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摆摊or创业,唐宋便盛行

万众创业是最近大家频繁热议的事情,忽如一夜春风来,一度有点乡村非主流的早夜市地摊大军里,涌现不少身着潮牌的俊男靓女,与摊贩大叔、大妈们一起成为城市的独特风景线。

私下朋友们聚到一起,也无不在诉说自家父母那强大到令人颤抖的农耕文明基因——不仅小区绿化带都被他们的小葱、茄子、辣椒占领,好不容易囤下的心水美妆牌子货,也被从高校退休的老娘一股脑儿拎去夜市发挥了余热,回来喜滋滋的说,好些人加她微信要预定货源!

大学教授走下讲台直接奔夜市练摊......这真让做子女的一时无法适应。

其实种菜、练摊这种本能,是早已刻入勤劳自强的我们民族基因里的,更何况,自古练摊出人才,比如:刘秀和刘备。

前者在长安求学期间搞出租驴生意,后者织席、贩履还售卖雨具,大名鼎鼎的樊哙有个狗肉摊子和小酒馆,关羽卖过豆子,张飞卖酒杀猪,何进在妹妹得宠前是个屠户......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后面还有一位超级大牌压轴呢。

汉灵帝刘宏,堂堂大汉天子在宫里天天摆地摊,谁赶得上他有排面?

不说这些历史上的练摊名人,就算光耀千秋的唐宋盛世,万众创业摆地摊那也是一直风靡盛行,长盛不衰的,地摊经济离不开的两大战场:早市and夜市,其中夜市更为海纳百川

夜市,顾名思义即夜晚集市之意,它是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一般认为,夜市产生于汉代,兴起于中晚唐,盛行于两宋。

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就写了姑苏夜市的繁华情景:“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

早、夜市地摊生意,尤其适合资金和时间都有限的年轻人,投资不大,所获甚多,收益能补贴家用,练摊的同时获得商业经营之道,识人明事的处世之道,推广地方特色,活跃地方经济,是于人、于己、于国家都多方获益的好事情。

现在,我们就一起去唐、宋的夜市看一看,取取经,回头一起创业练摊去。


1、大唐万众创业盛况: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唐代的长安,是一座兼容并蓄的国际性大都市,世界各地的使臣、商贾、僧侣、学者云集于此,流连忘返。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的这句诗就是那时空前盛况的最好写照——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

古时的夜市最早出现于唐代:“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纭,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杜荀鹤这首诗生动描写了当时夜市的繁荣景象。

那时的整个长安城被纵向的十四条东西大街,横向的十一条南北街分割成诸多区域,其中东西两个市场是当时最好的黄金商业圈。《唐两京城坊考》记载,两市内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百余店,昼夜喧呼,灯火不绝,白居易对此赋诗云:“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长兴坊有毕罗店(一种抓饭),胜兴坊有推小车卖蒸饼的,辅兴坊有卖胡麻饼的,水昌坊有茶肆,务本坊西门还率先出现了“鬼市”,即夜市。

有店铺的把自家招牌、幌子悬挂在店门上首,如酒旗、茶肆等色彩鲜艳的旗子,这其中占比最大的当然还是那些或在街巷、桥头摆摊,或挑担走街串巷售卖的小商贩们。


揾食不易,为谋生存,蹲守街边,提篮叫卖的小摊贩们煞费脑筋,发明了各行业说唱形式的售卖吆喝,每日家梗着脖子浅唱低吟,嘶吼力竭,他们也算是第一代直播元老了,可惜唐代没有抖音、头条及快手给他们流量加持,全凭一副嗓子干吼。

久而久之竟发展成一种叫卖艺术形式,如今北京还有个“吆喝大王”古稀之年的臧鸿老先生,他会吆喝100多种老北京用的、玩的、吃的、喝的叫卖声,但凡老字号重张,他都得去给老买卖吆喝两嗓子。

后来也许实在是吼得嗓子疼,小商贩们便又发明了一样辅助工具,拨浪鼓,边摇拨浪鼓边唱卖货物,《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很多处货郎挑担,手持拨浪鼓的画面。

“拨啷铛,拨啷铛”货郎们一手挑担,一手摇着货郎鼓,那货郎鼓上有鼓有锣,在街上乱跑的男孩儿们,一见着就会上前抢过拨浪鼓“拨啷铛”几声。

染坊匠的拨浪鼓跟货郎鼓又不一样,只有鼓没有锣,所以声音只是“拨啷,拨啷”,染匠都背个钱叉子,用来盛布的,布上系个布条,或在布头上写个名字做记号。

这些辛苦的小商贩奔走多年,积攒银两盘下一小间店铺就是其人生终极梦想,然后就可以经营茶坊、酒肆这种比较能兜揽客人的红火生意,唐代,西域与中原交流频繁,大批胡商入住,其中在酒肆营业的个体营业者胡姬,更是长安不可或缺的一处亮点。

落尽踏花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细雨春风花落时,挥鞭直就胡姬饮。
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
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长安是个多民族城市,来这里寻梦的异族不胜枚举,所以在这里为生活奔波的不仅是唐代小商贩,还有来自西域的普罗大众。

及至到上元、中和、端午等节日,更是各路小商贩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营销旺季,“月色灯光满帝都,香车宝辇隘通衢。”这是诗人李商隐眼中的唐代节日盛况。

唐代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交通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

那么,巍巍大唐为提振经济做出如此大力度的惠民政策,为什么夜市经济仍没能比得上后世的宋代呢?

首先,诺大的帝都长安也仅有两个“市”,其他小方格都是“坊”,坊之间也有围墙存在,所以即使万国来朝的长安城市场里,商品交易也非常有限。

其次,唐代的商业区与居民区是严格区分开来的,市场定时开关,有官方把守。《卖炭翁》中说到的:“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就反应了这个事实,时间已到中午,可“市”还没有开门,所以可怜的老人只能在门外污泥中蹲着,苦苦等待官方开市。


这种情况下,最受影响的自然就是小商、小摊贩们,他们赚的都是蝇头微利,跑腿出力的辛苦钱,没有资本进驻两个大的市场经营,在外围摆摊穿巷做个小生意吧,还被一道道坊间围墙禁锢,小生意讲究的是左进右出,市场限时开关又给这些无法承担货物积压的小商贩们重重一击。

最后,对所有商业行为最致命的就是唐代的“宵禁”制度规定,普罗百姓的一切生活起居都得听“鼕鼕”号令。

“鼕鼕",发音:咚咚,表示敲鼓的声音,因笔画实在太多,书写不便,因此在简化汉字时,把“鼕鼕”废除了,仍用"咚咚"作象声词。

《唐律疏议》记载,“宫卫令:五更三筹,顺天门击鼓,听人行。昼漏尽,顺天门击鼓四百槌讫,闭门。后更击六百槌,坊门皆闭,禁人行。”

黄昏时,街鼓响起,坊市关门,长安街的两大商圈里黑灯瞎火、人声绝迹,,胆大的小商贩才敢悄摸进各坊小区里售卖货物,一旦被抓,那可是少吃吃不了苦头的,一切都为了活下去,真的是,古今哪个也不容易。

连韩愈都曾感叹因宵禁不能出城访友的遗憾,夜市经济也只能在夹缝中生存苦苦挣扎生存,到唐代中晚期,宵禁令终于成为虚设,但此时战事频发,国力衰微,唐德宗为提振经济又横加税负,汹涌的民情导致他一度逃离长安,此后又任由宦官把持朝政,内外交困,战乱迭起,百姓们也早已从夜市摊贩经营者,变成携老扶幼四处逃亡的流民。


2、宋代夜市经济: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

乾德三年,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废除汴京的禁夜令,从此夜市打破了时空限制,一时间,夜市繁盛,消费主体从统治阶级扩延至平民百姓。

当时有人口一百五十万之多的开封市,瞬即成为世界上史无前例的不夜城,夜市有“店铺夜市不可细数”之说,北宋文学大家苏东坡就曾留下:“龙津观夜市,灯火亦煌煌,不知京国喧,谓是江湖乡”的著名诗句。

当时开封规模最大、最为繁荣的夜市要数马行街夜市,马行街是皇宫禁军班值的地方,京城士庶、公私荣干之人多出入其中,因而即使是大风雪、阴雨天夜市也通宵不绝,灯火、油烟旺盛的让蚊虫都难以驻足,宋人蔡条的《铁围山丛谈》记载:“天下苦蚊蚋,都城独马行街无之。马行街者,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盛处也。”

寸土寸金,商贾云集到见缝插针的蚊子都难落脚,相见东京商业之繁华。

《东京梦华录》卷三《诸色杂卖》中记载,居民区的街面上随处可见小贩,每天在宅舍宫院门前卖羊肉、头肚、腰子、白肠、鹑兔鱼虾、退毛鸡鸭、蛤蜊、螃蟹、杂燠、香药果子,还有女人们的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家用铜铁器、衣箱、磁器等,各行各业货物品种数不胜数,后面沿街闲空的小房子里,则有一些卖蒸梨枣、黄糕麋、宿蒸饼、发牙豆之类的小吃摊营业。


以至于马行街上车马拥挤,人过不能驻足,就连雪宵雨夜,也是灯火闪耀,能够清楚地听到小贩们合辙押韵、声声入耳的叫卖声。

南宋伊始,由于大量中原人口南迁,致使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各种小贩、货郎叫卖,更增添了城市的热闹气氛。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据说常是夜市未了早市已开,间有鬼市,甚至还有跳蚤市场,真正“车如流水马如龙”。

陆游在《夜归砖街巷书》形容杭城:“近坊灯火如昼明,十里东风吹市声。”

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临安夜市早已实现全年365天一天24小时无休,夜市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宋代夜市里吃喝玩乐,吹拉弹奏,说学逗唱,高低雅俗,不一而足,相比唐代,夜市在宋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尤其是在政治中心东京和临安,打破宵禁限制,不仅“四鼓方止,五鼓又开”,甚至出现了不少通宵达旦经营的商铺,打破商业和居住区界限,从唐代的“坊市封闭”走向“坊市合一”。

经营方式上既有酒楼、茶肆等固定店铺,又有半固定型的地摊,卖的东西更加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从日用百货到各种小吃,应有尽有,此外还有流动型的“浮铺”、“车担”,经营以食品为主,游走、叫卖穿梭于街巷之间,而且可以送货上门,大大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宋代真正做到了经济与文化互为表里、相映生辉,但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宋代虽然经济政策宽松,却重文轻武,使得军事乏力,国威不振,一向喜欢拿钱了事。

所以北宋时,两税尚占56%,但至南宋,已降至20.4%和15.3%。与此同时,商税急遽增长,构成了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而包括商税在内的非农业税,也就占据了财政收入的大部分。

可即便搜刮尽民脂民膏,也未能幸免二帝被撸,高宗南迁,及至最后覆灭的悲剧,经济再是繁华,还需要有个强大为民的国家做后盾,不然一切都是昙花与烟云。


3、唐宋万众创业的短板,是我们今天创业的强项

时间来到2020年,万众创业再次被国家倡导扶持,好多朋友调侃说,上半年因为疫情在家闲极无聊,一向懒下厨房的女人们学会了各种面食小菜,男人也开发出各种副业技能,原是为打发无聊时间的,谁知下半年竟然派上用场,在职场低迷期间,用己所学,赶个早晚市,练个小地摊儿,竟成了稳定家庭经济来源的最可靠底气。

地摊早夜市生意成本低,能满足低收入群体的消费与创业需求,可以作为自身是否有经商能力的初步实验,摆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能让初入社会者熟悉人情世故,学会处世之道,经营之道,磨练出一颗坚韧不拔的优秀心性,一个人一旦具备了以上素质,再有点头脑,必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从历史上看,早夜市即地摊经济,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而好的夜市也出现在经济、文化发展繁盛的时期。

唐代的生意场所限定与严格的宵禁制度,及其后期苛刻的税负导致地摊经济胎死腹中宋代虽然在时空上给地早夜市地摊经济解绑,并取消城乡界限,极大鼓励的小商贩生意,但其高昂的税负令百姓难以承受,屡岁纳贡的卑微国运也让百姓心难生安。

如今,我们国运强大昌盛,各地也相继推出万众创业,减免税负的惠民政策,还有在支付、货源等方面的先进便利,有高科技背书,有国家大力扶持,有源自勤劳自强民族的创业基因为基础,万众创业的地摊经济,盛世今朝最相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从朝臣的早点到平民的夜市 | 中国2500年摆摊史
中国地摊经济前传
新时代下的地摊经济
摆摊,2020网红职业
邹蓝||地摊、武大郎,杨志与Moonlighting
石家庄市释放地摊经济早夜市安排表(43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