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南陵的这些文化瑰宝,你都知道几个?

????



   南陵远古生态环境优越,百万年渔猎采集,五千年耕作养殖,积淀既厚。汇聚南北先民智慧,开创长达两千余年的青铜采冶史,是中外所罕见。南陵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安徽可谓名符其实的文物大县,这是南陵人的骄傲。


   南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极为丰富。猫猫整理了一下近几年南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下:

   南陵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极为丰富。有流传千年的神怪、劝善的戏种“目连戏”,有颇受百姓喜爱,可在街头小巷、田间地头就能欣赏的“南陵大鼓书”,有流传于何湾、丫山一带的地方独有的“十兽灯”,以及喜庆的龙灯、鱼灯、罗汉灯、舞狮子等,有脍炙人口民歌、小调。还有历史久远的大王冲佛香制作。

(目连戏)



南陵大鼓书

(南陵十兽灯)


大王冲佛香--晒盘香

   有别于他地的“六月六奎湖赛龙舟”,有蜚声海外的丫山凤丹和留传千年传统制作工艺的脆酥香甜的绿色食品藕糖,还有远近闻名的南陵风味“弋江三老太羊肉”、“界山老鸭汤”、“奎湖飘鱼”、“城东牛歪子牛肉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香菜”、“炸藕圆子”、“糯团”、“蒿子粑”等等,多则不可胜举。


(丫山凤丹)

(丫山藉糖)


李白与南陵的故事

   寨山又名寨脚,是南陵县何湾镇顺冲村的一座非常雅致的山间自然村落。因大诗人李白的寓居而走进了唐诗,走进了中国文化史。

   “李白和南陵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晚唐,宣州长史骆知祥曾领着寨脚人民将《南陵别儿童入京》全诗雕刻在寨脚的岩石上。

   李白曾三度往来南陵访友探胜,并携妻小寓居南陵,留下多篇诗作。其中有为优美灵秀的南陵山水而赞叹,有与南陵士民友善交往的酬唱,有为儿女亲情以及家境变故、世运多舛而生发感慨。其中最为著名要数李白奉诏进京,在南陵何湾寨山创作的诗歌《南陵别儿童入京》。

   “李白和南陵的故事”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发展,不断丰富,已深入南陵文化的骨髓,连同大诗人描绘南陵的26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共同构成璀璨夺目的“南陵太白文化”,是一笔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时代的久远,李白在南陵的足迹已鲜为人知,散失在民间渐渐零碎,亟须加以整理、进行恢复性创作并发扬光大。


奎潭湖的传说

   “春谷城北数十里,有一湖焉,其名为奎。”“六段苍茫,也算山川之胜地;七墩罗列,宛同星斗之联珠。”(清·强立《奎湖赋》)。

   早在4000多年前,奎潭湖及周边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创造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至明代万历年间林都圩形成后,奎潭湖由漕运的黄金水道发展为沿江重要的淡水湖泊,旱时灌溉,涝时蓄水。在湖水滋润下,奎潭湖区域成为南陵经济最为活跃、文教最为昌盛的地区之一。

   千百年来,奎潭湖区域流传着“六月初六赛龙舟”、“情雁墩”、“五殇坟”、“奎湖九十九个叉”等故事、传说,创造了著名的“十里三峰”、“一门双进士”等人文典故,催生了《奎湖赋》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奎潭湖风光秀美,人文璀璨,“奎湖泛月”为南陵古十景之一;名吃“奎湖漂鱼”闻名遐迩。

   “奎潭湖的传说”属民间文学,该项目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交相辉映,是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发展好“奎潭湖的传说”项目,对于今天推进奎潭湖区域旅游综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年轻人对“奎潭湖的传说”了解越来越少,而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亟须加强整理和研究,让这一文化瑰宝得以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弋江面塑

   弋江镇,依水而建,缘水而兴,自古以来,商贾云集,能工巧匠辈出。“面塑(捏巧)”就是伴随着弋江古镇的繁荣而诞生发展的。


   据弋江镇中联村《江氏家谱》记载,早在清嘉庆年间,其族人江大漠娶了刘姓“面塑(捏巧)”师傅的女儿为妻,学会了“面塑(捏巧)”手艺。至此“面塑(捏巧)”在江氏家族,代代相传,并广泛吸收全国各地,特别是长江流域“面塑(捏巧)”的技法,题材上紧跟时代风尚,不断成熟,逐渐由昔日集市、庙会活动的儿童玩具,提炼成为别具江南灵秀特色的传统民间美术。

   “面塑(捏巧)”技法丰富,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等在传承人手中熟练运用。作品取材广泛,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场景、日常物件以及动漫形象、新兴事物等均可作为“面塑(捏巧)”的对象进行创作,往往以组团形式出现,通过具体形象讲述故事,富有文化意蕴,像“西游记”、“桃园结义”、“杨门女将”、“八仙过海”、“奥运福娃”等等。

   目前,该项目拥有代表性传承人1名,学徒2名。近年来,“面塑(捏巧)”谋生已不如务工挣钱来得体面,再加上该项目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愿意学习的年轻人越来来少,面临失传的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大保护与传承力度。现已被申报为县级非遗项目,又以手工课的形式进入了小学美术课堂。



烟墩“老鼠包”药贴


   膏药,对于无名肿痛、肿毒、包块有很好的疗效。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疼,理气通络,软坚散结等功效。“老鼠包”是膏药的一种,主要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溃疡、颈椎病,对伤口愈合,改善治疗西医难以治愈的慢性病有奇效。

   烟墩镇位于南陵县西南部,明、清为南陵驿,遂取名“烟墩”。因驿站路途较为颠簸,过往商旅或因磕碰受伤,创口难以愈合,或因长途跋涉以至感染风寒,每逢此时,人们便会停在烟墩寻求药房,歇息数日等伤口结痂、祛风散寒之后再继续出行。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老鼠包”就因治疗活血化瘀、淋巴结核、皮肤溃疡具有奇效而受到当地村民和社会人士的广泛认可,“老鼠包”用药均是地道中药材,可透入皮肤,有消炎止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疗效。

   随着时间的流逝,南陵驿站不再有人往来,王氏药店也渐渐门可罗雀。迫于生计,王氏子孙不得不离开烟墩镇改行从事其他职业,唯有王平仍在此经营着一家小诊所,使“老鼠包”这一药贴医技得以延续。


许镇马灯

   “马灯”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元宵灯节期间民间驱除疫鬼的傩祭活动。

   南陵县许镇镇地处圩区水乡,历史上每逢梅雨季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并不时伴有瘟疫横行。为驱逐瘟神,祛灾避祸,并祈求风调雨顺,天下太平,“马灯”逐步在许镇镇圩区水乡流行起来。


   “许镇马灯”属传统舞蹈,糅合了多种民间民俗艺术,融会了竹制品扎制技术、民间音乐、舞蹈和彩绘艺术以及戏剧表演艺术,舞蹈阵势灵活多变,舞姿优美,“跑马穿花”,令人目不暇接!每逢演出,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许镇马灯”历史、文化、艺术、经济价值突出,流行于许镇镇原东塘乡、太丰乡等地,该项目的主要传承人有朱上全、朱上金等。

   现在,随着南陵县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实施,农村传统文化消费被激活,一些“许镇马灯”的老灯堂陆续开始兴灯,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节日文化生活;同时,通过组织表演,也增进了农村群众对家乡美丽乡村的文化认同,增强了建设美丽家园的凝聚力,对于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一直以来,“许镇马灯”表演主要由群众自发组织,无论是演出经费还是人力保障,都受到了很大的制约,加上农村娱乐方式日趋多元,“许镇马灯”生存的社会文化空间被不断挤压,已处于濒危状况,亟须加以保护。


南陵板龙灯

   南陵板龙灯是流行于南陵县各地的一项传统舞蹈项目,形成于元末明初,至清代达到鼎盛,近代更是不断完善,表演形式日趋丰富。

   每年春节、元宵期间,南陵县各镇板龙灯队伍多达10余支,其中最长的板龙灯超过100板,长200余米,舞动起来,姿态万千,气势雄伟,蔚为壮观!


   南陵板龙灯的结构为板式,分为龙头、龙身、龙尾。龙头长约2.5米,高约2米,用竹片、铁丝结扎,外用绸缎或布匹制成龙的形状,口含一个龙珠,用白麻编织成长长龙须。龙身(称板节)用木板制成,每节长约2米,节数各异。龙身被固定在板节上面。各地龙身造型并不相同,有的带有四只鳞角像龙背,有的扎制成台阁,也有的扎制成花灯。龙尾长约1.5米,高高竖起,威风凛凛。

   南陵板龙灯吸纳了民间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技艺,融汇民间民俗文化,集体育、娱乐、观赏于一体,以特有的艺术形式生动反映了人民群众不畏艰辛、改造自然的豪迈气概和祈求平安、丰收的美好情怀。

   近年来,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农村娱乐方式更趋于多元,作为一种传统的灯会文化,其生存空间不断被现代娱乐方式所挤压,南陵板龙灯表演逐年减少,而熟练掌握南陵板龙灯表演的群众又年事已高,年轻人常年在外工作,只春节回乡,传承链断接现象突出。加之缺乏经费保障机制,玩灯所需费用由村民组自筹,“演出组织起来非常困难,不少村庄已有多年没有进行过表演,亟须加以保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航拍:南陵奎湖直播,不同视角不一样的奎湖
曾经是芜湖的第一大湖,如今生态优美
奎湖泛月 [浣溪沙]
蒋昌建的故乡,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安徽南陵
神秘湖泊突然一夜生成,一声巨响后突然一夜消失,科学家终于出动
特产早知道——奎湖鳙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