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不知道的宜昌民间文艺 满满的都是回忆

宜昌是巴楚文化的发祥之地,巴山楚水孕育的民俗文化,记载传承活生生的民俗事象。直到现在你还知道多少宜昌的民间文艺?下面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

九子鞭

在石门县罗坪乡,有一种稀缺物,名紫竹,黑色,肉心厚,竹结短。据说,此物可以辟邪,可治病,于是,乡民将紫竹制成约一米长的长鞭,其上打九个结,上、中、下三端掏孔,分别饰以铜钱三枚,遂诞生了“九子鞭”。九子鞭起源于唐代鼎盛时期。那时,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土家族青年男女为喜庆丰收,预祝来年好光景,将三棒鼓和耍棍棒的表演方式相结合,发展为九子鞭。这种健身与演出为一体的运动,在咱们土家族山区甚为流行。

玩龙灯

用竹子扎成龙的头、身、尾三节,以小布彩绘,后改为龙头、龙尾各一节,龙身九节,节节用布相连,伸屈自如。龙是汉民族最古老的氏族图腾之一。远古时期,人们敬畏自然、崇拜神力,于是就创造了这样一个能呼风唤雨、法力无边的偶像,渗透在宜昌民间的故事传说:龙,作为民间祥瑞的象征,把龙当作保护神进行崇拜的产物。人们到处刻画龙纹,绘制龙形。直到现代的土家族地区仍流传着许多与龙有关的图案,对其膜拜,祈求平安。

扯草锣鼓

扯草锣鼓,是流行于湖北省农村为水稻秧苗除草时的汉族民俗文艺表演形式。通常是三人(一鼓二锣)组成一个班子,专门为在秧田里扯草人打唱的。扯草锣鼓唱的内容,上午多半唱长的历史故事(鼓师称它“正本”),下午多半唱“花号子”等短小风趣的小段子,逗人快乐,为之鼓劲。扯草锣鼓已经被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远安花鼓戏

远安花鼓戏是湖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远安花鼓戏起源于远安荷花镇一带的“地花鼓”。早些时候的地花鼓属于汉族民间舞蹈,通常一对男女,一手扬帕一手玩扇,划地为台,边歌边舞,打击乐伴奏。随着专业戏班的出现,并受其它戏种的影响,逐步得到丰富和发展。又经宜昌历代艺人不断创作、整理与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枝江楠管

源于江汉平原的沔阳渔鼓,始于清朝末年,它已成为湖北枝江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由于楠管形式新颖,且具有地方特色,故深受听众喜爱。这种以乐器名命名的民间说唱艺术,流行于三峡东端宜昌市枝江、宜都一带。大概在清晚期,渔鼓说唱随穷艺人传播到四邻地区,到清末民初,它就完成了本土化的改造。从传承的谱系看,枝江楠管的形成到今天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

薅草锣鼓

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宜昌土家族人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便孕育出了土家族民歌。土家农民常在田间自娱自乐三两人和着打闹歌消累解乏。

纵观宜昌的民间文艺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铭刻沧桑变迁印迹,这何尝又不是一种文化苦旅。

当我们悉心地推敲文字,打开的是一座城市的风俗画卷,听到的是一方热土的动人叙事:“太阳落坡四山黄,衣裳搭在肩膀上”光是这样的民间号子就幸福的让人为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厉害了!湖北这45人被国家瞧上了!
湖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录
毕兹卡歌
湖北作家◆杨顺福 | 土家族民间习俗三则
渔鼓三棒鼓敲出来的天沔花鼓戏
【湖北花鼓戏】《一、历史与溯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