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传,真正中医
                                                         汉传,真正中医
  中医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和预防为目的,通过全身症状来辩证分析,按药物的寒热属性来干预调节的。而现代中医早已偏离了轨道,见到现代医学所说的炎症就用全清热解毒.药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能比的了青霉素吗,还能体现我们中医的辩证施治吗?再如,见到痛经患者,就一味的活血,而不去看这个痛究竟是实还是虚,瘀的具体原因。在中医上来说,寒要温,饮要利,这才真正中医的治疗思维。
  常常用学贯人天来比喻高明的中医,学贯人天有着两层的意思,一是知识渊博;二是天人相应。那么这个天人相应,说的就是正确的中医理论的基础,可以说中医是科学的,而不是科技的。中医之所以说是科学的,因为他是符合天地自然发展规律,是不能用现在科学手段来检测的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以符合自然发展规律作为检验中医的正确性,是中医自我认定有没有偏执的最根本的依据。中医在治疗上采取个体施治,有缺点但更有优点,缺点是不能像西医那样,具有普遍性;优点是更准确更安全。例如西药常常会有用药不敏感,过敏等现象,药物的耐受不同。所以,中医的缺点也是中医的最大的优点。
  现在中医的教学模式,因为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是根深蒂固的,上面说到偏离,不只是现在,从唐以后,整个的中医治疗理念及用方发生了质的变化,遍地开花,貌似是件好事儿,可是中医不是一门容易创新的学科,易理几千年不变。中国金元时期医学产生了许多流派,在学术上百家争鸣,最具代表性的有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被称为金元四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试问,当时的一代名医,哪派的理论不对啊?都对,但是能说他们是标新立异吗,也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呢,他们对是对,但已经走偏了。正因为这些历代名医,各执一词,致使我们现在学医的,不知道从哪里着手。这么评价先人,我也感觉有些过。不过,大家看一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医书,哪位医家专门的标榜自己了,宋代林亿等人为我们现在学习的《伤寒》理论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很多后世医家以伤寒立说,也都说《伤寒论》上的方子是袓方,可是真正运用上的确不多,以至现在中医堆药成方,完全没有了法度。
  汉传经方医学,特指汉代之前以方药为主治疗疾病的医学,以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两书为代表。以整体性辨证论治的理论进行全线贯穿,求得方证、药症相应,以药少量大,功专效宏,屡起沉疴而著称。
  汉传理论以六纲,来分清病的表里内外虚实,以五证为纬来阐明疾病的病理根源。六纲,就是辨病提纲,是以《易经》的三阴三阳理论为指导的,用以阐明病位、病理的一个理论框架,也是一种符合自然科学法则的基本分类公式。它也是我们经方医学的辨证公式。历代医家多以脏腑论六经,其实是复杂和曲解了伤寒的本意,比如“阳明病之谓病,胃家实是也”。指的不能是肠吗,不能是血室吗?六经在汉传说成是六纲,是让学者易明白,也不和经络相混肴。
  汉传五证,如果把六纲看作是经,那么五证就是纬。五证中痞、燥、滞、饮,更清楚的说明了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所在,五证多不会单独出现,互相影响,在临床中要注意,哪个是基本病因,哪个是急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比如在痞症中,多为寒饮的停滞,而使的上下不通,那么这个时候,首要解决的,不是根本原因,而着重用半夏袪痞散结,得让否开了,饮才能被吸收,重新被利用。再如当归芍药散,是一个饮和血互结的滞证,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同时去解决这个两个矛盾,单纯的活血,就像组织肿着一样,脉不肿压迫,血不行,去饮不行血,血脉不通则渗,使之饮益甚。
  总前所述,有了六纲的阐释病位深浅、病性虚实,五证的病机形成及转归,我们对疾病可以说有了一个完整的认识,那我下一步就是方药去对治他了。《周礼。医师章》说:“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在这里说的毒.药,这毒字,说的是药物的偏性,以偏治偏。汉传中医采用《伤寒杂病论》方子,《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症加减来对治疾病的,组方的原则,是通六纲五证的辩证,按照伤寒的组方原则来划裁的,真真正正每一味药的对治,而不是一般中医的累加。当然,这些也离不开阴阳先后的理论基础。
  下面举一个实际的例子:前一段时间我和朋友特意的看了一家中医,朋友口腔溃疡,单举一个症状,舌体胖大,质淡,苔厚黄腻,懂的时方的,不用说,也大概知道这位医生开什么,还真没有出意料之外,开具的处方,一片寒凉、滋阴,生地,丹皮,麦冬,栀子,双花,等等。这就是大多的中医,但听一症,而不整体辩证,舌体胖大而质淡说明什么呢,估计他也说的头头是道,痰湿了,脾虚不运了,可是在真的运用中,怎么就不用了呢,不知道聚则成阴,化则为阳吗?寒性药物是必加重阴气的聚积,积聚的饮又会产生郁热。这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是一样吗?中医一说大家都知道是治根本的,为什么说是治根本呢,中医是整体辩证,整体,就会有一个中心矛盾,解决了这个中心矛盾,那么他的连带症状就会逐一解决,所以中医不只是治病,治的同时也是预防。我们汉传是怎么解决这个矛盾的呢,例如一个痞症,会有寒热夹杂的半夏泻证,会有偏于虚寒的大半夏汤证,会外感伤津的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有外有表内饮停滞的五苓散证,也有半表半理的小柴胡汤证,这些方子,没有像时方那样去累加什么理气药,破气药啊,汉传是按病机给予整体纠偏,临床过程会发现,多是一剂知。曾知道一位中医界相当有名的人物,更有对子药,青陈皮,大腹子皮,香椽皮,香附,苏子梗等等,试问病的根本是什么,气无由而生吗?中医治本从何谈起?
  我学习汉传时间尚短,管窥一隅,错误难免,还请同道多加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
汉传经方辨治学概述(北京汉传经方中医研究院培训讲义·2012年2月20日)
汉传中医发展史及学术成果
何志雄教授学术思想简介 来自万方 收藏引用批量导出分享 作者沈创鹏,张横柳 摘要何志雄教授治学与临证,以《内经》、《难经》为基,海派、岭南中医为 纲。学术上强调经典为纲、各家为目,“内难为源,
经方活用心法的倾囊相授(之一)【总第226期】 作者/ 毛进军
《内经》解《伤寒论》一误千载 - 汉医正源 - 汉传中医师承论坛 振兴国粹-志在传承-中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