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出题小议

   纸笔测试仍然是数学教学中方便快捷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校教研组的测试研讨活动中,几位教师对给学生做的测试题的难度问题进行了讨论。

“教师出的试题,学生都考得出,这说明试题出得太简单容易,这种试题的水平低,考不出真正的成绩。”

“照此说法,教师出的试题,学生都考不出,这样的试题水平是最高吗?”

“你们两位教师的意见都有片面性,出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

细听这几位教师的议论,虽然各人的意见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从学生这个角度来考虑试题。认为试题难,是难学生;试题易,是对学生降低要求;试题要兼顾每一个学生。假定由前两位教师出题,其难度悬殊程度必定很大,这样,试题也就失去了一定的客观标准,因此,不容易有效地检测学生的学习质量。由于失去出题的客观标准,就可能导致题目的设计和选择比较随意,有时会令学生无从下手。

譬如,某校一年级下学期的期末测试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教室里有25张桌子,20条凳子,请问老师几岁?题目的答案有三个选项:A是不能计算,没有答案;B 25+20=45岁;C 25-20=5岁。该校4个班级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都选择了B45岁,而非正确答案A项。不少数学教师都知道,这样的题目,曾经作为研究中国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现状的一个调查题出现在学生的试卷上,从研究的角度看,这样的题目不仅无可厚非,而且还别出心裁。但是,正如看到试题的网友在网络上的热议:“这个题目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了。” 而从实际的学习情况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认识还刚刚起步,因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经验还十分单薄,较难分辨数量之间的实质性联系。

由此看来,处于教学监控环节的纸笔测试题,在设计时需要遵循客观的标准。这个客观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应该掌握哪些基础知识,掌握哪些基本技能,掌握到什么程度,都有很明确的质与量的规定。教师对这些应该十分清楚,在测试时过与不及都是不恰当的。而在检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检测学生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这就对试题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水平。

按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出的试题,才能真正地检查出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通过这样的考试,也能客观地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是考得出还是考不出,考得好还是考得不好”,不是出试题的客观标准,仅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一个侧面。假若试题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出的,学生又能考得出来,这是大好事,而不是什么“题目容易”,这恰恰说明教与学的质量都过了关;假若试题是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出的,但学生考不出或考不好,这就不是“试题出得难”,而是教学出了问题,要好好检查与反思,对症下药地采取改进措施。

在掌握出题的客观标准时,还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双基内容是出题的重点,在整个试题中要占较大的比重。二是注意试题的知识广度与深度,广度是指出题时要兼顾全面,试题不要集中在某章某节的内容。深度是指考虑基础知识的纵横联系和思维水平,学生平时做过的题目,不要原封不动地搬到试卷上,可以变换形式,注意综合性和适度拓展。当然,在广度和深度方面,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判断,不能一味求广求深,以致学生觉得面目全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对于纸笔测试而言,较难检测出学生的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出题的过程中,可以考虑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收集一些数学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解决给定问题的基础上,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给出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进一步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可以提供一些用于探索数学规律的素材,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感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综合,经历不完全归纳的过程,探索材料背后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在测试中经历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既检查学生探索规律的能力,也为学生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提供载体。这样的命题理念,实际上将测试也当作学生数学学习和提高的过程。

在掌握出题客观标准的基础上,还要重视试题本身的形式应是多样的。填空、选择、解释、问答、判断、改错等各种题型都应该兼而有之,适量搭配。因为,学生完成试题所用的时间一般都比上课时间长,而且是持续进行,中间不能外出休息。考试的时候,学生的大脑活动处于高度紧张与集中状态,方式多样又有变化的试题,既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保证学生集中精力做完试题,而且也是对大脑紧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调节”。人的大脑由于对某个对象特有紧张的活动往往会产生抑制,这时换一个对象常常会引起新的兴奋,这种大脑活动的对象的转换就是“积极的调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积极的休息”。方式多样又有变化的试题能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大脑处于良性工作状态,有助于发挥真实水平。

当然,出题时要仔细斟酌每一道题的意图,避免测试题目意图模糊,更要避免题目的表述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歧义或者争议,导致题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同时,也要杜绝人为编造的现象。例如,某校三年级的测试卷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明明家有一块长方形菜地,长是25米,宽是160分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这一问题主要检测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的问题,但由于题目中给定的宽人为地改成以分米作单位,使得学生计算错误。这种“陷阱”不符合实际生活中的常理,一般不可能长是以米为单位,而宽在正好是16米的情况下却以分米为单位。

综上所述,出题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出题的恰当与否常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因为遇到难题、怪题、偏题而考不好,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产生自卑感而对学习丧失自信心。同样,如果学生在考试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满分,也会使学生产生对知识掌握轻而易举的错觉。所以,教师对出题一定要深思熟虑,让每一份试卷犹如一面平整光滑的明镜,能照见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与不足,也能让教师看到自己教学中的优点与缺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进行“说题”比赛
第二学期期末检测试卷分析
四年级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1
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
高中数学教学常规及检查要求
怎么上好高三数学复习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