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枝城怀古(手册)


=====================
枝城镇
《建修江岸碑记》
枝城长江大桥。
枝城为古丹阳考证
赛渔龙舟
沿江古民居
沙坨老街
解放路
桥河码头
古天井民居
西门+明城墙+丹阳墙碑
丹阳碑
小东门+状元府+文庙+丹阳书院+县衙+丹阳试院
护城河?
张氏老宅
铁锁井
文庙
丹阳书院
县衙门???
丹阳试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过去进行科举考试的地方,设在县衙门的左后侧。
龙泉古寺
杨守敬研究院、勤成讲堂(就是杨氏宗祠吗?)
桥西山馆、紫阳书院、王氏宗祠。
独柱山和笔架山
杨氏宗祠
九道河
白水津渡、白水拱桥
九道河人洞穴遗址。
金子山遗址。纹饰精美的红陶,仿佛还带有泥土清香和火的烟痕。那陶片中残存的稻壳,分明还饱含着勤劳智慧的先民耕田劳作时留下的汗水。
老油榨坊(在枝城镇内老街上吗?是否就是聂家河的老油榨坊?)
彭传纪。
丹阳小调
民间吹打乐。
枝江县令朱锡绶及其与王永彬的交谊
王永彬与杨氏家族
王永彬
王永彬墓
《围炉夜话》
周德富确证王永彬的主要线索
枝城历史战争
紫山募旗说蜀汉(紫山??募旗山??)
特色农业
以下是何意?????????
水田坝古井
洋津畈出土宋龙菊花边瓷盏(难道被北京人拿走了?)
“枝城八大景”
公园:
诗词枝江
凤兮歌  楚-陆通
江有汜  <诗经>
题山市夕阳图       (山市夕阳是一幅画吗?)  无名氏
山市夕阳  明-何勖
枝江县独坐  元-宋耿
枝江寄彦修兄二首  元-刘因
春日过枝江  明-雷思霈
枝江道中  明-袁中道
楚怀王  明-李文秀
百里洲怀古  明-张时中
过枝江县  明-张时
晚至枝江阻水  明-胡容
宿枝江  明-许文瀛
春日过枝江有感  明-王泮
春日过枝江途中即景  明-郑维垣
枝江道中  明-徐泰
同友人登庚台坐禅室望大江  明-郑师濂
江口移舟  明-董燧
偶吟四首  清-方象璜
枝江杂咏二首  清-陈德荣
江涨  清-杨际春
=====================
枝城镇
枝城镇地处湘鄂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历为川黔湘鄂重要的物资集散地。长江水道直通东西,焦柳铁路横贯南北,枝城港是全国四大煤炭配送中心之一,枝城是长江流域九大水铁联运枢纽之一,境内建有国家级石油储备基地。三峡机场隔岸相望,,雅澧、雅来、红东三条省道在此交汇,宜华一级路一线穿珠,宜张、宜岳高速公路动工新建。
枝城镇是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古称丹阳,为楚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的城北原始人遗址及丹阳古城墙、铁锁井就在镇内,各类历史建筑遗迹达285处,紫袍山、白虎山、笔架山上文物众多。2008年12月,该镇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城坡垴在枝城是一个古老的地名。城坡垴的上面是福星山,龙王台,不远处还有个铁锁井,这里确实是枝城最繁华的地方,枝城中学就建在福星山上面。
学校的旁边是松宜矿务局医院,过去是专门收治矿工职业病—矽肺病患者的。
松宜医院的斜对面就是枝城港务局的住宿区,前些年可是枝城最大最肥的单位。
港务局住宿区的反背,枝城中学斜对面就是宜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是当地最大的医院。
市二医院的对面是丹阳公园和宜都市第二高级中学的教师住宿区,再往下的斜对面枝城最大的超市—晨光超市。著名的红东公路从超市门前穿城而过。对面有市二中的南北校区,枝城环城大市场。
古代丹阳城共有六门,即东西南北门,还有小东门、小西门,现在南门是一点影子也没有的,北门只剩一个北门矶头的地名,那儿如今也只是一片令人恐怖的废墟。如今还能看到古丹阳城影子的就是西门和东门。总算还有那么两个圆形的,略有点古典风味的门立在一条老街的两头。老街边梧桐树老榆树也砍掉了。
=====================
《建修江岸碑记》
小东门枝城港一码头标牌两立柱下发现一块1935年的石碑,名《建修江岸碑记》民国念四年六月立县长饶光亚撰。
建修江岸碑记
邑城当江水湍急之冲,岸土疏松,年有崩塌,桑沧剧变可期待也。余守是邦之明年议举建修,召集士绅,组织委员会,以董其事。经费由省政府发还第一区向师借款四千五百元。拨用不足,又由县城捐款千元,臣益以民堤补助费三百元。赖群策群力,凡五阅月始克齐事。向之有虑倾圯者,今幸得其保障矣。交通之繁荣,市镇之兴复,民生之安全,胥于是。赖后之起者,尚冀踵而葺之。
            民国念四年六月立
县长饶光亚撰
=====================
枝城长江大桥。
枝城长江大桥是继武汉、南京、重庆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4座大桥,它将焦枝和枝柳铁路连通。该桥北接枝江顾家店的青龙山,南连枝城镇的白虎山,铁路桥全长1742.3米,公路桥全长1744.8米(单面)。铁路两边公路桥是后来增加。正桥10墩9孔,长1282.28米。引桥14墩,铁路引桥南岸3孔,北岸11孔。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公路引桥两岸均从正桥头向两侧呈“八”字形分开。除公路引桥外,均为平坡直线。大桥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铁路连成一线,成为中国第二条南北铁路交通干线。
十个高大的桥墩一半是按武汉长江大桥的祥式,一半是照南京大桥的风格。宁汉两桥都是上层公路桥,下层铁路桥,而枝城大桥却是铁路公路在同一层,中间通火车,两边驶汽车,旁有人行道。公路桥是在铁路桥钢析梁两侧,采取伸臂法,伸臂而出的托梁、纵梁,用特大一吨重的铆钉,从铁路桥两侧伸展开去,用混凝土预制板建成。公路桥面是5米宽的汽车道,1.5米宽的人行道。公路桥上的路灯从未更换,那灯早已经不亮了。
=====================
枝城为古丹阳考证
    谭其骧根据杨守敬研究的宜昌地理成果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上古部分记:古“西陵氏”定在今宜昌市,古“丹阳”聚定在今枝城镇。楚文化祖源最早始于长江三峡,具体地望指的是湖北枝江、秭归等地。
楚子熊绎的始国,在今湖北枝江、秭归。杨守敬和他的枝江籍学生熊会贞对古丹阳做过详细的诠释,指出楚国君主一任芈熊通公元前741年以今湖北枝江为楚都丹阳。熊会贞引“我先祖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清代历史地理学家赵一清说:“观子革辟处荆山之语,则枝江为近。”《史记·楚世家集解》徐广说,“丹阳在南郡枝江县”。《正义》,《三传释例》说,“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通典》、《寰宇记》、《郡国志》说,熊绎都丹阳在秭归 “后徙枝江,亦曰丹阳”。《左传·桓公十二年》说:“熊姓国在宜都西山中,后徙南郡枝江县”。台湾柏杨说“楚国建都湖北枝江,共计年数52年,楚王国,昔地丹阳,建都帝王,一任王芈熊通,起讫前741-前690年。”
历史所记古丹阳,还有今枝江的百里洲故城,即枝江马家店镇长江南岸江边古城,地名赫家洼子,当地谓之丹阳城。还有今当阳的枝江县古城沮中,季家湖城址。还有秭归江南丹阳故城和江北丹阳城。因为楚人念祖,所以每有迁徙,必称丹阳。楚国所谓江、汉、沮、漳,楚之望也。
=====================
丹阳古城
枝城镇位于宜都市区东南12千米,长江南岸。原为临江的小渔村。据《宋史地理志》载,枝江县春秋战国时属楚,别名丹阳。秦时设枝江县,隶南郡。唐初,南郡改名荆州。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枝江县治从澌洋洲(今松滋老城镇)迁至下沱(今枝城沙砣)。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枝江县丞詹尹移县址于白水埠与下沱之间的金鸡山(今枝城镇607勘探大队队部),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筑土城千余丈,枝城古镇渐成雏形。明成化四年(1468年)将土城改建成砖石城,城周长五里五百步,高厚均一丈余,设“迎晖,正东,解阜,拱辰,青云,小西门”共六个城门。清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河道由江北移江南,江水陡涨,大水入城,东西北三面城墙倒塌。今尚残存明古城墙残垣大东门至西门段。1955年枝江县并入宜都县,1962年枝江县城迁往马家店镇。现枝城属宜昌宜都管辖。枝城者,枝江县城之意也,因昔为枝江县县城之故。自公元1270年至1955年,枝城镇为枝江县治共685年。(金鸡山就是金紫山吗?)
据史料记载,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枝江县治迁来下沱后(今枝城镇沙砣),下沱和白水两地都得到更快的发展。到元末明初,白水与下沱两地已是房舍相连,道路相通,基本连为一体。明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枝江县丞詹尹,移县治于白水与下沱之间的金鸡山,在这里建县衙,修官道,设置司法、钱粮、税务等各类机构,民宅和商铺也逐渐向以县署为中心的新县治靠近聚集,丹阳县城(现枝城镇)渐成雏形。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县府以县署为中心筑土城千余丈,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复将土城改建成砖石城周长五里五百步(约三公里左右)高丈余(约三米多)。至此古镇已具近代规模。
=====================
古镇印象   
宜都市枝城镇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枝城镇历史悠久,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之称,据考证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丹阳城址。在明朝万历年之前,一直被称为古丹阳。从有记载起,已有800多年历史。早在明朝,这里就已发展成为小集镇,并逐步形成赶集习俗。繁盛时期,这里停泊的木帆船从埠头沿江一字排开,桅杆林立,桨橹交错,绵延数十里。沿着青石板铺砌的台阶拾级而上,这里的古民居曾经鳞次栉比、高宅深院、飞檐翘角、青瓦如鳞,一直从桥河延伸到大东门外。古镇得山之沉稳、汲水之灵秀,河港纵横交错、湖塘星罗棋布。
老街铺洒在浩浩长江边。枝城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古城遗迹,几条老街的粉墙、青瓦、砖木石雕,小巷幽幽,虽然破旧不堪,但处处有明代的建筑痕迹。这从700米长文化街上140栋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建筑可佐证。古镇老街,目前仍居住有近千人,大部分居民搬进了城市的高楼和自建的楼房。
八百年古镇丹阳古墙上写着历史沧桑。行人打量着古街上的一砖一瓦。独轮车在小巷中穿行。二胡悠悠唱古今。大多时候,老街的人们都是安宁而闲适的。进入腊月,往日静谧的老街也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沸腾起来。响亮悠长的吆喝声、叫卖声,呯呯嘭嘭的爆竹声,还有糯米酒般绵醇的民歌小调,汇成一曲独具鄂西民俗风情的乐章。
 
=====================
赛渔龙舟
端午节的渔龙舟赛是过去最为隆重的盛事。铿锵的击鼓声中,一条条首尾相连、装饰成龙形的小渔船从小东门出发,沿护城河来回穿梭。但见舟行如飞,旗舞鼓鸣,桨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
沿江古民居
胡家米行。两层全木结构的老宅。这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是胡家后人,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她说,当年这可是一座走马转角楼的大宅子。天井池、四合院、青砖灰瓦、飞檐雕花,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细碎的阳光在厅堂投下婆娑的影子,仿佛散落一地的时光碎片。
===============
沙坨老街
长约200米,数十户青砖黛瓦的居房沿街排列的老街。老街上几乎没有年轻人居住,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在守着这古稀的老街。原来的榨坊老宅子的风火墙上长满了野草,各家大门还是当年的板壁门,残破中透出历史的厚重。走在沙砣沙石松软的老巷中,总感觉在巷子尽头传出阵阵回响。到上世纪末街上还有榨坊、槽坊、纸坊、山货行、客栈等商贸场所,江边有码头,周边是菜地。这里至今还保留着榨坊、剃头铺、山货行、槽坊、裁缝铺、铁匠铺、豆腐作坊等数十家传统手工业,这些老店铺仍然凝固在时光中。
=====================
解放路
古称福星街,是小镇上历史文化遗存最为集中的一条老街。老街形成于宋代,东起桥河码头,西至福星山,至今还保持着当时“沿河成街、临水建房”的格局。老街上古迹遍布,青砖灰瓦、天井院、封火墙随处可见,为明清时期的传统民居,古朴典雅、大气端庄。
=====================
桥河码头
即沙坨码头,旧称小汉口,“纵横市肆绕山坡,车马红尘逼眼过”。临江的半边街上曾是店铺林立、商帮会馆云集。清朝末年,以周景颐为会长的枝城商会,汇集鄂西湘南商家建立粮船码头,成为当时长江流域较大的通商贸易口岸。何勖《山市夕阳》
小汉口沙沱:明时西门河口曾建有接官亭。以周景颐为会长的枝城商会汇集鄂西湘南商家,建立粮船口码头,是当时长江流域商贸口岸。
=====================
古天井民居
深幽的天井,历史悠久的风火墙。
=============
西门
西门+明城墙+丹阳墙碑
明城墙。倚城搭建的民居,无形中却保护了这段老城墙(大东门至西门段)。它是明洪武二十二年所筑土城的一部分,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这两道深深的闸槽就印证了,城墙也是堤坝、城门就是闸口。
===============
丹阳碑
枝城镇电影院旧址出土一块长110cm,宽60cm,厚18cm的出土长方形石碑。此碑正中阴刻楷书“丹阳”二字,字径约30cm见方。石碑上有 “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吉旦”、“知枝江县事刘颜?题”的题款。
======================
小东门
小东门+状元府+文庙+丹阳书院+县衙+丹阳试院
=====================
护城河?
=====================
张氏老宅
位于小东门内侧。这座已近两百岁的老宅院,如今只剩下一个门楼。但她仍执着地伫立在原来的地方,回味着已经远去的繁盛与辉煌。张氏老宅已沐浴了近两百年风雨,曾占地百顷、广厦千间。洗尽铅华的老宅仍透溢着被时光浸润过的古风神韵,那吱呀作响的板壁门和木楼梯仿佛还在诉说已远去的绝代风华。
=====================
铁锁井
西门外的水坑,坑口以铁索镇之,故称铁索井,用以镇水,消除洪水。
与铁索井比邻相望的是状元府和文庙。
=====================
文庙
与张氏老宅隔城堤相对。斑驳的墙壁,厚厚的青苔,轻轻抚摸这些断垣残壁,依旧能感受到历史的沉稳与厚重。
=====================
丹阳书院
清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曾在此修建“丹阳书院”。 1937年,荆南中学由武昌迁至这里,逐渐发展成为今天“传丹阳贵韵”的百年老校—宜都二中。
丹阳书院位于湖北枝江。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秦武棫建于县学宫左,取丹水之阳之义,故名。计有明道堂3楹,堂左右斋房名种学、绩文、学古训、通世务,丽泽轩3楹,另有堂前左右斋房及堂后左右斋房等。道光四年(1824)知县蒋祖暄于丽泽轩后增建上房5楹,左右斋各2楹。同治十三年(1874)毁于水,知县徐光熙移建于试院侧。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高等小学堂。
丹阳书院。乾隆年间修建的“丹阳书院”,虽经多次变迁,但这里依然是墨香浓浓,书声琅琅。古镇的人们,依然浸润在书院所传承的智慧和文脉之中。
丹阳书院:在现宜都市二中老教学楼东头,原有三间瓦房,中堂后墙正中有一石碑,上有丹阳书院碑文,迎门正中有隶书“丹阳书院”三字。
=====================
丹阳试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过去进行科举考试的地方,设在县衙门的左后侧。
=====================
县衙门???
=====================
龙泉古寺
古树参天,苍莽翠竹,始建于公元1306年的龙泉古寺就隐藏于这宁静悠然的竹林深处。潺潺清泉,烟火袅袅,晨钟暮鼓声声回荡。这声音空灵幽远,直飞进人们的心灵,带走了一切尘世的聒噪和喧嚣。
龙泉寺始建于明朝初期,明朝中期被流贼寇所毁,康熙二十年重修,后毁于文革时期。      复建宜都龙泉寺是广大佛教信众的愿望。龙泉寺环境得天独厚,山门前泉水悠悠,竹林深处茅棚初现,佛坐其中。现在原址复建(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镇大堰堤村一组)。
=====================
杨守敬研究院、勤成讲堂(就是杨氏宗祠吗?)
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杨守敬就出生在这里。他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所著《水经注疏》被誉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经典。他精湛的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两山对峙,溪贯其中,桑麻满畴,松篁成韵。吾杨氏聚族居之”
=====================
桥西山馆、紫阳书院、王氏宗祠。
位于余家桥村。“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这句广为流传的古训出自清人王永彬所著的《围炉夜话》。这幽美宁静的小村庄就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王永彬才识过人,却不愿为官。他隐居于此,以教书为业。“桥西山馆”虽穷居深山,但出入者多为文人雅士。
清朝传世奇书《围炉夜话》乃枝城先贤王永彬所作,桥西山馆是其“著述授业”的家塾学馆。王永彬生性淡泊、卓然超逸,常与文人雅士在此赏花吟诗、对酒作赋。清咸丰年间,枝江知县朱锡绶因仰慕其学识与美德,迁居于此并修建 “紫阳书院”作为居所。斗转星移中,厚润文风、雅韵书香依然还在芬芳着、延续着。
=====================
独柱山和笔架山
这空灵毓秀的独柱山,仿佛让人化身为闲云野鹤,悠游于从容和纯粹之中。
=====================
杨氏宗祠
位于今枝城镇莲花池别墅庄名杨家巷?????
=====================
九道河
九道河古称白水,发源于郑家垴、麻岭坳,由南向北流经茶园寺、宁家畈、余家桥,在白水港注入长江。九道河干流长50里,与花溪、芭芒河、赤溪河等水系经纬交织,形成枝城郊区密集的溪河网络,流域面积达270平方公里;上游支流纸坊冲建有九道河水库,其灌溉面积两万余亩。
九道河沿岸山清水秀,地灵人杰。清末民初乡贤学者杨守敬,其先世助明开国有功,于明朝初年出守枝江县城,封为武略将军,卜居宁家畈而世代繁衍;族祖杨蔚于万历年间拔廷试,天下第二,即授蜀荣昌令,后升忠州守。杨守敬《和州杨氏家谱(续修)序》云:“出枝江城西二十二里,曰宁家畈,两山对峙,溪贯其中,桑麻满畴,松篁成韵。吾杨氏聚族居之”
=====================
白水津渡、白水拱桥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公元732年仲春,诗人杜甫出三峡游历于此,观白水与长江浑水相融,如白云起伏,不禁感慨万千。朔白水而上,河港交叉,临水成街,造型各异的石拱桥把古镇的水与路融为一体。
白水港村位于宜都市东部。距市政府所在地陆城12公里,属枝城镇北大门,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白水港古称白水镇,因九道河,芭芒河,庙桥河汇集白水港注入长江.浑浊的江水与溪水会合,青黄相融,故名。历史上白水渡口十分闻名,商贾云集,明代李震《白水晓渡》:“云淡星稀月已西,行人几队立沙堤,孤舟渡罢重回首,才听邻鸡隔水啼”。解放初,白水港人主要以打渔为生,兼作滩田。有谚 “栽架子屋,绑架子床,大水一来全冲光”,“有女不嫁白水港,一年四季爬河坎,有女不嫁打渔郎,日守孤舟夜守坎”。
=====================
九道河人洞穴遗址。
在杨氏宗祠对面,发掘了“九道河人”洞穴遗址。后来又相继发掘了枝城北新石器遗址,蒋家桥遗址以及白水港遗址。九道河洞穴遗址位于宜都市枝城镇九道河村。1986年发现,同年9月至次年发掘。分上、中、下三层溶洞,文化层发现于中层溶洞中,出土有400多件石器和部分哺乳动物化石。石器均为打制,器类简单,形状多不规则,器形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四大类,以石核、石片居多。动物化石共有10种,分属于5个目。有豪猪、中国黑熊、大熊猫、鬣狗、东方剑齿象、巨獦、犀、野猪、水鹿、牛类等。时代为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0多万年。发掘中虽然没有发现人类化石,却出土了10余种动物化石和近400件打制石器。专家们把制造这些石器的人称为“九道河人”。鉴于九道河洞穴与长阳人化石出土点相距仅数十公里,并且出土文物的年代相近,学术界称其为“长阳人”的“老邻居”。这个洞穴出土的近400件石制品原料均取自九道河河滩的砾石,品种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加工方法为锤击法。洞内发现的动物化石主要是豪猪、中国黑熊、大熊猫、最后鬣狗、东方剑齿象、野猪、水鹿、犀、牛、麂等,时代为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约20万年,这类文物宜昌市仅有长阳、宜都两处。九道河遗址文物的出土,证明枝城在20万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标志着枝城历史的开端。
目前发现的金紫山、北门等遗址,为城背溪文化类型,距今8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5000年至4000年这一时期,近年发现了双族庙、白水港、蒋家桥、三里桥等大型村落氏族遗址。
=====================
金子山遗址。纹饰精美的红陶,仿佛还带有泥土清香和火的烟痕。那陶片中残存的稻壳,分明还饱含着勤劳智慧的先民耕田劳作时留下的汗水。
=====================
老油榨坊(在枝城镇内老街上吗?是否就是聂家河的老油榨坊?)
那吱吱呀呀的油榨碾子,那榨油老人的声声号子,仿佛悠扬的民歌小调,从久远的过去一直传唱到今天。
=====================
彭传纪。
彭老儿已经年过八旬,他的脸上爬满了时光的年轮。但每当唱起这些熟悉的小调,曾经的风霜似乎都已在歌声中渐渐消融了。枝城镇老艺人彭传纪作为宜都民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彭传纪是枝城镇泉水河村人,擅长高跷说唱,主要作品有《十月望郎》、《陈姑爷报喜》、《卖棉纱》、《姐儿郎》、《二郎山》等,其中《十月望郎》经过艺术加工,被改编成《四季望郎》,受到高度评价,在网上传唱。
=====================
丹阳小调
《四季望郎》、《晒月亮》、《想吃石榴等奓口》、《丹阳渔歌》。
=====================
民间吹打乐。
白水晓渡、莲花池、花溪牧笛、紫山冬翠……这些诗意的名字将再回到古镇人们的视野中;而承载着太多故事和记忆的石板街、老民居,也将在新的纪元里涅磐重生。
=====================
枝江县令朱锡绶及其与王永彬的交谊
朱锡绶,字啸筠、筱云、小云,又作撷筠、啸筼,号弁山草衣,江苏镇洋人(今属太仓市)。能诗,兼工绘画。生于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卒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27岁时中举。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两次参加进士考,均落第。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的夏天,以“拣发”到湖北任职,从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到湖北后,于咸丰五年任东湖(今宜昌)县令,六年任江陵县令,七年任远安县令,八年至十一年任枝江县令。后因有病,请假离职。由于对王永彬的仰慕,朱氏便侨居于王永彬的家乡湖北枝江石门坎(今属宜都枝城镇余家桥村)。直到同治六年,为生计所迫,才再度出仕,任安陆县令,七年任黄安(今红安)县令。同治八年病重。同治九年去世。
朱锡绶师出名门。老师盛大士是他的舅舅。《沮江随笔》提及盛稚兰(盛征琪)即为其子。盛大士是清代著名画家、诗人。字子履,号逸云、兰簃外史、兰畦道人,江苏镇洋人。仁宗嘉庆五年举人,山阳教谕。钱大昕弟子。学问淹雅,诗画俱佳。夙好六法,壮岁始习皴染。山水宗王原祁,落落有大家风范,为娄东正派。尝作《烟浔云峤图》卷,苍莽深秀;《灵芬馆图》,萧疏幽旷。其诗“盘薄郁积,媪蝙萎蕤,纵恣自喜,出入昌黎、昌谷而时逶迤于欧、梅、范、陆间”(《海天琴思录》)。传世作品有《疏林远岫图》,著有《蕴愫阁集》、《琴竹山房乐府》、《溪山卧游录》、《泉史》。
朱锡绶有《幽梦续影》、《疏兰仙馆诗集》四卷、《疏兰仙馆诗续集》六卷、《疏兰仙馆诗再续集》四卷、《沮江随笔》二卷、《蕉窗日记》西岩赘语、《幽梦三影》等。另有《二典稽疑》、《离骚读法》、《沮江唱和集》二卷、《筱园乐府》,这四部书可能未刊,可能丢失,也有可能并入其他集中,不得而知。任职远安和黄安时还组织编修了《远安县志》、《黄安县志》(首卷)。
《幽梦续影》与张潮《幽梦影》、郑逸梅《幽梦新影》合称“幽梦三影” 同属清言小品。《幽梦续影》序:吾师镇洋朱先生,名锡绶, 字撷筠,盛君大士高足弟子也,著作甚富,屡困名场,后作令湖北,不为上官所知,郁郁以殁 , 祖荫裟轺之年,奉手受教,每当岸帻奋麈,陈说古今,诲童发蒙,使人不倦。自咸丰甲寅,先生作吏南行,遂成契阔。先生诗集已刊版,毁于火,他著述亦不存,仅从亲知传写,得此一编,大率皆阅世观物、涉笔排闷之语。元题曰《幽梦续影》,略如屠赤水、陈麋公所为小品诸书,虽绮语小言,而时多名理。祖荫不忍使先生语言文字无一二存于世间,辄为镂版,以贻胜流。屋乌储胥,聊存遗爱。然流传止此,益用感伤。昔宋明儒门弟子,刊行其师语录,虽琐言鄙语,皆为搜存,不加芟饰。此编之刊,犹斯志也。
《沮江随笔》全书114则,两万多字。内容:表现文人雅士的情趣情调和他个人的兴趣爱好,描写远安的山川河流、美景奇观,追溯远安的历史、讲述远安的传说,再现远安的贫穷、落后、战难、灾异,介绍远安的珍奇异宝、特定物产,介绍远安人的生产生活,民风民俗,讴歌远安特别的人、挖掘远安人的精神世界,抒发人生感悟、阐发人生哲理。《沮江随笔》艺术成就:短小简洁、故事性强,亦真亦幻的传奇手法,言此意彼的比兴手法,注重引用、诗文结合。
朱锡绶在远安、枝江任县令期间,颇有政绩。据同治五年《远安县志》所收朱承绪《啸筠朱公除完粮积弊碑》:“今年夏,各宪定钱漕新章,痛除包征包解积弊。侧闻他邑均有难色,而公适来吾邑,开征之始,悉裁浮费,不滥一丝。串票一纸,旧取二十四钱。兹准士民呈请,每纸准以十钱。且向之包厘为分、包毫为厘者,一概禁之。亲征亲解。终岁无追呼声。民感其仁,莫不踊跃输将(指交税),且讴歌而颂祷者于巷于途焉。公爱民造士诸惠政,指不胜屈,而薄赋一节尤为损上益下,以抚字为催科,真无忝于为民父母矣。里中绅耆,议勒石以垂永久,并冀他日官斯土者,遵其法而不变则。”
据同治五年《枝江县志》卷之三记载:“(咸丰)八年,县令朱锡绶督率洲(指百里洲)民,通力合作,将次告成(指上百里洲江堤),十年,大水,功亏一篑。此前后数百年洲堤之大略也。”又据《荆州府志》卷之七十六载:“(咸丰十年)五月枝江大雨如注,日夜不止,江水大涨,二十五日夜,西门城决,水灌城,至东门涌出大江,民舍漂没殆尽,淹渍二十余日,灾民嗷嗷。知县朱锡绶竭力拯济,劝殷富出钱米以赈,活人无算。”
朱锡绶也曾三顾王永彬。他一到任即去拜访王永彬,王永彬避而不见,又反复“函召”。王永彬终于被其诚心感动,前去拜访了朱锡绶一次。但他们最初的交往并不密切,因为王永彬是非公事绝不至官府,不过这反而赢得了朱锡绶更大的敬重。后来的交往显然就频繁多了。王永彬不仅自己前往朱锡绶的官府,还常常把朋友罗应箕也一并带去。他们在那里吟诗作赋,“流连唱和”。随着交往的加深,朱锡绶评王永彬“宜翁华实并茂人也,何当铸金事之”(《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乃使良工铸金,象范蠡之形,置之坐侧,朝夕论政”)。可能是“何当铸金事之”的想法越来越强烈,朱锡绶竟以有病为由提前退休,然后将家搬到了王永彬的家乡石门村(今属宜都枝城镇余家桥村,过去属枝江),结庐在王永彬家旁,与王永彬做起了邻居。非常令人惊喜的是朱锡绶这栋房子居然还在,虽然只剩下一面墙体和一块“紫阳书院”(朱锡绶将此宅命名为“紫阳书院”,刻石嵌于门斗之上)碑刻了。根据王永彬第六世孙王朝旺提供的线索,在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书院湾村民邓裕仟宅前一座泥土覆盖的桥面上,发现了清代枝江知县朱锡绶居所“紫阳书院”院名石碑,石碑长99厘米、宽33厘米、厚7厘米,上刻“紫阳书院”四个遒劲的楷体大字。
书院湾老人邓裕仟住宅是清代枝江县令朱锡绶所建居所旧址紫阳书院,与王永彬家塾学馆—桥西山馆仅距400余米。其建筑形式为三正间二横屋,青砖黛瓦,内屋由木梁架柱、红漆板壁分隔,宅旁附建花园。朱锡绶常与王永彬等一班文人雅士在此聚会,谈文论道,赏花吟诗,对酒作赋,刻石嵌于门斗之上,“书院湾”因此得名。朱锡绶离去后,其宅数易其主,土地改革时分给邓、刘两家居住,1983年老宅才被拆除,现还残存两面砖墙。
王永彬的曾孙晚清秀才王应门(字礼贞,生于1873年)亲手抄录一本线装书,此书没有书名,封面有“采访王礼贞”字样,封面的下端是王礼贞的印章。该书收有王永彬的传记和墓志等重要史料。传记为王永彬的同郡文友,当时湖北学界领袖、著名的文人、被《清史稿》称为“独步江汉五十年”的湖北监利(今属洪湖)进士王柏心所写;墓志为当时名流、彝陵著名诗人罗应箕所写。
王柏心《勅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邑侯啸筼朱公,耳公名,虚心延揽,公感其意,始造谒。自是,非公不至,朱公益重之。后朱公乞病,侨居是邦,与公结邻,欢洽无间。”
罗应箕《勅授修职郎王公宜山墓志》“邑明府朱公啸筼,耳公名,甫下车,即造庐咨访,又函召。先生与予至署,流连唱和,敬礼有加。忽喟然叹曰:‘宜翁华实并茂人也,何当铸金事之!’其见重如此然。”
光绪《荆州府志》“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著有《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两次与修县志,年七十八卒。”
王应门抄录线装书还有《海琴公七十寿序》,是江陵人徐德精(蔗园)所写,文载:“邑饥,明府朱公请劝贷粟,先生(注:指王永彬的大儿子王海琴)竭诚劻勷(注:劻勷即匡襄,辅佐帮助),邑无饥人。”
=====================
王永彬与杨氏家族
明建中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杨守敬为清光绪版《和州杨氏家谱》作序开篇“出枝江城(今宜都市枝城镇)西22里,曰宁家畈。两山对峙,溪贯其中,桑麻满畴,松篁成韵,吾杨氏聚族居之”。杨守敬先祖原籍安徽和州,助明朝开国有功封武略将军,以千户侯出守枝城。其后,族人散居于以宁家畈(今枝城镇莲花池别墅庄名杨家巷)杨氏宗祠为中心的枝江县江南地区(今属宜都市枝城镇)及宜都县龙窝(今宜都市陆城龙窝村)。明末以来,枝邑杨氏家族就有50余人考中秀才,其中8人考选贡生,可谓书香世族。
清代知名学者王永彬的家乡在“枝江城西十五里”的石门村(今属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与杨氏家族的宁家畈仅隔13里。王永彬,号宜山,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逝于同治八年(1869年)。20余岁考中廪生(享受国家廪食),后在家开办私塾学馆—桥西山馆,“开门授徒,从游者日众”,学生遍布周县,同时著书立说,吟诗作赋。53岁考选贡生(贡献给皇帝以人才),授“修职郎”八品散阶虚衔。王氏亦是书香世族,王永彬及其以下祖孙三代就出了4位贡生、2位廪生、2位庠生(古代府州县学校称庠)。
王永彬文友甚多,知交最深者是杨守敬的族祖杨墨卿,称“束发即与公交”。杨墨卿字式南,号墨卿,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考取县学生员(亦称庠生),是王永彬的同门“师弟”。杨墨卿重义疏财,杨氏家谱称其“秉心正直而乐济人,行谊素著族中,长幼咸敬信之”杨墨卿十分佩服王永彬渊博的学识和为人,送长子杨有桥拜其为师。俩人时相过从,吟诗作赋,谈文论道,惺惺相惜。清道光二年(1821年),王永彬有《喜王星垣杨墨卿春日见访》:“似约清风到,生平两故知。欣然开酒瓮,难得在花时。座上三更月,灯前一卷诗。殷殷相对处,各自话心期。”
杨墨卿病逝。王永彬 “哭以联云:‘幽芳独抱,不愧为乡党正人,从入世以来,心堪共白;玉树长埋,竟失却生平益友,恸自今而后,过有谁规。’”泪写《哭墨卿》:“四十年来友,交深独有君。两心真莫逆,垂老怅离群。朗抱沉明月,高踪杳白云。城西溪上路,踯躅故人坟”(杨墨卿墓位于枝城以西芭芒河路旁)。撰写墓志 “居身朴质,不染纷华,读书有高识,公正能任大事”
王永彬的得意门生有杨墨卿的长子即杨守敬的族伯杨有桥,杨守敬的族祖杨梅坡。杨梅坡为《围炉夜话》校字 “门人杨惟春、梅坡校字”。
杨氏族人请托宿儒王永彬为枝邑首部《和州杨氏家谱》作序。王永彬序曰“亲睦之风,近在里党;仁让所著,即为仪型。则观斯谱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者,岂徒在杨氏之贤后裔也哉!
杨守敬的族曾祖杨傛曾任杨氏族长,王永彬为其书挽联:“至性笃彝伦,祠葺堂阶,谱修宗族,更复建桥梁,施茶汤,总为子孙培太和元气;高年享大耋,秀挺兰桂,香生藻芹,且皆务耕读,敦孝友,长令乡党仰清白家风。”
杨守敬曾祖杨修妻向氏承夫遗命,课子读书,三子四孙均为秀才。向氏两子同科金榜,王永彬引喻北宋欧阳修母丧夫教子和宋氏兄弟同科状元的典故,书赠贺联“欧氏风徽,母能课子;宋家科第,弟不先兄。”
杨守敬亦受王永彬影响。杨守敬在光绪版《和州杨氏家谱》序称“守敬为童子时,尝与祭宗祠”并在宁家畈拜见了族长杨坦斋和杨梅坡等多位族祖,王永彬的门生杨梅坡与杨守敬的交往最为密切,曾主持杨守敬与弟弟杨开甲的分家事宜,一同领修光绪版杨氏家谱。王永彬《围炉夜话》、《孝经衬解》、《先正格言集句》、《六书辨略》等八部著作合编的《桥西山馆杂著八种》于1854年刻印出版,杨守敬肯定品读了包括咸丰版杨氏家谱序文在内的王永彬的文稿、著作。
王、杨两大书香世族的交谊是清代晚期鄂西家族文化交流、融和的一个缩影。这种文化交融和家族世代绵延的文脉,绵绵不绝地滋润一代代乡梓后人。
=====================
王永彬
王永彬,字润芳,号宜山。生于乾隆壬子年(1792年)正月廿三日亥时,殁同治己巳年(1869年)正月二十五日巳时,享年七十有八(虚岁)”。直到其父时(清朝乾隆间)才迁往荆州府枝江县城(今湖北宜都枝城镇)西十五里石门村(今余家桥村)。年少曾一度面临辍学,后发奋始得入县学读书。最后,他选择开门授徒,过读书、教书、著书的学者生活。
王永彬治学甚广,尤好先儒绪论,而于四部之学,皆追源溯流,反复揣摩。一生勤于著述,《围炉夜话》、《音义辨略》、《六书辨略》、《禊帖集字楹联》、《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历代帝统年表》、《孝经衬解》等8部著作合编为《桥西山馆杂著》8种。在著述中有不少格言警句类作品,《围炉夜话》即是一例,与《宗谱》中不少篇目一样,其意均为教书立言、劝世训俗。
王永彬正式官职为修职郎,候选教谕。不喜科举,很晚才获得恩贡生的科名。光绪四年,乡人曾为其请乡贤,县、府两级呈报到朝廷时,遇新例而未果。他官职虽小,但积极主持或参与当地的救灾、防乱、修志等社会事务,两次参与编修县志,担任地方团练公训等。
王永彬有五子,子孙中多有贡生、秀才,其长子海琴公即为贡生,曾参与修志。其受业门生分布较广,除本县人外,还有松滋、江陵、公安等地人。在教学中,先令其修身,次教其治学,不以科举应试为唯一目的。虽穷居深山治学教书,但出入门墙者多当地名士。曾与高安周柳溪、夷陵罗梦生(罗应箕)、陆城李月亭结诗社,王氏父子与王柏心、朱锡绶、熊文澜、黄元吉等人均有交谊。这些都是见诸《清史稿》或地方志的人物。
王永彬对于乡人,见善必赏;见过必反复规劝,一定要使其彻底改正。王永彬涉猎广泛,在著述授业之余,经史诸子书法医学皆习,尤好吟诗,其同郡文友王柏心为其撰写《勅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记载:“公著述外,尤好吟咏,与高安周柳溪、彝陵(夷陵)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王永彬为人不爱荣华富贵,生性纯茂冲远。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十七·艺文志》记载:“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与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论,说到古忠孝义烈之事,则沾襟涕泗不能止。
王永彬有《历代帝统年表》、《先正格言集句》、《朱子治家格言》、《六书辨略》、《音义辨略》、《禊帖集字楹联》、《孝经衬解》、《围炉夜话》等部卷合称《桥西山馆杂著八种》,另有《讲学录》、《说古韵言》、《独柱山房诗文襟著》、《脏腹病药夫》。同郡进士王柏心为撰写《勅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记载:“公著述外,尤好吟咏,与高安周柳溪、彝陵罗梦生结诗社,号吟坛三友”。
好友罗梦生在王永彬七十岁生日时赠送“著述等身,向三千卷里,说孝悌,论文章,山斗荆襄,天留一老;儿孙满眼,思七十年中,耽琴书,乐耕钓,神仙烟火,世间几人。”
王永彬教学传道,先令学生修身,次教其治学。王永彬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魏晋风骨。儒学熏身,道学养心,信奉德化,崇尚孝道,隐居授学,常与志同道合者对酒当歌,谈文论艺。见善必赏,见过必纠,每有节义忠烈之事,常涕泗沾襟,真情相助。
=====================
王永彬墓
王永彬墓在笔架山腰。笔架山在王朝旺家背后,王永彬墓面向砚窝淌,背靠笔架山。半山腰处,一片阔地,墓穴依势垒砌。墓碑正上方是“垂裕后昆”(语出《尚书》意为子孙留下功业),正中刻写“敕授修职郎王公宜山之墓”。两边是“著述高风青山含笑;俯仰陈迹绛云在霄”对联。碑的背面正中是《勅授修职郎宜山王公传》,其字迹已较模糊,两旁刻一幅对联:“独柱有灵山兼水报;石门无恙地以人传”。碑上还刻有石工姓黄,还显示此碑立于同治十一年。王朝旺说,此前王永彬埋在魏家桥附近,后来是迁坟到笔架山。独柱山就是坟墓所对的山。
=====================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短文221则,短小精辟、语言亲切、以小见大,富于哲理,分别从“修身、处世、谋略”三个方面阐释“立德、立功、立言、立业”的要义,通过与家人和亲朋好友围坐一起谈笑聊天的表现方式,告戒处事做人的准则,揭示人生价值的深刻内涵,以其独到的见解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菜根谭》、《小窗幽记》并称处世三大奇书。它不像《论语》哪样严谨式地说教,“围炉”与“夜话”让人感受家人围坐、聆听长者教诲的和谐氛围,言者亲切随,闻者无拘无束,道理深入浅出,风格雅俗共赏,读之老少皆宜,是本难得的枕边书,日读一页,如同参悟,豁然开朗,教益匪浅。
《围炉夜话》不以严密思辨见长,而是以精粹格言取胜。三言两语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使己清醒,让人警醒。作为中国古典宝库中的精华之作,它在民间流传广泛,备受世人推崇。
《围炉夜话》序言:“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於桥西馆之一经堂”
王永彬身处风雨飘摇的晚清,面对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的时局,以对现实洞若观火的烛照,疾呼政治改良与道德重建,探求修补世道人心的途径,力求用心灵之光照映出一条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
=====================
周德富确证王永彬的主要线索
《围炉夜话》作者清代文人王永彬就是宜都市枝城镇余家桥村人(原为石门坎村)。
周德富根据以下主要线索确证《围炉夜话》作者王永彬是宜昌人。
光绪六年的《荆州府志》:“王永彬,字宜山,岁贡生,性孝友,隐居教授。邑令朱锡绶耳其名,虚心造访,永彬凿坯而遁。著有《帝统年表》、《围炉夜话》、《格言集句》,两次与修县志,年七十八卒。”
王永彬有诗《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
江城西去画桥通,缓着吟鞭兴不穷。
     一水回流烟树外,群山乱插夕阳中。
     人输国课皆闲日,俗入乡村见古风。
     寂寞石门归独晚,疏窗灯火隔林红。
同治版《枝江县志》:“独柱山,在县西十五里石门村”、“魏家桥在石门村”、“龙王洞在县西十六里,檀木园,林岩幽邃,泉出石窟,涟漪清洁,北流,过石门村,入芭芒河”。(魏家桥就是余家桥吗?)
《围炉夜话》序言:“寒夜围炉,田家妇子之乐也。顾篝灯坐对,或默默然无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无所谓乐,不将虚此良夜乎?余识字农人也。岁晚务闲,家人聚处,相与烧煨山芋,心有所得,辄述诸口,命儿辈缮写存之,题曰围炉夜话。但其中皆随得随录,语无伦次且意浅辞芜,多非信心之论,特以课家人消永夜耳,不足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则幸甚。咸丰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书於桥西馆之一经堂”
王永彬六代孙王朝旺实证。王永彬故居已拆除,后人在故居地基上盖起了新式楼房。王家老屋原有大量藏书堆满一间房,连墙缝中都塞有散落书页。文革破四旧时,王家后人将书用稻草遮盖,得以保存部分书籍。但后来因生活拮据,家族一残疾老人为维持生计,将部分书籍拿到街上换了生活用品。余下部分前几年捐给了宜都市图书馆和送给一些朋友了。家里现有图书仅十余本而已,其中包括王永彬当年圈点过的《十三经注疏》、《说文解字》等,还有《纲鉴易知录》、《史学提要笺释》等一些书籍,其中一本书的右下角还有红色的标记“王海琴珍藏”,王海琴就是王永彬的长子。还有当年友人和学生送给王永彬的诗词寿帖,毛笔书法真迹,篆体“桥西山馆”印章,古色古香弥漫。王朝旺介绍,从王永彬之下,他接触到的最高辈分的长辈是曾祖父王应门。王应门把王永彬留下的书籍以及数代编修下来的《王氏宗谱》交给了王为文。王为文把古书和宗谱交给王朝旺。《王氏宗谱》经过数代人的续补,共六大本。此谱一直由王朝旺保存。两年以前他将其中四部转交给了他在华中师大读历史博士的侄子王洪强。王洪强是王永彬的第七代孙。
清同治版《枝江县志》收录王永彬《秋暮自城归石门村途中偶成》、《花溪即景》等三首诗;同治版《远安县志》收录了其《同友人游青溪》。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声引我入村烟,纡曲山盘古洞天。
苍石堆云撑峭壁,碧涛溅雪拥飞泉。
煎茶小憩清凉界,问柏能知魏晋年。
嘱咐同人归去早,此间住久恐成仙。
=====================
枝城历史战争
【楚武王伐罗】夏商西周,枝城属古“荆州之域”,东周时期地名“訾枝”,久为楚地而临巴境。春秋前期楚武王伐罗,将原定居宜城的罗国遗民迁入(不久又徙至湖南汨罗),故后世称枝城为古罗国地。【津乡之战】早在西周初年,巴、楚即是当时南部的方国,长期结盟联姻,至春秋中期征战频起。《左传·庄公十八年》载:“巴人伐楚。十九年,楚子御之,大败于津。”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津乡之战”:公元前675年春,巴人攻打楚国,兵至枝城一带,双方在津乡发生激战,巴人大败。“津”义渡口,以史料证之,当为白水津渡,在今洋津畈一带。在巴楚津乡之战后,“津乡”泛指枝城至江陵沿江广大区域,并有“上津乡”和“下津乡”之称。【白起拔郢之战】战国末年,秦将白起领兵攻楚,烧夷陵、夷道,攻津乡,大败楚军,直入郢都。【东汉江关之战】洋津畈际山枕水,形势险扼,攻守自如,历代皆为军事要地。东汉大将岑彭曾在此安营扎寨,三国至宋代续为屯兵之所。洋津畈地势低洼,若遇江洪自白水灌入洼地,则为一片汪洋。东汉初年,割据蜀川的公孙述令大将田戎占据夷陵,后又凭借荆门虎牙天险,架设江关浮桥,以距东汉军西进。征南大将军岑彭在津乡备战三年,训练水师,并研制出“冒突露桡”战船数千艘,再攻荆门,烧毁浮桥,大败公孙述军,取得江关之战的胜利。【夷陵大战】【清洋津畈白莲教起义】时至清乾隆末年,白莲教组织在枝江、宜都迅速发展,教徒人众数万。解家冲富户聂杰人慷慨捐献四百亩田产加入白莲教,以行医之便宣传反清主张;后被推为掌教首领,组建“天运军”,秘密训练起义“神兵”5500余人。嘉庆元年正月初七夜,“天运军”在洋津畈揭竿起事,欲攻占枝江县城(今枝城镇)而未果;次日清军赴洋津畈镇压,白莲教起义军持长矛大刀迎战。后来清军援兵倍增,白莲教首领分头率部集结九龙山。“天运军”据险攻守,清军高官多人毙命,宜都知县闻讯恐惧自缢,鄂督为之震惊。起义军与清军交锋达十个月之久,骁勇善战,屡挫清兵,后终因寡不敌众弹尽粮绝而大部壮烈牺牲。洋津畈起义虽遭失败,但它如燎原星火,引发了历时十年、拥众数十万的川楚白莲教大起义的熊熊巨焰。
=====================
紫山募旗说蜀汉
秦始皇统一中国,枝城隶属南郡;汉高祖开国置县,始为枝江县域。“枝江”之称,“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名”。
建安十三年,曹操取荆州,分枝江以西为临江郡;赤壁之战后,刘备借荆州,枝江改属宜都郡。由此枝城一带留下刘备、关羽等三国历史人物足迹,其中紫山可称天下名山。紫山在城东南隅为屏障,因山上曾建文笔塔,故称山峰为三管笔。相传蜀汉昭烈帝刘备初入蜀,在此息马登山,更著紫衣,栽木主祭祀汉景帝,故名著紫山,又简称为紫山。后人为纪念刘备,曾在山顶建庙宇,留存当年饮马处,命名为“神井”。
紫山怀古之作,源于唐代杜甫《人日过枝江》:
元日至人日,未有不阴时。
冰雪莺难至,春寒花较迟。
云随白水落,风振紫山悲。
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
(人日指正月初七,女蜗补天到正月初七才造人,故名。人日还有许多别名。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
这首五言律诗,为杜甫晚年出三峡漂泊江汉途中所作,诗人观白水胜境,望紫山遗迹,慨叹刘备人生悲剧,感怀暮年旅途飘零,情不自禁。千百年后,读之如见其人。元代大诗人刘因作《紫山怀古》,其中“已失吞吴恨,空怀复汉忧”两句,诠释杜甫“悲”意,开启明清两代“紫山怀古”诗境,从而诞生不少名篇佳作,“紫山冬翠”亦被列为邑中八景之首。
地处城郊的募旗山,因关羽故事而为名胜。清《荆州府志》载:“相传关壮缪入蜀,树旗此山,以募军士,故名。”对岸江北又有“三郎溪”,因关羽之子而命名:“李冰有功于蜀而子为二郎神,蜀祀之关公有功于荆而子为三郎神。”民国时期,募旗山下敦本小学远近闻名,有校歌传唱:“募旗山,产豪俊,豪俊扶汉是寿亭;敦本小学今相映,缔造英才培国本。敦厚以崇礼,本立而道生;我们步上武圣的后尘,完成国民革命。”
=====================
特色农业
架锅山春桃、夏李、秋橘,春色满园,硕果累累,
九道河村一年四季青山绿水,田野冬枣飘香,山下溪水潺潺,河岸垂柳婆娑,河面波光粼粼,
=====================
以下是何意?????????
文宫塔
枝城北遗址
“德配天地”牌坊
枝江中学
回音壁
白水诗
宝塔
紫山
孔子后世县尊
《桃花扇》孔尚任委托顾彩西旅土司
=====================
水田坝古井
=====================
洋津畈出土宋龙菊花边瓷盏
=====================
“枝城八大景”
三管笔(在宜都市内吗?)
笔架山
文丰塔
文昌宫
圣庙
月宫桥
古楼
南门坎
古丹阳有名的景点有畔池、文笔塔、白水晓渡、花溪牧笛、紫山冬翠等八景。其中紫山冬翠是八景之首。
=====================
国图空间枝城镇
=====================
公园:
丹阳公园(位于城坡垴)
西湖公园(位于枝城大道东方超市旁)
楚星游园(位于化工路)
白水游园(位于白水港)
沿江公园(位于顺城路)
=====================
诗词枝江
    凤兮歌
  楚-陆通
凤兮凤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
江有汜
  <诗经>
江有汜,
之子归,
不我以。
不我以,
其后也悔。
江有渚,
子之归,
不我与。
不我与,
其后也处。
江有沱,
之子归,
不我过。
不我过,
其啸也歌。
题山市夕阳图 (山市夕阳是一幅画吗?)
  无名氏
沱水兮绕洲半,
五都兮喧闹欢。
百里兮多旷广,
傍山兮市井然。
斜熏兮回烛恣,
幽人兮荡舟还。
山市夕阳
  明-何勖
纵横市肆绕山坡,
车马红尘逼眼过。
试看古杨残照里,
洛阳好景不须多。
枝江县独坐
  元-宋耿
泽国持龙节,蒙恩备使臣。
简书时自理,灯火夜相亲。
山雪迷残腊,溪梅借早春。
所忧无异政,何以慰斯民。
枝江寄彦修兄二首
  元-刘因
盗隔枝江远,人来蜀道稀。
乱离非复昔,富贵不如归。
戎马心何壮,家山愿莫违。
阿圆从小慧,解叹白云飞。
有客传归信,愁怀得暂宽。
儿童占鹊喜,邻里借书看。
离蜀秋将半,浮湘夜已阑。
柴门频洒扫,楚想见征鞍。
春日过枝江
  明-雷思霈
楚宫旧是丹阳池,春草低迷春雨饶。
沙岸微微穿荻笋,钓舟隐隐系杨条。
山分巫峡千峰秀,江合沮漳二水遥。
九十九洲从此始,欲同高士寄渔樵。
枝江道中
  明-袁中道
楚国丹阳路未赊,峰峦断处又平沙。
溪深不障斑斓石,梅老犹余冷澹花。
水气漾洲全似月,山岚收雨渐成霞。
风烟如此今方到,悔不从前细泛槎。
楚怀王
  明-李文秀
内绝灵均外绝齐,
九重尊重委于泥。
老乌不愤峣关气,
夜夜怀王墓上啼。
百里洲怀古
  明-张时中
春流有客过乘槎,野色茫茫一望赊。
扑地千村烟火烈,连天巨浪舳舻斜。
将军故垒空埋没,处士遗风自物华。
何事瘐台萧瑟甚,暮云春树使人嗟。
过枝江县
  明-张时
近峡江愈窄,推篷路转斜。
丹青山外寺,红白雨中花。
暮警官船鼓,晨吹野戍笳。
乱石千万里,何处是京华。
晚至枝江阻水
  明-胡容
渺渺烟江天际头,寒城寂寞枕沧州。
潮平古渡痕新露,树压中流势欲浮。
白水随云悲老杜,紫山落日叹炎刘。
虚檐红映芭蕉雨,相对榴花开晚秋。
宿枝江
  明-许文瀛
何处长风起四陲,黄昏疏雨倦冲泥。
云低旷野连城合,树绕寒江夹路岐。
峡水遥从天上落,蜀山似向坐前移。
客心不惮沧浪险,登陡时闻驿马嘶。
春日过枝江有感
  明-王泮
漠漠春阴暗四垂,那堪愁思正离披。
千家有室皆悬砻,百里稀烟半绝炊。
白雪台荒萋蔓草,黄陵花落掩空祠。
关心民瘼惭无补,肉食何人是济时。
春日过枝江途中即景
  明-郑维垣
暖日迟迟一驻骖,游踪渐已遍荆南。
萧条草色春仍浅,初见桃花一树酣。
秋风杨柳却先零,才到春来树已青。
物性易荣还易悴,松根岁晚有苍岑。
枝江道中
  明-徐泰
水落枝江道,风高岁暮天。
挂帆烟影里,惆帐入川船。
同友人登庚台坐禅室望大江
  明-郑师濂
落落孤踪未肯降,偕君登眺酒盈缸。
竹光和露浮尊斝,山色连云叆法幢。
囊有龙精谁得买,居如鹤窟岂容双。
东皇不解游人恨,何日乘风远渡江。
江口移舟
  明-董燧
侵晓离江口,冲涛渡岸西。
烟堤兼水阔,云树接天齐。
秋净蓬窗寂,更深驿漏迟。
船头满鸥鹭,相近不相疑。
偶吟四首
  清-方象璜
其一
邑小浑无事,春深只闭门。
香清余短篆,草绿长新痕。
野色来虚阁,江声抱远村。
依依刘氏巷,犹得几家存。
其二
剪茅成小屋,环堵自萧然。
不碍琴声静,能令鹤影翩。
蔼蔼民如子,飘飘吏亦仙。
斯焉可为政,何必锦堂前。
其三
江自山川下,平分百里洲。
筑堤将望岁,御水动防秋。
取用皆芦荻,生涯半钓舟。
登高时寓目,泛泛似浮鸥。
其四
春耕亦在野,稍稍俟安居。
尚有流离况,皆因峰火余。
桃花篱落冷,燕子画梁虚。
民力征求尽,还惊报羽书。
枝江杂咏二首
  清-陈德荣
圆桥子弟赖陶甄,
学海茫茫未有津。
觉世但知为善乐,
拆心终是爱才真。
羞凭虎坐称选达,
秘把鸳针度解人。
为尔潜龙养鳞甲,
好乘雷雨及三春。
江水周遭百里洲,
环洲插柳捍江流。
金堤无恙桑麻盛,
玉露初寒黍稔收。
三月莺簧春雨细,
一溪渔唱舞风柔。
他年莫作甘棠护,
愿念民依取次修。
江涨
  清-杨际春
春流添涨漾危堤,
望入寒烟处处迷。
来往行人愁断绝,
孤帆一片古城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读《枝江县志》
和杨家有关的人和事(二)
古镇新韵
【荆楚联谭】漫话王永彬碑联
枝江和枝城
王永彬处世奇书《围炉夜话》读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