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科学发现之十六: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

 

中国古代科学发现之十六

系统的岩溶地貌考察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180525第六版  作者:马敏敏

▶ 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2007年“中国南方喀斯特”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其中云南石林几乎集中了世界上所有喀斯特形态。

我国华南和西南的热带岩溶(峰林),分布广、类型全,曾被誉为世界最奇特的岩溶地区。《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最早的石灰岩岩溶地貌学和洞穴学著作,详细记述了徐霞客1613年—1639年考察的岩溶地貌现象,并分析了相关岩溶地貌的发育机制。

徐霞客自其20多岁至56岁逝世,几乎都在外旅行考察。1636年—1639年,他游历浙江、江西、湖南、广西、贵州等地,考察西南岩溶地貌,为世界岩溶学做出重要贡献。

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可溶岩连续分布面积最大、热带亚热带岩溶最为发育的地区。徐霞客在该区进行了为期三年多的考察,考察范围远比同时期西方学者广阔。他在世界上最早论述热带岩溶,理清其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并为岩溶地貌做了分类和命名,指出岩溶地貌存在区域差异。他在游记中指出,“遥望东界遥峰下,峭峰离立,分行竞颖,复见粤西面目;盖此丛立之峰,西南始于此(云南罗平),东北尽于道州(湖南道县),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而此又西南之极云”。

徐霞客观察记述了考察区域的几乎所有热带、亚热带岩溶现象,其类型和数量比早期西方任何单一学者记录的都要多且详细,并对其成因和地理分布提出明确的科学观点。

在岩溶发育机制方面,徐霞客不仅记述了溶蚀作用,还着重指出流水侵蚀和“重力”作用在岩溶地貌形成中的意义。如云南保山水帘洞,“崖间有悬干虬枝为水所淋漓者,其外皆结肤为石,盖石膏日久凝胎而成”。又如广西桂平(浔州)石桥村,“其东有山……迸穴愈多,皆石骨嘘结,偶骨裂土迸,则石出而穴陷焉”。

在洞穴学方面,徐霞客准确细致地记述了三百多个洞穴,这些记录几乎涉及洞穴学的各个分支。如桂林七星岩“计前自栖霞达曾公岩,约径过者共二里,复自曾公岩入而出,约盘旋者共三里”。这与现代测量数据基本一致。(马敏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
4.4第四节、徐霞客的地理考察与贡献
《徐霞客游记》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
地理知识 | 岩溶地貌①
石林形态千千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