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欲知笔法先知笔】(三)晋管过硬之最牛笔庄

启明按:诸葛氏凭什么最牛?又因为什么而衰落?缠纸笔究竟好用在哪里?散卓笔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行其道?



东晋时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牛的笔庄——宣城诸葛氏。


在王羲之时期宣州诸葛氏和陈氏就赫赫有名,共享盛誉。


王羲之曾向陈氏求笔,陈氏将王的求笔帖还保存到了唐代。唐柳公权也慕名向陈氏求笔,陈氏就按给王羲之制笔的制法给柳公权制了一支,柳公权说这笔笔锋太短按不下去写不大,很不满意。陈家却说这王羲之都赞不绝口的笔你柳公权居然用不惯,只能说明你水平低。两家闹得很不愉快。


这事我来说句公道话,人家陈家制的缠纸笔本来就是用来写小字的,你老柳硬是要写大,怎么好用得了?而陈家不跟客户解释清楚反而抱怨客户水平不行这也不厚道。这样的事在今天的笔庄和笔友之间是不是也经常上演啊,呵呵呵呵!大家看看,唐代朝就这么干了,还是大师与大师之间。


前面一直在说陈氏,但是后面就没陈氏什么事了。


诸葛氏家族制笔从晋到宋世代相传,薪火不断。欧阳修说诸葛笔:紧心缚长毫,三幅颇精密。硬软适入手,百管不差一。第一句一看就知道是缠纸笔,第二句交代了副毫是三层,最后一句说一百根里面挑不出一根差的,牛逼不?


梅尧臣给欧阳修写信称诸葛高为制笔海内第一高手,蔡襄说诸葛高造的鼠须笔(前面聊过了,鼠须就是狼毫)绝佳。苏轼赞诸葛笔家的下等笔也好过其他笔工的上等笔,黄庭坚说诸葛笔“千金求买市中无”,屌爆了,有没有?


如果这诸葛氏能够延续到今天,碰上这么多喜欢缠纸笔的江湖书友,那还不万八千一根的卖,数钱数到手抽筋啊?估计用不了两年就能上纳斯达克了。


可惜的是,可惜的是,这诸葛氏离马上要不行了。


黄庭坚记载:有个叫吴无至的人,做无心散卓笔,大字小字都好写,然而学书法的人还是喜欢用诸葛笔,把手放在桌子上写小字,所以喜欢吴师傅笔的人就少。但是如果叫学书法的人试着提起笔来写,那诸葛笔就败了。


宋人叶梦得说:熙宁后,大家都开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而诸葛家仍然保守的守着家法做三副缠纸笔,结果导致了“家亦衰”。


这是朱书(即前边系列文章中提到的朱友舟老师的《中国古代毛笔研究》一书。——启明注)中对诸葛家族没有跟随缠纸笔逐渐被散卓笔取代的潮流,一味坚持古法没有及时的实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导致了家道衰落的描述。


“缠纸法”在唐以后制笔技术中的消失,看起来并不完全是一种有意的忽视所致,而是变成了制笔技术中的一种“不需要”的工序罢了。


这是王学雷先生《古笔考》的表述。


缠纸笔并没有随着诸葛家族的衰落而消失。到南宋陆游游诗云“鸡距(缠纸笔的一种)锋圜笔绝伦”,元人孔齐说他幼年还见过缠纸笔。元代诗人方回称赞杨日新的笔“鸡距散卓杨日新,不落第二亦第一”,说明杨日新既做鸡距笔又做散卓笔。但是从北宋诸葛家没落开始,缠纸笔失去主导地位后再无反弹,一直在走下坡路。


朱书中提到了历史上一直有人误传诸葛家创造了无心散卓笔,首先看过前面贴子的朋友都知道,汉代的笔就是散卓笔,无需诸葛家发明。另外,有人把叶梦得把诸葛家“以三副力守家法”中的三副笔误认为是散卓笔的另一个名称,因而导致误传诸葛家制散卓笔的现象非常严重。朱书专门论述了这一过程。本人认为朱先生的论证过程是清晰可信的。由于篇幅有限,很多类似问题的细节无法全面展开,敬请谅解!


如果现在大家在百度“宣城诸葛笔”直接会搜出大量“诸葛散卓笔”云云,本人倾向于认为是受了历代误传的影响。


通过对缠纸笔和诸葛家族历史的描述,就是想说明一点:


之所以缠纸笔很长一段时间从历史上消失了,而在日本能得以一直延续,并不存在所谓的在国内“失传”的问题,而是被市场淘汰了。首先不要想当然的认为缠纸笔就是比现在的笔好用,缠纸笔的缺点是非常明显的。第二就是不要厚古薄今,总觉得古人的东西就是比今天的东西好,历史是倒着走的,动不动就笔法失传,笔失传,书法一代写得不如一代。


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不论书法还是毛笔,都是在向前走的,一个时代解决一个时代的问题。书法的问题不仅仅是个写好看的问题,还有一个把字写大的问题,一个实用性的问题。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也是一个写字纯粹为了审美的时代,对书法的实用性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小字可以用兔毫笔,但是兔毫长度有限,做大笔做不了,要写大怎么办呢?换狼毫。狼毫长度也有限,再要写大怎么办?换羊毫。这样笔越来越软,怎么办?变笔法!


现在总有人喊着要恢复晋唐笔法,认为晋唐笔法失传以后书法就退步了,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晋唐笔法是硬毫笔法,是小字笔法,是露锋笔法。现在有了化纤,大字小字化纤笔都能写出来,写大字的笔想做硬一点完全可以。古人有化纤吗?写大字还得靠软软的羊毫,要玩转软的羊毫还用晋唐的硬毫笔法行吗?晋唐以后慢慢发展出用软毫写大字的藏锋笔法。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


话又说回来,我并不是说现在喜欢用缠纸笔的人不对,如果想体验晋唐的书写感受,有机会试试缠纸笔是非常有必要的。


给晋笔做一个总结:


本部分标题“晋管(管为毛笔的一个别称)过硬”,首先交代了晋笔由于硬度过大而难以控制,还经常散锋开叉,为了控制这种笔晋人在书写的过程中根据当时的状态加入一些意外的动作帮助调正笔锋。而这些动作的偶发性和不确定性导致了这种写法不足成为一个确定的“法”。因此我说晋代的书写由于工具的原因基本停留在一个“法前的时代”。


在王尺牍中我们明显可以感觉到当时的笔过刚,常常开叉,转笔处经常不圆润而呈刀斧状,例如平安帖里“载”字的一钩。


而最大的疑团在于为了汉代的散卓笔做得好好的,到了晋代突然有人想到要缠纸,这缠纸到底有啥好处呢?如果说缠纸有那么大的好处为何到了宋代又不缠了呢?难道说缠纸法只是流行一时的时尚?


缠纸以后比汉代的散卓笔好用在哪?如果说改善聚锋那王尺牍里该开叉的地方还是开叉怎么解释,如果说增加蓄墨朱书认为缠纸笔的蓄墨量是小于散卓笔的。前面我几乎没有说过缠纸笔一句好话,一直在谈局限性,而古人对缠纸笔的好处还是有比较明确的描述的。


古人主要认为缠纸笔能“欲其体实,得水不胀”,也就是说在吸饱墨以后笔肚不胀大,那么根据此理反推汉代的散卓笔有笔肚胀大失去腰力的问题,一下按笔肚鼓起使得笔力不能一以贯之直透笔尖。通过缠纸将笔腰锁死后就能使笔力一直传递到笔尖。而后来散卓法通过技术改良也解决了笔肚鼓起的问题,所以就不需要再缠纸了。这种推论应该在逻辑上是能行得通的,只是缺乏对汉散卓的深入了解,目前也只能是一个推论。


最近看李小平先生在一个帖子上的留言,用图说明了纯兔毫易胀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常用的办法就是深入管锁其腰,这和缠纸锁腰的作用应该是一样的。以下部分为李小平先生的回帖内容:


左起依次:紫毫,花毫,狼毫,普通短羊毛,普通中长羊毛,长羊毛的单根毛料""形示意图.


同种毛料是越粗的部位弹性越大.由于各种毛料的"鼓"形位置不同,才能做出不同性能的毛笔,笔的"鼓"形靠前,为达到笔腰有力,只能把笔头装入多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碑学与帖学不同之处,学书者必需了解
【中国书画报书画课堂】
临帖的纸笔选择
书法遇瓶颈,认真读此文!
【欲知笔法先知笔】(二)不知有汉(下)
陈忠康书法,写得真是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