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性格论》(95)

道德的虚荣和人情的滥觞

这两者所表现的本质精神其实都一样: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慷他人之慨。只不过前者更具有社会公共性质,而后者则属于更单纯的个人自私行为。但是要说明这个利益不能是物质上的,至少不能是直接的财物利益,如果是以直接的财物为目的,其性质就变成了“生意”,而且慷他人之慨的行为,大概率还有会是一个违反法律和道德的生意。注:个人认为违反道德是必然的。

“道德的虚荣”是指以道德的旗号来满足对自我的名誉和社会影响力的需求,甚至只是为了追求自我的一种精神宣泄,但是其行为却缺乏真正的道德精神内涵。他们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自我社会位置及其延伸,道德在这里更多的只是一个被利用的工具和噱头,而并不是真正的追求目标,因此这时候明显的会缺乏上帝对等原则和正直,只是以正义和善良来掩盖其行为的趋利性。我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死刑的删除和精神疾病免责,哪怕有一例的理由,是站在为杀害自己亲人的凶手争取权力的立场之上么?以上的例子当然比较极端,不过在现实中性质类似的例子也同样都比比皆是。

这里有一个逻辑问题:社会公共的人情道德应该针对谁?施害者还是受害者?我想今天大多数会回答“一视同仁”。但是在这里要说这句话本身就体现了道德的虚荣,都知道人情是相互之间的有利互动而不是有害互动,因此社会人情不可能去包括施害者,针对施害者的都属于个体人情。而道德更是如此,因为施害者已经违反道德在先,那针对施害者的道德,就是针对受害者的不道德。因此一视同仁这个词只能用在违规之前,而不能用在违规之后。另外,所有的法律规则都应该体现出社会对于伤害的对等处罚精神,因此所有针对施害者的递减,反过来也代表了社会对受害者的人情道德递减甚至是排除,当然也代表了对受害者移交给社会代为行使的,合理的报复权的侵犯。总之,我们不认为社会处罚是社会的天然权力,他们应该只是社会成员渡让的代为行使权。注:“正义”应该是自我真实的愿望,而不是被使用的工具,所以他们是有前提条件的。

从行为的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绝大部分都属于自私范畴,不过也都搭配上了虚荣的伪装。不过既然具有公共性质,那这里面肯定会有大量的盲从和起哄式的天真存在。单以字面理解而言,道德的虚荣更多的就是指向了这些天真的起哄,从正面角度来讲这叫做“舆论的价值”,他们属于道德的力量,从反面角度来讲这叫做“被利用”,他们属于群体的力量。那在此主要指的是这种群体性虚荣意识,当这种意识不存在的话,即便想去利用也会无从借力。但是他们由于无视道德的真实用途,自我不一定希望承受的价值观或者结果,却要求其他人必须承受,无底线的榨取利用必然会走向一种伪道德的形式主义,甚至式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或者使自己心理满足,就不会在乎对其他人的延伸后果。

“人情的滥觞”是指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表现自己的善良和大方等社交性的人情品质。比如在生活中常见一种情况,自己有能力但是并不想帮助对方,于是给求助方出主意点名再去找某某人,更有甚者在此之前都没有去征求第三方的同意。自己赚取了帮助的人情,把责任和麻烦甚至是牺牲都推给了其他人,而第三方出现任何问题都会替他们背上冷漠,麻木,自私的恶名。又比如自身虽然没有参与,却总是在口头上为一些责任人开脱责任而造势,这种好人主义看上去像极了孔子最讨厌的“乡愿”。他们的行为本质同样属于自私,前一种比较单纯,就是吝啬于自我付出,无论是希望对方认可并追加对自我的人情强度,还只是不希望由此中断相互的人情关系,总之是既不希望自我付出实际利益,又不希望破坏现有的社交状态,因此要将实质成本转嫁出去,而吝啬必定出于自卑。注:因为自卑的道德属性缺乏,所以也不会在意第三方因此的得失。

而后一种则存在两种区分:

首先是现实,我们可以认为只要是责任人,那大多数都会倾向于强势群体不一定会是整体社会中的强势,但至少是在其生活局部小环境中的强势。由此在这里就包含了谄媚和依附,以及明哲保身的惯性思维,他们当然也是出于性格的自卑。即便双方都差不多,也会以前一条为依据。

其次是欲望,由于他人的行为和后果,而产生出自我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共鸣,这属于自我无意识下的精神情绪性行为。自我想要的总是要表达出来,这就叫做“自私的本性”,所以当对方的行为与自我的精神认知趋同时,必然会出现一种对其认可的精神共鸣,因此无论社会还是其他环境对其认可与否,自我总是会透露出一些同情和怜悯,甚至是支持。而且当自我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其追求的时候,也容易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出现一种自我发泄的带入意识。总之,真我原则不可逆,精神代表了最真实的自我,其外露的也必然会具有一种最真实的追求倾向。夸张点说就是天天支持报复行为的人就不要再给他一把枪,谁知道会冲着谁发泄呢?备不住受伤的就是自己。

就整体而言,社会文明越发达其道德的虚荣也必然越明显,他们属于自大于自我所处的社会文明地位,因此会要求持续的站在道德的更高点上,由于过于注重形式而无视其真实的影响,所以叫做“道德的虚荣”。而社会历史越悠久则人情的滥觞会越普遍,历史悠久也就意味着经历苦多,那自私,懦弱,虚伪一点还是在磨难和强力面前的,一种有效的自我生存方式,无道德的好人主义当然会叫做“人情的滥觞”。

但是就个人而言,正因为存在着道德虚荣,所以一般都会存在一种自我高尚的情节,这针对一些不能触发行为双方直接的人性,或者世俗人情的情况下特别有效。比如对社会中的孩子和老人,既不属于直接的人性关系,也缺乏人情的人物互动属性。因此在这里所讲的道德虚荣属于一种世俗性道德特性,其强调的是交换和操控,前者突出了对道德必须要有精神补偿,以来补贴其世俗利益的损失,哪怕只是几分钟的时间,后者突出了社会意识对道德的强制性,由此才能压制每一个人的自私欲望(而利用也是利用了这种交换和操控特性)总之,只有这种自我高尚的虚荣情节才是道德的社会行为基础,而且对比一下也可以发现,人情滥觞型的社会对这类事情同样的声音大,但真正付出的少,而且都在指责其他人的不付出

要知道在现实的世俗社会中,那种真正的真我精神性高尚永远只能是少数的存在,所以也只能起到对社会引领和探索作用,而绝大多数只是一种对社会行为环境认知的趋同性反应,甚至就是行为伪装的惯性结果。因此,虽然一般都会认为道德是高贵和无私的,但是社会对道德的鼓励,赞扬和保护同样也是必须的。而道德的接受方由于其所处的自卑位置,却容易产生潜意识性的,对道德行为方的赋予性和高尚性的排斥,其对应的就是“应得论,互利论,阴谋论”。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使得接收者从行为到精神上去平衡双方的社会价值差距,并且可以辩解自己因为被赋予而造成的,却又不愿意互动归还的社会亏欠状态。比如越不认同人情道德的性格在说“谢谢”或者“对不起”的时候,其内心深处也必然越想听到对方反馈一句“不客气”或者“没关系”,否则就会认为对方过于傲慢,从而会主动的降低对其道德行为的满意度。“没关系”的作用是来表达自我所得不多,所以亏欠有限,“傲慢”则是直接攻击并消除对方的赋予和高尚属性。

注:愿意接受物质或者行为的帮助,并不一定也愿意接受其精神和性质,而对于乐于全部接受的,一般会认为他们同样也乐于成为道德的行为方,而这必然与其接受人情道德的教化分不开,因为这些都不属于人类原始自带的本性认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性格论》(六十六)
中国的人际交往行为
《性格论》(十四)
宗教改变人性
别忌“索取”
许霆申诉案:再次拷问中国刑法的伦理精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