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矿建一校到营盘路小学……
userphoto

2022.05.07 湖北省

关注

上世纪中下叶,

一些中省在宜企业,

为解决子女上学的问题,

先后建起了自己的子弟学校。

宜昌这样的学校一共有17所,

随着2004年国务院下文,

这些厂办学校相继移交到地方,

他们的名字和过往已成为历史。

1976年,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第十六建设公司,建起了“矿建一校”,这就是营盘路小学的前身。从“矿建一校”、“矿建二校”,到“十六化建公司子弟学校”,再到现在的营盘路小学,这所小学的这几十年,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

盖了4层小高楼

是当时宜昌最好的学校

1956年出生的罗运宽,是这所学校1994年—2006年期间的校长,他亲身经历了学校从鼎盛到移交地方的全过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一(1)班合影

学校创办时,开始在东山电视塔底下,学校当时叫“矿建一校”,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有,每个年级一个班。这就解决了当时公司职工子弟上学的问题。

1979年,还成立了“矿建二校”,并于1985年搬到营盘路小学现在的地方,形成了现在的样子。另外,学校的高中部于1988年停办。

1994年,“矿建一校”与“矿建二校”合并,成立了“十六化建公司子弟学校”。

早期的学校运动会

此前十六化建总部在荆门,罗运宽一直在当地的公司学校任教。1987年,十六化建总部搬到宜昌,罗运宽也跟着到了宜昌。从老师到教务主任,再到副校长,1994年两校合并时,罗运宽成为“十六化建公司子弟学校”校长。

早期的学校运动会现场

“那可是当时宜昌最好的学校啊!”罗运宽回忆那时候的情景,脸上透露着骄傲,当时学校搬迁到新址时,盖了4层教学楼,一直使用到现在。

如今的营盘山上,学校的教学楼就是那时修建的。

筹集办学资金遇难题

三峡晚报刊文助推问题解决

随着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迁入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类似“十六化建公司子弟学校”这样的学校,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陆续接受地方居民的子女入读。

1992年9月教师在办公室办公

罗运宽回忆,当时学校接受的地方学生,主要以周边绿萝路、刘家大堰等地居民或来宜打工者的子女居多。高峰时期,学校每个年级三个班,至少有一个班是地方居民的子女,占比达到三分之一。比较复杂的生源构成,导致了后来的一些麻烦事。

上世纪90年代学生在做眼保健操

上世纪90年代学生在上课

那时候学校的办学资金,主要是自筹,公司子女的学生,由所在公司或者二级单位出钱。多出来的地方子女的办学费用怎么办?只能向学生家长收取。

当时。按照相关的物价标准,小学每学期交300元,中学每学期则400元。

“读同一所学校,为啥我们的孩子要交钱?”需要交钱的地方学生的家长,开始有意见了,并且向有关部门以及三峡晚报反映了这一问题。

接到这一线索后,时任三峡晚报记者方正,通过走访营盘路小学,以及其他厂办学校,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于2004年6月8日,在三峡晚报第五版以《一个小学校长的现实烦恼》为题,整版刊发了这篇深度类调查报道。

当时报道截图

“从1990年开始,宜昌先后出现17所厂办学校,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罗运宽说,正是三峡晚报这篇报道,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立即制定解决方案。最终,小学民工子弟的费用由西陵区教育局出资,初中则由宜昌市教育局出资。

2006年全面移交

新校区目前正拔地而起

巅峰时期宜昌的17所厂办学校,虽然地方相关部门不管,但这些学校也有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学术交流的“圈子”。

罗运宽回忆,那时候联合起来形成了“厂办学校协会”,主要进行学术研讨和交流,以及这些学校联合起来进行竞赛,考试时进行联考等,各种交流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

现在绿萝路小学任教的杨红老师,当时在营盘路小学上课

“记得有一年,学校的一名学生获得了全国数学竞赛二等奖,当时宜昌市就这一名学生获奖。”在罗运宽的眼中,在特殊的时期,伴随着国家建设发展历程的企业办的中小学得到了快速发展,每所学校都有过自己特殊的辉煌时期,不但为宜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还为为解决职工子女升学就业、稳定职工队伍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营盘路小学及其他厂办学校的办学资金得到解决的同时,国务院开始着手解决这些学校的现实问题。

以前上课的场景

2004年,国务院下文,从2005年开始,所有厂办学校全部移交到地方。

经过一年过度期后,2006年,学校正式全面移交,中学部移交到宜昌市八中,小学与窑湾中心学校合并,成立了现在的营盘路小学。

学校现在的样子

4月29日上午,西陵区营盘路小学迁建工程正式开工。届时,教学、运动场及相关配套设施将更加完善齐备,办学规模将由目前的17个教学班扩大至24个班,提供学位上千个。预计明年春季投入使用。

新校规划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校,那里每一个角落,每一处花草都无不承载着我们最美好年华中最美好的记忆。

岁月荏苒时光变迁,也许我们为了生活在努力打拼;也许往昔的校花、学霸已泯然众人;也许我们旅居海外;也许我们垂垂老矣。可每当念及,我们就会快乐得像个孩子。

真正的校园是让人一走进去,即使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说,就能感受到一种洗礼、一种力量,直达你的灵魂深处。

走进校园不是走进一条课本知识的胡同,而是走向一条流动的河,走向一片海,走向一个真、善、美的广阔原野。

学校的灵魂体现的是一份历史,一份沉淀,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方式,乃至一种无形又有形的精神氛围,而这种精神气质远远超越课堂、知识和讲授,弥散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寸空气里,与师生的脉搏一起跳动。

连日来,三峡晚报记者将走进宜昌每一所历史悠久的学校。

让我们暂且放下尘世的纷扰、生活的奔波。一起去感悟、去聆听、去膜拜每一所校园的前世今生,让我们回到那个再多金钱也买不回来的金色年华……


欢迎联系我们,说说您心心念念的母校
欢迎讲述,您记忆中的那份美好纯真

宜昌名校
前世今生(11)



联合出品:西陵区教育局、三峡晚报
本期策划:田俊生、秦发、谢斌
本期采写:记者杨自林 杨刚  通讯员杨彩霞
本期编辑:周娓
本期终审:秦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70年代的厂办子弟学校录像,多科课堂听课,老师随机提问都很紧张
解读中心城区教育设施规划
世态炎凉,人走茶凉
吉林往事:开学季,说说吉化公司各中学的变迁
1961年老照片:一个厂办小学教职员工的合照
刘政琤文集7:莲塘学校的历史变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