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管理:第四种经济资源或第五大生产要素

管理:第四种经济资源或第五大生产要素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社会管理教研部 472000

 

 

1、管理的界定;

2.管理的性质分析;

3、管理之司职;

4、为什么需要管理;

5、组织的目标和管理的目标;

6、管理者的职责;

7、管理者技能要求;

8、管理职业化。

 

1、管理的界定

 

管理起源于人类的共同劳动和生活,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就必然有管理。通过管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有目的、有秩序地进行。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共存的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小至家庭、学校、企业组织,大至国家、社会,都与管理息息相关。

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指锁钥。《左传·僖公三十年》中说: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引申为管辖、管制之意,体现着权力的归属。,本意是治玉。《韩非子·和氏》中说: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引申为治或处理。二字连用,即表示在权力的范围内,对事物的管束和处理过程。

20世纪以来,管理理论的快速发展,管理科学以其惊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吸引了众多不同学科、不同职业、不同层次人员对之展开研究。学界给管理下的定义各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影响较大的有:其一是把管理看作是对组织资源或要素进行协调以达到目标的活动。比如:管理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类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活动;管理是由心智所驱使的唯一的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管理是为了完成组织的共同目标而从事的对人、财、物等资源的协调活动,等等。 其二是把管理看作是组织的某一专业职能或综合职能。比如,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管理是为达到定义明确的目标而承担的个人最终全部责任管理就是决策管理是一定的组织、经济、技术及工具的职能的总和1916年首开管理定义先河的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我国的几本管理学词典,表述上虽略有差异但都表达了管理是多职能综合的涵义。其三是把管理看作是一个活动系列,是连续的动态过程,能发挥多种作用,具有一定特征。比如,管理就是创造一种环境,使置身于其中的人们能在集体中一道工作,以完成预定位命和目标管理是一个决策,挖掘和创造自组织学习的过程管理是一种兼具科学性、艺术性的社会活动,其活动形式表现为决策、计划、组织、控制而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其四是把管理看作是一门艺术。比如, 管理是人对利用自然和人力资源实现目标的指导艺术管理……是艺术的艺术,因为,它是智慧的组织者;等等。

在这里,我把管理界定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或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力和职责,通过实施既定措施,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2.管理的性质分析

 

管理工作是独立进行、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并存于一个组织之中,才能保证组织目标的圆满实现。在某些时候,管理者参与做些作业工作并非坏事,这样往往有利于促进领导者与下属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但是,如果一位管理者把他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于从事作业工作而不是管理工作(新从基层提拔上来的管理者易于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他要么忘记了自己的管理者身份,要么还不了解管理工作与作业工作的区别,这样,他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称职的管理者。管理人员的工作,从本质上说,是通过他人并使他人同自己一起实现组织的目标。在通常情况下,管理人员并不亲自从事具体工作,而是委托他人去干,自己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计划安排、组织领导和检查控制其他人的工作。

管理是一门科学,由大量学者和实业家在总结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基础上形成,用以指导人们从事管理的实践。管理科学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工作者以这些管理的理论原则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又是一种艺术,即利用系统化的知识——科学并根据实际情况发挥创造性的艺术。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

管理有着广泛的应用,普遍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组织。国际性企业、小型企业、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以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 通信广播公司、财务公司、 咨询公司、其他各种服务性单位等营利性组织和政府、 军队、公安、大中小学、职业学校、医院、诊所、医疗保险单位、研究所、报社、博物馆、画廊以及大众性广播、邮电、各种基金会、联合会、俱乐部、政治党派、学术团体和宗教组织等非营利性组织。当然,不同类型的组织,由于其业务作业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差异,因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但从基本管理职能管理原理、方法来看,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具有相似性、共同性。

 

3、管理之司职

 

管理的司职也就是人们常说管理基本职能,分别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计划——计划是对未来活动进行的预先筹划。人们从事一项活动之前,首先要制定计划,这是进行管理的前提。计划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研究活动条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组织——计划要能够实现,还必须落实到各个环节和岗位,这是组织工作的任务。为了保证计划活动的有效实施,管理的组织职能要完成下述工作:设计组织、人员配备、开动组织、监视组织运行。

领导——为了有效地实现业务活动的目标,不仅要设计合理的组织,把每个成员安排在适当的岗上,还要努力促使每个成员以高昂的士气、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组织活动中去,这便是领导工作的任务。所谓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控制——控制是为了保证组织按预定要求运作而进行的一系列工作,包括根据计划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工作结果与计划要求间是否存在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产生后对业务活动的影响程度;在这些基础上,如果有必要的话,还要针对原因,制定并实施纠正偏差的措施,以确保计划活动的顺序进行和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控制不仅是对某时点以前的组织活动情况的检查和总结,而且可能要求某时点以后对组织的业务活动进行局部甚至全局的调整。因此,控制在整个管理活动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

 

4、为什么需要管理

 

组织的作用。人类懂得管理的作用,掌握管理技术,享受管理的好处,可以说由来已久。人类社会自从开始群居群猎时起,就知道合群抵御危险、征服自然,这种合群的目的无非是为了集结个人的力量,以发挥集体的更大的作用。合群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中普通存在的组织现象。可以说,有人类就有组织。所谓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但是组织的成员必须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共同努力去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这样,组织才能够形成一种整体的力量,以完成单独个人力量的简单总和所不能完成的各项活动。实现不同于个人目标的组织总体目标。

管理是组织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协作劳动的必然产物,人们只要需通过集体的努力去实现个人无法达到的目标,管理就成为必要。管理是协调个人努力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 并执行生产总体的活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指挥之于乐队,就像管理人员之于企业,他们的存在是确保组织各项活动实现预定目标的条件。不能想象,如果没有管理人员及其管理活动,人类能够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能够修筑万里长城、建造金字塔、兴办水陆交通事业。同样不能想象,没有管理,工厂的生产活动能够如愿地生产出产品来。管理是人类活动中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组织活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对于管理的需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壮大而日益明显的。如果说简单的组织只需要简单管理,因而管理的重要性还不显得十分突出的话,那么时至今日,社会和经济已获得高度发展,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组织面临着环境越来越不确定,业务作业活动越来越现代化,在这样的时代中,管理越来越成为影响组织生死存亡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非常强调管理的重要性。如有人把管理看作是工业化的催化剂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土地、劳动和资本并列成为社会的四种经济资源,或者同人类、物力、财力和信息一起构成组织的五大生产要素。还有的人则把管理、技术和人才的关系比喻为两个轮子一根轴。不管具体说法如何,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使现有的资源获得最为有效的利用。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但由于极度重视管理,并在管理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从而使自己从资源贫乏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良好的管理可以使一国的经济获得迅速发展,不良的管理只会造成资源利用上的极大浪费。现在有一种看法,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经济不发达,根本原因就是因为管理不善造成的,其中的道理已不言自明。

管理是促进作业活动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和保证。组织中的活动包括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两大部分。组织是直接通过作业活动来达成组织目标的,但组织为了确保这一基本过程(对企业来说,该基本过程就表现为生产过程)顺序而有效地进行,还需要开展另一项活动——管理。

 

5、组织的目标和管理的目标

 

一般说,管理并不存在自己独立的目标。管理不过是组织中的一个器官,是为服务于组织而存在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而应该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管理。因此,管理的目标是与组织的目标联结在一起。概括地讲,管理就是要促使组织有效地利用资源而达成组织的目标。具体地,可从如下三个角度全面地衡量管理促进组织目标实现的情况。

⑴组织的产出目标。一个组织要开展活动,必须具有人、财、物和信息资源。组织所获得的这些人力资源、金融资源、物资资源和信息资源,就构成了组织的投入。对资源或投入的运用,就可以产生组织的成果。成果是组织活动过程的最终结果,通称为组织的产出。其具体表现可以是医院中治愈的病人,学校中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制造业企业中生产的产品,以及服务业企业中提供的各项服务,等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其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各不相同,但从一般的规范角度看,任何成果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和衡量: ①产量与期限。产量是从生产多少产品或者提供多少服务项目角度来反映产出水平的。生产的产品数量可以实物指标(如制造了多少吨钢材、生产出多少台机床等),也可货币指标(如产值、销售额等)来衡量。至于提供的服务数量,在实物指标上表现为处理了多少维修任务,接待了多少客户,答复了多少个电话等,这些在价值指标上的表现就是完成了多少营业额。②品种与质量。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项目,都必须按照顾客对其需求的类别和特性来提供。电冰箱如果不能制冷,其质量自然是不合格,而电冰箱的款式、颜色要是不符合顾客的预期,也难以适销对路。因此,质量和品种是对产出的更内在、更本质的规定。对质量的测定,可以通过产品的次品率、退货率,服务中的差错率,以及顾客的投诉等来反映。③成本花费。企业要将资源转化为成果,最理想的要求是使产出的产量和质量控制在既定的成本花费之内。这种控制通常是建立在拨给一个单位的经费预算上的。典型的经费预算是直接依据所产出成果的产量和质量来规定该项活动的成本花费标准的。

⑵组织的效率与效果。组织的绩效目标是对组织所取得的成果与所运用的资源之间转化关系的一种更全面的衡量。组织的绩效高低,表现在效率和效果两大方面。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值。例如,设备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资金周转率以及单位产品成本等,这些是对组织效率性的具体衡量。由于组织所拥有的资源通常是稀缺、有价的,所以管理者必须关心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给定的资源投入,如果你能获得更多的成果产出,那么你就有了较高的效率。类似地,对于较少的资源投入,你要是能够获得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成果产出,你便也有了高效率。

然而,管理者仅仅关心组织活动的效率还是不够的,管理工作的完整任务必须是使组织在高效率基础上实现正确的活动目标,也就是要达成组织活动的效果。效果的具体衡量指标有销售收入、利润额、销售利润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利润就是销售收入与所销售产品或服务的总成本的差值。利润是经市场检验的衡量效果的一项客观的指标。

效率和效果是两个有联系但并不相同的概念。效率涉及的只是活动的方式,它与资源的利用相关,因而只有高低之分而无好坏之别。效果则涉及活动的目标和结果,不仅具有高低之分,而且可以在好和坏两个方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差距。如果高效率是追求正确的做事,好效果则是保证做正确的事。在效果为好的情况下,高效率无疑会使组织的有效性增大,但从本质上说,效率性和有效性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时,一个企业的效率可能比较高,但如果所生产的产品没有销路,或者说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这样效率越高反而会导致有效性越差,因为此时产品生产得越多,库存积压也就越多,从而企业赔钱也越多。所以,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应该一方面既能指出应当怎么做才能使组织保持高的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指出应当做什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这样组织才具有最大的有效性。

⑶组织的终极目标。根据组织的性质不同,组织的终极目标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一些组织以追求利润和资本保值增值为主要终极目标,这样的组织被称为营利性组织;另一些组织则以满足社会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为主要终极目标,此被称为非营利性组织。与营利组织终极目标的实现程度可以通过经市场检验的较为客观的绩效指标来衡量不同,对于非营利性组织来说,其终极目标的实现情况往往须依赖一些定性的和相对主观的指标加以衡量。但不论组织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有何差别,管理工作的使命任务基本上是一样的,即都要使组织以尽量少的资源而尽可能多地完成预期的合乎要求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管理。

 

6、管理者的职责

 

管理者是组织的心脏,其工作绩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组织的兴衰成败。所以,美国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这样说,如果一个企业运转不动了,我们当然是要去找一个新的总经理,而不是另雇一批工人。管理者对组织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究竟有什么标准来划分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管理者的职责与作业人员有什么不同?一个人需要具备什么技能才可成为有效的管理者?

我们可以从组织的不同角度来分辩各种类型的管理者,首先从组织的管理层次来看,管理人员可以区分为:基层管理人员,亦称第一线管理者,他们处于作业人员之上的组织层次中,负责管理作业人员及其工作。在制造工厂中,基层管理者可能被称为领班、工头或者工段长;在运动队中,这项职务是由教练担任的;而学校则由教研室主任来担任。

中层管理人员,他们是直接负责或者协助管理基层管理人员及其工作的人,通常享有部门或办事处主任、科室主管、项目经理、地区经理、产品事业部经理或分公司经理等头衔。这些人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在组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处于组织的最高层,主要负责组织的战略管理,并在对外交往中代表组织的官方身份出面。这些高层管理者的头衔有如公司董事会主席、首席执行官、总裁或总经理及其他高级资深经理人员,以及高校的校长、副校长和其他处在或接近组织最高层位置的管理人员。

管理者所处的具体组织层次不一样,他们的头衔也各式各样,但他们的工作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都是同别人一起并通过别人使组织活动得以更有效地完成,因此,管理者在相当程度上也就是领导他人的人。

作为管理者,不论他在组织哪一层次上承担管理职责,其工作的性质和内容应该基本上是一样的,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几个方面。不同层次管理者工作上的差别,不是职能本身不同,而在于各项管理职能履行的程度和重点不同。高层管理人员花在计划、组织和控制职能上的时间要比基层管理人员的多些,而基层管理人员花在领导职能上的时间要比高层管理人员的多些。即便是就同一管理职能来说,不同层次管理者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工作的内涵也并不完全相同。例如,就计划工作而言,高层管理人员关心的是组织整体的长期的战略规划,中层管理人员偏重的是中期、内部的管理性计划,基层管理人员则更侧重于短期的业务和作业计划。

从工作的专业性质来看,管理人员可以区别为:综合管理人员,指的是负责管理整个组织或组织中某个分部的全部的管理者。对于小型组织来说,可能只有一个综合管理者,那就是总经理,他要统管该组织中包括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等在内的全部活动。而对于大型组织来说,可能会按产品类别设立几个产品分部,或按地区设计若干地区分部,此时,该公司的综合管理人员就包括公司总经理和每个产品或地区分部的总经理,每个分部经理都要统管该分部包括生产、营销、人事、财务等在内的全部活动,因此也是全面管理者。

专业管理人员,也就是仅仅负责组织中某一类活动或业务的专业管理的管理者。根据这些管理者所管理的专业领域性质的不同,可以具体划分为生产部门管理者、营销部门管理者、人事部门管理者、财务部门管理者以及研究开发部门管理者等。这些部门的管理者,可以泛称为生产经理、营销经理、人事经理、财务经理和研究开发经理等。对于现代组织来说,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环境的日益复杂多变,管理工作的专业分工也变得日益重要。可以认为,专业管理人员是从组织纵切面细分的角度对管理的分类。不同专业领域的管理者,他们在履行管理职能中可能会产生具体工作内容侧重点上的差别。例如,同样开展计划工作,营销部门做的是产品定价、推销方式、销售渠道等的计划安排,人事部门做的是人员招募、培训、晋升等的计划安排,财务部门做的则是筹资规划和收支预算,他们在各自的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规定上都表现出很不相同的特点。

 

7、管理者技能要求

 

每位管理者都在自己的组织中从事某一方面的管理工作,都要力争使自己主管的工作达到一定标准和要求。管理是否有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是否真正具备了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

首先是技术技能,是指从事自己管理范围内的工作所需的技术和方法。如果是生产车间主任,就要熟悉各种机械的性能、使用方法、操作程序,各种材料的用途、加工工序,各种成品或半成品的指标要求等。如果是办公室管理人员,就要熟悉组织中有关的规章、制度及相关法规,熟悉公文收发程序、公文种类及写作要求等。如果是财务科长,就要熟悉相应的财务制度、记账方法、预算和决算的编制方法等。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训练下属人员或回答下属人员所做的各种工作。具备技术技能,方便更好的指导下属工作,更好培养下属,由此才能成为受下级成员尊重的有效管理者。对中上层管理者来说,掌握技术技能的必要性可稍少些。

其次是人际技能,是与组织中上下左右的人打交道的能力,包括联络、处理和协调组织内外人际关系的能力,激励和诱导组织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能力,正确地指导和指挥组织成员开展工作能力。人际技能首先要求管理者了解别人的信念、思考方式、感情、个性以及每个人对自己、对工作、对集体的态度,并且认识到别人的信念、态度、观点与自己的不一样是很正常的,承认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信念,这样才能与别人更好地交换意见。其次,要求管理者能够敏锐地察觉别人的需要和动机,并判断组织成员的可能行为及其可能后果,以便采取一定措施,使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最大程度地一致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许多研究表明,人际技能是一种重要技能,对各层管理者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同等条件下,人际技能可以极为有效地帮助管理者在管理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其三是概念技能,是指对事物的洞察、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管理者应看到组织的全貌和整体,了解组织与外部环境是怎样互动的,了解组织内部各部门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管理部门或科室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是概念技能的重要表现之一。管理者能够快速、敏捷地从混乱而复杂的动态情况中辨别出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抓住问题的起因和实质,预测问题发展下去会产生什么影响,需要采取什么措施解决问题,这种措施实施以后会出现什么后果。形势判定能力是概念技能的又一表现。管理者通过对外部和内部形势的分析判定,预见形势将朝什么方向发展,是顺我、还是逆我,以便充分利用好形势发展组织的事业,同时采取措施对付不利形势,使组织获利最多或损失最少。各种研究表明,出色的概念技能,可使管理者做出更佳的决策。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来说尤其重要。

这三种管理技能是各层管理者都共同需要掌握的,区别仅在于各层级管理者所需掌握的三种管理技能的比例会有所不同。

 

8、管理职业化

 

职业管理者是指那些接受专门管理训练的、在经理市场上自由流动的、通过管理劳动而换取薪资报酬的人。管理工作是否谁都能干?管理者是否需要像医生、律师或会计师一样成为职业工作者?尽管理论界目前对管理职业的认证还没有完全统一的看法,但从应用方面看,管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已经迫使人们对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的专家资格形成了比较确定的认识。历史上,美国西部铁路公司在19世纪中叶发生的两辆客车迎头相撞事故,促使该公司最早采用了由支薪经理来代替所有者行使管理职能的崭新的管理制度。从那时起,专职经理日益上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不过,在所有者和管理者刚开始实现分工的年代里,管理工作还主要是由懂业务技术的硬专家来承担。随着社会的发展,仅由精通一门技术的专家来管理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所以逐渐演化为由工商管理学院培养出来的管理人才来实施管理。这类新的管理专家所具有的管理技能已经大大超出技术技能的范围,所以被称软专家

西方国家在19世纪中期以前,经济组织中所有权与经营权未分离,管理职能没有完全独立出来,因此没有职业化的管理阶层(或称经理阶层、企业家阶层)。后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工作的难度加大,使得有的资本家感到力不从心,从而开始聘请有专门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靠领取薪资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管理人才来代行管理之职。据调查,美国500家大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中有71.8%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出身于工程技术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仅占28.2%。法国A类公务员(业务类中属于领导职位的公务员)百分之百是法国国家行政学院的毕业生。各国的军事指挥官也越来越多地为军校毕业出来的。看来各行各业中管理工作的专业化(这里指专门化),并逐步形成职业化的管理人才队伍,这已是客观形势之趋。

管理工作要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经理市场的发育就是一大先决条件。成熟的经理市场将优秀管理者的才看作是一种稀缺商品,从而雇用这些管理人员的组织需要为这些稀缺商品付出相当高的价格(包括年薪工资、红利和股票期权等报酬)。杰出的管理人才,就像职业体育运动的超级明星一样,成为企业不惜重金争聘的对象。

 

2014717星期四,三门峡上阳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鲁克:管理者的基本活动
管理者
马工程《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
喜马拉雅FM、3
面试被问你打算怎么做管理?
管理者的五基本工作,你都做到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