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剥却笋皮现庐山真面目,层层深入见名著真人性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文选自《红楼梦》。作为一部经典长篇小说,要让孩子们在短短40分钟时间借助这短短几段文字,品析小说所塑造的经典人物,非小事一桩。但教材偏偏选了,鲍国潮老师也偏偏选了,虞大明也选此文亮相于公开课,这也非一般可为。而事实对于我听课者来说,欣赏完鲍国潮老师整一堂课后,回忆虞大明老师课堂教学风采,才切实感受到非一般的选材也非一般的老师能所为,而这非一般的老师主要所呈现的便是课堂的驾驭能力。

简单地说课文在课堂上被鲍老师和同学们解读为:

第一层:说说“凤辣子”给你的第一印象。(华丽妖娆)

第二层:说说“凤辣子”的第二印象。(体贴热心)。

第三层:说说“凤辣子”的第三印象。(威)

第四层:说说“凤辣子”的威从何来。(因为她和贾母关系亲密)

第五层:说说“凤辣子”哪些言行使贾母非常开心非常高兴。(喜贾母所喜,悲贾母所悲)

第六层:你又读懂了一个怎样的“凤辣子”。(见风使舵,察颜观色,有心计)

挖到这里,鲍老师总结:“凤辣子”是大观园里最伟大的演员。大观园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上面演绎着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的七情六欲。

听后我的感受:

在《“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教学中,鲍老师把人物定格解析由浅入深,从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一直到别人对凤辣子的侧面描写,一步步循序渐进。挖掘出了人物人美(衣着、彩绣辉煌、华丽、妖娆)、威严(威风、有威力)、人性(见风使舵、察言观色、虚假、有心计……)。虽然这是一篇让学生和老师都咋舌的文言文,但是,在鲍老师的谆谆引导下,“凤辣子”的人物个性如芙蓉浮出水面,呼之欲出。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语出惊人,表演人物语言活灵活现。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现的“凤辣子”是个生性泼辣、矫情的美丽女子。正面描写都是说她很不错,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可以称得上是贾府中的一个大美人,大好人,大强人,可是透过区区一个字:威,就让人感受到温柔的外表下的阴霾和不怀好心。学生当然无法马上体会到,但是,通过对文章的深入朗读、个别交流、适时点拨,特别是对侧面描写——贾母对“凤辣子”的评价中,让学生判断“凤辣子”人性的真伪,是本堂课的高潮。在听课的同时,我发现有一处讲到“凤辣子”笑着远迎林黛玉的的“笑”,假使我上课,我会去处理一下“笑”。这样的想法得益于以前听鲍老师的课《孔明智退司马懿》。《孔明智退司马懿》中有三处笑,鲍老师都做了很精确、很有区别的处理,使人物的形象更加明确地呈现在学生心中。那么,“凤辣子”的笑,是什么笑呢?是一种虚假、夸张、做作、威严、谄媚……甚至是张扬的笑,足见她在贾府中的地位,贾母心中的“第一孙媳妇”,可以感悟出她的人性——“辣”、“假”。在教学的时候,又可以和前面介绍“凤辣子”外貌的话语——“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结合起来。

可以说,学生整堂课中对人物的感悟,是我所料想不到的,能够这么有深度,却又不留一些教学的痕迹,以前我也上过这一课,但是基本上都是老师自己概括人物性格,比较死板。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入,处理得当,教导自然,而学生思考的东西也就宽了,新鲜词语也就冒出来了。真可谓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在教学名著人物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1、引出人物,理清人物关系。

这篇课文是出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引导孩子理清人物间关系,不但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在课后也去关注《红楼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细节,轻松地解决了这一环节,也打开了我的教学思维。以前我们在进行这篇课文的教学时,往往只是简单地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读懂人物即可,从没考虑过理清人物关系对教学本课的作用,殊不知,转念一细想,人物关系的梳理正是在为后文王熙凤为何可以如此张狂埋下伏笔。鲍老师的这一观念也可延伸到其他课文的教学中,例如,最近我们四年级正在上的一单元是“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简单地学习课文,让生活在和平社会中的孩子并不能理解战争会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如果我们能通过理清当时世界大战发生时,各国之间的联系,诸如侵略与被侵略的关系等,这样孩子们就能理解小夜莺和小雨来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他们会被称为“小英雄”。

2、带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

上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们肯定都有同样的一个感觉,这篇课文的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尤其是文章的第一段描写王熙凤的外表打扮的内容,是朗读的难点。鲍老师在请同学读描写王熙凤“彩绣辉煌”的打扮这句时,采用了带读一法,让我感触更深。五年级的学生,按理说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以前的听课观摩活动中,我却从来没听过那个老师在带读课文的,可是,今天,我听到了。鲍老师一句句的带读,不但使学生们很好地读通了这句话,解决了文章朗读的难点,而且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看似不经意的一个环节,却处处体现着“以生为本”这个观念。想想我们自己的教学,总是鼓励孩子们多读、多想,可是孩子们读得好不好,会不会读,我们关注的不多。想想我们四年级的孩子,我觉得汗颜,从接班至今,好像从来没有带着他们一句一句读过。

3、层层推进,教会读书方法。

鲍老师在教学“威”字时,想必给每个听课的老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也不例外。从开始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时,鲍老师就环环相扣,及时引导学生们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可是,在教学“威”字这一环节时,鲍老师教给了学生读名著的方法,不能光看表面,还要从一些特别的字眼当中体会作家的“别有用心”。鲍老师有句话说得很好:“如果这么轻易就读懂了《红楼梦》,它就不会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了,曹雪芹早就下岗了。”风趣幽默的语言,很直白地告诉了学生读名著要读出里面的精华。

犹如剥笋般理出原来是王熙凤与贾母的关系不一般。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又把学生引领到王熙凤的性格特点,那就是她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使得她的地位如此之高。

第一波:黑云翻墨暗叫急,熙凤并非真直率

当鲍老师引导孩子读王熙凤的话,感悟王熙凤的人物特点时,孩子们的结论是:热情好客,关心人,体贴人,直率……而且他们还有板有眼地讲了自己的评判根据。鲍老师细心倾听着孩子们的发言,一边点头一边小结,然后郑重其事地在黑板上板书“体贴、直率”。

看着鲍老师黑板上写的大大的“直率”“体贴”,我不禁暗暗叫急:熙凤并非真直率,鲍老师怎么可以迁就学生,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呢?如果说课堂要尊重孩子,那也不能如此随意尊重呀!我想不仅仅是我,任何一个稍微了解《红楼梦》,稍微了解这教材的老师,看到鲍老师把“体贴、直率”这两个词语如此郑重地写在黑板上,肯定会嘀咕鲍老师对这篇教材价值观把握有失偏颇。

三折:卷地风来忽吹散,“威”字背后见真相

初次品读王熙凤,孩子读出了王熙凤热情好客、体贴人、关心人、直率,而且彩绣辉煌。总而言之,是一个值得学习和羡慕的人。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来看看作者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在这段话里,曹雪芹藏了一个字,他用这个字来评价王熙凤。大家好好读读看,看谁的眼亮,能找到这个字?”

轻轻一点,学生马上找到了“威”字。

“对,就这个‘威’字。王熙凤的威表现在哪里呢?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威’的地方。”此时,鲍老师顺水推舟,又把问题推给了学生,让他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用心品读课文,品读王熙凤。这一回,学生读出的已不再是像之前那么浅显了,认识了王熙凤见风使舵,善于心计。

可课堂从来不会像之前预设地那么一帆风顺,除非你硬生生地照教案宣教。正当课开始走入正道时,有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觉得王熙凤在贾母心里的低位是很低的。因为她是林黛玉的长辈(是平辈),林黛玉应该尊重她,叫她姐姐,可是贾母却说让林黛玉只管叫她‘凤辣子’好了。说明的关系不好。”

明明已经有很多学生认清了王熙凤的真面目,可是这孩子怎么还理不清呢?如果说到现在孩子的认识还是如此,那么整堂课再怎么精彩我想也是遗憾很大的。

鲍老师听完这个孩子的发言,又是一本正经地顺势一接:“是呀,明明比她大,却说只要叫她的绰号好了,说明贾母看不起她,在她心里的地位低。那么贾母就应该这样说,老师来读一读。于是鲍老师严肃地,板着脸,用很生气地语气朗读这段话……还没等鲍老师读完,底下很多学生就开始起哄了:不是这样的,不应该这样的,书上写着贾母是笑着说的。”

此时鲍老师眼见自己的朗读已经引起“公愤”,马上追问:“那么你们觉得她们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很亲密”“很好”。

“是呀。有时候是关系非常好非常亲密的人之间可以叫绰号的。就像你们叫我‘鲍鱼老师‘一样。你们觉得她们的关系为什么会这么亲密的?”

“因为她能说会道”“因为她说的话都是贾母喜欢听的”……

课堂至此,教材的主旨把握是否准确当然是不言而语了。课堂之前的不和谐之声音在鲍老师的一点一拨一读中烟消云散。名师不愧是名师,胸藏万汇凭吞吐,任你课堂东西南北风。师者的课堂驾驭课能力、堂调控智慧,决定了课堂的精彩。我没有与鲍老师对话过,但是我想,这堂课中无数次的变卦并不是鲍老师之前所预料到的,课堂多次的节外生枝也并不是鲍老师在教学预设中都能一一料到的。但是,面对如此对于平时我们课堂中不想看到的课堂“弦外之音”,鲍老师却能如此沉着如此巧妙地化解,吹散孩子对课堂主旨偏离的疑云,这无疑体现了他的教学智慧,他的语文功底。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鲍老师的课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所上课,更应注重备平时课,不断学,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才能在尴尬时扭转乾坤,在波澜时力挽狂澜。(孙芳 浙江省绍兴县钱清镇中心小学东江校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字未宜疏 语语悟其神——《“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实录及点评
读书与教研中成长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后反思
评课记录表
外出学习心得体会
人物描写一组
特级教师最成功的4条课堂语言规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