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胆囊结石

 症状体征

胆囊结石是指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所引起的疾病,是一种常见病。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逐渐升高,女性明显多于男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卫生条件的改善,我国的胆石症已由以胆管的胆色素结石为主逐渐转变为以胆囊胆固醇结石为主。

1、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约60%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行上腹部其他手术而被发现。

2、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3、胆囊内的小结石可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

4、当胆石嵌于胆囊颈部时,造成急性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引起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胆绞痛。

5、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

 用药治疗

 中药溶石疗法

中药治疗能够改变人体内在环境,排除血液内产生结石的有毒物质,去除其产生结石的物质基础,较大的结石能使之溶化,破碎变小排出体外,清除内毒素后,由于净化了机内环境,从而防止结石复发。常用中药制剂有胆石溶消汤

本方针对胆囊结石的病机对症用药,有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止痛利尿、通淋排石等功效,使用只需以饮片水煎内服,天然的苗药,安全可靠,无任何成分添加,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反应,汤药化石排石,无需开刀手术,无创伤、无痛苦、恢复快,安全可靠,标本兼治胆囊结石。

 手术治疗

新式日本富士纤维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借助高科技产品腹腔镜和纤维胆道镜,先用气腹针经腹部穿

刺置入腹腔镜探察胆囊位置、外观及是否有粘连,确认胆囊外部正常后,在肋缘下行2cm小切口入腹,牵引胆囊,在胆囊底切开约0.5cm的切口插入胆道镜,用负压吸引器吸净胆囊内胆汁,同时放入生理盐水冲冼胆囊腔,使视野清晰,在纤维胆道镜直视下取净胆囊内结石。最后用胆道镜反复检查胆囊腔内有无细小结石残留,并观察胆汁流入胆囊情况以排除胆囊管内有结石嵌顿。确定胆囊内无结石后,用可吸收线细心将胆囊分两层缝合,最后再逐层缝合手术切口。

适应症:①适用于单发胆囊结石;②多发胆囊结石;③有或无症状的胆囊结石;④反复胆绞痛发作的胆囊结石;⑤无结石崁顿;⑥非急性炎症病期⑦胆汁透声好;⑧胆囊壁厚0.3~0.5cm;⑨脂餐后胆囊收缩功能≥30% ;⑩患者自愿要求保胆治疗。

 体外震波碎石

1984年Lauerbwch首先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胆石症(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lithotripsy,简称ESWL)。常用的震波碎石机为EDAP LT-01型,该机由镶嵌在一个抛物面圆盘上的320枚压电晶体,同步发出震波,形成宽4mm、长75mm的聚集区,声压为9×107PZ。一般采用1.25~2.5次/sec的冲击频率,100%的治疗功率,历时60~75分钟,胆囊内结石便可粉碎。此外,还采用B型超声实时成象,对结石定位,并监控碎石的过程。

为提高结石粉碎后的消失率,在震波前后服用熊去氧胆酸(UDCA)8mg/kg/d,以达到碎石和溶石的协同作用。结石消失后为巩固疗效,可继续服用半年。此法安全有效,仍有约11.2%结石复发率,治疗费用昂贵,治疗适应范围严格,均属不足之处。

饮食保健

胆囊结石吃什么好?

宜粗粮、新鲜蔬菜、大蒜、洋葱、香菇、木耳、玉米须、麦麸能降胆固醇,宜食用。食用含维生素A或维生素K丰富的蔬菜:例如花椰菜就含有丰富维生素K,富含维生素A的蔬菜还有:胡萝卜、西红柿、菠菜、莴苣、大豆、青豌豆。

忌高脂肪食物,猪油、油炸食品,油多的糕点也不宜多吃,忌食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胡椒、辣椒油、五香粉、胡椒粉、麻辣豆腐、咖喱等。忌烟、酒、咖啡、浓茶、人造奶油、汽水、糖制品、巧克力。

预防护理

胆囊结石应该如何预防?

1.胆石病预防的提出和概念胆结石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胆石类型在大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已经转向胆固醇结石,尽管外科手术能有效治疗胆囊结石病,又有新发展的腹腔镜手术和许多非手术方法供胆石病治疗作选择,然而胆石病仍然是医学和社会上的大问题,胆囊结石病症状反复发作,有并发急性胆囊炎,胆囊积脓,胰腺炎,胆囊癌的危险;手术治疗有可能损伤胆道;胆石病还有一定的死亡率,美国为治疗胆石病每年要花费50亿美元的医疗费用(表1),我国12亿人口按5%计算有6000万患者等待治疗,且每年还不断有新的胆囊结石患者出现,因此解决胆囊结石病的惟一方法是预防。

1987年,在美国召开了首次世界性预防胆石病会议,提出了胆石病三级预防概念,即初级预防,防止胆石形成;二级预防,防止无症状胆石转化为症状胆石;三级预防,防止非手术疗法后胆石复发,最近,Hofmann再次强调了胆囊结石的初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提出四级预防胆固醇胆石病,即预防胆石形成;预防出现胆石症状;预防治疗后复发和预防胆石并发症,强调重点是初级预防,并针对初级预防进行了一系列预测胆石病高危人群的研究。

2.胆石病的初级预防

(1)普遍预防:胆石初级预防的目的是防止胆石形成,瑞金医院用仓鼠的饮食调节实验证明,饮食改变和胆石形成,诱发胆石的类型(胆固醇结石或胆色素结石)以及胆石溶解有关,胆石的发生既有遗传因素又有环境因素,前者较难改变,而后者则能够调整,胆固醇结石病危险因素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热量和脂肪摄入高,胆石病发病率增加;摄入少则胆石发病减少,根据流行病学和成石机制研究,推荐下列预防措施。

①预防胆固醇过饱和胆汁:肥胖者体内胆固醇过多,胆汁排出多,另一方面,肥胖患者应用种种方法减重,消耗体内脂肪组织,其中的胆固醇便排入胆汁,也增加胆汁胆固醇量,因此避免肥胖有积极意义。

②增加摄入钙和纤维素:DCA增加胆汁胆固醇分泌,抑制胆汁酸合成限速酶的活性,诱导成核加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分析400多例胆石患者,发现血清DCA含量明显大于正常人,钙和纤维素高的食物可以降低DCA,预防胆石形成。

③减少摄入饱和脂肪酸:动物实验证明,食物中饱和脂肪酸的减少不但可降低胆汁胆固醇含量,还使胆汁成核活性降低。

④定期进餐和增加运动:最近在动物模型中每天用脂类和蛋白质混合物或外源性缩胆囊肽(CCK)刺激胆囊排空,预防胆汁淤滞,明显减少了胆石发生,推荐按时进餐,避免两餐间歇过长,减少胆汁酸肠肝循环的阻断时间,当肝脏分泌胆汁酸时,胆汁泡中胆固醇/磷脂的比值降低,建议三餐之后在临睡前增加一次小餐,缩短一夜的空腹时间,经常排空胆囊,不但促使胆汁酸的循环,还减少胆汁在胆囊中的停留时间,这种饮食方式可能增加了热卡的摄入,有导致肥胖的危险,因此要增加体力活动,促使能量消耗。

(2)高危人群的预防:除了对一般人群进行初级预防以外,还要选择性地对部分即将形成胆石的高危人群进行重点预防,胆石高危人群是指具有形成胆石危险因素的人,流行病学指出,年龄增加,女性,多产妇,有印第安遗传基因的人种,高脂血症等都是危险因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瑞金医院经过以动物,胆石病住院病人以及自然人群为对象的胆石病高危因素预测研究,表明除了年龄,肥胖,高脂血症的特征以外,高危因素还包括血清DCA增加,胆囊收缩减弱,胆囊壁增厚,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胆囊形态和功能改变的预测意义最明显,对高危人群的胆石预防,不但需要上述的饮食调节和增加体力活动,还要有计划地给予药物,纠正早期病理变化,熊去氧胆酸(熊脱氧胆酸)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降低胆汁胆固醇饱和度的药物,长期服用的费用昂贵,还有可能增加空腹胆囊体积和降低胆囊张力的不利面,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对胆囊收缩功能差的可给予CCK等促进胆囊收缩的药物。

3.胆石病的二级预防 胆石病二级预防就是防止无症状的胆石病转化为有症状胆石病,近20年建立和完善了多种胆石非手术疗法,如口服溶石,碎石,口服溶石,灌注溶石和碎石灌注溶石联合疗法等,可以去除胆石达到预防目的,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除考虑疗效外,还要考虑选用安全,并发症少的方法,其次要进一步研究无症状胆石自然史,了解转化为症状性胆石的比例和临床特征,以及对胆石出现症状的危险性和非手术治疗或手术治疗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比,以建立更完善的治疗无症状胆石,实现二级预防的方案。

4.胆石病的三级预防 非手术治疗胆结石在保留有功能胆囊的情况下,存在着胆石复发的问题,因此三级预防的内容是采用初级预防方案,纠正患者体内导致胆石形成的病理基础,避免胆石复发,医生和病人都要认识到非手术治疗后有可能胆石复发,注意定期复查,同时调节饮食类型,避免肥胖,加强身体锻炼,一旦发现胆石前期改变,即胆囊内胆泥形成,就早期予以治疗,可望收到很好的效果。

5.胆石病的四级预防 胆石病的四级预防是治疗症状性胆囊结石,预防胆石并发症,胆石发展到症状性胆石阶段时,逆转到无症状性胆石的可能性极小,而且有发生急性胆囊炎,继发胆管结石急性胰腺炎和胆囊癌等并发症的危险,预防方法是胆囊切除术

胆囊结石四级预防的对象,从高危人群到症状性胆石;采用的方法是调整饮食,改变生活方式,非手术和手术治疗,胆石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将胆囊结石患者从治疗对象转变为预防对象,随着胆石病流行病学的发展,胆石预防的内容将会日益丰富和完善。

病理病因

胆囊结石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不可逆因素和可逆因素。

 1、不可逆因素:

发病年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如果在儿童期发病,多与溶血或先天性胆道疾病有关。

发病性别差异:超声诊断研究结果男女发病之比约为1∶2,女性胆囊结石以胆固醇结石多发。  

发病与基因、家族史:胆囊结石发病在种族之间的差异明显,提示遗传因素是胆石病的发病机制之一。

 2、可逆因素

发病与妊娠的关系:妊娠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并且妊娠次数与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呈正相关。  

发病与肥胖的关系: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肥胖是胆囊胆固醇结石发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人发病率为正常体重人群的3倍。   

发病与饮食因素: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石形成的主要因素,进食低纤维、高热卡食物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其他因素:某些药物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但如果用药时间短,结石可以消失;快速体重丧失(>1.5kg/wk),例如不合理的减肥方法,可以导致胆囊结石的形成;代谢综合征如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是升高的;还有一些特殊疾病,例如甲状旁腺疾病导致的钙磷代谢异常等等也可以引起胆囊结石的发病。

 疾病诊断

胆囊结石病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有急性发作病史的胆囊结石,一般根据临床症状体征不难做出诊断;但若无急性发作史,诊断则主要依靠辅助检查,诊断要点如下:

1.反复发作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积液或胆绞痛,而皮肤黏膜无黄染或黄疸轻。

2.反复多年发作胆囊炎而无黄疸,此次发作伴有黄疸,应考虑胆囊结石伴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3.超声发现胆囊内有结石,胆囊肿大,积液,壁增厚或萎缩;口服胆囊造影证实胆囊内结石,超声诊断正确率可达95%以上。

4.Mirizzi综合征 部分病人的胆囊管和肝总管并行一段后再汇入胆总管,如有胆囊颈或胆囊管的结石嵌顿,胆总管可因结石压迫及炎症水肿造成部分梗阻或狭窄,因而导致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病人有右上腹疼痛,发热及黄疸,超声及剖腹探查可确定诊断。

胆囊结石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慢性胃炎 主要症状为上腹闷胀疼痛,嗳气,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史,纤维胃镜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极为重要,可发现胃黏膜水肿,充血,黏膜色泽变为黄白或灰黄色,黏膜萎缩,肥厚性胃炎可见黏膜皱襞肥大,或有结节并可见糜烂及表浅溃疡。

2.消化性溃疡 有溃疡病史,上腹痛与饮食规律性有关,而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往往于进食后疼痛加重,特别进高脂肪食物,溃疡病常于春秋季节急性发作,而胆石性慢性胆囊炎多于夜间发病,钡餐检查及纤维胃镜检查有明显鉴别价值。

3.胃神经官能症 虽有长期反复发作病史,但与进食油腻无明显关系,往往与情绪波动关系密切,常有神经性呕吐,每于进食后突然发生呕吐,一般无恶心,呕吐量不多且不费力,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及食量,本病常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状,用暗示疗法可使症状缓解,鉴别不难。

4.胃下垂 本病可有肝,肾等其他脏器下垂,上腹不适以饭后加重,卧位时症状减轻,立位检查可见中下腹部胀满,而上腹部空虚,有时可见胃型并可有振水音,钡餐检查可明确诊断。

5.肾下垂 常有食欲不佳,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以右侧多见,但其右侧上腹及腰部疼痛于站立及行走时加重,可出现绞痛,并向下腹部放射,体格检查时分别于卧位,坐位及立位触诊,如发现右上腹肿物因体位改变而移位则对鉴别有意义,卧位及立位肾X线平片及静脉尿路造影有助于诊断。

6.迁延性肝炎及慢性肝炎 本病有急性肝炎病史,尚有慢性消化不良及右上腹不适等症状,可有肝大及肝功不良,并在慢性肝炎可出现脾大,蜘蛛痣肝掌,B超检查胆囊功能良好。

7.慢性胰腺炎 常为急性胰腺炎的后遗症,其上腹痛向左肩背部放射,X线平片有时可见胰腺钙化影或胰腺结石,纤维十二指肠镜检查及逆行胆胰管造影对诊断慢性胰腺炎有一定价值。

8.胆囊癌 本病可合并有胆囊结石,本病病史短,病情发展快,很快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及直接侵及附近肝组织,故多出现持续性黄疸,右上腹痛为持续性,症状明显时多数病人于右上腹肋缘下可触及硬性肿块,B超及CT检查可帮助诊断。

9.肝癌 原发性肝癌如出现右上腹或上腹痛多已较晚,此时常可触及肿大并有结节的肝脏,B超检查,放射性核素扫描及CT检查分别可发现肝脏有肿瘤图像及放射缺损或密度减低区,甲胎蛋白阳性。

 检查方法

易混淆病症

急性或慢性胃炎可以表现为由轻到重的各种不典型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的症状。很多胆囊结石引起的疼痛部位不在右上腹,而在上腹部正中部位,因此很容易被误诊为胃炎。  

消化性溃疡如果有消化性溃疡的病史,上腹痛与饮食规律性有关。胆囊结石及慢性胆囊炎多发生在餐后疼痛或腹胀,尤其在油腻饮食后出现。  

慢性肝炎当肝炎导致肝功能异常时,可以有右上腹隐痛不适、食欲不振等临床表现。可以通常超声诊断和肝功化验来区分。  

脂肪肝目前有相当比例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脂肪肝,右上腹部不适的症状难以区分来自有结石的胆囊还是有肝损害的脂肪肝,需要专科医生帮助鉴别。

 并发症

1、引起胆囊炎,包括急性的和慢性的。这主要是因为胆囊结石可以刺激胆囊壁,同时胆汁淤积,又容易感染细菌。

2、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同时合并内科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若急性发作,可使原有病症加重,增加病死率。

3、引起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伴有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4、致癌。

 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发病机制

1.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

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由于结石的类型不同,形成机制亦不尽相同

在胆囊结石中,约70%~80%为胆固醇性结石,对其确切的形成机制至今尚未清楚,但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形成“成石性胆汁”:“成石性胆汁”是1968年Smiall和Admirand首先提出,他们应用物理,化学的互相平衡理论,将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三者的关系用一等边三角形表示,并通过模拟胆汁实验,在这个等边三角形内找到了胆汁胆固醇以“微胶粒”形式溶解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胆汁中的“微胶粒”不足以使胆固醇全部溶解,胆汁呈过饱和状态,从而析出胆固醇结晶,即所谓“成石性胆汁”的区域,但近年来研究表明:多数正常人胆囊胆汁为过饱和,而且肝胆汁的过饱和程度远比胆囊胆汁高,但并不形成胆固醇结石,并提出胆固醇过饱和指数并不能区分正常人和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汁了,近年研究也提出“成石性胆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②胆汁中成核因子异常,而造成胆汁胆固醇过饱和常由于胆汁酸盐分泌正常而胆固醇分泌过多,或由于胆固醇分泌正常而胆汁酸盐分泌过少所致。

(2)促成核因子的存在:近年研究发现,在新鲜肝胆汁和胆囊胆汁中有50~100nm大小的颗粒结构,在不同的胆汁标本中这些颗粒大小基本相同,而这种颗粒要比混合的“微胶粒”的直径大10~20倍,并且已证实这些颗粒是单层的脂质“泡”结构,而且测出“泡”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和卵磷脂,不含胆汁酸盐,证实了胆汁中“泡”是另一种胆固醇溶解转运的形式。

正常人的胆囊胆汁超速离心后,2h后形成的“泡”数目较多,大小相等,散布均匀,这种状态可以持续稳定达168h之久,以后才发生“泡”的聚集融合和形成胆固醇单水结晶,而在胆固醇结石患者的胆囊胆汁经超速离心后的第2小时就开始发生聚集和融合,第4~6小时就可见到聚集和融合的多层“泡”结构,在第8小时即可找到典型的胆固醇单水结晶。

在胆固醇低程度的过饱和情况下由其他非脂类成分的固相物质引发溶解状态下的胆固醇自行析出形成结晶,在其形成过程中受成核因子的影响,按成核因子对成核的影响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抗成核因子,可延缓成核过程的发生;另一种是促成核因子,可促进成核过程的发生。

在正常情况下,胆囊胆汁中存在促/抗成核因子,并且两种因子力量相对平衡,在胆固醇结石的情况下,促成核的力量增加,使促/抗成核力量平衡破坏,则迅速发生成核过程,研究已证明:胆固醇结石患者中的胆囊胆汁中的糖蛋白组分有明显缩短人工模拟胆汁的成核时间的作用,同时还发现胆囊黏蛋白和钙也有明显的促进成核作用,是胆汁中重要的促成核因子。

(3)胆囊功能的异常:

①胆囊黏膜功能异常,正常情况下,胆囊黏膜可吸收水,电解质和有机物,同时分泌黏液,而在胆固醇结石最初的胆囊黏膜主要表现为:A.黏膜对水,电解质的吸收增加,从而提高了胆固醇的“微胶粒”溶解度,同时减少了磷脂胆固醇“泡”的稳定性,从而促使胆固醇成核;B.胆固醇结石的核心常含有钙,正常胆囊黏膜能吸收50%的胆汁钙,从而降低胆汁游离钙的浓度,而且胆囊黏膜还分泌氢离子以酸化胆汁,增加游离钙的溶解度,当黏膜吸收和分泌功能改变,可使胆汁中钙过饱和,产生钙盐沉淀;C.胆囊黏膜分泌过量的黏蛋白。

②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减弱增加了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就提供了形成胆固醇单水结晶的机会,在完全胃肠外营养的患者,胆囊,糖尿病患者,妊娠和使用生长抑素者其结石的形成均与胆囊排空减弱有关。

③胆汁淤积和胆泥形成,由于胆囊收缩和排空胆汁的运动减弱,其结果使胆汁淤积在胆囊内胆固醇“泡”转化为胆固醇单水结晶,与胆红素钙离子黏蛋白组成胆泥,多数胆泥会消失,约15%胆泥继续发展为胆石。

2.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机制

胆色素结石的特点是以“胆红素钙”为主要成分,其胆固醇含量低于胆红素含量,在胆囊中的胆色素结石又按其临床特点分为两类,即黑色胆色素结石和棕色胆色素结石。

(1)黑色胆色素结石的特点和形成机制:

①患者无反复发作的胆道感染史,胆汁培养无菌,发生在无感染的胆囊中。

②结石体积小,质地坚硬,结石外表和剖面呈黑色而有光泽,外形不规则。

③其胆汁中的“胆红素钙”过饱和与细菌性β-G活性增强无关。

溶血性贫血患者中黑色胆色素结石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

⑤糖蛋白和其他蛋白质在黑色胆色素结石中的含量高于棕色胆色素结石中的含量。

⑥慢性酒精中毒可诱发黑色胆色素结石的形成。

(2)棕色胆色素结石的形成机制:反复的胆道感染是棕色胆色素结石形成的必不可少的原因,感染胆汁中的细菌包括厌氧菌和需氧菌,可产生β-G和磷脂酶A1,β-G使结合的胆红素水解为非结合性胆红素,其与胆汁中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从而导致“胆红素钙”过饱和而沉淀,磷脂酶A1使磷脂水解,释放出溶血性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后者可使脂肪酸钙过饱和而沉淀。

另外,胆道感染还可使胆道黏膜分泌大量糖蛋白,糖蛋白可把各种沉淀凝聚在一起形成结石的基质。

“胆红素钙”是高分子聚合物,它几乎不溶于各种溶剂,而且由于在胆石中与糖蛋白结合在一起,使直接灌注溶石成为治疗的难题。

3.胆囊结石的分类

根据我国对胆石标本分析结果表明,胆囊结石中胆固醇结石占70%,23.8%为胆色素结石,其他为混合性结石。

目前常将胆结石的类似成分和胆石剖面和表面观察进行分类。

按结石主要成分临床上常分为:①纯胆固醇结石;②纯胆红素结石;③混合性结石(胆固醇-胆红素混合或胆红素钙-胆固醇混合);④少见的结石,主要由脂肪酸,脂肪酸胆红素,多糖类,蛋白质等组成。

Trotman,Soloway等分别于1974,1997年提出一个比较简单,实用的分类法,即是简单地将其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色素结石,胆固醇结石为淡棕色,单个或多个,结石剖面可见放射状,分层状及结晶状的外表,色素结石为棕黑色,形状依所在的解剖部位而定,剖面为无定形结构,本分类法比较实用,但未免过于简单,因为绝大多数的胆结石都是混合性的。

傅培彬等根据结石的表面及剖面观察,将结石分为8类:①放射状石:灰白透明,剖面呈放射柱状,由结晶组成,核心多为少量色素颗粒团状,②放射年轮状石:多为棕黄色,切面有放射状,同时又有多个同心圆的深棕色的年轮纹,③岩层状石:淡黄或灰白,呈致密光滑的叠层状,各层间夹有胆红素颗粒或黑色物质,④铸型无定形石:深棕,结石形态根据所在解剖部位而定,切面无定形结构,⑤沙层状石:剖面呈松弛的同心圆层次,为大小相仿的胆红素颗粒组成,各层间有白色颗粒分隔,⑥泥沙状石:棕色,易碎,小块或泥沙状,皆为胆红素颗粒疏松集聚,⑦黑色结石:见于胆囊内,直径约0.5cm,黑色,有光泽,硬,切面如柏油状,⑧复合结构石:上述两种结构合并而成,如核心部为放射状石,周围为岩层状结构。

胆囊结石有时是慢性胆囊炎的后续病变,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先形成了胆囊结石,然后才继发急,慢性胆囊炎,由于结石对胆囊黏膜之刺激,不仅可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而当结石一旦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中后,还可以因胆汁不能排出而引起继发感染,导致胆囊的急性炎症,进而发生胆囊蓄脓,胆囊穿孔等并发症,偶尔由于胆石对胆囊黏膜的长期刺激,还可能导致胆囊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来势汹汹的胆结石该如何预防治疗?
【访谈精华】张凯崴中医师: 和胆结石无法言说的痛说再见
胆结石(胆石病)
千张图识胆总管结石(内有高清大图)
胆结石、胆囊结石、胆石病、胆总管结石,别再傻傻分不清
中年肥胖“胆道”病高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