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志文:母亲
母亲好像在上海渡过她平生最好的一段岁月。说起来也可怜,她在很小的年纪就跟人从宁波到上海,在一家烟厂做卷烟卷的女工,当时的香烟还是由手工卷制的。两次婚姻让她生了十个子女,其中五个死了,只保住五个,子女死了就死了,没什么好说的,那是一个离乱处处人命不值钱的年代。
我与三姐与妹妹是她第二次婚姻所生,我的上头还有个同父同母的哥哥,来不及成长,是在小时候病死的。我父亲与我母亲结婚时年纪已不小了,我妹妹刚出生半年,父亲就过世了,当时我还不满四岁呢。我刚出生的时候,听说父亲第一次婚姻所生的儿子已在重庆结婚,我一生跟这位大哥从未见过面,虽然我与他共享我们姓名的前面两个字,倒是少年时在姐姐家看过一张他与嫂嫂的结婚照片,黑白的,嫂嫂戴着圆框眼镜,而哥哥的容貌长得与我确有几分神似,当然这都是别人看到照片后说的。
我小时很少听我母亲描述父亲,可能她对父亲也不是那么的了解,父亲好像是知识分子,曾在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工作过,其它的她也说不清楚,传统的夫妻,虽然能生儿育女,但关系并不密切。我唯一一次听母亲描述父亲是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说父亲信的不是菩萨,而是「野兽」,我问野兽有什么好信的,母亲也答不上来,只说父亲信的野兽是好的不是坏的,也跟观音菩萨一样的会寻声救苦。等我长得很大了,连母亲也死了很久之后我才憬悟,母亲宁波话里的「野兽」其实是耶稣,原来父亲信的是耶稣教。一般人是把这些拜十字架的教都叫做耶稣教的,其实里面还有天主教与基督教之分,父亲信的是旧教或是新教,母亲当然更不清楚了。母亲死的时候,正是我初二升初三的那年暑假,姐姐翻开她的「遗物」,只有一把小剪刀,两个她用惯的顶针,几张鞋样,两三片「袁大头」,还有一幅她青年时代游普陀山在山寺中买的画有观音法像的白布,那块布,姐姐领着我们当晚就「化」了给她,好让观音菩萨陪伴她一路到极乐世界。
说起母亲的宗教,她表面信的是佛教,但在她的生活中,真正宗教的成份并不重,她跟那时代一般的中国人一样,从小时候起心里面就给安了个菩萨,这个菩萨随时引领自己去为善去恶。她之为善去恶,说是来自对菩萨的尊敬不如说是来自对地狱及恶鬼的恐惧,菩萨是至善的,距离我们太远,要管的大事太多了,就不太能管到我们的小事,但城隍庙的小鬼就在身边,跟学校的纠察队员一样,难缠得很,做了坏事以后被拖去上刀山、下油锅,确实可怕。民间有关天堂的描述很少,但对地狱的描写则巨细靡遗。母亲不准我们子女说谎骗人,也不准我们跟大人顶嘴,说那会进拔舌地狱的,正好我们家里有本画着各层地狱狰狞景象的书,也不知道是哪里弄来的,一天我翻开画了拔舌地狱的那页对她说,地狱里受拔舌之苦的都是女人,好像还轮不到我们「男人」呢,母亲听了很不高兴,她山不转路转的解释说,像我这样造「口业」,下辈子投胎准会被罚做女人,到时就会让恶鬼来拔舌了。
母亲很少说话,她宁波腔的上海话也不好懂。她有时候会说起她当年在上海的时光,好像心中充满了喜悦,而其实她只是一个小小的卷烟卷工人罢了,小人物也有快乐的时候。她说在香烟厂的好处是抽烟不要用钱买,伸手拿就是,要抽多少就抽多少,她的光辉岁月也为她带来磨灭不了的痕迹,她右手的食指与中指都被烟熏成腊黄的颜色了,到晚年都没褪去。来台后由于穷,再加上烟瘾大,只抽得起劣质的香蕉牌香烟,香蕉烟是光复初期最便宜的香烟,卷在里面的,烟梗子比烟叶要多。那时候还有一种名叫乐园牌的香烟,比香蕉烟贵,但据说也呛人得很,后来新出了一种名叫新乐园的牌子,好像烟质改善了不少,因为叫做新乐团,原来的乐园牌就被叫成老乐园了。老乐园与新乐园她都抽过,我曾问她比上海的烟滋味如何,她连摇头不说一句话,意思是不能比的。她生命的最后几年腹水肿得厉害,而且发现患了肝癌,被迫禁绝了吸烟的习惯。
除了偶尔说起烟厂的那一段,母亲很少跟我们谈起过去,包括亲戚、朋友与过去生活的梗概,更不用说是细节了。我后来读书,知道她在上海的时代,是在抗战之前,那正是上海最繁华最为纸醉金迷的年代。上海是中国文明的橱窗,也是个「影都」,许多大名星如阮玲玉、胡蝶等,一颦一笑都引领整个中国的时潮风尚,其它欢场处处,更是不胜枚举。读文学作品,更知道上海是「鸳鸯蝴蝶」派的根据地,连张爱玲早期最好的作品描写的也是上海。但这些气氛与素材与母亲一无关连,我后来试着问她一两件「耳闻」来的消息,我那时还小,问的当然多是莫名其妙的事,但都与战前的上海有关,她一点都不知道之外,还怪我为何问这类的问题。更奇怪的是她也从不跟我们谈有关亲人的事,不论是在宁波老家的或后来散居他处的人,我总有外公外婆吧,但好像从来没听她描述过,她是少年时就到了上海的,她独居异乡想不想念故乡的父母呢?一定会想的,但她从来不说,我有没有阿姨与舅舅呢?也没听她提起过。我身份证上母亲栏填的母亲姓名是「胡仁青」,其实不是她真正的姓名,她死了很久之后二姐告诉我,说胡是母亲第一任丈夫的姓,大姐二姐是我同母异父的姐姐,她们本姓胡,后来母亲与我父亲结婚,她们也改姓周了。我问母亲既不姓胡那姓什么呢?姐姐说是姓「沃」,那是个罕见的姓,至于沃姓后面的名字,姐姐也答不上来,我想那还是个女人没有名字的时代吧。
母亲连她自己的姓名也不关心,她究竟在乎什么,我真也想不出来。一次母亲问我,说甲字出头是不是要念作申?我说是,我奇怪她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她说晚上作梦,一个和尚告诉她的。停了一会儿,她悠悠的说:「要是能识字多好!」这是我平生唯一听到的她的独白,我那时没细问,也许其中尚有蹊跷。又一次,她跟我说,希望我好好读书,长大后也许可以到银行上班,她说以前她在上海,看到银行上班的男人身上穿着白西装,上午别的行号早已开工了,他们还没开门,下午人家还在上班呢,他们就关起门来在里面歇着了,舒服又赚钱多,真是好职业。又说我们家穷,我如果考师范也好,师范学校读书不要钱,将来做得好也许能当个校长,下面管许多老师也是好的。
我后来检视我的一生,发现真愧对了我的母亲,第一是我没能穿着白西装到银行上班,从事她认为舒服又赚钱的行业,其次我虽做了一辈子的老师,最后是以教授的身分退休,但不要说没做过校长,连院长、主任都一个也没当上,无以副老母殷殷之望,真是不孝之至。但母亲对某些世事的看法与事实是有段遥远的距离的,譬如银行下午关门并不是让行员「歇着」,里面还有许多烦琐的清账结算业务要忙,万一短少了钱,还得由自己来贴,每个人都战战兢兢紧张得很。还有教师真教得好,不见得会做校长,做校长跟做官一样,是要耍许多心机与手段的,而且即使做了校长之后,老师也不见得甘心被你「管」,就算所有老师都受你管了,做校长的也没有什么神气可言。
但令我记忆最深的是那次她自言自语的说「要是能识字多好」,那是在说出她认得的一个字之后突发的感慨。她平生只认得申这个字,而且是梦中的和尚告诉她的。其实照她的话,她认得的并不只一个字,因为她说申是甲字出头,她至少该也认得甲字才对。还有她也认得数字,否则无法打麻将,因为麻将牌上是有数字的。她会打麻将,而且据说是颇精于此道,也会算账,她不用一般的加减乘除,但一切心里有数,她没有账册,晚年跟人来「会」,她欠人的、人「该」她的,都记得很清楚,还晓得「以会养会」,从来不曾犯错,这一点,我就不如母亲许多了。
我也曾从知识的层面来比较母亲与我的生活,我后来从事的,是有关于知识的行业。韩文公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授业专指知识传授,而所传的道与所解的惑,也大抵与知识有关。现代的教师除了教书之外,还要作研究,那是学术的领域,就不只是与知识有关,而直接等于是知识了。我一生都在知识的范畴里打转,有时候知识让我自信满满,以为自己因为拥有知识而能力无限,但有时候知识又使我沮丧,因为像大海一样,知识越探索就越是深不可测,才知道以蠡测海的困局。我知道我的知识其实有限,母亲的知识当然更有限,但相比起来,其实差别不大,我们只不过在有限世界的有限时间中活着罢了。
我所能记得有关母亲的事,大致就只这些了。母亲确实是个平凡又不起眼的女人,她似乎只活在当下,除了上海烟厂的那一段,她好像没有任何过去,她的左右也没有什么人,当然我用这样的文辞来判断母亲也不尽公平,我与她相处的时间不长,正在我的生命从少年向青年展开的时候她就死了,我其实没有足够的知识来做任何鉴别的工作,生命的意义不见得是自己创造的,大部分生物或人的意义应该并入整个世界、整个时代来计算。
母亲死的时候,用中国人的算法也只五十四岁而已,但她在还不到五十岁的时候,周围眷村的人已喊她老太太了,可见衰老得厉害。她的历史也许很复杂,但因为没刻意留下证据,就显得像直线一样的简单。她一生结了两次婚,可能都不是自主的,第一次也许是父母订下来的,生了几个孩子丈夫死了,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在上海不好生活,就在别人的劝说与安排下与另一个中年失偶的男人又结婚了。婚前婚后都没有激烈的感情,那不是亘古以来的一般婚姻吗?人不可能没有感情的,但不断压挤,或闲置不用,再澎湃的感情也会变成一条废弃的神经,最后失去了作用,也跟没有没什么两样了。与母亲再婚的中年失偶的男人就是我的父亲,他在我记忆中更是空白一片,假如死去的人也有记忆的话,他对我与妹妹也不会有什么印象的,他的一生面对中国最大的变局,如果他在意,周围的事就让他目不暇给,他怎会记得在他晚年生下的几个孩子呢?假如他不在意,整天浑噩度日,那就更不用说了。
母亲死后火葬,骨灰埋在宜兰乡下的坟场里,那个坟场虽是公立,但管理不善,各家照自己的风水做坟,弄得整体像乱葬岗一样。八年前的有一天,三姐说她晚上作梦,梦见母亲说她住的房子淹水,我们去查看,发现周围不断新建的坟墓已把母亲的埋骨之所弄成洼地了。我建议把骨灰带到台北,这可以让我们祭扫方便,但三姐说母亲似乎告诉她不愿迁徙太远,我们就下决心再在附近找块地做一新坟。我们把旧坟里的木盒「请」出,还好木盒并不潮湿,里面包裹骨灰的红布也完整。我们打开红布,把骨灰轻轻倒入新置的陶瓮中,最后一把,做坟请来的风水师要我这当儿子的用双手捧入。当时母亲已死了四十余年,她灰白的骨粉在阳光下闪着沙子般的光辉,我记得四十多年前,母亲的骨灰装入盒中最后一捧也是由我捧的,那时我只不过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母亲轻轻的骨灰从我指隙慢慢流进新瓮中,我回忆这四十多年的光阴,就像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完全的流走了,这也几乎是我的一生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听牛弹琴(文012):眉山寺
母亲是我的菩萨——谨以此文纪念母亲百年诞辰
她不恋爱、不结婚,一辈子花钱如流水,遗愿捐尽家财、不留骨灰
随想杂谈:悼念母亲袁素文
瑞雪诵读丨平淡人生
老照片:一代红颜上官云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