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客说静心
userphoto

2022.08.05 山西

关注

山客说静心

中条山客

当我们还在母亲体内、初步具有意识后,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就一直在动,一刻不停(停下来就麻烦了——生命在于运动):意识在动、欲望在动、记忆在动、野心在动,不分昼夜。甚至睡觉时头脑都在运作活动,作梦,思考,或胡思乱想,始终处于烦恼和焦虑中,时时刻刻都在为未来准备着,有序的,无序的,杂乱无章。如果能够做到有章有序,那么我们的人生就上升了一个台阶。

当然,也有非常罕见的我们自己难以觉察的片刻宁静,这就是静心。往往是在这个片刻,我们才能够感知到事物的规律、事情的真相。而这样下意识的片刻宁静实在难得,所以才成为人类的追求目标。

慢慢地,有几个片刻引领我们来到—个宁静的、纯粹空间的、透明的时刻,没有东西什么在我们脑海里蠢蠢欲动,没有什么意识让我们手足无措。这时刻似乎所有的东西都是静止的,我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能够把事物看的一清二楚,我们会认识到自己是谁,知道一些事物存在的奥妙。这就是静心状态。若坚持长期的静心修炼,静心,将变成我们的自然状态。

有些人生下来后始终保持着这种功能,或者后天修为,耐得住寂寞,想事情比较全面,看问题比较客观,分析问题能够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所以,能够得到众人的认可与尊重,他们就被奉为贤哲、圣人,甚至被奉作神明。当然,这些人少之有少。老子李聃、孔子、孙子、管子、释迦牟尼、穆罕默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小孩的眼睛,我们会看到非常清澈的沉静和天真,以及我们失去的静心与天性。每个小孩出生都带着一种静心状态,但他要适应社会,学会生存,必须被带进社会,必须被教导如何思考、计算、推理、辩论,他必须接受教育,文字、语言和观念,然后渐渐就丧失了跟自己天真的接触,他变成一个有效率的社会运作机构——社会人,而不再是一个纯粹自然的人。

一面镜子能够照见立在它面前的所有东西,但是当镜面蒙上了厚厚的灰尘后,它又能照见什么呢?并且这种“尘灰”随着我们学习、阅读、经历等不断地在增加,越积越厚。只有不停地清除它才有可能寻找到那遗失的本性——静心。

那么,静心是什么呢?首先,静心不是集中精神。按奥修先生的说法:集中精神时有一个“自己”在专注,也有一个“客体”被专注,而在静心中,没有一个人在里面,也没什么在外面,它不是集中,内和外没有分隔,“内”继续流进“外”,“外”继续流进“内”,那个划分、疆界、界线不复存在,内就是外,外就是内,它是非二分的意识。

集中精神是二分的意识,因此集中会使人疲倦,当你集中精力时,你会觉得精疲力竭,无法长期集中精神,你必须休息。集中精神永远无法变成本性。而“静心”不会使你疲倦,静心不会使你精疲力竭,静心能变成二十四小时的事,整天整年都可以静心,它能变成永恒,它就是“放松”本身。

集中精神是一项行动,一项有意志的行动,而静心是一种没有意志的状态,是一种不活动的状态,它是放松。集中精神时,头脑由一个目的来运作:集中精神来自过去,然而静心并没有目的在背后,你并没有特别做任何事,你只是存在,没有过去,不被过去所污染,没有未来,免于一切未来,是它“自己”生长,你没有对它做什么,你并没有拔苗助长。如同春天来临时草木就自己萌动、生长一样。

那个奇妙的状态自然而然,随性无求,随遇而安:莫引导,莫控制,莫操纵,当你不强加任何规范在它上面——那个纯粹的没有规范的自发性状态就是静心。

其次,静心不是一种强迫的努力,如果它是被强迫的,它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强迫的事永远无法使你自然,不需创造不必要的冲突,这必须被了解,如果你给头脑一些吸引它的客体,它就有静心的自然能力。

静心源于喜欢。任何喜欢享受的东西才能深入我们的脑海。认识静、喜欢静,享受静才能追求到静。

静有身静、心静、脑静。他们以同一方式在进行,似乎从身体开始,经过心,到达头脑,然后超越头脑。当然,能够做到任何一静,都是非常珍贵的。

最初,修静需要一个空间和时间。在某个特定的空间——家,树林,河边等,这个特定的空间帮助我们达到目的;在固定时间修炼,夜晚,黎明或者你认为合适的时间。不过,道家最讲究的时间大概是子时、午时或者黎明时分。在同样时间和同样地方会在我们身体和头脑里创造对静心的渴望,在你里面有一个空间会被创造出来,形成条件反射,变成一个饥渴、一个渴望。久而变成自然,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方都可以入静。

儒、释、道都讲莫执。执着既帮助我们完成某件事情,也让我们拘泥于此、毁于此。执着于金银必毁于金银,执着于情必毁于情。所以,修炼静心也不必执着静心,放松而已。

道家讲“凝心”、“住心”、“起心”、“摄心”,实际上与“静心”大同小异。

凝心入定;即把意念专注一境。入定,就是进入禅定境界,使意念集中,杂念不起。

住心看净,净就是要达到心定念寂。看净,指认识和保持心性本净,其特点是“背镜观心,息灭妄念”。

起心外照。起,引也。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意念引向气穴,或身上某一部位。外照,即返照,把外驰意念返向于内。

摄心内证。对意念进行自我控制。内,指内心、精神。证,就是指证、净。妄念全无,一尘不染,心如止水。

道家修静过程中又有“静心诀”、“冰心诀”、“清心决”、“净心诀”等,不过是修静的初级阶段:排除干扰,集中精神而已。静修之后,获得一颗明净的本心,达到自然而然的状态。

2022年8月5日星期五,上阳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无极”“太极”与“虚灵”
[转载]再谈太极拳修炼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有所待原创/熊在上海
意念静功的调息调心与气随意转
? 练习道家太极拳,要克服的十大心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