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昌记忆》:开埠后的宜昌新兴商业(下)

开埠后的宜昌新兴商业(下)
文|罗洪波


四、民国初年的人力黄包车
宜昌的人力车,旧时或称东洋车、黄包车。按分类近代宜昌人力车业是属于交通范畴,而当年还是属于服务性盈利商业行业,它是随着宜昌开埠后新兴商业一同产生的。随着洋码头和轮船业运输业的兴起和川汉铁路宜昌工程等,宜昌的人力车业也同宜昌其他新兴商业一样,开始新办和发展起来。故而要在这里附带加以叙述。
大家都知道,古城宜昌的标志物是明洪武12年所筑古城墙;也知道雄踞宜昌550多年的明城墙是在1930年被县长赵铁公拆毁的。而大家不一定都知道,拆除宜昌明城墙的动因,却仅是一道小小的石头门槛。这也是下列叙述中所要涉及的故事。
川汉铁路宜昌段动工后不久,保路运动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宜昌工程段全线停修停工,宜昌城外滞留的大批劳工,这大批的筑路工人,经资遣回原籍和加入新军外,仍有很多流浪在宜昌街头。汉口人喻锦堂,原在汉口是个管账先生,手头有所积蓄,遂辞职来宜昌承接一德国包筑商筑路工程,也困处宜昌,寻求生计。
当时,宜昌城北正街“益源正”商号的王某某,看到武汉等地人力车业勃兴,加之滞留宜昌的苦力成群,正在筹划招股创办人力车行。困处宜昌的喻锦堂在汉口时本与王就有交情,在得知消息后,主动联系王老板,还邀约另外两个困留宜昌的包工头,汉阳人曾玉生、鄂州人周炳臣等人一同入股。民国二年(1913年)喻锦堂到汉口购买了20辆人力车的主要配件,船运到宜昌组装,挂出“均益车行”招牌,开始营业。股东们推举喻锦堂为经理,王某某负责地方外部事物往来。


宜昌街景(代昊 提供)?

宜昌人力车行创办之初,车辆的质量差,车轮为木支撑,轴心无钢珠和轴承。且旧时宜昌城多为石板街,行驶颠簸难耐,仍改变不了上阶层人等出行“唯马唯轿”的骑马坐轿的习惯。由于乘车人少,生意经营状况不佳。为打开局面,各股东家属和车行职员,乔装打扮,自作乘客,以此宣传广告。此曾引为宜昌码头一当年笑谈。当时人力车在街上行驶,车夫左手持一铜铃,摇铃开道的情景,一直持续了数十年之久。
至民国十年(1921年),“均益车行”由困难走向兴盛,宜昌古城内车数也由20辆发展到250多辆。宜昌人姜小峰也集资在东门城外木桥街附近,开设“道康车行”,专在城外行驶。当时的宜昌明城墙还尚未拆除,各城门都有石门槛障碍,车辆进出不便,所以“均益” 、“道康”两个车行都互不干扰对方业务。各有各的地盘、各走各的道。两家车行也各有各的标志,“均益”车后座为圆形,“道康”车后座为方形。
自“蜀通”轮于宣统元年(1909年)开辟川江航道后,各帝国主义列强的轮船也争先恐后驶入川江。作为沌口码头的宜昌,码头也从一马路沿江一再向下延伸,宜昌人力车业也得到相应发展。城外的人力车业务很快超越城内。“均益” 见大宗业务为“道康”所有,焦虑非常。旋即在城外湖堤街设一分行,取名“普益”。“道康”也立即反应,在城内也设一分行。因为城门槛受阻,乘客出进城门需要换乘,诸多不便。只半年各自分行自行撤销。“均益”为了争得利益,要求政府拆掉城门口的石门坎,而政府中的达官贵人则以城墙设施为御示为由不可拆除,以此来敲“均益”竹杠。经理喻锦堂在宴请说情塞给县长等一干人可观的包袱后,方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获准先行拆除小南门石门坎。“均益”才算正式走出城墙外营业。


宜昌均益车行号牌(乾和文化公司刘晟 提供)

民国十九年(1930年),宜昌县县长赵铁公组织民工拆除宜昌古城墙,修筑石灰砖渣路面以后,给人力车业的发展创造了一定得条件。此时人力车也由原来的木制轮辐全部更换为钢丝轮辐,轴孔装上了滚珠,乘客乘坐舒适度大为改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人力车运输发展至高峰。是年端午节前后三天,均益车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喻锦堂先在家烧香谢神,然后在公司整酒迎客,鞭炮齐鸣地将公司600辆人力车一辆接一辆发出。
两个车行竞争带来宜昌人力车业的迅速发展,“均益”发展到600多辆车,13个分站;“道康”发展到200多辆车,6个分站。车辆质量也得到改善,淘汰木轮轴,换为钢丝轮辐,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逐步更新完成。不过拉车跑在大街小巷,摇动小铜铃的习俗仍未改变。成为宜昌城一道流动风景世相,直到抗战爆发宜昌沦陷。
就在宜昌古城墙拆除以后不久,“道康”经理姜小峰因病去世,姜无子嗣,由其弟姜伯平(治庭)继承产业。姜伯平见均益车行有公济钱庄的后盾,以及裕康祥钱庄的支持,自知非喻锦堂竞争的对手,于是托人说情,将“道康”全部财产与“均益”合并。合并后共有650多辆车,20个分站,成立均益公司。由喻锦堂为总经理,曾玉生为副总经理,姜伯平为财政主任,主管全公司财务。
喻锦堂还在购置民主路购置了原聚兴诚银行的老房舍,挂出了“均益车业股份有限公司”招牌,,并与英商买办签订了人力车配件的销售合同,悬起了“英国邓禄普公司代销商”的商帘。所有车辆军更换为钢丝轮轴和滚珠轴承,车子也发展到了700多辆,分站发展到23个,站点普及到市区及郊外,并可达下至土门垭上至小溪塔。此时,喻锦堂是宜昌拥有工人最多(正班工人大1200多人,副班工人1800多人),资金雄厚(约10万元)。是宜昌城举足轻重的人物了。他名声显赫,财源茂盛。喻锦堂政治上依靠红帮龙头大爷王宏谦,经济上则以汉帮钱庄为后盾,依托着两根支柱,使其壮大发展。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复原动迁,宜昌地处川鄂咽喉,交通也显得异常紧张。复原人员人涌入潮,仅安安庙到市区待渡人员,每天常以千计。人力车业也亟待恢复。这时以行商为业的杨修洪,见宜昌兴办人力车业,确有利可图,遂在上海购买30辆人力车配件,在人寿路开设“复兴昌车行”(也称“复新车行”)。他取得了县参议长龙汇东等人的支持,在县府路设点,对原有的车夫和破损车辆进行登记,在新装和修旧后于1945年10月,向宜昌市警察局登记申报,领取了100多辆人力车牌照,正式开始了战后人力车出租业务。随后又有李孟养等人,在新民街合股开设“宜益车行”,夏国华在培元路开设“强化车行”。
战后复兴昌、益宜、华强三个车行的迅速发展,宜昌仅人力车在短期内就达到数百上千辆,警察局下令对牌照严格控制,还明文限令“宜昌人力车以发展到300辆为止,再以多余财力发展脚踏三轮车”。但在复原之初的宜昌,由于人力车制造简单投资不大,“吹糠即见米”, 三个车行300辆车且早已饱和,但满街跑的人力车和申请领证照人数仍有不断,这样引起来警方注意。1946年12月30日,在宜昌县府广场(今人民路)现场验证,规定车夫、号衣、车辆三者齐全后方可领照。不算脚踏三轮车,经警方重新登记,核发人力车证照450辆。
1949年前后,宜昌人力车业车夫的班次有正班、副班、晃班之分。所谓正班车夫,是请有铺保,交友押金、领有号衣,有固定车子可拉的工人。他本人可以不拉,但车子、号衣可以转给自己熟人去拉而不受限制,还可转租。所谓副班车夫,是那些请有铺保交友少量押金的工人,他们只能在分站有多余车或正班不拉车时才能出车,没有一定保障。有时候为了出车,还要与正班商量。如正班拉半天(天亮至下午3点),副班拉半天(下午3点至晚上12点),由副班出人全部租金。所谓晃班,即副班在晚上12点交班后,由晃班拉出门客,一晃到天亮。晃班一无铺保、二无押金、三无衣号,全凭人说合。
1949年前后,人力车业已凋敝,奄奄一息了。1949年河坡人力车业虽恢复生产,生意清淡,60年代全部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脚踏三轮车(俗称“麻木”),1995年“麻木”彻底退出市场。


五、哑电影陪川汉铁路幺锣
宜昌的新兴商贸繁荣,也得益于“工程兴市”。我们可以从今天的三峡工程,追溯到1930年汉宜公路工程,直至1909年川汉铁路工程在宜昌开工。
1909年川汉铁路工程在宜昌开工,南京人吴高俊千里寻业,辗转汉口,耗尽盘缠,历尽千辛来到宜昌城,在城内开设“吴文泰”钟表修理店的同时,1913年,吴高俊与另一电影商人看准商机,合伙在大东门外城墙根老炮台子附近的木桥街搭建席棚,开设电影院,名曰“负廓影剧院”。
宜昌开埠后,东门外的宜昌明洪武古城的墙根,已成为倚明城墙搭建的棚户区,居住流浪艺人等并在此卖艺杂耍,后而由简易的茶肆酒棚和商铺形成的一条土街。因此处原有一搭在故城河沟上的木桥,俗称木桥街。
木桥街“负廓影剧院”购有手摇发电机一部,作为动力供电影放映,初期上映的电影是外国无声片,也叫默片。多是一些侦探片和《非洲历险》、《人猿泰山》之类的惊险片,还有卓别林主演的滑稽片等。宜昌新兴的无声电影,顿时哄动本埠和他城。是时, 放映无声电影大片几与上海同步。是宜昌乃至华中地区最早的电影了。
1911年5月14日 (农历四月十六),长沙集会掀开路潮,是年10月由保路运动引发的辛亥革命,致川汉铁路宜夔段停工,数万筑路工人滞留宜昌待遣散。大东门外正街一带虽人口剧增,然生活无着饥寒交迫的民工,无钱也无心看无声电影。宜昌无声电影生意此而式微。继而寰球、寰星电影院和留园露天电影院、沙美乐电影院等也先后在福绥路、同春里、云集路、陶朱路等处开张放映无声和有声电影。


六、照相馆留光千秋何处觅
1916年,文化商人邓子敬,在南门后街开设“留光”照相馆,这是宜昌第一家照相馆。上世纪20年代后期,留光照相馆迁到通惠路,就一直在通惠路(即当今解放路)。
1924年前后,邓子敬将自己创立并经营了将近8年的留光照相馆,连同馆舍、器材和名号,一起转让给镜中天照相馆业主彭振清。
1926年,彭氏租用通惠路中段一幢三层楼经营,名号“渭记留光照相馆”。彭振清就把一个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格调高雅的一流照相馆耸立在宜昌最繁华的街面,让人们眼前一亮。
70多年前,“留光”有一个叫谢治发的技师,还真能“治发”,他练就一手绝活,用特制的刮刀,在玻璃底片上(当时没有胶片),一刀一刀地“修版”,经过修理的底片洗出来的照片:发型得体,层次分明,波纹清晰,质感逼真。
上世纪三十年代,没有闪光的相机,只能在白天进行。然而有一天,留光照相馆接到了英国领事馆夜晚拍照的请求。难题并没有把“留光”难倒。那年的十二月,驻宜英国领事馆的一位官员,邀请“留光”派人晚上到领事馆去,拍下他们欢度圣诞节的场面,以便寄给远在家乡的亲人。显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晚上照相馆很难拍摄清晰可辨的照片。但是“留光”已经掌握了镁光燃烧照明技术,就像今天的闪光灯,抢按快门。记录下英国领事馆三十多人济济一堂的欢庆场面,照片质量清晰,让老外喜出望外。
民国时期,宜昌照相馆有,留光(南门后街迁通惠路)、千秋(通惠路)、镜中天(新三里)、惟肖(鼓楼街)、远东(通惠路、朝鲜人开)。其中“留光照相馆”名号一直延续到今天。


宜昌街景(代昊 提供)

七、钟表留声机当年也时尚
上文所叙的木桥街“负廓影剧院”老板、南京人吴高俊攥住川汉铁路的商机不放,他来宜昌的初衷,本是听说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有怀表、手表可修,遂千里迢迢来宜昌,在城内开设“吴文泰钟表修理店”。这就是宜昌最早的百年钟表老店。
在修理和销售钟表的同时,“吴文泰”还经营租售手摇留声机。上文所记木桥街“负廓影剧院”放映无声哑片的间隙,为招徕看客,吴高俊常用带大喇叭的手摇留声机播放音乐。他还常常背着唱机和喇叭招摇过市。时而用手执摇铃摇响铃铛,时而大声叫卖当天电影放映名目,时而由助手摇动他背负的留声机,从大喇叭里传出好听的音乐。这在清末的宜昌城街头,算得上是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川汉铁路工程告吹后,精明的吴高俊又将“吴文泰”门店从东门搬到滨江路,跻身于怡和、太古、日清等洋行和普及医院、海关、邮局等带“洋”字的单位之间,生意异常红火。其时,但凡殷实家庭里都以购买各式座钟、闹钟、音乐钟等为荣。当年所经营的有,圆头钟、八卦钟、鱼尾钟、皮桶钟、插屏钟、双狮钟、双龙钟、双柱钟、月光钟、雀叫钟(到点顶部小门打开,一只小雀伸出舌头发出“滴答”叫声)、打更钟(晚上打五更,晚十时小门里出来个更夫打二更)、八音钟(到时奏出“孟姜女”、“鲜花调”等乐曲),还有单双拎闹钟以及大型落地钟等。钟表店除了修理钟表还买挂表(怀表)。品牌以瑞士的居多。常见的有金声、有威、亨达利、亨得利等牌号的挂表。表壳有镀金、镀银和搪瓷之分。金表又分为18k、14k和9k的成色。该店还兼营照相机等。
“亨得利”是国际百年品牌老店。19世纪70年代,上海有家法国人开设的洋行,名为“亨达利”,经营医药、钟表、眼镜等洋货。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后期,宜昌的钟表业已达30多家,还兼营眼镜。时有汉阳帮“时计同业公会”主席丁玉山在宜昌开设“亨得利”、“亨达利”等钟表店。后都于1940年6月宜昌沦陷后歇业告终。
而宜昌后来的“亨得利”则却始创于斯时。宁波人周芝瑞、张培芳夫妇年轻时曾在“亨得利”拜师学艺,学成之后,张培芳几经辗转,1938年,日军进犯武汉前,周氏夫妇逃亡到宜昌,在二马路租下“灵宝药房”让出的半边房子继续开设“亨得利”。传承百年的宜昌“亨得利”,这也在90年代中后期的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隐姓埋名,回味它曾经辉煌的过去。


亨得利眼镜店(来自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
主编:李瑜(北美宜昌同乡会会长)?
责编:刘慧艳(三峡广电)?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汉口史话 轿子独轮车马车 消失了的交通工具
张桂革 | 滕商 滕商​ (图文版)
宜昌旧事,木桥街,即将忘却的记忆
尴尬“步行街”何去何从③朝阳街的前生今世
夷陵评论|| 彭明吉/《分乡场社区志》序:分乡场记忆
上海嘉定安亭老街(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