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功真相(一) 《黄帝内经》揭示气功原理
[导读]真正的气功到底是什么?从80年代“气功热”到现在,人们始终有这样的疑问。可以肯定的是,真正的气功绝非王林魔术杂耍式的“隔空取蛇”,想了解中国传统的真正气功,不妨从古代经典中一窥端倪。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典籍著作,主要阐述中医的基础理论,是中医药形成的主要标志,同时它对气功学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黄帝内经》对气功学有很多精辟论述(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一、气功的锻炼方法:一原则三要素
《内经》全书没有记载具体的气功功法,但该书在总结古人养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练功要素非常精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谓: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古人说的“真人”有多种意思,这里可以理解为那些懂得并实施了养生的人。作者认为“真人”养生有一个原则、三大要素。一个原则是“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即天人相应、顺天避邪的原则,这是中医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广泛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各科。“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谈的是呼吸、意念、姿势三大要素。这是对《内经》成书之前古人养生方法的总结与概括。
后世在此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将呼吸的调整和内气运行的把握,人体的安静、放松或意守一定的部位,姿势的调整或有一定的动作定为练功三要素,并借用《童蒙止观》中的“二十五方便”,将其名为调息、调心、调身而一直应用到现在。
二、气功的作用原理:七情致病,故静神防病
《内经》论养生与治病,虽也有“动”的论述,但明显重视“静”的作用,故其对气功作用原理的分析主要也从“静神”,即通过安静情志来防病治病。《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对此作了高度概括:
“……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即认为气功锻炼时的虚静宁神意守的状态,具有调节人体真气运行,从而起到养生治未病的作用。这与中医重视七情的致病作用密切相关,《素问·玉机真藏论》篇:
“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
《举痛论》篇: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这种思想对气功调心的理论与方法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气功锻炼中的放松入静、意守意引、内视返观、存想观相、数息听息等调心方法,以一念代万念等调心原理,无不与此有关。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的“养性”,拓展了气功应用的范畴和领域,其渊源可能也出于《内经》之上述论点。
孙思邈拓展了气功应用的范畴和领域(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三、论述气功的临床应用
1.重视气功养生
养生,也称摄生、道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将其要则归纳为五个方面: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气功锻炼被概括于其中的“和于术数”内,练功过程中如能注意“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即遵循天人相应的原则,就“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关于具体养生方法的论述,也散见于《内经》多处,如“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素问·移精变气论》),提示不同季节的功法选择原则;又如“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灵兰秘典论》),“……为无为之事,乐恬谈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阴阳应象大论》),“和喜怒”(《灵枢·本神》)等,则与气功调心有关。
这些思想后被历代气功家和养生家所重视,直至现代,气功养生学已经发展成为气功学中最被学术界认可和大众接受的一个重要分支。
2.传承气功疗法
所谓气功疗法,系指将气功作为一种医疗手段用于防病治病。与气功疗法有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昌氏春秋·古乐》篇:
“昔陶唐之始,阴多滞复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其中的“舞”就是用于治疗“筋骨瑟缩不达”的功法。
《内经》对气功疗法的记载,主要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和《(遗篇)刺法论》。《异法方宜论》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说明《吕氏春秋》的“舞”在《内经》称为“导引按蹻”,主要用于治疗因“湿”引起的“痿厥寒热”之证。
按:《内经》的治病方法共有五种,气功位列其中(另外四种为:砭石、毒药、灸焫、九针),这也从一个側面反映出气功在当时的地位。
《(遗篇)刺法论》有以静功治疗慢性肾病的实例:
“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静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饵舌下津令无数。”
这是子午流注在气功治疗学应用的典范。子午流注是针灸学中常用的理论,它认为自然界的十二地支与人体十二经络相对应,一个时辰流注一经的经气,十二经脉经气的流注过程从中焦开始,并于寅时上注于肺经,然后按“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已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针灸大全》)的次序周而复始。在五行学说中南方应对心(火),在阳熄的“寅时面向南”有取南方阳气之意,由此推测这里列举的是肾阳虚患者的治疗;“静神不乱思,闭气不息”提示所用功法是以练吸为主的静功,因为“……吸则天地之气归我”(《梅华问答》),对练功者具有补虚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刺法篇》为北宋刘温舒氏所补,其中的气功治疗肾病的方法反映的也是那个时代的气功学术成就,与《内经》其他篇记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成果,在时间上相差甚远。
气功并不排斥医药,而是主张“功药结合”(资料图 图源网络)
3.倡导“功药结合”
《素问·奇病论》谓:
“病名日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移只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息积是一种古代的慢性病病名,表现为胁下满、气逆,但不妨碍饮食。对于此病的治疗,《内经》认为,不可用针灸的方法,也不可单凭药物治疗,提倡导引与药物结合的综合治疗。这种气功与其他方法结合的治病模式,在气功疗法中具有很大的意义,故为历代气功人士所沿用。
作为气功疗法形成的标志性著作,隋代巢元方等所撰的《诸病源候论》,在论治疾病时,将“别有正方”的“汤熨针石”等常规治疗方法不予介绍,而把可能还不被当时医生所熟知的“补养宣导”(即气功方法)附于后,折射出作者对“汤熨针石”与“补养宣导”结合应用情有独钟。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对功药结合的应用描述得更加具体,《临证指南医案·吐血门》中的“何案”便是一例:
“何……由络血大去,新血未充,谷味精华,不得四布,知味容纳,而健运未能自然……下焦阴精损伤,中焦胃阳不振……大意下焦阴阳,宜潜宜固,中焦营卫,宜守宜行,用药大旨如此,至于潜心涂虑,勿扰情志,再于子午参以静功,俾水火交,阴阳偶,是药饵已外工夫,皆培植生气之助。”
在后天八卦图中,子、午两时分别应对肾、心,由于肾居下焦,为水脏;心居上焦主火,正常状态下肾水上济、心火下降,称为水火相济、心肾交通。病理状态下于此两时“参以静功”可与药物一起起到调整阴阳,重新建立“水火交,阴阳偶”的生理状态。
总之,《内经》对于气功的论述,涉及练功原则、机理分析与应用范例,是现存中医文献中最早阐述气功学的经典,也是其后中医气功学形成、发展与繁荣的基础。
本文由腾讯道学根据《古代医学名著中的气功(一)——《黄帝内经》中的气功理论》一文整理发布,作者黄健,选自《现代养生》期刊,2010年第1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雁气功的健康长寿养生原理与机制
气功起源、发展在中医学的地位以及气功定义的重大历史失误
中医养生“治未病”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及心得体会
(五)中医(续)
【养生】两仪混元养生功法益寿延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