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实验从理念走向实践

新课程实验从理念走向实践

 


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始终坚持“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儿童发展”这一理念,以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课堂教学变革为主线,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依托,以师生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注重校本培训,强化校本研究;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成长,在改革中发展,积极推进新课程实施,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

一、抓住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校的血液,是课改实验的主力军,其理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程度决定了课改的成败。为实现“谁最先掌握规则,谁就能领跑”的目的,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我们明确了“以校本培训促进观念转变,以校本研究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设思路。

(一) 注重校本培训,转变教育理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的前提和关键,实现观念转变的基础是培训。因此,教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几年来,学校始终以教学为中心,抓实抓好教研活动的开展工作。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成立了校长任组长、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教务处和学年、学科组长参加的教研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培训方案、走进新课程活动方案、健全了学校、年组、个人教研活动计划,形成了三级教研活动网络。

为尽快提高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适应新课改需要,我校拓展培训途径,以“走进新课程” 为主题,以“三化”(制度化、多样化、层次化) 为实施策略,以“科研论坛”为载体,认真落实县局下发的“六个一”教研制度,开展了多形式、多层面的新课改培训学习,为教师重塑课程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以制度化的理论学习来武装教师的理论头脑。一般学校教师的业务学习无非就是组织教师读一篇杂志上的理论文章,或对近期所听之课进行评议,或组内进行集体备课,很少对理论方面研究,因而这种实践缺乏理论上的指导,带有浅层性和许多盲目性。我校业务学习加强了对学科专业理论的学习,规定每学期至少有五次以上的理论性专题学习,用理论支撑课改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的形式有:(1)心得交流式学习。倡导读专著、读名作,然后结合教改实际、课堂案例撰写心得体会,在集体会议上组织交流,促进教师丰厚文化底蕴,提升理论层次。(2)专题笔记式学习。对走进新课程的培训,我们在进行全员集中逐章节的培训学习外,每个寒暑假都对教师安排了自学,要求教师熟记有关内容,并摘抄走进新课程200题和教研理论百题问答,并进行了全员性的闭卷测试。假期中,对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利用看光碟课例、课标解读等形式,进行了培训辅导。除此以外,我们利用每周三的业务学习,对教师进行系统教研理论知识的专项辅导和培训,及时地传达国家有关教学改革的新精神,对教师的理论学习,不仅形成了制度化,而对教师的学习采取指标的管理形式。不仅有硬性指标还有软性指标,硬性指标:每月除业务学习外,每月教师自学笔记要达1000字,每月至少一篇教学反思千字文。软性指标:提倡教师自定教育杂志学习,上机下载有关教研资料,摘抄教学信息,提出研讨问题。这样,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3)主题论坛式学习。我校每月都有一个教师论坛的主题,如:围绕“教师如何捕捉课堂信息进行‘二次备课’”、“教后反思撰写的方法”、“课堂教学三维目标如何确定?”等等主题开展对教学有针对性的研究讨论,并倡导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既有实践案例的分析,又有理性的思考,促使教师在交流与学习中思维的火花得以碰撞,创造的智慧得以启迪,专业的素养得以提升。

2、以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来增长教师的教学才干。按新课改评价要求,我们重新制定了教学工作评比奖励标准,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彻底改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机制,建立了“以学生的学习状态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教师基本功评价”为主的三方面评价体系。主要是立足课堂教学,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完善了“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新课改教学模式。通过普遍听课,落实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教师们初步形成了课堂教学教研意识。通过采取组内教研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典型引路课、新课程教学达标课等形式进行教研,还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研讨、教研沙龙活动集中研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增长教师的实践教学才干和教研能力水平,大兴校内教研之风。

3、以层次化的教师培训来提升各类教师的教研水准。学校下大气力,加大经费投入,对各级各类骨干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

1)对省、市、县骨干教师采取走出去的高层次培训形式,发挥其骨干示范作用。七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的班主任远程培训,全校七十多人参加了网联学习,实现了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相结合,外出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使教师理论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2)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采取“包、帮、带”的形式,对青年教师进行个别辅导。由教务处领导、学年组长、省市骨干教师包带,帮助提高业务能力和教研水平。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青年教师现已能够独立、出色完成教研任务,并在县教学大奖赛上获奖。

3)对新课改起始年级的任课教师,本着“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进行集中培训,具体内容落实到位。开学前所有新一轮任课教师都参加了县进修学校举办的岗前培训。使所有任课教师顺利过渡到了新课程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中,为顺利实施新课程奠定了基础。

4)对45岁以上的老教师,我们采取“我与新课程有多远”等专题研讨,进行实际课堂教学个案分析与研究等形式,提高老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使其克服经验主义,避免“穿新鞋、走旧路”的做法。

5)加大信息技术投入,抓好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为优化教学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推进课程改革的创新与发展,几年来,我校投资近一百三十多万,班班配备了最先进的全套多媒体设施,新建了56机位微机室一个,装备了六楼多媒体阶梯教室,为各办公室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实现了班与校联网、班与班联网,实现了教学、办公、管理的现代化。在抓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培训上,一是加大投入,对省、市、县级骨干教师进行分层次的信息技术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二是加大力度,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教师每周三上机操作90分钟,进行了文字排版、图形编辑、制作演示文稿、课件及因特网的使用等多方面的培训。目前,我校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已经蔚然成风,而且利用假期收集制作课件。几年来,我校教师共作课件264个,按组打成了12个压缩包,作公开课30余节,建立了13个素材库,实现了资源共享。

强化校本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教学研究向学校回归,向教师回归,向教学实践回归,是当今世界教学研究发展的共同趋势。因此,我们以强化校本研究为抓手,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构建三级师徒结对教研活动机制。为了全方位培养教师,在新课程环境下,让教师在专业化成长中更具有针对性,学校构建了三级师徒结对教研活动机制,即:新教师与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与校级学科带头人,校级学科带头人与县市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结对。开学初即公布师徒结对名单,提出师徒结对活动开展的方式与具体要求,签定师徒结对协议,在互帮互助中,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2、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全面实施“青蓝工程”。为实现教育创新与管理创新,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与个体优势,促进每位教师的提高与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进程,我校实施了“青蓝工程”校本教研活动。具体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学年组长引领课;第二步是骨干教师示范课;第三步是青年教师汇报课。实行“三定”开展活动,即定时间、定人员、定内容,以确保活动的常规化。这项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师间的合作,扩大了我校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共同提高。除此之外,我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每学期开展周六教研活动和教学开放周活动;为“手拉手”学校送课下乡;举行教学能手大奖赛等,为学校教师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促进了教师新课程实验的能力,焕发了校本教研的生机和活力。

3、与教育科研同行,构建课题研究式校本教研活动。科研与教研是一对亲兄弟,只有把科研根植于教学研究、根植于课堂,才能贴近教师的教学实际,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现象,我们实施课题带动策略,把课改实验建立在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开展科研、教学、培训三位一体的课题研究模式,做到了四个结合:教科研与立项课题结合,教科研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教科研与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结合,教科研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结合,引导每一位教师进入研究状态,不断研究和解决新课改实验中的问题。多年来,我校一直行走在实验的前沿,开展了国家级的“脑功能开发”实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实验、“德育构建”实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省级的“创新能力与发展”实验、“深化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实验,英语《创设情境,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深化研究》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项实验。通过课题的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新课程实验的驾驭能力。

二、把握重点,倡导学习方式的转变

先进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来体现,再好的教学改革设想也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和完善,课程改革的落脚点是课堂教学。因此,我们立足课堂,通过改变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1、转变教师角色,构建民主、平等的新课堂。

在教改实验中,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的课堂已经改变传统课堂的死气沉沉、教师单向活动的现象,成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场所。我校在抓好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校本教研年”活动,落实激活型课堂,一切教学形式和手段都以激活学生根本的学习动力为宗旨,营造乐学、要学、创造性学的良好学习环境,形成环境激活、教学激活、评价激活、活动激活等全方位的立体教学,激发学生走向自主创新型学习之路。在课堂上,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更善于鼓励学生,面对孩子们闪光的智慧,我们的教师经常说:“你真聪明,老师都没想到,你却想到了!”“你真能干,真了不起,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面对孩子们的不足,我们流露的心声是“你能站起来发言,很有勇气,如果……就更好了!”“说错了没关系,请你再想想。”老师想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参与他们的学习活动时,老师会说:“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这儿还有一种方法,你看行吗?”“让老师也参与到你们的讨论中来吧!”这些言语和神态使学生获得尊重和鼓励,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课堂洋溢着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大的张扬,体验、思考、表现是大多数学生的课堂状态,经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声音:“我有个建议”、“我有个补充”、“我有另外的看法”、“我认为……”。课堂上老师引导孩子参加实践、进行合作交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老师们普遍感到课堂活跃了,但组织教学难了,面对迅速发展的学生,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被难住”,许多人感到实施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已经向教师的素养发起了挑战。

2、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构建合作、互动的新课堂。

在新课程观下,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不是最重要的。新课程要求教师从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着眼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构建了“创设情境——生成问题——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学习环境,我们看到也体验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性是新的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与传统学习方式中的被动性构成鲜明的对比。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方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内动力。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感到头疼的,学生也大多有为难情绪,我校针对这种情况,班班成立了文学兴趣小组,每个学生都是小记者、小作家,写作文变成了约稿、投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望着装桢精美的作品集,每个孩子心中都充满了成功的喜悦。

2)开展有探究意义的学习活动,变“教我学”为“我能学”。

老师引导学生开展有探究意义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例如,数学概念教学是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内容,以前多是“填鸭式”的讲授,新课程理念转变了老师的课堂观,老师自制了教具,让学生脑、口、手动起来,通过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形式,转化为学生主动发现尝试、自主探究的学习,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学习过程。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变“个体学”为“同伴学”。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开展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给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在小组的合作交流中,同伴之间集思广益、协同努力、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三、凸显亮点,推进校本课程开发

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实施,意味着原来属于国家的课程开发权力部分下放给学校和教师。教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不仅仅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教什么”。我校在理解贯彻上级文件精神的同时,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下,结合本校实际,树立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教学思想,去探索和挖掘教育资源,拓宽师生视野,拓展教学研究活动领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1、传承民族文化,编写校本教材。为了继承我国古诗词悠久的历史文化,活化学生和教师的思想,我们选取了师生最容易接受的古诗词作为校本教材,然后,校长和教学副校长带领教务处全体同志投入教材编写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编写出1--6年级的校本教材,题目为《古诗词伴随我成长》的小册子,共编写了12册,现已编写完并投入使用。每册16首古诗词,外加16条名言警句。题目标新立异,内容趣味无穷,耐人寻味,激发了师生的浅在的酝酿已久的积极性,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每周二、周四的晨读课程,教室里真是诗声朗朗,情境交融,营造出了书香校园,丰厚了学生文化底蕴。

2、借助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章节要求,通过大量阅读增加古诗词的含量,加大比重。学校将校本教材的研究,纳入了教学管理责任制,并把校本教材的研究作为考评教师教学工作主要内容之一。学校在课程计划中规定,每班每周除国家计划课程外,安排二节地方课程《家乡》和二节校本课程“古诗词欣赏课”,不仅有专任教师而且有教案,使校本课程的开发落到了实处。每学期对学生古诗词的掌握情况定期抽查,将抽查结果纳入教学工作考核之中。除此之外,我们还开设了微型教学课程,即课前十分钟的说话、演讲、信息交流课。一年级注重说话、口语交际内容的训练;中年级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资料收集交流,并结合日记进行精品日记的宣读;高年级结合各学科内容,通过收集资料、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并结合日记进行精品日记演讲及评说。收集到的资料装入资料袋,伴随着每个孩子共同成长。微型课程的开发,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为教师的教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开辟了校本教研的新途径。

四、突破难点,探索评价体系构建

评价机制制约了教育教学过程的变革。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完善课程评价是一大难点,又是一大重点。几年来,我校以“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目标,探索出一条“加强过程性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行为改变,重视学生潜能发展,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的评价思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发展、强化激励、多元参与“的评价原则。在评价中,要求着力体现评价方式多样灵活,又简便易行有实效,评价的过程又能成为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1、教师评价:我们构建发展性教师评价方案,完善教师专业成长档案,提出“以教师发展为目标,以过程评价为主线,以教师自评为基础,以全面评价为内容”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事业型、研究型”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2、过程评价:我们建立了以过程性发展评价为主,分阶段综合评价为辅的评价机制。在过程评价中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内容包括“我的个人综合情况记录”、“我的进步”、“我受到的赞扬”、“我的获奖情况”、“我的成长足迹”及“同学、老师对我说”、“家长对我说”等,各项内容以记录表及成果原件收录在成长档案袋中。在分阶段综合评价中,我们拟订了“长青小学素质教育优秀生评比办法”,评比活动中,让学生对照评比条件进行自我评价,形成在素质教育中大家都来“跳一跳,争达标”的局面,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

3、课堂即兴评价:课堂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评价,或教师评价或学生自评互评,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质疑、发言、作业、参与小组学习等学习环节中的表现尽可能用表扬、鼓励、肯定的语气、表情、姿态评价学生,即使是否定的评价也要先找一个肯定的支点,再提出希望和期盼,在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时,引导学生要学会赏识别人,先找优点,再提不足,让学生在赏识、宽容中品尝成功的快乐、美好的同学情。

4、学业评价:我们拟定了全面反映学生发展的“成长乐章”,在学科评价结果呈现上取消“百分制”,采用形式多样,方式灵活,内容宽泛,体现教育功能的评价方式进行。例如我校的英语教学就采用“三加一”的评价方法,即:学生课堂表现、四会单词、口语表达加期末考试卷,全面地来评价学生。

几年来,在实施新课程实验过程中,我们科学地探究,理性地思考,稳妥地推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全县小学毕业班统考和非毕业班抽考中,我校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学校连续多年被后评为“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县优秀课改实验基地”、“市科研先进集体”、省电教示范校等。所有的成绩都只是起点,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我校教师一定会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
立足课改,创新教学管理新模式
如何进行教学质量分析8
中心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学校工作计划
学校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最新颖最全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