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农民为什么离开土地》读后感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新书《土地》,感触颇深,也很有感觉。觉得如果不写点什么的话,对不起这本书的创作者们,也对不起自己随时在思考的大脑。

寒假的时候,谈起将来的工作,爸爸给我讲,希望我以后先能在基层工作几年,好好体验最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之后才能对工作对劳动人民更有感情,因为我从小都是生活在蜜罐里,没有吃过苦,更没吃过亏,如果以这样的状态直接参加工作的话,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不负责任的。我赞同他的观点,其实我也一直是这么想的,在09年报考中科院博士时,选择的方向也是有关新农村建设,甚至在面试时还因为一些观点问题和老师有些争执,并且在后来的一次非正规面试中仍旧和一老师的观点有分歧。虽然那年由于诸多原因我未能最终念上博士,但我的思想和价值观正是在那一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当时为了考试复习,增加自己的知识面,我购买了李昌平老师著名的《我向总理说实话》一书,说实话正是因为这本书,让我了解不少关于“三农”方面的情况。虽然自己经历过那个年代,但是对于同时代的农村却没有任何的感触,也没有任何的感情,即使自己的父母都是曾经生活在农村,并凭自己的努力走进了城市;同时爷爷外公他们仍然生活在农村这样现实也没能给我更多的启示。当然,唯一有的只是与生俱来的同情心,只是觉得农民的穿着和城里人相比差很多,他们平常吃的也没有我们好,看的电视没有我们好,能收的台也没有我们多。。。。。。

如果说《实话》一书是对10年前的农村情况进行描述,那么《土地》就是对这10年的情况作了一个总结。

10年前的农村,农民外出打工是受限制的,并且那时的农村收着很多杂七杂八的税费,给本已只能满足温饱的农民加重了负担和痛苦;而这十年,我们看到的是农民的出行自由,也免了几千年来的农业税。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概念的兴起以及城乡统筹的规划,从表面来看,“三农”不再是问题,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农业越来越兴旺,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实际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两三年的春节回家的了解,以及和昔日农村的同学交流,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农村的认识:农村的青壮劳力已经不在农村,农村的家只是他们在春节时暂住的一个地方,农村的土地以及下地干农活在新的这一批在农村长大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任何吸引力了。就我知道的情况,农村的同学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历考入大学,从此永远告别农村的生活;而学习成绩不好的则外出打工,譬如我的两个表兄弟,现在一个在上海,一个在山东,他们都是初中毕业后就没有再念书,然后就开始了打工生活。在外上大学的同学,每年寒假还能回一趟家,而在外打工的人就不一定了,因为学校能统一订票,哪怕只是张站票;而打工的就不能享受这种待遇,很多时候出于多方原因,未能在春节这个最具中国团聚特色的日子里回家;当然,对于已经通过上大学在外乡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来说,春节回家也成为了不一定的事。只感觉,家乡农村的情况越来越萧条,传闻中的“613899250”正逐步得到事实的验证。

我的专业是土地资源管理,方向为土地复垦。本科的时候,老师就不断向我们灌输着中国可利用土地的稀少,耕地的质量也不是很高,为了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好每一寸土地。“18亿亩耕地红线”、“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和“粮食安全”也是我们经常提的话题。我研究的“土地复垦”就是要将遭受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通过几年的学习,我认识到的情况是,每年我国因为自然灾害或矿产开采以及其他人为原因导致的耕地损害情况严重,从80年代中期至今已损毁的土地超过1亿亩土地,而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已损毁的土地恢复利用,使其回到原生态状态甚至比原生态更高级的一个阶段。同时,由于我们的复垦基本原则之一为将土地尽量复垦为耕地,所以很多时候,考虑的就是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在看了《土地》一书以及联想到之前看到的事实,我考虑更多的是,把这些土地复垦为耕地后,谁使用?

事实是,留守农村的是老年人,儿童,智障人士和因照顾老人被迫留在家中的妇女。再过几年的情况是,儿童长大离家读书,老人过世,妇女解放进城打工或是也成为老人与从外面打工回来的老公继续留守农村然后照看新的一批留守儿童,这就是循环,一种农村在新时代的宿命。如果家里的孩子有出息,那么在外安家后就会将农村的父母接到城里居住;如果早已习惯农村生活的父母不愿舍弃土地继续留守,那么又是另当一说了。如是前者,则农村的土地很快就没人耕种了;如是后者,只是延后了没人耕种的时间而已。都难逃最后一种:没人种地。

或许农村人口进城,工业化快速发展是政治家们最乐意看到的事情,因为这意味着城镇化率的提升,会为他们将来的仕途添分。但可想过未来谁人种地的问题。由“谁人种地”再往前溯,应该就是“为什么不愿意留在农村种地生活”。

新一代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都不愿继续留在农村,原因也比较明显:干农活太累,付出的和得到的明显不是一回事。作为新生一代,他们能更清楚的看到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差距。了解父辈们及以上的艰辛,羡慕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于是发奋进城成为了植根于他们心中的目标。还不要说新的这一代,就拿我父亲做例子吧。我们一家之前也一直生活在农村,并且他们是经历过灾荒年的人,更懂得农民的疾苦。爸爸当年由于在家表现好通过推荐走出大山读书学习,并经过后来自身的不断努力彻底摆脱了农民的身分也带领了我们这一大家人共同离开农村进城生活。连那个时代的人都有这样的思维,更何况如今视野更开阔的一代。

真实的农村生活是单调无味的,除了种植、做饭就没有了其他的生活内容。真正的农民面对的是土地,一生的追求也是土地,离开了土地的农民便不再是农民了。他们的生活不仅单调还很苦,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农民老是拿“好好学习,争取以后走出农村”来激励自己的下一代。农民的生活只能称之为生存,解决温饱一类的事情,而要谈到有尊严的生活,那还差得太多。 同时农民的生活还充满了风险,一点不比在当今股市中沉浮的股民们差。他们面对的有自然风险,还有市场风险,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否则那一年的辛苦只能是白白浪费,这也是为什么要求有高素质的新农民队伍,可是真正有高素质高水平的人又能有几个愿意踏踏实实留在农村为农民服务;再说每年的那些所谓村官,选调等等,哪个不是把暂时的留在农村当作跳板,作为他们今后的资本和押宝。说实在话,我所接触到的,了解到的这些大学生村官,没有一个是想真正留在农村做事,都是盘算着如何快速通过这么一个平台把自己送到更高的地方,摆脱农村。说实话,有这种想法也是人之常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谁能够独善其身,不都是为着自身利益想事做事的吗?每年经常有不少领导在农村视察考察的节目,简单一问:他们的子女在干嘛呢?凭什么让其他人的子女甘心留在农村?每年的慰问成为了形象工程的一部分,也成为吹嘘拍马的必备功课之一。留在农村,踏实做事,是善良的人希望的,但是善良的人也请给在农村里做事的人一希望,而不是纸上画饼。各级政府是每年呼吁关注“三农”,建设新农村,但到头来的结果呢?

我的家乡也在号召下热火朝天的干着“政治任务”——在去乡里的马路两旁的房屋都由政府出资给外墙好好粉刷包装一番,确实能给外乡路过之人一种新人新气象的感受,甚至连本乡人也会不由自主的麻醉其中。但是梦终将会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看看内部,看看家庭结构就可以知道真实,但是真实的能上得了台面么?人,要的都是实惠,不否认包装外墙是实惠之一,但这只是授之以鱼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一届只管一届事,当领导更换之后,之前一些好的政策未能延续。各级政府各界领导都有各自的打算,怎能将劲儿一处使?

现在进入的是两个怪圈:耕地质量和数量令人堪忧;能种地会种地甘心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耕地的问题,可以归结于这些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而人的问题还是在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业的回报和工业一样多,如果农民能得到公民一样的尊重和待遇,相信基于对故土的热爱,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留在家里,但问题是那些前提能实现吗?在不能实现的情况下,就不要忽悠老百姓了,否则只会加深自己的罪恶感以及对农民的亏欠。每年丰收的时候,CCTV就会应时的采访播出一些典型的农民,如何通过科技,通过政策等等创收,如何在从事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人人都愿生活在CCTV的童话中,但毕竟是童话,和现实差别甚大。那些成功的农民,记者们真正去挖掘了他们成功的秘诀了吗?这些真正使农民成功的秘诀具有推广性吗?就拿《土地》一书中第286页的例子来看,一个成功的农民也是需要背景的,该文中的主人公只是一个幸运儿,几亿农民中的幸运儿。我们讲求的是“共同富裕”,如果都如文中所述那样做事,那么“共同富裕”离农民并不遥远,但事实是残酷的。

农民的流失,不仅仅是对农业的伤害,更是对这个几千年来的农民大国的文化摧毁。看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便了解农村的家庭结构对于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对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不可替代性。农村里的文化,是我们这个号称“华夏民族”的根本,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像我们的基因一样。现在虽然进入了高科技社会,网络、社交的发达或许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事物、感情的看法,但最本质的东西并不会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记得还是小学时候,放假在外公家玩时,就看到一群老年人在一个搭戏台的地方敲锣打鼓的,据外公说,那是有红白事的时候专门的一种仪式。那时外公就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没有人愿留下来学习这个,以后会的人越来越少了,到时怎么办哟。外公会里面的不少乐器,并且敲得也很不错,这都是他以前年轻的时候学的。那时外公还带了个这方面的徒弟,但外公说,那人心思不在这上面,没有精心学习和思考。今年外公过世了,在下葬前的几天,每天隔一段时间就会再次响起这些农村乐器,但是操作这些的都已经是60以上的舅舅辈人、外公辈的老人了,而与自己同辈的人中,只有一个表哥因是村干部,有时会因需要参加这些活动而能够敲打,但目前也还处于学习磨合阶段。在我的眼里,看到只是农村的一些文化、一些人事联系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一点点儿模糊,逝去。我只是希望是自己的目光短浅,所以看到的只是最负面的内容。

“三农”问题过去十年了,仍然是一个结,不过在内容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迈向公民社会的途中,只希望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借用一些人的话:“有史以来,从来没有农民对不起别人,只有别人对不起农民”。作为一名农业的收益者,一个农民的后人,在这里我也只能借文章抒发自己的一些浅薄想法和认识,当然也有心在将来有机会的话能真正在基层从事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村劳动力短缺之痛(全文)
明年开始,禁止农民在农田里,做这几件事了,否则“没收”农田
十年后,农村耕地将面临三种命运!
未来农村“土地流转”发展新方向,有多少农民愿意把土地租出去?
今年农业补贴开始整顿, 5类人再也领不到补贴, 增补一项千元补贴
别等了!家有“大棚房”摊上事了,国家出手严惩!农民马上复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