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转载]古玉价值判断中的世俗化(非原创)

                         

    这也许是人们不愿意听到的话题,但却又是摆在我们面前毋庸置疑的一个现实: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世俗化倾向,已经毫不声张地渗透到了艺术品收藏领域的各个角落—古玉收藏也不例外。这种现象集中地体现在时下古玉价格与价值的严重背离以及古玉与新玉价格出现严重反差的事实,显示了国人在古玉收藏认识上的浮躁、急功近利和文化底蕴严重不足的现状。这种现状日渐为世俗认同并影响市场,更足以导致古玉价值观的畸形态势以及在收藏方向的失衡和混乱。

    一、伴随着奢靡之风的日渐盛行,古玉的文化载体几成“鸡肋”,“以玉比德”的尚玉精神受到严重挑战。一个很显见的现象是,古玉的价格已不再是其自身各种价值因素的真实体现。因此,价格只是一种直观的、有形的、赤裸裸的金钱交换,而那些无形的价值内涵(比如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价值)已经完全从价格定位中被剥离开来。从近年来各种规模不一的拍卖活动和民间交易的结果看,在可资借鉴的实例中,以明清玉为主打的近代玉器,其价格已远远超过了汉唐乃至更久远时期的古代玉器。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于玉器的热爱,仅仅满足于一种祈富求安的时尚追求和物质炫耀,而对于远古玉器所承载的深厚博大的文化内涵,却早已失去了关注的兴趣和拥有的欲望。能不能这样认为,这种看似寻常的表象的背后,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反映出商品化社会特征下一部分国人浮躁媚俗的心态和文化底蕴的先天性不足?以2006年底某地举办的一次玉器拍卖会为例,一件清碧玉大瑗的拍出价为80万元,一件清十二章纹圭璧拍出价为150万元,一对清白玉立像更是拍出220万元的高价。而同年国内某著名拍卖公司举办的中国玉器专场春拍中,成交价格前十名却都是清一色的清代玉器。与此同时,高古玉价位则是低迷如常,有的甚至出现了跌价倒退的现象。一位藏家慨叹说,他于三年前以8万元人民币拍得的一件战国玉器,目前已经跌到6.8万元人民币的行情。显而易见,古玉与近代玉器的价格落差已经远远超出了玉器本身所具备的应有的价值因素。这种不同时期的古代玉器在时下人们实际生活中的接受状态与价值判断结果,有着非常明显的功利化因素。在人们的心目中,古玉已经等同于一件进入市场后普通的世俗化商品。在它身上,那种深刻、神秘、威严的巫神及帝王之气,已经在那种热闹的物钱交易中荡然无存。对于它们,一部分人退避三舍,是因为再也无法领悟在它们身上所透露的灵气和精神,是因为看不懂真赝读不懂意蕴;一部分人漠然,是因为追求的是时尚而内涵反而是一种廉价的东西。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接受它们,但大致是因为受了潮流的推动或者多少在投资上存在着一种投机的心理——曾经看到偶尔创造过不菲的拍卖纪录的一些古玉,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被不断地在各个拍卖场轮番叫卖,虽不失为一种投资运作方式,但也应该是此种现象的最好注脚。而这种注脚,是一种急功近利式的投机作业,并不能为提升古玉的价值带来任何积极作用。炒作只是种获名获利的手段。古玉的珍贵,贵在其神圣、庄严和深邃的政治、宗教和美学色彩以及物质成果的不可再生性上。“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周礼.春官》),在其时,显示不同形制与规格的玉器,代表了不同的爵位等级,本身就具备了不同的价值象征。而“君子比德于玉”的传统崇玉思想,又给古玉的外壳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精神袈裟。因为每一件玉器,不管是诞生于刀耕火种还是如火如荼的岁月中,都寄托着古人虔诚的心灵,凝聚着先人们大彻大悟般的智慧和感情。而凡此种种,才是我们理解并确定古玉价值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它显然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有价值的隐性内涵,这种隐性的价值内涵,虽然不能量化,但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合乎情理和逻辑的价格判断标准。而只有发现并发掘出这种隐性的古代玉器价值内涵,才算是既体现了今人对古代艺术家劳动成果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又确实从价值认可上真正彰显出华夏文明的光彩和辉煌。

    二、古玉虽美但人心已不古,市场经济急风骤雨般的侵蚀使古玉作为艺术品的功能慢慢消失,从而日渐成为财富领域的宠儿和金钱的奴隶。在赝品遍地的所谓“艺术品市场”,玉器交易则显得空前的活跃。古玉自然不在其下。在这种空前活跃的交易中,财富的诱惑理所当然占了主导性地位。因此,将古玉与艺术品放在一起论说,在许多人眼中也变成了一种扯淡。这种状况所形成的直接恶果是,古玉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越来越被疏离,而且日益遭受着严重的亵渎或糟蹋。人们对于古玉的喜好,只是兴趣于变通为金钱的能量——固然也有对于美的关注和欣赏的情况,但那种关注与欣赏,主要也是建立在它能带来更多的金钱兑换空间和升值潜力的基础上。在如日中天的古玉收藏界,据说生坑玉器的交易价格要比熟坑的高30%左右,而那些因为反复盘玩又不断传承而慢慢缺失了年代信息或改变了古旧痕迹的真古玉器,在玉商眼中往往因为其“不开门”而又遭到冷落或鄙视。其原因盖缘于此。在古玉收藏与交易界,除了有真与赝的区别之外,对真品根据其时代特征明显与否(即所谓“开门”、“不开门”之说)也有非常明显的价格差异。有些器型奇巧而无法以标准器比照,或者质佳、地域条件好而沁色单调,或者赏玩有年而使真古信息改变等等的古玉,少有人会珍视它们奇美和别致的艺术内涵,更不去探究它们的信息奥秘与非同一般的表里美质,若是流传于世间,便极易为藏者或商人所蔑视甚至被无情地打入冷宫。这种人为的冤假错案,无疑是对古代文化的另一种扼杀。显然,在一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里,将古玉作为纯粹的金钱交易,被视为天经地义。因此,容易为世人认可了的古玉才能容易变成金钱,这也便成了业内通行的硬道理。这里,表象的真实是决定含金量的因素,而内涵已不再重要。这样做的好处当然走到了一条捷径——不用耗费力气而能得到真品,并且具有相当的保险系数。而坏处则在于玩玉变味成了只玩金钱,全然忽略了其中足以陶冶人性情的精神因素,并且,毋庸置疑,无形之中也有意无意地助长了一种不需要科学精神、不尊重古代文明的世风。在一个市场经济全盘渗透到社会生活每个角落的今天,古玉的魅力只是在于它“开门见山”的经济价值,而内涵只是一种附庸,艺术同样在世俗的催化下一天天地沉沦,这,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了?经济价值虽然不失为物品质量的现实标尺。但艺术品价值完全为物欲化了的市场所操控的结果,必然使艺术成为金钱的附庸或奴隶,其价值也无所谓价值,而只是一种缺失文化含量而沾满铜臭味的商品。

 

    三、当浮躁的、急功近利的利益追逐成为了古玉收藏的时尚与主流的时候,一些主题低俗、题材平庸、风格陈旧的近、现代玉器则应运走红,是构成时下古玉价值无法高扬,而审美情趣日益衰微的主要原因。明清玉器尤其是乾隆时期的玉器,常常因藏家的热捧而创造出惊人的价值纪录。而当代琢玉大师的一些作品,也常常以天价之值成为耀眼的亮点。据说某些大师的玉牌雕琢的工价,已经从几年前的三五千元单价而飚升到万元甚至数万元之上,有不少还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有报道沪上某玉雕大师雕刻的白玉仔料牌饰,从前两年的售价每块仅为4万—5万元已经急剧涨至每块20万元之多。北京的一家拍卖公司在2005年春拍中推出的一件现代玉雕大师的作品“吉祥如意”更是拍出了880万元的天价。不可否认,在令人神迷目眩的近、当代玉器作品中,自然不乏质佳、工精、题材新颖、构思奇巧的优秀作品。但就总体而言,纵观这些无论是明清或新时代的那些“大师”玉器,除了在材质上以和田玉为主流以致无可挑剔外,其剩下的价值也许大致体现在工艺水平的进步和琢磨的精巧上。一句话,就是“手艺”的PK。若以立意或艺术创意而论,则已经很难找到新意迭出的时代特点和创造天才,更多的,是程度不一的衰落或倒退。但这种现状,其所以能成为玉器交易的主流,恰恰是因为它完全迎合了人们对于玉器赏玩的世俗化要求。在这个极为普遍的事实背后,实际上体现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古玉收藏取向:唯“白”是求——质“白”当然为其一;而玉器的题材、内容、主题等等通俗明“白”、口采吉利而一目了然也是人们所执意偏爱的一个重要方面。马上封侯、官上加官、望子成龙、一路连升、多子多福、龙凤呈祥……那些包含了云云众生吉祥题旨的玉器完全成了人们炙手可热的追捧之物。无可否认,心怀美好的祈求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一旦这种心理活动被迷信化并且左右着艺术创作成果的价值(我们把所有的古代玉器都应视作为艺术创作成果)的时候,其消极影响便成了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举例说,一件马背上爬着一只猴子的玉佩,除了因取其谐音而让人生起“马上封侯”的那种祈求升迁的俗不可耐的联想外,还会有哪些更深的底蕴值得人玩味?还能让人激发出更美的联想和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反之,一件即便是现在看来普通而玉质又不是那么讨人喜欢的汉代或者年代更久远的玉佩,它让你所看到的,不仅仅是古朴,而是凝结了更多更深刻的历史、社会、文化、美学内涵值得你去探索或玩赏,它会带你到更宽广的思维领空,让你去体味历史、体味文化及美。那件距离我们那么遥远和陌生的古代玉器,它采用了什么样的材质和工艺?它的使用对象属于哪一个等级?它的题材的时代意义是什么?它的风格特点是如何体现的?等等。总之,它不仅仅是一件玉器,它是一个让你永远去思索永远去咀嚼的谜团。这个思索和咀嚼的过程,便是你在对于一件古玉的欣赏中得到文化的陶冶和美的享受的过程。“玩赏”的意义,不是在于它为你提供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在于它为你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精神与道德升华。显然,在时下的情势下,此说大概未必合乎时宜,但正是由于“流行时宜”与传统的崇玉价值观的严重反差,才让我们不能不重新思考:如何以我们的操守,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潜心发掘并发现华夏古玉真正的文化要素和价值内涵,来弘扬并推动玉文化的进步!

 

  四、部分媒体的非常态渲染和庸俗化恶炒,促使人们的投机心理空前膨胀,玉文化的普及无法摆脱金钱的浸染,古玉收藏的理念日益走向偏狭。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种鉴定和与之相关联的媒体宣传活动,对于传播古代艺术品的历史与文物价值,普及文化与美学常识,激发人们热爱华夏文明、探求科学精神等方面,无疑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但不能不看到,正是这种一哄而上的无节制的热潮,以及某些媒体在导向和定位上的问题,同时使人们的浮躁心态空前活跃,而投机心理也愈益膨胀。一些媒体不惜黄金时间或黄金版面,纷纷设立专题节目或专栏,宣传艺术品投资的知识、理念和技巧。古玉同样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一些长期潜心于文博及考古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从书斋中走了出来,走进各种媒体镜面和鉴定现场,在履行着知识传播的任务的同时与人们进行零距离的交流。这一方面固然是改革开放以来莺歌燕舞盛世时势的最好体现,同时也让历史与艺术从高深的殿堂中走进了民间,对于现实的文化熏陶和娱乐人生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但遗憾的是,古玉与其他一切古代艺术品一样,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学科门类,却并不能因为通过这种简单直观的媒介形式而能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也就是说,在一个文化准备尚不充分的民族群体中,对于某个学科的普及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试想,近万年的玉文化史,从先人的用玉制度、材质、工艺,还有文明传承、传统文化与雕塑美学,以及宗教和历史内涵等诸多方面,能通过这种浮光掠影式的点评获得真谛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而媒体对于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工作,似乎还显得耐心不足。因此,决定媒体收视或发行率的亮点,也许更值得媒体本身的关注。于是,真正能刺激人们兴奋点的地方,则在于那些各类艺术品包括玉器的天价因素。对于真赝判断及知识探求的兴趣,也多是建立在真赝之间巨大的价格差距上。于是一些更有眼球效应的说法、响亮的调子和醒目的标题不断地出现在各种媒体或言论中,可是不同的声音几乎重复的是同一个调子:金钱!昭示着财富的矿藏在等待着每一位幸运者,而在你成功的路上,知识、劳动与努力是完全可以忽略的。但恰恰相反,这里所忽略掉的,是这种炒作背后的接受状态以及由此而引出的负面效应。直率地说,在一个文化及文明程度尚较欠缺和薄弱的群体中,在对于古玉以及一切古代艺术品收藏鉴赏的心理和学识准备尚不够充分成熟的情况下,这样的热炒与宣传也只是一种股市版本式的普及。在对艺术知之甚少的前提下,去判断艺术品的价值与价格,就像人们在对股市的是非深浅完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贸然去投身股海,道理是如同一辙的。而不同的是,由于真古玉的含金量和对于它“验明正身”的知识量更大更丰富,由于它确实不会去青睐那个文化底蕴不够丰盈的群体,因此这种炒作的风向势必常常会转移到时作新玉,而又因为对天价新玉的追捧,导致了古玉价值的失缺和价格的一蹶不振,从而导致了古代艺术品的严重贬值和人们对于古代文明的漠视,那样的事情,就远不是一言以蔽之的问题了。

 

  五、改变滞后的现行政策与僵化的价值规律理论,打造真正能体现艺术品市场规律的古玉价值体系,引导古玉收藏的健康走向,是时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需要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现有的文物政策,出于宏观上的考虑,规定了民间艺术品收藏的合法性方式,较之之前封闭保守的法律文本,无疑具有突破性的进步。但也不能不否认,在实际操作中,它在可行性方面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却在某种程度上扼制了某些艺术品(包括古玉)的正常交流与流通,从而大大影响了古玉等艺术品自身价值的合理体现。传统意义上的价值规律是否同样适用于作为特殊商品的艺术品上,也是一个需要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决定商品价值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供求关系”决定市场价格?这些已成经典的规律,对于如一切古代艺术品包括古代玉器之类的成品是否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效用,是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的。在古玉的文化普及尚处于未成熟阶段的今天,在国人对于博大精深的玉文化乏有认识的情况下,古玉在市场中的流通必然会受到严重遏止,“市场需求”也就无法以正常的商品交易规则来衡量。这样的情况下,古玉价值得以扭曲的事实便必然会存在。

 

  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为我们对古玉的价值判断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在打击古玉非法交易的同时有效保护人们收藏古玉、珍爱古玉和弘扬玉文化的热情?如何让人们在学习、探究和接受历史、文化和审美知识的同时,让古玉的真正价值得到日益彰显?不能不认为也是目前艺术品市场中的一个当务之急。笔者认为,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可以通过一些严密的监控和防范措施来制止并打击非法文物交易活动,但国家的文物政策应该保护既定为收藏事实的艺术品流通活动。凭借慧眼对出土古玉从民间、地摊、店肆等不同途径、不同环节间接获取从而成为自己的藏品,就不能永远让其成为“见不得婆婆的媳妇”。对于那些既成事实的状况,以宽松开放的政策予以疏导比一味通过条文堵塞也许更好。其次,我们应该承认,传统经典的经济学原理和市场规律,对于物质生产的成果在进行市场商品交易时也许都是适用的,而它的缺陷正是没有揭示出精神生产成果的价值规律,因此对于诸如古玉一类的艺术品门类,也许要重新调整既有的衡量和判断视角。一件古代艺术品,无论从选材、构思、雕琢来看,都是饱含了特定时代特定社会艺术创造和智慧积淀的结晶,在价格判断中,这种丰富厚重的价值资本即便是无形的,但却是重要的,绝对应当成为我们首要的考虑因素之一。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进入流通领域的物品的价值,首先也是决定于接受对象的价值观念。因此,正确的收藏观和艺术品价值观的引导和确立,更是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一切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去做。再次,坚持不懈地弘扬玉文化和切切实实提高国人的整体文化素养,是从根本上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的必由之路。古玉的内涵非常广泛,它几乎囊括了社会学、矿物学、地质学、物理与化学、人文与美学等等各方面的学科与知识,因此,可以说,古玉之魅,是无所不及的。玉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任重而道远。在各种轰轰烈烈的寻宝、赛宝和鉴定活动之外,需要我们去做的,恐怕还有更多更艰巨的工作。直至有一天,当人们真正从一件古玉身上读到了中华民族深厚博大的历史文化,当人们在欣赏古玉的同时让自己的精神同样得到了净化和升华,那么,古玉不菲的文物、美学乃至经济价值,也就自然会真实地凸显在我们的面前了。

 

文章来源:《收藏界》--李惠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论为什么宓皇玉玉器值得收藏投资
专家解读玉石投资攻略
解读博物馆古玉(二十七)
你家中装修有用到瓷器吗?
【识玉】琢玉天成
浅谈黄龙玉前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