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爱心诊所
爱心诊所以前是教会学校刘开美5岁时被送到这里读书
    三峡晚报讯 本报记者赵宽/文
“这个诊所是后来建的,我读书时这里是入口”
  经过扩宽刷黑,献福路变得整齐开阔,4月25日,我们一行人走在献福路上。刘开美说一定要带我们去看一处重要的地方,走到献福路中部的爱心诊所前,他停下了脚步。两旁都是商铺,诊所正在营业。“这里以前是福音堂,办过教会学校育德小学,我还在这里上过学。”诊所旁有一处狭窄的巷道,由于下水道堵塞,这里被挡住无法通行。“这个诊所是后来建的,我读书时这里是入口。”刘开美在诊所前来回比划着,从入口穿进去后面是教室,他还能回忆起当时读书的位置。他带着我们绕到背后,从河水巷进入,刘开美还能回忆起教会的范围,“献福路与中书街至原老红军余冰住处、河水巷至民主路菜市场出口处一片。”上世纪80年代搬来居住在河水巷的老人介绍,这里以前确实是教会的地方,听说办过学校。
    从背后的门洞进入,穿过窄窄的巷道,我们绕到了诊所背后,这里的房子不少都紧锁,巷道恶臭难闻。陈守玉就住在临近诊所的房子里,1949年出生时,她家租住在此处,记事时,旁边的育德小学还有人上课。“那时进去后有四五间教室,不过现在全部变成了住房。”我们在巷道见到的房子以前都是教室,现在全部住上了人家。河水巷路口后的平房是以前学校的操场,位置不大。那时陈守玉大部分时间在家照顾弟妹,很少去学校玩耍,等她读书时,这间学校已经搬走了。“我和这里还有过一段缘分,我到现在还依稀记得。”5岁时刘开美被父亲送到这里读书,由于当时年纪小,只记得跟着别的同学大声念,学的是什么一点也记不起。当时刘开美的父母在民主路与献福路路口做餐饮生意,他则跟着父母在摊子上玩耍,由于没有人照顾,父亲便将他送到了紧邻的育德小学。
    父母后来还回忆,当时的班主任是位姓韦的女老师,老师见他年纪小,特别予以关照,在学校叠纸玩具哄他玩,野外郊游总是牵着他。“学东西都是次要的,主要想找个地方照顾我。”由于离得近,等到生意清淡时,父亲总要抽空去学校外转转,由于时不时能见到父亲,时间也好打发,他在学校还算安心。
    由于这样一段求学经历,让刘开美对这里产生了兴趣,此后他还专门查找了教会的志书寻找这段历史,原来“福音堂”,是基督教英国苏格兰长老会派员来宜兴建的,这里开设学校教人识字,同时还布教,给人看病。距今已138年。
    等到了1952年秋季入学时,学校搬到了原市区劳改队,刘开美报名上了几天学,就哭闹着不去了。“离得远了,父亲不再经常去了,我也就不安分起来。”最后没办法只得退学,他便重新呆在父母周围玩耍。
原育德小学的正面入口。原来学校教室的所在地。 图片由刘开美提供
献福路18号老宅曾是一间客栈,后来失了火
  顺着诊所旁的餐饮店进入献福路18号,两旁过道被熏得黢黑,刘开美记忆中这里也曾是教会学校的一部分。墙壁上有人写下“冯氏古屋”的字迹。“也有可能,当时教会也是买的附近的房子。”房子的门楣是石头做的,门框非常古朴,两扇大木门非常沉重。走进去一阵犬吠打破了宁静,一位头发花白的婆婆坐在门口。93岁的王正淑搬来这里十多年了,不过她很清楚地告诉我们,房子是1933年建成的。
    老婆婆与这房子还有一段渊源,以前的房主姓冯,他妻子死后,王正淑的姨妈嫁进冯家做了填房。王正淑和老伴为了躲避“抓壮丁”逃到姨父家避难,曾短暂地在献福路上的这间房子住过,那时这里还是天井房,房子很大,从后面上楼,四周都是房子。风声过了以后,夫妻俩又回到了猇亭。1951年,夫妻俩来宜昌生活,直到十多年前,由于大南门改造,她搬来这里居住。不过等她搬来时,房子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后来失火了都烧了,门口的那扇木门还是以前的。”老人现在住在一楼,门口的商铺挡住了部分窗户,让屋子变得有些暗。
    屋外墙壁上,有人用黑墨水写着百年古栈房,王正淑说去年这家的儿子找来了这里,不想拆这间房子。不过房子转手出售了好几次,已经弄不清当中的情况了。
    我们也联系上了住在宜都的冯万达,80岁的他,这两年一直在为这份祖上的产业奔走。据他介绍,他们家居住在猇亭,父亲当过校长,经营过米行,是当地的绅士,而在献福路的这间旧宅则是家里的产业,当时用作客栈,请人负责经营。“当时都是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住在这里。”冯万达记得小时候还经常来这里玩耍,“大火只烧了楼梯,其它的还和以前一样。”不过历经战乱后,家里一直没有人过来经营,直到去年,他来宜昌后才发现这间房子还在,“和我小时候来时差不多,不过被教会占了部分,地方小了些。”不过他已经找到了几位当时经手房子的人证,希望能够追回这栋旧宅,把这栋老房子保存下来。
公安局看守所,大家习惯称这里“幺咚幺”
  说起献福路,不少人更清楚这里的“101”。上世纪70年代,王少清还曾有过一段特别的经历。当时他被人举报作风不好,被关进了市公安局看守所,就是献福路101号,由于这个门牌号,大家更习惯称这里为“幺咚幺”。“我根本没做过,我就要求当面对质。”王少清被关押了一个月,在看守所每天就坐着,为了安慰自己,他就把以前学过的《三字经》等经典来回的背诵,最终他被释放回家。
    王先秀小时候住在献福路132号,那时斜对面就是101号,不过现在这里已经开建新的房地产项目。上世纪50年代时,王先秀家把家里的一楼门面租给了看守所,会裁缝手艺的犯人就在那里做衣服,印象中当时只有几个裁缝,还有人专门负责看守。由于价格比别处稍便宜些,有人选择这里做衣服。王先秀家人也去做过衣服,当时把父亲的长衫改成了她的春装,觉得样式还挺不错。
    她小时候经常看到,看守所的犯人早上排队出去种地,等到晚上再回来,碰到劳作辛苦的时候,还有人专门送饭。“表现好的才能出去,谁愿意被关在屋子里。”王先秀记得当时犯人站成两队,只有一个警察在旁边守着,犯人都很听招呼。不过也有出现过逃跑的情况,有个犯人逃跑慌乱间跑进了她家,爬到楼上一下子翻到屋顶,“当时害怕,就躲在门缝里看。”楼下的警察给王先秀的母亲做手势,要她把人骗下来,警察手里都拿着枪在下面等。母亲便骗犯人说没有警察,别把屋顶踩坏了,赶紧下来。“那人特别慌张,也不知道去哪儿躲,最后就下来了,马上就被警察抓走带回去了。”
延伸阅读
福音堂
  1878年:苏格兰长老会派宜人员在大十字街(今献福路)购得一栋房屋,正式建起了福音堂。福音堂兴建后除进行布道之外,还开展识字和医药事务。
    1904年:福音堂的识字班发展为有7个班的小学,于是便将小学称为育德小学。
    1911年:育德小学增设了初中班,小学部仍在大十字街福音堂处,中学部则搬到新校舍,在桃花岭南湖岗地,校名改为华英中学。
    1938年:华英中学迁到四川,育德小学一度搬入桃花岭南湖岗地的华英中学处办学。
    1940年:宜昌沦陷,学校停办。
    1946年:学校复校,办有4个班,学生达200多人。
    1952年:育德小学被市政府教育局接管后,育德小学也离开了献福路,迁到市区原劳改队处办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厦门购房上学参考:“思明集体户与海沧大永固怎么选?”
知用,恒福,44中,21中...这些学校永久消失,有你的中学吗?
《泸州百业赋》来稿选登:《泸州福音医院赋》
一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高级 |【福音福字】滇?颠?甜?......
女子出国旅游归来发现自家两套房遭拆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