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方式

我通常都不喜欢写这种文章,就是告诉别人,什么才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你应该去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除非是那种大是大非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在任何问题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体会,没必要破坏这个多元性。

但这次,我是自己忍不住想谈谈这方面的看法。有时候学习间隙,我会去mitbbs,天涯这些充斥着大坑的地方看看有什么好玩的东西。我经常听到一些言论,比如,国内的科研在进步,在迎头追上; 国内的基础教育非常牛,在国内读完本科或者高中,有知识基础再出国是非常好的。在这里,我无意贬低国内的任何进步,积极的方面。我只是想谈谈,这两天发生的两件事,促使我去思考一些问题,并记录下我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这两件事是这样的。


和菜头在Blog上写了一篇引起了很大反响的博文:【人格担保推荐】关于公正的公开课。我对此产生了一些兴趣,并将视频下载下来看了几课。这门课老师的上课方式从视频中可以清晰体会到,灵活,生动,深刻,难忘。但说实话,我并没有非常震惊的感觉,原因下面会提到。但总的来说,这绝对是一门优秀到极致的授课视频。这个老师上课,第一,没有ppt。第二,不用记笔记(没有强制要求)。第三,你不会想睡觉(超级重要!)。第四,没有人强制灌输给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优越的,什么是落后的。想象一下你在中国上的所有哲学人文课是什么样的?这个老师上课的方式很简单,提问,引导讨论,总结一下xx体系的历史演变,推荐书籍,完。但当你上完一节课,你会觉得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你会想继续听下一节课。你会不断思考,从而形成你自己的观点,你也会学着去猜测别人怎么思考,从别人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问题,并努力找出其中的漏洞。你会先满足于自己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惊叹于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从新去思考这个问题,不断循环。最后,最关键的是,again,你不会睡觉。因为你一直在思考,大脑一直在运转。

这里我一直强调睡觉的问题,因为我爱睡觉,特别是上课的时候。可以这样说,我在国内上课,无论什么课,睡觉时间绝对是听课时间的两倍以上,没有例外。我曾经将此归结为体重原因,但当我某段时间体重减少了几十斤后上课睡觉的习惯依然没有变化,我发现原来我错怪了我的体重。

对于教育方式差异的震撼,我在上学期就已经体会过一次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公正的公开课”这门课的教课方式没有很惊讶的原因。上学期,我们系有一门课叫“Thinking concurrently”,instructor叫Aaron,是一个美国人。Aaron师从Stanford大牛,本人极度聪明,用另一个美国学生的话来说,他是一个“活的编译器”。其实他的聪明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教课。

“Thinking concurrently”主要是讲并行程序的设计,这门课没有教科书,没有板书。上过并行设计方面课程的同学应该知道,这种课程非常难教,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生动的ppt讲解,没有老师的详细阐述,几乎是很难理解的。但Aaron每次上课说的话加起来不会超过10分钟。他每次做的事情就是,提出一个概念,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现伪代码,写出来,他自己以及别的学生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完毕之后总结出几个问题,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对实现代码进行修改。有时候一个问题的讨论总是会费上整节课,有的问题就留为作业。有时候学生提出的实现方案不同,他会引导大家讨论,这些方案的不同方法在哪里,a方案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b方案哪里好,哪里不好。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会告诉学生,标准设计方式是什么,性能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也不回告诉学生,以后遇到这个问题,你应该如何去设计。他告诉我们的,是以后遇到这类问题,有多少种思考方法,如何认清它们的优缺点并根据应用做出取舍。

就这样,一学期,从基础的mutexes, semaphores,到STM概念,到lock-free设计,最后到高阶设计语言机制,erlang,haskells,ML语言等等。整整一个学期,我没有上课睡过觉。当然,我不睡觉不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重点是,由于我此前没有任何background,加上天资愚笨,不敢说自己学得多好,但其他几个课堂上的学生,绝对都是受益匪浅。



再说一个例子。如果你有兴趣,打开Google(.com),输入Frank Ryan,第五个结果就是关于Frank Ryan的Wiki。请首先检查一下你的翻墙机制工作正常,然后点进去。

Frank Ryan的介绍是这样的:他是一个美式足球专业运动员,曾经效力过三个队。他最辉煌的时候是带领克里夫兰布朗人队获得分区赛冠军,三次入选足球全明星。

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同时还是一名数学博士,理论数学家,然后,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学的教授。

恩,我们对于Frank Ryan的传奇仅仅介绍到此,因为他的职业传奇并不是这里的特点,虽然这确实很吸引我这个疯狂橄榄球迷。这里,我是想介绍一下Frank Ryan的教学方式。

Frank Ryan在教课的时候,方式是这样的。他在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开过seminal,主题是Complex Analysis,是和他上的另一门课,advanced topics in complex analysis是配套的。这门课的方式很奇怪,Frank Ryan不讲课,是的,他不讲课。相反,在每一节课的开始,他会拿出一副扑克牌,让学生围着一张圆桌坐下,然后开始自己洗牌,发牌。他规定有两张牌叫烂牌,一张黑桃queen和方块queen。总有两个学生会被发到这两张牌。接下来的流程很简单,开始上课,这两个“幸运”的学生,轮流上来开始讲课。讲什么呢?讲上一节课advanced topics in complex analysis的内容,基本都是数学的推导证明。一个学生讲半节课,然后另一个学生讲后半节课,接着上一个学生推导。

你说,听起来不是很难阿。但实际上,学生讲的都是教科书上的概念以及证明,不幸的是,教科书很薄,很多证明并不详细,基本都是高阶的框架,比如“容易知道xxx”或者“很明显,xxx不会有xxx性质”这种话。如果学生在讲课推导的时候也用这些话,Frank Ryan就开始说话了,很简单一个单词,“why”?为什么你刚才说的连续性质成立,为什么P(x)不收敛?

有时候,学生能够回答,于是大家继续。有时候,讲解的学生没法回答,于是其他学生开始思考,提出建议。有时候,整个上半课程都会陷于某一个问题的思考和争论之中,时间到了的话,下一个讲课的学生继续刚才的话题,试图去回答Frank Ryan的why问题。如此循环。所以通常来说,第二个半节课讲解的学生看起来好象有点优势:他可以有半节课时间准备一下他要讲的内容。但其实不是这样,没有人会知道,半节课以后,推导和证明会停留在哪里。

整个学期,这门课就是这样上的。很明显,这种教课方式并没有传统的灌输方式信息量大,可能这些学生一个学期只能学到10个定理,别的学生可能一学期能学50个定理。但是,Frank Ryan的学生非常喜欢他的教学方式,觉得对数学的概念理解更为清楚,这些学生中,后来也出现过数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超级大牛。

×××××××××××××××××××××××××××××分割线××××××××××××××××××××××××××××××××

为什么?
为什么在传统的授课方式里面,很难讲清楚的一堆并行计算概念,思想,机制,Aaron能不用板书不用大幅度讲课,就能让学生理解得很好?
为什么桑德尔的公正课也没有板书,也没有知识的灌输,却能深受学生欢迎?
为什么Ryan上课几乎就是问问题,”why”,却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并主动去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证明,而且还有很好的效果?

原因是,他们在让学生思考。他们并不是告诉学生,这个题该这样解,那个定理该这样证明。他们希望学生知道,在所有的概念理论背后,真正的机理是什么,你应该怎么去思考。

思考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只有思考,才能让一个人开发出所有的潜能,只有思考,才能让一个人完全理解某个东西,只有思考,才能让人越来越聪明。只有大量的思考,才能引起某个可能微不足道的创新。

接下来说说第二件事。看完这个视频,我出于好奇心,从周围朋友中了解了一些他们上课的情况,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他们觉得上课上得好的老师,大部分是外国人,他们觉得上课无聊的老师,大部分是中国人或者亚洲人。

奇怪吗?其实不奇怪。

中国是怎么教学生的?

初中,针对中考,题海。这道题该这么解,那个定理很重要,证明也很重要,背下来。
高中,针对高考,题海。这道题该这么解,那个定理很重要,证明也很重要,背下来。
大学,没有关键的考试了,有的老师开始学会不用看书讲课了,而是看ppt讲课,一节课滔滔不绝自己一个人说完,也不用管下面真得听懂没有。有的老师保持着写板书的好习惯,可惜板书的内容就是书上内容的照抄,下面学生花花一片都在记笔记,以谁的笔记最快,最全,最标准,最好看为荣。学生只需要知道,考试的内容都在ppt或者笔记上,请在教科书上自行定位复习背诵。

在我朋友里面,觉得上课无聊的,大部分上课都是这种形式。大部分在美国当教授的中国人,他们的几乎大半部分教育生涯都是在中国,他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形式,想变一个更加灵活的教学方式,还真不容易掌握。他们能做的,也就是总结书上内容,放到ppt里,上课开始照本宣科,然后告诉学生,记笔记!考试内容都在笔记里!他们喜欢考试的形式,因为他们觉得考试才能说明一个学生学好没有学好。在研究生院很多课现在都已经取消final exam的情况下,很多中国老师都对考试表达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偏爱,mid-term和final-exam接踵而来,分数比例还很大。

请注意,在这里,我并没有表达说传统的板书教育落伍的观念。事实上,传统的板书教育不仅没有落伍,对于某些基础学科来说,还是最关键的方式,因为对于很多高中生或者低年级本科生来说,基础知识体系还不够完善,还缺乏完全独立讨论一个学科的能力。问题在于,你怎么去执行这么一种形式。再说一个例子,我前段时间一直在看MIT 18.06 Linear Algebra的视频,教课的老师叫Gilbert Strang。这门课,从始到终都是老师板书讲解,偶尔提问让学生思考,但是我也没睡着。我没睡着的原因是,Strang对于线性代数的理解已经到了一个极致,他对线性代数,向量的本质,矩阵的本质,矩阵运算的本质,已经理解清楚到令人发指的程度。听他的课,你永远是处于一个“阿,原来还可以这样去思考”的心态的。所以,虽然他很罗唆,虽然他讲的80%的东西我曾经都学过,我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每次听完一节课,再想想当初自己上线性代数的课程,想死的心都有了。事实上,Strang讲课速度很慢,到第10节课左右,才开始涉及到矩阵运算的问题,前面都是基础概念的讲解,从向量,纬度,秩,到空间,恨不得让你把所有基础概念理解到和他一样,才肯继续讲下一个内容。

也就是说,传统的“灌输”方式并不是恶魔,“灌输”也是分几个层次的,取决于你这个授课老师的能力,以及对这门课本身的理解。很不幸的是,在中国教育中,灌输的形式基本都处于最低级阶段,完全不是一个interactive的过程,老师的目标不是“通过几个问题让你更清楚去理解一个东西本质”,而是“给你讲解尽可能多的问题,从而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仔细想想,你一个学期背了100个定理又如何?考试完之后,还记得多少?而且很多时候,老师对某些问题的理解都不够深刻,更不要奢望他们能想出什么引导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讨论了。

有人可能argue,这难道和学生素质没有关系?其实这个和学生素质半点关系都没有。素质是培养出来的,现在在伯克利,斯坦福,MIT这些名校中,有数量不少的abc,他们的research也好,学业也好,思维方式也好,很多都高于从大陆过去的PHD。他们素质比同在这些名校的PHD高?当然不一定,甚至可能纯论智商的话,abc可能完败。他们根本没有经历过千军万马独木桥,那是如何一个残酷的淘汰阿。而且80%在这些学校的大陆过去的人,智商估计都是本校中顶尖的。但可惜的是,不少人输在了起跑线上。一旦十几年的教育方式强加在你的身上后,你很难去摆脱这种方式带给你的束缚,这是一个思维上全方面的束缚,主动性,创新性,发散性。你能想到的所有的方面。

回到开始。很多人说,国内的科研在进步,在迎头追上; 国内的基础教育非常牛,在国内读完本科或者高中,有知识基础再出国是非常好的。是的,中国在进步,各方面的,不光是房价。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有些进步是脚踏实地,有些进步是揠苗助长。中国科技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大师,这并不是偶然。如果不在教育方式上改革,中国的很多进步就好像肉猪:成天吃催化剂,三天就肥肥胖胖,里面的密度其实很小,骨架很脆弱,没有核心竞争力。

课堂,这是一个最核心最普遍的教育方式。所有的学校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课堂是一个关键点。如何让学生更积极地融入,如何让我这样的懒人上课不睡觉,如何真正培养学生的思考,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并值得深思的问题。

×××××××××××××××××××××××××××××分割线××××××××××××××××××××××××××××××××

一位署名Guo的朋友在下面留了这么一段言,我觉得很有思考价值,特地附上。

lz以及楼上很多人只了解英美与中国的高等教育,却对德国、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的高等教育一无所知,固然,德国大学教育在尖端科研比不了美国,但起塑造出来的一批批优秀的工程师和专家,却完完全全是lz那种鄙视的应试教育的产物。

德国正规的大学,在2年前还没有本科一说,从入学到Diplom,学生至少经历5、6年的折磨,通常是7、8年甚至更久,时常面临着考试不过转专业走人的压力。德国大学,比中国还要应试的多,教授上课通常也是PPT居多,但与中国不同的是配以补充大量的练习课又高年级的学生带领做题,使学生到达对课本内容相当高的熟练成度。

在一些以考试著称的学校,学生的生活只有—做题、考试;没有什么假期(德国考试安排在假期);顶着巨大的压力(三次不过必须更换专业),往往有的BT的考试课学生要专门做整整一个学期的试卷,是为了确保降降及格而已(通常是10%-40%左右的通过率)。

可是说德国大学的应试程度,远远超过了LZ眼里所不耻中国的大学;但最主要的区别是:德国大学的考试难度,却在英美国、中国的5-10倍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德国能不断产出高质量的工程师的原因。

我的看法是,我讨论的更关键的问题是上课的形式,而非整体教育的形式。事实上,不用说德国法国俄罗斯等以培养基础知识出名的学校,就连日本,虽然也面临学生多学习压力大的情况,但从教育质量上看,他们甩我们几条街。就算是美国,stanford,mit等学校非常注重本科的考试和题目,学生的学习压力比大部分中国高校都大。MIT不是流行一句话么,学习,睡觉,社交,你上MIT就只能任选两项,其学习强度可见一斑。

我之前对于midterm和final exam的解读,主要针对研究生院。对于本科教育,我也承认传统的板书教育和应试教育非常关键。但我对于德国的应试教育方式是不是真的和中国的应试教育方式差不多,并不是很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学教师用PPT的四大缺点
PPT时代,学生听课还需要作笔记吗?
课堂,每一个孩子建立自信之地
有了它,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矩阵理论》啦!
《教师四项技能》
教师听课评议参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