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谱编纂概论
二,家普的体例

 创作文学作品要用体裁,编书要用体例。什么是体例?体例就是编书的纲领、细则和编写格式。什么是家谱的体例?按照一定的格式和规范记载家族世系及相关信息就是家谱的体例。目前我们见到的明、清、民国所修家谱的体例,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谱式;二是世传规范;三是学术规范。就此三方面,笔者略述如后。
  (一)家谱谱式的演进
  1.唐以前谱无定式
  唐以前无论是官修还是私修,家谱没有固定的格式,随意性很强。就笔者手头现有资料,我们先看看历代家谱的样式:
  甲骨家谱。殷商甲骨中《库》1506号记载的是儿氏家族11代14人的世系,从右至左十三行,第一行为五字,其他各行为四字,是一连名宗谱:“儿先且曰吹,吹子曰,妖子曰……”刻字行款,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样式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古记载家谱刻(书)写没有固定的要求,可多可少,而且其特点是父子或兄弟连名叙述,司马迁《史记》中记载五帝世系正是此法。
  青铜家谱。1976年在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的微氏家族祭器中的墙盘铭文共284字,首先列举了西周初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六代世系,接着记述了与这六王同时代的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祖辛、考乙公五代祖先的活动事迹,再加上作器者墙本人,一共形成了六代世系,见下图:
  
  史墙盘铭文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青铜家谱书写规正,排列整齐,中间用宽行隔开。其叙述世系的方式是将一代人的事迹说完再叙下一代,出现了先祖名讳在前,其事迹紧随其名下的记叙格式。
  大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史记》中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傅宽》,该表用横格和竖格记叙了阳陵侯傅宽及其子傅靖、孙傅则、曾孙傅偃四代受高祖、孝惠、孝文、孝景四位皇帝赐封的情况。见第14页图:
  下图虽说不是家谱,但从司马迁独创的年表图中,我们发现了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用上下格区别辈代(世系),上格为父,下格为子,这是史上第一次出现用表格而且是上父下子来标示相互关系的世系表;二是在人名后记载事迹,这也是史上第一次出现世系表中人名后附记事迹,即后来家谱中的人名小传。我们可以说司马迁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是后世图表家谱的发端。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傅宽》
  石碑家谱。出土于浙江余姚市的《三老碑》,大约刻于东汉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年),该碑记述了三老讳通字小文这人及其子孙三代世系的名讳、三老功业及立碑目的,见下图:
  
  从上图中,我们看到了以表格和辅之文字说明的家谱格式:表格为横格和竖格组成,竖格标世数,一格一世,上下为父子关系;横格列同辈人物,以长幼为序,依次并列。这种世代不混,长幼有序,非常清晰地确定了人们的继承关系。这种格式的家谱后世称之为图表式家谱或简称图谱。这种图谱中,出现了后世五代式家谱的雏形。
  约成书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年)的《汉书》,所列《诸侯王表》 《王子侯表》 《功臣表》 《外戚恩泽侯表》的世系,一般都列有表主的数代世系,少则二三代,多到十余代,如平阳侯曹参就列有十一代世系,阳陵侯傅宽列有七代世系。如下图:
  
  《汉书·功臣表·傅宽》
  尽管《汉书·功臣表·傅宽》不是家谱,但我们将此表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傅宽》比较,不难看出,《汉书》表比《史记》表在表主傅宽的世系排列上又有新创造:《汉书》表不仅用上下格列世系,并在其左明确标示“号谥姓名、子、孙、曾孙、五世玄孙”等辈代世次,而且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第一竖格在表主名下列“子、孙、曾孙、玄孙”四代(加上表主是五代)后,另起一竖行,列“六世、七世、八世、九世”,形成了“世系直列,四代提转”的样式。同时,在人名之后接叙事迹的人名小传又有了更多的内容。我们可以说,《汉书》作者班固在总结司马迁《史记》表的排列方法基础上,创新体例,提出了“开头五世竖列,四代一转”的图谱格式。
  《隋书·经籍志》记载的《北地傅氏谱》。此谱在《隋书》中仅列书名,未见谱内容,但在南朝宋刘义庆所编、南朝梁刘孝标作注、约成书于公元440年的《世说新语》许多地方引用了《北地傅氏谱》,宋人汪藻为其书所作的《叙录》中收列了《北地傅氏谱》和《清河傅氏谱》共十代世系。见下图:
  
  《北地傅氏谱》 《清河傅氏谱》(一)
  
  
  《北地傅氏谱》 《清河傅氏谱》(二)
  上图所列傅氏二谱,虽然出自宋人之手,但一定是当时还有傅氏二谱存世,汪藻采而列之。这一点在欧阳修所编《新唐书·宰相世系·傅游艺世系》中得到印证。因此,我们可以推测,《世说新语·叙录》中所列《北地傅氏谱》和《清河傅氏谱》,即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世的傅氏家谱,即《隋书·经籍志》中所列《北地傅氏谱》。从上图谱中,我们看到了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右旁标示世次一到十世(该书中有的家谱标到十多世);二是上下为父子关系;三是左右为兄弟关系,没有女性,并且以长幼为序;四是人名和人名小传分开,人名图谱在前,人名小传在后。以上四个特点中,特别重要的是人名图谱与人名小传第一次分开排列,已经萌生了后世以人名小传为主的家谱样式。以上数例,都说明唐以前谱无定式。
  2.唐后期出现“五世为断”谱式
  唐代家谱的谱式如何,笔者手头没有现成的资料,不敢妄论,但从《全唐文》卷四二八所载唐后期于邵所作《河南于氏家谱后序》中可以窥斑见豹:
  
  ……又以子孙渐多,昭穆编次,纸幅有量,须复前规,亦《春秋》之新意也。今请每房分为二卷,其上卷,自九祖(邵氏在北周的祖先于瑾有九个儿子,唐时称九房)某公至玄孙止;其下卷,自父考及身已降,迭相补注即令邵以皇考二部尚书为下卷之首,此其例也……
  
  从以上引文中,我们看到于邵大约编竣于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时的于氏家谱中,已经出现了“五世为断”(王鹤鸣语)的谱式,这为宋代欧苏创立五世图式谱法提供了最新的样式。
  3.宋代家谱“五世谱图法”:欧阳修 《欧阳氏谱图》 和苏洵 《苏氏族谱》
  中国家谱的谱式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由先秦以前谱无定式,到司马迁首创的简单图列式,再到班固的四世一转式,再到南北朝时期的图传分列式,一步一步走向完善,但缺乏能使谱图成为定式的理论依据,直到唐末,家谱仍然处于谱无定式的状况。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儒学大家欧阳修将儒家学说中的“五服之情、九族之亲”的传统伦理道德引入谱学,成为指导编修家谱的理论依据,在总结前人修谱法则的基础上,同北宋儒学大家苏洵一道创立了“五世图式”的家谱体例。经过长期的发展演进,家谱体例至此有了定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收录姓氏方面,有的是百家合一谱,有的是一姓一谱。如《隋书·经籍二》所列的谱系篇中,既有大量的《百家集谱》或《百家谱》,也有一姓之谱《北地傅氏谱》 《清河傅氏谱》。在记载世系方面,有的记三四代,有的记十多代。如汉代《三老碑》记载的是三代世系;青铜家谱《墙盘》记载的是微氏家族六代世系;甲骨家谱《库》1506号记载的是儿氏家族十一代世系;《北地傅氏谱》记载的是十代世系等等,没有一定之规。在书写格式方面,有的是牒记式,通篇只有文字没有图表,如上述甲骨家谱、青铜家谱,再如春秋时期的《世本》;有的是既有文字,又有图表,如上述《三老碑》 《北地傅氏谱》 《临沂王氏谱》。在文字记述方面,均极为简略,有的某世只记一个人名字,没有其他内容,如上述甲骨家谱《库》1059号;有的除记名字外,还有人名小传,如上述青铜家谱《墙盘》和《三老碑》。在排列格式方面,有的是世系人名下注父名,有的是世系和人名小传分列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唐代以前,家谱程式多种多样,没有固定体例格式,而且官修家谱几乎都有两个特点:一是百家世系合成一谱,二是图(世系图)传(世传,即人名小传)各自为书。这是家谱的体例不统一而产生的结果,这种现象影响了家谱的推广与普及。
  唐末五代近80年的战乱,中国家谱散佚殆尽,谱学也随之废绝。北宋王朝的建立,给百姓带来了安定的生活。可是先辈名讳事迹被历史湮没,难以究考,绝大多数姓氏出现了世系断层,成为人们无可挽回的遗憾。到了宋真宗年间,沉寂了100多年的谱学开始复苏,人们渴望延续世系,保存家史,于是修谱之风在民间悄然吹起。各地各个姓氏都要求修家谱,前代谱牒已荡然无存,保存在经籍中的家谱也只是简单记载,谱式谱例无可借鉴。修什么?怎么修?家谱的体例格式即谱式谱法成了当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们渴求家谱的法式,时代呼唤家谱的体例。
  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之下,时任北宋翰林学士的儒学大家欧阳修在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公元1049—1054年)编修《欧阳氏谱图》,创立“五世谱图法”,同是文学大家的苏洵,吸收了欧阳修谱法,并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创立了“苏式谱法”和“大宗谱法”。欧苏二人根据社会需求,应合时代思潮,在总结前人谱法的基础上,立足记载家族世系,着眼灌输儒家思想,取法简单明了,创立的新型谱法,随着他们二人文集的刊布,震于二人的文名,不久即风行全国,成为千古不变的家谱矜式。
  (二)家谱的五种谱式
  自宋代欧阳修和苏洵二人创立“五世谱图法”和“大宗谱法(即一代清)”之后,由于谱法贯穿的儒家学说思想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适应了宋初儒学复兴思潮,“五世谱图法”受到普遍欢迎,被百家修谱所采用。六七十年后南宋高宗朝翰林学士汪藻为刘义庆著、刘孝标注《世说新语》作《叙录》,编成“刘汪式谱法(即欧苏结合式)”。一百余年后,理学大家朱熹又在欧苏谱法的基础上推出“朱式谱法”。从此之后,一直到近现代以及最近30多年来,全国各姓氏修谱所采用的谱式基本上是上述五种。笔者就手头的资料,对五种家谱谱式以出现的时间先后为序略述如下。
  1.欧式谱法
  北宋仁宗皇祐四年三月到至和元年五月(公元1052—1054年)欧阳修丁母忧在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守孝三年。期间,以其家之旧谱,问于族人,各得其所藏诸本,以考证其同异,列为世次,编为《欧阳氏谱图》,创立了“五世谱图法”。欧阳修创立的“五世谱图法”,后世又称为“欧式”、“五世法”、“五世图谱”、“五世图谱法”。其谱式如下图:
  
  《欧阳氏谱图》(一)
  
  《欧阳氏谱图》(二)
  从上图中我们看到第一图虽然右旁未标示“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等字样,但自景达——僧宝——頠——纥——询为五世,层次很清楚,上下为父子关系,如果以询为己身,则为高(祖)、曾(祖)、祖、考(父亲)、己五代。儿子书于其父名下,如纥生四子:洵、亮、德、器。约生一子:允。左右为兄弟关系,如第三代頠、盛、邃兄弟三人;第四代纥、约兄弟二人;第五代询、亮、德、器兄弟四人,加上叔父之子允,堂兄弟共五人。这一图,体现的是儒家学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五服之情”。何谓“五服”?“五服”是中国古代的丧服制度,以亲疏分为五个等级: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如父母故,则穿斩衰丧服,守孝三年;齐衰以下根据亲疏关系分别穿相应的丧服,守孝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不等。“五服”之内,属于近亲;“五服”之外,则属于远亲。
  上图中的第二图,提头转图的是第一图中的第五世询,第六世依次并列长卿、肃、伦、通四兄弟,第七世并列顗、幼明、幼让堂兄弟三人,第八世幼明子昶,第九世昶二子璟、琮。第一图的玄孙,又是第二图的高祖,二图合起来是九世,表达的是“九族之亲”。如果还有世系,则如第二图一样,五世一转,别自为祖,可以做到“子孙虽多而不乱,世系虽远而无穷”。九族是次于五服、关系较为疏远的亲属,但仍然是亲属关系,如果超出了九族,则只能是同族或同宗关系了。这种“五服之情”、“九族之亲”的世系排列格式,是欧阳修将周代制定的宗法制度中的“小宗宗法”和“近亲疏远”的原则引入了家谱,此图所表示的直系、旁系、五服、九族的关系简单、直观、清楚,人们只要在图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和位置,一眼便可看出跟谁亲,跟谁疏;同谁是五服之情,同谁是九族之亲。同时,这种谱图体现的儒家伦理道德,成了修谱的理论思想,得到了官民的拥护,因此,欧氏谱法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普遍欢迎。
  2.苏式谱法
  苏式谱法创立的时间比欧式晚一两年。上文我们见到的《欧阳氏谱图》仅是欧阳氏谱法中的“世图”(又称“谱图”)即“世次图”部分,并非欧氏谱法的全部。欧氏五世谱图的全部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谱图,即上文所引之图;第二部分是“世传”[又称人名小传,见22页《欧阳氏谱图》(二)],即在谱图之后,用文字按前图所列人名依次记叙其名讳、字号、仕宦、事迹、享寿、殁葬、配偶(未列子息)等内容,其显著特点是世图和世传分列,但在同一谱中,称为“图传同谱”。这一谱法的优点是五世一转,永无穷尽,五服九族,一目了然;缺点是先看谱图,再读世传,图传分列,阅读不便。为了解决这一弊端,苏洵在欧阳修编修《欧阳氏谱图》之后的一两年,于至和年间(公元1054—1056年)吸取欧氏谱法之长,加以完善,创立了苏氏谱法。其谱法也是五世为图,五世一转,如下图:
  
  《苏氏族谱》(一)
  
  
  《苏氏族谱》(二)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式谱法与欧式谱法比较,苏式同欧式一样,都是图式谱,虽然都没有标示一至五世的世次,但父子关系仍然清清楚楚,这是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有三处:一是世系垂直竖列一至六世,这第六世即为第二图中的第一人,表明上下两图父子的承接关系,已经隐隐是后世第二图从六世起图式的萌芽;二是将欧式的世传移到图谱中人名之下,世系与世传合二为一,比欧式更加简洁清楚,克服了翻检之难。如第一世苏釿,人名下即注小传:“不仕。娶黄氏。享年若干,七月二十六日卒。”再如第二世苏祜,人名下小传:“不仕。娶李氏。享年五十四,七月三十日卒。”这一点是苏式的最大特点,也是苏式区别于欧式的主要标志:欧式是“图传同谱”,即世系与世传在同一谱中而不在同一表中;苏式是“图传同表”,即世系和世传在同一世系表中。三是为了区别嫡子和庶子,苏式将嫡子竖列于其父名下,将庶子低嫡子一个字并列于左旁,这样就形成一种嫡子领头,庶子像大雁飞行时斜随的“五世一转,旁行斜上”的家谱格式,后人称之为苏谱“雁行式”。不过这种格式视觉有些混乱,排版有些麻烦,早已失传。由于苏式是在欧式基础上的改进,直观、简洁,所以在以后的各家修谱中被广泛采用,现在我们见到的“五世谱图”,大多都是这种“图传同表”的谱式。如下图:
  
  欧式谱法和苏式谱法虽然各有特色,但他们的主要格式都是五世为图、五世一转,没有多大的区别,所以后来人们将五世谱法合称为欧苏谱法。
  欧苏谱法的创立,是总结前人经验的研究成果。从欧苏谱法的格式中,我们看到了《史记》 《汉书》 《三老碑》、于邵“五世为断”等经典文献与欧苏谱法的渊源关系:欧苏谱法中的表格图式来源于《史记》功臣侯者年表,五世一转来源于《汉书》功臣表和唐于邵“五世为断”,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汉书》的功臣表是无意识的四世一转,因为表中除去表主外只有四格,所以就四格一转,第一列四格排完后提头转第二列四格,第二列四格排完后再提头转第三列四格,唐于邵将四格改为“五世为断”,欧苏谱法中,继承于邵“五世为断”,将《汉书》的四世一转改为五世一转,并且将其赋予“五服之情”、“九族之亲”的传统伦理道德含义,这一下便把五世一转的格式提到了儒家学说的理论高度和输入了传统伦理道德的深刻含义,而且运用宗法制度中的小宗宗法解决了子孙繁多如何分列的难题——凡是遇到小宗即可分列为小宗之祖,另起谱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卓越的智慧,难怪自宋至今,历经千余年,在谱式上还无人超越欧苏了。
  我们今天看到欧苏谱法觉得也不过如此,但在欧苏之前谱法无定式的时代,欧苏能创立使后人奉之为经典的谱法确实不容易。我们来看与欧苏同时的大家王安石所编《许氏世谱》:
  
  伯夷,神农之后也,佐尧舜有大功,赐姓曰姜。其后见经者四国:曰吕,诗所谓申伯者也……
  
  是谱共记载了自伯夷至宋的610人的世系和事迹,全部是牒记式即文字记叙。这种文字记叙谱世次不清,昭穆不明是其最大弊端,与同时代的欧苏图传谱比较,孰优孰劣,不言自明。中国家谱发展史上贡献最大的开创者,欧苏当之无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家谱知识】九种常见的家谱格式
古代家谱格式(四种)
程耀华诠释怎样修谱123--当今新修家谱的五种世表解读
家谱的体例(二)
族谱历史来源
细说“欧式”与“苏式”体例之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