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三十八:江西浮梁沧溪村——遗子孙钱财不如遗之清白

江西浮梁沧溪村:遗子孙钱财不如遗之清白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时间:2016-03-29 10:00

沧溪村

  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自宋代初期(公元960年—968年)建村以来,已有1000多年历史,仍较为完整地保留数量颇多的古民居、古建筑、古街道,包括明清古建筑近140栋、古桥3座、古街巷6条、古祠堂旧址4处,是江南水乡典型的古村落。2010年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列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5年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沧溪朱氏始祖朱秀,为唐代将军,因平定叛乱有功,被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唐建中三年(782年),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定居。朱秀战死沙场后,其子嗣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继承其未竟事业,发扬光大,功名显赫,朱氏在当地遂成望族。至宋代初期,仅沧溪的朱秀后裔繁衍至数百人,沧溪村初具规模。

  宋代以后,沧溪朱氏更以“克己守正,崇礼清廉”为治家之道,教育、引导和激励、鞭策着一代又一代后世子孙,致人才辈出,文脉昌盛,仅明清两代,就有“三举(人)五贡(生)四十八秀(才)”。朱氏后裔秉承先祖遗风,生生不息,十三世祖、理学家朱宏著书立说、桃李天下,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深受百姓爱戴,百年老字号茶庄恒德昌曾被李鸿章赞赏有加,亲笔题匾,沧溪朱氏良好家风为十里八乡景仰称道。

朱宏

  朱宏(1130—1210年),字元礼,号克己,沧溪朱氏十三世祖,南宋人。他年少时聪明颖悟,四处求师访友,闻道解惑。成人后“以明理为己任”,放弃科举考试,刻苦学习圣贤之书。他善于思考,重于实践,治学穷根溯源。朝廷重臣、地方名流纷纷举荐其出仕为官,他辞而不就。中年后,朱宏隐居故里沧溪,一边教授村童,一边著书立说。著有《礼编》、《四书图考》、《六经礼仪》、《有信论异》、《惠绥集》等多部著作。

  朱宏与理学大家朱熹志向相投,交往密切,两人共同切磋,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奠定朱熹理学的核心。朱熹自感受益良多,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亲题其所居“克己堂”。  

朱韶

  朱韶(1481—1538年),字菊泉,沧溪朱氏二十四世祖,明朝人。自幼聪颖,八岁能熟读诗句。在父母严厉管教下,常常鸡鸣时起床背诵诗文。朱韶推崇理学,亲自为世祖朱宏建造蜚英坊以示纪念。明代弘治丁已年(1497年),他在南京举仕,先在安徽贵池县任推官,后任安徽池洲知府。朱韶为官清廉,公正无私,一心为民,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百姓称赞。

  现在的安徽池州人将荆树称作朱家柴,源于朱韶的一次为民之举。当年朱韶在池州为官时,看到当地百姓烧柴困难,便动员家乡父老从沧溪老家采集荆树种子,教当地百姓种植,让荆树成为柴火,免去百姓起早摸黑砍柴之苦。当时的池州百姓为感谢朱韶,把荆树改称为“朱家柴”。

  

沧溪朱氏家训

  浮梁沧溪《朱氏家训》载于《沧溪朱氏宗谱》。朱氏后人摘取始祖朱秀之后的历代先祖治家名言,汇编而成《朱氏家训》。尤其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十三世祖朱宏和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他们注重建立良好家风,通过著书立说,熏陶引导族人,为后世建立楷模。沧溪《朱氏家训》全文650余字,涵盖持家、立业、礼仪、教化、为官、做人等丰富的内容,倡导尊儒守礼、克己重德、清正廉洁。

  与《朱氏家训》一同传承后人的还有《传家必读诗文集》,由清朝中晚期的朱氏族人汇编而成。该书分上、下卷,现存的下卷收集了94篇治家诗词、警句和故事,以此训诫朱氏子孙忠君爱国、明礼诚信、遵规守法、尊长护幼、勤俭和睦。作为一本治家的好教材,《传家必读诗文集》对教育子孙后辈、涵养朱氏家风和当地民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视频脚本

江西浮梁沧溪村:克己守正 崇礼清廉

  闲云潭影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岁月风雨,无情更替,经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多少家族盛极而衰,怅留遗憾。然而,位于瓷茶古邑浮梁正北的沧溪朱氏古村,却一如千年的窑火,历经百代经久不熄;又似漫山的绿茶,迎春焕发蓬勃生机。1000多年来,这里人杰地灵、英才辈出,以“克己守正 崇礼清廉”为核心的家规家训,也口碑相传,享誉江南。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溯源沧溪朱氏的来龙去脉,还有段传奇故事。唐建中三年(782年),始祖朱秀由安徽迁至浮梁。朱秀骁勇善战,战功赫赫。越四年,被朝廷紧急征召剿伐西南,辗转征战,英勇牺牲。朝廷感其忠勇,追敕为“浮梁开国男”。其子嗣也英才辈出,有御史大夫朱文强、吏部尚书朱文豪、朝议大夫朱文辅等。到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十三世祖朱宏更是通过树家规、建家训、立家法、严家风,坚持循礼向善,形成了整个家族的清风正气。

克己

(童声齐诵)

理学当年并紫阳,立言垂训累篇章。

异端排斥明吾道,四礼修成整大纲。

集修敦行崇孝悌,从由听讲尽冠裳。

至今千古长辉映,朱子亲铭克己堂。

  清脆的童谣声,追诉着当年朱宏明理学、兴教化的功绩,也显现了克己思想在朱氏家训中的首要地位。克己就是要克制和约束言行,对欲望要讲方寸、讲量度、讲理性,抵制私欲膨胀,摒弃利欲攀比,战胜物欲诱惑。这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核心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朱氏家训中,对个人感情,大力倡扬“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对待人接物,主张“事上无谄,待下无傲,公门无扰,讼庭勿临,非法勿为,危事勿与”;对节操修为,谆谆劝诫要“行止必谨,出纳清白,戏玩有节,饮酒不乱,服饰无侈”;就连耕种劳作,也明确提出“农桑知务,赋税及期”的要求。

  明朝正德十五年(1520年),朱宏裔孙、安徽池州知府朱韶为纪念先祖朱宏,捐资兴建“蜚英坊”。离牌坊不远处,至今仍保留着一块青石板碑刻,乃明朝弘治年间左都御史、浮梁人戴珊撰文《乡先生祠增祀朱克己朱公记》,记录着朱宏的生平事迹,高度评价其理学造诣。

  《浮梁县志》主编 冯云龙:

  朱宏世称克己先生,这是朱熹给起的别号。两人交往亲密,朱熹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最后两人一个名扬天下,扶社稷、济黎民、建功业、垂青史;一个独善其身,兴教化、育英才、正人心、树家风。

  因年代久远,朱宏的资料已不齐整。但村中的理学祠仍保存完好,每年春秋两次的祭祀活动,还有很多人到此纪念感怀。朱宏不是热衷于传播清规戒律,而是善于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引导世人见贤思齐、积德成善。比如,“静坐常思己过,避祸不如省非”,“从古家和福运开,人家吵闹便生灾”。这些朴拙的话语,成为指导后世族人修身养性的金玉良言,放在今天,在做人处事、内省自律方面,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朱氏后裔 朱道成:

  “多喝清醒茶,莫贪误事酒”,家规中这简单的劝诫,成就了我家高祖父朱季芳等人创办恒德昌、源磬昌等6大茶庄的佳话,李鸿章亲笔题写了“恒德昌”匾额。

崇礼

  礼者,理也。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朱宏治家特别注重凡事讲礼循礼,在家政管理、为人处世、儿孙教育等方面,集中体现了忠孝、团结、节义、勤俭等内容。比如倡扬孝敬父母:“万象元亨理易详,唯言孝道费评章。追思父母劬劳苦,罄笔难书泪一行”。又如阐述交友之道:“善须相劝过须规,总赖良朋好护持。倘使欺心相坐视,也应羞对谷风诗”。朱宏对后世劝诫要言不烦,发人深省,指出“尊长称呼不可忘之,早晚案前须作揖也。小心谨慎学为人之,行动言谈则正经也。”这些劝诫字字珠玑,既讲礼节,也教礼仪,不仅是朱氏家族的思想指南,也成为后人对照自省的行为遵循。

  沧溪小学校长 朱柳成:

  先祖遗留下来的训示,普遍带有哲理性。养子不教如养驴、有书不读子孙愚。这些四言八句,对敦促、教化家族成员起了很大作用。

  家风来自家规,礼仪源于教化。像沧溪这样的村落,人们行的是公道,讲的是公德,认的是公理,自然遵规守法,民风淳朴,百姓和乐。

  浮梁县文化局原局长 吴逢辰:

  受理学影响,在崇礼方面,沧溪人有其独特理解。比如,对家族和睦,提出“三要四务”,三要,即尊尊、老老、贤贤。四务就是矜幼弱、恤孤寡、周窘急、解纷争。

守正

  守正,是沧溪朱氏的立身之道,千百年来,宗族人一直崇尚宁向直中取,不可曲中求;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明朝正德年间安徽池州知府、二十四世祖朱韶在宏观上定下律令,要求在思诚方面做到“心无妄念,身无妄动,口无妄言”;在慎独方面做到“见不义之财勿取之,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也”;在持家方面做到“夫之所和,妻之所睦也”。在微观方面,又列举种种恶劣品性,一一予以批驳。他认为胡作非为,定遭祸殃;不义之财,莫贪莫枉;酗酒吸烟,宜戒不倡,不遗余力地敦促引导大家守正向善。在沧溪古村,至今仍有一座叫“三贡坊”的街亭,由明代朱家的三位贡生出资兴建,因朱韶经常在此劝勉教育子侄后辈而得名,后人又称“训子亭”。

  浮梁县博物馆馆长 李新才:

  朱家先人,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这种道德境界与行为方式已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局限,为后世景仰。

清廉

  童声唱诵:沧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清廉的操守,历来为正义家族倡扬。朱宏以诗名志:“人遗子孙以钱财,我遗子孙以清白。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

  景德镇学院教授 张德山:

  翻看朱家历朝为官者,七品以上有22人,没有人成为贪官污吏。能做到这一点,光靠他律很难,更主要的是自律,这和族规里面对清廉的强调和重视密不可分。

  朱家的清廉还有不同寻常的反证事实。浮梁当地曾有谣言:打开朱家坟,周边无穷人。意思是说,朱家有不少人当过朝廷要员,其祖坟里一定藏有不少金银财宝及随葬珍品器物。然而朱韶好像有先知先觉,在世时确定了自己的墓地,并让其子在墓碑上标明墓地的形状、结构、方位、尺寸,昭告世人。朱家世代清正廉洁,生前从不搜刮民脂民膏,死后也没有值钱物品陪葬。流言蜚语随风而散,朱家清廉美德也为世人景仰。如今,沧溪人这种尊儒守礼、克己重德、清正廉洁的精神,正不断发扬光大。

  

  ●朱氏家规家训摘编

克己

  淡泊明志、内省修身,此先贤所以私愿知偿、私恩知报、私怒不逞、私忿不蓄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处事淡泊,经常反省内心,始终保持宁静自然的心态,古代圣贤做到了这一点,所以能够懂得偿还、报恩,而不会放纵个人愤怒酿成不良后果。

  农桑知务,赋税及期,事上无谄,待下无傲,公门无扰,讼庭勿临,非法勿为,危事勿与,此之祖训不可违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各种农业种植技艺必须知晓,到了时间要及时把税收上交国家。对待上级不要溜须谄媚,对待下属不可轻视傲慢。不得和朝廷对抗,不要乱打官司,不要胡作非为,不要擅自参与危险的事情,这些都是祖宗留下的不可违抗的告诫。

崇礼

  冠者①,礼②之始,将以③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④也。

  ——摘自朱宏《礼编》

  【注释

  ①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

  ②礼:指成人礼(成丁礼)。

  ③以:用,此处引申为承担。

  ④行:行为,行为举止。

  【译文

  成年男子,从举办成人礼开始,就要承担起一份责任。作为父母的儿子、兄长的弟弟、朝廷的臣子,作为晚辈,他的行为举止必须符合道德礼仪规范。

  四书六经①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也。诗文须以理而②为宗③,学宫④必崇礼之。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注释

  ①四书六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六经指《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春秋》这六本书,合称四书六经。

  ②而:转折词,此处无实义。

  ③宗:宗旨,正宗,正统。

  ④学宫:学堂、学校。

  【译文

  儒家经典不能不学习,礼仪不能不掌握。赋诗行文必须以理学为正统,学校教育必须尊崇礼仪。

守正

  为官则正之,臣民则亲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做官就要刚正不阿,这样官民之间的关系才能亲近。

  国课①早完常畏法,好留清白与儿孙。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注释

  ①国课:国家的税收。

  【译文

  要尊重国家的法律法规,尽早交纳国家规定的赋税,这样才能留下清白家风,让子孙传承下去。

重教

  漫将师傅笑寒酸,德色常留苜蓿盘①。学业有成都在此,劝君莫作等闲看。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注释

  ①苜蓿:是一种植物,一般作为牲畜饲料。旧时穷人也将嫩苜蓿作蔬菜。苜蓿盘,也就是装苜蓿的菜盘。

  【译文

  不要将老师的寒酸当作笑料,德才兼备、美名长久流传的老师日常用苜蓿当菜。学业有成离不开老师辛勤的教诲,奉劝诸位不要把老师当作等闲之辈看待。

  先生教诲要遵依之,父母之言不可违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先生的教导学生们必须遵从,父母的话子女不可违背。

  年少书生须进学堂,衣冠整洁貌端庄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年少必须进学校读书,进学校要正衣冠、讲整洁。

廉俭

  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身为男儿要有远大抱负,成为辅佐江山的栋梁,而不可贪图钱财。

  见不义之财勿取之,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译文

  不要接受不正当、不合理的财物,遇到合理的事要拥护。

  常常不越①朱家训,乡里风俗应淳雅也。勤治节俭必守礼,忠孝廉节铭记心也。

  ——摘自沧溪村《朱氏家训》

  【注释

  ①越:逾越,违背。

  【译文

  做任何事情永远不违背朱氏家训,这样乡邻的风俗就会淳朴、素雅、和谐。勤于管治、推崇节俭,这样人人必定会遵守礼节,忠、孝、廉、节才能铭记于心。

  人遗子孙以钱财,我遗子孙以清白。甘守清廉报家国,不为贪赃羞儿孙。

  ——摘自沧溪村《传家必读诗文集》

  【译文

  别人将钱财留给子孙后代,我们(朱家人)要将清清白白的家风传给后世。宁愿甘守清贫、廉洁,以此回报我们的家族和国家,也不能因为贪赃枉法让子子孙孙蒙羞。

和睦

  族中分门邻间睦,上溯高曾共一源。常念祖宗连水木,勤俭治家建田园。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译文

  家族中各家各立门户之后,邻里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往上追溯起来大家源自同一祖先。不管后辈分户在哪里,家族的情缘就像水与树木一样始终联系在一起,要靠勤俭持家,才能建设美好的田园。

  从古家和福运开,人家吵闹便生灾。暗中更被旁人笑,那得还逢好日来。

  ——摘自沧溪朱氏《传家必读诗文集》

  【译文

  自古以来家庭和睦才能带来福气和运气,一家人吵吵闹闹,就有可能滋生灾祸。而且还会被别人暗中嘲笑,那样的话哪里还会有好日子过呢?

  

  ●专家观点

张德山:“克己”是沧溪村朱氏家训的核心内容

  中国人自古就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一代代家族的传承,已深深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家风家训就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之一,它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陶冶着人们的心灵,凝聚着家国的共识。

  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与浮梁沧溪朱氏十三世祖朱宏志趣相投,交谊甚笃。他评价朱宏“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为朱宏居所题“克己堂”。“克己”二字正是沧溪村朱氏家训的核心内容,也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只有“克己”,才能独善其身,见贤思齐,积善成德;只有“克己”,才能与人为善,孝友敦伦,家族和睦;只有“克己”,才能廉洁自律,志存高远,成为国家与民族的栋梁;只有“克己”,才能胸怀广阔,放眼世界,以天下为己任,“为万世开太平”。“居庙堂之高”,则克己奉公,立志为民,严守国法,为国家、民族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处江湖之远”,则克己笃行,遵纪守法,恪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操守廉洁,趣味高尚的人。

  “克己”二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根本。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出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深刻认识并践行朱氏家训中凝聚的这一重要理念,对于今天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景德镇学院教授 张德山)

冯云龙:男子的责任与担当

  朱宏是一位理学家,他放弃科举考试,却博览群书。他日记数千言,洞彻子史,出入百家,精研义理,著作颇丰。著有《礼编》、《四书图考》、《六经礼仪》、《有信论异》、《惠绥集》等多部著作。

  朱宏十分注重家教,强调男人的责任与担当。他在《礼编?序》中指出,“人道之大莫先于礼,礼莫重于冠婚。”“冠婚”是指“冠礼”与“婚礼”。所谓“冠礼”,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的加冠之礼,表示其成人。朱宏认为,“冠者,礼之始,将以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也。婚者,礼之本成,男女之别立。夫妇之义,上以承祭祀,而下以继后世者也。”男子一旦加“冠”,便要担当一定的责任,要尽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晚辈的职责。而男子一旦举行了婚礼,就要担当家庭重任,尽丈夫之义务,履祭祀先祖、启迪后人之责。

  今天,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按照成年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让青少年明白父母赋予自己生命并养育自己的艰难,进而做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个体。(《浮梁县志》主编 冯云龙)

李新才:弘扬朱氏家训 传承优良美德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不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家训是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沧溪朱氏家训要求子孙“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朱氏二十四世祖、安徽池州知府朱韶就是生动践行朱氏家训的典范。他履行职责,鞠躬尽瘁;治事理政,夜以继日;为民请命,体恤怜悯;为官从政,恪守“勤治节俭必守礼,忠孝廉节铭记心”的家训。朱氏先祖光明磊落的处事风格,正直善良的人文情怀,质朴高尚的个人操守,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新形势下倡导家风建设,弘扬家训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家族建设影响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我们要从每个家族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浮梁县博物馆馆长 李新才)

朱柳成:恪守祖训 清白做人

  时间变换,岁月更替;忆古论今,崇扬美德。昔日的朱宏,以理为宗,以道为己任。名士重臣,交章荐举,他却辞而不就。毕生研究圣贤之学。

  朱宏在治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坚持以“理学治学”为宗旨,常以“忠、孝、廉、节”来教导学生。“忠”,即忠君爱国;“孝”,即孝敬父母、长辈;“廉”,即清正廉洁;“节”,即砥砺名节。朱宏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常对村民百姓说:“人要恪守家规,清白做人”,劝君为官须记住:“乌纱头上即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也”。他非常信奉“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沧海桑田。先祖遗留下来的训示,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这些家训,普遍带有哲理性,对敦促、教化家族成员起了很好作用。祖先的教育已铭记于心,融入血脉,违背族规族训的事情,沧溪朱家人说什么也不能做。

  作为朱氏后裔,有责任、有义务将先祖遗留的训示传承下去,让优良的家规家训继续教育和引导后人。(沧溪小学校长 朱柳成)

克己


崇礼


守正


重教


廉俭


和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家人为何能打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怪圈?
江西这个大家族,拥有140栋古建筑、3座古桥、6条街巷、4处祠堂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三十八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八十)】王羲之:书圣翰墨香 家规越千年
永康市前仓镇厚吴村厚吴家规胡氏家训
传承优秀家规 培育良好家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