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宜昌交通运输概况

  

 

宜昌,位于湖北西南部、长江上中游结合部,素有川鄂咽喉三峡门户之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古称夷陵,距今已2000多年历史。宜昌总面积21084平方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区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宜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多在夏季,比较长的降水过程都发生在6-7月份,年平均气温为13.1-18℃,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八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九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4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署领导,辖91市。19797月,宜昌市复为省辖市。1984713,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1213,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3个县级行政区。19871130,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设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更名为宜都市)19881022,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1992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7(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枝城市、当阳市)3(西陵、伍家岗、点军)1995321,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猇亭区。1996730,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2001322,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2008年,宜昌市辖535区。即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宜都市、当阳市、枝江市、西陵区、伍家岗区、点军区、猇亭区、夷陵区。全市共有62个镇、25个乡、20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400.8万。

新中国成立前,宜昌交通极为落后,境内仅有公路109公里,对外交通主要靠水运。新中国的建立,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带来生机。20世纪5060年代中期,宜昌形成以水运为主,陆路(民间运输、汽车)为辅的运输格局。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焦枝铁路的修建,民用航空的全面营运,宜昌开始步入现代立体交通的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宜昌抢抓三峡工程建设和国家实施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机遇,以加快公路建设、协调发展综合交通、确保建设质量为重点,先后建成和开工新建了一批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水陆空重点交通基础设施,综合运输结构不断调整高等级公路建设发展使公路运输的主体地位日显突出川江汽车滚装船运输和长江旅游船、高速船兴起使水运再振雄风;焦柳铁路复线工程建设使铁路运输竞争力逐步增强,三峡国际机场建设使航空运输得到迅猛发展。“十五”期末,宜昌已建设成为长江黄金水道与焦柳铁路、沪蓉国道主干线交汇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形成了“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铁路大动脉、空中大走廊、港站主枢纽”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

公路在宜昌交通运输中占显著地位。建国后,宜昌公路建设历经恢复、普及、提高的发展历程。至1979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5760.03公里,桥梁615座,17712延米。全区以干线为骨架,以县乡为脉络的公路网基本形成,公路桥梁配套发展,境内长江渡口相继设置。

改革开放以来,公路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1979年至1989年,以扶贫扶苏(区)为重点的区乡公路建设,实现了全区乡乡通公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路建设方针“以普及为主”转向“以提高为主”;从1990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干线公路改造。1991年底荷当公路全线贯通,宜昌有了第一条二级达标公路。1995年至2005年,宜昌市公路建设以“上等、升级、达标”为重点,步入完善、配套、升级、达标的新阶段,实现了由“数量型”向“高等级”和“质量型”的转变。高速公路从无到有。1995年修建宜黄高速公路、三峡专用公路等2条高等级公路,实现高等级公路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全市新开工高速公路168公里,其中荆宜高速公路70公里,沪渝高速公路98公里,宜昌长江公路大桥、沪蓉高速宜长段建成,市域高速公路主骨架初见雏形。全市先后开工新建和改建沪蓉国道宜昌西段、209国道、宜秭路、渔枝路、鸦来路等一批省道重点项目,完成除五峰、秭归、兴山和草埠湖管理区以外的其他县市区所在地城镇对外出口公路的改扩建。2000年至2005年连续两个三年开展了国省道干线路网改造工程,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至各县市区政府所在地通二级路的目标;农村公路路网加快密织,贫困山区扶贫公路建设也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十五”期间,启动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农村公路建设。新建通乡公路920公里,通村公路3000公里2005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0968.35公里,乡镇公路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农村公路建设惠及众多百姓。一些乡村通过修路改善了环境,山水资源得以开发,农副产品外销大幅增长。到2008年底,市境内高速公路达285.8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4862.0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85.81公里,二级公路1638.88公里。全市100%的乡镇通油路、84.4%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公路密度117.0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形成以宜昌城区为中心,以延伸到三峡坝区的宜黄沪渝、荆宜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为主轴,以22条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数百条县乡公路为脉络,衔接两江(长江、清江)、两线(焦柳、宜鸦铁路线)、三港(宜昌港、枝城港、三峡航空港)两坝(葛洲坝、三峡大坝),内通乡镇村组的公路网络。

公路发展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公众满意度为标尺,在公路网络结构协调发展的同时,公路部门通过养护运营机制改革、危桥改造、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治超长效机制的探索、公路管理职能的转变,强化了公路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使公路向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转变,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向舒适、安全、便捷、环保、节约、数字化方向发展。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干支线年均好路率81.05%,其中国省干线年均好路率90.65%,为公众提供了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公路建设是手段,发展运输是目的”。建国后,随着公路的不断延伸,公路运输业迅猛发展。建国初,宜昌市仅有破旧汽车3辆。至1979年,宜昌拥有有营运客车202辆,车型皆为中型普客,线路35条。其中跨地区线路5条,跨县线路30条,无跨省线路。

1984年,在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指导下,道路运输打破了单一所有制和交通部门独家经营的格局,运输市场逐渐开放,社会车辆迅速增加,个体专业运输蓬勃发展,旅游交通方兴未艾,形成了以专业汽车运输企业为主体,以社会车辆运输、个体运输为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运输网络。1987年宜昌地区汽车运输公司将所属驻县单位(不含宜昌县)成建制一次性移交所在县经营管理。各县()汽车运输公司增加运力,客货运站场建设速度加快,先后开工建设了宜昌长途客运站(一级)、晓溪塔客运站(二级)、秭归新县城客运站(二级)和兴山新县城客运站(二级),宜昌长途客运站还配套了先进的客运站微机售票、检票等管理系统,改善了中心城区及三峡库区客运集疏环境,提高了客运站管理水平。客货营运线路不断延伸,汽车运输网络不断拓展,促进了公路运输蓬勃发展。公路运输以中短途运输为主,长途运输发展较快,货运通达除西藏、台湾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客运可直达上海、武汉、长沙、岳阳、温州、广州、南昌、南京、西安、郑州等10多个大中城市。至2008年全市有公路客、货运站90个;拥有营运客车7065辆,货车28212辆,完成客运量8163.4万人次,货运量4908.5万吨。

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从无到有,快速发展。1972年组建宜昌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初期仅有2条线路,26辆车。改革开放以来,宜昌公交客运取得突破性进展,客车总量稳步增长,车辆结构明显优化,技术状况明显提升,车容车貌内饰装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2008年,市政府将公交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了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相继出台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宜昌市城市公交专项规划》和《关于城市公交特许经营权的批复》。这些政策为宜昌城市公交未来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4月,原宜昌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与原宜昌三峡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合重组,成立了宜昌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公交集团拥有公交客车664辆,19920座,42条公交线路,总通车里程898公里,日营运班次5070个,完成客运量13800万人次,实现营运收入1.39亿元。全市城镇共有公交客车898台,24876座,65条公交线路,通车里程1499公里,营运班次7415个,完成客运量16262万人次,实现营运收入17442万元;

城市出租客运从1979年的市出租公司一家,16台出租汽车到2008年全市共有27家出租公司2822辆出租汽车;座位14568座,年运量达14925万人次,实现营运收入29701万元。其中中心城区出租客运企业8家,出租汽车1704(含夷陵区50台)辆,座位8270座,完成客运量12114万人次,营运收入达21670万元。出租客运行业已成为宜昌市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国前,宜昌对外交通主要靠水运。新中国的建立,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50年代初期,辖区各县乡(镇)建立了“划业工会”,船工由“船夫子”成为主人。1958年“大跃进”中,全区的木帆船运输合作社,陆运运输队、搬运站、造船厂大合并,组建县()一级运输公司。20世纪60年代,水运行业贯彻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调动木帆船船员积极性的八项措施》,国营公司解体,恢复一港一社集体所有制。水运干部、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致力改变撑篙、划浆、拉纤的落后状况,向运输机械化迈进。20世纪70年代,各县()级水上运输公司掀起制造水泥船热潮,到1979年,靠人力拉纤、撑篙的木帆船基本淘汰,运输效率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水运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航道条件大幅改善,以长江干线为主线,以清江、香溪河为两翼的宜昌水运网络初步形成。长江干流航道在葛洲坝工程、三峡工程建成后,峡江滩险没入江底,高峡出平湖,天堑变通途,航道拓展,通航能力大大提高。清江航道在隔河岩、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蓄水后,通过恢复性疏通和整治,可通航300吨级船队。至2008,三峡工程蓄水至156后,境内航道里程达721.44公里,其中长江干线航道里程232公里,支流航道里程489.44公里。

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港口生产能力提高,港口整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以宜昌港、枝城港为龙头,以茅坪港、太平溪港、峡口港、马家店港、陆城港等为重点的港口群落。2008年,宜昌市境内共有港口38个,其中港口年吞吐量万吨以上的有21个,其中年吞吐量20万吨以上的有13个,有各类泊位372个,码头岸线长度3.45万米,其中生产性泊位343个,码头总延长3.13万米;港口装卸能力达3184万吨;货物和旅客吞吐能力分别达到2408.92万吨、37.12万人次;实际完成货物和旅客吞吐量分别为3332万吨、186.66万人次。

水运企业改变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呈现国营、集体、股份制、民营、个体等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水运格局。客货运输业务进一步开放,运输结构不断优化,旅游客运、高速客运、集装箱运输、滚装运输、危险品运输等新型水路运输方式逐步兴起并快速发展。水路客运改变了过去长江干流由长航独家经营的局面,地方水运企业在巩固短途客运市场的基础上开始经营长途客运,客运量大幅增长。20世纪90年代后,川江出现了时速达65公里的水翼快速客船。水路货运航线不断延伸,形成了以磷矿石、矿建材料、煤炭、化肥、水泥等大宗货物为主体的水路货物运输体系。航路由过去的面向短途、面向支流、面向山区发展到跨省市、江海直达。集装箱运输以其专业化程度高,高效、便捷、安全、优质的服务,成为宜昌现代物流重要的运输方式,内外贸进出口标箱逐年稳步上升。进入21世纪,汽车滚装运输在宜昌迅速发展,极大地方便了进出川的物资运输,给宜昌经济建设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至2008年末,宜昌拥有在籍客运船舶17512989客位,在籍货运船舶335370868吨位,全年完成水路旅客发送量109万人次,旅客同转量588782万人公里,货运起运量1551万吨,货物同转量631651万吨公里,完成港口吞吐量3332万吨。

建国前,宜昌境内川汉铁路建设半路夭折。20世纪60年代末,宜昌开始铁路建设。先后建成国家铁路3条。焦(作)柳(州)铁路由襄樊、荆门方向进入宜昌市,境内全长120公里。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焦枝铁路”,196911月开工,1970101焦枝线交付临时营运。二期工程“枝柳铁路”,197010月开工,197812月全线建成通车。198811铁道部决定将焦枝、枝柳合并为“焦柳线”。19932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兴建襄(樊)石(门)复线,于1993615开工,至19991220日竣工。鸦官铁路(又称“鸦宜线”)全长58.3公里,19709月动工兴建,1971年11月28交付营运。。1998年襄樊铁路分局投入3405万元,对小溪塔线路进行升级改造,轨道线扩建至10股。鸦宜线客运开通至宜昌火车站,货运开通至小溪塔,鸦宜线正线为49公里

1998年,为方便进出宜昌列车避免切割焦柳线列车运行,经铁道部批准,兴建鸦南联络线(连接鸦宜与焦柳铁路鸦鹊岭车站以南的焦柳干线连接线)列入襄石复线工程施工。全长1.6公里,于199810月开工,至20003月竣工,同年7月交付营运。200312,全长378公里的宜万铁路动工兴建,其中宜昌段全长104.48公里。20054月,长荆铁路开通,宜昌至武汉铁路运输里程缩短,与高速公路形成竞争态势。2008年,宜昌铁路建设进入重要发展阶段,宜万、汉宜、十宜、洛张等四条铁路同时在宜昌境内建设或改造,在建和拟建铁路里程达610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至年底,宜(昌)万(州)铁路宜昌段路基桥隧已全线贯通,轨下工程已全部完工,土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铁路铺轨已在宜昌车站接线铺轨,宜昌境内全年完成建设投资15亿元;汉宜铁路工程于917在武汉吴家山正式动工,宜昌市于10月上旬在枝江万城沮漳河大桥动工,截至年底宜昌境内各区段主要控制工程全面开工,宜昌段已完成工程投资近1.5亿元。十宜铁路东线方案11月通过工程予可开始启动。

铁路体制改革不断深化。2002年,宜昌火车站经改造达到一等甲级车站标准;当阳客、货运设施也进行了更新改造;2005年铁道部撤销武汉、襄樊铁路分局,重建武汉铁路局,宜昌火车站直属武汉铁路局管辖;2006年,成立宜昌车务段,宜昌铁路运输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至2008年底,宜昌市共有各类营运铁路31338.71公里(不含复线),其中国家铁路3170.6公里,地方铁路3117.5公里,专用铁路25条,43.5公里。铁路沿线设有各类车站30个,其中国家铁路部门在宜昌焦柳、鸦宜两线共设有车站20个,地方铁路设有10个货运站。宜昌车务段全年完成客运发送量564.1万人次,同比增长18.88%;完成货运发送量1597.9万吨,同比增长3.54%,完成营运收入15.68亿元,同比增长32.54%,完成货车停时16.2小时/次,同比压缩0.3小时/次,实现安全生产1021天,创建段以来最好业绩。其中:宜昌市境内的宜昌、花艳、枝城、枝江、当阳、岩屋庙6个车站,全年共完成旅客发生量306.1万人次,发送货物运量524.6万吨,同比增长5.73%22.77%,充分显示了铁路运输对宜昌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

建国后,宜昌民航事业恢复发展。1953年,中央军委民航局投资修复土门垭机场,1954年正式开航。至20世纪70年代末,土门机场开辟有至武汉、北京、广州等三条定期航线,并承担不定期的航班包机任务。1980年以后,宜昌民航站由原来主要用于航空邮件传递的单一经营方式,发展到以客运为主,兼顾客货包机、急救加班、飞播造林及喷药、航空摄影、测量、探矿等专业飞行任务。陆续辟有宜昌至武汉、长沙、广州、南京、上海、郑州等定期直达航班和宜昌到黄山等旅游区包机航班,与全国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建有不定期航班和客货包机业务。年客运量1.6万人,货运量(邮件、行李)148余吨。

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宜昌航空运输需求量增大,原有的土门机场已不能适应航空运输需要。1992年,在国家计委、民航和空军等方面的支持下宜昌三峡机场开始建设,19961228建成通航。相继有中国国际航空集团公司、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和海航集团公司、深圳航空有限公司、上海航空股份公司开通宜昌至北京、深圳、上海、广州、海口等26条航线。2000年,三峡机场成功开通宜昌至香港,宜昌至日本新泄、广岛的国际直航包机。2005年,宜昌三峡机场投资2500万元,对机场候机楼的营运服务设施进行装修改造,机场的保障能力也由年140万人次提升到204万人次。空港口岸开放取得新突破,国务院批复同意三峡机场空港开放,先飞包机后定航线,为扩大宜昌对外开放,架起了空中桥梁。当年,三峡机场旅客进出港人数突破40万,旅客吞吐量达41.9万人次,同比增长20.9%,在全国135个大中城市机场排名晋升为52位,在省内7个通航城市机场中仅次武汉天河机场居第二;货邮吞吐量完成1169吨,同比增长18.5%,首创货邮运量历史新高,在全国排为53位;飞机起落架次5946次,同比增长16.2%,破机场有史以来起落架次之最,在全国排名为54位,安全生产实现连续9年零事故,在2005年机场安全专项整治中,以90.6的高分获得民航湖北安监办检查验收,荣登湖北机场安全榜首,被评为中南片区民航安全先进集体。2007年,宜昌三峡机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成为全国57个对外开放口岸之一。2008313,宜昌三峡机场总平面规划通过民航专家审查,这标志着宜昌三峡机场正式进入建设的崭新阶段。至2008年,先后有国航、海航、南航、东航、上航、川航等航空公司,分别开通了宜昌至北京、上海、广州、昆明、重庆、成都、南京、长沙、张家界、恩施、桂林、杭州、西安、济南、汕头、海口、厦门、黄山等城市的国内26条航线及日本富士等临时国际航班。全年三峡机场共安全保障飞机起降7517架次,完成旅客吞吐量523133人次,完成货邮行吞吐量6494.9吨。宜昌三峡机场自通航以来,不断开拓航空市场,在促进宜昌对外开放,服务三峡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事业的需要,交通管理在改革中不断创新发展。20世纪50年代,宜昌地、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公路、水路等行业管理机构先后建立。20世纪90年代初,地、市交通行政主管机构和行业管理机构合并,资源整合。1995811,组建宜昌市交通委员会,其职能扩大为负责宜昌公路、水路、港口、铁路、长航、民航等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工作的综合协调服务。200111月,根据(宜发[2001]21号)文精神,宜昌市交通委员会复名为宜昌市交通局。随后,交通国有企业剥离改制,市汽车技工学校、市交通学校、交运集团、宜港集团移交;海航集团重组三峡机场等改革举措实施。至2008年底,宜昌市交通局内设科室10个,直接管理的市直企事业单位10个,即宜昌市公路管理局、宜昌市港航管理局、宜昌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宜昌市公路规费征收稽查处、宜昌市交通基本建设质量监督局、湖北省航运管理局葛洲坝过闸管理处、宜昌市城市客运管理处7个事业单位和宜昌长江公路大桥建设开发公司、宜昌公交集团、宜昌华信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

随着管理机构的建立健全,交通行业管理逐步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交通运输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三统”管理。1979年以后,运输市场逐步开放。交通运输出现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运输管理面向全社会。1995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和《湖北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湖北省公路规费征收管理条例》、《湖北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交通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公路路政以强化路政管理为手段,维护了全市公路安全畅通。水陆运输管理严把经营资质审核关,全市道路客运市场进行整顿,清理过多的客运站点,按资质规范发展汽车维修市场;水上运输积极鼓励和扶持川江高速客运和滚装船运输。加强水上服务业代理市场管理,强化港口的行政管理职能,维护了运输市场秩序;交通规费征收力度加大,公路规费征收实现从手工开票向微机和电子征稽网络征收的转变。2008年,国家推行实行燃油税费改革,1222,财政部等五部门公布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政策细则。明确自20091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取消公路养路费、航道养护费、公路运输管理费、公路客货运附加费、水路运输管理费、水运客货附加费等六项收费(从1978年至2008年,共计征收交通规费65.28亿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面对人民群众与日俱增高层次的要求,交通行业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把发展交通与文明创建有机结合,打造“文明优质、安全畅通、窗口服务、文明执法、勤政廉政、惠民利民”六大文明创建品牌,全面推进行业整体创建水平。以人为本,科教兴交,市交通学校建校20多年来,共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学生12000多人。1979年至2008年,全市共有39个交通科研项目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全系统有50名干部职工获市级以上劳动模范称号。200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全市交通系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出版发行了《宜昌交通改革开放30周年》一书,全方位展示了宜昌交通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成就。宜昌市交通局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抗雪救灾先进集体,宜昌市委宣传部、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三峡晚报授予“改革开放30年贡献行业奖”。市文明办授予全市文明行业创建十大突出贡献奖;先后获得全市“群众满意机关”、“政风行风评议优胜单位”、“全省最佳文明单位”、“全国交通系统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展望未来,宜昌将进一步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完善综合运输网络,不断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努力做到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大力整合各种运输资源,提高公共交通运输服务水平,使“硬资源”和“软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和发挥,推进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全面推进交通现代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宜昌未来五年将建两座长江大桥 四条高速公路
东迁5公里 畅通一座城 湖北宜昌破解交通瓶颈
定了!宜昌被国务院“点名”! 全亚洲都要羡慕死宜昌了!
宜昌年底开建城市轨道交通,可以坐着火车去上班啦!
探访宜昌老火车站,这里承载了多少人的回忆
投资6000亿元 湖北将规划打造新运输大通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