罗拉等药。1月15日复诊:上方服用7剂后,1小时内即能入睡,醒后易续睡,每晚可睡3~4小时,已无噩梦,抑郁烦躁不明显,仍胆怯,纳可、便软,自觉工作效率大增,舌脉同前。药已中病,原方再进7剂。1月22日三诊:半小时即能入睡,醒后易续睡,每晚可睡5~6小时,已无噩梦,抑郁烦躁消失,尚余少许胆怯,已经恢复正常工作,纳佳便软,性欲同前,面色舌脉好转,原方去生地加石菖蒲9克,再服7剂。1月29日四诊:诉睡眠完全正常,无胆怯,性欲明显改善,面色已经正常,晦暗全消,舌淡红稍暗,脉细。上方去黄连,加女贞子20克,再服7剂巩固疗效后停药观察,3个月后随访,称睡眠一直正常,未再求助药物,且纳佳,精力充沛,容貌大改。心悸失眠验方
本方为治疗睡眠的基础方,临床上应在本方基础上,根据具体证型进行加减,例如:出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手心、脚心热者,加知母、黄柏。图片
图片组方:炒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合欢花10克,合欢皮10克,生甘草5克。功用:养心安神,清热除烦。主治:心悸失眠,虚烦不安,咽干口燥等症,舌红少苔,脉细数。用法:水煎取汁360毫升,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方解:中医认为,肝藏血,血舍魂,若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心失所养,则虚烦不眠,心悸不安;血亏阴虚,易生内热,虚热内扰,见虚烦不安,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本方中酸枣仁甘、酸,平,归心、肝、胆经,养心益肝,安神,敛汗,为养心安神的主攻药,即君药。夜交藤甘、平,归心、肝经,养心安神,祛风通络,辅助君药加强养心安神的作用,为臣药。佐以合欢花、合欢皮安神解郁;使以生甘草调和诸药。五药合用,共奏养心安神之功。加减运用:本方为治疗睡眠的基础方,临床上应在本方基础上,根据具体证型进行加减,例如:出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手心、脚心热者,加知母、黄柏;舌苔腻,无食欲者,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肝气不舒者,加醋柴胡、郁金等;阳虚者加干姜、肉桂等;心肾不交者,加黄连、肉桂;头晕者,加天麻、钩藤等。施今墨先生治疗失眠经验浅析
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从医60余年,博览医籍,古今中外无不搜求,其治学严谨、医理通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以善用对药著称。现将施老治疗失眠之经验加以总结,介绍如下:
辨证施治 治分九法
施老将临床所见之失眠分为4种情况:入睡不能;睡眠时间短,醒即不能再睡;时睡时醒,极易醒觉;似睡非睡,乱梦纷纭。对失眠的治疗,依其病因分为9类:
①心肾不交失眠:证见不寐、兼有心悸、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多属心火独炎于上而不下降,肾水亏之于下而不能上升,心肾不协调,宜用酸枣仁汤,或枕中丹,或《理虚元鉴》之养心固本汤(元武胶、鹿角胶、山萸肉、枸杞子、人参、黄芪、石莲肉、白术、甘草、枣仁、地黄、怀牛膝)以交其心肾。
②血不上荣之失眠:症见不寐多梦、睡而易醒、兼见心悸健忘、体倦神疲等。多属心血不足、脑失营养,宜用八珍汤加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以安其心神;若系虚寒,宜用《证治准绳》之远志饮子(远志、茯神、桂心、人参、酸枣仁、黄芪、当归、甘草),或十四友丸(熟地黄、柏子仁、紫石英、肉桂、阿胶、当归、黄芪、远志、辰砂、龙齿)以补之。
③脑肾不足失眠:症见不寐,乱梦纷纭,兼见精神萎靡、头晕耳鸣、记忆减退、或伴梦遗、早泄、腰膝酸软等症。因脑为髓海,而肾生骨髓,用脑过度,则伤肾气,肾虚则脑不足,宜用六味地黄、杞菊地黄、麦味地黄汤或丸,以滋肾水,参以枣仁、龙骨、牡蛎等以收敛之。
④心阳亢盛失眠:证见不寐、兼见心悸不安、五心烦热、舌红、脉数等。心火偏亢,阴阳不调,气不得宁,故不寐,宜以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为主,加龙骨、牡蛎以潜阳。
⑤阴虚失眠:证见难于入寐、或忽寐忽醒、兼见头晕耳鸣、健忘、腰酸、梦遗等。阴主津主血,津少血亏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难于入寐,或忽寐忽醒,宜以生津充血为先,用二冬、二地、二黄、元参、阿胶、花粉、石斛等药味,以滋养阴血,参以安神之品,则津回神安。
⑥阳虚失眠:证见不寐多梦、易于惊醒,兼见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淡等。阳不入阴故不眠,宜以益气为主。气属阳,益气即所谓补阳,宜用人参、黄芪、白术、怀山药、石莲肉,以固其气。
⑦胃实失眠:证见不寐,兼见胸膈胀满、痰多色黄、恶食嗳气、苔黄而腻、脉滑数等。多系痰火为患,宜用半夏、茯苓、黄连、枳实、石菖蒲,以导痰化滞;胃虚不眠者,以其虚则胸中似饥,若无所主,得食则能卧,宜以半夏秫米汤合异功散或归脾汤。
⑧胆热失眠:证见睡眠不安、时时惊醒,兼见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脉弦等。肝胆相连,又为表里。胆热易致肝阳亢盛、上扰清窍,故不寐,宜用温胆汤去姜,仿陈修园之意,以清胆中之火,甚则加胆草,以折其势,火退则已。胆寒则致肝虚,血不归于肝,则难成眠;胆虚则易惊、精神无所主,入睡不易。二者皆用千金温胆汤
⑨肝经受病失眠:为五志七情所扰而不眠者,证见少寐多梦、恶梦纷纭,兼见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头痛、目赤、舌红、苔黄、脉数等。因肝郁不舒,调节失常,不能安卧,遂成失眠。宜采用炙甘草汤、诸复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或逍遥散、十味温胆汤之类。有因肝虚所致者,可用《本事方》珍珠母丸(珠母、当归、熟干地黄、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龙齿)。
随证加减巧用对药
施老临证用药以对药著称。他将宁心安神治疗失眠类对药共分3大类:即养神补心安眠、清心安神和重镇安神。养神补心安眠类对药:水火不济、心肾失交之失眠,用茯苓、茯神;心阴不足、失心所养之失眠,用茯神、麦冬;血虚不能养心或虚火上炎之失眠,用生枣仁、熟枣仁;血虚心失所养,心阳外越之失眠,用酸枣仁、柏子仁;心血虚弱或心肾不交之失眠用远志、石菖蒲;精血不足、血不荣上之失眠,用制首乌、白蒺藜;阳虚精少、气机不畅之失眠用甘松、鹿角霜;阴虚或温热病后,余热未清之失眠用百合、知母;肾虚之失眠,用补骨脂、胡桃肉。清心安神类对药:心火亢盛之失眠,用酸枣仁、栀子;痰热遏阻中焦之失眠用半夏、夏枯草;心肾不足之失眠,用肉桂、黄连;阴亏火旺之失眠用黄连、阿胶;肝肾阴亏、血不上荣之失眠用女贞子、旱莲草;血虚肝热、肝阳上扰之失眠用白薇、刺蒺藜;脾胃虚弱或胃失安和之失眠,用半夏、秫米;热病后期,余热未清之失眠,用栀子、淡豆豉。重镇安神类对药:阴虚阳亢所致失眠,用龙骨、牡蛎;肝阳上亢所致失眠用紫石英、紫贝齿;阳不得入于阴而致睡眠困难者,用龙齿、紫贝齿;肝阳上亢所致失眠用石决明、紫石英;肝阳上扰之失眠用紫石英、生铁落;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以致肝阳上扰之失眠,用石决明、磁石;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逆之失眠,用紫石英、磁石;肝肾不足、肝阳上逆之失眠,用珍珠母、磁朱丸;脾胃不和之失眠,用秫米、磁朱丸;心肝同病所致失眠,用朱砂、琥珀。图片图片
病案举例沙某,男,47岁。数年前,由于工作紧张,不休不眠,连续数日,以致头晕而胀、体力不支,但未曾正规调治,经常睡眠不好,不能多劳,工作繁多时,更难入睡。近数月来,失眠严重,每夜最多能睡3小时左右,恶梦纷纭,时时惊醒,精神不振,心情郁闷,焦虑不安,食欲日减,二便如常,舌苔黄,六脉虚数。辨证立法:病久体虚,由虚生热,引动心火妄炎,扰乱神志,气结,则肝郁不舒,精神不振,拟用养心潜阳,清热舒肝法治疗。以酸枣仁汤合秫米半夏汤主之。

处方:炒枣仁10克,云茯苓10克,白蒺藜10克,生枣仁10克,云茯神10克,炒远志10克,肥知母6克,酒川芎4.5克,清半夏10克,北秫米(磁朱丸6克同布包)10克,生牡蛎(生龙骨12克同布包)12克,紫贝齿(紫石英10克同布包)10克,东白薇6克,炙甘草8克,鹿角胶10克(另烊化兑服),血琥珀末3克(分2次冲)。二诊:上方服20剂,睡眠时间较前延长,虽有梦,但非恶梦,惊怕之感大减,头晕痛及耳鸣减轻,情绪稍好,但仍郁闷不快,食不甘味,再宗前法治之。

处方:酒黄芩6克,朱茯神10克,厚朴花4.5克,酒黄连3克,朱寸冬10克,玫瑰花4.5克,夏枯草6克,酒川芎4.5克,东白薇6克,白蒺藜12克,川郁金10克,节菖蒲6克,炒远志10克,柏子仁10克,蝉蜕衣4.5克,佩兰叶10克,鸡内金10克,陈阿胶10克(另烊兑)。三诊:服药20剂,已能安睡如常,精神甚好,头脑清爽,但不能多用脑,时感头晕痛,思想不易集中,消化力仍欠佳。处方:生牡蛎(生龙骨12克同布包)12克,紫贝齿(紫石英10克同布包)10克,节菖蒲6克,云茯苓10克,厚朴花21克,谷麦芽各10克,云茯神10克,玫瑰花4.5克,炒远志10克,赤白薇6克,白蒺藜12克,酒川芎4.5克,漂白术6克,川郁金10克,佩兰叶10克,炒枳实4.5克。上方又服20剂,一切均好,精神旺健,已不郁闷。后以健脾养心之药收功。按:本病为心肝俱虚之失眠症。以清心热、解肝郁、安神志、和脾胃法治之,又配以生枣仁、炒枣仁、茯苓、茯神、远志、菖蒲、白薇、白蒺藜、半夏、秫米、黄连、阿胶、龙骨、牡蛎、紫石英、紫贝齿、磁朱丸等宁心安神类对药,疗效显著。恶梦纷纭以琥珀治之,二诊时即见功效。查琥珀入心、肝、膀胱经。《本经》载有安五脏定魂魄之力。治惊悸失眠。施老每于安神之中加入琥珀一味,治惊悸恶梦殊效。通过以上对施老治疗失眠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施老对失眠的辨证施治完整而详尽,基本概括了失眠的所有证型。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加以宁心安神类对药,疗效颇著。清胆和胃安眠汤主治胆胃痰热内扰、肝血不足之失眠清胆和胃安眠汤和胃化痰,清胆宁心,养血安神;主治胆胃痰热内扰、肝血不足之失眠。

组成:法半夏10~15克,陈皮10克,茯苓15~30克,枳壳10克,竹茹12克,黄连6~10克,炒枣仁15~30克,知母10克,川芎6克,远志6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炙甘草6克。功效:和胃化痰,清胆宁心,养血安神。主治:胆胃痰热内扰、肝血不足之失眠。症见心烦入睡困难,多梦,眠浅或睡后易醒,惊悸不宁,胃脘不适,口干苦,舌淡或红,苔白或黄腻,脉弦滑等。用法:中药冷水浸泡30分钟,生龙牡先煎15-20分钟左右再下余药,续煎20-30分钟,每付煎煮2次,取汁混匀分别于下午、睡前2次温服。方解:失眠一症,病因繁杂,有虚有实,有寒有热,临证当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不可一味潜镇。根据现代人多饮食不节、熬夜晚睡的生活作息不规律的特点并结合《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及《金匮要略》“虚劳虚烦不得眠“的理论强调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肝血不足是导致失眠的病机。本方由黄连温胆汤合酸枣仁汤加味化裁而成,方中温胆汤乃二陈汤衍变而来,法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痰,配枳壳、竹茹、黄连清化痰热,理气利胆;枣仁性平味酸,直入少阴厥阴,养血补肝,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除烦,川芎调气达肝;远志清热化痰,安神定志,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重镇安神,炙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和胃化痰,清胆宁心,养血安神之功。临床加减运用:若见胸闷呕恶,心烦口苦,痰黄口粘,舌红苔腻而属少阳痰热者,可酌加柴胡、黄芩、瓜蒌、浙贝母;若见口干口渴,大便秘结,身热烦躁而属痰火内盛者,可酌加大黄、石膏、礞石、胆南星;若见心悸怔忡,胆小惊惕,眠浅易醒而属胆虚者,可酌加当归、龙眼、龙齿、珍珠母;若见眠差多梦,健忘头昏而属心神失养者,可酌加菖蒲、郁金、龟板、柏子仁;若见情绪焦虑,喜悲伤欲哭而属心肺气阴不足者,可酌加大枣、百合、生地、淮小麦;若见睡后早醒,腰膝酸软而属肾精不足者,可酌加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菟丝子;若见口燥咽干,虚烦少寐,口疮遗精而属心肾不交者,可与交泰丸、封髓丹、黄连阿胶汤等方化裁。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糖尿病

中医认为,消渴之初,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虚内热,煎灼津液阴血,血液黏滞,血脉瘀塞而为血瘀。正如《医林改错》中所说:“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素问·奇病论》又云:“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肥人多痰,而痰瘀同源,二者互为因果;肥人多气虚,或消渴日久,阴津耗伤,无以载气,二者均可致气虚。气虚无力鼓动,血行不畅,阻于脉络,络脉失养,变证百出。可见瘀血是糖尿病日久的必然产物,又是血管神经并发症的致病因素。临床各型糖尿病病人,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均有高黏滞血症和高脂血症,主要指标是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既然糖尿病病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形成高糖利尿,血液浓缩,血中有形成分相对增加及其功能改变,使血液的流动缓慢形成瘀血,所以对糖尿病的高脂血症要用活血化瘀法。所以,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管微循环,是糖尿病防治的重要环节。图片通过对临床大量病例观察,我们总结了糖尿病瘀血证的辨证依据,凡具备以下三项者可辨证为瘀血,即面有瘀斑,肢体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心前区疼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女子经来有血块,舌有瘀斑瘀点,舌质紫暗,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其中以舌暗,舌有瘀斑,舌下静脉异常是早期辨证的关键指标,而疼痛、麻木等症出现在糖尿病中、晚期,特别是合并血管神经病变时尤其明显,对长期注射胰岛素者,其瘀血症状更加明显。
临床治疗糖尿病陈宝贵常选用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芎、葛根、三七粉、丹参、苍术、玄参、生地、生黄芪、山药、人参、党参、茯苓等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丹参、赤芍、川芎、益母草等具有扩张血管、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及改善血管营养状态的作用,还能促进损伤的周围神经修复,提高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补气药黄芪等具有降血糖作用,故补气与活血并用有降血糖、改善微循环、防治血管神经并发症的作用。经活血化瘀法、益气养阴法治疗,除能降糖降脂外,血液高黏状态能得到明显改善,且血管神经并发症明显减轻。此外,还能减少胰岛素的用量。图片综上所述,糖尿病的病机传统认为是气阴两虚,进而导致气虚血瘀、气滞血瘀。面有瘀斑、心前区刺痛、肢体疼痛、麻木、半身不遂等可说明瘀血的存在,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功能及微循环的观察使其诊断更具客观性。
由于瘀血证存在于糖尿病病程各期,故活血祛瘀应贯彻治疗始终。在应用活血祛瘀的同时,切勿忘记对本的治疗,即益气养阴与活血化瘀同时应用,根据辨证决定孰轻孰重。在发病初期以益气养阴为主,活血化瘀为辅;而在发生血管神经并发症之后,活血化瘀应成为主要治则。纯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验案
应用纯中药汤剂治疗期间,依据临床症状调整组方,藿香、佩兰芳香化湿,湿困脾气不升,当化之,否则补药不达;十一味益肾降糖片为院内制剂,专病专药,临床用于消渴病肾病属微量白蛋白期者疗效显著。医案实录
曹某,男,65岁,开封市人,2017年5月15日入院。患消渴病10载余,近月来口干渴、多饮渐重,体重下降10公斤,半月来双下肢水肿渐重,为求中医治疗慕名入住我院。症见:精神差,双下肢指凹性水肿,口干、多饮、多尿,周身乏力,面色无华,左眼视物模糊,右眼仅有光感,时有头晕、心悸、胸痛,休息后缓解,小便频,夜尿2~3次,泡沫多。舌质淡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无力。空腹血糖9.26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22.89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8.00%、肌酐89微摩尔/升、尿酸569微摩尔/升、尿微量白蛋白103.5毫摩尔/升。眼科检查:双眼黄斑病变。
诊断: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III期)。
辨证:气血亏虚兼瘀证。
治则:滋补肝肾,养血活血。
方药:参芪地黄汤合四物汤加减 :太子参30克,生黄芪30克,炒苍术30克,炒白术30克,猪灵芝30克,云茯苓30克,熟地黄30克,全当归20克,建泽泻30克,炒山药30克,山萸肉30克,紫丹参50克,炒白芍30克,炒枳壳10克,川芎片10克,鲜生姜6克,炙甘草3克。日1剂,水煎早晚服;糖尿康片5片、黄连降糖片4片、十一味益肾降糖片5片,均日3次口服。至5月25日,用药10天,精神好转,下肢水肿减轻。空腹血糖降至7.8 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降至12.5毫摩尔/升。上药继服。至5月28日:用药2周,仍诉乏力,食欲欠佳,大便黏腻,空腹血糖8.0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1.5毫摩尔/升,考虑为气虚日久,运化水湿痰浊之力不足,痰浊停滞,困于脾胃,中焦升清降浊失司,汤药守上方生黄芪加至45克,以益气健脾;加藿香15克,佩兰15克,以芳化湿浊。成药继服。至6月3日,乏力改善,下肢水肿消失,视物模糊减轻,纳食可,空腹血糖7.9 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10.2毫摩尔/升,好转出院,患者高龄,脾胃虚弱,膳食处方为蒸山药适量代主食以健脾胃,中药汤剂继服上方十五剂。
8月10日:复查尿微量白蛋白降至16毫克/升,尿常规无异常。停汤剂,嘱其平素可间断食用主食量之蒸山药以平补脾脏,缓图其效,以求余药继服以巩固疗效。医案分析
患者老年男性,久患消渴,耗伤气阴,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谷精微无以化生气血,导致气血亏虚;脾肾气虚一则运化无力,二则气化失司,水湿之邪泛溢肌肤,则可见下肢水肿;正如《景岳全书.水肿》曰:“凡水肿一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证。”血虚无以荣养周身,则面色无华,时而头晕;肾气虚衰,固摄无力,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浑浊有泡沫;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行,而见心悸、胸闷,舌质暗,气血亏虚则脉沉细无力,四诊合参,辨为气血亏虚兼瘀证。治疗以滋补肝肾,养血活血为法,予以中药汤剂口服联合以“和”为目的之专病专药糖尿康片、黄连降糖片、十一味益肾降糖片综合治疗,以调补心肝肾,化瘀降浊,扶正与祛邪并举,则疾病向愈。
糖尿病验方3款
凉拌苦瓜
原料:鲜苦瓜100克。
用法:鲜苦瓜切成薄片,用适量麻油或橄榄油调拌。
功效:鲜苦瓜清热解毒、上渴除烦的功效。
注意:苦瓜适用于多饮、多食的糖尿病患者。
花粉糊原料:生地15克,余甘子(油橄榄)30克,天花粉9克,荔枝肉6只。用法:用生地、余甘子、荔枝肉加水煎汁1000毫升,取150毫升,天花粉3克,调成糊状,每日3次口服,余汁代茶频饮。功效:天花粉清热生津,余甘子性寒,清热除渴,荔枝止烦渴。注意:生地、余甘子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花粉糊具有滋阴清热、消积生津的功效,适用于多饮多尿的糖尿病。
芪米粥原料:生黄芪30克,山药10克,枸杞子10克,玉米须30克,藕粉10克,小米10克。用法:用生黄芪、玉米须煎汤代水熬小米粥,粥将成时,调入藕粉、枸杞子,续煮2分钟即可,温服,每日1次。功效:黄芪性温,大补元气,活血利水,山药性平,健脾补肾,枸杞子性凉,主治肾病消渴,玉米须性平,清热利水,藕性平,治热消渴,小米性凉,除胃热消渴。注意:黄芪、山药、枸杞子、玉米须都具有较好的降糖作用,芪米粥有益气补肾,清热利水的功效,尤其适用于糖尿病肾病的辅助防治。
妙方巧治霜降常见病——糖尿病
在我国,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的发病具有季节流行特点,秋冬季的发病率(10月份左右)最高。因此在这个季节调养尤为重要。
图片糖尿病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综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内分泌代谢生疾病.常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电解质代谢絮乱所致。在我国,糖尿病主要分为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的发病具有季节流行特点,秋冬季的发病率(10月份左右)最高。因此在这个季节调养尤为重要。以下偏方对糖尿病病情有益,可缓解患者的压力和痛苦。甘薯叶猪肉汤方【原料】 甘薯叶300克,猪肉100克。【制法】 将红薯叶洗净,猪肉切成片状,锅烧热加入25克花生油,烧至八成熟,将猪肉放人炒色发白,加水750毫升,水沸时,入甘薯叶,煮20分钟,可酌入调料少许,即成。【用法】 食红薯叶、猪肉,饮汤,一日一剂,连服七剂。【主治】 糖尿病。山楂猪肉汤方【原料】 鲜山楂70克,猪肉150克,芹菜叶150克,精盐l克,味精l克,植物油30克。【制法】 鲜山楂洗净切瓣,瘦猪肉切块,锅烧热,加入植物油,油热时加瘴猪肉翻炒,呈黄白色时加入精盐、山楂、水1500克,煎煮30分钟时人芹菜叶、味精,再煮5分钟起锅,此时肉汤各半。【用法】 食肉、饮汤。【主治】 糖尿病虚弱症。山药方【原料】 山药200克,糯米150克。【制法】 山药洗净去皮,切成碎块待用。往开水锅内放人洗净的糯米,到五成熟时再放入山药块,煮熟即成。【用法】 每日一剂,分两次服。【主治】 糖尿病。鹅肉枸杞杜仲方【原料】 鹅肉500克,构杞30克,杜仲320克,食盐1克。【制法】 将鹅肉洗净切块,枸杞、杜仲洗净后用洗净白纱布包扎,锅烧热加水2000毫升,入枸杞、杜仲,煎煮40分钟时去枸杞、杜仲,继续用此药液煎煮鹅肉,加入食盐,煎煮至鹅肉熟时起锅,即成。【用法】 食肉饮汤。【主治】 糖尿病。连黄降糖汤主治糖尿病
连黄降糖汤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益气活血;主治糖尿病口干、口渴、口苦、多饮、多食善饥,溲数、浊如膏脂,体瘦,乏力,腰膝酸软、麻木,舌有瘀点、瘀斑,苔黄燥,脉细略数。组成:黄连15克,熟地黄15克,天花粉25克,麦冬15克,红参10克(另炖),黄芪15克,丹皮10克,丹参10克,萆薢10克,五味子10克,姜半夏8克。功能:清热解毒,滋阴润燥,益气活血。主治:糖尿病口干、口渴、口苦、多饮、多食善饥,溲数、浊如膏脂,体瘦,乏力,腰膝酸软、麻木,舌有瘀点、瘀斑,苔黄燥,脉细略数。用法:每天煎服一剂,连煎二次,煎得药液混合,加入红参炖液,分二次温服。方解:中医学里的消渴病相当现在医学糖尿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发病率逐步增长,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糖尿病是高血压病、心脏病、脑中风病的常见并发病证。消渴病主要是上焦之肺、中焦脾胃、下焦之肾功能失调所致,病情寒热虚实交错。方中黄连苦寒,清热泻火解毒,直析上中焦火势,正符合《儒门事亲》所说的“三消当从火断”之说。退火才能保津润燥止渴。《千金要方》《近效方》早有记载黄连治消渴病之论述。熟地黄甘,微温,滋肾补血。历代医家治消渴,强调治肾为本。如张介宾曰:“无论上、中、下三消,急宜治肾。”又说:“以治肾为本,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则不思渴饮。”熟地黄为滋补肾阴要药,历代医家治消渴之方,多有熟地黄,《千金要方》《景岳全书》《丹溪心法》等医籍,治消渴用熟地黄更多。熟地黄还能补血通血脉,消渴阴虚血少者更宜。天花粉味甘、微苦、酸,性凉,有生津止渴,润燥降火功效。《本经》曰其“主消渴”。《本草正义》曰:“养胃生津妙品,最宜于老弱病后”。《千金要方》《丹溪心法》等医籍之消渴方、有多方以黄连、熟地黄、天花粉为主药。红参,甘,微苦,微温。有补气益血健脾功效,治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有不少医籍言其能治消渴,如《仁斋直指方》曰:“治消渴引饮无度,人参、瓜蒌根各等分”。《本草纲目》曰:“(人参)治消渴引饮。”《本草经疏》曰:“消渴者,津液不足之侯也,气回则津液生,津液生则渴自止。”《简明中医辞典》曰:“(人参)能降低血糖水平。”麦冬甘、微苦,性寒,有清心润肺、养胃生津功效,用于肺、心、胃阴亏有燥火者甚宜。黄芪益气健脾,通调血脉,与红参配伍,治消渴病日久气虚乏力,汗出血少甚有功效。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津止汗。萆薢分清化浊。姜半夏燥湿化痰和胃。丹参、丹皮活血化瘀。老年多瘀,久病多瘀,污秽之血亦为瘀血,丹参与参芪配伍,更能促进血运,有利病情恢复。加减运用:上消明显,口渴多饮,口苦舌红,加石膏30g、知母10g、葛根15g。中消明显,多食善饥,体瘦,口苦,大便干结,苔黄燥,加石膏20g、大黄12g(后下)、枳实12g。下消明显,小便频数,味甜,尿如脂膏,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偏于肾阴虚者,加黄柏10g、知母10g、地骨皮15g。若小便频数、尿浊,甚则饮一溲一,面色憔悴,腰冷痛,四肢不温,阳痿,偏于肾阳虚者,加肉桂8g、附子8g、补骨脂8g、鹿茸10g、枸杞子15g。若云翳,加杭白菊15g、枸杞子12g、石斛12g、密蒙花12g、草决明15g。附:糖尿病外治方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慢性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本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典型表现为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疲乏等。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的并发症及伴随症有急性感染、肺结核、动脉粥样硬化,肾和视网膜等微血管病变及神经病变。中医认为,本病病机多为燥热阴虚,津液不足,当以滋阴清热,补肾益精为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外治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一定疗效。以下介绍几则外治方:1.桂枝、生附片各50克,紫丹参、忍冬藤、生黄芪各100克,乳香、没药各24克。将上药放入锅中,加水5000毫升,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将药液倒入木桶内,待温度降至50℃左右时,患足放入药液内浸泡,药液可浸至膝部。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浸泡一次,每剂药可浸泡5天。以后每次浸泡,仍将原药的药渣一同放入锅内煮沸。可温阳益气,活血通络,适用于糖尿病肢端坏疽。一般连续用药半个月,最长连续用药80天。2.苏木50克,木瓜、透骨草、川椒、赤芍各30克,桂枝18克,川芎15克,红花、白芷各12克,艾叶、川乌、草乌、麻黄各10克,加水5000毫升,水煎取汁。先熏手足30分钟,待温度适宜时再将手足浸泡30分钟,每日两次,每剂药可用2~3天。可活血通络,祛风散寒,适用于糖尿病手足麻木、疼痛,感觉减退等。图片3.苦参、蛇床子、白鲜皮、枯矾、金银花、土茯苓各30克,川椒、苍术、黄精、花粉、防风各15克,红紫草、苏叶各10克,水煎取汁,趁热先熏后坐浴,每日两次,每次10~30分钟。可祛风止痒,适用于糖尿病性外阴瘙痒。4.生大黄6克,炒槐花30克,败酱草30克,薏苡仁30克,煅牡蛎30克,制附片6克,姜半夏6克。将上药煎取浓汁200毫升,直肠滴入,每日一次,连续30天。可活血化瘀,利湿泄浊。适用于糖尿病肾病。5.黄芪60克,山药、苍术、薏苡仁、元参、生地黄、熟地黄、生牡蛎、黄精、肉苁蓉、菟丝子、金樱子、蚕砂、石菖蒲、萆薢、丹参、僵蚕、白芥子、五倍子、牡丹皮、地骨皮、仙灵脾、黄连各30克,肉桂、小茴各10克,生大黄20克,全虫、莱菔子、水蛭各15克,冰片、樟脑各2克,蟾酥0.5克,麝香0.1克。先将冰片、樟脑、蟾酥、麝香分别研成细粉,再将其他药混合研碎过 100目筛,共混匀。在药粉中加入蜂蜜、植物油、酒精适量,调至软硬适宜,压制成板,再用模具切成一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药块,用橡皮膏作基质衬布,将药膏贴于橡皮膏上即得。取涌泉、肚脐、三阴交、肾俞,每次贴敷2~3个穴位,一般2~3天更换一次药膏,一个月为一疗程。可益气养阴,培补脾肾,除湿消瘀,适用于老年性糖尿。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腹胀满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脾虚腹胀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图片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为汉代张仲景所创制。《伤寒论》第66条曰:“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方由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五味药组成,是一首温运脾阳、消除胀满、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之剂。在临床应用治脾阳素弱,复感寒邪,治不如法而致之腹胀疾患,疗效满意。郭某,女,54岁,2019年11月11日初诊。自诉:素体脾胃虚弱,半年前女儿出国,忧思过度,食不下,复感寒冷,现进食后腹胀满,腹胀以上午症缓,食后或晚间尤甚,按之濡,喜温喜按,大便溏泻。曾口服疏肝健脾之剂治疗,其效不显,故今日来本科就诊。刻诊:症状同前,伴神疲乏力,纳呆。舌质淡红,苔薄白水滑,脉弦缓。诊断:(脾虚气滞型)虚痞。治法:温运脾阳,宽中除满。处方:厚朴30g,生姜20g,姜半夏10g,党参6g,炙甘草10g,炒枳实15g,炒白术20g。7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忌生冷油腻之品。药进7剂后二诊:腹胀大减,饮食有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效不更方,原方继进3剂。药后诸症消失,以六君子汤加味,以善其后。按:本案脾胃素弱,更因忧思伤及脾胃,复又感寒饮冷,致使脾阳更伤,脾运失职,气滞于腹,壅而胀满。药用厚朴、枳实宽中除满;生姜、半夏辛散降逆;党参、炙甘草、白术健脾益气,和中升清。使脾阳温运,气机通畅,升降相因,其症乃平。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小中风+外治处理中风后遗症
治小中风验案一则
中风先兆也就是通常说的小中风,是患者突然出现的与中风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症状,急性期以调气活血为治疗原则。图片邓某,女,48岁。患者自述右侧肢体无力已经有4个月。4个月前,邓某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手不能拿物,于是到医院就诊,经诊断为中风先兆,近日仍偶有复发,尚无明显缓解。症状:患者呈阵发性右侧肢体无力,发作时手不能持物,无麻木感,持续半小时左右后缓解。睡眠尚可,畏寒,可食凉,汗多,时有烘热感,二便调。舌暗,苔薄黄,脉沉。诊断:中风先兆(小中风)。治法:调气活血、息风。

处方:桃仁、川芎、赤芍各10克,红花、柴胡、川牛膝各9克,枳实、当归、荆芥、防风各12克,桔梗6克,山楂、桂枝、白术、五加皮、天麻、淫羊藿、石菖蒲、丹皮各15克,炙甘草5克,砂仁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2周。二诊时,患者自觉肢体无力症状基本消失,汗出减少。原方加三七粉3克,继续服药2周。随访,未见复发。中风先兆也就是通常说的小中风,是患者突然出现的与中风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症状,急性期以调气活血为治疗原则。其属内风,是由于肝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后气血逆乱而导致。方以滋补肝肾、调补气血、扶助正气为主。
中风后遗症外治方
中风后手足肿胀:取透骨草、穿山甲各30g,急性子、片姜黄、荆三棱、莪术、汉防己、威灵仙、红花各15g,水煎取汁500ml,熏洗患手、患足、每次30分钟,每日2次,7日为1疗程,间隔2~3日行下1疗程,连续2~3个疗程。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中风后手足痉挛:取中药伸筋草、透骨草、红花各30g,共放入搪瓷脸盆中,加清水2000ml,煮沸10分钟后取出,放入浴盆中,药液温度以50℃~60℃为宜,浸洗患肢,先浸洗手部,再浸洗足部,浸洗时手指、足趾在汤液中进入自主伸屈活动,每次15~20分钟,药液温度下降后可再加热,每日3次,连续2月。手足麻木者可加霜桑叶250g煎汤熏洗全身或频洗患肢。可活血通络,理筋透骨。中风后手足不遂:蓖麻仁10g,桃枝、柳枝、桑枝、槐枝、椿枝、茄根各30g,水煎取汁,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1~2月。可活血通络。中风后半身不遂,肢体疼痛:党参、黄芪、当归、丹参、川芎、牛膝、伸筋草、透骨草、马前子各30g,威灵仙40g。将诸药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浴盆中,待温时熏洗患处及足浴,每日2次,每次10~30分钟,连续1~2月。可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中风后腹胀:将莱菔子适量文火炒黄,取30g水煎服,每日1剂;另取10g研为细末,以米酒调匀制饼,脐部常规消毒后,将药饼外贴于脐部,包扎固定,并时时以热水袋热熨,每12小时换药1次。一般用药1~2天后腹胀即可减轻,肠鸣音增强,失气,随之腹胀消失。可调理脾胃,化积行滞。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乳癖病
对付乳腺增生,这有8位名老中医的治疗验方
乳癖是发生在乳房部的慢性非化脓性肿块,临床以乳房胀痛和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不同年龄的妇女皆可发生。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之的乳房囊性增生病和乳房纤维腺瘤等病。
1.消核汤【组成】炙僵蚕12克,蜂房9克,当归9克,赤芍9克,香附9克,橘核9克,陈皮6克,甘草3克。【功效】疏肝解郁,和血消坚,调和冲任。【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一般服5-10剂可以获效,如未全消者可续服之。【用法】日1剂,煎2次分服。
2.乳块消【组成】丹参、橘叶各15克,王不留行、川楝子、土鳖虫、皂刺各10克。【功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主治】乳腺增生病。【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或浓缩制成糖衣片47片,每日服12片,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服1疗程效不显著者,每日剂量可增至24片。
3.乳癖内消丸【组成】醋煅牡蛎15克,蒲公英9克,橘核叶各9克,大小茴香各24克。【功效】疏肝散结。【主治】乳房结块,皮色不变,或大或小,按之稍痛,推之可动者。【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2次,每次3~5克,陈酒送服。【注意】孕妇忌服,本品宜长期服用。
4.乳癖汤【组成】淫羊藿9克,甜苁蓉9克,玄参9克,白芍9克,橘核叶各9克,广郁金10克,陈香橼20克,当归12克。【功效】疏肝和营,壮阳软坚。【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症。【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
5.逍遥蒌贝散【组成】当归10克,白芍15克,柴胡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瓜蒌15克,贝母10克,半夏9克,南星9克,生牡蛎15克,山慈菇12克。【功效】疏肝理气,化痰散结。【主治】乳癖、乳岩初期、瘰疬等。【用法】每日1剂,煎2次分服。6.乳核消【组成】旋覆花(布包)、炒橘核、炒枳实、天葵子、赤芍、法半夏、浙贝母、制香附、青皮各10克,夏枯草60克,牡蛎粉、地丁、蒲公英各30克。【功效】疏肝行气,化痰涤饮,软坚散结。【主治】乳房痰核。症见乳房内单个或多个核状硬结,形状、大小不一,坚硬光滑,发展缓慢,多不痛。【用法】水煎1.5小时,分3次温服,1日1剂,20剂为1疗程,两疗程间停药20天。7.活血逐瘀汤【组成】丹参15?30克,乌药6?12克,白僵蚕6?12克,三棱9?15克,莪术9?15克,白芥子9~15克,厚朴6?12克,橘红9?15克,土贝母9?15克,沉香1.5?3克。【功效】活血逐瘀,软坚内消。【主治】腹部包块、乳房纤维瘤、体表小肿物或寒性脓肿、关节肿胀(鹤膝风)等。【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图片
8.乳中结核方【组成】归尾、赤芍、白芍、川芎、贝母、桔梗、红花各9克,青陈皮、川楝子、连翘、茯苓各12克,甘草3克。【功效】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主治】慢性乳房纤维增生病变。【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附:乳核内消片(汤)湖南中医研究所方【组成】柴胡、当归各6?9克,郁金(或用京三棱)、橘核、山慈菇、香附、漏芦各9?12克,夏枯草、茜草各12?15克,赤芍15克,青皮、丝瓜络各6克,甘草3克。【功效】疏肝活血,软坚散结。【主治】用于乳腺小叶增生病。症见乳房胀痛,有肿块,月经前症状明显,经至又见好转者。乳腺增生病单方验方
老鹳草冲剂组成:单味新鲜或干燥的老鹳草。用法:每日用30~60克,当茶冲服或煎服。每日2~3次,30~60日为一疗程,月经期照常服药。①老鹳草冲剂组成:单味新鲜或干燥的老鹳草。用法:每日用30~60克,当茶冲服或煎服。每日2~3次,30~60日为一疗程,月经期照常服药。疗效:治疗58例,用药最短者15天,最长者180天,治愈30例,显效2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1%。②商陆片组成:商陆。用法:将商陆加工制成片剂(每片含生药0.5克),开始服6片,每日3次,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至每日20片时不再增加。疗效:共治疗253例,治愈94例,显效72例,有效7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4.9%。名医秘验方推荐——治乳腺炎秘方
图片1.乳痈验方【来源】许履和,《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蒲公英15~30克,全瓜蒌12克,连翘、当归各10克,青皮、橘叶、川贝各6克,柴胡、生甘草各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用】疏肝清胃,下乳消痈。【方解】方中以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全瓜蒌,川贝化痰散结;当归活血消痈;青皮、橘叶、柴胡疏肝理气;甘草解毒和中。本方组方严谨、配伍丝丝入扣,用之其效颇佳。【主治】乳痈。【加减】寒热头痛,加荆芥、防风各6克;胸痞呕恶,加半夏、陈皮各10克;排乳不畅或乳汁不通,加漏芦、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0克;脓已成,加皂刺、甲片各10克。【疗效】临床验证,疗效甚佳。2.治乳痈方【来源】陈泽霖,《名医特色经验精华》【组成】王不留行30克,漏芦9克,通草9克,金银花、连翘各15克,赤芍、丹皮各9克,青橘叶15克,蒲公英30克,鹿角粉9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鹿角粉磨汁、黄酒冲服。【功用】通乳散瘀、清热解毒。【方解】乳头属肝,乳房属胃,如肝气郁结、胃热壅滞,就容易发为乳痈。故方中用王不留行、路路通、通草通乳;金银花、连翘、赤芍、丹皮清热解毒;青橘叶、蒲公英疏肝清胃;鹿角粉活血消肿。诸药配伍。共奏疏肝气、清胃热、散结肿、通乳汁之功,再结合中药(如蒲公英、芙蓉叶)外敷、大多可促使乳痈内消,收到热退痛减,乳汁畅通之效。【主治】乳痈。【疗效】屡试屡验,其效不凡。图片3.消乳汤【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组成】青皮、橘叶各12克,蒲公英30克,生甘草、白蒺藜、当归各9克,赤芍6克,浙贝母12克,白芷3克,全瓜蒌15克,炙僵蚕12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用】理气解郁,清热通乳。【方解】祖国医学认为乳头属厥阴肝经,乳房属阳明胃经,故乳汁壅滞的治疗,应疏厥阴之滞,清阳明之热,故方中以青皮、橘叶,白蒺藜、以疏肝解郁而散壅滞;瓜蒌、蒲公英配青皮,白芷的引经,清热解毒而消肿;当归,赤芍的活血行血;贝母,僵蚕搜风散结,从而使凝滞之乳汁通下,蕴结之热邪清解,以达肿消痈除之目的。【主治】急性乳痈。【加减】若见舌苔黄腻,身热不解,加黄芩6克,焦山栀9克以退热清火;自觉形寒身热、加炒牛蒡子12克以祛风清热解毒;肿坚甚,加王不留行子9克,炙甲片5克,以破坚行瘀;因断乳而结肿的,加炒麦芽15~30克,川牛膝12克,以助回乳;因乳头破裂而感染所致者,应控制乳头感染为先;局部均外敷消肿膏,以改善炎症,一般的2~3天内可得消散。【疗效】多年临床使用,治愈甚多,疗效颇佳。4.乳痈内肾汤【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组成】露蜂房3~6克(研冲)、皂角刺3~6克(烧灰存性,研冲)、川楝子15克,浙贝母,泽兰各9~15克,山慈菇9克,制香附15克,蒲公英15~30克,柴胡6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重2剂)。【功用】清热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散结。【方解】急性乳腺炎,多因肝郁胃热,蕴结乳房所致。方中君以蒲公英,蜂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臣以泽兰,山慈菇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合蜂房能防治癌肿之变;浙贝母,皂角刺清热化痰,通经散结。佐以制香附,川楝子,柴胡疏肝解郁,清热止痛;又柴胡泄肝热,载药入肝,直达病所,故兼之为使。蒲公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祛瘀,通络散结之功,故用之效捷。【主治】乳痈(急性乳腺炎)。【加减】若伴头痛,发热恶寒者,加荆芥,防风各9克,薄荷6克;气滞偏重者,加青皮6克,元胡15克;血瘀偏甚者,加归尾,赤芍各9克;肿块坚硬,加炙山甲,炒牛蒡子各9克;肿硬,皮色不变,加鹿角粉,制附子、白芥子,麻黄各6克,减蒲公英;湿热偏甚者,加川黄柏9克,生大黄5克;胃热炽盛,加生石膏15克,黄芩9克;红肿甚者,加金银花15克,连翘,大青叶,黑山栀各9克;大便秘结,加大黄6~9克;痰火内结,加夏枯草15克;乳汁壅滞不通,加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各9克;断乳后,乳汁多,加生麦芽15克,生山楂9克;脓将成者,加党参、黄芪各15克。若乳痈溃脓,腐烂,则辅以外治之药。【疗效】治疗150例,其中已化脓者30例,均全部消散获愈。治愈率达100%。图片5.橘叶汤【来源】凌云鹏,《临证一得录》【组成】细苏梗、焦山栀各9克,淡黄芩5克,金银花、橘叶、生石膏各12克,蒲公英30克,青皮6克,代代花7朵。【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功用】清热理气。【方解】方中以苏梗,青皮,橘叶,代代花理气解郁;黄芩,黑山栀,蒲公英,金银花、石膏清热解毒;共奏清热理气之功。盖气行则血行,热清则肿消。相辅并治,对初郁未化脓的,则可内消。【主治】怀孕期乳腺炎(内吹)。【疗效】屡试屡验,疗效颇著。消核汤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消核汤主治乳腺小叶增生;结节硬块大者,加海藻、莪术;舌上少津者,加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知母;疼痛甚者加重黄芩、白芍剂量,另加丝瓜络。图片案例一:杨女士,30岁。2017年11月4日就诊,患者双侧乳腺包块结节1年余,包块质硬,轻触痛感甚,经红外线扫描检查;诊为乳腺小叶增生,服多种中西成药治疗均无好转,月经量少,色暗,2日即净,余无不适,舌暗红,苔白厚,脉弦细。诊断:(气血瘀滞型)乳腺增生。治则:活血化瘀,行气导滞。方药:舌厚为夹湿之象,故拟消核汤加祛湿之品治之: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柴胡12g,香附6g,陈皮10g,橘核20g,蜂房10g,僵蚕10g,生苍术12g,黄芩12g。7剂。水煎服,1日2次温服,忌生冷油腻之品。服7剂后复诊,主诉包块疼痛明显减轻,服药期月经来潮,经量增多。舌苔转白,为湿邪已祛,以消核汤原方继续加减治疗理2月,包块消失,月经正常。案例二:李女士,35岁,2017年10月30日就诊。诉2年来,每月经前7天左右,乳房胀痛,月经有块色紫暗,经停后块消痛止,近2月病情加重,包块不消散,持续疼痛,经前尤甚。西医开天冬素片治疗2月无效,并伴心烦易怒,眠差梦多,舌红,苔薄少经,脉细弦。诊断:(肝经郁热,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治则: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并清肝热。处方:消核汤加减: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5g,柴胡12g,香附10g,橘核20g,蜂房10g,僵蚕10g,栀子10g,知母15g,丝瓜络10g。服7剂后,疼痛减轻,继服7剂,诸症全除。停药半月后,乳房又有胀痛感,余无不适。服3剂后痛止,无包块。嘱守方再服2月巩固疗效,至今未复发。案例三:陈女士,30岁,2017年3月9日初诊。诉双侧乳房疼痛有块2年余,服用多种中西成药治疗,包块均未消散。现包块质硬,触痛明显,B超显示:左侧肿块3厘米×4厘米,右侧约2厘米×2厘米,推之可移。伴月经不调,2至3月1行,量少,质黏稠,胁肋胀满不适,嗳气频频,大便结燥,5~7日1行,舌红,苔薄白少经,脉数。诊断:(肝气不舒,气滞血瘀型)乳腺增生。治则:理气活血消结,调理脾胃。处方:消核汤加枳实30g,知母30g,服7剂后,大便润畅,每日1行,胁肋亦无不适,乳房包块疼痛减轻。脾胃已调,当以活血化瘀散结为主,取消核汤原方再服7剂,包块缩小,疼痛明显减轻,月经来潮,量中等。守方治疗3个月,包块消散,月经每月按时来潮,色、质、量均正常。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针灸治眩晕(高血压)
降压调肝汤,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行走欲仆,脉弦硬,舌红,烦躁失眠,或有肢麻。
[辨证方]1、寒 证   邝安堃:头昏眼花,耳鸣,腰酸,畏寒,阳萎遗精,尿频数,舌质淡嫩,脉沉。金匮肾气丸。干地黄24克 山药12克 山萸肉12克 泽泻9克 丹皮9克 肉桂3克 附子(炮)3克 茯苓9克--《高血压在中国》2、热 证   魏长春:降压调肝汤,治疗高血压肝阳上亢,头痛眩晕,行走欲仆,脉弦硬,舌红,烦躁失眠,或有肢麻。谷精草30克 野菊花9克 夏枯草12克 旱莲草30克 决明子 广地龙 淮牛膝 桑寄生 钩藤各15克水煎服。--《中医实践经验录》   龚志贤:治高血压方,治疗因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痛、眩晕、耳鸣、脉弦实。川芎12克 菊花20克 地龙10克 川牛膝15克 夏枯草30克 地骨皮15克 玉米须30克水煎。日1剂,分2次服。--《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陆芷青:余临证五十年,所诊高血压病者,肝阳上亢者最多,以眩晕、两脚轻浮、如坐水中、舌红苔黄、脉弦为主症。方用:石决明30克(先煎) 夏枯草16克 滁菊花15克 黄芩9克 钩藤12克(后下) 桑寄生15克 炒白芍9克 川牛膝9克 杜仲12克 地龙9克 川芎5克如见口燥咽干,加生地18克、元参12克。上药水煎,连服15帖,舒张压与收缩压可下降15~30毫米汞柱。--《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孙伯扬:眩晕头胀而痛,午后较重,烦急易怒,用养血平肝汤。生地20克 白芍药15克 川芎10克 菊花12克 钩藤12克 决明子15克 胆草炭10克 菖蒲8克 远志10克     川楝8克 夏枯草15克 牛膝15克--《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二)   贾福华:某些高血压病人,头晕胀痛,间或烦躁,面色潮红,同时有小便频数现象者,用下方几剂药后可使眩晕症状缓解,血压下降到正常范围,有可喜的成效。白蒺藜9克 菊花9克 黄芩9克 夏枯草15克 熟女贞15克 肉桂1.5克(研末吞)--《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   张子琳:平肝清晕汤,治眩晕。每逢用脑过多,或因心情激动及精神紧张而增剧,伴有急躁易怒,耳鸣目昏,口干少寐,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对现代医学中的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以及一些神经衰弱和脑部疾患等所引起的眩晕,均有显效。生白芍12克 生地15克 生石决明15克 生龙骨15克 生牡蛎15克 菊花9克 白蒺藜12克--《名老中医医话》3、虚 证   陆芷青:肾阳不足,肾阴亏虚,症见眩晕腰酸,下肢无力,舌淡红,脉沉关弦尺弱,用杞菊地黄丸改汤剂,加牛膝、川芎、淡附片,降压效果颇佳。熟地30克 丹皮9克 泽泻15克 淮山药15克 山萸15克 枸杞9克 菊花9克 茯苓12克 牛膝9克 川芎5克 淡附片3克水煎服。若不用附片则无降压效能。--《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贾福华:我在1965年3月参加上海市效农村巡回医疗工作,在临床上见到眩晕患者很多,如照传统用药,则对农民经济负担较重,于是从“验、便、廉”出发,制定了一个处方,在临床上运用于头晕(没有胀痛)目眩,视物模糊,耳鸣音微,心悸不寐,自汗盗汗,脉细等症状,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炙黄芪9克 紫丹参9克 炒白芍9克 淮小麦15克--《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温胆汤加味治疗高血压脑病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就诊前突发眩晕,辨证其属高血压(痰蒙清窍)。治以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佐以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味。
徐某,男,52岁。2009年10月11日就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8年,就诊前突发眩晕,伴见肢体麻木、头疼呕吐、口眼歪斜、语言不清等症状。血压165/105毫米汞柱,舌质红、舌苔厚腻,脉滑数。辨证其属高血压(痰蒙清窍)。治以清胆和胃、理气化痰,佐以开窍。方用温胆汤加味。处方:石决明20克,生山楂15克,茯苓12克,天麻10克,钩藤10克,夏枯草10克,法半夏10克,竹茹10克,枳实10克,胆南星10克,石菖蒲10克,山栀子10克,郁金10克,川芎10克,生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2次服用。服药30余剂,血压正常,语言清楚,诸症皆除。眩晕健忘验案
吕某由眩晕导致健忘,初诊用葛根、龙骨、枣仁煎汤,待眩晕止,头脑清醒后,二诊加入平肝潜阳、益智之品,使眩晕除,健忘消,记忆力增强。图片吕某,男,46岁。血压偏高,常不规律时间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血压控制在170/140毫米汞柱,100/90毫米汞柱之间波动。两年前,患者出现眩晕且有加重现象。近段时间以来,记忆力明显下降,去当地医院检查,诊断为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证见:血压150/90毫米汞柱,药后,心率88次/分钟、心律整、欲扑眩晕、无法站立、肢体麻木、无偏瘫、失眠、语言迟钝、健忘、神疲乏力等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弦。诊断:眩晕,健忘(肝阳上亢,清窍被扰)。治则:滋阴潜阳,安神止眩,益智。方药:葛根30克,龙骨先煎20克,炒酸枣仁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7剂。二诊:患者自述服药之后,眩晕止,头脑渐渐清醒,可以自由行走。2剂后,睡眠好转,记忆力渐渐恢复。上方加钩藤、夏枯草、草决明、龙眼肉各12克,石菖蒲、远志各15克。水煎,分3次服,连服14剂。三诊:上方继续服用14剂后,血压125/80毫米汞柱,心率76/分钟,神清语明,心爽,记忆力明显好转,睡眠良好。嘱咐患者守方巩固治疗,再继续服用14剂,后告知症状痊愈。此案由眩晕导致健忘,初诊用葛根、龙骨、枣仁煎汤,待眩晕止,头脑清醒后,二诊加入平肝潜阳、益智之品,使眩晕除,健忘消,记忆力增强。方中葛根既可止渴、退热,又可上润清窍,入脉化血,滋润头脑经脉;龙骨即既可止眩,又可镇静安神,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敛汗。故疗效满意。针灸治疗高血压,效果太快、太神奇!
针刺禁忌:
1、部位禁忌:重要脏器部位不可针。大血管所过之处应禁刺。重要关节部位不宜针刺。2、腧穴禁忌: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缺盆以及腹部、腰骶部腧穴。小儿禁针囟会。女子禁针石门。3、病情危重预后不良的禁针:《内经》提出五夺、五逆禁针既是此意。4、大怒、大惊、过劳、过饥、过渴、房事、醉酒等禁针。2
灸法禁忌:
穴位禁灸如哑门、风府、天柱、承光、头临泣、头维、丝竹空、攒竹、睛明素蓼、禾蓼、颧蓼、迎香、下关、人迎、天牖、天府、周荣、渊液、乳中、鸠尾、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经渠、地五会、阳关、脊中、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阴市、伏兔、髀关、申脉、委中、殷门、承扶、白环俞、心俞等。病证禁灸病在三阳不宜灸,阴虚内热者不宜灸,表证不宜灸,温热病不宜灸,湿热病不宜灸等。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看,过去古代的禁针、禁灸有时代的局限性,现代临床实践中,许多禁忌已经不存在。因此,这些论述仅供临床参考。中医疗法博大精深,有着各种神奇的疗法,针灸疗法就是其中的一种,针刺身体的穴位就能起到保健养生的功效。三个针灸的禁忌穴位:乳中穴:图片在古代的一些书籍中尚有关于本穴刺灸的记述。如:晋代的《肘后备急方》载:治卒癫“可灸三壮”;又如:《铜人针灸腧穴图经》提到:“可微刺三分”。表明亦非绝对禁忌。但现代已未见灸刺的报道,仅作为定穴的一种标志。脑户:图片本穴禁针,最早记载见于《针灸甲乙经》,而禁灸一说,则至清代才出现。脑户,为督脉穴,穴近枕骨大孔,可能是古人在针灸过程中曾发生过意外的原因之一,本穴现代已解除禁忌。鱼际穴:图片该穴的禁针提法,首见于《素问?刺禁》:“刺手鱼腹,内陷为肿”;禁灸,则见于《医学入门》一书。究其禁忌的原因不外乎上述几种,现代本穴早已解禁。针灸是需要很高的技术的,不是任何人都能操作的,并不是所有穴位都能进行针治,以上为大家介绍了针灸的三大禁忌穴位,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带下病+外冶
带下过多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
(一)病因病机本病的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湿邪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但有内外之别。1.脾虚素体脾虚,或饮食所伤,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损伤脾气,脾虚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以化血,反聚而成湿,流注下焦,伤及任带而为带下过多。2.肾阳虚素体阳虚,或房劳多产,或年老体虚,或久病伤肾,肾阳虚,命门火衰,气化失常,水湿下注,任带失约;或因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精液滑脱而致带下过多。3.阴虚夹湿素体阴虚,或年老真阴渐亏,或久病失养,暗耗阴津,相火偏旺,阴虚失守,复感湿邪,伤及任带,而致带下过多。4.湿热下注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热内犯;或淋雨涉水,或久居湿地,感受湿邪,蕴而化热,伤及任带而致;或脾虚生湿,湿蕴化热酿成;或因肝郁化热,肝气乘脾,脾虚失运,肝火夹脾湿流注下焦,损伤任带二脉,而致带下过多。5.热毒蕴结摄生不慎,或妇科手术消毒不严,或经期、产后胞脉空虚,忽视卫生,热毒乘虚直犯阴器、胞宫;或因热甚化火成毒,或湿热遏久成毒,热毒损伤任带二脉,而为带下过多。带下日久,阴液耗损,可致虚实错杂,或虚者更虚,或影响经孕,故应及早防治。(二)治疗原则带下过多的辨证要点主要是根据带下的量、色、质、气味的异常以辨寒热虚实。临证时,结合全身症状、舌脉、病史等进行综合分析。本病治疗以除湿为主。一般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补、宜固、宜涩,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阴虚夹湿则补清兼施。虚实夹杂证及实证治疗还需配合外治法。调治带下的偏方验方
古代称妇科的经、带、胎、产、杂病为“带下”。中医学认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带下”是妇科疾病的一种,特指女性阴道中流出黏腻液体的病症。临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多见,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带下多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忧思气结,或房事不节、年老久病,或感受湿毒、寒湿等引起

鸡冠花鲜藕汁适用于脾虚带下
【组成】鲜鸡冠花、鲜藕汁各500克。【做法】将鸡冠花洗净,加水适量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1次,然后加水再煎,共煎3次。几次煎液混合,继续以小火煎煮浓缩,到将要干锅时加入鲜藕汁500毫升,再加热至稠烂时停火,再混匀、晒干、压碎、装瓶备用。【用法】每次10克以沸水冲化,顿服,每日3次。
清带汤适用于温热型白带【组成】白术、淮山、椿树根白皮各15克,苍术10克,陈皮3克,车前子、白芍各12克,荆芥炭、甘草各5克,柴胡6克,银花藤30克,蒲公英20克。【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柴活煎可疏风祛湿
【组成】羌活、黄芪、苍术各6克,升麻、防风、独活各4.5克,当归9克,藁本、甘草、柴胡各3克。【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甘草荞麦丸可有效止带【组成】荞麦粉500克,鸡蛋10枚(取蛋清),甘草60克。【做法】先将荞麦粉炒黄,甘草研成细末,和匀。再用蛋清调匀,加适量温开水,做成丸剂。【用法】每日早、晚用温开水送服,每次30克为宜。图片莲枸酿猪肠可补脾益肾,

能缓解带下症状
【组成】莲子、枸杞各30克,猪小肠2小段,鸡蛋2枚。【做法】先将猪小肠洗净,莲子、枸杞入水浸泡;然后将浸过的莲子、枸杞和鸡蛋混合后放入猪小肠内,两端用线扎紧,加500毫升水煮,待猪小肠煮熟即可。【用法】将猪小肠切成薄片,适量食用,每日2次。
加减八物汤可有效改善带下症状
【组成】当归、川芎、白术、酒炒白芍、生地黄、人参(另煎)、茯苓、淮山、酒炒杜仲、炒香附各6克,甘草3克,乌梅1个,生姜3片,红枣1枚。【做法】水煎。【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莬丝何首乌煎有收敛止带的作用【组成】菟丝子25克,何首乌20克,白术、海螵蛸各15克,炙甘草、白芍、白芷各10克,岗稔根30克。【做法】将上药以水煎煮,取药汁。【用法】每日1剂,分3次服用。专家课堂中老年妇女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警惕生殖器官癌变的可能。这时,很有必要做阴道分泌物涂片、细菌培养、b超(B型超声检查)、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内服外洗治炎性带下病
带下病主要的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于下,或秽浊郁遏,化毒生虫,伤及任带二脉,任脉不固,带脉失约。症见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伴有全身、局部症状,且缠绵难愈。采用内服外洗治炎性带下病,具有较好疗效。图片内服方:茯苓、猪苓、泽泻、茵陈各12g,车前子、赤芍、丹皮、山栀子、黄柏各8g。阴部瘙痒加苦参、白鲜皮各10g;腰困腰痛加牛膝、续断各12g,丹参10g;带下量多加海螵蛸、煅龙骨、煅牡蛎各15g。用法:上药水煎,滤取药液300ml,分早、晚2次服,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外洗方:苦参、土茯苓各30g,蛇床子、白鲜皮、百部各15g,黄柏、白矾各10g。用法:上药一同用布包好,煎煮,加水1500ml,煎至1000ml,将药液倒入盆内,趁热熏洗坐浴外阴部,每次15分钟,分早晚2次熏洗,每日1剂,7剂为1个疗程,连续熏洗3个疗程。方中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健脾利水、渗湿;赤芍、丹皮凉血化瘀;茵陈、黄柏、山栀子清热泻火解毒。全方共奏健脾固涩止带之效。熏洗方中苦参、蛇床子、百部、土茯苓、白鲜皮、黄柏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止痒;白矾能收湿止带。全方能较好改善局部血流循环,使血运旺盛,使药液更容易透过阴道黏膜,达到病灶部位,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中医专长】中医治疗不孕症一例(内服+外治)
“天癸”一词,最早出自《黄帝内经》中的《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图片“天癸”是人的精气神
天癸就是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繁衍的法则,是人性成熟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七情六欲,是五脏的精气神。天癸就是性和情的冲动,就是天癸的表现力。天癸就是欲望,是人青春永驻的“密码”,是“青春之火”,是五脏的精气神。“天癸至”,人们就开始有了生理冲动;“天癸竭”,竭就是虚衰,如果天癸虚衰,女人就将百病丛生,最大的危害就是不孕和衰老。“旺天癸”是治疗不孕不育的核心
女人往往一过35岁,生理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按西医的观点,就是卵巢功能开始减退、激素水平开始下降了;笔者认为就是天癸不旺了,解决的办法就是旺天癸。天癸关系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健康,对于女人来说,只有天癸旺盛,女性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女人的生命状态才好,月经才能正常。尤其是不孕之症,必须旺天癸,“得天癸者孕,失天癸者不孕”,只有天癸旺起来了,女人的不孕问题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旺天癸”就是旺五脏的精气神
在临床中,笔者提出并特别强调了“五脏实乃一脏”的观点。五脏互相循环,互相生克,互为联系,所以旺天癸,就是旺五脏的精气神,天癸旺则五脏强,五脏强则多种不孕症问题自然解决。临床中天癸不旺的脉象多为无力;望诊多见面色晦暗、眼睛无神、心情沉闷、精神疲倦,大便不畅,舌苔薄白。笔者提出了“少腹为胞宫生殖之募”的观点,发现多种妇科病症,几乎都可以准确地表现在少腹部位,少腹是天癸盛衰的一面镜子:天癸旺则小腹皮肤明亮充满生气,反之则松弛发暗。笔者用腹诊方法诊断天癸盛衰,从而避免了误诊。临床实践中,笔者采用方药和针术来旺天癸。笔者自拟“旺癸天方”,就是要调动人体内的“情欲发动机”,方中用药多以调整心脑肝脾肾的药物居多,如当归、熟地、枸杞、肉苁蓉、三七、陈皮等。“腹三针”则是指配合方药,每次针灸腹部3个穴位。典型案例
麻某某,女36岁。生育一胎已经5岁,准备生二胎,但是3年未孕,故来就诊。视其形瘦神疲,面色暗黄,舌淡苔薄白,询问纳少而不香,寐浅易醒且多梦。月经周期常推后半月,量少色淡,无痛经,现在经净1周。曾经流产2次,现觉腰困畏寒,性欲冷淡,阴道干涩,二便尚可,脉象沉细略迟。腹诊:扪其小腹冰凉不温,且腹部肤色晦暗松垮。此患者为继发性不孕,证属天癸早衰之象,冲任亏损,下焦虚寒,五脏精血不足以灌溉冲任所致。治以旺癸天神汤10剂。药后面色逐渐红润有光泽,食欲渐增,畏寒减轻,脉缓,舌苔薄白。此脾肾渐旺,气血渐增之象。前方加桂枝6g,以温通阳气,续服10剂。三诊时自述月经推后3日至,但是经量增加,经色转红,腰困也改善,最明显是体重增加,白带也增加,扪其小腹也逐渐温暖。脉象也逐渐缓和有力,嘱咐安心调养继续巩固。待到气血充盛之时再受孕。随后按上法加减调理,配合针灸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子宫等穴位。3月后顺利怀孕,又为其服用“固胎汤”治疗,后足月生一个3.5公斤男婴。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治治胃脘痛+拔罐外治
胃痛的偏方秘方、验方

方1:【配方】鸡内金、白糖各适量。【制用法】将鸡内金焙干研末,与白糖调服,每日3次,每次1-2克。【功效】本方消食健脾,适用于胃脘部胀满疼痛。

方2:【配方】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7克,白术5克, 炮附子、苹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
各2克,生姜3片,红枣2枚。【制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功效】本方温中祛寒,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
方3:【配方】代赭石、橘红、白茯苓、炒竹茹、旋覆花、瓜萎、左金丸、金铃子、法半夏、炒薤白、生姜、金石斛各50克。【制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功效】适用于胃脘疼痛又呕吐酸水。

方4:【配方】百合、丹参各30克,乌药、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日1次。【功效】理气散寒,温中和胃。适用于胃脘痛。

方5:【配方】鲜豌豆400克,泡青菜150克,猪瘦肉100克,胡椒面1.5克,精盐5克,味精1克,鲜汤1000克。【制用法】将泡青菜切成细丝,猪瘦肉亦切成丝,再用清水150克浸泡在碗内,鲜嫩豌豆入沸水锅内焯至软熟,再将炒锅置旺火上,放入鲜汤、泡青菜、豌豆、精盐烧沸,捞于汤碗内,最后把肉丝连同清水一起倒入锅内烧沸,撇净浮沫后,加入酱油、胡椒面、味精、倒在碗内,即成。每于饭前后饮此汤1小碗。【功效】本方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6:【配方】草果5个,羊肉150克,大麦仁500克,食盐适量。【制用法】将淘净的大麦仁放铝锅内,加水煮粥倒出备用,再把洗净的羊肉、草果放锅内加水煎熬至肉熟:捞出羊肉、草果;倒入麦仁粥,合匀,文火炖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块的羊肉,调入食盐,温热食。【功效】本方暖骨除胀,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胃胀痛症。拔罐治疗慢性胃炎,效果竟然那么好!
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称为胃痛。慢性胃炎可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也可因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口、鼻、咽、幽门部位的感染病灶及自身的免疫性疾病等原因而导致。图片临床表现为慢性反复性的上腹部疼痛、胃口差、消化不良、胃酸过多、饱胀感、嗳气等。一般分为胃气壅滞、肝胃气滞、脾胃虚寒3型。
胃气壅滞
(一)症状胃脘胀痛,食后加重,嗳气,有酸腐气味,或有明显伤食病史,或有感受外邪病史,或有怕冷、怕热、肢体困重等感觉。
(二)治法选穴: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定位:上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5寸。图片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与胸剑联合部(心窝上边)的中点为取穴部位]。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肌腱之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站位,用同侧手张开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 余4指向下,中指尖处为取穴部位)。拔罐方法:单纯拔罐法,各穴留罐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肝胃气滞(一)症状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疼痛攻撑走窜,可因情志变化而加重,伴有善太息,不思饮食,精神抑郁,夜寐不安。
(二)治法选穴:肝俞、期门、中脘、足三里。定位: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由平双肩胛骨下角之椎骨(第7胸椎),往下推2个椎骨,即第9胸椎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男性可取任意体位,女性取卧位,乳头直下,往下数两根肋骨处为取穴部位,见图2-10-2)。图片中脘:见前。足三里:见前。拔罐方法: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脾胃虚寒
(一)症状胃脘隐痛,遇寒冷或饥饿时疼痛加剧,得温暖或进食后则缓解,喜温暖,喜按揉,伴有面色差,神疲,四肢乏力、不温,食少便稀薄,或吐清水。
(二)治法选穴:脾俞、胃俞、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定位: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与肚脐中相对应处即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2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其棘突下缘旁开约2横指(食、中指)处为取穴部位]。中脘:见前。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图片图片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足三里:见前。拔罐方法:单纯拔罐法,留罐10分钟。拔罐后加温灸中脘、气海、关元穴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有温热感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注意事项(1)慢性胃炎要坚持多疗程拔罐,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如坚持治疗,亦能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并可以促进溃疡愈合等。(2)日常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注意饮食调配,少食多餐,清淡为主,忌生、冷、油腻和辛辣食品,保持精神乐观,如远劳怒、戒烟酒、饮食定时、少量多餐等,对减少复发和促进康复有重要的意义。(3)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和抗病能力。

【中医专长】内服方药-胃脘痛考生考前必读
温脾散寒治慢性浅表性胃炎验案
诊见詹某面色白,少华,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喜温喜按,食少,泛酸,舌淡红,苔薄黄滑润,脉沉缓无力。予以温脾散寒汤治宜。图片詹某,女,今年36岁。患者自述1年前曾做电子胃镜检查显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有慢性咽喉炎病史2年余。该患者就诊前曾经别的中医师诊治,服药后效果不佳,遂来笔者处就诊。诊见詹某面色白,少华,胃脘胀满疼痛,食后尤甚,喜温喜按,食少,泛酸,舌淡红,苔薄黄滑润,脉沉缓无力。予以温脾散寒汤治宜。处方:党参30克,茯苓、海螵蛸各15克,白术、干姜、肉桂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连服7剂。二诊:胃脘胀满疼痛明显减轻,泛酸不显,食纳增加,自觉乏力好转,咽喉痛、音哑也较前减轻,方为大补温热,已初见效果,遂改为温脾助运方加以治疗。处方:党参30克,白术、干姜、丁香、白豆蔻、槟榔各10克,炙甘草5克。水煎,分3次服,连服7剂。以上方加减调治1个月,诸症消失,半年未见复发。上方一诊给予温脾散寒直中病机,佐以海螵蛸制酸止痛;中阳得温,患者症状缓解,但脾胃阳虚日久必致寒湿困脾,故二诊给予芳香醒脾、温脾助运为治疗契机,槟榔行气导滞。故获满意疗效。李佃贵中医药治反流性食管炎案
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阻止其继续发展,甚至可以使其逆转。图片
病例一
张某,女性,52岁,2008年7月3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部痞闷,胸骨后烧灼痛2个月。患者2个月前因饮食不规律,生气后出现胃脘痞闷,可以忍受,未曾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且伴有胸骨后烧灼痛。现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食后加重,反酸,嗳气频,口苦,纳呆,大便质可,2~3日1行,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诊断:胃痞(反流性食管炎)(肝胃不和,湿浊中阻型)。治法:养肝和胃,清热化湿。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生石膏30克,浙贝母15克,瓦楞粉20克,黄连15克,瓜蒌15克,清半夏12克,枳实15克,川朴15克,紫苏15克,炒莱菔子15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药后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减轻,纳增,有时反酸,嗳气,口苦,大便可,一日一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方药:瓜蒌15克,薤白12克,丹参15克,生石膏30克,浙贝15克,黄连15克,海螵蛸20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陈皮12克,竹茹9克,半夏9克,炒莱菔子20克,焦槟榔15克,茵陈15克,柴胡12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三诊:患者胃脘痞闷、胸骨后烧灼痛、反酸、嗳气均明显减轻,口苦亦减轻,纳增,寐安,大便稀,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方药瓜蒌15克,薤白12克,丹参15克,生石膏30克,黄连15克,川朴15克,枳实15克,香附15克,紫苏15克,陈皮12克,竹茹9克,半夏9克,炒莱菔子20克,焦槟榔15克,茵陈15克,柴胡12克,生薏米15克。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以此方为基础,辨证加减服药治疗3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嘱:按时服药,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及甜食,畅情志。避免持重、弯腰等动作,勿穿过紧衣裤。睡眠时抬高床头15厘米,睡前6小时勿进食。反流性食管炎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胃食管反流、咽下困难等,属中医学“反酸”“烧心”“嗳气”“胸骨后痛”等范畴。《灵枢·四时气》记载:“善呕,呕有苦,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由此而知,本病病位在食管、胃,并与肝、胆、脾密切相关。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复杂,但其基本病机为胃失和降。图片图片
病例二
王某,女性,62岁,2008年9月1日初诊。诉间断胃脘胀满10余年,加重1周。患者于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胀满,自服药物(不详)后缓解。后胃脘胀满反复出现,且症状时轻时重,未予重视及系统诊疗。1周前,因生气后复出现胃脘胀满,症状较重,且伴有胸骨下段疼痛,服药后效果不佳,遂来就诊。现胃脘胀满,伴胸骨下段疼痛,食后甚。后背不适,恶心,纳可,寐多梦,大便干稀不调,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诊断:痞满(湿热中阻,肝胃不和)。治法:清热化湿,养肝和胃。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紫豆蔻15克,茵陈15克,黄连12克,藿香12克,佩兰12克,广木香9克,瓜蒌15克,薤白12克,枳实15克,厚朴15克,三七粉2克(冲服),元胡12克,五灵脂15克,蒲黄9克(包煎),白芷15克,蒲公英12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二诊:药后患者胃脘胀满,胸骨下段疼痛减轻,恶心消失,后背及右胁胀,纳可,寐差多梦,大便可,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弦细滑。方药:柴胡12克,当归12克,白芍20克,香附15克,枳实15克,厚朴12克,紫苏15克,全蝎6克,黄药子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板蓝根15克,黄连15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三诊: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纳可,寐安,大便可,1日1行,小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方药:百合15克,乌药12克,川芎9克,白芍30克,茯苓15克,白术6克,紫豆蔻15克,全蝎9克,黄药子6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半边莲15克,板蓝根15克,黄连15克,柴胡12克,香附15克,白英9克。7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温服。中医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独特的优势,不但可以阻止其继续发展,甚至可以使其逆转。本病例采取辨证与辨病结合的治疗理念,后期主要以解毒药并配合血肉有情之品,如全蝎、白花蛇舌草、半边莲、白英等,以毒攻毒,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李佃贵 和胃七法治疗慢性胃病
李佃贵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行医50多年,博采众长,衷中参西,擅长治疗脾胃病。和胃法属于和法范畴,是治疗胃气不和之大法。“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篇》)“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可见调和胃气在临床治疗脾胃病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李佃贵运用和胃七法治疗慢性胃病,疗效显著。图片图片

化浊解毒和胃法
慢性胃炎临床常以胃脘痞满、痛或不痛、胃中嘈杂、食纳减少等为主要表现,中医学多将其归属于痞满、痞证、胃脘痛等范畴。我们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以及对目前人们的生活饮食规律的观察,认为慢性胃炎多因饮食内伤、情志不舒,导致肝胃不和、胃气失和、通降失职、清阳不升、浊邪内停, 日久则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湿浊中阻,郁而不解,蕴积成热,热壅血瘀而成毒,形成浊毒内蕴之势。浊毒内蕴既是一种病理产物,也是一种致病因素。于浊毒的治疗化浊解毒和胃法要贯穿始终,药用茵陈、黄连、苦参、藿香、砂仁等,并随病情轻重加减用药。轻度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属中度者用黄药子、白英;不完全型大肠上皮化生和重度不典型增生或疑为癌变者药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甚或用全虫、蜈蚣、防癌抗癌。经临床验证,采用此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前病变患者,可截断大部分癌前病变的继续发展,甚或逆转。图片

养肝健脾和胃法
本病病程较长,久虚不复,木本克土,乘虚而入,所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养肝,重在养肝之体阴,而用肝之阳,体阴与用阳之间存在着既对立相反,又互根互用、密切联系的关系。在生理上,肝藏血,血养肝,肝血充足,肝体得阴血之柔养,而后能发挥疏泄气血、调畅气机之用;肝疏泄,血归肝,疏泄正常,则血行畅达,藏血充足,而后能发挥充筋、养目,滋养脏腑的阴柔之性。由上述可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肝脏的特点都是以阴柔为主。肝血充足,阴柔正常,肝体得养,则肝用正常,肝之疏泄畅达而不亢逆;若肝之阴柔不足,肝之刚用之性必疏泄太过,升散无制,而致种种病证。和胃,即是通降调和胃气之意。胃为六腑之一,具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特点。只有使其保持通降的特性,才能奏受纳腐熟之功。临床多采用百合乌药散合当归芍药散加减应用。百合乌药散出自陈修园《时方歌括》,有健脾和胃,行气止痛之功效。当归芍药散是《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妇女妊娠腹痛和腹中各种疼痛的著名方剂,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泽泻、白术组成。方中芍药补血和营,敛肝柔肝,缓急止痛,佐以当归、川芎养血调经,行气和血,更配以白术、茯苓、泽泻健脾益气,利水渗湿。全方共奏调和肝脾,温通气血,渗利水湿之效。合而用之,脾得健运,肝得柔养,气血通畅,湿化瘀解,则诸症自愈。两方合用,正合养肝健脾和胃大法,临床上只需辨证为肝脾不调,肝郁血虚、脾虚湿困,引起的疼痛、胀满皆可用之,肝气条达,脾气升清,胃气通降,诸症自消。图片图片

疏肝理气和胃法
《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凡郁皆在中焦”,故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首先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肝气犯胃者,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气机不畅,则胃脘胁肋胀满、疼痛;气郁化火,胃失和降,则暧气吞酸,呃逆呕吐;肝失条达,心神不宁,则烦躁易怒。疏肝理气和胃法适用于脘胁胀满、胸闷、善太息、精神抑郁、甚则急躁易怒、头眩或上腹痞满、暖气、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大便塘泄,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者。临床常用枳术散加川厚朴、姜黄。辨证加用能升降诸气的三焦气分药广木香;功善行气宽胸之瓜萎、薤白;畅达中焦之槟榔、莱菔子;行气散结之荔枝核、乌药。如此三焦气治,气行则血行,气血调和,病易恢复。若气郁化火,以口干、口苦为主要表现者,取龙胆泻肝汤之意,选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以大便秘结不通为主要表现者,少加入芦荟泻下清肝。图片

降逆止呕和胃法
在脾胃病中,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胃主降,肝气郁滞,乘脾犯胃,脾胃升降运动失常,脾胃纳运失职,气不能上下,而引起脘腹胀满疼痛、肠鸣腹胀、呕逆嗳气、大便失调等病证。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抓住主要病机:气滞郁结、气机不畅。具体当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采用降逆止呕和胃法治疗胃气上逆诸症,契合病机。临床常选用香苏散去陈皮加柴胡、青皮组方。香附理气畅中、养血和血;紫苏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青皮疏肝破气、消积化滞;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甘草调和诸药,兼以补中。五味相合,使气机得畅,疏肝安中,痛、胀、嗳、吐等自愈。如肝气不舒甚者可加郁金、佛手等;偏火热者加黄连、栀子;伴有反酸明显者,加左金丸、煅瓦楞子等;食积者加焦神曲、麦芽、炒莱菔子等;呕吐者加半夏、降香等;伴阴虚者加石斛、玉竹、麦冬等;偏血瘀者加延胡索、丹参、三七等。图片

活血化瘀和胃法
临证中,胃病患者兼有血瘀证候甚多,表现为胃脘刺痛或钝痛,痛有定处,按之痛甚,为时持久,入夜尤甚,心下痞满,面色晦暗,或口干不欲饮,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苔薄黄,脉涩。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多气多血,如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过食生冷、饮酒过度等、情志不畅、劳逸不当等因素都可影响脾胃的功能,导致胃气不和,气滞日久,则血脉不利,血瘀则生,正如前人所说“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若气郁化火,灼伤血络,阳络内损,血溢于外,出血之后,余血留滞,同样形成瘀血。瘀血若滞留不祛,使气机更加不畅,气滞与血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血瘀内留,也必然使脾胃运化功能受碍。治疗当以活血化瘀和胃。常选用失笑散加延胡索、白芷、蒲公英组合而成。若兼饮食停滞,吞酸吐腐,加神曲、莱菔子以消食化滞。兼气机结滞甚者加枳实、厚朴、广木香,开结散滞。图片图片

清热养心和胃法
胃属阳土,胃病易于化热化火,即阳道实;或初为湿盛,湿盛则浊聚,久郁化热,湿浊化热蕴毒,故毒由温热转化而来,亦可由湿浊演变而生,即热为毒之渐,毒为热之极,毒寓于热,热由毒生,变由毒起。热毒郁于胃脘,则胃中热,甚则疼痛。热扰心神,则见心烦失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急躁易怒等。治疗当以清热养心和胃。清热药常用生石膏、黄连、桅子等,养心药物常选用石菖蒲、郁金、炒枣仁等。若心热烦甚者,加豆豉以清热除烦;伴有明显反酸,喜加用瓦楞粉、乌贼骨清胃制酸。湿重者选加砂仁、紫豆蔻、藿香、佩兰、荷叶、茵陈、滑石等化湿药;失眠者加琥珀粉、远志、炒枣仁以宁心安神;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呕吐呃逆者,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图片
图片
通腑下气和胃法
《内经》提到脏宜藏而不宜泻,腑宜通而不宜滞,胃以通为用,根据“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的原则,临床上采用通腑下气和胃法治疗胃肠积热,腑气不通,胃气上逆之证。凡是见食入即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口渴气粗,舌质红,舌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者,均可选用本法治疗。方用姜黄散与小承气汤加减,可通过通腑泄浊将浊毒排出体外。温胆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以温胆汤清热燥湿化痰,加之白及活血化瘀,玄胡、佛手理气止痛,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珍珠母和胃制酸,代赭石和胃降逆,标本兼治,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图片
图片韩某,男,59岁,自述胃脘部胀痛已有半年多,饭后加重,有时呕吐出胃内容物,烧心泛酸,伴有纳呆恶心,疲乏无力,口干口苦。经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半年来曾服用多种中西药,但效果不显。患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笔者根据中医理论,辨证其证属痰热中阻,气滞血瘀。治以清热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止痛。处方:瓦楞子(煅)30克,代赭石15克,珍珠母15克,乌贼骨15克,炒白术15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竹茹12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白及10克,厚朴10克,玄胡10克,佛手10克,浙贝10克。水煎2次,合并药液,分2次服用,每日1剂。二诊:服药5剂后,患者胃脘部胀痛明显减轻,呕吐立止,泛酸等症状均有好转。效不更方,嘱患者按上方随症加减,再服药25剂后,诸症皆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范畴。本例患者平时体质较差,加上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虚导致运化失常,痰湿内生,郁久化热,湿热中阻,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因此,胃脘胀痛,烧心泛酸;痰热内扰,胃失和降,气逆而上,则时有呕吐。本方以温胆汤清热燥湿化痰,加之白及活血化瘀,玄胡、佛手理气止痛,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珍珠母和胃制酸,代赭石和胃降逆,标本兼治,故能获得良好的疗效。大柴胡汤治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其典型症状为烧心和反流。多发于饱餐后,卧位、弯腰或腹压增高时均可加重。临床以促进胃动力、抑酸等治疗为主,但疗效欠佳且容易引起不良反应。采用大柴胡汤治疗肝胃湿热型反流性食管炎疗效甚好,现介绍如下。图片症见:心窝部烧灼样疼痛,反酸,嗳气,烧心,口干口苦,身体困倦,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法:调和肝胃、清热利湿。处方:柴胡、生姜各12克,黄芩、白芍、法半夏、枳实各8克,大黄4克,大枣3枚。加减:嗳气、腹胀、咽喉异物感等较甚者,加厚朴、茯苓各8克,苏梗15克;咽部、胸骨后烧灼感严重者,加栀子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方中柴胡、黄芩清肝胆湿热;枳实、大黄可内泻阳明热结;白芍一方面能协助柴胡、黄芩清肝胆之热,另一方面与枳实、大黄配伍可治腹中实痛;法半夏能和胃降逆;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诸药。纵观全方,有清有泻,有降有和,可除烧心,可消胸痛,可止反酸,可顺嗳气。故疗效满意。参麦芩苡汤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参麦芩苡汤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伤兼湿热中阻证)。图片组成:太子参15克,炒白术10克,麦冬15克,法半夏6克,黄芩10克,炒苡仁15克,仙鹤草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功能: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阴两伤兼湿热中阻证)。用法:每日一剂,分煎两次,取药液250毫升,分2次口服。3个月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方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多久病脾虚,水谷运化失司,湿邪内生,阻滞中焦,郁而化热,湿热内蕴。湿属阴邪,其性缠绵,热属阳邪,湿热夹杂,缠绵难愈。湿热日久,易于伤阴,导致胃阴不足,出现气阴两虚,湿热夹杂的复杂病机。方中以太子参为君药,其为清补之品,不仅能益气健脾,且能养阴生津。炒白术益气健脾,与太子参配伍,增强补益之力。麦冬滋养胃阴,与法半夏配伍,取麦门冬汤之义,养阴生津而无碍胃之弊,和胃降逆而无温燥之虞,共凑养阴和胃之功。黄芩清热燥湿,且其性不及黄连之苦寒,与法半夏合用,取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之义,再佐以利湿而不伤阴之苡仁,三药共凑苦辛寒佐淡渗以祛湿热之功,正所谓“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临证指南医案》)。仙鹤草清胃热、益胃虚,蛇舌草清热解毒利湿,且能防癌抗癌,为佐使之用。诸药配伍,标本兼顾,补气而不滞气,养阴而不碍胃,清热而不苦寒,利湿而不伤阴,共建益气养阴、清热利湿之功。加减应用:神疲乏力者改太子参为党参,加炙黄芪;舌红少苔者加玉竹、石斛;舌苔厚腻者去麦冬,加苍术、厚朴;热重于湿者改炒苡仁为生苡仁;兼肝气不舒者去太子参,加柴胡、炒白芍;胃胀明显者加炒枳壳、佛手;胃痛明显者加延胡索、九香虫;反酸明显者加乌贼骨、大贝母;口有异味者加佩兰、石菖蒲;大便溏薄者去麦冬,加山药、葛根;大便干结不畅者加决明子、莱菔子。
胃痛的偏方秘方、验方
方1:【配方】鸡内金、白糖各适量。【制用法】将鸡内金焙干研末,与白糖调服,每日3次,每次1-2克。【功效】本方消食健脾,适用于胃脘部胀满疼痛。
方2:【配方】人参、青皮、陈皮、丁香各7克,白术5克, 炮附子、苹果仁、炮干姜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姜3片,红枣2枚。【制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功效】本方温中祛寒,适用于胃脘胀满疼痛。
方3:【配方】代赭石、橘红、白茯苓、炒竹茹、旋覆花、瓜萎、左金丸、金铃子、法半夏、炒薤白、生姜、金石斛各50克。【制用法】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功效】适用于胃脘疼痛又呕吐酸水。
方4:【配方】百合、丹参各30克,乌药、高良姜、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日1次。【功效】理气散寒,温中和胃。适用于胃脘痛。
方5:【配方】鲜豌豆400克,泡青菜150克,猪瘦肉100克,胡椒面1.5克,精盐5克,味精1克,鲜汤1000克。【制用法】将泡青菜切成细丝,猪瘦肉亦切成丝,再用清水150克浸泡在碗内,鲜嫩豌豆入沸水锅内焯至软熟,再将炒锅置旺火上,放入鲜汤、泡青菜、豌豆、精盐烧沸,捞于汤碗内,最后把肉丝连同清水一起倒入锅内烧沸,撇净浮沫后,加入酱油、胡椒面、味精、倒在碗内,即成。每于饭前后饮此汤1小碗。【功效】本方适用于胃阴不足所致的胃脘痛。
方6:【配方】草果5个,羊肉150克,大麦仁500克,食盐适量。【制用法】将淘净的大麦仁放铝锅内,加水煮粥倒出备用,再把洗净的羊肉、草果放锅内加水煎熬至肉熟:捞出羊肉、草果;倒入麦仁粥,合匀,文火炖熟至沸,加入切成小块的羊肉,调入食盐,温热食。【功效】本方暖骨除胀,适用于脾胃虚寒之胃胀痛症。

【中医专长】刘渡舟治胃痛十二法
 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倡仲景之学,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本文对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温胃散寒 行气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故发胃痛。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之。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苏9g,吴茱萸9g,炙甘草6g。若胃冷痛,腹肌痉挛甚至胃寒痛,脉沉迟而微,手足凉,苔白者,用大建中汤治之。消食导滞 清利湿热法
  若饮食积滞日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于肠胃,食积内停,阻滞气机,则胃脘胀痛。  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沉有力等。  治则:消食导滞,清利湿热。刘渡舟常用枳实导滞汤清理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而对于小儿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疼痛,则常用保和丸加减。  刘渡舟指出:今之小儿诸病,以伤食为多见,缘由小儿脏腑娇嫩,易受损伤,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大人疼爱有加,各种食品琳琅满目,食之过多,脾胃无力运化,食滞胃脘,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恶闻食臭、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浊垢腻、脉滑等症,尤以厌食或食少为突出,此时大人又唯恐营养缺乏,想尽一切办法进食进补,使之雪上加霜。刘渡舟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疗此症而获愈。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法
  盖脾属土,湿为土之气,因湿属阴邪,其性黏滞,若湿滞脾胃,运化失职,阻遏气机,气滞不行,故胃脘胀痛,  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伴见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则: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刘渡舟常用平胃散以治之。刘渡舟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盖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胃脘胀痛、嗳气呃逆、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等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渡舟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等患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刘渡舟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行水消痞法
  盖脾胃主受盛运化,运化不利,则痰浊水饮最易生成,若水饮停于胃中,阻滞气机,则胃脘胀满疼痛。  症见:心下痞满疼痛、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则: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刘渡舟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方中生姜、半夏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有降浊升清之功。刘渡舟临床用本方时,半夏、生姜剂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强调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在肝病过程中,肝气犯胃尤为多见,可谓“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  症见: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等。  治则:疏肝和胃之法,刘渡舟常用萸连二陈汤。组成:吴茱萸9g,黄连9g,川楝子6g,陈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方中吴茱萸配黄连名左金丸,能治肝经火郁,呕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其功。疏肝清热法
  若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气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热犯胃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等。  治则:疏肝和胃,清热解郁法,刘渡舟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治之。若泛酸明显,则用加味乌贝散:海螵蛸30g,浙贝母6g,鸡内金9g,黄连6g,颠茄片10片,共为细末,每次服4.5g,日3次。又若少阳热邪不解,而又并于阳明,胃中热结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  症见:胃脘及腹急痛,胁满胀疼,痞硬发满,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脉来弦滑有力等。  治则: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清泄胃肠。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阳之邪,另加大黄、枳实疏导阳明胃家之结热;又以白芍平肝胆以伐木气之横逆。此证为少阳病挟里实,故不用参、草之滞;单用大枣者,则为保胃存津。  刘渡舟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胆气逆,又能清泄肠胃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所以大柴胡汤对外感病可用,内伤病也能用,只要见到肝胃不和、气血不利的证候就可使用。近年来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肝胆系统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症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活血行气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等。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刘渡舟常用乌及汤治之。组成:海螵蛸30g,白及9g,当归9g,赤芍9g,生蒲黄9g,五灵脂9g,炒白术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去五灵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刘渡舟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又若七情所伤,气滞血结,心下作痛,胀满窒塞,脉沉,舌暗者,刘渡舟则用分心气饮行气活血止痛以治之。组成:霍香9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术6g,桔梗6g,木通6g,广木香9g,香附9g,麦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槟榔6g,莪术6g。疏肝理脾 调和气血法
  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郁伤肝,忧愁思虑伤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则胃脘疼痛作矣,刘渡舟常用柴胡桂枝汤治之。《伤寒论》中本方证条文即有“心下支结”之论述,是由太阳、少阳两经气机郁滞所致。本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内和脾胃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内和肝脾柴胡桂枝汤于外感病则为太少表里双解之剂,于内伤杂病则是调和肝胆脾胃、气血营卫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疗脾胃疾病的方剂,临证之时,需要加入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药,以增强其功效。寒热同调 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寒热错杂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盖脘痛痞满之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异,属气属血之分,然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者尤多。对此等病例,刘渡舟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分证治之。其中,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属于和解剂之一。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刘渡舟指出半夏泻心汤实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或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错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  刘渡舟认为此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临床应用每收捷效。而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加大扶虚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滋养胃阴法
  胃称阳明,两阳合明,标志着阳气的隆盛,所以胃气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阳明之气为燥,故同太阴为表里,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临床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  此时治疗当以滋养胃阴为主,刘渡舟常选用益胃汤加减。方药为玉竹10g,生地黄10g,麦冬30g,沙参10g,冰糖10g等。  刘渡舟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此二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正义》),对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举两得之妙。益胃和肝法
  对于肝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脘痞胀或疼痛、胸胁满闷、嗳气或呃逆、伴见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发干、尤其以晨起为甚等,或兼低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等。刘渡舟常用柔肝滋胃汤以治之。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白芍、川楝子、佛手、橘叶、牡丹皮。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调气之功,又滋养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气而不犯香燥劫阴的特点。如果胃中灼热,加大石斛、黄精、山药等药以和其阳热之气;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绿粤梅、佛手等,调理气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蛎,甚者加乌梅;心烦寐差者则加夜交藤、合欢花等。温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临床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按喜嗳、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治则: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渡舟常用黄芪建中汤治之。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黄芪5g,炙甘草6g。若胃虚而寒、上脘作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减少或乏味等,或消化不良,或作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等症状者,刘渡舟又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而对于胃溃疡属虚寒者,见胃痛、头痛、呃逆、泛酸、时有烦躁等症者,则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本文摘自《吉林中医药》,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医专长】消渴症怎么办?看中医淡定接招,轻松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在中医上称之为消渴症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病名,是指以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疲乏、尿甜为主要特征的综合症状。若做化验检查其主要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主要在肺、胃、肾,基本病机为阴津亏耗,燥热偏盛。消渴日久,病情失控,则阴损及阳,热灼津亏血瘀,而致气阴两伤,阴阳俱虚,络脉瘀阻,经脉失养,气血逆乱,脏腑器官受损而出现疖、痈、眩晕、胸痹、耳聋、目盲、肢体麻疼、下肢坏疽、肾衰水肿、中风昏迷等兼症。
一、病因 祝谌予通过临床观察认为,本病之发病,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为患,尤其是嗜酒、喜食膏腴和精神过度紧张三者综合发病者为多。1、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或辛辣炙博之品,酿成内热,消谷耗液,发为消渴;2、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精神刺激,情志不畅,郁而化火,伤津耗液,致令消渴;3、房劳过度:房事不节,耗伤肾精,阴精亏损,虚火内生,上蒸肺胃,遂发消渴。
二、病机
1、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阴愈虚则热愈甚,热愈甚则阴愈虚,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肺阴不足,宣发失职,津不能布,因而口渴多饮;胃阴不足,胃火炽盛,邪火消谷,因而多食善饥,身体消瘦;肾阴不足,固摄无权,精微下泄,因而尿多而甜,或如脂膏。
2、肾阳亏损:素体肾阳亏虚,或初起虽为阴虚,但日久及肾、阴损及阳,导致肾阳亏虚。肾阳不足,气化失职,津液有降无升,因而口渴多饮,小便量多;摄纳无权,精微下泄,肌肉失养,因而虽多食而身体仍瘦。
3、脾气虚衰:《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说:“脾病者,身重善饥”;《灵枢?本脏篇》说:“脾脆,则善病消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指出“膵(音cuì,胰的旧称)为脾之副脏”,“因中焦膵病,而累及于脾也”。程宜福认为是脾虚不能散精,津液不布,因而口渴多饮;脾虚则胃强,因而善饥多食;脾虚则肌肉失养,因而肌肉消瘦,疲乏无力。
4、血液淤滞:《灵枢?五变篇》说:“血脉不行,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祝谌予认为:血淤与消渴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消渴病常有气阴两虚之病理变化,而气阴两虚者又往往导致气滞血淤,影响津液的敷布,因而加重消渴。由此可见,血液淤滞,是消渴病常常兼有的病理变化。
三、辨证标准 祝谌予通过对上千例糖尿病人的观察,拟订了如下的辨证指标:
(1)阴虚:具备以下三项者,即可辨证为阴虚: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舌红无苔,少津或苔薄白,脉细或细数。
① 肾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以下三项者:腰脊酸痛,腰膝无力,足跟疼痛,耳鸣耳聋,牙龈萎缩,齿摇齿落,尿有余沥,尿失禁或尿混浊、遗精。
② 肝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胁肋疼痛,视物模糊,眼睛干涩。
③ 心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心悸、失眠、健忘、多梦。
④ 肺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烦渴多饮者。
⑤ 胃阴虚:具备阴虚证又有舌光绛无苔或舌苔剥脱,或恶心干呕者。
(2)火旺:具备以下两项者,即可辨证为火旺:口苦,口渴多饮,舌干少津,大便干结。
① 心火旺:具备火旺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心烦、失眠、尿赤;或具备火旺证,又见口舌生疮者。
② 肝火旺:具备火旺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头痛眩晕,烦躁易怒,耳鸣,面红目赤。
③ 胃火旺:具备火旺证又有以下两项者:牙龈肿痛,牙宣出血,消谷善饥,脘痛如灼,口臭,舌苔黄燥或黄腻
④ 肺热:具备火旺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咳嗽无痰或黄痰,烦渴多饮。
(3)气虚:具备以下三项者,即可辨证为气虚:气短、乏力、自汗、舌淡或舌胖、舌边齿痕、脉弱或细弱。① 肺气虚:具备气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语声低微,懒言。② 心气虚:具备气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心悸,怔忡,脉结代。③ 脾气虚:具备气虚证又有以下两项者:面色萎黄,食少腹胀,浮肿或便溏。
(4) 阳虚:具备以下五项者,即可辨证为阳虚:自汗,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舌质淡胖,脉细弱或沉弱。① 肾阳虚:具备阳虚证又有以下三项者:腰脊酸痛,腰冷,腰膝无力,足跟疼痛,耳鸣耳聋,牙龈萎缩,齿摇齿落,滑精,小便失禁,尿清长,尿清余沥,或具备阳虚证又见阳痿;或具备阳虚证又见夜尿多。② 心阳虚:具备阳虚证又见心悸、怔忡、脉结代。③ 脾阳虚:具备阳虚证又见便溏、腹部怕凉。
(5)血淤:具备以下三项者,即可辨证为血淤:面有淤斑,上肢痛,下肢痛,心前区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月经血块多,舌黯,舌有淤斑,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
(6)血热:具备以下两项者,即可辨证为血热:鼻衄,身痒,月经提前,月经量多色鲜红,舌红绛,皮肤疖肿,身燥热。
四、辨证施治
(一)按上、中、下三消分型施治(
1)上消(肺消):以口渴多饮为主症。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方:消渴方、二冬汤、玉泉散等。
(2)中消(胃消):以多食易饥为主症。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方:白虎汤、玉女煎、生脉散。
(3)下消(肾消):以多饮多尿、饮一溲二为主症。用补肾法,偏于肾阴虚者,常用六味地黄丸;偏于肾阳虚者,常用金匮肾气丸。(
二)按阴阳盛衰分型及施治(
1)阴虚型:六味地黄丸,生脉散培元增液汤,补元煎。
(2)阴虚阳亢型:消渴方,玉女煎,知柏地黄丸。
(3)阳虚(气虚)型:金匮肾气丸,右归饮,右归丸。
(4)阴阳两虚(气阴两虚)型:金匮肾气丸。
(三)按脏腑阴阳分型及施治(
1)胃热伤阴型:清胃火,养胃阴,兼顾肾阴法:白虎汤,玉女煎或白虎加黄连佐地黄剂。(
2)胃肺热盛伤阴型:泻胃火,清肺热,滋肾阴,兼补脾土法:白虎加黄连佐地黄剂,加党参、黄芪。
(3)胃肺热盛伤阴并肾虚型:养阴清热,益气补肾法。
(4)肾阴亏虚型:六味地黄丸。
(5)肺肾阴虚型:育阴清热法:用玉泉散合生脉散加减。(6)肾阳虚衰型:用金匮肾气丸或鹿茸丸加减。(四)其他方法分型及施治虽然古今医家对本病之辨证多采用三消分证法,但临床上三消症状常常互见,且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实难截然划分。因此,不少人进行了新的分型方法的探讨。如:(1)黄文东将本病分为本证与并发症两类本证中分为如下六型:① 肺胃燥热型:用清热生津止渴法,方用白虎加人参汤。② 肠燥津伤型:用滋阴养液、润肠通腑法,方用增液承气汤。③ 肝肾阴虚型:用滋养肝肾、益精补血、润肠止渴法,方用六味地黄丸。④ 阴阳两虚型:用温阳滋阴补肾法,方用金匮肾气丸。⑤ 脾胃气虚型:用健脾益气,生津止渴法,方用七味白术散。⑥ 湿热中阻型:用清热化湿法,方用黄芩滑石汤。(2)祝谌予将本病分为七型:① 阴虚型:用滋阴生津兼予活血法,药用北沙参 麦冬 枸杞 当归 川楝子 丹参 生熟地 葛根。② 阴虚火旺型:用滋阴降火兼予活血法,除用阴虚型药物外,再随症加清热药。③ 气阴两虚型:用益气养阴兼予活血法,药用黄芪 玄参 丹参 牡蛎 山药 党参 麦冬 五味子 苍术 生熟地 葛根 茯苓。④ 气阴两虚火旺型:用益气养阴降火法,除用气阴两虚型药物外,再随症加清热药。⑤ 阴阳两虚型:用温阳育阴兼予活血法,药用桂枝 山药 山茱萸 丹皮 泽泻 生熟地 茯苓 葛根 附子。⑥ 阴阳两虚火旺型:用温阳育阴降火兼予活血法,除用气阴虚型药物外,再加知母、黄柏。⑦ 淤血型:用活血行气为主兼予治本法,药用木香,当归,川芎,益母草,丹参,赤勺,葛根,生熟地。(3)程宜福将本病分为四型① 脾虚肺胃蕴热型:用清热泻火、健脾生津法,方用健脾清热降糖汤:石膏,山药,知母,葛根,花粉,茯苓,玄参,莲子肉,白术,黄连,鸡内金,五倍子。② 脾虚气虚型:用健脾培本、益气生津法,方用健脾降糖汤:党参,黄芪,白术,莲子肉,黄精,山药,薏米,苍术,五味子,五倍子,鸡内金。③ 脾肾两虚型:用健脾补肾法,方用健脾补肾降糖汤:熟地,山茱萸,枸杞,补骨脂,巴戟天,苍白术,莲子肉,山药,鸡内金,五倍子,脾肾阳虚者加附子、干姜。④ 脾虚淤滞型:用活血化淤、健脾除滞法,方用健脾逐淤降糖汤:当归,丹参,山药,赤勺,川芎,泽兰,五倍子,鸡内金,苍白术,莲子肉,红花,枳实。若有寒淤者加桂枝、附子。

【中医专长】刘渡舟胃脘痛十二治法
 刘渡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已故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倡仲景之学,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博采众长,学验宏富,形成了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本文对刘渡舟治疗胃痛十二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温胃散寒 行气止痛法
  若脘腹受寒,或过食生冷,而致寒积于中,寒为阴邪,其性凝滞而致气血迟涩,其性收引而致脉细急,故发胃痛。  症见:胃痛甚剧,每因受寒感凉或饮食生冷而得之,性喜热食,畏寒喜嗳,得热痛减。舌苔白,脉弦紧或弦迟。  治则:温胃散寒,行气止痛,以良姜止痛饮治之。组成:高良姜9g,砂仁6g,柴胡9g,紫苏9g,吴茱萸9g,炙甘草6g。若胃冷痛,腹肌痉挛甚至胃寒痛,脉沉迟而微,手足凉,苔白者,用大建中汤治之。消食导滞 清利湿热法
  若饮食积滞日久,生湿化热,或素有湿热又与食积互结于肠胃,食积内停,阻滞气机,则胃脘胀痛。  症见: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气味腐臭、吐后痛减、不思饮食、下利泄泻、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沉有力等。  治则:消食导滞,清利湿热。刘渡舟常用枳实导滞汤清理胃肠、祛湿导滞以治之。而对于小儿食滞胃脘之脘腹胀满疼痛,则常用保和丸加减。  刘渡舟指出:今之小儿诸病,以伤食为多见,缘由小儿脏腑娇嫩,易受损伤,加之小儿自制力差,大人疼爱有加,各种食品琳琅满目,食之过多,脾胃无力运化,食滞胃脘,出现脘腹胀满疼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恶闻食臭、脘腹疼痛、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苔浊垢腻、脉滑等症,尤以厌食或食少为突出,此时大人又唯恐营养缺乏,想尽一切办法进食进补,使之雪上加霜。刘渡舟每用保和丸(神曲10g,山楂10g,陈皮6g,连翘10g,莱菔子10g,茯苓15g,半夏10g)化裁治疗此症而获愈。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法
  盖脾属土,湿为土之气,因湿属阴邪,其性黏滞,若湿滞脾胃,运化失职,阻遏气机,气滞不行,故胃脘胀痛,  症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伴见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等。  治则:燥湿运脾,行气和胃,刘渡舟常用平胃散以治之。刘渡舟认为使用本方,当着眼于湿、食二证。盖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胃脘胀痛、嗳气呃逆、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等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  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刘渡舟临床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并经常合用不同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等患者,则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刘渡舟用此二方接轨治疗湿热食滞,乃是受《医宗金鉴》清胃理脾汤的启发。行水消痞法
  盖脾胃主受盛运化,运化不利,则痰浊水饮最易生成,若水饮停于胃中,阻滞气机,则胃脘胀满疼痛。  症见:心下痞满疼痛、恶心嗳气、纳食不馨、心悸、眩晕、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弦等。  治则:行水消痞,引水下行,刘渡舟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汤治之。方中生姜、半夏温化寒凝,行水散饮,降逆止呕;茯苓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导水下行,有降浊升清之功。刘渡舟临床用本方时,半夏、生姜剂量在15g以上,茯苓用30g,量少则难以取效,强调生姜用量要足,每片以5分钱币大小厚薄为宜。疏肝和胃法
  肝足厥阴经脉挟胃,胃为阳明燥土,其经别合诸经之气,肝与胃虽是一脏一腑,但在肝病过程中,肝气犯胃尤为多见,可谓“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  症见:脘腹胀痛、呕吐酸水、嘈杂不适、脉弦滑、舌边尖红、舌苔白腻等。  治则:疏肝和胃之法,刘渡舟常用萸连二陈汤。组成:吴茱萸9g,黄连9g,川楝子6g,陈皮9g,半夏9g,茯苓10g,生姜9g,香附9g。方中吴茱萸配黄连名左金丸,能治肝经火郁,呕吐酸苦,川楝子、香附疏肝理气;半夏、陈皮、生姜、茯苓等和胃化痰,诸药合用,共奏其功。疏肝清热法
  若肝胃不和,气机郁滞,久而化热,气有余便是火,肝火邪热犯胃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滑等。  治则:疏肝和胃,清热解郁法,刘渡舟常用丹栀逍遥散加左金丸以治之。若泛酸明显,则用加味乌贝散:海螵蛸30g,浙贝母6g,鸡内金9g,黄连6g,颠茄片10片,共为细末,每次服4.5g,日3次。又若少阳热邪不解,而又并于阳明,胃中热结为甚,故“心下急”“按之痛”。  症见:胃脘及腹急痛,胁满胀疼,痞硬发满,使人急不可耐,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厚,脉来弦滑有力等。  治则:大柴胡汤疏利肝胆,清泄胃肠。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和解少阳之邪,另加大黄、枳实疏导阳明胃家之结热;又以白芍平肝胆以伐木气之横逆。此证为少阳病挟里实,故不用参、草之滞;单用大枣者,则为保胃存津。  刘渡舟指出:本方既可疏利肝胆气逆,又能清泄肠胃实热;既治气分又调血分,所以大柴胡汤对外感病可用,内伤病也能用,只要见到肝胃不和、气血不利的证候就可使用。近年来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溃疡病急性穿孔、肝胆系统病、胰腺炎、精神分裂症等各科疾病,每收卓效。活血行气止痛法
  若胃痛日久,络脉血行不畅,气机阻滞,终则瘀血内停,胃络壅塞,不通则痛。  症见:胃脘疼痛较剧、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痛处固定、疼痛持久、或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等。  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法,刘渡舟常用乌及汤治之。组成:海螵蛸30g,白及9g,当归9g,赤芍9g,生蒲黄9g,五灵脂9g,炒白术9g,香附9g。如失血日久,倦怠少力,唇白舌淡,脉细者,加人参、黄芪、白术、炮姜,去五灵脂;虚而有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则加生地黄、玄参、牡丹皮,去五灵脂。刘渡舟有时亦用三七粉简易疗法以治之:每次30g,日服2次,亦收佳效。又若七情所伤,气滞血结,心下作痛,胀满窒塞,脉沉,舌暗者,刘渡舟则用分心气饮行气活血止痛以治之。组成:霍香9g,紫苏6g,茯苓6g,半夏6g,炒白术6g,桔梗6g,木通6g,广木香9g,香附9g,麦冬6g,肉桂6g,青皮6g,桑白皮6g,槟榔6g,莪术6g。疏肝理脾 调和气血法
  盖肝属木,脾属土,木能疏土,若忿怒抑郁伤肝,忧愁思虑伤脾,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脾不和,气血失调,则胃脘疼痛作矣,刘渡舟常用柴胡桂枝汤治之。《伤寒论》中本方证条文即有“心下支结”之论述,是由太阳、少阳两经气机郁滞所致。本方由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而成,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内和脾胃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内和肝脾柴胡桂枝汤于外感病则为太少表里双解之剂,于内伤杂病则是调和肝胆脾胃、气血营卫之良方,所以本方也是一首很好的治疗脾胃疾病的方剂,临证之时,需要加入白及、三七等活血止痛药,以增强其功效。寒热同调 和胃消痞法
  若脾胃之气不和,升降之机乖戾,寒热错杂之邪气痞塞于心下而致胃痛。盖脘痛痞满之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异,属气属血之分,然寒热错杂,虚实互见者尤多。对此等病例,刘渡舟常以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分证治之。其中,半夏泻心汤系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属于和解剂之一。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调于一炉共治,为和解脾胃寒热而设之方。刘渡舟指出半夏泻心汤实为治疗脾胃疾病开辟了一条途径,在临床上,对单纯的脾胃热证或寒证较易医治,而对于脾胃运化失常所产生的寒热错杂、升降乖戾之证,若不明和解脾胃阴阳之法,则往往令人束手无策。  刘渡舟认为此方“苦降辛开甘补,散饮消痞,擅治中州不和”,故临床应用每收捷效。而甘草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减人参,加重甘草之剂量而成。方以甘草命名,义在缓客气之逆,益中州之虚佐以大枣之甘,加大扶虚之力半夏辛降,和胃消痞;芩连清其客热,干姜温其里寒。务使中气健运,寒热消散,胃气不痞,客气不逆则愈。滋养胃阴法
  胃称阳明,两阳合明,标志着阳气的隆盛,所以胃气有腐熟水谷的作用。阳明之气为燥,故同太阴为表里,胃阳虽盛而不致亢,赖有津液之阴以济其刚,故胃气得以下行为顺,若胃液不足,盛阳无制,则燥气得逞,胃失和降则成病,临床症见:胃脘疼痛、不能多食、食后胃痛更甚,或烧心、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  此时治疗当以滋养胃阴为主,刘渡舟常选用益胃汤加减。方药为玉竹10g,生地黄10g,麦冬30g,沙参10g,冰糖10g等。  刘渡舟治疗阴虚胃痛,常在大量滋阴药物的基础上,加上小量玫瑰花和白梅花,其作用主要在于防止滋阴药腻胃。此二药并用有治疗肝胃气痛的作用,且“玫瑰花香气最浓,清而不浊,和而不猛,柔肝醒胃,流气活血,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本草正义》),对于慢性胃炎之阴虚者,实有一举两得之妙。益胃和肝法
  对于肝阴虚为主的肝胃不和,临床症见胃脘痞胀或疼痛、胸胁满闷、嗳气或呃逆、伴见不欲饮食、大便不爽或稀溏、口咽发干、尤其以晨起为甚等,或兼低热、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数等。刘渡舟常用柔肝滋胃汤以治之。组成: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白芍、川楝子、佛手、橘叶、牡丹皮。本方具有柔肝、滋胃、调气之功,又滋养肝胃之津液,疏利肝气而不犯香燥劫阴的特点。如果胃中灼热,加大石斛、黄精、山药等药以和其阳热之气;胃脘疼痛者加延胡索、郁金、绿粤梅、佛手等,调理气血以止疼痛;大便溏泄者加牡蛎,甚者加乌梅;心烦寐差者则加夜交藤、合欢花等。温中健脾法
  若胃病日久,中阳不振,寒自内生,故胃痛绵绵,因寒得温而散,得冷则凝,故喜嗳喜按,喜热饮食,遇冷痛甚。临床症见胃痛绵绵、遇冷痛甚、喜按喜嗳、倦怠乏力、口淡多涎、喜热饮食、纳少便溏、舌淡苔白、脉沉细弦等。治则:温中健脾,益气止痛。刘渡舟常用黄芪建中汤治之。组成:怡糖30g,桂枝9g,白芍18g,生姜9g,大枣6枚,黄芪5g,炙甘草6g。若胃虚而寒、上脘作痛、时发时止、悠悠而痛、饮食减少或乏味等,或消化不良,或作呕、体瘦面白、舌嫩脉弱等症状者,刘渡舟又用香砂六君子汤治之。而对于胃溃疡属虚寒者,见胃痛、头痛、呃逆、泛酸、时有烦躁等症者,则治以吴茱萸汤温中散寒、降逆和胃,且重用生姜至巧,以收佳效。(本文摘自《吉林中医药》,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医专长】古代名医治咳嗽的经验!值得收藏
古代名医治咳嗽的经验
01朱丹溪将咳嗽分为风寒、火、劳、肺胀、火郁、痰六类。
因风寒而致者,主张行痰开腠理,以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因火而致者,要降火、清金、化痰。因劳伤而致者,主张用四物汤加竹沥、姜汁,强调必以补阴为主。因肺胀而嗽者,用诃子、青黛、杏仁,佐以海蛤粉、香附、瓜蒌、青黛、半夏曲。因食积痰作嗽发热者,半夏、南星为君,瓜蒌、莱菔子为臣,青黛、石碱为使。因火郁嗽者,诃子、海石、瓜蒌、青黛、半夏、香附。咳嗽声嘶者,辨为血虚受热,用青黛、蛤粉、蜜调服。久嗽风入肺者,用鹅管石、雄黄、郁金、款冬花碾末和艾中,以生姜一片留舌上灸之,以烟入喉中为度。

干咳嗽者,认为是火郁之证,乃痰郁火邪在中,用苦梗以开之,再用补阴降火。嗽而胁痛,宜疏肝理气,用青皮等。同时,朱丹溪非常强调辨识咳嗽发作的时间。上半日嗽多者,属胃中有火,贝母、石膏能降胃火。午后嗽多者,此属阴虚,必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先降其火。五更嗽多者,此胃中有食积,至此时候,流入肺金,知母、地骨皮降肺火。
四季发生的咳嗽:春是春升之气,用清药,二陈加薄、荆之类; 夏是火炎上,最重芩、连; 秋是湿热伤肺; 冬是风寒外来,用药发散之后,以半夏必逐去痰,庶不再来。02王纶
提出了咳嗽的主方:杏仁、白茯苓、橘红、五味子、桔梗、甘草。他进一步补充了朱丹溪的四时之咳的治法。春多上升之气,宜润肺抑肝,加川芎、芍药、半夏各一钱,麦门冬、黄芩(炒)、知母。春若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加防风、薄荷、黄芩(炒)、麦门冬。夏多火热炎上,宜清金降火,加桑白皮、知母、黄芩(炒)、麦门冬、石膏。秋多湿热伤肺,宜清热泻湿,加苍术、桑白皮、防风、黄芩、山栀(炒)。冬多风寒外感,宜解表行痰,加麻黄、桂枝、半夏、干姜、防风。肺金素有热者,加酒炒黄芩、知母。若发热,头痛,鼻塞声重,加藁本、川芎、前胡、柴胡。若有痰,加半夏、枳壳;风痰,加南星(姜汁炒);湿痰脾困少食,加白术、苍术;有痰而口燥咽干,勿用半夏、南星,宜加知母(蜜水拌炒)、贝母、瓜蒌仁、黄芩(炒)。若夏月热痰,或素热有痰,加黄芩、黄连、知母、石膏。
 
3张景岳
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生姜为最妙。
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加减主之。若肺部燥涩,痰气不利,或年老血衰,咳嗽费力者,于本方加当归。若寒气太盛,或中寒肺气不温,邪不能解者,于此方加北细辛。若冬月寒盛气闭,邪不易散者,即麻黄、桂枝俱可加用,或用小青龙汤。若伤风见寒,或伤寒见风,而往来寒热,咳嗽不止者,宜柴陈煎主之。若寒邪不甚,痰气不多者,但以二陈汤加减主之,则无有不愈。
外感之嗽,凡属阴虚少血,或脾肺虚寒之辈,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若兼阳分气虚,而脉微神困,懒言多汗者,必加人参;若但以脾胃土虚不能生金,而邪不能解,宜六君子汤;或脾虚不能制水,泛而为痰,宜理中汤,或理阴煎、八味丸之类。外感咳嗽而兼火者,必有内热喜冷、脉滑等症,亦但以二陈、六安等汤酌加凉药佐之,热微者可加黄芩,热甚者再加知母、栀子之属。若火在阳明而兼头痛热渴者,惟加石膏为宜。
咳嗽凡遇秋冬即发者,此寒包热也,但解其寒,则热自散,宜六安煎、二陈汤、金水六君煎三方,察其虚实壮老,随宜用之。如果内热甚者,不妨佐以黄芩、知母之类。
内伤之嗽,必皆本于阴分。五脏之精皆藏于肾,而少阴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所以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涸,正以子令母虚也。故凡治劳损咳嗽,必当以壮水滋阴为主,庶肺气得充,嗽可渐愈,宜一阴煎、左归饮、琼玉膏、左归丸、六味地黄丸之类择而用之。其有元阳下亏,生气不布,以致脾困于中,肺困于上,而为喘促、痞满、痰涎呕恶、泄泻畏寒,凡脉见细弱,证见虚寒而咳嗽不已者,此等证候,皆不必治嗽,但补其阳而嗽自止,如右归饮、右归丸、八味地黄丸、大补元煎、六味回阳饮、理中汤、劫劳散之类皆当随宜速用,不得因循,以致汲深无及也。凡水亏于下,火炎于上,以致火烁肺金,而为干渴烦热、喉痛口疮、潮热便结、喜冷、尺寸滑数等症,则不得不兼清火,以存其水,宜四阴煎,或加减一阴煎、人参固本丸主之。
04秦景明
亦以外感、内伤类咳嗽之治。外感咳嗽分为伤风、伤寒、伤湿、伤暑、伤燥、伤热六类。
伤风咳嗽:脉浮紧,恶寒发热,宜羌活汤;头痛,眼眶痛,宜干葛汤;脉浮数,自汗,身热,宜加味泻白散;表邪尽散,痰结肺管,咳嗽不止者,宜苏子杏仁汤;肺中伏热,宜家秘泻白散。
伤寒咳嗽:脉浮紧,寒伤肺,未郁热者,冬月宜麻黄杏仁汤;若三时,恶寒身热,咳嗽,前方加石膏、半夏;寒伤肺,郁而变热者,羌防泻白散;三时,寒伤肺者,通用此方。
伤湿咳嗽:有表证,宜防风胜湿汤;湿热壅肺,宜神术泻肺汤;汗后兼利小便,宜通苓散。
伤暑咳嗽:身热引饮,内热烦躁者,宜石膏知母汤;身痛口渴,外反恶寒,宜十味香薷饮、泻白益元散;外冒暑邪,内伤积热者,宜凉膈散;脉虚身热,气虚身乏之人,宜清暑益气汤。
伤燥咳嗽:石膏泻白散、清燥救肺汤、人参白虎汤;口渴,加门冬饮子。伤热咳嗽:寸口脉大,宜家秘泻白散;面赤潮热,宜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脉数而实,吐痰黄浊,宜凉膈散加川贝母;烦躁喘嗽,带血腥臭,宜犀角地黄汤加山栀、黄芩。
内伤咳嗽,分肺经、脾经、心经、肝经、肾经、气虚、血虚、食积、积热九类讨论其治法。
肺经咳嗽:右寸洪数,宜泻白一物汤、清肺饮;脉见迟细,宜人参补肺饮、人参生脉散、琼玉膏;肺有热痰,宜青黛海石丸、节斋化痰丸;久嗽肺虚,宜百花膏主之。
脾经咳嗽:脾有热者,宜家秘泻白散;脾胃热积,宜栀连二陈汤;脾气不足,宜生脉散;土不生金,宜四君子汤;有痰,六君子汤;虚热,加丹皮、山栀;热甚加栀、连。
心经咳嗽:左寸洪数,宜导赤各半汤、朱砂安神丸;右寸洪数,宜家秘泻白散;右寸虚数,宜人参平肺散。
肝经咳嗽:左关弦数,宜泻青各半汤;寒热往来,宜柴胡饮子;左关弦细,宜加味逍遥散。
肾经咳嗽:劳伤肺气,金不生水,宜生脉散合四君子汤;左尺滑数,宜知柏天地煎;真阴涸竭,宜人参固本丸、三才丹;右尺虚软,宜生脉散;真阳不足,宜八味丸主之。
气虚咳嗽:土旺则金生,宜四君子汤、参术膏;损其肺者益其气,宜补中益气汤;润肺即是补肺,宜琼玉膏、生脉散;久嗽不止,宜百花丸。
血虚咳嗽:血虚补血,宜海藏四物汤、归芍地黄汤、天地煎;虚寒之人,四君子汤合生脉散;虚热之人,肝肾阴虚,龙雷之火刑肺而嗽者,宜敛阴降火,家秘肝肾丸合黄芩泻白散。
食积咳嗽:脉沉滑,胸满闷者,宜二陈平胃散、三子养亲汤;若沉数而滑,加栀、连;肺火上升,咳嗽汗出,宜石膏泻白散加枳、桔。
积热咳嗽:家秘清胃汤,以清中焦;咳嗽不已,家秘泻白散;热结大肠,枳壳黄连汤。05费伯雄
重点论述了五脏传腑之咳的治法。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症见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胃乃脾之妻,故脾咳必传于胃。胃受邪则水谷不安,故发呕;长虫常处胃中,呕甚则胃气逆而不降,故长虫亦随气而出也,加味二陈汤主之。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症见咳呕胆汁。胆为清净之腑,肝邪中之,则胆不安,而汁内沸,故所呕皆苦水,西清汤主之。
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症见咳而遗矢。肺与大肠,庚辛金也。风阳外烁,肺热移于大肠,更兼风入空窍,故其咳而遗矢矣。当培土化热,兼以息风,回风养脏汤主之。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症见咳而矢气,气与咳俱矢。小肠下口接大肠之上口,小肠化则大肠通,小肠咳则气达于大肠,故下焦之浊气不时宣泄也,洁宫汤主之。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症见咳而遗尿。膀胱为津液之腑,咳则气不能禁而遗溺也,加味茯菟汤主之。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症见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久咳则三焦俱病。聚于胃者,胃为五脏六腑之本也。关于肺者,咳必动肺,面浮气逆,皆肺病也,通理汤主之。


【中医专长】感冒的诊断及预防
感冒的诊断要点
(1)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可见鼻塞、流涕、多嚏、咽痒、咽痛、周身酸楚不适、恶风或恶寒,或有发热等。若风邪夹暑、夹湿、夹燥,还可见相关症状。
(2)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且病证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多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而以冬春两季为多。  预防1.生活调理应慎起居,适寒温,在冬春之际尤当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贪凉露宿。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常易患感冒者,可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并服用调理防治方药。生活中,人们感冒常常服用姜汤,也有祛寒奇效。
2.季节性预防用药要点(
1)冬春风寒当令季节,可服贯众汤(贯众、紫苏、荆芥各10g,甘草5g)。
(2)夏令暑湿当令季节,可服藿佩汤(藿香、佩兰各5g,薄荷1.5g,鲜者用量加倍)。
3.时行感冒流行期间注意事项
(1)预防用药:可用贯众、板蓝根、生甘草煎服。
(2)注意防护: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3)室内消毒:室内可用食醋熏蒸,每立方米空间用食醋5~10mL,加水1~2倍,加热熏蒸2小时,每日或隔日1次,作空气消毒,以预防传染。感冒1.辨证要点本病的发生常与风邪或时行疫毒之邪、体虚等因素有关。病位在肺卫。在气候突变、腠理疏懈、卫气不固的情况下,外邪乘虚从口鼻或皮毛而入,首伤肺卫,导致卫阳被遏,营卫失和,肺气失宣,发为本病。以风邪为主因,每与当令之气(寒、热、暑湿)或非时之气(时行疫毒)夹杂为患。主症为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周身酸楚不适。 若恶寒重,发热轻或不发热,无汗,喷嚏,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感冒;

微恶风寒,发热重,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感冒;夹湿则头痛如裹,胸闷纳呆;夹暑则汗出不解,心烦口渴。治法祛风解表。取手太阴、手阳明经穴及督脉穴为主。处方主穴:列缺、合谷、风池、大椎、太阳。配穴:风寒感冒配风门、肺俞;  风热感冒配曲池、尺泽;  夹湿配阴陵泉;夹暑配委中。  体虚感冒配足三里,  咽喉疼痛配少商、商阳。方义:感冒为外邪侵犯肺卫所致,太阴、阳明互为表里,故取手太阴、手阳明经列缺、合谷以祛邪解表;风池为足少阳经与阳维脉的交会穴,“阳维为病苦寒热”,故风池既可疏散风邪,又与太阳穴相配可清利头目;督脉主一身之阳气,温灸大椎可通阳散寒,刺络出血可清泻热邪。治疗操作主穴以毫针泻法,风寒感冒可加灸法,风热感冒大椎可行刺络拔罐法;配穴中足三里用补法,尺泽、委中、少商、商阳可点刺出血。
    

主治腰腿、肩臂、手足痛、一身疼痛诸方
满身皆痛 手足、心腹一身皆痛,
将治手乎?治足乎?治肝为主。盖肝气一舒诸痛自愈,不可头痛救头,

足痛救足也。
方用:柴胡、甘草、陈皮、栀子各一钱,白芍、薏仁、茯苓各五钱,当归、苍术各二钱。水煎服。 此逍遥散之变化也,舒肝而又去湿去火,治一经而诸经无不愈也。

腰痛不能俯 痛而不能俯者湿气也。
 方用:柴胡、泽泻、猪苓、白芥子各一钱,防己二钱,肉桂、山药各三钱,白术、甘草各五钱。水煎服。 此方妙在入肾去湿,不是入肾而补水。初痛者一二剂可以奏功,日久必多服为妙。

腰痛不能直 痛而不能直者风寒也,
方用逍遥散加防己二钱一剂可愈。若日久者,当加杜仲一两,改白术二钱,酒煎服十剂而愈。 又方:杜仲盐炒一两,破故纸盐炒五钱,熟地、白术各三两,核桃仁二钱。蜜丸,每日空心白水送下五钱,服完可愈。如未痊愈,再服一料可愈。

腰痛而不止 凡痛而不止者,肾经之病,乃脾湿之故。
方用:白术四两,薏仁三两,芡实二两。水六杯煎一杯一气饮之。此方治梦遗之病亦神效。 腰腿筋骨痛 方用养血汤:当归、生地、肉桂、牛膝、杜仲各一钱,川芎五分,甘草三分,山萸、土茯苓各二钱,核桃二个,破故纸、茯苓、防风各一钱。水、酒煎服。

腰痛足亦痛
 方用:黄芪半斤,防风、茯苓各五钱,薏仁五两,杜仲一两,车前子三钱,肉桂一钱。水十碗煎二碗,入酒以醉为主即愈。 腰足痛明系是肾虚而气衰,更加之湿自必作楚,妙在不补肾而单益气,盖气足则血生,血生则邪退,又助之薏仁、茯苓、车前之类去湿,湿去而血活矣。况又有杜仲之健肾,肉桂之温肾,防风之荡风乎! 腿痛 身不离床褥伛偻之状可掬,乃

寒气之侵也。
方用:白术五钱,芡实二钱,茯苓、萆薢各一两,肉桂一钱,杜仲三钱,薏仁二两。水煎,日日服之,不必改方,久之自奏大功。 两臂肩膊痛 此手经之病,

肝气之郁也。
方用:当归、白芍各三两,柴胡、陈皮各五钱,羌活、白芥子、半夏、秦艽各三钱,附子一钱。水六杯,煎三沸取汁一杯,入黄酒服之,一醉而愈。 此方妙在用白芍为君,以平肝木,不来侮胃,而羌活、柴胡又去风直走手经之上,秦艽亦是风药而兼附子攻邪,邪自退出,半夏、陈皮、白芥子祛痰圣药,风邪去而痰不留,更得附子无经不达而其痛如失也。 手足痛  手足肝之分野,而人乃为脾经之热,不知散肝木之郁结,

而手足之痛自去。
方用:逍遥散加栀子三钱,半夏、白芥子各二钱。水煎服,二剂,其痛如失。 盖肝木作祟脾不敢当其锋,气散于四肢,结而不伸,所以作楚,平其肝气则脾气自舒矣。 胸背、手足、颈项、腰膝痛 筋骨牵引,坐卧不得,时时走易不定。此是痰涎伏在心膈上下,或令人头痛,夜间喉中如锯声,口流涎唾,手足重腿冷,治法用控涎丹,不足十剂其病如失矣。 图片背骨痛 此症乃

肾水衰耗,不能上润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做痛也。
方用:黄芪、熟地各一两,山萸四钱,白术、防风各五钱,五味子一钱,茯苓三钱,附子一分,麦冬二钱。水煎服。此方补气补水,去湿去风,润筋滋骨,何痛之不愈哉。
腰痛兼头痛 上下相殊也,如何治之乎?治腰乎?治头乎?谁知是肾气不通乎!盖肾气上通于脉,而脑气下达于肾,上下虽殊而气实相通,法当用温补之药,以大益其肾中之阴,则上下之气通矣。 方用:熟地一两,杜仲、麦冬各五钱,五味子二钱。水煎服,一剂即愈。 方内熟地、杜仲肾中之药也,腰痛是其专功,今并头而亦愈者何也?盖头痛是肾气不上达之故,肾补肾之味,则肾气旺而上通于脑,故腰不痛而头亦不痛矣。

传承2000多年,只有2味药的千古失眠第一方
《黄帝内经》中关于半夏秫米汤的原文黄帝问于伯高曰: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节气者,出其悍气之慓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五脏六腑,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桥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黄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黄帝曰:善。此所谓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愿闻其方。伯高曰: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
、病名【原文】夫邪气之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何气使然?(《灵枢·邪客》)【译文】邪气侵犯人体,有时使人不能闭目入睡,是什么病机造成的?二、睡眠机理 【原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灵枢·口问》)【译文】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原文】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1]而夜暝。(《灵枢·营卫生会》)【注释】[1]精:此处指神清气爽,精神饱满的意思。【译文】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通畅,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按语】1.睡眠与营卫阴阳的关系睡眠与自然界、人体阴阳之气的盛衰变化密切相关。入夜之后,阳气已尽入于阴分,所以能够安静的睡眠;到黎明时阴气将尽,而阳气渐盛,就会清醒了。2.关于“昼精而夜暝”的理解本段提出了卫气昼行于阳,人即醒寤,夜行于阴,人即睡眠,所谓“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并举老人与少壮之人的精力和睡眠情况为例加以说明。认为少壮之人气血旺盛,营卫和调,昼则行于阳,阳分气盛,阳主动、主兴奋,故白昼精力充沛;夜则行于阴,阴分气盛,阴主静、主抑制,故夜晚睡眠良好。《灵枢·口问》亦云:“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老人气血虚衰,营卫失调,昼不行于阳,夜不行于阴,故白天精力不足,晚上睡眠不佳。《灵枢·大惑论》亦指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可见,营卫的昼夜运行有如人体内在的生物钟,控制着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若营卫失和,运行失序,势必会导致睡眠障碍,而表现出失眠或多寐,治当从调和营卫着手,如《内经》用半夏秫米汤治失眠,以及后世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失眠,均宗此旨。图片 三、病因病机 【原文】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1],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灵枢·邪客》)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2]。(《灵枢·大惑论》)【注释】[1]陷:《太素》《甲乙经》作“满”。[2]故目不瞑矣:张介宾曰:“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行阳则寤,行阴则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则或留于阴,或留于阳,留则阴阳有所偏胜,有偏胜则有偏虚,而寤寐亦失常矣。”【译文】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就会迫使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由于卫气仅行于阳分,便使在表的阳气偏盛,阳气偏盛使得阳脉气充塞;卫气不得入通于阴分,而形成阴虚,所以不能闭目入睡。卫气不能入于阴分,经常停留在阳分,就会使卫气在人体的阳分处于盛满状态,相应的阳脉就偏盛,卫气不能入于阴分,就形成阴气虚,阴虚不能敛阳,所以就不能安睡。【原文】老者之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1],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2],故昼不精,夜不暝。(《灵枢·营卫生会》)【注释】[1]五脏之气相搏:五脏功能不相协调。[2]卫气内伐: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译文】年轻力壮的人气血盛满,肌肉滑利,气道就通畅,营气和卫气就能很正常的运行,因此白天能精力充沛,夜里睡眠也安稳。而老年人气血衰弱,肌肉枯槁,其气道就艰涩不通,五脏之气不能相互沟通和协调,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营卫失调,不能以正常规律运行,因此表现为白天精力不充沛,而夜里难以入睡。【原文】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1],此之谓也。(《素问·逆调论》)【注释】[1]卧不安:张介宾曰:“反复不宁之谓。今人有过于饱食,或病胀满者,卧必不安,此皆胃气不和之故。”【译文】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就是这个意思。【原文】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1]也。(《素问·逆调论》)【注释】[1]卧与喘:水气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水寒射肺,标本俱病,故喘息不得卧。【译文】若不能卧,卧则呼吸喘促,是水气侵犯的缘故。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通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按语】胃失和降,阻碍卫气运行,胃气不和,扰乱心神,神气不得安舍,则使人难以入睡,即《内经》所谓之“胃不和则卧不安”。对其治疗,李中梓《医宗必读》指出可用“橘红、甘草、石斛、茯苓、半夏、神曲、山楂之类”。程国彭《医学心悟》指出:“有胃不和卧不安者,胃中胀闷疼痛,此食积也,保和汤主之。”《实用中医内科学》指出本症“轻证可用保和丸或越鞠丸加山楂、麦芽、莱菔子;重证宜用调胃承气汤,胃气和,腑气通即止”。
四、临床表现 【原文】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1]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素问·逆调论》)【注释】[1]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译文】病逆气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声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声音……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五、治疗【原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1],调其虚实,以通其道[2],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其卧立至……其汤方以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3],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4]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故其病新发者,复杯则卧,汗出则已矣。久者,三饮而已也。(《素问·邪客》)【注释】[1]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指针刺的补泻。[2]以通其道:沟通阴阳经脉交会的隧道。[3]流水千里以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后世本草名为长流水。取其源远流长,有疏通下达之意。用杓高扬至千万遍,使水珠翻滚,名为甘澜水。取其可调和阴阳。[4]秫米:张介宾曰:“秫米,糯小米也。即黍米之类,而粒小于黍,可以作酒。北人呼为小黄米。其性味甘黏微凉,能养营补阴。”【译文】应当用针刺疗法,补其阴分的不足,泻其阳分的有余,以调理虚实,沟通阴阳交会的隧道,从而消除厥逆的邪气,再服半夏汤一剂,使阴阳经气通调,便可立即安卧入睡……半夏汤方,是用千里长流水八升,用杓扬之千万遍,取其轻浮在上的清水五升,以苇薪作燃料。用急火煮沸后,放入秫米一升,制半夏五合,续用苇火慢慢地煎熬,煎至药汤浓缩到一升半时,去掉药渣。每次饮服一小杯,一日服三次,逐次稍为加量,以见效为度。如果病是新发的,服完药后立即安眠休息,出了汗病就好了;病程较久的,须服至三剂才能痊愈。—3—按语半夏秫米汤专为不寐而设,本方由半夏、秫米二药组成,药味简单而意旨深厚。半夏性温味甘能通阳,降逆而通泄卫气,李时珍《本草纲目》言半夏能除“目不得瞑”;秫米性味甘凉,能养营益阴而通利大肠。李时珍说:“秫,治阳盛阴虚,夜不得眠,半夏汤(即半夏秫米汤)中用之,取其益阴气而利大肠也,大肠利则阳不盛矣。”使用时用“流水千里以外,扬之万遍”者,即后人所谓甘澜水,意谓其源远流长,能荡涤邪秽,疏通下达,取此煎药可以调和阴阳。半夏、秫米合用,而助以甘澜水,使本方有通有补、有升有降,共成补虚泄实、沟通阴阳、和利营卫之功。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治疗,对后世临床失眠病证治疗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后世方书及历代医家屡有记载,许多治疗失眠的传世之方也是以此为祖方,故有“失眠第一方”的称号。

只有3味药的三张失眠特效方
失眠一病,临证极为多见,余经数年摸索筛选,自拟治疗失眠便方三则,用之颇感应手。
1、酸枣仁15~30g,麦冬9g,五味子5g。主治:气阴不足,夜寐不安,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2、酸枣仁15~30g,生地12g,五味子5g。主治:心肾不交,水火失济,五心烦热,夜难成寐,舌质红绛,脉弦细数。
3、酸枣仁15~30g,半夏9g,五味子5g。主治:心气不足,痰热内扰,失眠惊悸,口干黏腻,舌苔白腻,脉象弦滑。三方药味虽简,然果能辨证施用,每获良效。如患者马某,男,50许,罹失眠之症7年矣。重则彻夜不寐,反侧辗转,焦躁不堪,惟借助多种、大量安眠药片,乃可入睡3~4个小时,起则头晕目眩,精神恍惚。近又添食欲不振,右胁作痛,来京求治。予观之,见其面红唇干,舌质红而少津,脉沉细而数,知系气阴不足之象,因此嘱其连服第1方(酸枣仁30g,麦冬12g,五味子5g),服3剂则停1种安眠药。前后共计服30余剂,原来赖以入睡的4种安眠药,皆已停用,夜间仍可酣然入睡,熟睡6个小时以上。

深度解读方剂三大精髓:君臣佐使、七方、剂型!
01、君臣佐使
多种药物配成的处方,称做方剂。方剂的组成有一定的法度,称做方制。所以,方剂是用单味药物治疗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用,治疗范围较广,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方剂的组成,分君、臣、佐、使四项。一般处方用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至几十种,也不能离此法则。否别漫无纪律,方向不明,前人所用有药无方。1.君:君是一方的主药,针对一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君药不一定一方只有一个,也不一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用防风为君;治寒,则用附子为君;治湿,则用防己为君;清上焦,则用黄连为君;清中焦,则用黄芩为君。依此类推,即使是比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皮、竹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2.臣:《内经》上说:佐君之谓臣。臣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麻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麻黄汤中是臣药。臣药在一个方剂内,不限定只有一味,一种君药可以有几种臣药;如果一方中有两个君药,还能用较多的臣药来配伍。3.佐:臣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臣药的一种配伍药。除了与臣药一样协助君药的作用,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例如,麻黄汤用杏仁为佐,其作用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麻黄汤证的次要症状。另一方面,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用佐药来调和。4.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一方内比较最次要的药物。《内经》说:应臣之为使。可知使药是臣药的一种辅助药。在临证上一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力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子。君、臣、佐、使等字面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用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几千年来,中医在方剂的配合方面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无论经方和时方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在这里顺便谈一谈“经方”和“时方”的问题。中医从单味药的使用发展到方剂,这是很早以前的事。《内经》里就有乌贼骨、茹藘和雀卵组成的血枯方,制半夏和秫米组成的失眠方,泽泻、白术和麋衔组成的酒风方等。到张仲景博采众方撰述《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更为完备。后人重视其著作尊为经典,并称其方为经方,把后来方剂叫做时方。我们认为经方的疗效是肯定了的,但时方的价值也是不可否认的。时方的形成,也是中医学术不断发展的例证之一。同样的理由,上面说过的六经辨证法是以《伤寒论》为主,三焦辨证法是以《温病条辨》为主,一在汉朝,一在清代,不仅没有抵触,而且相得益彰。《温病条辨》的方剂在《伤寒论》的基础上还有不少的发挥和补充。所以,在古为今用的目标下,我们应重视经方,也应重视时方,还要重视现代的有效方剂。
02、七方
方剂在应用上,出于所用药物的种类多少和产生疗效的快慢不同,又分为七类,简称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和复方。1.大方:病邪强盛,非大力不能克制,须用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便是。用大方的时候,应先考虑正气能否胜任,因为大下可以伤阴,大汗可使亡阳,邪虽去而正气随伤,这就失却用大方的意义了。2.小方:小方和大方是相对的。邪气轻浅的,只要用较轻的方剂,或者根据大方减小其制,这就叫做小方,如下法中的小承气汤便是。3.缓方:一般慢性、虚弱性病症,不能急切求效,宜用药力缓和的方剂来长期调养,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即是缓方一类。4.急方:急方和缓方是相对的。是在病势危急时用来急救的,例如腹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欲绝,用四逆汤回阳。急症用急方,不仅药力要专,药量也宜重,故常与大方结合应用。5.奇方:奇是单数,奇方即专一的意思。如病因只有一个,就用一种君药来治疗主症,以求其药力专一,故叫奇方。但奇方并不等于单味药,亦有臣药、佐药等配合。6.偶方:偶是双数,含有双方兼顾的意思。如同时有两个病因,需要用两种君药来治疗的,就叫偶方。临证上所说的汗下兼施,或攻补并用,都属偶方一类。7.复方:复是复杂、重复的意思。凡是病因较多或病情较复杂的就需用复方治疗。如五积散是由麻黄汤、桂枝汤、平胃散和二陈汤等方剂组成,用一方来祛除风、寒、痰、湿以及消痞去积。另一种是指用此法不效,冉用它法,它法不效,更用另一方法,如《内经》所说:奇之不去则偶之,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去之。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复方也叫重方,不同于一般与单味药相对而言的复方。七方是方剂组成的法则之一。除此以外,还有从治疗作用来分的。如张景岳曾把方剂分为“八阵”,即补阵、和阵、攻阵、散阵、寒阵、热阵、固阵、因阵。补阵的方剂是用于元气亏损,体质虚弱的病症;和阵的方剂是用来调和病邪的偏胜;攻阵的方剂是用于内实证的;散阵的方剂是用于外感证的;寒阵的方剂是用于热证的;热阵的方剂是用于寒证的;固阵的方剂是用于滑泄不禁症的;因阵的方剂都是因症立方的。目前,一般方剂的分类多照汪昂《医方集解》所分,计分二十二类:1.补养剂:滋补人体阴阳气血不足,消除一切衰弱病症,如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等。2.发表剂:疏散外邪,解除表证,如麻黄汤、桂枝汤等。3.涌吐剂:引邪上越,使其呕吐,如瓜蒂散、参芦散等。4.攻里剂:以通便导滞,清除肠胃实邪为主,如大承气汤、大陷胸汤等。5.表里剂:既疏表邪,又除里邪,表里双解法,如大柴胡汤、桂枝加大黄汤等。6.和解剂:用和解方法来达到祛除病邪为目的,如小柴胡汤、逍遥散等。7.理气剂:疏理气机,解郁降逆,如四七汤、旋覆代赭汤等。8.理血剂:和血祛瘀,养营止血,如四物汤、胶艾汤等。9.祛风剂:通阳散风,滋阴息风,如小续命汤、地黄饮子等。10.祛寒剂:扶阳温中,祛逐内寒,如真武汤、四逆汤等。11.清暑剂:清解暑邪,如香薷饮、六一散等。12.利湿剂:排泄水湿,如五苓散、五皮饮等。13.润燥剂:滋润津血枯燥,如琼玉膏、消渴方等。14.泻火剂:清热解毒,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15.除痰剂:化痰涤痰,如二陈汤、礞石滚痰丸等。16.消导剂:消积行气,健运脾胃,如枳术丸、保和丸等。17.收涩剂:收敛精气,固涩滑脱,如真人养脏汤、金锁固精丸等。18.杀虫剂:驱除肠寄生虫,如集效丸、化虫丸等。19.明目剂:专治目疾,如羊肝丸、拨云退翳丸等。20.痈疡剂:专治外科肿疡、溃疡,如真人活命饮、散肿溃坚汤等。21.经产剂:专治妇科月经及胎前、产后疾病,如六合汤、达生饮等。22.救急方:包括急救冻死、溺死及毒虫咬伤等方。中医的方剂,一般很难分类,原因是一个方剂往往包含多种效能,因而不能把它固定在一个门类内,即使几个方剂的治疗目的一致,但使用上又有很大出入。例如补养剂,不仅用于虚弱证,也能用于其他证候;而且补养一类的方剂也不是任何虚弱证都能适应的。此外,方剂中药物的加减、用量的多少,都能使其性质和作用改变。例如,麻黄汤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为发汗解表剂;倘把桂枝改为石膏,便为麻杏石甘汤,治肺热气喘;或把桂枝除去不用,便为三拗汤,治伤风感冒、鼻塞咳嗽等症。又如,小承气汤和厚朴三物汤,同样用大黄、枳实、厚朴组成,但小承气汤以大黄为君,厚朴为佐,厚朴的用量比大黄减半;厚朴三物汤以厚朴为君,大黄为佐,厚朴的用量就比大黄加一倍。这样,小承气汤适用于泻热通大便,而厚朴三物汤则是行气除满的方剂了。这说明根据治疗作用的分类,是指其主要作用而言,运用时必须考虑。
03、剂型方剂有多种剂型,各具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效用,常用的有丸、散、膏、丹、酒、汤等几类。1.丸剂:丸剂俗称丸药,或药丸。将药物研成细粉后,加冷开水或蜜,或米糊、面糊等黏合物做成的圆形体。根据治疗上的要求,丸剂的大小和重量是不一致的,有小如芥子的,有大如弹丸的,也有如绿豆或梧桐子大的。大约大丸每粒重一钱、二钱或三钱,小丸每两二百至四百粒,细小丸每两六百至一千五百粒,极小丸每两五千至一万粒。丸药入胃,吸收较慢,多用于慢性疾病之须长期服食者,故前人所说“丸者,缓也”,就是这个意思。又,病在下焦亦多用丸,取其吸收慢,到达肠内才发生作用;也有急症、重症采用丸剂的,因可先期制成,取其便捷。2.散剂:即粉剂,将药物研成细粉。有分研、合研、陆续配研等手续。一般多用合研,但带黏性的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孩儿茶等,或挥发性强烈的药物如麝香、冰片、樟脑等,或较贵重的药物如犀角、羚羊角、珍珠、熊胆、蟾酥等,均用分研。陆续配研是因处方中含有少量贵重药,或有其他必须分研的药物时用之,法将需要配研的药物分研后,置一种于乳钵内,然后加入等量的其他药粉,研匀以后,再加等量的其他药粉同研,陆续倍量,增加至全部混合均匀为止。散剂用于内服,药力较丸剂为速;亦用于鼻,或作外敷用。3.膏剂:将药物用水煎汁,浓缩成稠厚半固体状,挑取适量,用开水冲服。一般制法:药物水浸一夜,煎两次至四次,取汁分次过滤,合并再熬,至不渗纸为度。另外,有用植物油熬炼的,则为外贴用膏药。膏剂多为滋补类,用于慢性虚弱证,冬季服用的膏滋药亦属这一类。4.丹剂:丹是用升华或熔合等方法制成的,主要为矿物类药物。也有用一般药物混合制成的,则取“赤心无伪曰丹”的意思。丹的剂型不一,有丸、有散和锭剂等。用法与丸、散剂相同。5.酒剂:为药物用白酒作溶剂浸取所得的浸出液,故俗呼药酒。制法分冷浸和热浸两种。冷浸将药物泡在酒内,过一个时期即可服用;热浸是药物和酒密封坛内,隔水用文火缓缓加热,保持低温,经过三至七天,去火放冷。药酒多用于风湿痹痛,借酒的力量来帮助流通气血,加强舒筋活络的效能。6.汤剂:即水煎剂,用适当的水煎取药汁,倾出后加水再煎,第一次为头煎,第二次为二煎。一般每剂均煎两次,服法有头、二煎分开服的,也有将头、二煎药汁合并后,再分两次服的。临证上,汤剂应用最广,不仅吸取快、作用强,而且便于随症加减。丸、散、膏、丹和酒剂,多数属于成药,亦可视病症需要,处方配合。一部分丸、散、膏、丹除单独使用外,也能放在汤剂内包煎,或用药汁冲服。


经典全收集:中药对药大全!
方剂,其中均包涵药物配伍的妙用,配伍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方剂,故精用于方,必精用于药物的配伍。方剂学虽然是专门讨论用药配伍规律的,但要短时记忆也难得要领,如何应用,甚是茫然。脏腑治法及选药配方之间建立一个桥梁,即“药对”配伍。药对配伍能体现一个方剂组成的框架,若干个不同的药对框架组合在一起,可构成不同功效的诸类经方。加深对药物的理解,对方剂的记忆和加减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总结常用药对于后,供读者参考。
 一、用于心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心 清心泻火: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竹叶—石膏,如竹叶石膏汤;栀子 — 知母,如消黄散。 清心解毒:黄连 — 黄芩、栀子,如黄连解毒汤;连翘 — 木通、大黄,如洗心汤;大黄 — 黄芩、黄连,如泻心汤;连翘 — 牛蒡子、玄参,如普济消毒饮。 清心凉血:犀角 — 生地、玄参,如清营汤;赤芍 — 牡丹皮,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利尿:栀子 — 木通,如洗心汤;滑石 — 栀子、车前子,如八正散;木通 — 竹叶、生地。 清心止血:车前子 — 栀子、蒲黄,如秦艽散;生地 — 犀角,如犀角地黄汤。 清心镇惊:黄连 — 朱砂,如朱砂散。 清心祛暑:香薷 — 柴胡、黄连,如香薷散;滑石 — 甘草,如六一散。 清心洗痰:黄连 — 胆南星、竹茹,如消黄益心汤;黄连 — 天竺黄, 如天竺黄散。 交通心肾:黄连 — 桂心,如交泰丸。
(二)温心 温心壮阳:附子 — 肉桂,如回阳救急汤。 温心通脉:附子 — 干姜,如四逆汤。 温心止痛:附子 — 玄胡索。 和阳益阴:桂枝 — 白芍,如桂枝汤。 温通开窍:细辛 — 牙皂,如吹鼻散。
(三)补心 益气回阳:人参 — 附子,如参附汤;黄芪 — 附子,如芪附汤。 补气养血:黄芪 — 当归,如当归补血汤;党参 — 黄芪、当归,如通乳散。 益气止血:黄芪 — 地榆,如地榆合剂。 益气复脉:炙甘草 — 桂枝,如炙甘草汤。 益气止汗:黄芪 — 麻黄根、浮小麦,如牡蛎散。 益气敛阴:人参 — 麦冬、五味子,如清暑益气汤。 和营补血:熟地 — 当归,如四物汤;白芍 — 熟地,如胶艾汤。 滋阴养血:干地黄 — 阿胶,如黄土汤;麦冬 — 生地,如炙甘草汤。 滋阴安神:生地 — 酸枣仁、麦冬,如天王补心丹;五味子 — 苻神、远志,如养心汤。 滋阴降火:生地 — 熟地、黄连,如当归六黄汤。

二、用于肺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肺 清肺泻火: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黄芩 — 栀子,如润肺汤。 清肺止咳:石膏 — 麻黄、杏仁,如麻杏石甘汤;石膏 — 杏仁,如麻杏石甘汤;银花 — 款冬花、桔梗,如款冬花散;前胡 — 紫苑,如滋阴定喘汤。 清肺祛痰:黄连 — 贝母、白矾,如白矾散;知母 — 贝母,如二母散。 清肺解毒:板蓝根 — 马勃、玄参,如普济消毒饮;银花 — 连翘、大黄如消黄清凉散;黄连 — 黄芩、栀子,如消黄散。 清肺解表:银花 — 连翘、荆芥,如银翘散;桑叶 — 杏仁,如桑杏汤。 清肺利咽:牛蒡子 — 桔梗、甘草,如银翘散。 清肺止血:知母 — 侧柏叶、栀子,如十黑散;黄连 — 白芨、阿胶,如白芨散。 清肺止痒:玄参 — 紫参、苦参,如五参散。 清肺排脓:苇茎 — 苡仁、桃仁。 泻肺行水:葶苈子 — 大枣。

(二)温肺 温肺发表:细辛 — 麻黄、干姜,如麻黄桂枝汤;荆芥 — 防风,如荆防败毒散。 温肺止咳:麻黄 — 杏仁,如厚朴麻黄汤;杏仁 — 桔梗,如发表青龙汤。 温肺化痰:干姜 — 细辛、半夏,如小青龙汤;紫苑 — 苏子。 燥湿化痰:半夏 — 陈皮、茯苓,如二陈汤;半夏 — 枯矾,如半夏散。 化痰降气:苏子 — 莱菔子、白芥子,如三子下气汤;半夏 — 苏子,如苏子降气汤;紫苑 — 白部、白前,如止嗽散。 宣肺利气:桔梗 — 帜壳,如荆防败毒散;杏仁 — 陈皮,如发表青龙汤。 宣肺行水:麻黄 — 白术;桂枝 — 防己。
(三)润肺 润肺清热:知母 — 贝母、玄参,如知母散;沙参 — 麦冬、天花粉,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生津:麦冬 — 生地、知母,如清肺润肠散;麦冬 — 沙参、玉竹,如沙参麦冬汤。 润肺止咳:麦冬 — 杏仁、枇杷叶,如清燥救肺汤;款冬花 — 紫苑,如黄柏散。 润肺化痰:百合 — 贝母、麦冬,如百合固金汤;天冬 — 麦冬、瓜蒌壳,如理肺散。润肺滋肾:生地 — 熟地、玄参,如百合固合汤。
(四)补肺 益气敛肺:人参 — 五味子,如虚劳补阳散; 益气平喘:人参 — 麻黄、杏仁。 益气化痰:人参 — 贝母。 益气固表:黄芪 — 白术、防风。 补肺润燥:党参 — 沙参、制首乌,如五参散。

三、用于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温脾 温中祛寒:干姜 — 厚朴,如健脾散;官桂 — 砂仁,如益智散。 温中行气:厚朴 — 青皮、陈皮,如厚朴散;桂心 — 砂仁、陈皮,如桂心散。 温中止痛:丁香 — 吴萸,如丁萸理中汤;砂仁 — 木香,如香砂散。 温脾止泻:肉豆蔻 — 诃子,如养脏汤。 温脾止血:附子 — 白术、灶心土,如黄土汤;附子 — 炮姜炭。 温脾攻下:附子 — 大黄,如温脾汤。 温脾助阳:干姜 — 草果仁、附子,如实脾汤;白术 — 附子,如术附汤。 (二)清脾 清热解毒:石膏 — 黄连、黄芩;升麻 — 玄参。 清热祛湿: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栀子 — 藿香;黄柏 — 苍术,如除湿壮筋汤;石膏 — 苍术,如湿热吐草方。
 
(三)健脾 健脾除湿:苡仁 — 防已、陈皮,如滋补散;茯苓 — 苡仁、大腹皮,如消肿利水散;白术 — 茯苓,如四君子汤。 燥湿健脾:苍术 — 厚朴、陈皮,如平胃散;槟榔 — 苍术,如麻黄桂枝汤;苍术 — 神曲,如加味平胃散。 健脾行气:陈皮 — 青皮,如曲蘖散;茯苓 — 枳壳,如和胃消食汤。 健脾破满:白术 — 莪术,如导水散;白术 — 枳实,如枳实导滞丸。 健脾利水:黄芪 — 茯苓、防己,如防己散;白术 — 茯苓、猪苓,如五苓散。(四)补脾 补脾益气:党参 — 黄芪、白术,如扶脾散;人参 — 白术,如四君子汤。 补中健脾:人参 — 白术、陈皮,如异功散;白术 — 山药,如完带汤。 益气升阳:黄芪 — 升麻、柴胡,如补中益气汤。 益气温中:黄芪 — 桂枝;人参 — 白术、干姜,如理中汤。 补中和胃:白术 — 砂仁、陈皮,如香砂六君子汤。 益气涩肠:人参 — 肉豆蔻、诃子,如养脏汤。

四、用于肝脏的药对配伍方剂(一)清肝 清肝泻火:黄芩 — 栀子,如龙胆泻肝汤;黄芩 — 生地、黄连,如黄芩散;大黄 — 菊花、黄芩,大黄当归散;栀子 — 牡丹皮,如丹栀逍遥散。 清肝明目:菊花 — 木、车前子,如洗肝散;青葙子 — 草决明、石决明,如青葙子散。 清肝利湿:栀子 — 茵陈;龙胆草 — 木通、车前子。 清肝熄风:羚羊角 — 钩藤,如羚羊钩藤汤;全蝎 — 僵蚕、蝉蜕,如千金散;蝉蜕 — 蚯蚓。 清肝止血:黄芩 — 大黄、栀子,如大黄当归汤。 平肝潜阳:钩藤 — 石决明、天麻;白芍 — 龙骨、牡蛎。 (二)温肝 温肝散寒:吴萸 — 生 姜,如四神丸。 温肝行气:吴萸 — 小茴香,如木瓜散;高良姜 — 香附。 温肝清胃:吴萸 — 黄连,如木瓜散。 温肝舒筋:木瓜 — 苡仁、桂枝,如舒筋散。 (三)疏肝 疏肝清热:川楝子 — 玄胡索。 疏肝解郁:柴胡 — 白芍,如逍遥散;柴胡 — 麦芽、陈皮,如和气饮;枳壳 — 郁金;柴胡 — 香附,如柴胡疏肝散。 疏肝行气:香附 — 枳壳,如柴胡疏肝散;川楝子 — 小茴香,如金铃散;川楝子 — 乌药、青皮;白芍 — 陈皮、青皮。 疏肝利胆: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大黄、黄芩,如柴胡清凉汤。 疏肝理脾:柴胡 — 枳实、甘草,如四逆散;柴胡 — 木香、陈皮,如和气饮;香附 — 苍术。 疏肝和胃:柴胡 — 陈皮、半夏,如柴芍六君子汤。 疏肝养血:川楝子 — 地黄;柴胡 — 当地 如逍遥散。 疏肝活血:柴胡 — 桃仁,如血府逐淤汤;川楝子 — 郁金。 (四)补肝 补血养肝:当归 — 白芍,如四物汤;当归 — 枸杞子,如滋肾补肝散。 滋肝明目:山茱萸 — 枸杞子、菊花,如枸菊地黄丸。 养肝滋肾: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 强筋健骨:杜仲 — 续断、桑寄生,如独活寄生汤。 和营缓急:白芍 — 甘草,如香连散。

五、用于肾脏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温肾 温肾壮阳:肉桂 — 附子、熟地,如桂附八味散;补骨脂 — 巴戟天、葫芦巴,如血竭散。 回阳救逆:附子 — 干姜、炙草,如四逆汤。 温肾强腰:肉桂 — 怀牛膝、杜仲;补骨脂 — 葫芦巴,如血竭散。 温肾纳气:附子 — 苏子,如三子下气汤。 补肾催情:菟丝子 — 淫羊藿、阳起石,如催情散。 温肾缩尿:益智仁 — 山药、乌药。 温肾利水:附子 — 茯苓,如真武汤;怀牛膝 — 车前子。 温阳发表:附子 — 麻黄、细辛,如麻黄附子细辛汤。 温肾暖脾:补骨脂 — 肉豆蔻,如四神丸。 温肾暖胃:益智仁 — 官桂、砂仁,如益智散。 (二)补肾 滋肾清热:熟地 — 地骨皮、柴胡,如熟地黄散。 滋肾益精:枸杞子 — 生地、菟丝子,如滋肾补肝散;熟地 — 生地、山萸肉;夏盆子 — 菟丝子、枸杞子。 补肾健骨:怀牛膝 — 熟地、巴戟天,如滋肾补肝散;续断 — 巴戟天、杜仲。 补肾涩精:菟丝子 — 龙骨、牡蛎;沙苑蒺藜 — 芡实、莲子,如金锁固精丸。 滋肾泻浊 药物配对:熟地 — 泽泻,如六味地黄丸。 滋肾润燥:肉苁蓉 — 当归、麻油,如当归苁蓉汤;生地 — 玄参、麦冬,如增液汤。

六、用于胃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胃 清胃泻火:石膏 — 栀子、连翘,如清瘟败毒散;石膏 — 知母,如白虎汤。 清胃解毒:升麻 — 黄连,如普济消毒饮;大黄 — 黄连,如泻心汤;石膏 — 黄芩、黄连,如石膏竹沥汤。 清胃生津:石膏 — 麦冬,如竹叶石膏汤;升麻 — 生地。 清胃降浊:黄连 — 水竹茹,如连茹二陈汤;黄连 — 半夏,如消黄益心汤。 (二)温胃 温胃散寒:砂仁 — 草豆蔻,如益胃散;桂心 — 砂仁,如桂心散。 温胃行气:桂心 — 茴香、陈皮,如通灵散;丁香 — 木香,如丁香散。 温胃和中:干姜 — 甘草,如理中汤。 温胃止吐:陈皮 — 生姜,如香砂平胃散;干姜 — 半夏;砂仁 — 陈皮、半夏,如香砂六君子汤。 温胃活血:厚朴 — 当归,如温脾汤。 温胃攻下:桂枝 — 大黄,如透肠散。 (三)和胃 和胃降逆:半夏 — 黄连、竹茹,如连茹二陈汤;木瓜 — 吴萸,如木瓜散。 消食导滞:山楂 — 神曲、麦芽,如曲蘖散;半夏 — 神曲,如保和丸;神曲 — 山楂、槟榔,如和胃消食散;神曲 — 大黄,如三仙汤。 和胃止吐:陈皮 — 半夏,如二陈汤;藿香 — 半夏。 和胃解表:藿香 — 苏叶 行气导滞:木香 — 槟榔,如木香槟榔丸;陈皮 — 厚朴,如平胃散;枳壳 — 神曲,如枳壳散。 (四)补胃 益气清胃:人参 — 石膏、竹叶,竹叶石膏汤。 生津养胃:沙参 — 麦冬、玉竹,沙参麦冬汤。 益气和胃:人参 — 白术、砂仁,参苓白术散;人参 — 陈皮、半夏,如六君子汤。

 七、用于胆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胆 清胆泻热:柴胡 — 龙胆草,如龙胆泻肝汤;柴胡 — 黄芩、大黄,如柴胡清凉散;赤小豆 — 连翘。 和解少阳:柴胡 — 黄芩,如小柴胡汤。 和解发表:柴胡 —桂枝、白芍,如柴胡桂枝汤。 和解攻下:柴胡 — 白芍、大黄,如大柴胡汤。 清胆退黄:茵陈 — 泽泻、猪苓,如茵陈五苓散;栀子 — 茵陈、木通。 清胆和胃:竹茹 — 半夏、枳实,如温胆汤;柴胡 — 半夏、生姜,如小柴胡汤。 利胆排石 药物配对:茵陈 — 四川大金钱草、大黄。 (二)温胆 温胆退黄:附子 — 茵陈,如茵陈四逆汤;白术 — 附子、茵陈,如茵陈术附汤。

 八、用于大肠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肠 清肠祛湿:大黄 — 黄连、黄芩,如芍药汤;黄连 — 黄芩、黄柏,如黄连解毒汤。 清肠止泻:黄连 — 木香,如香连散;白头翁 — 苦参、黄柏,如白苦汤;黄连 — 葛根、黄芩。 清肠行气:黄连 — 枳壳,如加味郁金散;大黄 — 木香,如通肠芍药汤。 清肠攻下:芒硝 — 大黄,如大承气汤。 清肠止血:黄芩 — 地榆、槐花,如清肠饮;槐角 — 生地、黄芩,如槐角丸;槐花 — 地榆,如槐花散。 清肠活血:黄连 — 当归、白芍,如芍药汤;大黄 — 桃仁,如通关散;地榆 — 赤芍,如血痢方。 (二)温肠 温肠行气:官桂 — 木香、砂仁,如香砂散;小茴香 — 青皮、陈皮,如橘皮散。 涩肠止泻:罂粟壳 — 煨诃子,如诃子散;乌梅 — 煨诃子,如乌梅散。 (三)攻肠 润下滑肠:火麻仁 —当归、桃仁,如通关散;火麻仁 — 杏仁、大黄,如麻子仁丸;郁李仁 — 火麻仁。 攻肠逐水:大戟 — 甘遂、大枣,如十枣汤;大黄 — 牵牛子,如大戟散。 攻下和营:大黄 — 白芍,如郁金散。 行气破满:木香 — 槟榔、山棱,如马价丸;厚朴 — 枳实,如大承气汤;乌药 — 大腹皮、枳实,如消胀汤。 润肠祛风:火麻仁 — 桃仁、防风,如通关散。 九、用于膀胱的药对配伍方剂 (一)清热 清热利尿:竹叶 —木通、生地;滑石 — 甘草、泽泻,如止淋通关散;栀子 — 大黄,如八正散。 渗湿利水:猪苓 — 茯苓、泽泻,如五苓散。 利水通淋:木通 — 车前子、滑石,如八正散;石苇 — 灯草心、瞿麦,如利尿散。 清热止血:栀子 — 小蓟、大黄;生地 — 炒蒲黄、栀子。 利水坚阳:滑石 — 知母、黄柏 如猪苓散。 通淋排石:海金沙 — 石苇、四川大金钱草。 (二)温补 温阳化气:桂枝 — 泽泻,如五苓散。 化气坚阳:肉桂 — 知母、黄柏。 滋肾固浮:益智仁 — 乌药、桑螵蛸

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中药37个方剂对比!
为了帮助中医医术专长考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在此小杏整理“速记口诀!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中药37个方剂对比!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麻黄汤: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汤:外感风寒表虚证
银翘散:辛凉平剂 
桑菊饮:辛凉轻剂
白虎汤:气分热盛
清营汤:热入营分
犀角地黄汤:热入血分
补中益气汤:气虚发热
当归补血汤:血虚发热
左金丸:肝火犯胃证
咳血方:肝火犯肺之咳血证
四逆汤:心肾阳衰寒厥证当归
四逆汤:血虚寒厥证
麦门冬汤:虚热肺痿,胃阴不足证
炙甘草汤:虚劳肺痿
杏苏散:外感凉燥证
桑杏汤:外感温燥证
朱砂安神丸: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
天王补心丹: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
桃核承气汤:下焦蓄血五苓散:下焦蓄水
温经汤:温经散寒,养血祛瘀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
生化汤:养血祛瘀,温经止痛主治:血虚寒凝,瘀血阻滞证
羌活胜湿汤:风湿在表之痹证
独活寄生汤: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气津两伤
竹叶石膏汤: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
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两伤证气阴两伤
生脉散: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清燥
救肺汤:温燥伤肺,气阴两伤证
五逐瘀汤: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
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四逆汤:炙甘草、干姜、附子当归
四逆汤: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炙甘草、通草、大枣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干地黄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
炙甘草理中丸: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
四神丸:肉豆蔻、补骨脂、五味子、吴茱萸、生姜、红枣

考试方剂顺口溜-祛痰剂
为了帮助中医医术专长考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在此小杏整理“11个祛痰剂:中医医术确有专长考试方剂顺口溜”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祛痰剂
1.二陈汤——陈夏领草莓酱(陈橘红半夏茯苓炙甘草乌梅生姜)
2.温胆汤——珠江夏令早食柑橘(竹茹生姜半夏茯苓大枣枳实甘草橘皮)
3.茯苓丸——夏令将滞销(半夏茯苓生姜枳壳风化朴硝)
4.清气化痰丸——陈皮杏仁拌黄瓜实难服(陈皮杏仁半夏黄芩瓜蒌皮枳实胆南星茯苓)
5.小陷胸汤——黄连下楼(黄连半夏瓜蒌)
6.滚痰丸——大秦诚实(大黄黄芩沉香礞石)
7.贝母瓜蒌散——陈母拎蒌接花粉(陈橘红贝母茯苓瓜蒌桔梗天花粉)
8.苓甘五味姜辛汤——组成同方剂名
9.三子养亲汤——三子来借书(莱菔子白芥子紫苏子)
10.半夏白术天麻汤——夏伏天煮姜枣炒橘红(半夏茯苓天麻白术生姜大枣甘草橘红)
11.定痫丸—丹麦杀声常鸣,陈干下南疆伏虎,扶母珠江远歇(丹参麦冬辰砂石菖蒲明天麻陈皮甘草半夏天南星
12.姜汁茯苓琥珀茯神贝母竹沥僵蚕远志全蝎)

方剂歌诀大全,一篇搞定方剂组成!
解表剂           
麻黄汤; 干妈贵姓?甘麻桂杏           
桂枝汤; 桂芝要炒姜枣。桂枝药草姜枣
小青龙汤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芍姜味麻甘辛夏桂?
大青龙汤石大姜干妈姓桂石大姜甘麻杏桂九味羌活汤   强风百草细,秦川有苍生羌风白草细,芩川*苍生止嗽散         陈庚借钱去百草园。陈梗芥前*百草园。银翘散       荷梗连根叶似伞,豆花接穗杆如牛。荷梗连根叶**,豆花芥穗甘*牛。桑菊饮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荷花根,翘桔杏,桑国。柴葛解肌汤 姜大哥拾柴草,秦姐抢白芍  姜大葛石柴草,芩桔羌白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组成与方名一样败毒散        活熊身伏草埂,二虎只可强攻   活芎参茯草梗,二胡枳壳羌*。参苏饮二陈姐跟参叔只撬钱箱。二陈桔根参苏枳壳前香。泻下剂     大承气汤     皇后只是笑黄厚枳实硝(乐学医考整理) 大黄牡丹汤 黄涛担冬瓜忙黄桃丹冬瓜芒大陷胸汤谁大笑遂大硝          温脾汤         为姜大人父子干杯 *姜大人附子甘*     麻子仁丸     二人要小承气 二仁药小承气       济川煎        止泻当用生牛肉枳泻当*升牛肉     十枣汤        达吉愿找谁?大戟芫枣遂?   黄龙汤        大承气+当草人桔(姜枣)和解剂      小柴胡汤     生芹菜炒大虾仁  生芩柴草大夏人。蒿芩清胆汤 青竹如碧玉,黄羚下子沉。青竹茹碧玉,黄苓夏枳陈。四逆散 四逆菜籽是草药。四逆柴枳*草药。逍遥散        小姚嘱咐魏生将薄荷当柴草烧。逍遥术茯煨生姜薄荷当柴草芍。痛泻要方    臣,痛泻烧住房。 陈痛泻芍术防。半夏泻心汤   秦莲婶炒枣拌姜。芩连参草枣半姜。清热剂        白虎汤          白虎精食母肝。白虎粳石母甘。 竹叶石膏汤  厦门人煮食干净米。夏门人竹石甘粳米。清营汤           乔连花选升丹麦主席。 翘连花玄生丹麦竹犀。   犀角地黄汤  岳母牺牲。药牡犀生。黄连解毒汤 秦连山黄柏解毒。芩连山黄柏解毒。    凉膈散         黄老将军巧捉萧何子。黄老将军翘竹硝荷栀。普济消毒饮 陈胜巧拦截牛马,才将秦国老凯旋。陈升翘拦截牛马,柴僵芩国老*玄。仙方活命饮 北国风光佳天下,赤芍没想金银花。当用陈皮造白纸,解毒活血溃坚夸。 贝国风*甲天*,赤芍没香金银花,当*陈皮皂白芷,解毒活血溃坚夸。        导赤散         竹竿通地竹甘通地龙胆泻肝汤 龙车通黄山,当地卸柴草。龙车通黄山,当地泻柴草。左金丸昨进黄鱼。左金黄连与吴茱萸苇茎汤冬桃已萎。冬桃苡苇。         泻白散         白骨精是草包。白骨粳*草*。(乐学医考整理)      清胃散         生母当黄妈。生母当黄麻。玉女煎        十亩麦地一头牛,胃热阴虚玉女愁。石母麦地**牛,胃热阴虚玉女愁。芍药汤       秦香莲当兵,将军要炒肉。芩香连当槟,将军药草肉。白头翁汤    秦莲喊拜拜。秦连*白柏。青蒿鳖甲汤 母鳖好生蛋。母鳖蒿生丹。当归六黄汤 弟弟骑白龟练琴。地地芪柏归连芩。祛暑剂
香薷散猴想炒扁豆。厚香炒扁豆。六一散六一拾草。6:1=石:草。(滑石与甘草用量比为6:1)清暑益气汤师母深夜卖黄瓜和糙米。石母参叶麦黄瓜荷草米。温里剂         理中丸            草人赶猪。草人干术。(乐学医考整理)小建中汤     桂芝要用饴糖炒姜枣  桂枝药*饴糖草姜枣。吴茱萸汤     吴玉找姜大人。 吴萸枣姜大人。大建中汤姜姨任教。姜饴人椒。四逆汤         四逆老夫子将回阳救逆。四逆老附子姜回阳救逆。当归四逆汤 通知要找心肝。通枝药枣辛甘。阳和汤         姜妈治阴疽,鹿肉皆炒熟。姜麻治阴疽,鹿肉芥草熟。表里双解剂葛根芩连汤方剂名称加甘草大柴胡汤胡琴伴姜嫂,找将军只是打豺虎。胡芩半姜芍,枣将军枳实大柴胡。防风通圣散 黄妈石河值勤住草房,忙借船摆渡归金石桥。黄麻石荷栀芩术甘防,芒桔川白*归荆石翘。补益剂四君子汤四君白老夫人。四君白老茯人。参苓白术散   一连人上山,四君子找树根。苡莲仁*山,四君子枣术梗。补中益气汤  麻人赶猪,虎皮当旗。麻人甘术,胡皮当芪。       生脉散          生脉为人脉。生脉味人麦。玉屏风散       玉屏风骑白猪。玉屏风芪白术。四物汤           当地传说四物汤,补血调血基本方。当地川芍四物汤,补血调血基本方。      当归补血汤   黄芪 当归归脾汤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四君归芪枣,远志龙眼香。八珍汤           当地人找熊,将住少甘岭。当地人枣芎、姜术芍甘苓。灸甘草汤     阿妈卖地,贵大人干生气,气得脉结代来心动悸。阿麻麦地、桂大人甘生*,气得脉结代来心动悸。六味地黄丸 地八山山四,丹泽茯苓三。数字均指剂量。左归丸         鱼牛狗菟鹿归山,熟地左归蜜成丸。萸牛枸菟鹿龟山,熟地左归蜜成丸。大补阴丸     黄母猪拱地板。黄母猪*地板。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归原处,姐妹二弟拜老母。百合固金归元*,桔麦二地白老母。一贯煎         一贯杀狗当地零卖。一贯沙枸当地楝麦。肾气丸         肾气六位家富贵。肾气六味加附桂。右归丸         狗兔鹿归富山中,要熟鱼肉吃。枸菟鹿归附*仲,药熟萸肉*。地黄饮子     贵妇从远东赴沪,尝巴鱼是何味。桂附苁远冬茯斛,菖巴萸*荷味。固涩剂       牡蛎散         骑马卖牡蛎。(乐学医考整理)芪麻麦牡蛎。九仙散         乌梅丧母无人管,应叫九仙去借款。乌梅桑母五人*,罂胶九仙*桔款。真人养脏汤 穆桂英,当草蔻要人,可诛。木桂罂,当草蔻要人,诃术!四神丸         四神将枣子肉喂鱼,治五更泻。四神姜枣脂肉味萸,治五更泻。桑螵蛸散     神龙远飘,仆人归家。神龙远螵,蒲人归甲。固冲汤探骑母龙背,潜航筑山海。炭芪牡龙倍,茜杭术山海。易黄汤要十车黄果。药实车黄果。      固经丸         秦香少妇归村。芩香芍附龟椿。安神剂朱砂安神丸 老朱当皇帝。甘草朱当黄地。天王补心丹 三婶早博两冬无,当地接令住五院。三参枣柏两冬*,当地桔苓朱五远。酸枣仁汤     令母熊找草。苓母芎枣草。开窍剂(不需要记)安宫牛黄丸 牛主席设想,让兵勤炼黄金珠子。牛朱犀麝香,*冰芩连黄金珠栀。         紫雪             老黄买四箱生猪,报销五拾元两角。老黄*四香升朱,*硝五石元两角。      至宝丹         雄牛黄角带金银,安喜杀虎放冰箱。 雄牛黄角玳金银,安息砂琥*冰香。苏合香丸     傻朱熹久想没罢课。砂术犀九香*梅茇诃。(乐学医考整理)理气剂      越鞠丸      越鞠神父治凶猪。越鞠神附栀芎术。柴胡疏肝散陈香川要四逆散。陈香川*枳芍柴草。瓜蒌薤白白酒汤如方剂名称 半夏厚朴汤 梅核气生下后舒服。梅核气生夏厚苏茯。厚朴温中汤 陈干豆腐炒生姜,香气扑鼻。陈干豆茯草生姜,香*朴*。天台乌药散   天台五妖想练兵,回想把良将请。天台乌药香楝槟,茴香巴姜青。暖肝煎       小狗无肉,铃铛响。小枸乌肉,苓当香。苏子降气汤 苏大官盛夏前后归国。苏大官生夏前厚归国。定喘汤         秦老用果子麻花拌杏仁霜。芩老-果子麻花半杏仁桑。旋覆代赭汤 老人下大江。老人夏大姜。理血剂桃核承气汤将军忙逃贵国。大黄芒桃桂国。(乐学医考整理)血府逐瘀汤陶姐吃穿花的干,只当喜财汉。桃桔赤川花地甘,枳当膝柴**。补阳还五汤补阳当地穷人持红旗。补阳当地芎人赤红芪。复元活血汤将军归天山,胡老献红桃。将军归天山,胡老*红桃。温经汤贵嫂人娇老母凶,吓得姜于迈门归。桂芍人胶老牡芎,夏*姜萸麦门归。生化汤穷鬼炒桃酱。芎归草桃姜。失笑散黄磷失效。黄灵失笑。桂枝茯苓丸人要灵芝皮。人药苓枝皮。十灰散大鸡蛋黄和小鸡毛,总值一百钱。大蓟丹黄荷小蓟茅,棕栀*柏茜。咳血方咳血请人刻石子。咳血青仁诃石子。小蓟饮子六一节牧童当生煮三黄鸡。六一节木通当生竹山黄蓟。槐花散百岁之槐。柏穗枳槐。(乐学医考整理)黄土汤叫夫子在黄土地勤锄草。胶附子*黄土地芩术草。治风剂川芎茶调散薄荷老戒放枪,穷仔细。薄荷老芥防羌,芎芷细。(乐学医考整理)消风散朱妈通知老高,当地竞产牛子裤风。术麻通知老膏,当地荆蝉牛子苦风。牵正散钱正馋服蝎子酒。牵正蚕服蝎子酒。大秦艽汤独娇子黄细强活,八珍少人乘风高升。独艽芷黄细羌活,八珍*人*风膏生。小活络丹乳没龙星川草乌。羚角钩藤汤领狗上草地,主妇少背菊。羚钩桑草地,竹茯芍贝菊。镇肝熄风汤天上元龙恋母龟,诚实国老喜烧卖。天*元龙楝牡龟,陈石国老滕芍麦。天麻钩藤饮杜茯寄宿黄山,见益母夜天钩戏决明。杜茯寄*黄山,*益母夜天钩膝决明。大定风珠五嫂卖母鸡,吵架骂干弟阿龟。五芍麦牡鸡,草甲麻干地阿龟。治燥剂杏苏散苏杏姐将找二陈支钱。苏杏桔姜枣二陈枳前。(乐学医考整理)清燥救肺汤 叫爸妈炒桑叶,找人卖杏仁膏。胶杷麻草桑叶,*人麦杏仁膏。桑杏汤傻贝母只吃桑杏梨皮。沙贝母栀豉桑杏梨皮。麦门冬汤干净人卖夏枣。甘粳人麦枣。玉液汤葛天花岂知山鸡味。葛天花芪知山鸡味。增液汤 玄生卖地。玄参麦地。祛湿剂平胃散姜枣草皮厚猪不吃。姜枣草皮厚术**。乐学医考整理藿香正气散二陈姐想找江苏白蜘蛛,补大腹皮。二陈桔香枣姜苏白芷术,朴大腹皮。茵陈蒿汤 黄山好。黄山蒿。(乐学医考整理)八正散 老石聚黄山,等车通宿。老石瞿黄山,灯车通蓄。三仁汤 三人扑通滑竹下。三仁朴通滑竹夏。甘露消毒丹 秦香莲被射中,花和尚都沉痛。芩香连贝射*,滑荷菖豆陈通。连朴饮         廉颇下山斗芦昌。连朴夏山豆芦菖。当归拈痛汤陈妈葛母尝甘苦,租枪防身当擒白蟹。陈麻葛母苍甘苦,猪羌防参当芩白泻。二妙散二妙藏黄柏。二妙苍黄柏。五苓散         吾令贵侄择白猪。五苓桂枝泽白猪。猪苓汤         猪苓腹泻滑一跤。猪苓茯泻滑一跤。防已黄芪汤 老房骑猪过大江。老防芪术*大姜。苓桂术甘汤如方剂名称真武汤珠江少妇灵。术姜芍附苓。实脾散二佛煮老姜,瓜果扑鼻香。二佛(附子,茯苓)术老姜,瓜果朴皮香。完带汤完带深山打柴草,陈嫂借钱买二术。完带参山*柴草,陈芍芥前*二术。萆解分清饮 萆解铺里无一人。萆解蒲*乌益仁。羌活胜湿汤高兄疯蛮独抢活干。藁芎风蔓独羌活甘。独活寄生汤情人细心独寄贵药,杜兄放牛归伏草地。秦人细辛独寄桂药, 杜芎防牛归茯草地。祛痰剂二陈汤夏令姜草拌红梅  夏苓姜草半红梅。(乐学医考整理)温胆汤温胆指示二臣将找竹茹。温胆枳实二陈姜枣竹茹。清气化痰丸陈皮杏仁伴黄瓜实难服。 陈皮杏仁半黄瓜实南茯。小陷胸汤拌黄瓜半黄瓜贝母瓜蒌散 红花楼桔梗被俘。红花蒌桔梗贝茯。苓甘五味姜辛汤如方剂名称三子养亲汤三子来借书。三子莱芥苏。半夏白术天麻汤 橘红令草找姜住半天。橘红苓草枣姜术半天。消食剂保和丸神父下山敲陈锣。神茯夏山翘陈萝。(乐学医考整理)枳实导滞丸三只神灵宰黄猪。三枳神苓泽黄术。健脾丸夫人赶猪卖山神,陈香莲要杀寇。茯人甘术麦山神,陈香连药砂蔻。驱虫剂乌梅丸富贵新疆人数着白脸美。附归细姜人蜀枝柏连梅。


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 看看中药的“特殊用量”
一个疗效显著的方剂,不仅选药精确,结构严谨,而且方中每味药的用量也是非常合理的。在临床上,药量的大小往往起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贤以实践经验创制了许多疗效卓越的方剂,其中有药量独重者,有药量独轻者,或药量重轻并见者,或药量之间遵循一定比例者,真是奥妙无穷。01
药量独重者
方有主次,方中君药是针对主证病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用量宜大,尤其在一些方剂中,为取得更好疗效,君药用量须特别加重。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君药的主导地位可窥见一斑。是故,桂枝汤加大量饴糖(一升),并倍用芍药后,不再以桂枝解肌为中心,而是以饴糖甘温健脾为主,取“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义,解表之剂的桂枝汤一跃而变为温中补虚的小建中汤。内中风证乃阴亏阳亢、气血逆乱并走于上所致,《素问·调经论》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是故镇肝熄风汤重用性善下行的牛膝(30克)引血下行,折其亢阳,并滋养肝肾。而补阳还五汤方中,重用生黄芪(125克),使黄芪的用量五倍于全部活血化瘀药的总量,使之力专而性走,周行全身,大补元气,则气旺而血行。主治瘟疫的清瘟败毒饮,重用生石膏为君(最大至250克),直清胃热。盖阳明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十二经脉之气皆来源于胃,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明胃热得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淫热自退。此外,一些药物虽不是方中的君药,但根据病情需要而加重使用的,亦应引起注意。如逐痰峻剂滚痰丸,虽以礞石镇坠为君,但大黄、黄芩用量较大,旨在荡涤实热,以开痰火下行之路,使痰积从肠道排出,则癫狂惊悸诸证可瘥。02
药量独轻者
一种情况是作为方剂中的佐药,针对的是次要证候,或“因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药量宜小。尤其是反佐药,为大剂热药或寒药中反佐性味相反的药,用量一定要小,方不致喧宾夺主。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证属热证,何以方中再用辛热之肉桂?盖于行血调气、清热解毒药中反佐少量肉桂,一则取其辛温行血,二则防大量苦寒药伤胃之弊,且少量肉桂得大量苦寒之品,则无辛热助火之虑。一贯煎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证,为滋养肝肾药少加疏肝理气之川楝子(5克)而成。张山雷说:“独加一味川楝子,以调肝木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可见用少量佐药能纠正主药之偏,消除主药的副作用,从而增强整个方剂的功效。另一种药量独轻者,不仅因为该药是佐药,更因为该药在药物配伍中有着特殊意义,不可不知。如人参败毒散方中,人参用量须小,目的不在于单纯补虚,而在于通过扶持正气而驱邪外出。正如清代喻嘉言所论:“用人参三五七分入表药中,少助元气以为驱邪之主。使邪气得药一涌而出,全非补养虚弱之意也。”更妙的是《金匮》肾气丸,主治肾阳不足诸证,却不以补阳药为主,反以众多补阴药纳入不及补阴药量的十分之一的桂枝和附子,旨在阴中求阳,取“少火生气”之义,即以微微之火以生肾气。03
轻重并用者 在某些方剂中,不仅有药量独重者,同时亦见药量独轻者。如主治肺痿的麦门冬汤,重用麦冬(七升)养阴润燥,以清虚热,佐以少量半夏(一升)降逆下气,化其涎沫,半夏虽属辛温之性,但与大量麦冬配伍,则不嫌其燥,且麦冬得半夏则滋而不腻,相反相成。又有主治阴疽的阳和汤,须重用熟地(30克)和鹿角胶(9克)滋养精血,在精血充足的基础上,用少量麻黄(1.5克)发越阳气,开其腠理,则能使寒凝之毒从外而解。完带汤重用白术(30克)、山药(30克)健脾除湿,尤妙在用小量柴胡(1.8克)、黑芥穗(1.5克)、陈皮(1.5克)升提肝气,理气健脾,收湿止带。岳美中教授评论说:“方中山药、白术用量可谓大矣,陈皮、柴胡、黑芥穗用量可谓小矣。大者补养,小者消散,寓补于散,寄消于升,用量奇而可法,不失古人君臣佐使制方之义。”04
药量成比例者
一个方剂中的药物除了有主次之外,各药之间又相互影响,或相须,或相使,或相畏,或相杀等等,错综复杂,一些药物之间遵循着一定比例关系才能发挥较好疗效,因此,先贤对一些药物之间固定的比例是严格要求的。众所周知的消暑利湿的六一散,就是以药物用量比例命名的,《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有道是:“六一者,方用滑石六两,甘草一两,因数而名之也。”治卫虚自汗的玉屏风散,方中黄芪用量必大于防风,反之,则可能更加自汗不已。恰如《续名医类案》记载有黄履素医言:“予临场虑不耐风寒,合玉屏风散服之,反自汗津津不止,盖防风与黄芪各等分之谬也。本草云: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用黄芪七分,配防风三分,斯得之矣。”枳术丸与枳术汤在组成上完全一样,但前者是白术量倍于枳实,以补为主,健脾消痞;后者相反,枳实量倍于白术,以消为主,主治气滞水停,张璐谓:“二方各有深意,不可移易。”可见用量比例是不能随意改动,更不能颠倒了的。又如五苓散,方中泽泻与猪苓、茯苓、白术及与桂枝的比例是5:3:2,淡渗健脾,偏重于降,小量桂枝,以温化膀胱之气。有实验报道,把五苓散注射到造成人工尿闭的动物模型身上,观察利尿作用,结果用仲景五苓散原量利尿作用很强,用药均以等量则利尿作用减低,颠倒药量,则利尿作用更低,证实了原方用量最为合理。由上可见,一些方剂中的特殊药量或药量之间的特殊比例,是不容忽视的。正如前人恽铁憔所言:“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

308首汤头歌诀 好东西

第一章:补益之剂(10首)1.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祛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2.升阳益胃汤升阳益胃参术芪,黄连半夏草陈皮。苓泻防风羌独活,柴胡白芍姜枣随。3.黄芪鳖甲散黄芪鳖甲地骨皮,艽菀参苓柴半知。地黄芍药天冬桂,甘桔桑皮劳热宜。4.秦艽鳖甲散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止嗽除蒸敛汗高。5.秦艽扶羸汤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半夏人参兼炙草,肺劳蒸嗽服之谐。6.紫菀汤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再加甘桔治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7.百合固金汤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甘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8.补肺阿胶散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9.小建中汤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增入黄芪名亦尔,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班劳损起沉疴。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10.益气聪明汤益气聪明汤蔓荆,升葛参芪黄柏并。再加芍药炙甘草,耳聋目障服之清。图片第二章:补益之剂增辑(12首)1.独参汤独参功擅得嘉名,血脱脉微可返生。一味人参浓取汁,应知专任力方宏。2.龟鹿二仙胶龟鹿二仙最守真,补人三宝气精神。人参枸杞和龟鹿,益寿延年实可珍。3.保元汤保元补益总偏温,桂草参芪四味存。男妇虚劳幼科痘,持纲三气妙难言。4.还少丹还少温调脾肾寒,茱淮苓地杜牛餐。苁蓉楮实茴巴枸,远志菖蒲味枣丸。5.金匮肾气丸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济生加入车牛膝,二便通调肿胀除。钱氏六味去附桂,专治阴虚火有余。六味再加五味麦,八仙都气治相殊。更有知柏与杞菊,归芍参麦各分途。6.右归饮右归饮治命门衰,附桂山萸杜仲施。地草淮山枸杞子,便溏阳痿服之宜。左归饮主真阴弱,附桂当除易麦龟。7.当归补血汤当归补血有奇功,归少芪多力最雄。更有芪防同白术,别名止汗玉屏风。8.七宝美髯丹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肾肝精血虚。9.天王补心丹天王补心柏枣仁,二冬生地当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或以菖蒲更五味,劳心思虑过耗真。10.虎潜丸虎潜脚痿是神方,虎胫膝陈地锁阳。龟版姜归知柏芍,再加羊肉捣丸尝。11.河车大造丸河车大造膝苁蓉,二地天冬杜柏从。五味锁阳归杞子,真元虚弱此方宗。12.斑龙丸斑龙丸用鹿胶霜,苓柏菟脂熟地黄。等分为丸酒化服,玉龙关下补元阳。图片第三章:发表之剂(14首)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2.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桂麻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3.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4.小青龙汤小龙青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5.葛根汤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无麻黄。6.升麻葛根汤升麻葛根汤钱氏,再加芍药甘草是。阳明发热与头痛,无汗恶寒均堪倚。亦治时疫与阳斑,疽疹已出慎勿使。7.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在变通。8.十神汤十神汤里葛升麻,陈草芎苏白芷加。麻黄赤芍兼香附,时行感冒效堪夸。9.神术散神术散用甘草苍,细辛藁本芎芷羌。各走一经祛风湿,风寒泄泻总堪尝。太无神术即平胃,加入菖蒲与藿香。海藏神术苍防草,太阳无汗代麻黄。若以白术易苍术,太阳有汗此为良。10.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11.人参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四时感冒有奇功。去参名为败毒散,加入消风治亦同。12.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13.麻黄人参芍药汤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芪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14.神白散神白散用白芷甘,姜葱淡豉与相参。肘后单煎葱白豉,两方均能散风寒。图片第四章:发表之剂增辑(5首)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补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3.防风解毒汤防风解毒荆薄荷,大力石膏竹叶和。甘桔连翘知木枳,风温痧疹肺经多。4.竹叶柳蒂汤竹味柳蒂干葛知,蝉衣荆芥薄荷司。石膏粳米参甘麦,初起风痧此可施。5.华盖散华盖麻黄杏橘红,桑皮苓草紫苏供。三拗只用麻甘杏,表散风寒力最雄。
图片第五章:攻里之剂(7首)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数条。2.小承气汤小承气汤朴实黄,谵狂痞硬上焦强。益以羌活名三化,中风闭实可消详。3.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不用朴实伤上焦,中焦燥实服之好。4.木香槟榔丸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茱连棱术随。大黄黑丑兼香附,芒硝水丸量服之。一切实积能推荡,泻痢食疟用咸宜。5.枳实导滞丸枳实导滞首大黄,芩连曲术茯苓襄。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若还后重兼气滞,木香导滞加槟榔。6.温脾汤温脾参附与干姜,甘草当归硝大黄。寒热并行治寒积,脐腹绞结痛非常。7.蜜煎导法蜜煎导法通大便,或将猎胆灌肛中。不欲苦寒伤胃腑,阳明无热勿轻攻。图片第六章:攻里之剂增辑(3首)1.芍药汤芍药芩连与锦纹,桂甘槟木及归身。别名导气除甘桂,枳壳加之效若神。2.香连丸香连治痢习为常,初起宜通勿遽尝。别有白头翁可恃,秦皮连柏苦寒方。3.更衣丸更衣利便治津干,芦荟朱砂滴酒丸。脾约别行麻杏芍,大黄枳朴蜜和丸。图片第七章:涌吐之剂(2首)1.瓜蒂散瓜蒂散中赤小豆,或入藜芦郁金凑。此吐实热与风痰,虚者参芦一味勾。若吐虚烦栀豉汤,剧痰乌附尖方透。古人尚有烧盐方,一切积滞功能奏。2.稀涎散稀涎皂角白矾班,或益藜芦微吐间。风中痰升人眩仆,当先服此通其关。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嚏保生还。图片第八章:和解之剂(9首)1.小柴胡汤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百病此方宗。2.四逆散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邪成郁逆,敛阴泄热平剂扶。3.黄连汤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用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呕痛忘。4.黄芩汤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再加生姜与半夏,前症皆呕此能平。单用芍药与甘草,散逆止痛能和营。5.逍遥散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散郁除蒸功最奇,调经八味丹栀着。6.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7.六和汤六和藿朴杏砂呈,半夏木瓜赤茯苓。术参扁豆同甘草,姜枣煎之六气平。或益香薷或苏叶,伤寒伤暑用须明。8.清脾饮清脾饮用青朴柴,苓夏甘芩白术偕。更加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方佳。9.痛泻要方痛泻要方陈皮芍,防风白术煎丸酌。补演并用理肝脾,若作食伤医更错。图片第九章:和解之剂增辑(4首)1.何人饮何人饮治久虚疟,参首归陈姜枣约。追疟青陈柴半归,首乌甘草正未弱。若名休疟脾无虚,参甘归乌甘草酌。四兽果梅入六君,补中兼收须量度。更截实疟木贼煎,青朴夏榔苍术着。2.奔豚汤奔豚汤治肾中邪,气上冲胸腹痛佳。芩芍芎归甘草半,生姜干葛李根加。3.达原饮达原厚朴与常山,草果槟榔共涤痰。更用黄芩知母入,菖蒲青草不容删。4.蒿芩清胆汤俞氏蒿芩清胆汤,陈皮半夏竹茹襄。赤苓枳壳兼碧玉,湿热轻宣此法良。图片第十章:表里之剂(8首)1.大柴胡汤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将。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柴胡芒硝义亦尔,仍有桂枝大黄汤。2.防风通圣散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3.五积散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芎。枳桔桂姜甘茯朴,陈皮半夏加姜葱。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温中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用各充。4.三黄石膏汤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宣。5.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自利保平康。6.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参前若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不差。香苏饮仅陈皮草,感伤内外亦堪施。7.茵陈丸茵陈丸用大黄硝,鳖甲常山巴豆邀。杏仁栀豉蜜丸服,汗吐下兼三法超。时气毒疠及疟痢,一丸两服量病调。8.大羌活汤大羌活汤即九味,已独知连白术暨。散热培阴表里和,伤寒两感差堪慰。图片第十一章:消补之剂(7首)1.平胃散平胃散是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药。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从此扩。或合二陈或五苓,硝黄麦曲均堪着。若合小柴名柴平,煎加姜枣能除疟。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2.保和丸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曲糊为丸麦汤下,亦可方中用麦芽。大安丸内加白术,消中兼补效堪夸。3.健脾丸健脾参术与陈皮,枳实山楂麦薜随。曲糊作丸米饮下,消补兼行胃弱宜。枳术丸亦消兼补,荷叶烧饭上升奇。4.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扁豆陈,山药甘莲砂薏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5.枳实消痞丸枳实消痞四君全,麦芽夏曲朴姜连。蒸饼糊丸消积满,清热破结补虚痊。6.鳖甲饮子鳖甲饮子治疟母,甘草芪术芍芎偶。草果槟榔厚朴增,乌梅姜枣同煎服。7.葛花解酲汤葛花解酲香砂仁,二苓参术蔻青陈。神曲干姜兼泽泻,温中利湿酒伤珍。图片第十二章:理气之剂(14首)1.补中益气汤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木香苍术易归术,调中益气畅脾神。2.乌药顺气汤乌药顺气芎芷姜,橘红枳桔及麻黄。僵蚕炙草姜煎服,中气厥逆此方详。3.越鞠丸越鞠丸治六般郁,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兼栀曲,气畅郁舒痛闷伸。又六郁汤苍芎附,甘苓橘半栀砂仁。4.苏子降气汤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依。下虚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参贵合机。5.四七汤四七汤理七情气,半夏厚朴茯苓苏。姜枣煎之舒郁结,痰涎呕痛尽能纾。又有局方名四七,参桂夏草妙更殊。6.四磨汤四磨亦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逆气,实者枳壳易人参。去参加入木香枳,五磨饮子白酒斟。7.旋覆代赭汤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甘姜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8.正气天香散绀珠正气天香散,香附干姜苏叶陈。乌药舒郁兼除痛,气行血活经自匀。9.橘皮竹茹汤橘皮竹茹治呕呃,参甘半夏枇杷麦。赤茯再加姜枣煎,方由金匮此方辟。10.丁香柿蒂汤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戕。济生香蒂仅二味,或加竹橘用皆良。11.定喘汤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肺寒膈热喘哮尝。12.苏合香丸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熏陆气同芳。犀冰白术沉香附,衣用朱砂中恶尝。13.瓜蒌薤白汤瓜蒌薤白治胸痹,益以白酒温肺气。加夏加朴枳桂枝,治法稍殊名亦异。14.丹参饮丹参饮里用檩砂,心胃诸痛效验赊。百合汤中乌药佐,专除郁气不须夸。图片第十三章:理血之剂(13首)1.四物汤四物地芍与归芎,血家百病此方通。八珍合入四君子,气血双疗功独崇。再加黄芪与肉桂,十全大补补方雄。十全除却芪地草,加粟煎之名胃风。2.人参养营汤人参养营即十全,除却川芎五味联。陈皮远志加姜枣,肺脾气血补方先。3.归脾汤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4.养心汤养心汤用草芪参,二茯芎归柏子寻。夏曲远志兼桂味,再加酸枣总宁心。5.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着。再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内有久寒加姜茱,发表温中通经脉。不用附子及干姜,助阳过剂阴反灼。6.桃仁承气汤桃仁承气五般奇,甘草硝黄并桂枝。热结膀胱少腹胀,如狂蓄血最相宜。7.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阳毒皆堪治,或益柴芩总伐肝。8.咳血方咳血方中诃子收,瓜蒌海石山栀投。青黛蜜丸口噙化,咳嗽痰血服之瘳。9.秦艽白术丸秦艽白术丸东垣,归尾桃仁枳实攒。地榆泽泻皂角子,糊丸血痔便艰难。仍有苍术防风剂,润血疏血燥湿安。10.槐花散槐花散用治肠风,侧柏黑荆枳壳充。为末等分米饮下,宽肠凉血逐风功。11.小蓟饮子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襄。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良。12.四生丸四生丸用三般叶,侧柏艾荷生地协。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止衄惬。13.复元活血汤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当归山甲入。桃仁红花在黄草,损伤瘀血酒煎祛。图片第十四章:理血之剂增辑(6首)1.黄土汤黄土汤将远血医,胶芩地术附甘随。更知赤豆当归散,近血服之效亦奇。2.黑地黄丸黑地黄丸用地黄,还同苍术味干姜。多时便血脾虚陷,燥湿滋阴两擅长。3.癫狗咬毒汤癫狗咬毒无妙方,毒传迅速有难当。桃仁地鳖大黄共,蜜酒浓煎连滓尝。4.血府逐瘀汤血府逐瘀归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劳。5.少腹逐瘀汤少腹逐瘀芎炮姜,元胡灵脂芍茴香。蒲黄肉桂当没药,调经止痛是良方。6.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赤芍芎,归尾通经佐地龙。四两黄芪为主药,血中瘀滞用桃红。图片第十五章:祛风之剂(12首)1.小续命汤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兼甘草,六经风中此方通。2.大秦艽汤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甘术,风邪散见可通尝。3.三生饮三生馀用乌附星,三皆生用木香听。加参对半扶元气,卒中痰迷服此灵。4.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喑厥风痱能治之,虚阳归肾阴精足。5.独活汤独活汤中羌独防,芎归辛桂参夏菖。茯神远志白薇草,瘛疭昏愦力能匡。6.顺风匀气散顺风匀气术乌沉,白芷天麻苏叶参。木瓜甘草青皮合,剐僻偏枯口舌喑。7.上中下通用痛风方黄柏苍术天南星,桂枝防己及威灵。桃仁红花龙胆草,羌芷川芎神曲停。痛风湿热与痰血,上中下通用之听。8.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若去寄生加芪续,汤名三痹古方珍。9.消风散消风散内羌防荆,芎朴参苓陈草并。僵蚕蝉蜕藿香入,为末茶调或酒行。10.川芎茶调散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痛悉能康。方内若加僵蚕菊,菊花茶调用亦臧。11.清空膏清空芎草柴芩连,羌防升之入顶巅。为末茶调如膏服,正偏头痛一时蠲。12.人参荆芥散人参荆芥散熟地,防风此枳芎归比。酸枣鳖羚桂术甘,血风劳作风虚治。图片第十六章:祛风之剂增辑(4首)1.资寿解语汤资寿解语汤用羌,专需竹沥佐生姜。防风桂附羚羊角,酸枣麻甘十味详。2.小活络丹小活络丹用二乌,地龙乳没胆星俱。中风手足皆麻木,痰湿流连一服驱。大活络丹多味益,恶风大症此方需。3.羚角钩藤汤俞氏羚羊钩藤汤,桑叶菊花鲜地黄。芍草茯苓川芎茹,凉肝增液定风方。4.镇肝熄风汤张氏镇肝熄风汤,龙牡龟牛制亢阳。代赭天冬元芍草,茵陈川楝麦芽襄。痰多加用胆星好,尺脉虚浮萸地匡。加入石膏清里热,便溏龟赭易脂良。图片第十七章:祛寒之剂(12首)1.理中汤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2.真武汤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润惕保安康。3.四逆汤四逆汤中姜附草,三阴厥逆太阳沉。或盖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4.白通加猪胆汁汤白通加尿猪胆汁,干姜附子兼葱白。热因寒用妙义深,阴盛格阳厥无脉。5.吴茱萸汤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皆能保。6.益元汤益元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姜枣葱煎入童便,内寒外热名戴阳。7.加阳急救汤加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8.四神丸四神故纸吴茱萸,肉蔻五味四般须。大枣百枚姜八两,五更肾泻火衰扶。9.厚朴温中汤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虚寒胀满用皆灵。10.导气汤疝气方用荔枝核,栀子山楂枳壳益。再入吴茱入厥阴,长流水煎疝痛释。12.橘核丸橘核丸中川楝桂,朴实延胡藻带昆。桃仁二木酒糊合,颓疝痛顽盐酒吞。图片第十八章:祛寒之剂增辑(6首)1.参附汤参附汤疗汗自流,肾阳脱汗此方求。卫阳不固须芪附,郁遏脾阳术附投。2.天台乌药散天台乌药木茴香,川楝槟榔巴豆姜。再用青皮为细末,一钱酒下痛疝尝。3.黑锡丹黑锡丹能镇肾寒,硫黄入锡结成团。胡芦故纸茴沉木,桂附金铃肉蔻丸。4.半硫丸半硫半夏与硫黄,虚冷下元便秘尝。金液丹中硫一味,沉寒厥逆亦兴阳。5.浆水散浆水散中用地浆,干姜附桂与良姜。再加甘草同半夏,吐泻身凉立转阳。6.来复丹来复丹用玄精石,硝石硫黄橘红着。青皮灵脂复元阳,上盛下虚可镇宅。第十九章:祛暑之剂(5首)1.三物香薷饮三物香薷豆朴先,若云热盛加黄连。或加苓草名五物,利湿祛湿木瓜宣。再加参芪与陈术,兼治内伤十味全。二香合入香苏饮,仍有藿薷香葛传。2.清暑益气汤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3.缩脾饮缩脾饮用清暑气,砂仁草果乌梅暨。甘草葛根扁豆加,吐泻烦渴温脾胃。古人治暑多用温,暑为阴证此所谓。大顺杏仁姜桂甘,散寒燥湿斯为贵。4.生脉散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5.六一散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统治表里及三焦,热渴暑烦泻痢保。益元碧玉与鸡苏,砂黛薄荷加之好。图片第二十章:利湿之剂(13首)1.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膀胱化气添桂枝,利便消暑烦渴清。除桂名为四苓散,无寒但渴服之灵。猪苓汤除桂与术,加入阿胶滑石停。此为和湿兼泻热,疸黄便闭渴呕宁。2.小半夏加茯苓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加桂除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3.肾着汤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黄芪防己除姜茯,术甘姜枣共煎尝。此治风水与诸湿,身重汗出服之良。4.舟车丸舟车牵牛及大黄,遂戟芫花又木香。青皮橘皮加轻粉,燥实阳水却相当。5.疏凿饮子疏凿槟榔及商陆,苓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煎益姜皮阳水服。6.实脾饮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蔻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7.五皮饮五皮饮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用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司。8.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羌独芎,甘蔓藁本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腰重,发汗升阳有异功。风能胜湿升能降,不与行水渗湿同。若除独活芎蔓草,除湿升麻苍术充。9.大橘皮汤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六一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泄泻。10.茵陈蒿汤茵陈蒿汤治疸黄,阴阳寒热细推详。阳黄大黄栀子入,阴黄附子与干姜。亦有不用茵陈者,仲景柏皮栀子汤。11.八正散八正木通与车前,匾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12.萆解分清饮萆解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益智俱。或益茯苓盐煎服,通心固肾浊精驱。缩泉益智同乌药,山药糊丸便数需。13.当归拈痛汤当归拈痛羌防升,猪泽茵陈芩葛朋。二术苦参知母草,疮疡湿热服皆应。图片第二十一章:利湿之剂增辑(6首)1.五淋散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亦共珍。气化原由阴以育,调行水道妙通神。2.三仁汤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3.甘露消毒丹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草。芩翘贝母射干薄,暑疫湿温为末尝。4.鸡鸣散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肿浮脚气效彰彰。5.中满分消汤中满分消泊朴乌,归萸麻夏荜升胡。香姜草果参芪泽,连柏苓青益智需。丸用芩连砂朴实,夏陈知泽草姜俱。二苓参术姜黄合,丸热汤寒治各殊。6.二妙丸二妙丸中苍柏煎,若云三妙膝须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全除病自痊。图片第二十二章:润燥之剂(13首)1.炙甘草汤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2.滋燥养营汤滋燥养营两地黄,芩甘归芍及艽防。爪枯肤燥兼风秘,火燥金伤血液亡。3.活血润燥生津散活血润燥生津散,二冬熟地兼瓜蒌。桃仁红花及归芍,利秘通幽善泽枯。4.韭汁牛乳饮韭汁牛乳反胃滋,养营散瘀润肠奇。五汁安中姜梨藕,三般加入用随宜。5.润肠丸润肠丸用归尾羌,桃仁麻仁及大黄。或加艽防皂角子,风秘血秘善通肠。6.通幽汤通幽汤中二地俱,桃仁红花归草濡。升麻升清以降浊,噎塞便秘此方需。有加麻仁大黄者,当归润肠沁名殊。7.搜风顺气丸搜风顺气大黄蒸,郁李麻仁山药增。防独车前及槟榔,菟丝牛膝山茱仍。中风风秘及气秘,肠风下血总堪凭。8.消渴方消渴方中花粉连,藕汁地汁牛乳研。或加姜蜜为膏服,泻火生津益血痊。9.白茯苓丸白茯苓丸治肾消,花粉黄连萆薢调。二参熟地覆盆子,石斛蛇床篦至要。10.猪肾荠尼汤猪肾荠尼参茯神,知芩葛草石膏因。磁石天花同黑豆,强中消渴此方珍。11.地黄饮子地黄饮子参芪草,二地二冬枇斛参。泽泻枳实疏二腑,躁烦消渴血枯含。12.酥蜜膏酒酥蜜膏酒用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13.清燥汤清燥二术与黄芪,参苓连柏草陈皮。猪泽升麻五味曲,麦冬归地痿方推。图片第二十三章:润燥之剂增辑(6首)1.沙参麦冬饮沙参麦冬饮豆桑,玉竹甘花共和方。秋燥耗伤肺胃液,苔光干咳此堪尝。2.清燥救肺汤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芝麻。经霜收下干桑叶,解郁滋干效可夸。3.琼玉膏琼玉膏中生地黄,参苓白蜜炼膏尝。肺枯干咳虚劳症,金水相滋效倍彰。4.黄连阿胶汤黄连阿胶鸡子黄,芍药黄芩合自良。更有驻车归醋用,连胶姜炭痢阴伤。5.滋肾通关丸滋肾通关桂柏知,溺癃不渴下焦医。大补阴丸除肉桂,地龟猪髓合之宜。6.增液汤增液汤中参地冬,鲜乌或入润肠通。黄龙汤用大承气,甘桔参归妙不同。图片第二十四章:泻火之剂(27首)1.黄连解毒汤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使。若云三黄石膏汤,再加麻黄及淡黄。此为伤寒温毒盛,三焦表里相兼治。栀子金花加大黄,润肠泻热真堪倚。2.附子泻心汤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阳。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治相当。大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3.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黄连芩,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而和阳。4.白虎汤白虎汤用石膏偎,知母甘草粳米陪。亦有加入人参者,躁烦热渴舌生苔。5.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竹叶灵。甘草生姜兼粳米,暑烦热渴脉虚寻。6.升阳散火汤升阳散火葛升麻,羌独防风参芍侪。生炙二草加姜枣,阳经火郁发之佳。7.凉膈散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8.清心莲子饮清心莲子石莲参,地骨柴胡亦茯苓。芪草麦冬车前子,躁烦消渴及崩淋。9.甘露饮甘露两地与茵陈,芩枳枇杷石斛伦。甘草二冬平胃热,桂苓犀角可加均。10.清胃散清胃散用升麻连,当归生地牡丹全。或益石膏平胃热,口疮吐衄及牙宣。11.泻黄散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见功。12.钱乙泻黄散钱乙泻黄升防芷,芩夏石斛同甘枳。亦治胃热及口疮,火郁发之斯为美。13.泻白散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14.泻青丸泻青丸用龙胆栀,下行泻火大黄资。羌防升上芎归润,火郁肝经用此宜。15.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16.当归龙荟丸当归龙荟用四黄,龙胆芦荟木麝香。黑栀青黛姜汤下,一切肝火尽能攘。17.左金丸左金茱连六一丸,肝经炎郁吐吞酸。再加芍药名戊已,热泻热痢服之安。连附六一治胃痛,寒因热用理一般。18.导赤散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攻。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19.清骨散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符。地骨青藁知母草,骨蒸劳热保无虞。20.普济消毒饮普济消毒芩连鼠,玄参甘桔板蓝根。升柴马勃连翘陈,僵蚕薄荷为末咀。或加人参及大黄,大头天行力能御。21.清震汤清震汤治雷头风,升麻苍术两般充。荷叶一枚升胃气,邪从上散不传中。22.桔梗汤桔梗汤中用防己,桑皮贝母瓜蒌子。甘枳当归薏杏仁,黄芪百合姜煎此。肺痈吐脓或咽干,便秘大黄可加使。23.清咽太平丸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风。犀角蜜丸治膈热,早间咯血颊常红。24.消斑青黛饮消斑青黛栀连犀,知母玄参生地齐。石膏柴胡人参草,便实参去大黄跻。姜枣煎加一匙醋,阳邪里实此方稽。25.辛夷散辛夷散里藁防风,白芷升麻与木通。芎细甘草茶调服,鼻生息肉此方攻。26.苍耳散苍耳散中用薄荷,辛荑白芷四般和。葱茶调服疏肝肺,清升浊降鼻渊瘥。27.妙香散妙散山药与参芪,甘桔二茯远志随。少佐辰砂木香麝,悸悸郁结梦中遗。图片第二十五章:泻火之剂增辑(8首)1.紫雪散紫雪犀羚牛朴硝,硝磁寒水滑和膏。丁沉木麝升玄草,更用赤金法亦超。2.至宝丹至宝朱砂麝息香,雄黄犀角与牛黄。金银二箔兼龙脑,琥珀还同玳瑁良。3.万氏牛黄丸万氏牛黄丸最精,芩连栀子郁砂并。或加雄角珠冰麝,退热清心力更宏。4.玉女煎玉女煎中地膝兼,石膏知母麦冬全。阴虚胃火牙疼效,去膝地生温热痊。5.清瘟败毒散清瘟败毒地连芩,丹石栀甘竹叶寻。犀角玄翘知芍桔,瘟邪泻毒亦滋阴。6.化斑汤化斑汤用石膏元,粳米甘犀知母存。或入银丹大青地,温邪斑毒治神昏。7.神犀丹神犀丹内用犀芩,元参菖蒲生地群。豉粉银翘蓝紫草,温邪暑疫有奇勋。8.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知地丹,阴分伏热此方攀。夜热早凉无汗者,从里达表服之安。图片第二十六章:除痰之剂(10首)1.二陈汤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利气调中兼去湿,一切痰饮此方珍。导痰汤内加里枳,顽痰胶固力能训。若加竹茹与枳实,汤名温胆可宁神。润下丸仅陈皮草,利气祛痰妙绝伦。2.涤痰汤涤痰汤用半夏星,甘草橘红参茯苓。竹茹草蒲兼枳实,痰迷舌强服之醒。3.青州白丸子青州白丸星夏并,白附川乌俱用生。晒露糊丸姜薄引,风痰瘫痪小儿惊。4.清气化痰丸清气化痰星夏橘,杏仁枳实瓜蒌实。芩苓姜汁为糊丸,气顺火消痰自失。5.顺气消食化痰丸顺气消食化痰丸,青陈星夏菔苏攒。曲麦山楂葛杏附,蒸饼为糊姜汁抟。6.礞石滚痰丸滚痰丸用青礞石,大黄黄芩沉水香。百病多因痰作祟,顽痰怪症力能匡。7.金沸草散金沸草散前胡辛,半夏荆甘赤茯因。煎加姜枣除痰嗽,肺感风寒头目颦。局方不用细辛茯,加入麻黄赤芍均。8.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参芪橘柏及干姜。苓泻麦芽苍术曲,太阴痰厥头痛良。9.常山饮常山饮中知贝取,乌梅草果槟榔聚。姜枣酒水煎露之,劫痰截疟功堪诩。10.截疟七宝饮截疟七宝常山果,槟榔朴草青陈伙。水酒合煎露一宵,阳经实疟服之妥。图片第二十七章:除痰之剂增辑(9首)1.三子养亲汤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外台别有茯苓饮,参术陈姜枳实尝。2.指迷茯苓丸指迷茯苓丸最精,风化芒硝枳半并。臂痛难移脾气阻,停痰伏饮有嘉名。3.紫金锭紫金锭用麝朱雄,慈戟千金五倍同。太乙玉枢名又别,祛痰逐秽及惊风。4.小陷胸汤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周。邪深大陷胸汤结,甘遂硝黄一泻柔。大陷胸丸加杏苈,项强柔至病能休。5.十枣汤十枣汤中遂戟花,强人伏饮效堪夸。控涎丹用遂戟芥,葶苈大枣亦可嘉。6.千金苇茎汤千金苇茎生薏仁,瓜瓣桃仁四味邻。吐咳肺痈痰秽浊,凉营清气自生津。7.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痰饮尝,和之温药四般良。雪羹定痰化痰热,海蜇葶荠共合方。8.金水六君煎金水六君用二陈,再加熟地与归身。别称神术丸苍术,大枣芝麻停饮珍。9.止嗽散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图片第二十八章:收涩之剂(9首)1.金锁固精丸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蒺藜牡蛎需。莲粉糊丸盐酒下,涩精秘气滑遗无。2.茯菟丸茯菟丸疗精滑脱,菟苓五味石莲末。酒煮山药为糊丸,亦治强中及消渴。3.治浊固本丸治浊固本莲蕊须,砂仁连柏二苓俱。益智半夏同甘草,清热利湿固兼驱。4.诃子散诃子散用治寒泻,炮姜粟壳橘红也。河间木香诃草连,仍用术芍煎汤下。二者药异治略同,亦主脱肛便血者。5.桑螵蛸散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茯龙骨同龟壳。草蒲远志及当归,补肾宁心健忘觉。6.真人养脏汤真人养脏诃粟壳,肉蔻当归桂木香。术芍参甘为涩剂,脱肛久痢早煎尝。7.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治汗出,芪柏芩连生熟地。泻火固表复滋阴,加麻黄根功更异。或云此药太苦寒,胃弱气虚在所忌。8.柏子仁丸柏子仁丸人参术,麦夫牡蛎麻黄根。再加半夏五味子,阴虚盗汗枣丸吞。9.牡蛎散阳虚自汗牡蛎散,黄芪浮麦麻黄根。扑法芎藁牡蛎粉,或将龙骨牡蛎扪。图片第二十九章:收涩之剂增辑(4首)1.桃花汤桃花汤用石脂宜,粳米干姜共用之。为涩虚寒少阴利,热邪滞下切难施。2.威喜丸威喜丸治血海寒,梦遗带浊服之安。茯苓煮晒和黄蜡,每日空心嚼一丸。3.济生乌梅丸济生乌梅与僵蚕,共末为丸好醋参。便血淋漓颇难治,醋吞惟有此方堪。4.封髓丹失精梦遗封髓丹,砂仁黄柏草和丸。大封大固春常在,巧夺先天报自安。图片第三十章:杀虫之剂(2首)1.乌梅丸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藏安蛔寒厥剂。2.化虫丸化虫鹤虱及使君,槟榔芜荑苦楝群。白矾胡粉糊丸服,肠胃诸虫永绝氛。图片第三十一章:杀虫之剂增辑(1首)集效丸集效姜附与槟黄,芜荑诃鹤木香当。雄槟丸内白矾入,虫啮攻疼均可尝。图片第三十二章:痈疡之剂(6首)1.真人活命饮真人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草节加。贝母天花兼乳没,穿山角刺酒煎嘉。一切痈疽能溃散,溃后忌服用毋差。大黄便实可加使,铁器酸物勿沾牙。2.金银花酒金银花酒加甘草,奇疡恶毒皆能保。护膜须用蜡矾丸,二方均是疡科宝。3.托里十补散托里十补参芪芎,归桂白芷及防风。甘桔厚朴酒调服,痈疡脉弱赖之充。4.托里温中汤托里温中姜附羌,茴木丁沉共四香。陈皮益智兼甘草,寒疡内陷呕泻琅。5.托里定痛汤托里定痛四物兼,乳香没药桂心添。再加蜜炒罂粟壳,溃疡虚痛去如拈。6.散肿溃坚汤散肿溃坚知柏连,花粉黄芩龙胆宣。升柴翘葛兼甘桔,归芍棱莪昆布全。图片第三十三章:痈疡之剂增辑(8首)1.醒消丸醒消乳没麝雄黄,专为大痈红肿尝。每服三钱陈酒化,醉眠取汗是良方。2.小金丹小金专主治阴疽,鳖麝乌龙灵乳储。黑炭胶香归没药,阴疮流注乳癌除。3.梅花点舌丹梅花点舌用三香,冰片硼珠朱二黄。没药煎葶蟾血竭,一丸酒化此方良。4.保安万灵丹万灵归术与三乌,辛草荆防芎活俱。天斛雄麻全蝎共,阴疽鹤膝湿痹须。5.蟾酥丸蟾酥丸用麝蜗牛,乳没朱雄轻粉俦。铜绿二矾寒水石,疔疮发背乳痈瘳。6.一粒珠一粒珠中犀甲冰,珍朱雄麝合之能。痈疽发背无名毒,酒化一丸力自胜。7.六神丸六神丸治烂喉痧,每服十丸效可夸。珠粉腰黄冰片麝,牛黄还与蟾酥加。8.阳和汤阳和汤法解寒凝 ,外症虚寒色属阴。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草相承。图片第三十四章:经产之剂(12首)1.妊娠六合汤海藏妊娠六合汤,四物为君妙义长。伤寒表虚地骨桂,表实细辛兼麻黄。少阳柴胡黄芩入,阳明石膏知母藏。小便不利加苓泻,不眠黄芩栀子良。风湿防风与苍术,温毒发斑升翘长。胎动血漏名胶艾,虚痞朴实颇相当。脉沉寒厥亦桂附,便秘蓄血桃仁黄。安胎养血先为主,余因各症细参详。后人法此治经水,过多过少别温凉。温六合汤加芩术,色黑后期连附商。热六合汤栀连益,寒六合汤加附姜。气六合汤加陈朴,风六合汤加艽羌。此皆经产通用剂,说与时师好审量。2.胶艾汤胶艾汤中四物先,阿胶艾叶甘草全。妇人良方单胶艾,胎动血漏腹痛全。胶艾四物加香附,方名妇宝调经专。3.当归散当归散益妇人妊,术芍芎归及子芩。安胎养血宜常服,产后胎前功效深。4.黑神散黑神散中熟地黄,归芍甘草桂炮姜。蒲黄黑豆童便酒,消瘀下胎痛逆忘。5.清魂散清魂散用泽兰叶,人参甘草川芎协。荆芥理血兼祛风,产中昏晕神魂贴。6.羚羊角散羚羊角散杏薏仁,防独芎归又茯神。酸枣木香和甘草,子痫风中可回春。7.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蓐劳匡。亦有加入参芪者,千金四物甘桂姜。8.达生散达生紫苏大腹皮,参术甘陈归芍随。再加葱叶黄杨脑,孕妇临盆先服之。若将川芎易白术,紫苏饮子子悬宜。9.参术饮妊娠转胞参术饮,芎芍当归熟地黄。炙草陈皮兼半夏,气升胎举自如常。10.牡丹皮散牡丹皮散延胡索,归尾桂心赤芍药。牛膝棱莪酒水煎,气行瘀散血瘕削。11.固经丸固经丸用龟板君,黄柏樗皮香附群。黄芩芍药酒丸服,漏下崩中色黑殷。12.柏子仁丸柏子仁丸熟地黄,牛膝续断泽兰芳。卷柏加之通血脉,经枯血少肾肝匡。图片第三十五章:经产之剂增辑(13首)1.交加散交加散用姜地捣,二汁交拦各自妙。姜不辛散地不寒,产后伏热此为宝。2.天仙藤散天仙藤散治子气,香附陈甘乌药继。再入木瓜苏叶姜,足浮喘闷此方贵。3.白术散白术散中用四皮,姜陈苓腹五般奇。妊娠水肿肢浮胀,子肿病名此可医。4.竹叶汤竹叶汤能台子烦,人参芩麦茯苓存。有痰竹沥宜加入,胆怯闷烦自继根。5.紫苑汤紫菀汤方治子嗽,天冬甘桔杏桑会。更加蜂蜜竹茹煎,孕妇咳逆此为最。6.失笑散失笑蒲黄及五灵,晕平痛止积无停。山楂二两便糖入,独圣功同更守经。7.如圣散如圣乌梅棕炭姜,三般皆煅漏崩良。升阳举经姜栀芍,加入补中益气尝。8.生化汤生化汤宜产后尝,归芎桃草炮姜良。倘因乳少猪蹄用,通草同煎亦妙方。9.保产无忧方保产无忧芎芍归,荆羌芪朴菟丝依。枳甘贝母姜蕲艾,功效称奇莫浪讥。10.泰山磐石饮泰山磐石八珍全,去茯加芪芩断联。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痊。11.抵当丸抵当丸用桃仁黄,水蛭虻虫共合方。蓄血胞宫少腹痛,破坚非此莫相当。12.安胎饮子安胎饮子建莲先,青宁还同糯米煎。神造汤中须蟹爪,阿胶生草保安全。13.固冲汤固冲汤中芪术龙,特蛎海蛸五倍同。茜草山萸棕炭芍,益气止血治血崩。图片第三十六章:便用杂方(3首)1.望梅丸望梅丸用盐梅肉,苏叶薄荷与柿霜。茶末冬冬糖共捣,旅行赉服胜琼浆。2.骨灰固齿散骨灰固齿猪羊骨,腊月腌成煅碾之。骨能补骨咸补肾,坚牙健啖老尤奇。3.软脚散软脚散中芎芷防,细辛四味碾如霜。轻撒鞋吉行远道,足无箴疮汗皆香。图片第三十七章:幼科方(5首)1.回春散回春丹用附雄黄,冰麝羌防蛇蝎襄。朱贝竺黄天胆共,犀黄蚕草钩藤良。2.抱龙丸抱龙星麝竺雄黄,加入辰砂痰热尝。琥珀抱龙星草枳,苓淮参竺箔朱香。牛黄抱龙星辰蝎,苓竺腰黄珀麝僵。明眼三方凭选择,怠惊风发保平康。3.肥儿丸肥儿丸用术参甘,麦曲荟苓楂二连。更合使君研细末,为丸儿服自安然。验方别用内金朴,苓术青陈豆麦联。槟曲蟾虫连楂合,砂仁加入积消痊。4.八珍糕八珍糕与小儿宜,参术苓陈豆薏依。淮药欠莲糯粳米,健脾益胃又何疑。5.保赤丹保赤丹中巴豆霜,朱砂神曲胆星尝。小儿急慢惊风发,每服三丸自不妨。


调理脾胃的方法
功法篇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调理了近三年,到目前才算是略有小成,每天大便都基本成形了,而且也不再粘马桶了。① 揉带脉脾主运化,脾胃虚弱则会运化不力,造成身体水湿停滞。而揉带脉则一方面健脾阳,另一方面则振奋了肚腩两侧胆经的阳气,迅速化开了小腹内积聚的水湿。当然你要是觉得揉带脉的力度不足的话,也可以用手握成拳来敲。顺便再说一下,此法对便秘的治疗也非常有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图片② 爬山《黄帝内经》中有一句话,叫做“谷气通于脾”。请注意,在繁体字中,山谷的谷写作“谷”,而谷物的谷写作“毂”,二者不可混同!唐代医家王冰对此的解释是“谷空虚,脾受纳故”。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爬山不仅能锻炼筋骨,让人汗水淋漓,这也是排除体内水湿的良法,同时还能让人的脾通天地之气,山谷之气。这就是我们的古人所说的微言大义,短短的一句话就包含了极其深刻的哲理,暗合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之思想!③ 踮足功就是脚尖着地,脚后跟抬起,能抬多高抬多高。胃的经络通过脚的第二趾和第三趾之间,胃经的原穴也在脚趾的关节部位。胃肠功能较弱的人,不妨经常锻炼脚趾。你可以踮着脚尖走路,你也可以试试踮着脚尖站个十来分钟,记住在踮脚尖时要尽可能地把脚踮得高一点,这样效果才会好!④ 推腹法以穴位为点,以经络为带,在腹部从上至下推。总之绝大部分的慢性病都通过此法来解决。人体内的三浊(废水、废气、大便)都可通过此法来排除,而此三浊正是导致人生病的罪魁祸首。所以古人常说“大道至简”,道理想通了,解决问题就容易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那就是所谓的“术”的层面的问题了!图片⑤ 跪膝法此法可引气血下行,使气血流注于胃经。因此对胃的功能改善是大有好处的,当然此功法的好处远不止这一点,在此不一一列举,坚持练一阵子就会知道的了。⑥ 捏脊法简言之,就是捏脊梁骨,从尾椎骨一直捏到脖子。捏的时候,不必拘泥于穴位,因为脊柱两侧正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经之处,捏脊能对身体起到全面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健益脾胃、督一身之气;还可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升降气机。⑦ 吞唾液养生法唾液其实就是人体内最好的健脾胃的药。中医学认为,唾液能“润五官、悦肌肤、固牙齿、强筋骨、通气血、延寿命”,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灵丹妙药虽好,也不如自己的津液重要。古代养生学家陶弘景也说:“食玉泉者,能使人延年,除百病。”
中医学认为:“五脏化五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意思是唾液为脾肾所化,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脾为人体后天之本,脾胃富集了五脏之精,气血之华,故唾液中含有很多有益于人体健康长寿的物质,对养生保健有着特殊的作用。古代医家认为,唾液充盈者必体质强壮,并根据唾液盛衰来判断疾病状况。唾液养生法有二种,其一为西汉道人蒯京所创食玉泉,此法过于繁复,不太易掌握,故在此略过不提。其二为赤龙搅华池。所谓赤龙即舌头,华池即口腔。就是说,在非饮食情况下,经常用舌头在口腔内搅拌,使体内的水分上升至口腔,通过唾液腺变为唾液,再徐徐咽下。当然,你还可以化繁为简,那就是用舌头抵住上颚几分钟,口腔中自然后充满了唾液。据书报所载,长寿之乡如皋的很多老人,每天都要练此功法。⑧ 拉筋人的肝、脾、肾经都从大腿经过,所以拉筋对这三条经的拉伸和调理作用是非常有效的。我个人的感觉是最好采用卧位拉筋法,其效果更加显著。2饮食篇首先,在此申明说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虚弱到连吃碗面条肚子都会有鼓涨感,吃几个西红柿都要拉肚子的那种脾胃虚弱!① 姜糖水对于大多数现代人而言,脾胃虚弱其实主要就是脾阳虚,胃肠有寒。所以可以在每天早上喝一碗姜糖(红糖)水,以去除肠胃里的寒气。图片② 韭菜春天到了,可以吃点韭菜,韭菜补肝、肾、胃之阳气。③ 淮山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者,可以多吃淮山等物以健脾。但要是你的脾胃虚寒的话,建议你还是少吃为妙,因为淮山是助湿的,脾胃过于虚弱者是不宜食用的。与此相类似的还有牛肉、红枣、南瓜、花生、固元膏、枸杞等物,这些对于平常人或一般意义上的脾胃虚弱者的确是有补血补肾的功效,但对于脾胃严重虚寒者来说并无助益,相反倒有可能是增加了负担,所以脾胃严重虚弱者其实也不宜吃固元膏。④ 喝粥粥可以直接转化为气血而不需增加脾胃的负担,也可以理解为是在间接地健脾了。还有别忘了粥是养胃气的。⑤ 拒绝过食寒凉之物如从冰箱里刚拿出来的饮料、冰镇奶茶、冰淇淋、冰蛋糕等物。虽然口腹方面的快感少了很多,但能收获健康,那也是非常划得来的了!⑥ 细嚼慢咽食物越细碎,肠胃的工作负担越轻,越容易转化成气血。所以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建议吃饭时一定要细嚼慢咽。因为细嚼慢咽除了能将食物尽可能嚼碎以利消化之外,它还能使人不断产生唾液,而唾液古人称之为上泉之水,那可是世上最好的健脾胃之良药!⑦ 薏米用薏米等利水除湿的食物来健脾。这也没错,不过对于脾胃虚寒者来说,用之前可以炒一下。图片⑧ 陈皮每天吃点陈皮,就权当作零食吃吧。陈皮有醒脾化痰之功效,脾是生痰之源,痰被化掉了,其实也就是健脾了。按中医的说法,人在二十四岁前特别是小孩子,身体出现的问题大多是脾和肾的问题,所以解决小孩子的生病问题,只需从脾与肾这两方面着手就行了。陈皮排骨这道菜也很美味的。⑨ 炒米和锅巴按中医的五行学说,黄色入脾,所以炒得焦黄的大米和锅巴都是入脾健脾的。这两样东西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会有点焦,而按中医的说法,焦的东西也是入脾健脾的。所以,这两样东西大家不妨都拿来试试看。3艾灸篇肚脐,也叫神阙穴,是连接脐带的地方,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胎儿在母体时就靠脐带供给营养,就好像瓜蒂一样,是吸取营养的唯一途径。我们也可理解为它是联系人体先天和后天之要穴。所谓神阙,即是指元神出入和居住的地方,地位极其显贵。实际上,在人体当中,神阙穴也是心肾交通的门户,心藏神,肾藏志,都是不可小觑的五脏神。心属火,肾属水,水火不能通达调济,就会引起阴阳失调,导致各种疾病接踵而至。而在肚脐眼上的神阙穴,是腹部的核心,对于发生在腹部的疾病,有很好的调理效果,如五更泻、慢性腹泻、尿潴留等都是它的拿手好戏。现代人的脾胃虚弱,大都是脾阳虚,艾炙则是升阳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可以通过对神阙进行炙疗而达到调理脾阳虚之目的。图片① 道家的炙脐秘方:用桂圆肉一颗、花椒六、七颗,加上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之后再用医用胶布固定即可。不过也可用吴茱萸、藿香、佩兰之类的芳香之物来替代(最好是打成粉)。脾胃虚弱者一般来说其化湿的功能都会受损,如果脾胃只是一般意义的虚弱,则可采用冬瓜、薏米等利水除湿之物来祛湿,而对于那些脾胃严重虚寒者而言,最好的办法不是利水除湿,而是用芳香之物如藿香等来燥湿。② 直接艾灸肚脐(神阙穴)也就是直接用陈艾制作的艾条在肚脐之上悬灸。悬灸的的好处是热力十足,可充分发挥艾条的功效。③ 法无定法说得通俗点就是杀猪杀屁股,各有各的门道。你要是觉得艾灸不方便,告诉你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闲来无事之时或是坐车无聊之时,试试用手指来按压神阙穴,效果可能不如艾灸,但长期坚持下来效果也会很好的。④ 炙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上的大穴,每天炙上十分钟,健康长寿。


中医专长备考——内服方药|中医内科学160个高频考点汇总
中医内科学160个高频考点汇总
1.感冒的病位在——肺卫。2.感冒病证多发季节——冬春。3.感冒的常见病因——外感六淫、时行病毒。4.喘证的病变部位在——肺、肾。5.喘证实喘的主要病位在——肺。6.呕吐的病位在——胃、肝、脾。7.水肿发病涉及的脏腑是——肺、脾、肾。8.消渴责于——肺、胃、肾三脏。9.导致感冒的主因是——风邪。10.肺痨的外在致病因素是——瘵虫。11.肺痨的四大主症是——咳嗽、咯血、潮热、盗汗。12.“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13.“咳嗽”一词——出自《内经》。14.肺胀病名首见于——《灵枢》。15.“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16.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17.“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18.“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19.“疟疾”病名始见于——《素问·疟论》。20.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21.《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22.惊悸,临床上多见于——实证。23.怔忡,临床上多见于——虚证。24.悬饮是指饮邪留于——胁下。25.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26.属内伤咳嗽主要病理因素的是——痰、火。27.属于胸痹主症的是——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28.属于痫病与痉证鉴别要点的是——痫病口吐白沫,两目上视。29.属淋证主要病理因素的是——湿热。30.五痹之说——骨、筋、脉、肌、皮。31.五痿学说——筋、脉、肉、皮、骨。32.颤证的病理因素为——风、火、痰、瘀。33.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34.中风病因——风、火、痰、虚、气逆、血瘀。35.哮证发作期的主要病机是——痰气搏结,气道被阻。36.呕吐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37.腹痛的基本病机是——脏腑失和,气血不畅。38.痴呆的基本病机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39.厥证的基本病机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40.颤证的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41.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42.咳嗽痰热郁肺证,其痰的特点是——痰多、色黄、质稠。43.咳嗽肺阴亏耗证,其痰的特点是——痰少、质粘、夹有血丝。44.胸痹气阴两虚证,其临床特点是——胸闷隐痛,时作时止。45.胸痹阴寒凝滞证,其临床特点是——胸痛彻背,感寒痛甚。46.尿浊的临床特点是——小便混浊,白如泔浆,尿道不痛。47.膏淋的临床特点是——小便混浊,状如脂膏,尿热涩痛。48.首先提出哮喘之名的医家是——朱丹溪。49.将鼓胀称为“膨脖”、“蜘蛛蛊”的医家是——戴思恭。50.首先指出噎膈病的基本病理为食道狭窄的医家是——叶天士。51.首先记载“消渴”患者尿甜的医著是——《外台秘要》。52.首先将痉证分为刚痉和柔痉的医著是——《金匮要略》。53.最早提出用导尿术治疗小便不通的医著是——《千金要方》。54.强调脾、肾二脏在虚劳中重要性的中医著作是——《医宗必读》。55.提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的医著是——《临证指南医案·郁》。56.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_痫。57.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著作是——《素问》。58.“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59.痰饮的治疗原则是——温化。60.消渴的治疗原则是——清热润燥,养阴生津。61.膏淋虚证的治疗原则是——补脾益肾固涩。62.自汗盗汗属虚证者的治疗原则是——调和营卫。63.治疗痞满的基本原则是——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64.胸痹重证,阴寒极盛者,其治法是——芳香温通止痛。65.肺胀痰浊壅肺证的治法是——化痰降气,健脾益肺。66.肺痈溃脓期的治疗主方是——加味桔梗汤。67.胃阴不足呕吐的治疗主方为——麦门冬汤。68.寒湿痢的治疗主方是——不换金正气散。69.阴虚痢的治疗主方是——驻车丸。70.痞满痰湿中阻证治的主方是——二陈平胃汤加减。71.痞满湿热阻胃证的代表方是——泻心汤和连朴饮加减。72.咳嗽肺阴亏虚证的代表方首选——沙参麦冬汤。73.肺痨肺阴亏虚证的代表方首选——月华丸。74.心悸心阳不振证的代表方宜首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75.心悸水饮凌心证的代表方宜首选——苓桂术甘汤。76.对于内伤头痛的治疗,实证者应——平肝、化痰、行瘀。77.治疗太阳经头痛的引经药是——羌活、蔓荆子、川芎。78.治疗阳明经头痛的引经药是——葛根、白芷、知母。79.治疗常人感冒之风寒束表证,首选的方剂是——荆防败毒散。80.治疗哮病缓解期肺肾两虚证,应首选的方剂是——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81.治疗肺痨之气阴耗伤证,应首选的方剂是——保真汤。82.治疗呕吐脾胃气虚证,首选的方剂是——香砂六君子汤。83.治疗呃逆胃阴不足证,首选的方剂是——益胃汤。84.治疗噎膈瘀血内结证,应首选——通幽汤。85.治疗盗汗阴虚火旺证,应首选——当归六黄汤。86.治疗心悸瘀阻心脉证,应首选的方剂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87.治疗不寐痰热扰心证,首选的方剂是——黄连温胆汤。88.治疗鼻衄热邪犯肺证,应首选的方剂是——桑菊饮。89.治疗中风中经络肝阳上扰证,首选的方剂是——天麻钩藤饮。90.治疗中风恢复期肝肾亏虚证,首选的方剂是——左归丸合地黄饮子。91.治疗水肿湿热壅盛证,应首选的方剂是——疏凿饮子。92.治疗腹痛瘀血内停证,首选的方剂是——少腹逐瘀汤。93.治疗胁痛瘀血阻络证,首选的方剂是——复元活血汤。94.治疗胁痛肝胆湿热证,应首选——龙胆泻肝汤。95.治疗黄疸疫毒炽盛证,首选的方剂是——《千金》犀角散。96.治疗疟母首选的方剂是——鳖甲煎丸。97.治疗痫病风痰闭阻证,应首选——定痫丸。98.治疗淋证之热淋,应首选的方剂是——八正散。99.治疗癃闭脾气不升证,应首选的方剂是——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100.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便血,应首选——黄土汤。101.治疗癃闭肺热壅盛证,应首选的方剂是——清肺饮。102.狂病痰火扰神证治疗方剂宜选——生铁落饮。103.治疗瘀血腰痛,应首选——身痛逐瘀汤。104.治疗肝肾亏损,髓枯筋痿之痿证,应首选——虎潜丸。105.治疗腹痛饮食积滞重证,应首选——枳实导滞丸。106.治疗尿路阻塞之癃闭,应首选——代抵当丸。107.治疗劳淋应首选——无比山药丸。108.治疗郁证心神失养者,应首选——甘麦大枣汤。109.治疗行痹,应首选——防风汤。110.治疗阴虚发热,应首选——清骨散。111.治疗虚劳脾胃阴虚者,应首选——益胃汤。112.治疗狂证火盛伤阴者,应首选——二阴煎。113.双合汤主要治疗痹证——痰瘀痹阻证。114.肺痈初期应选——银翘散。115.肺痈成痈期应选——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116.肺痈溃脓期,络伤血溢,咯血者,应另服——三七、白及粉。117.肺痈患者,咳吐大量脓血痰,气味腥臭异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其病期是——溃脓期。118.突然仆倒,昏迷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中医诊断为——中风。119.突然仆倒,两目上视,四肢抽搐,口吐涎沫。中医诊断为——痫病。120.消渴病,口渴多饮,口舌干燥,尿频量多,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宜选——消渴方。121.消渴病,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宜选——玉女煎。122.患者,男,50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苔黄,脉滑实有力。症属——中消胃热炽盛证。123.患者,女,66岁。发现血糖升高10年,目前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本证候的证机概要是——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124.患者,女,46岁。因情绪紧张,突然出现眩晕昏仆,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舌淡,脉沉细微。本病的证机概要是——元气素虚,清阳不升,神明失养。125.王某,男,62岁。平素头晕耳鸣,腰酸。今日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舌质红,苔腻,脉弦细数。其诊断是——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证。126.李某,男,32岁。平素急躁易怒,头痛失眠5日。今日突发狂乱无知,骂詈号叫,不避亲疏,不食不眠,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其诊断为——狂证痰火扰神证。127.患者,男,27岁。干咳少痰,咳声短促,痰中带血,五心烦热,时有盗汗,形体消瘦,胸部闷痛隐隐,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诊断是——肺痨肺阴亏损证。128.赵某,男,56岁。反复脘闷2年,脘腹痞闷嘈杂,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证候诊断是——胃阴不足证。129.患者咳逆阵作,痰中带血,时时汗出,胸胁胀痛,口苦咽干,尿黄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其诊断是——咳血肝火犯肺证。130.某患者,气短息弱,喉中有轻度哮鸣,自汗畏风,面色白,咳嗽痰稀,舌淡苔白,脉弱。其诊断是——哮证缓解期,肺虚。131.患者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晕心悸,舌苔白腻,脉滑。其证候是——痰饮内阻。132.头痛患者,疼痛日久,其痛如锥刺,固定不移,舌质紫,脉细涩。其证候是——血瘀。133.患者,女,20岁。每遇生气后即咳逆阵作,口苦咽干,胸胁胀痛,咳时面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其证候是——肝火犯肺。134.胸痹患者,女,45岁。胸闷如窒而痛,气短喘促,肢体沉重,体胖痰多,舌苔浊腻,脉滑。其证候是——痰浊壅塞。135.患者胸胁胀痛,走窜不定,情绪不佳则加重,胸闷气短,嗳气频作,舌苔薄,脉弦。其证候是——肝郁气滞。136.患者水肿日久,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畏寒肢冷,尿少,舌淡苔白滑,脉沉弱。其证候是——脾阳虚衰。137.患者,男,45岁。胁痛口苦,胸闷纳呆,恶心呕吐,目黄身黄,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其证候是——瘀血阻滞。138.患者腹内积块明显,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食减少,时有寒热,舌紫暗苔薄,脉细涩。其证候是——瘀血内结。139.虚劳患者,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舌质淡,脉弱。其证候是——肺气虚。140.患者干咳少痰,痰中带血,潮热盗汗胸闷隐痛,身体逐渐消瘦,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其诊断是——肺痨。141.患者,男,60岁。腹胀大如鼓,按之如囊裹水,有波动感。应首先考虑的是——水臌。142.患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疼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喉痒,舌苔薄白而润,脉浮。其治法是——辛温解表。143.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其治法是——养心安神。144.患者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吐不消化食物,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其治法是——消食导滞。145.患者呃声洪亮,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滑数。其治法是——清降泻热止呃。146.高某,男,69岁。三日来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此病证的治法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147.赵某,男,28岁。平素急躁易怒,口苦咽干。今日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吼叫,四肢抽搐,口吐白沫,舌红,苔黄腻,脉数。此病证的治法是——清热泻火,化痰开窍。148.患者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每逢阴雨天加重,静卧时其痛不减,舌苔白腻,脉沉缓。其治法是——散寒行湿,温经通络。149.患者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红,脉数。其治法是——清热泻火,凉血止血。150.崔某,男,43岁。3年来头晕伴头目胀痛,口苦,遇郁怒而加重,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其治疗应首选的方剂是——天麻钩藤饮。151.患者,男,42岁。呼吸气促,喉中哮鸣有声,胸闷如窒,口不渴,形寒怕冷,面色晦暗,舌苔白滑,脉弦紧。治疗应首选——射干麻黄汤。152.患者2个月前患悬饮,经积极治疗,饮邪已退病情好转。现仍胸胁灼痛,呼吸不畅,闷咳,天阴时明显,舌暗苔薄,脉弦。治疗应首选——香附旋覆花汤。153.患者头痛而晕,心悸不宁,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疗应首选——加味四物汤。154.患者项背强急,四肢抽搐,口噤不能语,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应首选——羌活胜湿汤。155.某患者咳吐米粥样大量脓痰,腥臭异常,气喘不能卧,身热面赤烦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首选——加味桔梗汤。156.某患者,长期入睡困难,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口苦,头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应首选——黄连温胆汤。157.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治疗应首选——百合固金汤。158.某患者,过食冰水后,出现呃逆,声音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舒不畅,喜热饮,纳食减少.舌苔白润,脉象迟缓。治疗应首选——丁香散。159.患者,女,60岁。消渴病史8年。形体消瘦,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口干唇燥,舌红,脉细数。治疗应首选——六味地黄丸。160.某患者,大便秘结,质干燥,数日一行,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爪甲色淡,唇舌淡,脉细。治疗应首选——润肠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方剂歌诀
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辑——3
中医入门三字经(二)
草药胜名医 偏方治大病
不扯了,贴贴一个老中医收集并自己编的中医歌决,有用的自己看. - 新奇军
【中华道医】中医必背歌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