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家大堰的前世今生(2)

       接着说刘家大堰的前世今生的第二部分。

       关于宜昌锁堂街的故事,
       说的是明朝嘉靖年间,
       显赫一时的当朝宰相张居正与刘一儒交好,
       又知刘一儒的长子刘堪之长相俊秀、又有文采,就与之结为亲家。

       这样的联姻主要是处于政治上的考虑,所以很正常。


       当那位相府的唯一千金从江陵嫁到宜昌时,嫁妆把一条街都摆满了。

       据说当围观的旁人都啧啧称羡时,
       刘一儒却决定把所有嫁妆统统搬到里间堂屋里,把门锁起来。

       张居正死后,喜怒无常的万历皇帝不仅查抄了张家的家产,也清算了他的亲朋故旧。
       而刘一儒因把张家送的财物锁在里屋,后又一一退回张家,足见其清廉耿介,
       因此大受皇帝赞赏,反而被升任南京工部尚书。

       这就有了《一儒扃奁》“既不败坏家风。更以济其贫乏”之言,
       人们就把刘一儒锁财宝的那条街,称作“锁堂街”。

       传说是美好的,可惜现实是残酷的。
       众多史料显示,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万历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封号和“文忠”谥号,
       并撤销其儿子张简修锦衣卫指挥的职务。
       同年五月,又下令查抄江陵张家。

       张家困窘至极,10余口人被活活饿死,
       长子敬修自杀,次子懋修投井未死,张家后人流落全国各地,
       也再也没有出现显赫的人物,后代甚至在平反昭雪后无力为张居正整修墓地。

       这就足以说明,
       传说中关于刘家将“锁堂”的、“摆满一条街”的嫁妆还给张家的说法子虚乌有。
       否则,穷困潦倒的相府后人为什么不能东山再起?
       为什么不能凭着那富可敌国的嫁妆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

       如果细读作为正史的《明史》与作为野史的《万历野获编》,
       就会从字里行间居然会发现与传说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诠释。

       张居正有六儿一女,据说“江陵爱女,貌美如天人”。
       张居正相中了老朋友刘一儒的儿子刘勘之为婿。
       史料称其“少年美丰姿,有隽才”,那就是郎才女貌天仙配。

       《宜昌府志》称:
       “刘戡之,一儒长子,相国居正女夫。少敏达,刻意制举业,居正当国,引嫌不与试。”
       人家即便不参加科举,仅仅因其父是高官的缘故,“以荫补后府参军,历升户部郎中。”

       结婚之时,张居正给爱女陪嫁了很多嫁妆,被形容为“珠翡纨绮盈箱箧”。
       奇怪的是,这个貌美的新娘“不甚肯言笑,日唯默坐。”

       据刘勘之后来对友人透露,
       这个媳妇从未与他行过夫妻敦伦之道,
       成天“或暗诵经咒,问此经何名,不对也。”

       “归刘数年,一日趺坐而化,若蜕脱者。
       与所天终不讲衾裯事,竟以童真(童贞)辞世。”

       写到这里,就有无数个疑问接连冒出:
       如果那张居正之女坐化于自己娘家被查抄之后情有可原,
       也是一种毅然决然的表示;

       但如果发生在大祸临头之前则很值得玩味:
       首辅千金要么是女同、拉拉,
       要么早有心上人,不满父亲的包办婚姻;

       要么早就皈依道教,期盼修仙登天;

       要么刘堪之其实名不符实,妻子对他失望之极。

       还有首辅之女的结局都是出自刘勘之一人之口,
       一入侯门深如海,天知道究竟发生过什么。

       反正史书上所载的都是封建礼教把一个女子摧残至绝地,不得不死的一种粉饰手段,
       连首辅之女都不能避免!

       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笔者才疏学浅,读到的史书中对刘一儒之子刘勘之记录甚少、描写寥寥,没发现什么负面风闻。

       而在现在的一些网络穿越小说中,
       比如《范进的平凡生活》和《锦医卫》里,
       刘堪之除了貌似潘安,
       不是被写成偏向于阴柔的伪娘,就是一个寻花问柳的花花公子。

       如果的确如此,张居正之女的种种奇怪表象倒可以解释了。
       好在与本文无关,不提也罢。

       有一点值得提醒读者的:
       张居正死后,
       作为他亲家的刘一儒奉调南京工部尚书不是一些史料上所说的升任而是明升暗降。

       凡是了解明代历史的都知道,
       自从永乐皇帝朱棣将都城移往北京以后,
       虽然保留了原来南京“陪都”内阁,其作用不过就是一个“留守处”或者“休干所”而已。

       而明代的刑部相当于现在的公、警、法、司部门,
       刘一儒就等于是现在大权在握的ZF委SJ,有权有势;

       而工部本来就为六部之末,
       加上又被发配到远离决策中枢的南京,刘一儒的失落可想而知,

       所以那位名义上已经升为正二品的工部尚书仅仅任职半年后,
       就在万历十二年(1584年)三月十六日致仕回到宜昌。

       虽然年代悠久,
       不能确定刘一儒回到宜昌后是依然居住在锁堂街的老宅,还是已经搬到了北门外的尚书巷,

       倒是知道刘一儒后来在东山山脚下修建有一座能提供聚会和食宿的“东山草堂”,
       方便取道现在的绿萝路到东山去游玩的客人。

       史料记载,回到故乡的刘一儒著有《瑞芝堂集》三卷,

       其诗文如《秋日同熊宪使、韩宪使、张助甫、藩参何国珍、水部吴药卿侍御寻三游洞分赋四首》倒是写得有趣。

      比如其二:
      “层峦回合俨枋栊,楼阙双开杳霭中。
      华表鹤归留瞑色,虚堂人语落秋空。
      山腰玉髓含云白,石窍丹砂映日红。
      入夜振衣攀绝巘,箫声疑在月华东。”
      很有文采,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又如其四:
       “山蟠楚塞控三巴,谷口招寻此更嘉。
       落日荒荒悲鸟道,炊烟漠漠隐人家。
       参差月宇千峰合,窈窕云门一径斜。
       蟹佩同君还北望,遥瞻紫气满京华。”
       看来他还是很怀念过去的宦海生涯。

       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
       宜昌城历史上成就最高的官员、南京正二品工部尚书刘一儒在宜昌去世,
       次年举行了葬礼。

       据史料记载,刘一儒安葬在城外东山西南侧的坡地上,
       “坟头高16尺,占地80方步(约6亩多)”。
       坟墓的西北侧有一方水质清纯的大堰。

       古人云:一运、二命、三风水。
       而最好的风水则是:背山面水、后人富贵不愁。
       《周礼》也说:前有照,后有靠,此风水之宝地也。

       威尔逊对这张拍摄于1911年2月6日的照片注释是:
       宜昌,一个做工很精致的乌龟碑,高35英尺,
       顶头“'钦谥庄介’南京工部尚书赠赐鲁刘公神道碑”

       刘一儒的长子刘堪之按照规矩,
       需得居丧守孝三年后才能回户部复职。

       只是繁华过后今非昔比,
       先被推到贫穷落后的陕西地界去修《华山志》,
       好不容易完成了使命,一个正五品的户部郎中又被打发到德州。

       说尝尽人间冷暖也好,说看穿世事炎凉也罢,
       反正到最后刘堪之只得步其父的后尘,心灰意冷辞官归田。

       据《宜昌府志》称,
       回到宜昌的刘堪之,喜欢寄情山水,也喜欢与各地文人墨客赠诗答词。

       明代公安流派领头人袁宏道就曾经为他的诗集《刘元定诗集》作序,
       并在序中写道:“刘元定家世楚人,而有江左(欧阳修)风格,蠹粉败墨,残沟古瓦,皆有精赏。”
       请注意:袁宏道没有夸奖刘堪之的才华,而是说他观察细微。

       除此之外,刘堪之就在父亲刘一儒的墓地旁,
       依山畔水开辟了数亩茶园,修建起住宅庭院,将刘家祖孙四代乔迁新宅生息繁衍。
       所以这里最初是被人称为“刘家大院”。

       传说刘戡之的儿子刘升也是一文人,
       自以陶渊明和王绩为偶像,以渔人和农夫的劳作活动为题材,讴歌普通劳动者。
       流传下来的就有《丝网浮鲨》、《鸣榔起汕》、《碧间采茶》和《紫阳斫笋》等诗词。

       刘一儒的儿孙因为拥有祖辈传下的钱财,倒也活得风流潇洒。

       谁都知道“坐吃山空”的后果,也知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历史进程的必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朝代的更迭,
       经过了明清两代、繁衍到民国时期,曾经大富大贵的刘家后代就不得不面临非自食其力不可的窘境。
       好在刘家大院还有些房屋可以用来办学,有些田地可以用来雇人耕种,也是谋生之道。

       只是抗战爆发之后,日军开始从1938年初至1940年6月,对宜昌进行了威慑性的轮番轰炸。

       刘家大院的房屋就在轰炸中毁于一旦,
       有人回忆说,刘一儒的墓地也在日机空袭中被炸毁,
       刘家的后人不得不随着逃难的人群四散而去。

       抗战光复后,有人看见其中的某人曾经回来过。
       可是房子没了、家园毁了、祖墓也不在了,只得离开故土到他乡再觅安身之处,
       到如今依然音讯全无。

       刘家大院消失了,可大院旁的那口大大的堰塘还在,
       于是就有了“刘家大堰”这个地名。

       文字略长,图片稍多,不得不分四部分发出,
       敬请谅解,也敬请期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明朝尚书谱[52]:工部尚书刘一儒
宜昌锁堂街走出刘一儒
湖北宜昌东山公园的一些石像生,奇形怪状,却是有来头的出土文物
初三语文试题(适用于上学期期末考试,有答案)
张居正受到的是邪恶势力的栽赃和陷害
张居正得罪了谁?他又是怎么死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