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到底要什么(3)

  

笔者从小就很喜欢读书,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还得加上文革期间无学可上、待在家里到参加工作之前,不仅将人委宿舍和我的同学家里的书都读完了,还把母亲工作的宜昌五中学校图书馆里几乎所有的小说都读了一遍,尤其是对苏联的文学作品,更是特别的喜爱。不管是中苏关系如何变幻,在中国,前苏联文学都是中国文艺发展历史中不能绕过的山梁。

看过西蒙诺夫的那部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英勇事迹的中篇小说《日日夜夜》,心灵被战争的残酷、军人的职责和慷慨赴死的精神深深震撼。不过现在记得的只有西蒙诺夫的那首著名的《等着我》:“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要你苦苦地等待,等到那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怀,等到那大雪纷飞,等到那酷暑难捱,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等到那遥远的他乡不再有家书传来,等到一起等待的人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在苏联文学作品中,笔者最为欣赏的还是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静静的顿河》。本书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利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就是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的真实写照。而且情节安排巧妙,翻译文字优美,都是超凡和优秀的。

当然,笔者当年情窦初开时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少儿不宜”的内容上。记住了保尔在狱中如何与那个为了不让德国军官夺走贞操而主动献身的少女做过不便描述的事,也记住了保尔和冬妮娅在一个床上相依相偎睡觉却“秋毫未犯”的情节,很多年以后才明白,这就是文学创作的手法之一。

不过,现在回忆起来,苏联作家中,作品读得最多的肯定是被称为“文学界头号斯大林分子”的柯切托夫。首先是1958年出版、曾经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被大力推荐的《叶尔绍夫兄弟》,歌颂苏联工人阶级以及与工人阶级共同战斗的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记得的就是苏联真的很好,蓝天白云,工人上进,还有至今也没忘记的童谣:“苏联老大哥,带我吃馍馍;馍馍香又甜,带我坐火箭。”

到现在也没明白,当年为什么要推荐《叶尔绍夫兄弟》,而不是他的成名作《茹尔宾一家》,就我的观点看,柯切托夫通过造船工人茹尔宾一家三代人的工作生活史,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苏联工人阶级的典型形象,才是带动苏联乃至中国文学“工人题材”这一领域的崛起的重要因素。他的《州委书记》写的是党的领导作风问题,塑造了各种领导干部的典型。题材的改变,视角的改变,也使得他的写作手法和文学诉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开始从关注工人阶级中的矛盾转向批评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叶尔绍夫兄弟》读后上
杨劲松 | 领跑白玉兰奖的《人世间》,让我想起《叶尔绍夫兄弟》
从实践中感悟领导艺术
胡守炳:咱们工人有力量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三)
(原创)下岗工人还算领导阶级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