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重庆市柚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作者:孔文斌 夏仁斌 吴兴文 王振兴 谭峰

摘 要:作为全国柑桔主产区之一,重庆柑桔生产特色明显,尤其是柚类生产以地方传统名柚为主,地域特色优势突出,但也存在种植零星分散、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小等问题。近年来依靠科技的力量,重庆柚产业逐步焕发新的生机。

我国柚类产业年产量在450万t左右,分布在湖南、江西、福建等20个省(市、区),占全国柑桔产量的17%,其中70%为琯溪蜜柚。重庆是全国柚类主产省(市)之一,栽培历史近200年,栽培面积3.85万hm2,产量45.5万t[1],位居全国第五位,以梁平柚、长寿沙田柚、垫江白柚、巴南五布柚、丰都红心柚为主。近几年,巫溪、铜梁、开州等区县引进了以琯溪蜜柚为主的其他蜜柚,进行规模化种植。

一、重庆市柚产业发展的特点

一是地方柚特色品种突出。重庆柚类栽培历史较长,各区县都有柚类种植的传统,以梁平柚、长寿沙田柚、垫江白柚、巴南五布柚、丰都红心柚等地方特色品种为主。这些柚类各具特色,如梁平柚“苦”“麻”,长寿沙田柚“紧”,丰都红心柚“厚”等。目前,这5种柚类种植面积约3.2万hm2,占全市柚类总产量的83%以上;产量30万t,占比约66%。

二是商品化基地建设加快。近年来,柑桔产业不断壮大,带动了柚产业快速发展。2012年以来,全市新增柚面积1.25万hm2,增幅48.21%[2]。为适应市场需求,各地加快商品化种植基地建设,开展老柚园改造和标准园新建,规模化种植的标准化基地达到1.17万hm2,占比达到三成。梁平区重点建设了5个规模化(千亩)标准示范园,垫江县计划新建柚商品化基地0.67万hm2。

三是产品品质得到提升。通过建立母本园、保护“百年老柚树”等方式,加快地方名柚纯种优系保护,选育提纯出垫江晚柚、梁平虎蜜柚等系列新品种。通过高接换种或淘汰新植,改造劣质柚树0.33万hm2。大力推广柚类营养诊断配方施肥、生物物理病虫害防控、果实套袋等提质增效新技术[3],产品品质得到提升。华彩蜜柚、接龙蜜柚、泰鸿山蜜柚等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龙滩蜜柚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

四是从业人员品牌意识增强。通过举办柚博会、西部农交会、三峡柑桔国际交易会,培育壮大梁平柚、长寿沙田柚、垫江白柚等地方柚品牌,涌现出天农八部、红友王、巴岳柚等一批企业品牌。梁平成立了产业协会,建立了梁平柚品牌管理办法,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山东等全国近20个省市;丰都红心柚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被评估为5.52亿元,重庆市红友王红心柚有限公司获全国首批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试点经营主体。

五是产业融合态势良好。近年来,梁平区加大柚类采后处理设施建设,建成梁平柚集中商品化处理中心1个和商品化处理点6个,培育奇爽、柚香谷等大型加工企业,开发出柚类衍生产品10余种。丰都县加快深加工设施建设,已开工建设柚类深加工一期工程。各柚类产区举办“柚文化”“擂台赛”“采摘节”等系列活动,推动乡村生态观光园、农家乐、民宿产业发展,着力打造农旅融合的特色旅游景区和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发展潜力不足。柚类属喜温水果,对年积温要求较高。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制约,重庆并不是柚类生产的最适宜区,品种仅以地方柚为主,多为农民自发种植,企业经营业主投入少,商品化基地发展较慢。从成熟期看,柚货架期较长,本地柚多在11月初成熟,比全国其他主要柚类晚熟1~2个月,与中熟柑桔销售形成竞争。从外省引进的其他柚类品种,成熟期、产量、品质和效益等方面都不及重庆地方品种,发展潜力受限。近几年南方各省柚产业发展迅速,柚供大于求的现象较为突出,是所有柑桔产品中效益较低的产业之一。福建平和琯溪蜜柚产地收购价,长期徘徊在1.4元/kg左右。

二是标准化程度不高。全市超过半数的果园建园在20年以上,立地条件差,建园不规范,树体高大,造成采摘、授粉难,密植栽培造成果园郁闭,道路、水系等基础设施不完善,改造难度大。全市柚类生产以一家一户经营模式为主,布局分散,组织化程度低,风险承受力弱[4]。果农管护不到位或弃管,任其自然生长,品质较差,病虫害严重,市场上商品参差不齐,效益低。

三是品牌影响力不足。全市地方名柚虽获得全国“三大名柚”“中华名果”等称号,但品牌打造力度与福建琯溪蜜柚、广西容县沙田柚等名柚有较大差距,重视程度还不够[5]。梁平柚“麻”、沙田柚“紧”、红心柚“厚”等品种固有特点导致消费群体相对有限,销售渠道还未完全打通。

四是科技支撑度不够。全市柚类品种退化较严重,更新缓慢,产量偏低,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柚树矮化、果实套袋、外观商品性控制等技术研究不足,农户种植技术水平低,缺乏专业从事柚类技术研究推广人员、机构和社会化服务团队,实用技术推广不到位。

五是产业链延伸不够。柚类商品化采后处理设施配套不完善,大部分柚类采后未进行商品化处理,或只进行简单清洗包装,未进行果实分级,优质果、小果、残次果掺杂在一起,严重影响果品附加值提升。全市有柚类加工业主8家,年加工量2万t,仅占总产量的4%。

三、建议

一是加强柚类产业发展规划。以地方柚品种为主,适栽适种,优化布局,建成以梁平为中心,辐射垫江、长寿、丰都等区县的3.3万hm2地方特色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早熟和晚熟品种,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二是提高产能。着力“稳面积、提品质、增效益”,向现有产业基础要效益。促进地方柚提质增效,实施“3个10万”工程,即改造老果园面积0.67万hm2,建设水肥一体示范面积0.67万hm2,完善基础设施0.67万hm2。

三是创新机制。推行“大基地、小单元、多主体”的经营方式,探索不同区域、不同品种适度规模经营标准;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坚持以广大柚农为主体;以家庭农场为基本单元,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柑桔合作社和协会纽带作用,逐步形成“龙头企业做两端、中小主体做中间、农民集体共参与、利益共享有保障”的发展格局。

四是强化科技。坚持问题、任务和目标导向,启动全市地方柚提纯选育工程。充分挖掘老果园、老树资源优势,选育出早熟、晚熟、麻味少、易剥皮等特性柚类品种。利用重庆柑桔育苗能力较强的优势,构建柚类新品种苗木繁育体系。根据不同柚类品种,建立相应标准化技术示范园,新建宜机化柚园基地,开展适宜机械的研发与选型推广。

五是打造品牌。整体打造“五大名柚”品牌,以区县为基础,市级统筹主抓,一个区县或一个区域全力打造一个拳头产品,共同打造叫得响的区域公共品牌,建立品牌准入制度。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加快市场信息体系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相结合,培育大型流通型龙头企业和流通经纪人。

六是促进融合。加强产后分级、包装、营销,建设现代化的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创新柚产品流通业态和农商对接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完善产销衔接机制。做强柚类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突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支持围绕柚类产业配套完善生态园区、康养农庄、科普基地建设等。

参考文献:略

作者简介:孔文斌(1986—),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园艺作物生产技术推广、柑桔产业分析和决策咨询等工作。

作者:孔文斌 夏仁斌 吴兴文 王振兴 谭峰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重庆市梁平区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重庆市长寿区农业技术科研服务中心重庆市垫江县果品蔬菜管理站

基金:重庆市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特色水果技术体系)资助;

来源:《中国果业信息》期刊\爱农者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柚一家独大 重庆名柚如何扬名?(组图)
柑橘类水果有哪些 柑橘类水果特点分析(图)
全国哪里的柚子最好吃?认准这5个柚子产地,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全国哪里的柚子最好吃?经过评选,这6个地方上榜,有你家乡吗?
柑、桔、橙及柚子的分别
如何挑选釉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