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10倍赚回为自己投资的学费?

这里的学费,是泛指,包括金钱和时间,也包括硬件和软件,指一切围绕着学习而产生的花费。


对于某些人来说,玩也是学习,比如旅行,如何界定是玩还是学习呢?二者都是,所以,围绕着这类有意义的玩耍而产生的花费,也算学费。然而终究,学习是结果导向的,必须用成果来验证,而玩是过程导向的,不必一定有成果,自己嗨了就行。


投资有风险,学习须谨慎,所以,也不是任何投资都有收回的可能性,事实上,从我目前看到的情况是:很多人的学费其实都打了水漂,只不过这事说起来有点丢人,人通常喜欢为自己辩护,所以硬着头皮也要说有收获,或者说,这届老师(或作者)不行。


而我判断有没有收获,是看这个人的成长速度和成果。即使是内在的成长,也会表现在外,比如一个人说自己花了两千块钱上了一天的沟通课,但是说起话来还是让人不舒服、人际关系并没有因此改善、职场道路也没因此顺畅,如果不是他成心这样做(比如就是不高兴、要气人,就是青春期,要叛逆),那么这个学费花得并没意义。


有些人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以为这就是交了学费带来的效果了,殊不知,这其实是交了更大的学费:本来不过是被蛇咬了,结果以后看到井绳都胆战心惊,如果是正确的交学费法,应该是总结出什么情况下被蛇咬、为了预防被咬应该做什么准备、万一被蛇咬了以后应该处理、被什么蛇咬了以后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果是高产出的交学费,那就是被激发了捕蛇的勇气,然后把蛇卖了赚钱。


闲话少说,进入正题:

1、投入值不值


学习不要跟风,不要头脑发热,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显示自己热爱学习而学习。今天学英语,明天学剑道,后天去学花道,大后天突然间听说网红火了,于是立刻去学网红课。这种跟风式学习,会导致学费交了一大把,但收效却甚微,更加不要说想赚回了,不赔都难。有人是为了虚荣,别人有iPhone自己也要有,然后花巨资买入以后,也就是打打电话发发短信刷刷朋友圈。


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兴趣来学习。对花道如果有兴趣,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但对育儿之道就算再有兴趣,刚毕业连恋爱都还没一回的单身小狗狗,就别这么未雨绸缪了。有些社群会采用饥饿式营销,后进的人涨价,如果对发起者非常信任,早进早受益是对的,而如果因为恐慌就加入,也不见得是理性的行为(对,我们的双微在线课程也是涨价式营销法,但是费用那么低,目前也不过是129和199,这个价格差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有些人觉得,因为我花了很多钱,所以更会激励自己好好学习,所以不应该怕贵。是的,理论上是这样,不过人因为付出的金钱而肉痛,因此形成激励,通常是在付账单的时候,过了一段时间后,惰性就产生了,所以真正形成激励的,不是“付费”这个行动,而是后续产生的回馈:健身练出人鱼线或马甲线,减重减掉15斤等。


有些人的学费不是自己付的,是公司付的,所以本身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哼,资本家,不就是想多让我干活?!我才不学呢!”

对这种人,没办法。


聪明人会懂得借势:别人付费,自己学习。

也会懂得自己花钱做为投资,并不依赖别人付费自己才会学习。


另外在这里还有一个秘诀:一钱多用。

剽悍一只猫花了很多钱约见行家,如果你只是把这笔钱当成是学费,这就局限了。事实上,这笔钱既取得了学费的效果,也是广告费:有多少人在文章里推荐过剽悍一只猫?你又是否了解,真要花钱请这些人做广告,那是什么价码?

然而更要思考的是:为什么这些行家约见过很多学员,却并不会每个人都会推荐?


公布一个在行应用的小秘诀吧:

约见过行家之后,当行家确认见过,立刻给行家不少于140字的好评,描述要用心,既是对自己学习的总结,也让行家觉得“孺子可教”,留下好印象。

阶段性的成长成果,反馈给行家知道(不见得一定通过微信,那要没有行家微信难道就断绝联系了?)微博、微信公众号、线下公开活动等都可以。很多人后续和行家的交流,往往是不断求索,当是一次会面的售后服务,这当然是让人反感的,但反馈自己的成长,让行家有成就感,反而更有可能主动援手。


有人会说,可我就是没什么收获,难道也要违心地给好评吗?

这个问题,我们放在第二部分说。

2、输入要走心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禅宗五祖弘忍,座下一堆弟子,也不乏神秀这样的皎皎者,然而衣钵传了给六祖慧能。孙悟空的第一个师父菩提祖师,也是类似的情况。

怪师父们偏心吗?

该怪,也不该。

授业时,就算是孔子那样有耐心的人,不也还是喜欢敦厚的、悟性高、勤快的?

同样的工具,有人能玩出花来,有人就是老老实实一板一眼,用到10个功能,只学到3个,恪守“不懂就问”的真理,问得人两眼发黑。而且他们很诚恳地解释自己这样做的理由:我关注你很多年了,我喜欢你……

别人的内心OS是:“求别喜欢我。”如果喜欢我就是为了累死我,那真的就别喜欢为好。


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懂得“累自己”。

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麻烦。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带着问题学习,带着脑子思考,思考的要点是“这个和我的实际情况怎么结合”,老师长得丑,他们不关心,老师态度不好,他们没注意,因为他们的关注点是知识,他们是来听课的,不是来搞批判的,所以通常他们所想的是“这个点我以前没学过,这次学到了”、“这里我以前就知道了,现在可以加深理解”,而不是“切,这些我以前都知道,老生长谈!”“这老师没什么了不起啊,这么多人来听课,都傻瓜吧,全被骗了!”


否定,比肯定容易。

骂人,比赞扬人容易。

然而心思如果都在否定和骂人方面,也就在自己和知识之间树立起一道壁垒,不容易吸收了。

很多年以前我接受台湾李飞彤老师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好习惯》培训,青青世界,两天,感觉很有收获,从青青世界回公司时,同路的同事对我说:“我们都三十好几的人了,世界观都定型了,给我们讲这些,根本没用。”我笑笑没说话。


这么多年来,我始终“要事第一”。

遇到过不好的课程吗?当然会有。

不过自己会分析:感觉不好是在哪里?为什么?能不能清楚地说出原因?是因为听不懂才觉得不好,还是有其他原因?如果是听不懂,那怎么才能听懂?比如听过一次公司组织的《弟子规》课,觉得挺荒谬的,但是,我是感性地反对《弟子规》,还是有理有据?我后来写过文章说明自己对《弟子规》的看法。我主张就是好和不好,都能清晰地陈述出理由来,而不是凭着感觉就下结论。

3、输出更用心。


前几天到海岸城附近的青年微视公司参观,这是前同事肖永革创业的项目,和永革好几年没见了,一见面,他就提起了HTC,我诧异他记性那么好,隔了这么多年还记得,而他之所以记得,我也明白是怎么回事:2011年我自费参加一个商务旅行去了一趟台湾,参观了台塑、HTC等企业,过程中,我特意向HTC的接待方要了名片等,回来后,就写了一个总结报告,发给公司市场部,建议公司的明珠俱乐部也举办此类活动,带同客户一起去台湾参观名企,非常有意义,值得一做。后来,明珠俱乐部的确搞了类似的活动。肖永革当时就在公司市场部。


做这个事情,公司会额外奖励吗?没有。

对我长远的职业规划有好处吗?当年10月份,我就离开了公司。


我只是觉得应该去做,没想太多。总结,是我的习惯。

为了要做好总结,而且是多个维度的输出总结(个人层面、公司层面),过程中,我会特别用心地观察和思考。


当我们说“如何10倍赚回为自己投资的学费”的时候,其实,越是不功利地考虑,越会受益。如果时时刻刻想着赚回,脸上都写满了急切,反而会让人害怕。

不功利,就是多付出,多考虑带给他人的价值。

我这样做,从大处讲,促进了两岸交流。从小处讲,促进了自己的总结能力。其实已经是共赢。


然而我写的总结,并非流水账,不是记述我去了哪里见了什么人吃了什么,是用我自己的观点陈述:

论点:建议公司开展此类活动。

论据:一二三四五。


很多人的输出,比如读一本书参加一次课程,基本上就是笔记,老师是怎么说的,书里是怎么讲的,原原本本地叙述下来,其实并没有自己的感悟在内。所以通常一次活动过后,我看很多人的活动总结,如同看一个人写的。

我看很多人写的游记,也没兴趣,记述自己一顿饭花了多少钱,这只是基于自己的预算,如果别人更有钱或者更没钱,选择不见得同样,这样的流水账,我不清楚意义有多大,很多攻略,其实百度百科上都挺详尽了。我更喜欢看陈丹燕、傅真和李欣频的旅行文章,她们侧重于有趣独到的经历和心灵感悟,那是叠加了自己的阅历、结合了实景的实情,这样对别人才有启发。

4、转化才关键。


难道只有过程中的倾听就够吗?过不了几天就忘了。

难道总结后就行了吗?过了一段时间就算不忘,再拿出来看的可能性其实也不大。

参与了,输出了,不要只是“总结”这样的形式,还要考虑“转化”,这是收回投资的最重要一环。


转化,可以有很多种形式。

比如分享给他人,不过请注意,这里说的分享,不是指把老师的课件传播给更多人,别人是付费的商业内容,有知识产权的,自己做好人,这对他人来说是种出卖行为,长久来看建立不了好口碑。

分享给他人,指的是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出去,比如学到的内容,经由自己的消化,通过微课、文章等方式,转述给他人,锻炼了表达能力,也赢得了自己的粉丝。


比如整合进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积累。

学习一个领域,永无止境,金克木可以说“书读完了”,有他的学识和所处时代做背书,一个半瓶醋的人这样说,难免让人觉得自负,金克木先生放到当代,也不见得敢这么说,当然有些人会说,当世的书都是奴颜婢膝,根本没什么可读,对这类愤青理论,听听就好。


比如《三体》和《白鹿原》可也都是当代作品。我花15天时间读完《大秦帝国》,《白鹿原》我反复读过很多遍,每读一遍都觉得加深了理解。对这类书我是如何转化?书更新了很多看法,我对陕西大地,都增进了感情,当我行走在西安、太白山,我对这片土地的爱,同样深沉。有一年去鹤壁给联通做培训,客户带我去云梦山,站在苍茫暮色里,想起《大秦帝国》对鬼谷子的描述,心情平静而又动荡。它们,形成我性格中的一部分,化为内在,有些人奇怪我为什么可以这样豁达、潇洒,其实,和我读过的书经历的事,又怎么能够分开呢?

这种转化,无法用金钱来衡量,在塑造自己的道路上,它们是无价的。


转化,也可以是较快变现。

我学到一些内容,可能会立刻应用在课程中,让内容更加精彩,也可能就是为了某个商业项目而进行投资,比如我学了摄影,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在行上开设摄影话题,一小时快速提升摄影技能(我还真是有这样指导别人的自信了),也可以直接做成公开课模式。记得去年有段时间研究共享经济,立刻就发起一个在线课程,有一百多人报名参加。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别人的信任,变现也是有前提和基础,有些人还没积累几个粉丝,就渴望变现,这样急躁,也是难以达成的。


多掌握一些技能(写作、演讲、语言、绘画、摄影、PPT制作、书法……等),多了解一些在行、靠我、业问、大弓这样的工具是有用的,多思考如何运营好自己的微博、微信公号、打造个人品牌,也是有效的,好好建设人脉关系(然而千万不要怀着“把人往死里用”的想法,这世界大家都不傻),思考点多放在怎么帮助别人而不是一味索取,或者成为一个靠谱的连接者(帮助介绍资源,前提是自己也得有料),都是可行的。花出去的钱,并不等于泼出去的水。


花钱有道,赚回也往往有道。道可道,非常道,当你掌握了学习之道,其实往往也就掌握了赚钱之道,毕竟,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原创:  指月轩馆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骗
(2)四月二十九号我们终于回到了家乡
创业,一定要有老师
一位高人的【求学之道】 文章
阿宇创业随笔:做营销的一些感触(小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