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冬君 刘刚 专访
专访历史学者刘刚、李冬君
访谈
怎样的文化,怎样的江山?
孙:这几年历史读本一出就是厚厚的几大本,读来读去总是王朝那些事,无常感充满其间。不过恰恰在你们的“文化的江山”系列中,我找到了某种恒常。就是能在其中看到一些心仪的人,一些活得有风骨有尊严同时又有历史承担的人,中国之所以绵延几千年而不衰,应该说是这些人或者说他们身上的文化精神在起作用,而非计谋与权术。你们第一次在历史写作中提出一个“文化的江山”的概念,我想请你们界定一下它的意涵,因为说到历史中国,也有很多人会认为,酷刑、裹小脚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刘:我们对传统文化,像对历史一样也是要有取舍的。有一个现代的价值尺度的问题。谈到我们心中文化的意涵,就是陈寅恪那句话: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李:前两天我们写的一篇《三国》文章,最能说明我们对文化的理解。现在说三国,大部分都在晒计谋。这是罗贯中的三国。而我们看重的是苏东坡那个“大江东去”的三国,一个审美的三国。那里有一个审美的周瑜,让你能想到江南优雅的文化。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三国才能带给我们今天精神的滋养。
刘:都在谈三国里的计谋,诸葛亮算是最会用计的,可蜀国就强大了吗?真正强大的是曹操,他在北方修水利,搞建安文学,提升了综合国力。还有东吴,开发长江流域,从太湖一直到洞庭湖、鄱阳湖,开发运河。苏东坡诗词里的周郎有一种人与江山相映发的感觉。为什么他自信,自信在有实力啊。从审美的角度看《三国》这段历史,周郎就是历史的化身。所以《文化的江山》封面有一行字:对中国历史的价值重估和本体重建。这就是我们想做的。我们是学历史出身,我们自己首先想在这历史中安身立命。怎样安身呢,结果越研究越发现,历史中的王侯将相,都是过眼烟云。而唐诗宋词,永远有吸引人的魅力。包括一件瓷器,一块丝绸,都可以让你把玩许久,让你的心灵得到安顿。伤痕文学那时总说:我爱祖国祖国不爱我啊,其实我们想说,文化的江山从来没有离开过你啊。
即使历史中的人,也并不只是在王朝历史中存在
孙:如何审美地看历史,以前曾读过一些人写的历史文化散文,但那都是作为单篇存在,还没人这样从古代史一口气写到近代史。你们做的是个大工程。看《文化的江山》,光是冬君老师的图片注释就达七万多字。而那七万多字,在我看来,也是另一种审美文字。我们知道研究历史会有各种研究体系。你们又是科班历史系出身,为什么要摆脱已有的学术范式,探寻一条文化江山的发现之路,这里的精神契机在哪儿?
李:以前上学时,导师总会告诉我说:冬君啊,别人都有自己的自留地,就你没有。可当我想到,我们做学问,不是为饭碗,而是要解决自己认识上的问题时,就不想给自己辟自留地了。
刘:就我自己来说,从小读鲁迅,一直读到四十岁。鲁迅真了不起,他的书可以让你读这么久。鲁迅提出一个国民性问题,并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但我发现他也有问题没有解决,就是文化个体性的问题。他本人当然是个个人主义者,但他的个体性只表现在隐喻式的《野草》那些篇章里,杂文里谈的都是国民性。而我要寻求的是人对自我的确认。在鲁迅那里,我没有找到。
我的导师刘泽华是研究政治思想史的,对王朝中国的政治思想研究得很到位。但是我就在想,如果我们把这个当做中国文化的本质,我们存在于这里,不过还只是王朝政权的载体吗?所以虽然赞成刘老师对王朝政治的判断,但我还是认为,要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一个它该去的地方。那个地方叫王朝中国。
王朝中国之外,我在哪里存在?包括鲁迅、陈寅恪这些人,又是在哪里存在?这个时候我就读到陈寅恪的东西。他写历史,也没有打来打去啊。尤其是读他的《柳如是别传》,他为什么要给一个妓女写史?后来我从他那儿确立了一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由这个基点出发我发现,凡是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无不是由这个而来。我们就从这个出发,来发现文化的江山吧。
同样的历史人物,从文化的江山走出来,就会不一样
孙:读你们的“文化的江山”系列,会对一些历史人物有不同认识。比如在新的《通往立宪之路》书中,石达开、赛金花,甚至曾国藩,都和我们以前通常所知的不一样。
刘:认识石达开,需要把他与太平天国分开来看,太平天国是一个王朝,但即使在这样的王朝,也有石达开这样有文化个体性自觉的人。你会发现他很有英雄怀抱,也很有担当。写曾国藩、张之洞,则是受了陈寅恪先生的影响。如果这两个都是阴谋家,王权主义者,为什么陈先生会写到他们?其实,他们还有文化中国那一面。曾国藩设江南翻译馆、江南制造局,都是非常了不得的。《万国公法》经传教士丁韪良在中国先翻译出来,后被日本拿去和西方人谈判,修改自己的不平等条约。可见当时创办的江南翻译馆影响之广。
孙:以前只知道写《海国图志》的魏源,现在发现,原来写《瀛環志略》的徐继畬,比他更了不起,徐继畬是我读《通往立宪之路》这两本书时最吸引我的人物。看得出,你们也在着力写他。为什么在近代史的书写中,把他看得这么重要?
刘:我对通常的近代史一开篇就是贩毒很反感。中国近代史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以这个作为开头呢?回过头读徐,惊讶发现,原来那时就有人有这么开阔的视野,可以用古汉语解读新世界。他那时对西方的判断,就已注意到来自东洋的威胁。另外他对中国在全球战略中的位置,也看得很清楚。他的这本书一度是禁书,但后来到了洋务运动,又成了一本教科书。曾国藩就读了好几遍。那些出国的大使,也是随身必带。像郭嵩焘出使国外时开始看不上他这本书,结果出门一核对,百分之七八十都对,服了。
当然,现代人要了解还原徐继畬,还是很费功夫的。《瀛環志略》是个很薄的小册子,但把它读完太难了,因为那时翻译的人名、地名和现在都不一样。为了把当时他所提到的人名、地名等和现在的对应起来,冬君为我买了很多台湾版的当时人的出国游记。读完以后我发现,这是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世界史。而且是用政治哲学的眼光写出来的。
我们的历史范本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孙:你们用审美眼光写历史时,写着写着自己也觉得美了。李冬君老师的文字从她写日本的《落花一瞬》时我就很喜欢,刘刚老师又同时是诗人。我不知道历史圈的人,对你们写历史时情不自禁的激情,有没有不同意见?我听到一个作家的看法,认为这应该算做文化散文。
李:大家认识不同吧。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在做历史书写。所有涉及到历史细节的地方,都是有学术上的根据的。也许有人对这种历史写法不认同,但我们认为,如果认真读过鲁迅、陈寅恪、王国维的书,就会知道这些人是怎么写史的。陈寅恪写《柳如是别传》,连“哈哈”都有。有人说这是闲笔,我说这不是闲笔,是神来之笔,如禅之顿悟,似贝多芬之欢乐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违背历史了吗?没有,他真正是用历史精神在写史。
而我们,是在用文化个体性在写史,目的就是想为写史提供一个新样式。应该说,从美学形式上,我们是受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影响。王国维带着审美的情怀写历史,写了一万多字,我们把它写成了三五十万字。
总要从文化的江山中走出一条路来
孙:虽然书名不同,但我读完这两本各上下两册的历史著作,仍然认为,《通往立宪之路》完全可以纳入《文化的江山》系列,成为它的第三、第四本。为什么一定要单立别名?
李:是我坚持要改的。因为新的这两本,是写近代史的。它的副标题是“告别晚清的近代史”,虽然文化的江山能让人安顿下来,我们还是觉得,要从文化的江山中走出一条路,目标还是要通往立宪之路,同时近代史也确实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可能也有人会说:那怎么没见你们写那些在立宪之路上轰轰烈烈有声响的历史人物啊。那是因为,当我们从文化的江山去重溯这段历史时,那些王朝体系下的人物,反而不如小人物那么有光芒。
孙:这个我也有所感。至少不会看轻那个为建杭州贞文女学而自杀的女子惠兴牺牲的价值。赛金花在狱中为英雄收尸,也非一般人所能具有的胆识。
李:是啊,当我们以文化的江山的眼光独立看待这些个体时,他们个体的美与精神就凸显出来了。
孙:先写《文化的江山》,后来又写《通往立宪之路》,在写这两本书时感觉有什么不同?因为有人已经开始对比评价了。
刘:写前面一本就像写唐诗宋词,大部分历史说法已经有共识,所以重点是在怎么感悟它,把它内在的本质呈现出来。但写近代史,面临的首先是澄清认识的问题。追求美的文笔与追求真的文笔,驾驭起来是两个感觉。
孙:那接下来会做什么呢?
李:打算写史前文化。资料也搜集得差不多了。现在在看文献与考古报告。另外的计划就是写五条地理线上的中国。
孙:听来也是个不小的工程。不过今天看到你们的生活状态,还是觉得你们并没有为写作所累,品茶、养鱼、种菜,自有一座文化的江山。
刘:写累了我们还会到真正的文化江山里走。北京周边的山大概都跑遍了,最远还走过香格里拉之路。旅行的经历太难忘了,迟早也会写出来。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真正在山河大地里走一程,回来再写文化江山,境界真是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代太学的由来
道南视野 | 从文化角度重读中国史
王朝更替不断,唯文化中国长存
文化中国与王朝中国
如果没有清朝入主中原,我们就能避免近代史的没落吗?
2017年第一届“章开沅学术讲座”开讲火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