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肇东市 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我就是肇东的。肇东近几年发展不错,它属于绥化地区的一个县,它在县级城市中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城市,肇东面积不大3905平方公里。肇东市是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黄金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城市,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哈尔滨大都市圈中的城市之一。 以下是复制的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中部,松花江北岸,南距省会哈尔滨53公里,北距油城大庆74公里,由绥化市代管,是哈大齐黄金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城市。肇东开发于金、辽时代,历史上曾是满清王朝郭尔罗斯后旗皇家牧地,1735年(清雍正13年)设交通驿站,1914年晋升为肇东县,1986年撤县建市。滨洲铁路、哈大高速公路、绥肇公路纵横贯穿全境,松花江流经南部5个乡镇,全长68公里。幅员面积3905平方公里。全市现辖4个城区办事处、21个乡镇、1个农村办事处,186个村,1228个屯。总人口93万:其中农村人口63万,城市人口30万。全市现有党员23011名,党委69个,党总支27个,党支部790个。有耕地305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70万亩,水面20万亩,素有半林半水六分田、三分大草原之称。气候适宜,盛产玉米、水稻、瓜菜、多种经济作物等,是全省奶牛、肉牛、生猪、家禽、水产品的主要养殖区,是国家商品粮和畜产品的重要基地。境内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与大庆共同开发榆树林油田,年产原油40多万吨,另有部分油气田正在开发。境内有金代八里城文化遗址,是省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遗址,去年4月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沿江有丰富的水草资源,垂钓休闲旅游潜力巨大。
  肇东市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畜禽养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境内已探明石油储量2亿吨,天然气储量4亿立方米。境内有省级湿地保护区3.4万公倾;金代八里城文化遗址是省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古城遗址,被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肇东市现为国家级“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县、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中国玉米综合开发利用之乡、全国畜牧百强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东北十强县、全省十强县、全省平安市、全省文明城市标兵,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县和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在今年7月6日公布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结果中,肇东市跻身百强行列(第99位)[2],是黑龙江省唯一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的市县。
   八里城遗址 肇东经过近100年开发、50多年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加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4.3亿元,第一、二、三产业之比26.5:39.1:34.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171元;全口径财政收入4.33亿元;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761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718元;工农分离、城乡分割、区块分立的板块结构得到有效改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
  肇东市工业经济经过渐进式发展,已基本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在市域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主体地位越来越突出。按照市场引导、项目牵动 、改革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升级的发展思路,全市基本形成了以一高(高新技术产业)二绿(绿色乳品、绿食品)三化(粮食化工、石油化工、医药化工)为重点的工业经济新框架,全市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9个,主要工业产品有酒精、石油、医药、乳制品、饲料、机电、毛呢等1000余种,30多种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并有15种产品被列为全国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89种产品被列为全省名牌产品和优质产品,以工业为主导的市域经济新体系已初步形成。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3.1亿元,利税1.4亿元。
  肇东家电家具行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包括正阳街兄弟家电家具城、南直路天地人和家电家具城大型商城数家,经营品种齐全的各种家电、办公家具、民用家具等,极大地满足了肇东及周边市县个人和单位生活与办公的需求。使人们不用出远门就可以采购到急需的家电家具。家电家具行业在服务方面逐渐提升,具有良好的百姓口碑和社会信誉,诸如“兄弟家电城,百姓心中城”、“天时地利人和,满足百姓生活”等鲜明的企业宣传语在人们心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肇东是传统农业大市,粮食生产特别是玉米种植曾经给肇东带来了许多实惠、荣誉和辉煌,为了适应市场变化,近年来从突破粮食一统天下的农村产业格局入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推进粮食产业与畜牧产业的主副换位,用养殖业置换种植业,加速由以粮为纲的温饱型结构向以牧为主的小康型结构过渡,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加快发展势头。以奶牛为主的养殖业主体地位加速确立,奶牛饲养总量达到7.5万头;肉牛、生猪、山绵羊、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24.8万头、104.1万头、50.6万只和1782.2万只,乳肉蛋总产30.6万吨。2002年农业总产值33亿元,其中养殖业产值已达50%。
  肇东市有以利民城、玉米批发、北方果菜、昌五羽绒为重点的大型专业和综合市场50多处,其它各类商业网点6000多个,形成了覆盖城乡、辐射周边、多渠道、开放型的市场流通体系。"放手、放胆"全力发展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截止2002年末,全市个体工商户已达到38950户,私营企业达1255户,上缴税金6160万元。2002年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3亿元,营业税2800万元。
  肇东市是农业资源大市,食品工业名城,辟建有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肇东市处于哈大齐工业走廊和哈尔滨都市圈的叠加部位,地理位置优越,社会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肇东市辖5个办事处、11个镇、10个乡:朝阳区办事处、东升区办事处、西园区办事处、正阳区办事处、东发办事处;肇东镇、昌五镇、宋站镇、五站镇、尚家镇、姜家镇、里木店镇、四站镇、涝洲镇、五里明镇、黎明镇、太平乡、海城乡、向阳乡、洪河乡、跃进乡、西八里乡、德昌乡、宣化乡、安民乡、明久乡;四方山农场。[1] [编辑本段]交通概况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南濒松花江。滨洲铁路、哈大高速公路纵穿南北,绥肇公路横贯东西,南部松花江流经,市区距离 肇东市的地理位置 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仅70千米。肇东市火车站、汽车站、码头俱全,水、陆、空交通十分便利。
  2009年7月5日,哈齐城际铁路客运专线正式开工建设,全线共设哈尔滨、哈尔滨北、肇东、安达、大庆东(改造后的龙凤站)、大庆西(改造后的让湖路站)、泰康、红旗营东、齐齐哈尔南九站。预计2012年建成通车,届时肇东市将进入城际公交化时代。哈齐城际铁路的修建将进一步缩短肇东市同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地的时间距离,为肇东市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肇东开发于辽、金时代,始建于1735年(清雍正13年)。清代,系郭尔罗斯后旗游牧地。清光绪年间出放蒙荒,垦民渐稠。1906年2月1日(清光绪三十二年正月初八日),黑龙江将军奏准,设置肇州厅的同时,于昌五城(今昌五镇)设肇东分防经历。翌年委任官员,至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肇东分防经历正式到任。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1月 5日,裁撤肇东分防经历,改设肇东设治局。设治员贺良楫奉命于11月30日前往“昌五”,1 2月4日开办,启用关防。1914年7月1日,奉令将设治局改设肇东县,县公署驻昌五城。隶属龙江道。1929年2月,裁撤道制,由黑龙江省直辖。时为二等县。东北沦陷后,初隶黑龙江省,1934年12月改隶滨江省。1935年9月,将县境西南部的第三区大部(今四站、西八里、涝洲、德昌、五里明乡镇一带)划归郭尔罗斯后旗管辖。1937年12月3日,伪县公署由昌五城迁至满沟站(原名甜草岗,今肇东站),满沟成为县城,后称“满沟街”。为与县名统一,1940 年5月1日,将满沟街改称肇东街。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同年12月,划归哈西专区管辖。专员公署驻肇东县城。1946年3月,划归吉江行政区。同年4月,将郭尔罗斯后旗的八里、四兴(今四站镇)、向阳、三星、同仁村和呼兰县的乐安、安居、长发、万宝村划归新设置的乐安县管辖;5月,撤销吉江行政区,划归嫩江省;7月,撤销乐安县,并入肇东县。1947年2月至9月,隶属黑嫩联合省第四专区管辖。黑嫩联合省分设后,肇东县隶属嫩江省。1949年5月,嫩、黑两省合并为黑龙江省,隶属黑龙江省管辖。1954年8月,松、黑两省合并后,由黑龙江省直辖。1958年8月,划归哈尔滨市领导。1960年1月,将万宝公社划归哈尔滨市。同年5月,将肇东县划归松花江专区管辖。1965年6月,松花江专区更名为绥化专区,肇东县隶属绥化专区。1986年9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肇东县,设立肇东市(县级),以原肇东县的行政区域为肇东市的行政区域,隶属绥化地区管辖。1999年,国务院批准改绥化地区为地级绥化市,肇东市由黑龙江省直辖,绥化市代管。 [编辑本段]气候资源   肇东地处“寒地黑土”绿色农业区,全市有耕地305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100万亩、水面26万亩,具有农、牧资源的先天优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盛产玉米、大米以及七彩大米、药膳小米、特种瓜菜、无公害马铃薯、中草药、葵花、烤烟等,是国家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油气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地下石油储量达1.2亿吨,天然气储量4亿立方米,大庆采油十厂和榆树林油田公司已在本地注册,年产原油50万吨。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工业经济
  肇东市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了规模较大、布局合理、比例协调、技术先进、后劲充足、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肇东工业从行业上可分为化工、医药、机械、轻工、食品、纺织、服装、建材、粮油加工、石油开采等十大行业。主要产品有酒精、味素、医药、乳制品、水泵、变压器、风机、锅炉、辅机、乙醇燃料、润滑油、DDGS饲料、白酒、西药、中成药、大输液、生物农药、兽用药、塑钢门窗、水泥、红砖等900多种。其中国家优质产品2种、部级优质产品7种、省级优质产品89种。有20多种产品选销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20个国家和地区。龙头骨干企业己形成群体,全市有产值超亿元企业7户: 中 工业 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榆树林油田开发有限公司、伊利乳品有限公司、伊利乳业有限公司、爱农复合肥、成福集团、汇中锅炉燃料油公司;产值超5000万元企业2户:希望饲料有限公司、宋站乳品公司;产值超1000万元的企业8户:华富药业、兴东集团、永利化工厂、华龙机械厂、华丰食品公司、酶制剂有限公司、石化包装有限公司、宋站水暖厂。
  2001年7月经省外经贸厅批准设立了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4年又被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省国土资源厅批准6个区块132.5平方公里盐碱地作为工业走廊用地。2006年全力推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开发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投资强度,打造项目建设平台。按“四通一平”标准,在开发区内全面启动交通、水利、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完成投资3560万元,新建供热中心一处,修建道路路基19公里,建设排水干渠16.65公里,新建1处开发区综合服务中心大楼并投入使用,开发区建设步入快车道。
  2007年,项目建设成果丰硕。全年共引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6个,引进合同资金20.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5.7亿元。欣欣大庄园畜产品加工、中粮15万吨酒精扩产、伊利30万吨液态奶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东北商业第一街投入运营,汇丰兽药扩产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华能2X300MW热电联产、国能生物发电等一批大项目正在做前期工作,五星级酒店场地动迁已基本完成。哈大齐工业走廊肇东项目区基础建设又有新进展,新修白色路面3.6公里,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加强。在项目建设和骨干企业的强力拉动下,工业经济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6户,实现产值49.8亿元,增加值18.3亿元,利税6.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8%、20.2%、15%。全市工业资产总额54亿元,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户。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主力、财政收入的支柱,工业税收已经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
   农业经济
  肇东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地处“寒地黑土”绿色农业区。全市有耕地305万亩、草原150万亩、林地100万亩、水面26万亩,具有农、牧资源的先天优势。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盛产玉米、大米以及七彩大米、药膳小米、特种瓜菜、无公害马铃薯、中草药、葵花、烤烟等,是国家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充满希望的沃土
  2007年是“三农”投入最大的一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也是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的一年。种植业高产高效,粮食总产突破性增长。全市发展优质高产作物339.6万亩,其中玉米294.4万亩,水稻34.3万亩,同比分别增加64万亩和4.3万亩,实现粮食总产41.36亿斤;发展棚室蔬菜1.5万栋,瓜果、蔬菜、烤烟等特色作物面积9.4万亩;发展绿色食品140万亩,认证A级绿色食品1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标识达到44个,被国家授予寒地黑土绿色农业示范县。
  奶牛业发展健康顺畅,商品奶产量大幅提高。全市新增优质成母奶牛1万头,其中域外购牛4000头,商品奶总量11万吨,其中向市内乳品企业交售7.2万吨,增长26%;同时,肉牛、生猪、山绵羊、家禽饲养总量同比分别增长5.3%、7%、4.7%和17.9%;发展精养水面18万亩,无公害水产品养殖面积26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3.2万吨,产值4.2亿元。农业基础日益牢固,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市投入“三农”资金10亿元,新打抗旱水源井860眼,单井覆盖面积达到450亩;组建农机合作社3个,发展农机大户28户,新增大型农机具40台(套);推广农业新技术16项,培养新型农民1.4万人,普训13万人次;新建改建机械榨奶站15处,组建青贮公司2处,新购青贮机械215台,种植青贮5万亩,奶牛平均单产达到4.5吨。
  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农村民生条件极大改善。修筑通乡通村道路447公里,其中白色路面254公里、红砖路193公里,实现了通村道路网络化;新打农村安全饮水井33眼,新增自来水用户5308户;新建秸秆燃气站一处,农村新增户用沼气1000户;修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72处、文体活动场所20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92.57%,农村社会参加低保3.3万人,弱势群体达到应保尽保。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稳定局面持续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国有农场改革顺畅完成。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1100万元,申请以奖代补资金324万元。落实落靠农村各项惠农政策,全面核查村级集体资产,加大土地、种子、生资市场整顿力度,全力开展信访攻坚,农口和农村社会持续稳定。部门职能充分释放,农业战线再创全优。农口部门争先创优,平原水库治理列入国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沿江湿地纳入国家级保护区管理,林木管护机制改革取得成功并在省和绥化市介绍了经验;奶牛、生猪、青贮、改草项目等补贴资金2800万元全部落实到户;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全面展开,林业、农机、土地、水产、信用社等部门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农口各项工作均处于绥化市排头和全省领先位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奶牛养殖先进县、省重大畜禽疫病防控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商贸经济
  肇东市商贸流通兴旺发达。作为哈大卫星城和周边市县商品的集散地,着力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现代物流业不断涌现。构筑了一大批特色型、龙头型、外向型市场,内外沟通的商贸网络已融入区域经济循环之中,大市场、大流通、大贸易网络初步形成。全市有一百、新纪元 、庆客隆、满客隆、中央红、佳惠、财富等大型商场、超市近30处。福和大酒店、凯帝酒店、天赋酒店、金铭酒店等可为客商提供高质量餐饮服务。全市有5家银行,6家保险公司。信贷资金投放、财险、寿险保费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等均在绥化市名列前茅。 东北商业第A街夜景
  2006年,以第三产业为重点的财贸经济日益繁荣兴旺。着力建设区域性商贸中心,大力发展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现代商贸业态。成功引进福建佳和集团在我市投资建设集商贸、住宅、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东北商业第A街”项目。城乡市场日益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同比增长13%。坚持内外贸并举,酒精、绢花、葵花等产品出口创汇2795万美元,同比增长51%。积极打造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民营企业发展到1166户,个体工商户3.98万户,同比分别增长5.5%和9%。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60.9亿元,增长18.2%。全市从事第三产业人数达到15万人,占全市城镇从业人数的38.3%。2006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6.67亿元,同比增长8%。居全省县级前列。
   经济总貌
  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奋力拼搏,团结攻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累累硕果。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3亿元、财政收入9.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1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33元,同比分别增长 16.5%、24.3%、15.3%和8.1%。财政收入位居全省县级前列。三次产业之比为21.6:37.4:41。
  肇东经济开发区 发展势头强劲。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项目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载体服务功能,实施特殊发展政策,实现“特区式”管理,成为哈大齐工业走廊 上的“黄金项目区”。伊利30万吨液态奶、欣欣大庄园食品有限公司、温州一 居民小区里的美丽风景 品彩印 、三星制药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展现出开发区的美好发展前景。
  肇东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强化硬环境,优化软环境,道路、电力、邮电、通讯设施不断完善。同时,市委、市政府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 全力创造“特区式”发展环境,倾力打造“平安肇东”、“法治肇东”、“文明肇东”,为大招商、招大商创造了独特的“洼地”效应。先后有香港华润集团、中粮集团、福和集团、内蒙古伊利集团、四川希望集团、温州一品彩印、福建佳和集团 、华能集团、国能生物发电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财团来肇东投资兴业,共谋发展。2007年共引建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26个,引进合同资金20.3亿元,实际到位15.7亿元。|
  2008年,全市上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率先”(率先建成农区工业化示范区、率先实现财政收入10亿元、率先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目标,突出项目建设、社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环境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文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加快和谐发达新肇东建设步伐而努力奋斗。 [编辑本段]科教文卫    科技工作
  1996年,被评为“全国科学技术工作先进市”;1998年,被评为“全国星火计划先进集体”;1999年,顺利通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阶段性验收;2002年,顺利通过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全面验收。科技人员突破16000人,总人口与科技人员比例为52:1。多年来,全市共有581项科技成果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有10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12项成果填补省内空白,申报国家专利230项。 肇东市人工湖一瞥
  2004年,抓住“全国县(市)科技工作年”有利契机,与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了产学研联合体,承担了国家玉米丰产高效集成研究等攻关项目10项,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2005年,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向上申报科技项目13个,其中10个项目通过国家和省审定。2006年,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11项,科技对工农业生产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0.5%和60.5%。
   教育事业
  目前,全市城乡有中小学校349所,其中小学298所,中学51所;在校学生总计122,428人,其中小学在校学生54730人,初中在校学生52549人;全市有中等职业学校7所(含技工学校);普通高中3所,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1999人;全市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1247人;特殊教育在校学生85人。全市共有教职工10,574人。
   第十中学 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入,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肇东市于1996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同年通过省“两基”工作验收;1998年被国家教委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2000年通过全国“两基”工作复检;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认定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市;2005年,省级重点示范高中——肇东一中顺利通过省示范高中评估,四中高中教学全面展开。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高中扩建进展顺利。顺利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组对全市教育工作的全面评估,荣获职业教育先进市称号。截止2006年,教育“两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普九”覆盖率达到100%。改造农村中小学校70所88,071平方米,在全省率先消灭了D级危房。建设了六中综合教学楼和四中宿舍楼,改造了新立小学,新建一中、七中新校区和第十中学,中高考升学率连续四年保持绥化领先位次。
   公共卫生
  2006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1个,其中医院25个,综合医院2个,中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21个,预防保健机构(含妇幼所、院)1个。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11人,其中医生731人。年末卫生机构实有病床1044张。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迅猛。完成疾病控制中心和传染病院建设,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业事件的能力。加强急诊急救工作和三级卫生网络建设,投资近百万元建立ICU病房,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符合率在95%以上,急救抢救成功率达99%以上,儿童“四苗”覆盖率达到97.4%,顺利通过了国家计划免疫综合评审。
  完善以两大医疗集团为龙头的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网络和以疾控中心为牵动的市乡村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市21个乡镇卫生院全面恢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运行顺畅,农民受益。成立2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城内社区卫生服务达到60%。2006年末,全市总户数294528户,总人口92.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万人,占总人口的28%,农村人口66.7万人,占总人口的72%。人口出生率为11.2‰,死亡率为3‰,自然增长率为11.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肇东地力农业:全力激活生产+建设“双引擎”
千方百计开阔视野活化金融 为全面振兴插上腾飞翅膀
哈尔滨新的发展战略:城乡一体 富民强县
宿州市人民政府 振兴县域经济 加快宿州崛起
乡镇工作会议讲话2009-06-01 17:21 张新实讲话 再次提到人民利益高于天
三门峡2014政府工作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