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肉极”源流考释

编者按:

“肉极”作为病证名,其相关理论曾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文献对此论述较少,有关“肉极”的临证经验亦不为医家所重视。“肉极”的概念萌芽于春秋战国,其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删繁方》。关于该病的症状,最初主要指肢体软弱无力,此后逐渐扩展为:①消瘦或者肌肉萎缩;②乏力;③皮肤色泽改变,干黑或者枯槁;④皮肤感觉异常;⑤脾胃消化吸收机能较差。病因亦从外感转变为内伤,再转变为母气不足。随着对疾病认识的转变,治疗方法也随之变化。古医籍中有关肉极的辨证施治或对当前临床诊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文章来源为《中华医史杂志》2022 年第52卷第6期《“肉极”源流考释》

“肉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病证,与筋极、脉极、气极、骨极、精极共称为“六极”,归属于虚劳病。“肉极”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时有出现,但罕见于现代中医教材,一些中医工具书虽收有“肉极”一词,但释义相对简单,且互有参差。通过研习古代“肉极”相关文献,发现其对现代临床仍有一定价值,本文特考证其源流,厘清其概念,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肉极相关概念的萌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医家扁鹊便提出了“肉绝”的概念。扁鹊的医书已经散佚,其关于肉绝的论述,保留于《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中:“扁鹊曰: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气尽则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使良医妙药终不治也。”“濡”字有多种解释,其中解释为“软”字意思较为顺达,“肌肉濡”可解释为肌肉柔软之义。从扁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肉绝”主要是因为皮肤排泄功能障碍,加之太阴脾胃气绝,最终导致全身肌肉瘫软,无力,人中沟饱满,口唇上反等肌肉羸弱败绝的疾病。肌肉软弱无力是“肉绝”的主要症状。这一时期,虽无肉极之词的出现,但是出现与肉极相似的概念“肉绝”。然而,此后的文献中虽然也提到了“肉绝”之词,但是症状与扁鹊所言有所不同,如《脉经·卷四》载:“病人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此文认为肉绝主要表现为“耳干,舌肿,溺血,大便赤泄”等心火炽盛的症状。无论如何,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认识到肌肉软弱无力这种疾病的存在,可以视为“肉极”的萌芽,不过还没有见到有关治疗方法的记载。

2

肉极之名及其辨治方法的出现

“肉极”之名首见于南北朝谢士泰所著的《删繁方》(约550—577)中。《删繁方》原书已散佚,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依据《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医书进行了辑复,为我们了解一些肉极的相关内容提供了方便。

《删繁方》详细阐释了肉极的病位、病因病机、临床特点以及治法方药。《删繁方·卷八》载:“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其中明确指出肉极的病位在脾。又曰“至阴遇病为肌痹,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风气藏于皮肤,肉色则败”,指明肉极的致病原因为外感风邪。同时书中将肉极的临床表现和分类详细描述,如“体痒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鼻端色黄是其相也”;“以季夏戊己日伤于风为脾风。脾风之状,多汗阴动伤寒,寒则虚,虚则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食则咳,咳则右胁下痛隐隐引肩背不可以动转,名曰厉风,里虚外实,若阳动伤热,热则实,实则人身上如鼠走,唇口坏,皮肤色变,身体津液脱,腠理开,汗大泄,名曰恶风”。由此可以看出,肉极因致病风邪之不同可分为“脾风”“厉风”“恶风”等几类。其临床表现大致为以下4个方面:①肢体倦怠乏力的表现,如“体重怠堕,四肢不欲举”等论述;②皮肤感觉异常及出汗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的症状,如“体痒淫淫如鼠走”“人身上如鼠走”“腠理开,汗大泄”等论述;③脾胃虚弱的表现,如“鼻端色黄”“不嗜饮食”等论述;④皮肤色泽可以发生变化,如“肉色则败”“唇口坏,皮肤色变”等论述。可以看出,肉极之病临床表现为肢体软弱无力,皮肤感觉异常及出汗,脾胃消化功能较差和皮肤色泽改变等多方面症状。

对于肉极的治疗原则,《删繁方》有明确记载:“阴阳动静,肉之虚实,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此外《删繁方·卷八》亦记载了许多治疗肉极的方剂,如“疗肉极热”的麻黄止汗通肉解风痹汤方、石南散方、越婢汤方;“疗肉极虚热”的西州续命汤方;“疗肉极寒”的小风引汤方;“疗肉极虚寒”的大半夏汤方、大风引汤方、五膈丸方、大黄芪酒方等。这些方剂大多采用祛风散邪之麻黄、防风、独活等药物,这也反映了医家认为“肉极”的病因是以外感为主。

  3

肉极与肌极

隋唐时期,出现了 “肌极”一词,如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为肌肤。”此处“肌极”与“肉极”的症状均表现为身体羸瘦,肌肤无润泽,枯槁等,当是同一疾病的不同名称。清代陈修园就认为肌极即肉极,《医学从众录·卷一》:“五曰肌极,(肌极即肉极主脾)令人羸瘦无润泽,食饮不生肌肤。”

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及王焘《外台秘要方》引用了《删繁方》的大部分条文,对肉极的临床表现的描述与《删繁方》相同,与以前医家不同的是孙思邈认识到肉极发展到一定程度临床很难痊愈,甚至可导致死亡。如《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肉极,则发疰如得击,不复言,甚者至死复生,众医所不能治。”《千金翼方》中关于肉极的论述与此相同。《简明中医字典》解释“疰”字为:“1.慢性的传染病2.病名,深部脓肿。” 由此说明肉极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像脓肿等感染性疾病一样,迁延难愈,甚至死亡,预后不佳。

这一时期,肌极与肉极两种名称并存,人们逐渐认识到肉极预后不佳,但肉极之病仍属外感病范畴。

北宋以后,肌极与肉极两种名称仍然并存,其病因仍局限于外感。赵佶《圣济总录·卷第九十二》:“肉极,病本于脾脏中风。脾主肌肉,风邪中脾,则令肌肉极而生病。所谓肌极者,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肤是也。”其中强调了肉极的原因主要是脾脏中风,肌极主要表现为身体瘦弱,皮肤无光泽,饮食所吸收的营养不能为肌肤所吸收利用。关于其病因,他在随后说到“然肉有虚极,有实极,有极实热,有极虚寒,皆由脾感风邪”。其认为肉极都由脾感风邪所致,可见这一时期肉极之病仍属外感病范畴。

   4

肉极病因认识的转变

南宋时期,人们对肉极病因的认识由外感向内伤转化。严用和《严氏济生方·诸虚门》首次提出“意外过思成脾劳,应乎肉极”,认为肉极可以因思虑伤脾导致。由于对疾病认识的转变,这一时期人们治疗肉极多用健脾理气补气之药物,如宋代王贶《全生指迷方·咳嗽》:“若但嗜卧,饮食不荣肌肤,或不能食,心腹虚胀滑泄,背膂牵急,劳倦不能动止,或因大病后,或因下利后不复常,得之于脾。脉弦大者不治,四肢煎厥,亦谓之肉极,炙肝散、白术丸主之。”书中并载白术丸其组方有白术、橘皮、厚朴、人参等。其中多以健脾理气药物为主,而无祛风解表之药。

这一时期人们对肉极病因的认识及治疗较前有了较大的转变,病因从外感向内伤转化,治疗从以解表药为主,到以健脾理气药为主。

  5

肉极病因的扩展与治法的细化

明清时期,人们把肉极的病因归为先天原因,认为母气不足可导致肉极的发生。明代董宿《奇效良方·疮诊论》曰:“小儿所禀,有虚有实,且《宝鉴》云:受父精不足者,头骨巨以颅开,母气衰微,肌体虚而肉极,此皆所禀不足者。”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卷三十八》载:“〔世〕母气不足,则羸瘦肉极。”

到了清代,有医家认为眼睛凹陷和视物不清也是肉极的表现,如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三》载:“肌瘦色枯,睛陷视昏,此虚损肉极,欲成痨瘵,急宜大补气血。”“痨瘵”在《中医大辞典》中解释为结核病,黄庭镜认为眼睛凹陷和视物不清也是肉极的一种表现,且有发展成结核病的倾向,治法应该大补气血。

随着对肉极病因及症状的扩展,医家对肉极的辨证论治也有扩展,如明代吴崑《医方考·卷三》载:“人参、黄芪、白术、白芍药、熟地黄、茯苓、当归、川芎、甘草(各等分)、桂心(少许),肉极者,肌肉消瘦,皮肤枯槁,此方主之。肉极由于阴火久灼者难治,宜别主六味地黄丸。若由饮食劳倦伤脾而致肉极者,宜大补气血以充之。”他将肉极分为“阴火久灼”与“饮食劳倦伤脾”两类,治法侧重于补益气血。明代王肯堂将肉极分为虚实两类,其《证治准绳·杂病》云:“脾伤肉极,虚则四肢倦,关节痛,不食,阴引肩背皆强,宜半夏汤,豆蔻、厚朴、陈皮、益智。实则肌肉痹,腠理开,汗大泄,四肢缓弱急痛,宜薏苡仁散。”治法侧重于理气化湿。

到了近代,人们认为肌肉消瘦(肉极的主要表现)的主要病机是脾阴亏虚,如唐宗海 《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肉是人身之阴质,脾为太阴。主化水谷以生肌肉。……脾阳虚则肉浮。脾阴虚则肉消”,认为脾脏可以润养人的肌肉,肉是人身之阴质,脾阴亏虚可导致肌肉消瘦。

这一时期,人们基本认同肉极应属内伤病范畴,其辨证论治亦趋多样。

   6

现代对肉极的记述

现代相关文献对肉极的论述不一。有的认为肉极属于脾胃消化吸收机能障碍造成的恶病质;有的认为肉极指肌肉痿弱困怠的疾患;有的认为肉极属于形体羸瘦,色泽不润的症(疑为“病”字之误)证;有的认为肉极是以消瘦为特征的疾病(表1)。

表1 现代工具书对肉极之词的解释

通过以上梳理可知,肉极实是一种临床综合征,有以下6个方面表现:①消瘦或者肌肉萎缩;②乏力;③皮肤色泽改变,干黑或者枯槁;④皮肤感觉异常;⑤脾胃消化吸收机能较差;⑥可能出现视物不清,眼花等症状,其发病与脾肾相关,严重者预后不佳,甚至可导致死亡。

“肉极”对应于现代医学的疾病种类较多:急性脑血管疾病后期(偏瘫侧肢体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无力伴感觉异常)、运动神经元病等,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肿瘤晚期、慢性消耗性疾病晚期的恶病质状态等。有人认为皮肌炎、远曲肾小管酸中毒的低钾病、周期性低钾性肌麻痹等属于肉极;另有人认为现代医学所说的进行性肌萎缩症属于肉极范畴,并将此分为: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肌病性进行性肌萎缩、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等3型。

   7

小结

综上所述,肉极作为虚劳病的一种,其相关概念最早或源于扁鹊“肉绝”,病名则首见于南北朝时期《删繁方》,隋唐时期则出现了其近义词“肌极”。关于肉极的致病原因,最初被认为是外感,至南宋转变为内伤,再到明清时期被认为是母气不足。治疗方法亦随之而改变。历代医家在临证实践过程中积累了治疗肉极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为现代临床工作者提供借鉴。




编辑/郝鸣昭

校对/田   博

审核/王烨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老年病的中医诊治要点
哮喘诊治详解系列(一)——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休息痢的认识
说疾解病:湿与湿病
内经临床精要 (病证)8.7.2.痿证(病机与病侯)
为什么运动神经元病是罕见病却致死率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