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微博 文章

  

 

天地运动变化产生阴阳,白天为阳,夜晚为阴。阳则精明神聪;阴则幽潜沦匿。白天阳气伸张,我们运动、工作、学习、思考,都是阳气主事;夜晚阳气收藏,要入静安眠,不妄作劳,让阳气休息。阴极而阳,阳极而阴,生命状态的日夜变化亦即天地阴阳的运动规律。顺之则生,逆之则病。养生治病都需从此处着手。

 

 

我们的健康与生命皆受日月影响。日食或月食即是日月的异常变化,会出现天地气机变动,必然会影响到我们的脏腑气血津液的平衡,故需静养,勿扰乎阳。再如,人体血脉于月圆之时格外充实,阳易上浮。平时肝火偏旺之人会出现头脑撑胀、耳鸣目眩等不适。若恰逢经期,会导致月经增多、痛经、偏头痛等不适。

 

一年四季当按时而至,按时而止,若出现不时之气,则会影响我们的健康。比如,春天当温暖,若寒风凛冽,是冬气未尽;若过于炎热,是夏气早至。肺主治节,即是一套调整机体适应四时气候变化的系统,久病或虚弱之人若逢四季不时之气,会导致肺主治节功能异常,则易患病。故每逢四时变化,需重视养肺。

 

自然界有风,风生万物,风亦杀万物;生命有气,气为生命之本,百病亦生于气。在外为风,在生命则为气,其本一也。在春为暖风,生生不已;在秋凛冽肃杀,使生命凋零。应之于人,而有气的升降浮沉。学习中医需观察天地自然现象,从风的动静以悟生命中气的变化,从而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统一,此即养生之道。

 

天地为万物之大主,生长化收藏,天地之行也。人居天地之间,得天地之气而有此生,顺天地则健康,逆之同灾害生。虽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天地亦有情,呵护我们百年之寿命。生病即是逆了天地自然规律,若只是怨天尤人,而不知感恩天地,则其病必难康复。需知:天地何尝负人,人但负天地耳。

 

时近立冬,最近数天因斯布鲁克大风肆虐,阴云密布。金气主时,阳气当敛当收,奈何天地之间亦有不正之气,金不制木而风气流行。临床工作中我发现不少人出现头痛、身痛,有些症状尚且稳定的患者亦因风动而痛作。风气主动,于人体应于筋,风邪夹寒而外入,最是伤人筋骨。凡诸疼痛,我皆针阳陵泉及悬钟穴。

 

四时各有阴阳升降:春夏阳气升,阴气降;秋冬阴气升,阳气降。人居天地之间,春夏养阳,是养阳气的升发,人体阳气要随春夏升起来,因此要用温阳升阳的方法,需桂枝、黄芪之属;秋冬养阴,是养阴气的升发,人体阴气要随秋冬升起来,(阴气升则阳气降,本是一回事),故需敛阳潜阳,需生石膏、熟地之类。

 

从小雪开始,六气变为太阳寒水;四季亦属冬天,此时由肾主时。肾为水脏,内含先天精气,化为肾阴肾阳。冬天需养肾,养肾即是滋养肾阴,并敛藏肾阳。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肾阴充足则阳气易于敛藏,阳气敛藏又有助于肾阴充足。善养肾者,生活饮食起居等行为皆当合于冬天的特点,不妄动、妄耗、妄浮阳气。

 

节气时天地气机变动,人气亦应之。此时最好清淡饮食,早休息,勿过劳累思虑,保持心情舒畅,最忌熬夜,并忌怨恨恼怒烦五毒内扰。不建议节气时滥服补药,以清养最好,休息为主。若逢节气而发病,不管是何病,多与肺失宣降有关(因肺主治节,协调身体与天地气机的平衡),一般不需骤补,当以调养为法。

 

养生需时时考虑“天人合一”这一规律。比如,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二至天地阴阳转化,在人则其气甚弱,如草木萌生,易被戕伐。此时勿犯色戒,以免伤损正气,导致精神与体力下降。推之,满月及晦月亦属阴阳转换之时,同样需静养,并忌房室。年轻人正气尚旺,偶尔犯戒亦无所不适,但病人却极需注意。

 

正逢大雪时节,按十二消息卦此时应之为坤卦。坤为纯阴,阳气敛藏而不外泄。养生之道在于顺应自然规律,以静、敛为主,而不要妄动、升浮。静则阳气不妄动;敛而阳气不升浮。故当减少体育运动,慎勿房事。若不知持养,肆意消耗阳气,一旦颧红面赤,即是相火妄动而升浮之兆,需急急服乌梅固本汤收之敛之。

 

 

早晨太阳升起来,阳气亦向上升浮。人经过一晚上的休息,上午往往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但有的人喜欢上午睡觉,这是逆反了天地规律。上午7点到9点是胃经当令,9点到11点是脾经当令,脾胃属中焦,若中焦阳气不足,或被寒湿蒙蔽,则阳气升不起来,上午就会精神不振,甚至喜睡。治本之法在于温养中焦阳气。

 

中年之后正气渐亏,此时要开始重视养生,最好能做到素食、独宿、默坐。素食有利于脾胃运化升清,则肠中之气不浊,且素食者往往精神健旺,不易生病;独宿意味着减少房室,从而可以将养肾精,肾精充足则先天之本不伤;默坐可养心,心神以静为养,以动为泄,久久静坐则心神内敛,五脏六腑皆得安和平衡。

 

天地不断地往复运动而产生日月年等的周期变化,人居天地之间,亦必然要受到天地周期规律的影响而出现气血阴阳的盛衰变化。太阳朝升夕降是为一天,月圆月缺是为一月,春夏秋冬是为一年,这是与健康最为相关的三个周期,我们的生理及病理变化皆受其影响。时间最短的是日周期,也是对人体影响最大的周期。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三)

 

〔辨病〕

 

 

有时证属寒热错杂,用寒则热减而寒反加重;用热则寒减而热却炽盛。此时可用酸,仲景有乌梅丸,即是此法的代表,把苦寒与辛温融为一体,以酸引导,则其病可治。我常喜用乌梅白糖汤加味,乌梅酸敛外浮之火,白糖健中补正。且酸甘相合,能养木气,又补中气,土和则升降枢机得运,木调而寒热可趋归于平衡。

 

外感邪气,正邪交争,发为高烧。有时邪气偏盛,正显不足,虽然暂时汗出烧退,但移时其烧又起。这时一定要坚定信念,继续扶正,让正气去自动抗邪。千万不要因烧又起而心中疑惑,一旦选择了挂水,则好不容易扶起的正气又被伤掉,实在可惜。挂水退烧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远不如汤药与针灸配合,更能速效。

 

中医经典说:“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司外揣内,司内揣外”,这个观点强调了人体的内外统一性。人体内外之间有经络相联系,内则属络于脏腑,外则联系于皮肤及肢节。因此,善医者观察肌表的各种异常反应可以诊断内脏的疾病,推之,外在的反应点亦往往是治疗点。重视这些反应点对于诊断与治疗皆有益处。

 

临证需诊脉,脉诊的目的在于探察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有何异动,从而诊断病情。一般情况下,脉一定要与身体的健康状况相应。比如,年老体弱之人其脉当沉弱,若反浮大,即是逆;再如,年轻人四肢肌肉健壮,其脉当浮滑有力,若反沉软,即是逆。知其脉逆则可以判断脏腑虚实、气血盛衰,从而为治疗选择方向。

 

某男病人因体胖来减肥,诊其脉右关弦,针后其弦消失。自述胃脘部常有堵胀的感觉,针后立见缓解,再针其体重即开始下降,食欲亦随之减少。我诊治过不少杂病患者,初诊时有弦脉,针后其弦消失,而诸不适顿减。分析其原因,弦脉属气血阻滞,气机不通,百病由是而作。针灸能通畅气血,当然可以消除弦脉。

 

一女病人患失眠两个月,伴汗多,脉细弦。针中脘、下脘、天枢以和中;百会、印堂以敛阳;内关、神门、阴郄以养心;太冲疏肝;复溜止汗。二诊时自述,诊后开车回家,路上就开始想睡,到家门口尚未进家门,先躺在门口的躺椅上沉沉地睡了两个小时。再诊其脉弦已消失,汗亦大减。病人对针灸的速效叹为观止。

 

若体内有瘀血阻滞,其病症不一定表现在局部,可能会出现在远端。比如足阳明胃经小腿部位见青筋,病人可能会有头痛、失眠、头晕、精神障碍、心脏病、胃脘痛、膝痛、肩痛等等。医者需多观察病人的周身肌肤,查其血络,尽量刺去其血,对于改善体质,缓解症状都有助益。尤其是夏天刺血,既方便,又有实效。

 

有人晨起就咳嗽,朝则为春。肝属木,于四季旺于春,于一日旺于晨。清晨之时,肝气最旺,因此凡于清晨定时发病的多与肝相关。比如清晨咳喘当属肝火犯肺;清晨心痛与肝火冲心相关;清晨腹泻则为肝气乘脾;清晨抽筋属肝经自病,等等。以“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诸如此类按固定时辰发病的都可做如此分析。

 

当前有血瘀的人很多,在皮则为血络,其色或青或紫或黑或红,在内则为肿块、增生、诸痛等。预防血瘀不仅仅是服些活血化瘀的汤药,更需重视养阳。使阳气充足并宣通,则气能化,血能散,经络通畅,自然不至于留瘀。通阳之法,或用温药,或用针灸,特别是逢盛夏用灸法,最能扶阳逐寒,行气通络,活血祛瘀。

 

人身阳气即是生命,阳气旺则生命力强;阳气弱则生命力差。周身阳气合则为一阳,分则为五脏,五脏各有阳气,五脏阳气充足,则健康无病。而五脏阳气若一处有所不同,即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简要言之,心阳虚则精神不足;肺阳虚则反复外感;脾阳虚则腹泻腹痛;肾阳虚则腰酸膝冷;肝阳虚则面色青白。

 

 

我临床观察到,不少腹部肥胖的病人都有右关脉弦滞感。分析其原因:右关脉对应于脾胃中焦部位,若中焦气机阻滞,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水饮因而积聚于腹部,形成肥胖。若针灸后右关脉弦滞消失,往往开始出现明显的减肥效果。这是因为脾气左升,胃气右降,中焦气机宣畅,则邪浊水饮等自然排出体外。

 

李可老中医认为:一切肥胖皆是寒湿瘀浊堆积而成。在我看来,阳虚是肥胖的根本原因,胖子多属阳虚体质:阳虚不能化气,则阴浊内滞,聚而成形,即是肥胖。而肥胖又会影响阳气的宣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中风、肿瘤等疾病。因此说,扶阳是治疗肥胖的根本原则,阳气一足,则阴浊自散。

 

风为自然现象,气之流动即成风。风之和者,如春风能生万物;风之疾者,如秋风能扫万物。生命离不开气的运动,若气机流动和畅,则血脉通利、经络舒畅、脏腑协调,此为气能养人;若气流过疾,则上犯高巅,中催脏腑,下损筋骨,善行数变,为患极大,是为风邪,成百病之长。因此,善诊者需重视辨风及治风。

 

我治疗肿瘤,察色按脉,首先判断病人的胃气盛衰。胃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气尚存则后天有养,即使病情凶险,亦可不惧;若胃气溃败,则水谷难入,根本已失,生机绝灭。治肿瘤如此,治其他小病轻病亦需顾护胃气。不管有何症状,不管是针灸还是汤药,治法首在养胃和中。此是取效的第一要义。

 

有的病人下腹及下肢畏寒,只上半身汗出,这是因为阴寒凝滞于体内,寒邪属阴而趋下,会积聚到身体的下半部分,寒性收引,则卫气敛闭,故无汗而畏寒;寒积于下则阳气被迫上浮,阳气引起营阴而外泄,故上半身汗出。治法:寒积于腰者,宜肾着汤;寒积于下肢者,宜芍药甘草附子汤。若能配合温灸关元穴更好。

 

有人问:运动后为什么只有下半身出汗,而上身很难出汗?这是寒邪滞于上半身。寒性收引,会影响营卫功能,导致卫气收敛过度,营阴不能外泄,自然无汗。总之,周身任何一处若有寒气,则此处不会出汗。我临床观察到,牛皮癣发作的部位往往无汗,由此可以推断其病机,当是寒邪郁滞于皮下,其治法亦当汗之。

 

何为汗?阳加于阴谓之汗。阳气维系着人体正常的津液贮存及其生理功能,当剧烈运动或天气炎热时,阳气升发,蒸腾阴津排出体外,即是汗。这是正常的汗液排泄。自汗、盗汗、战汗等病理性汗出也都是阳气扰动津液的结果。有人特别爱出汗,这是阳气内扰,营阴外泄的反应。其正确的治法亦当在敛阳并调和营卫。

 

周身各处若一处阳气所在,则一处能正常汗出;若一处阴阳失调而阳气自内扰动,则一处阴津外泄而汗出不止。有人只见头汗出,是阳气扰动于头;只见手心汗出,是阳气扰动于手心;只见胸部汗出,是阳气扰动于胸。总之,凡异常汗出,必是阳扰。先要判断阳气所在的病位及六经层次,心中有数,自能手下见功。

 

有人问,后头某处能摸到皮下有数个肿块,怎么回事?我说:周身凡一处阳气不到,即一处阴浊痰湿水饮等凝滞,或聚而成肿块,或为增生,或为结节,或成肥胖,或为囊肿等等。针刺能通阳,因此,凡阳气不到之处,都可针刺局部以引动阳气到达此处。况且,还可用灸法以扶阳。针灸合用,阳气宣畅,阴霾自散。

 

阳气能固摄阴津。若周身一处阳虚失于固摄,则一处会汗出,是为虚汗。这是汗出的另外一种情况。阳气内扰而汗出,需敛阳;阳气不足而汗出,需养阳。阳加于阴谓之汗,因此治汗的关键总在治阳。抓住阳气的虚实盛衰与六经部位,即可抓住汗症的本质。推之,汗症需治阳,疼痛、痒麻、功能障碍等不适亦当如此。

 

 

一肿瘤患者曾在某名医处面诊,服其方即胃痛、胃胀、呕吐。观其方,皆是寒凉攻逐之品。我跟病人说,治病要先扶正气,正气充足了才能攻邪。否则,滥用攻伐,最容易伤损胃气。而一旦胃气受损,则病邪立见炽盛。因此,高明的中医绝不会只治病而不顾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有保住正气,才是治本。

 

有毛的动物如狗、鹿、猪、羊等多有体臭,鱼则有腥味,臭与腥味皆是阳气的味道。阳气越旺,其味越重。人身亦如此,白人内火旺,其体臭亦重。推之,腋臭的人多属内热体质,热气郁滞而不宣,久而化火,其味即臭。因此说,汗味重的人往往体热,汗味轻则其体质亦偏寒。中医讲究四诊合参,闻法亦不可偏废。

 

有的人在两胁处能看到红色的小细血络,成片分布。这是阳明、少阳与厥阴的经络不通,血瘀于皮下的反应。可用细注射针头挑刺其血络,出血如豆大,多挑几处,再在局部拔罐,最初往往能出血盈罐。每周可治疗一次,数次后其出血渐少,血络亦渐消。我治过不少此类病人,随着血络的减少,其周身症状亦渐缓解。

 

俗语:神足不思眠。心主神,神为一团阳气。心气健旺则阳气充足,光明普照,精神不减,不眠亦不累。而心气不足之人则神气衰弱,晦暗不明,自然昏昏欲眠。我观察不少痰湿偏盛之人多易入睡,且能久睡。有人开车等红灯时竟然已经睡着,有人头落在枕头上三秒钟就发出鼾声,这都是阳神不足而阴霾弥散的反应。

 

对于不明原因的发热,有时不必一定要找到病因,直接用中医辨证用方,亦颇多良效。若邪在三阳,我常用柴胡桂枝汤合白虎加人参汤,解三阳之邪滞,可加银花、连翘以加强清热之功,或加麻黄以开太阳,配合生石膏更有解热之功;在厥阴则用当归四逆汤;在少阴则用四逆汤;在太阴则用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

 

有人体检发现胆结石,担心会导致疼痛,要求手术。我跟病人说,胆结石是身体自我调理的反应。若一段时间过吃油腻、煎炸等食物,体内湿热痰浊易于郁积为患。机体会自动把这些湿热痰浊积聚成结石存放起来。以后等机体阳气充足了再慢慢把它气化掉。因此,结石能发作也能自动消失。况且,滥做手术后患很大。

 

受天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是有节律的,而且每天、每月、每年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律。每天有白昼夜晚;每月有月圆月晦;每年有四时更替,因此各有其正弦波变化规律。由此说,生命是动态的,生理与病理也是动态的。比如,偶然体检发现有肿瘤,并不意味着真正患癌,过一阵子再查可能又没有了,其道理即在于此。

 

我临床观察到,一些大病重症在康复的过程中,会在四肢的循经某处出现湿疹,或水泡,或红疹。比如,脑瘤会在小腿后的太阳经出现手掌大的一片湿疹,若按湿疹治则久治不愈,当脑瘤消失,即疹亦自动消失;肾病会在足内侧的然谷或足底的涌泉一带出现红疹,即是热毒自肾经排出的反应,伴随着红疹,肾病渐解。

 

经过正确的治疗后,病情康复的过程各有不同。有的会反复出现排邪反应,或出疹,或发烧,随着排邪反应,其病情渐解;有的虽见好转,但症状会反复发作,但每次发作的程度都较以前缓解一些;有的会一路好转,竟然无任何反复就直接康复了。之所以过程不同,大概由于体质、感邪轻重、部位、性质各有不同吧。

 

有某肿瘤患者边服西药边反复检查,希望能看到病情好转,检查结果却每每不尽如人意。我说,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肿瘤体质,指望反复检查来获得病情缓解,不过是缘木求鱼。再说,即使指标偶尔好转,亦不过聊以心里安慰而已。关键还在于重视养生,舒畅心情,调理起居,并配合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助阳气宣通。

 

 

有人体检发现肿瘤,但自认为不该患癌,于是再检查,最终发现果然没有肿瘤。是体检的机器不准确吗?我认为不是。机器都是一样的,只会忠实地记录机体的生理与病情指标。我们的生命节律存在着一定的变化规律,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体内某处可能会积蓄一些代谢产物,但过一段时间后机体又会自动把它清除掉。

 

若体检偶然发现有肿瘤,我们应该淡定。受天文、气候、饮食、精神、情绪、起居以及服药等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时机体会暂时把某些代谢出来的痰浊瘀血水饮热毒等收集起来,聚成包块,存放于机体的某处,等阳气充足了再慢慢地把它气化掉。因此,这个包块可能是一过性的,过段时间又会莫名其妙地自动消失掉。

 

生命活动是正弦波动的,且年月日各有其波动规律。作为病人,要充分理解这个生命波动规律,这样才不会被偶然发现的检查结果所吓到。再如,愤怒后会血压升高;天热会体温略高;久站后会下肢水肿;过度劳累会血糖降低,等等,都不是病,是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过性代谢反应。同理,其他大病亦当做如是观。

 

某女病人因胸部扯痛,B超检查发现有乳腺增生,伴有钙化点,听人说要排除肿瘤,病人于是反复检查,越检查越是忧虑不安。有医建议做活检,有医建议直接手术切除。我倾向于不妨先保守治疗,通过针灸或汤药缓解疼痛,并有助于气化肿块。但病人担心,针刺万一导致肿瘤扩散怎么办?于是焦虑苦闷,彷徨不安。

 

机体是活的,因此会不断排出代谢中的浊毒。有时会把这些浊毒聚积成块,临时存放于身体的某处,过段时间等阳气充足了再慢慢地把它移走,或排出,或气化。那么,什么样的体质会容易出现浊毒积聚呢?我倾向于认为寒邪是最重要的原因。寒能伤阳,并能阻滞气机,最终导致水饮痰湿瘀血浊毒等代谢产物留滞。

 

某位病人来诊,自述久经中西医诊治,服药无数,却了无寸效。西医查不出病因,诊为精神病,但病人不肯服西药。问其所服中药,多是桂枝、防风、白术、黄芪之类。问其症:易疲劳,精神差,出汗多,怕冷,易感冒,天热亦要穿两件衣服,胸闷,心慌。查其舌,苔黄厚腻。此温胆汤证,以此方合半夏厚朴汤治之。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某病人血脂升高,我用汤药加针灸为之调理,嘱忌油腻辛辣,适当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病人却反复去检测血脂,想看到指标的变化。我跟病人说,血脂的升高是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的反应。反复检查并不能帮助您恢复健康,反而会增加您的忧虑。况且,您越是担心、忧虑,越容易导致气血失畅,反会加重病情。

 

有的人足内踝至大趾跖趾关节之间的皮肤呈暗黑色。黑色为肾所主,正常情况下除毛发外,肾色不能外露,否则即是阳气不通而水气外浮。我常针太白、公孙、然谷、太溪、三阴交,往往数次后其颜色即大见好转。周身凡一处见有皮肤黑色,即一处阳气不宣通。可以局部取穴,配合针刺太溪,为肾经原穴,能敛肾水。

 

有的人年轻时皮肤红润,中年或老年后出现不少颜色改变,如黑痣、红痣、暗斑、黄褐斑等等。黑为肾之色,黑痣是肾色外露了;红为木火之色,红痣是肝之热毒透出;诸斑都是体内代谢出来的痰饮浊毒未能排出体外,反郁滞于皮下而成斑。“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观察皮肤的颜色改变,即可判断脏腑的阴阳虚实。

 

 

现近仲秋时节,南宁天气炎热。我观察到不少人出现痰热或湿热体质,舌苔黄厚,舌边尖红。分析其病因,或天热而过食寒凉,中焦阳虚致湿浊内生,湿聚则生痰;或肝郁伤脾,中虚而湿滞;或病后调护失当,过食油腻滋补,以致生湿生痰;或外感湿热邪气,邪滞中焦。凡此种种,皆可用小柴胡汤合温胆汤加减治疗。

 

中医反复强调风邪伤人的危害,因此,要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天亦有料峭的寒风,炎夏贪凉吹风最易侵袭肌表,避风如避矢石。矢石速度极快,风之袭人亦如此。有病人描述自己在空调底下稍呆了几秒钟,寒风已经侵入,顿时觉得周身如入冰窖,极为难受。风之伤人,其症百端,按脉处方,首在祛风。

 

有病人舌苔黄厚,舌边尖红,证属湿热,症见烦躁失眠。近日复诊时告知,自己平时习惯用黄芪泡水代茶饮。并说黄芪补气,听人家讲喝黄芪对健康有好处。我跟病人说,您的身体已经是湿热内滞了,清热除湿尚且来不及,怎么能再用补气药去滞塞住呢。推之,若不能请明医面诊,不建议病人自服各种保健品及补药。

 

肿瘤基因检测技术越来越普及,的确可以做出遗传性肿瘤的基因诊断。但肿瘤是生活方式的疾病,80%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早期发现固然可以早期治疗,但生活方式不改变,仍无益于康复。且有病人因发现肿瘤而心生恐惧,反会陷入苦恼、焦虑、绝望之中。如此来说,这些心理不坚强的人可能因此而更快失去健康。

 

有病人来诊时自述,其有甲状腺增生、肝囊肿、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等,问先治哪个。我的观点,之所以会生出这许多肿块,是因为机体阳气不宣通了,导致痰浊水饮瘀血等积滞于身体各处。中医重视治本,以宣通周身阳气为主处方,辅以或化痰饮,或祛湿浊,或理血瘀,一旦体质完全改变,周身诸瘤都会消散。

 

近些年来,患中风、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证的患者的年龄越来越低,为什么?元气不足了。其原因可能与长期不健康的生活起居、饮食、环境、压力、药物等诸多因素暗耗元气有关。元气如同大树的根,元气虚了,人就容易患病。所谓“大风吹倒无根树,伤寒偏死下虚人”,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人怕热,有的人怕冷,怕热的人并非阳气太多,怕冷的也并非阴精太旺。冬天开暖气时有的人会咽干,自认为是空气太燥,要在屋子里加湿,岂不知在靠近沙漠等干燥地方生活的人们并不会咽干。有的人天热则失眠,可是孩子在热天里照样安眠。归根结底,这些都不是环境、气候的错,是自己的元气不足了。

 

我们的身体随着天文、季节、情绪、饮食等处于动态变化之中。比如,满月则经量多,月晦则经量少;夏天则汗多,冬则汗少;大怒则血压升高;大恐而小便失禁;处于吵闹的环境则心烦;立于高山之巅则神怡;吃饱则思睡,饿则手足乏力,等等。这些都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不用治疗,其实,不少所谓的病也是如此。

 

或问:老人手掌长期发红是什么原因?左右脉也都浮而有力,需要治疗吗?人的一生可按五行分析,少儿时属木,阳气升发,脉弦浮;青壮年时属火,阳气外散,脉浮大;老年则属金,阳气内敛,脉沉缓。若老年人阳气不收敛而反外浮,则手掌易见发红,这是阳气外泄的征象。此时需用汤药或针灸以助敛藏相火方好。

 

若不能确诊,便不能治疗,因此,西医治病一定先要确诊,然后用药。从中医来看,辨证即是确诊,中医有八纲、脏腑、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六经等多种辨证方法,都可以“确诊”病情。有人担心,若不经西医确诊而直接中医治疗,是会耽误病情的。试问,当前这么多的慢性病症,西医倒是确诊了,然后呢?

 

 

头发是死的还是活的?头发看上去似乎是已经干枯了的,但却是活的。头发得肾之余气,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变化,有人因悲伤而一夜白头,是悲的情绪损伤了气血,导致头发突然失去滋润;头发分叉是肝肾阴虚的结果。再者,年轻人的头发往往光泽明润;而虚损之人则干枯无华。因此,观察头发可以诊断健康状态。

 

指甲是一个微型的健康显示器。其颜色、纹路、光滑度、月牙等都透露着健康状况。肝主筋,指甲为筋之余,因此,指甲得肝气而生。指甲出现任何形态或颜色的异常变化,如断裂、剥离、变色、纹路改变等,多责之于肝。比如,有的人指甲见许多纵纹,此即为长期心理压力过大,导致肝气失于疏泄,不能荣养指甲。

 

小儿遗尿其病机分析:小儿体质属稚阴稚阳,阴阳易失平衡。或先天肾阴不足,或小儿发育迟缓,导致阴亏于下,则阳动于上。在白天则见烦躁、多动;在夜晚则多梦,且梦中小便失禁。治本之道,当涵养肾阴,兼敛浮阳。六味地黄丸合封髓丹为主方,合涩尿止遗诸药。又醋调吴茱萸肉桂粉外敷涌泉穴,可引阳入阴。

 

一年轻男病人于一年前因疲乏而检查,发现肾上腺素水平低,医生注射了两针肾上腺素,之后竟出现眼花、幻觉,又送去精神病医院服抗精神病药物,结果体重上升了20公斤。现抑郁渐加重而来诊。中气为后天之本,任何治疗手段若伤损中气,或脾虚而湿滞,导致肥胖;或中焦枢机失司,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有的人身高体壮,看似阳气健旺,诊其脉却软而小,此为外实而内虚。阳气发泄则形伟体丰,内阳不足则脉得软小。或许病人没有任何不适,但需防阳脱之变。治此需以健运脾土为主,兼温养下元,渐可使阳气内收。可针灸三脘穴以振奋中气,温灸神阙或关元以发动下焦元气。先后天之本各司其责,则阴阳自可平衡。

 

我曾在某西医院ICU会诊一老年患者,肺癌术后一个月,一直陷入昏迷,且身体越来越虚弱。为防止病人躁动,医生反复用镇静剂,见病人生机渐失,应家属要求试试中医。诊其脉沉弱无力,四肢苍白无华,所幸足太溪脉尚可。这是阳气衰微,神识无所归依了。即处以重剂扶阳抑阴汤药,并嘱停镇静剂,三剂而苏醒。

 

针灸之后,除病情趋向好转之外,病人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寻常的反应:哭泣,莫名其妙,不能自止,这是肝郁得以疏泄的反应;屁多,这是胃肠阳气健旺,浊气得以排出;身体或轻浮或沉重感,这是阳气宣畅,气脉贯通之后,机体感官的特异感觉;留针闭目时能看到彩色,这是阳气宣畅于眼睛,神光外露的自然反应。

 

若胖人腰痛,医者当仔细检查其腰五、骶一一带,往往能于皮下找到数粒脂肪块。此为寒滞腰骶,阳气不宣畅,阴霾浊毒凝滞,聚而成块,当以滞针法强通之(其法:医者持长针单向搓转针柄,使肌纤维适度缠绕针体,利用肌纤维的牵拉刺激激发经气运行,加强针感,加速气至病所),或配合局部拔罐,以开其滞塞。

 

针刺后若出现疼痛或疼痛加重,需辨证分析。比如,胃脘积食针泻三脘、章门、足三里,胃脘突然出现刺痛,或痛至两胁;平素偏头痛史,针刺悬厘、足临泣,其痛突然加重;中风后遗症长针透刺足三里、阳陵泉、悬钟、太冲,完全无感觉的下肢渐觉疼痛。这些都是针刺激发经气的祛邪反应,正邪交争,故出现疼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原文八十一篇
360doc个人图书馆
董洪涛博士选择中医微博集之二十二
董洪涛:选择中医微博集之53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32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1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