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呃逆病

呃逆病(hiccough[1][2])为症状[3]。见《万病回春》卷三。一作

、逆[3]哕逆[4]。《黄帝内经素问》称哕[3]。金、元多称咳逆[3]。又称吃逆吃忒[3]。俗称打咯忒[3]。呃逆病是指以胃脘气上逆,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多因寒凉刺激,饮食过急、过饱,情绪激动,疲劳,呼吸过于深频等而诱发[5]

呃逆病一证,轻重差别极为明显[4]。如偶然发作,大都轻浅,常可自,行消失[4]。或刺鼻取嚏,或突然给以惊恐,或闭气不令出入,皆可取效[4]。若持续不断,则需根据寒热虚实辨证,及时给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始能渐平[4]。若在其他急、慢性病之严重阶段出现,又每为病势转向危重的一种表现,谓之“土败胃绝”,预后欠佳,更应加以注意[4]

针灸对于病程短的实证疗效较好,病程长的虚证疗效较差[6]

呃逆病可见于西医的胃肌痉挛、膈肌痉挛神经性呃逆病,亦可见于危重病证[3]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隔、食管的疾病,引起膈肌痉挛发生呃逆病者,均可参照辨证治疗[6]

3.1 呃逆病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呃逆病是指以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特发性疾病[2]

《中医药学名词》(2010):呃逆病是指以胃脘有气上逆,呃呃有声,声音短促,持续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

3.2 古人论述

《黄帝内经素问》首先提出为中上二焦病。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胃为气逆为哕……”《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令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阐发了中上二焦产生呃逆病的病理机制。在治疗上,《黄帝内经素问》又记载了取嚏及转移病人注意力以达到止呃等简易方法,如《黄帝内经灵枢·杂病》篇说:“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至今对呃逆病之轻者,仍有其实用价值。《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把它分为三种类型:属于寒呃者,如“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属于虚热者,如“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属于实热者,如“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愈。”这种分类治法,为后世划分寒热虚实辨证施治奠定了基础。[4]

本病自唐末以来,有以欬逆为哕者,如孙思邈之说是;有以于呕为哕者,如海藏、河间之说是:亦有以噫气为哕者,如圣惠以呃逆病为哕癔(癔,或作噫)。以上诸说,都是欠妥的,直至景岳,才有了明确的分析,《景岳全书·呃逆病》篇说:“哕者呃逆病也,非欬逆也,欬逆者欬嗽之甚也,非呃逆病也;干呕者无物之吐即呕也,非哕也;噫者饱食之息即嗳气也,非欬逆也。后人但以此为鉴,则异说之疑可尽释矣。”[4]

3.3 呃逆病的病因病机

呃逆病主要与食积胃寒胃热肝气犯胃等所引起的胃气上逆,扰动膈间有关[7]

3.3.1 饮食不节

如过食生冷或寒凉药物,则寒气蕴蓄于胃,并循手太阴之脉上膈、袭肺,胃气失于和降,气逆而上、复因膈间不利,故呃呃声短而频,不能自制。若过食辛热煎炒之品,或过用温补之剂,燥热内盛,阳明腑实,气不顺行,亦可动膈而发生呃逆病,《类证活人书·问咳逆》说:“凡咳逆多有先热而吃生冷,或凉药多,相激而成。”《景岳全书·呃逆病》又指出:“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即包括上述寒、热两个方面。[4]

3.3.2 情志不和

恼怒抑郁,气机不利,则津液失布而滋生痰浊,若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挟痰上逆,亦能动膈而发生呃逆病。《古今医统大全·咳逆门》谓:“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证治准绳·呃逆病》亦有因“暴怒气逆痰厥”而发生呃邀的记载,均指出与情志有关。[4]

3.3.3 正气亏虚

重病久病之后,或因病而误用吐、下之剂,耗伤中气,或损及胃阴,均可使胃失和降而发生呃逆病。如病深及肾,则呃逆病多为肾气失于摄纳,引动冲气上乘,挟胃气动膈所致。《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说:“病深者,其声哕。”《证治汇补·呃逆病》更具体指出:“伤寒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4]

3.3.4 现代医学解释

现代医学认为多由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及膈受刺激而引发膈肌间歇性痉挛,因空气突然被吸进呼吸道、同时声带关闭而致[7]

3.4 呃逆病的病理变化

呃逆病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而引起胃失和降的病理因素,则有寒气蕴蓄、燥热内盛、气郁痰阻及气血亏虚等方面。此外,肺气失于宣通,在发病过程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因手太阴肺经之脉,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肺胃之气又同主于降,故两脏在功能上互相促进,在病理变化时亦互为影响。且膈居肺胃之间,当各种致病因乘袭肺胃之时,亦每使膈间之气不畅,故胃气上逆时,往往断续冲出喉间,而引起呃逆病之证。《黄帝内经素问》取嚏使肺及膈间之气疏通,以助胃气复降的治法,对于理解呃逆病的发病机制,当有一定帮助。[4]

3.5 呃逆病的分类

呃逆病有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3]。也有分为外感呃逆病内伤呃逆病,或阳证咳逆阴证咳逆[3]

3.6 呃逆病的临床表现

医碥》卷二:“呃逆病,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其声短促,与嗳声沉长不同[3]

临床上,患者自觉胸膈气逆上冲,喉间抽掣而呃声频作,短促而连续不断[7]。轻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则持续不止[7]

3.7 类证鉴别

[4]

呃逆病古名为“哕”。应与干呕和噫气加以鉴别:

干呕为有声无物而呕吐涎沫之证,《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说:“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噫为胃气因阻郁而上升有声之证,《黄帝内经灵枢·口问》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伤寒论·辨太阳病》:“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以上二病证,或作或止,止则安然无恙,预后一般良好,与本病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者有别。本证若出现于急慢性病中的严重阶段,多属难治。呃逆病、干呕、噫气三者,同属于胃气上逆所致的病变,但特征各异,在临床上是不难分辨和区别的。

3.8 呃逆病的辨证治疗

呃逆病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连续或间断发作,令人不能自制为主症,在辨证上首先必须掌握虚实,分辨寒热。一般呃声响亮有力者属实证;呃声低微无力、神疲形枯者属虚证 。在治疗方面,则以和胃降气平呃为主。实证中,属于胃家寒冷者,治宜温中祛寒;属于胃火上逆的,治以清降泄热。虚证中,属于脾胃阳虚者,治宜补中益气,降逆和胃;属于胃阴不足者,治以生津养胃。《景岳全书·呃逆病》篇说:“凡杂证之呃,虽由气逆,然有兼寒者,有兼热者,有因食滞而逆者,有因气滞而逆者,有因中气虚而逆者,有因阴气竭而逆者,但察其因而治其气,自无不愈……然实呃不难治,而惟元气败竭者,乃最危之候也。”[7][4]

3.8.1 实证

呃逆病·实证(excessive hiccough[1])是指寒、火、气滞、痰阻、食积等实邪所致的呃逆病[8]

3.8.1.1 胃中寒冷

呃逆病·胃寒证(hiccough with stomach cold syndrome[1])又称胃寒呃逆病,是指胃受寒邪,以呃声沉缓有力,遇寒愈甚,得热则减,常兼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热饮,纳食减少,口不渴,四肢清冷,苔白,脉迟缓等为常见症的呃逆病证候[8]

3.8.1.1.1 症状

呃声沉缓有力,膈间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得寒愈甚,食欲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4][9]

3.8.1.1.2 证候分析

寒凝中阻,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降,故膈间及胃脘不舒。胃气上冲喉间,故呃声沉缓有力。寒气遇热则易于流通,遇寒则益增邪势,所以得热则减,遇寒愈甚。食少,口和不渴,舌苔白润,脉象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4][9]

3.8.1.1.3 治法

温中祛寒止呃[4]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9]

3.8.1.1.4 胃中寒冷型呃逆病的方药治疗

丁香散[备注]丁香散(《古今医统大全》):丁香柿蒂、良姜、灸甘草为主方。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良姜温中散寒。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如寒重者,加吴萸、内桂以温阳散寒降逆。若挟寒滞不化,脘闷嗳腐,可加.厚朴枳实陈皮半夏茯苓等以行气化痰消滞。[4]

3.8.1.1.5 胃中寒冷型呃逆病的针灸治疗
3.8.1.1.5.1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寒者加梁门[7]

3.8.1.1.5.2 方二

[6]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关元胃俞章门脾俞

随证配穴:兼呕吐酸水或清水者,加梁门。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加灸。

方义:天突为任脉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通阴维,能宽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中脘为胃的募穴,章门为脾的募穴,分别与胃俞、脾俞相配,乃俞募配穴,调理脾胃气机。关元补元气,以助温中散寒之力。

3.8.1.1.5.3 方三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寒呃-膈俞。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8.1.1.6 胃中寒冷型呃逆病的饮食疗法
3.8.1.1.6.1 推荐食材

砂仁、酒、丁香、生姜红糖、醋等[9]

3.8.1.1.6.2 推荐食疗方

[9]

1.砂仁酒(《中国药膳学》):砂仁30g,白酒500g。砂仁捣碎,纱布包,浸酒7天,饭后酌饮。

2.丁香姜糖(《摘元方》):丁香5g,生姜30g,白砂糖250g.水适量。白砂糖放在锅中,加水少许,以小火煎熬至较稠厚,加入生姜碎末、丁香粉调匀,再继续煎熬至用铲挑起即成丝状,而不粘手时,停火。将糖倒在表面涂过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稍冷,将糖分割开成条,再分割约50块即可。

3.米醋红糖饮(经验方):米醋100mL,红糖9g。上二味搅匀,代茶饮

3.8.1.2 胃火上逆

呃逆病·胃火证(hiccough with stomach fire syndrome[1])又称胃火呃逆病,是指胃火上逆,以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冷饮,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呃逆病证候[8]

3.8.1.2.1 症状

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脉象滑数[4][9]

3.8.1.2.2 证候分析

热积肠胃,胃火上逆:多因嗜食辛辣炙煿及醇酒,或过用温补之剂,胃肠蕴积实热。胃火上冲,故呃声洪亮。胃热伤津,肠间燥结,则口臭烦渴而喜冷饮,便结尿赤。舌苔黄,脉象滑数,皆为胃热内盛之征。[4][9]

3.8.1.2.3 治法

清降泄热止呃[4]

胃泻火,降逆止呃[9]

3.8.1.2.4 胃火上逆型呃逆病的方药治疗

竹叶石膏汤[备注]竹叶石膏汤(《伤寒论》):竹叶石膏麦冬人参、半夏、粳米炙甘草加柿蒂、竹茹以清火降逆。方中人参可改用沙参,配合石膏、竹叶、麦冬以清阳明胃火;半夏、柿蒂以化痰降逆。如大便秘结,脘腹痞满,可合用小承气汤[备注]小承气汤(《伤寒论》):大黄、厚朴、枳实通腑泄热,腑气通则胃气降,而呃逆病自止。[4]

3.8.1.2.5 胃火上逆型呃逆病的针灸治疗
3.8.1.2.5.1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胃热者加陷谷合谷[7]

3.8.1.2.5.2 方二

[6]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天枢、合谷、内庭公孙

随证配穴:口干口苦者,加陷谷。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通阴维,能宽胸利膈。膈俞有利膈镇逆之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能和降胃逆。手阳明经穴合谷,与足阳明荥穴内庭,大肠募穴天枢相伍,以泻阳明胃火。公孙属足太阴脾经穴,通于冲脉,与内关相配,可降胃气。

3.8.1.2.5.3 方三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热呃-公孙,内庭。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8.1.2.6 胃火上逆型呃逆病的饮食疗法
3.8.1.2.6.1 推荐食材

茭白苦菜苦瓜西瓜、石膏、绿豆扁豆[9]

3.8.1.2.6.2 推荐食疗方

[9]

1.生地石膏粥(《百病饮食自疗》):生地黄15g.石膏、粳米各30g。生石膏煎煮1小时,去渣取汁,与生地黄、粳米煮粥。日1次。

2.白扁豆粥(《延年秘旨》):白扁豆60g洗净,粳米100g洗净,放人锅内,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熬煮成粥。

3.白糖番茄(《食疗本草学》):番茄120g,白糖适量。番茄用沸水浸烫后,撕去外皮捣烂,加白糖拌匀服。

3.8.1.3 胃满食滞

因饮酒饱食而改呃逆病者,辨为胃满食滞,积热蕴结引起。

3.8.1.3.1 胃满食滞型呃逆病的方药治疗

用泄热通便调胃承气汤而愈。亦有人采用保和丸苓桂术甘汤黄芪建中汤等治疗。

3.8.1.3.2 胃满食滞型呃逆病的针灸治疗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食积者加建里里内庭[7]

3.8.1.4 气机郁滞

呃逆病·气滞证(hiccough with qi stagnation syndrome[1])又称气滞呃逆病,是指肝郁气滞,胃气失和,以呃声连连,胸腹胀满,心烦易怒,脉弦等为常见症的呃逆病证候[8]

3.8.1.4.1 症状

呃逆病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嗳气纳减,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4][9]

3.8.1.4.2 证候分析

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气上逆:情志抑郁,肝气上乘肺胃,胃气上冲,故呃逆病连声。病由情志而起,故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气逆于胸,则胸闷木郁克土,脾运失司,故纳减。脘乃胃之所属,胁为肝之分野,肝胃不和,则脘胁胀闷。气多流窜,下趋肠道,故肠鸣矢气。舌苔薄白,脉象弦皆为气滞之征。[4][9]

3.8.1.4.3 治法

顺气降逆[4]

理气解郁,降逆止呃[9]

3.8.1.4.4 气机郁滞型呃逆病的方药治疗

五磨饮子[备注]五磨饮子(《医方集解》):乌药沉香槟榔、积实、木香加减。方中木香、乌药顺气;枳壳、沉香宽中降气。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楝子郁金舒肝解郁。如气郁化火,心烦、便结、口苦、舌质红,脉象弦数者,可加山栀黄连等,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则可有头目昏眩,或时有恶心,舌苔薄腻,脉象弦滑,可合旋复代赭汤[备注]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二陈汤[备注]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卉局方》):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化裁,以顺气降逆,化痰和胃。[4]

3.8.1.4.5 气机郁滞型呃逆病的针灸治疗
3.8.1.4.5.1 方一

实证取天突、巨阙、膈俞、丰隆、行间(均泻);肝气横逆者加太冲[7]

3.8.1.4.5.2 方二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肝气郁结-太冲。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推荐食材】陈皮、生姜、豆蔻、枳壳、玫瑰花佛手等。

3.8.1.4.6 气机郁滞型呃逆病的饮食疗法
3.8.1.4.6.1 推荐食材

陈皮、生姜、豆蔻、枳壳、玫瑰花、佛手等[9]

3.8.1.4.6.2 推荐食疗方

[9]

1.生姜陈皮汤(《中国药膳学》):生姜片、陈皮各9g,红糖适量。水煎服。

2.陈皮瘦肉粥(《中国药膳学》):陈皮9g,墨鱼骨12g,瘦肉50g,白米适量。瘦肉洗净,切片;白米淘净,与陈皮、墨鱼骨同煮为粥,熟后去墨鱼骨、陈皮,加入瘦肉片再煮至肉熟,食盐调味温服

3.豆蔻生姜肉片(《百病饮食自疗》):白豆蔻3g,生姜6g,瘦肉60g。豆蔻为末,生姜洗净切细丝,猪肉洗净切片。炒锅放食油少许,武火烧热,放入肉片,放食盐少许,临熟时放入豆蔻末、生姜丝,炒匀入盘。连续服食

3.8.1.5 气滞痰阻

呃逆病·气滞痰阻证(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qi stagnation and phlegm blockade[1])是指气滞痰阻,胃气上逆,以呃逆病连声,胸胁胀满,脘闷食少,恶心嗳气,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头目昏眩,平时多痰,苔薄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呃逆病证候[8]

3.8.1.5.1 症状

呃逆病连声,胸胁胀满,脘闷食少,恶心嗳气,或肠鸣矢气,或呼吸不利,头目昏眩,平时多痰,苔薄腻,脉弦滑[8]

3.8.1.5.2 气滞痰阻型呃逆病的针灸治疗
3.8.1.5.2.1 方一

[6]

治法: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侠溪期门、太冲

随证配穴:眩晕者,加风池百会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方中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足厥阴原穴太冲及募穴期门,以疏调肝之气机;足少阳胆经穴侠溪,以助顺气解郁之力。

3.8.1.5.2.2 方二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痰饮-丰隆。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8.2 虚证

呃逆病·虚证(deficient hiccough[1])是指脾胃阳虚、胃阴不足或脾肾阳虚等正虚所致的呃逆病[8]

3.8.2.1 脾胃阳虚

呃逆病·脾胃阳虚证(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stomach[1])是指脾胃阳虚,胃失和降,以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晄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呃逆病证候[8]

3.8.2.1.1 症状

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适,喜温喜按,面色

,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细弱[4][9]

3.8.2.1.2 证候分析

中阳不足,胃失和降:脾胃职司受纳运化,能升清降浊。如脾胃虚弱,虚气上逆,则呃声低弱无力,气不得续,食少困倦。甚者生化之源不足,可面色苍白无华,阳气不布,故手足不温。若导致肾阳亦虚,则腰膝无力,终至肾气不能摄纳,呃声断续而病转严重。舌淡苔白,脉象沉细弱,为阳衰气弱之征。[4][9]

3.8.2.1.3 治法

温补脾胃,和中降逆[4]

温补脾胃,降逆止呃[9]

3.8.2.1.4 脾胃阳虚型呃逆病的方药治疗

理中丸[备注]理中丸(《伤寒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吴茱萸、丁香为主方。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扶阳温中;吴萸、丁香温胃透膈以平呃逆病。另可加刀豆子温中止呃。若呃逆病不止,心下痞硬,可合用旋复代赭汤[备注]旋复代赭汤(《伤寒论》):旋复花、代赭石、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以重镇和中降逆。如肾阳亦虚,见形寒肢冷,腰膝痠软,舌质胖嫩,脉象沉迟者,可加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如兼有食滞,可稍佐陈皮、麦芽之类以理气化滞。若中气大亏,呃声低弱难续,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脉虚者,宜用补中益气汤[备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李东垣医书十种》摘出)):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4]

3.8.2.1.5 脾胃阳虚型呃逆病的针灸治疗
3.8.2.1.5.1 方一

虚证取关元、气海、足三里[7]

3.8.2.1.5.2 方二

[6]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气海。

随证配穴:腰膝酸软发凉已见肾阳虚象者,加灸关元。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加灸。

方义:前四穴如前所述。配胃募穴中脘、脾胃背俞穴,以健补脾胃。灸气海可益气助阳。

3.8.2.1.5.3 方三

处方:天突 内关 足三里 中脘

方义:天突为任脉和阴维脉之会,能和中降逆;内关乃手厥阴心包之络穴,宽胸利气,降逆止呃;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疏理胃肠气机,通降胃气;中脘是胃之募穴,和胃行气。

随证配穴:脾胃虚寒-脾俞、胃俞。

操作:毫针刺,虚用补法,可灸,实用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3.8.2.1.6 脾胃阳虚型呃逆病的饮食疗法
3.8.2.1.6.1 推荐食材

豆蔻、干姜、花椒山药韭菜饴糖[9]

3.8.2.1.6.2 推荐食疗方

[9]

1.豆蔻粥(《圣济总录》):肉豆蔻1枚,去壳,研末,粳米100g。粳米煮粥,熟后下肉豆蔻末,搅匀顿服

2.韭菜汁(《丹溪心法》):韭菜汁60g,牛乳1盏。上用生姜汁,和匀,温服。

3.大建中汤(《金匮要略方论》):人参9g,干姜5g,花椒3g,饴糖18g。前三味药水煎取汁,加入饴糖溶化后服。

3.8.2.2 胃阴不足

呃逆病·胃阴虚证(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stomach yin deficiency[1])是指胃阴不足,胃失和降,以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红,苔少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呃逆病证候[8]

3.8.2.2.1 症状

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口干舌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而干或有裂纹,脉象细数[4][9]

3.8.2.2.2 证候分析

津液不足,胃失濡养,失于和降:由于热病伤胃阴,胃失濡润,难以和降,故呃声急促。气逆无力,故不连续发作。虚热内扰,液耗津伤,所以口干舌燥,烦躁不安。舌质红干或有裂纹,脉象细数,亦属津液亏耗之征。[4][9]

3.8.2.2.3 治法

生津养胃止呃[4]

和胃降逆滋阴养胃[9]

3.8.2.2.4 胃阴不足型呃逆病的方药治疗

益胃汤[备注]益胃汤(《温病条辨》):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冰糖枇杷叶石斛、柿蒂等以降逆止呃。方中沙参、麦冬、生地、玉竹滋养胃阴,是为甘寒生津之法。加石斛可增强养阴之功,又加枇杷叶、柿蒂以和降肺胃而平呃逆病。如胃气大虚,不思饮食,则合用橘皮竹茹汤[备注]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方论》):人参、橘皮、竹茹、甘草、生姜、大枣以益气和中。[4]

3.8.2.2.5 胃阴不足型呃逆病的针灸治疗
3.8.2.2.5.1 方一

虚证取关元、气海、足三里[7]

3.8.2.2.5.2 方二

[6]

选穴:以足阳明胃经穴为主。取天突、膈俞、内关、足三里、胃俞、中脘、太溪

随证配穴:不思饮食者,加太白下脘

刺灸方法:针用补法。

方义:前四穴如前所述。取胃的募穴中脘,与胃俞相配乃俞募配穴,以益胃气,生津濡润。更配足少阴经之原穴太溪,以滋阴生津。

3.8.2.2.6 胃阴不足型呃逆病的饮食疗法
3.8.2.2.6.1 推荐食材

山药、玉竹、石斛、梨、葡萄、西瓜等[9]

3.8.2.2.6.2 推荐食疗方

[9]

1.山药玉竹白鸽汤(《食疗本草学》):白鸽1只,山药、玉竹、麦门冬各15g。将白鸽取肉切小块,与后三者同加水煎汤至肉熟。饮汤食鸽肉

2.五味枸杞饮(《摄生众妙方》):五味子枸杞子、冰糖各50g。五味子置纱布袋内,与枸杞子加水1000mL,煮取800mL,加入冰糖。代茶饮。

3.石斛花生米(《中国药膳学》):鲜石斛50g,花生米500g,食盐6g,大茴香3g,山柰3g。石斛切成:1cm长的节,锅内加清水,并入食盐、大茴香、山奈、石斛,待盐溶化后,倒入花生米,烧沸后文火煮约1.5小时,至花生米入口成粉质。

3.8.2.3 脾肾阳虚

呃逆病·脾肾阳虚证(hiccough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of spleen and kidney[1])是指脾肾阳虚,胃失和降,以呃声低长,气不接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热喜按,面白少华,食少困倦,腰膝无力,气怯神疲,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呃逆病证候[8]

3.8.2.3.1 症状

呃声低长,气不接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热喜按,面白少华,食少困倦,腰膝无力,气怯神疲,手足不温,舌淡,苔薄白,脉细弱[8]

3.8.2.3.2 脾肾阳虚型呃逆病的针灸治疗

虚证取关元、气海、足三里[7]

3.9 呃逆病的其他疗法

3.9.1 术后呃逆病的治疗

术后呃逆病可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并认为持续呃逆病者,为淤血阻络,而用血府逐淤汤治疗。

3.9.2 单方验方

生姜嚼服治疗,砂仁嚼服及生姜汁与蜂蜜共调治等,均能取得一定疗效。

人在餐饭时,偶然噎塞,格忒不休,单臂上举,同时头向不举之侧稍转,则食道立即通畅,而呃逆病之气,遂之舒降[10]

3.9.2.1 针刺法

针刺疗法目前国内报道较多,如分别针刺少商穴、迎香穴、双侧膈俞穴,1次有效率可达90%以上,也可同时针刺足三里、三阴交、配内关、太冲穴,缓解率可明显提高。

3.9.3 耳针法

方一:

以膈、胃、下脚端、肝、脾等穴为主,在穴区找压痛点强刺激。顽固性呃逆病,可埋皮内针[7]

方二:

取胃 贲门 食道 交感。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亦可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方三:

耳中神门皮质下、胃、脾、肝。每次选2~3穴。在穴位范围内找压痛点,中等刺激,留针30min。顽固性呃逆病,可用埋皮内针法。[6]

3.9.4 穴位注药疗法

①用5ml注射器,7号针头,抽取维生素B1100mg及维生素B650mg,垂直刺入内关穴,有针感后,回抽无血即快速注药,每穴注射2ml,无效者于2h后重复1次,有效率达95.83%。

②5ml注射器抽取阿托品0.5mg后,用7号针头垂直刺入足三里穴1.5cm~2cm,经强激刺病人感到酸胀后,缓注0.25mg,同法再于另一侧足三里穴,有效率可达90%。

③同上述方法还可用维生素K3普鲁卡因异丙嗪等药物注射,亦多能收到良好效果。

3.9.5 艾灸法

可用按中脘、关元,然后膻中穴的顺序,每穴温和施灸15min,1次/d,此法1次治愈率为69%,重复艾灸一周内治愈率达100%。

3.9.6 推拿疗法

[5]

选穴:攒竹列缺缺盆、膈俞。

操作方法:

点攒竹:双拇指按压双侧攒竹穴,持续2分钟。在按压时,患者还可能再呃逆病一次,但一会儿就会好。操作一定要够2分钟。

点列缺:用拇指点按一侧的列缺穴,约2分钟,要用力,使局部有胀痛感觉

弹缺盆:用食指或中指弹拨一侧缺盆穴内侧,以感到向胸部窜麻为宜,一般只需要弹拨一下。

按膈俞:用拇指按压背部的膈俞穴或者附近的压痛点,持续2分钟。

3.9.7 刺鼻取嚏法

以草刺鼻嚏作而呃逆病已。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9.8 大惊法

突然惊吓患者,适用于情志因素而患病者。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9.9 控制呼吸法

捏住患者鼻子,摒气2min。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9.10 饮温水法

饮服温热开水。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9.11 压眼法

按压眼球至酸胀程度。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9.12 按压攒竹穴法

两手拇指按压双侧攒竹穴,由轻到重,持续3~5min。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9.13 掌压天宗穴法

用手掌按压天宗穴,按压5min左右。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9.14 指压天突穴法

用拇指按压天突穴,由轻到重,指端稍向下用力,患者自觉有酸胀感,并憋气,约1min左右起手。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9.15 按压翳风穴法

用手指重力按压双侧翳风穴,使局部产生较强的酸胀感。适用于呃逆病轻症或用作辅助治疗,以加强针灸疗效。[6]

3.10 呃逆病患者饮食建议

呃逆病患者宜少食多餐,宜食用清淡蔬菜,可促进消化,缓解呃逆病[9]

呃逆病患者忌生冷、刺激性食品[9]

如需进行食疗,应以和胃降逆止呃为治疗原则,进行辨证食疗[9]

3.11 呃逆病的预后

呃逆病见于危重病后期正气虚败,呃逆病不止,饮食不进,出现虚脱倾向者,预后不良[6]

3.12 医案

彭××,诊断为溃疡病,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麻醉尚未完全苏醒即发生严重的呃逆病,每分钟20余次,严重影响呼吸,当即施行针刺。取膈俞、脾俞、合谷、足三里等穴,留针不到3min,呃逆病完全消失,呼吸随即恢复正常,回病室后,未见复发。(针灸学简编

王某某,男,48岁。呃逆病7天。7天前过食干饭后出现呃逆病,声音洪亮求诊于急诊科,3天不效,又住入呼吸科,曾用氯丙嗪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疗效不显。呃逆病频频,烦躁不安,口干、口苦,纳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黯红,苔黄,脉滑数。用上法治疗,第1天推拿时呃逆病即止,停止治疗而复发;第2天治疗后呃逆病间隔时间延长,声音变小,精神好转,无烦躁;第3天治疗后呃逆病不作。之后患者又恐呃逆病复发而巩同治疗2天,满意而归。[5]

3.13 注意事项

(1)情绪不好会引发呃逆病,呃逆病经久不愈使患者焦躁烦恼,这又会加重膈肌痉挛。因此,对患者来说,保持,心情舒畅显得十分重要。[5]

(2)进食适量生冷食品,包括生拌冷菜及水果。煎炸难消化的食品不宜多吃。食量以无饱胀感为好,餐次可增加。[5]

(3)刀豆、生姜、荔枝枇杷、饴糖(麦芽糖)等食物有温胃通气止呃作用,受寒者可适量选吃。保持大便通畅。[5]

3.14 文献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哕逆论证》:“大率胃实即噫,胃虚则哕,此由胃中虚,膈上热,故哕。”

《景岳全书·呃逆病》:“然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于下,则直冲于上,无气则无呃,无阳亦无呃,此病呃之源,所以必由气也……然病在气分,本非一端,而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则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

《医部全录·呃门》陈梦雷注:“阳明所受谷气,欲从肺而达表,肺气逆还于胃,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以草刺鼻,取嚏以通肺,肺气疏通,则谷气得以转输而哕逆止矣。鼻气不通而无息,则疾迎引之,连取其嚏也,大惊则肝心之气分散,胃之逆气,亦可从之而外达也。”

张氏医通·呃逆病》:“呃逆病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坚,定属火热,下之则愈……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

[返回]4 西医·呃逆病

呃逆病为膈肌痉挛,是由于迷走神经和膈神经受到刺激后,使膈肌产生间歇性的收缩运动,以喉间呃道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持续时间不定。正常人可在饮水、进食、饮酒后,受到冷的刺激或激动、兴奋等情况下突然发生呃逆病,但一般都较轻微,不治疗也可自愈。当呃逆病频繁或持续发作时,应多考虑是在各种病理情况下发生的,仅有少数是功能性的或称为神经性呃逆病。如患者呃逆病连续发作数天不能停止,并影响休息或睡眠时,可称之为顽固性呃逆病。

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及其他胃、肠、腹膜、纵膈、食管等疾病引起的膈肌痉挛,在一些急、慢性疾病中或大病后期突然出现呃逆病,多为病趋危重的预兆。

4.1 疾病名称

呃逆病

4.2 英文名称

hiccough

4.3 呃逆病的别名

diaphragmatic spasm;hiccup;pseudoglottic myoclonia;pseudoglottic myoclonus;singultation;singultus;spasm of diaphragm;打嗝;膈肌痉挛;假性声门肌阵挛打呃

4.4 ICD号:J98.6

4.4.1 分类

呼吸科 > 膈肌疾病

4.4.2 病因

正常人也可因进食过快、进食刺激性食物和吸入冷空气而产生呃逆病。多数可于短时间内停止,严重的脑部疾病、尿毒症、胸腹疾病亦可引起呃逆病。部分胸、腹腔手术后病也可出现呃逆病现象。

4.4.3 发病机制

炎症等病变直接侵犯膈神经导致呃逆病外,其余疾病引起呃逆病的机制尚不太清楚。

4.4.4 呃逆病的临床表现

临床上呃逆病是一种症状,引起呃逆病的原因很多,如平常进食过快,进刺激性食物和吸入冷空气等产生呃逆病,轻者间断打嗝,重者可连续呃逆病或呕逆,腹胀、腹痛,个别小便失禁等。

4.4.5 呃逆病的并发症

并发症少见。

4.4.6 实验室检查

一般血象正常。

4.4.7 辅助检查

X线胸片未见异常。

4.4.8 诊断

呃逆病诊断多不困难,主要问题在于排除是否继发于某些器质性病变。胸、腹部X线检查B超检查可能提供诊断。

4.4.9 鉴别诊断

应与脑部疾病、尿毒症、胸腹部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呃逆病相鉴别。

4.4.10 呃逆病的治疗

正常人发生呃逆病多数不需特殊治疗可自行停止,对持续时间长不缓解的病人可试行以下方法。

4.4.10.1 非药物疗法
4.4.10.1.1 一般疗法

对呃逆病持续时间长不缓解的病人可试行屏气、饮冷开水或采用重复呼吸等方法多可停止呃逆病。

4.4.10.1.2 按摩及指压法

治疗者双手拇指按压患者双侧眼眶上,相当于眶上神经处,以患者耐受为限双手拇指交替旋转2~4min,并嘱患者间断屏气,常收到较好效果;也可按摩膈中穴10min;有人报道用拇指、示指捏压患者中指两侧,多于2~3min即可见效。

4.4.10.1.3 掌击法

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医者立其背后,将手指伸直,五指并拢,腕部伸直,用手掌根部趁其不备时,击打背部膈愈和胃俞穴,左、右各击1~2掌。

4.4.10.2 药物疗法
4.4.10.2.1 华蟾素

取2.4ml每天2~3次肌注,一般注射1~2次后呃逆病即可减轻,2~3天内多可停止。

4.4.10.2.2 利多卡因

首次将100mg利多卡因加入莫菲管中静滴,然后用10%葡萄糖500ml加入利多卡因500mg,30~40滴/min维持静滴,半h后效果不佳者,可再从莫菲管中加入100mg,待呃逆病控制后,维持1~2天,总有效率可达95.8%。

4.4.10.2.3 东莨菪碱

0.3mg~0.6mg,每6~12小时肌注1次,直至呃逆病停止为止,多数病人于3~7天内停止。

4.4.10.2.4 其他药物

目前尚有人用肌注氯丙嗪、甲氧氯普氯普胺胃复安)、地西泮及苯妥英钠等药缓解呃逆病。

4.4.10.3 体外膈肌起搏治疗

方法:以中等量刺激每分钟9次,每次治疗30~50min,直至呃逆病停止,亦有病人需连续数天治疗方愈者。

对于继发于其他器质性疾病的呃逆病,则应针对器质性疾病进行病因治疗。

4.4.11 预后

一般良好。

4.4.12 呃逆病的预防

1.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脑部疾患、尿毒症等。

2.避免饱餐、酗酒和刺激饮食。

4.5 ICD号:R19.8

4.5.1 分类

消化科 > 消化系统症状学

4.5.2 病因

4.5.2.1 神经系统病变

(1)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积水脑血管病变等。当病变波及延髓时较易发生呃逆病。

(2)脊髓病变:如脊髓炎、颈髓病变或脊髓痨并发膈危象。

(3)周围神经病变:呃逆病主要因迷走神经与膈神经受到刺激所致。消化系统多种病变、胸腔与纵隔疾病等均是引起呃逆病的常见病因。

横膈以下腹腔内病变:

A.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胃扩张或胃胀气。

B.胃、肠麻痹

C.幽门梗阻

D.肠梗阻或肠胀气。

E.肝曲或脾曲综合征,即结肠肝曲或脾曲高度胀气。

F.手术后高度腹胀。在胆囊术后、胃肠术后、前列腺膀胱术后发生呃逆病较多见。

G.肝脓肿膈下脓肿肝癌

H.胆囊炎胆石症

I.弥漫性腹膜炎

J.大量腹水致横膈抬高等。

②横膈以上胸腔内病变:多见于:

A.肺、支气管胸膜疾病,如下叶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等。

B.纵隔肿瘤

C.食管、贲门部肿瘤。

D.急性心肌梗死心包炎

E.急性肺动脉栓塞

F.降主动脉瘤等。

G.胸腔内大手术后。

③横膈本身病变:多见于膈胸膜炎、先天性膈疝食管裂孔疝等。

4.5.2.2 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

呃逆病可见于全身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急性重症胰腺炎、伤寒、中毒性痢疾等;在急性酒精中毒,强酸、强碱中毒或尿毒症者也可引起呃逆病;少数糖尿病并发胃轻瘫时也可引起呃逆病。

4.5.2.3 癔症或神经性呃逆病

多见于吞气症(神经性嗳气)者,常因连续吞咽空气后,可随意表现为呃逆病的动作。

4.5.3 发病机制

呃逆病的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呃逆病的产生无疑是一种神经反射活动,其低级反射中枢一般位于第3、第4节颈髓(但仍受到延髓呼吸中枢的控制),刺激或冲动的传入多来自膈神经或迷走神经的感觉纤维。呃逆病的发生除了神经反射以外,还必须有呼吸肌的参与才能完成,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的阵发性痉挛、收缩是起协同作用的重要因素。

4.5.4 呃逆病的临床表现

因呃逆病时伴有声带的闭合,所以常常产生一种特殊的声音,一听到这种声音就可判断是呃逆病所致。

4.5.5 实验室检查

如考虑呃逆病系因全身性感染中毒或尿毒症引起时,则应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例如疑为败血症时应行血液分析、血培养或骨髓培养等检查。尿毒症时应行肾功能检查等。

4.5.6 辅助检查

4.5.6.1 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可观察食管、贲门、胃及十二指肠有无炎症、扩张、狭窄、溃疡或肿瘤性病变,有无食管裂孔疝或贲门失弛缓存在,对呃逆病的病因诊断常有重要的帮助。

4.5.6.2 胸、腹部平片

X线胸片可观察有无支气管、肺及纵隔病变;腹部平片可观察有无肠腔高度胀气(包括结肠肝曲和脾曲)、有无肠梗阻表现、横膈上下有无异常等。

4.5.6.3 胃镜检查

对呃逆因不明确,行胃镜检查是必不可少的,与钡餐检查相比较,内镜检查对疾病的诊断价值更高。

4.5.6.4 腹部B超检查

怀疑呃逆病是胆石症、胆囊炎或肝脓肿、肝癌等肝胆病变引起者,应首选B超检查。B超对这些病变的诊断可提供重要信息或诊断依据。

4.5.6.5 CT或MRI检查

如考虑呃逆病是系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则应及时行颅内CTMRI检查,以确定病变部位或性质。如胸部或腹部病变在其他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时,也可行CT、或MRI检查,以进一步协助诊断。

4.5.7 诊断

由于引起呃逆病的病因甚多,所以对其病因诊断应根据病史、临床表现、体检,并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来完成。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呃逆病发生的诱因、频率、持续时间,是否影响进食或睡眠,既往呃逆病发作状况等甚为重要。如患者多年来经常有呃逆病发作,无须治疗或经一般对症治疗后呃逆病即可停止,多提示呃逆病系饮食不当、胃肠道胀气或神经性因素所致;如果呃逆病正在胸、腹部大手术后发生,多提示呃逆病系因胃肠麻痹、胀气或膈肌受到刺激所致;如果白天呃逆病频繁发作也无其他症状伴随,夜间并不影响睡眠(睡眠时呃逆病可停止发作),则多为神经性因素所致;若患者呃逆病的同时伴随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且伴有病理性神经反射,则多提示呃逆病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如呃逆病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应考虑有肺、支气管或纵隔病变;呃逆病同时伴有反酸、胸骨后烧灼感、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进食梗阻感等,应考虑到呃逆病系因消化性溃疡胃癌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癌食管癌、食管裂孔疝或肝、胆道病变所致。因此,经详细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检之后,多数患者的呃逆病可大致明确其病因。

4.5.8 鉴别诊断

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引起呃逆病最常见的病因依次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胃肠道扩张、胀气、蠕动减弱或麻痹,腹腔内胆囊、胆管、肝脏术后或胃肠手术、前列腺术后。此外,神经性呃逆病也不少见。而胸腔内疾病、横膈本身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全身性或中毒性疾病导致的呃逆病均较少见。因而在鉴别诊断上重点应注意以下各种疾病。

4.5.8.1 食管、胃、十二指肠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食管癌、贲门癌、多种原因引起的胃潴留、胃扩张或胃腔狭窄(包括幽门梗阻、皮革胃、胃窦癌等)都可导致呃逆病的发生。根据这些病变的临床表现,结合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4.5.8.2 肠道疾病

如肠梗阻、肠麻痹时可发生呃逆病。根据腹痛特点及伴随的恶心、呕吐、不排便、不排气、肠鸣音高亢等表现,再结合X线平片检查,肠梗阻、肠麻痹、肠高度胀气的诊断常无困难。

4.5.8.3 胆道与肝脏疾病

如胆石症、胆囊炎、胆管炎、急性重症胰腺炎、胰腺癌、肝脓肿或肝癌等疾病,根据这些疾病的疼痛特点、疼痛部位,及恶心、呕吐、畏寒发热黄疸等症状、体征,再结合B超或CT、MRI等检查可确立诊断。

4.5.8.4 腹腔、盆腔内脏器官手术后

包括胆道、肝脏及胃肠手术,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女性盆腔手术等。呃逆病在这些疾病手术后发生者,系提示手术后可能导致了肠麻痹、肠胀气,或因炎症、手术本身刺激了膈神经所致,诊断常易成立。

4.5.8.5 神经性呃逆病

神经性呃逆病系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功能性疾病,女性较多见,发病常与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或焦虑等因素有关。多数患者性格内向,思想不开朗,易生闷气。其主要临床表现是频繁的呃逆病(嗳气),这种呃逆病常受主观意识所控制,在医务人员面前或人多的场合,其呃逆病可频繁发作,而在分散其注意力或单独一人时,呃逆病可减轻或终止,虽有呃逆病但不影响睡眠(即睡眠时无呃逆病现象)。由于频繁的呃逆病,其结果是将大量的空气吞入胃内,所以患者常感腹胀加重,少数患者吞入的大量气体可随胃肠蠕动而进入肠道,因结肠肝曲或脾曲位于结肠的最高位,所以气体可积聚于肝曲或脾曲,重者可导致左、右上腹部的隐痛与膨胀感,称之为肝曲综合征或脾曲综合征。当影响到膈肌时可加重呃逆病。神经性呃逆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若上消化道钡餐、胃镜及B超、CT等多种检查无器质性病变存在,而心理治疗、镇静、抗忧郁等对症治疗可缓解呃逆病时,对诊断神经性呃逆病有帮助。

4.5.8.6 胸腔内病变

如多种肺及支气管病变、纵隔病变等均有其特征性的症状与体征,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结合X线胸片或胸部CT、MRI等检查常可明确诊断。

4.5.8.7 颅内病变

各种病因所致的脑炎、脑膜炎、脑血管病变及脑肿瘤等颅内病变,一般都有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结合颅脑CT等检查,诊断常无困难。

4.5.9 呃逆病的治疗

只有当明确了呃逆病的病因及其发生机制之后,才能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例如胃肠道、胆道等腹腔内手术之后患者发生频繁的、不能终止的呃逆病,其原因主要是腹部高度胀气、肠麻痹或炎症、机械性刺激膈肌所致,此时的治疗主要是采取减轻或消除腹胀、增加肠蠕动、减轻炎症等措施,经积极治疗后呃逆病常可逐步停止发作。又例如,经询问病史、认真的体格检查、有关的实验室或特殊检查均无异常,结合呃逆病发作的特点,在排除了多种器质性病变之后,可确定患者呃逆病的原因主要是精神因素所致(亦称神经性或癔症性呃逆病),则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的发病诱因做耐心的心理治疗,并再辅以镇静药或抗忧郁剂治疗,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对于轻度或短暂发作的呃逆病,一般无须治疗,常可自然停止发作。少数患者呃逆病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连续不断呃逆病数天者),严重影响患者饮水、进食与睡眠,并导致患者精神紧张,甚至有一定的恐惧感,对这种顽固性呃逆病,在治疗上除积极寻找发生呃逆病的病因外,可试用以下治疗措施。

4.5.9.1 机械方法

(1)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后憋住气,并用力做呼气动作(腹部用力鼓起,但不要将空气呼出),持续10多秒钟后再将气体呼出,此法可反复多次进行。

(2)用棉签或压舌板、筷子等物刺激咽后壁或腭垂,诱发患者出现恶心或呕吐动作,有时可反射性的使呃逆病突然停止。

4.5.9.2 药物治疗

应初步判断严重或顽固性呃逆病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药物治疗。

(1)应用胃肠促动力药:如考虑呃逆病系胃肠高度胀气或肠麻痹引起,可应用促胃动力剂。此类药物有多潘立立酮(商品名:吗丁啉)、莫沙必利(商品名:加斯清、瑞琪等)、依托必利及三甲氧苯丁氨酯(商品名:舒丽启能)等,可酌情选用。当胃肠内积聚的大量气体排出体外后呃逆病可逐渐缓解。

(2)应用抗分泌药及胃肠黏膜保护剂:如呃逆病系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等上消化道炎症、溃疡性病变所致,则可选用抗分泌药及胃肠黏膜保护剂治疗。前者可选用H2受体拮抗药,包括西米替丁(商品名之一: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商品名之一:高舒达),也可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商品名有:洛赛克奥克、奥美等)、兰索拉唑达克普隆)、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商品名:波利特)。黏膜保护剂可选用铝碳酸镁(商品名:达喜、威地美)、硫糖铝米索前列前列醇(商品名:喜克溃)、铋制剂(商品名:果胶铋比特诺尔等)、复方三硅酸镁盖胃平)或十六角蒙脱石思密达)等。

(3)应用哌甲酯(哌醋甲酯)注射液,商品名为利他林或利太林(Ritalin):肌内注射或静脉推注,也可静脉滴注。该药是作用较弱的呼吸中枢兴奋剂,对多数顽固性呃逆病患者,不论是何种病因所致,经Ritalin治疗后呃逆病可得到暂时缓解或减慢发作的频率,或延长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等,少数患者应用后可终止发作。这种效果已被多数呃逆病患者治疗后得到证实。但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推测可能系Ritalin在兴奋呼吸中枢后,再反射性的抑制了呃逆病发作的反射弧,也可能是Ritalin促进了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去甲肾上腺上腺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递质释放有关。常用剂量为20mg肌注,无效时可间隔4~6h重复1次,如2~3次注射后呃逆病仍不能终止,一般不宜再继续肌肉内使用。静脉应用的效果优于肌内注射,方法为20mg加入生理盐水10ml缓慢静脉推注;推注过程中如呃逆病突然终止,即可停止推注(有些患者可表现为欣快感)。在推注过程中呃逆病未能终止,而患者无任何不适时,可将药液继续推完。也可采用静滴方法,将40mg哌甲酯(利他林)加入50~100ml生理盐水中,滴速可稍快,并严密观察病人反应,一旦呃逆病终止,则应停止滴注。遇有高血压冠心病或脑血管病变者,应慎用或禁用。

(4)应用利多卡因或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对于少数顽固性呃逆病患者,暂不能确定其病因,在上述多种方法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应用利多卡因或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目的是终止呃逆病的反射弧,并解除膈肌、呼吸肌的持续性痉挛收缩,常可取得较好效果。方法为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中加入利多卡因100mg,缓慢静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及心率及节律变化,当呃逆病停止时即可停药。如滴完后呃逆病仍未终止,则间隔4h后可重复滴注1次,若2次都无效,则不再应用利多卡因。也可采用氯丙嗪25~50mg加入葡萄糖或生理盐水100ml中缓慢静滴,并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变化,呃逆病一旦终止即可停药,无效时可间隔4~6h后再重复滴注1次,若2次无效则应停止滴注。

(5)针灸或中草药治疗:临床实践证明,某些顽固性呃逆病患者,经针灸、耳针或中草药治疗后呃逆病可终止或减轻。

4.5.10 预后

一般良好。

4.5.11 相关药品

多潘、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氧、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铝碳酸镁、碳酸镁、硫糖铝、米索前列醇、复方三硅酸镁、三硅酸镁、蒙脱石、哌甲酯、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利多卡因、氯丙嗪、葡萄糖

治法  理气化痰,和胃止呃。

[返回]5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6.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7-150.
  5. ^ [5]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6. ^ [6]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9-61.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1.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 ^ [9]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5-67.
  10. ^ [10] 柴铁劬.针灸穴名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返回]治疗呃逆病的穴位

  • 海泉

    ,重舌肿胀,舌缓不收,喉闭(喉痹),哮喘,呕吐,呃逆,腹泻,消渴等。拼音:hǎiquán代号:EX-...

  • 肋头

    经图翼》列作奇穴,名肋头。主治瘕癖,咳嗽,哮喘,呃逆,肋间神经痛,支气管炎等。标准定位:肋头穴位于胸...

  • 日月

    静脉。日月穴的功效与作用:日月穴具有利胆疏肝,降和胃的功效。日月穴有疏肝利胆、化湿和中的作用。足...

  • 膈关

    利胸膈、降胃气的作用。膈关穴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的功效。膈关穴内应膈肌,与膈俞平,有宽胸利膈、和...

  • 督俞

    骨、髓、头脑之病,但可酌取。寒热、心痛、腹鸣、气诸病督俞穴均能治之。督俞穴主治病证:督俞穴主治心...

  • 更多治疗呃逆病的穴位

[返回]治疗呃逆病的方剂

  • 宣中降逆汤

    ,益肾归元;旋覆花、赭石平肝降逆;清半夏、广皮、沉香理气宽中;生枇杷叶降逆气,气不上冲,则呃逆自止。...

  • 宽中降逆汤

    主治:宣导中焦,理气降逆。治食滞中焦,脘腹胀满,呃逆或嗳气,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病...

  • 竹茹柿蒂汤

    陈皮、半夏、甘草。功效:清火安胃。主治:麻症实火呃逆。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因恼怒发呃者,加柴胡、...

  • 理中汤加丁香柿蒂散

    姜1两5钱,甘草5钱。功能主治:病后胃中虚寒者,呃逆至8-9声相连。用法用量:水煎服。合苏合香丸尤妙...

  • 香柿理中汤

    加减:如有热证热脉,去丁香,加竹茹2钱。如阴火上冲,加肉桂、附子各1钱,引火归源,不致游移上也。...

  • 更多治疗呃逆病的方剂

[返回]治疗呃逆病的中成药

  • 坐珠达西

    ”病迁延不愈,胃脘嘈杂,灼痛,肝热痛,消化不良,呃逆,吐泻胆汁,吐血和烟汁样物,急腹痛,黄水病,脏腑...

  • 翁沥通胶囊

    细,排尿困难等。翁沥通胶囊的不良反应:偶见恶心、呃逆、腹痛、腹泻、胃脘胀闷、嘈杂、便秘、头晕、烦躁、...

  • 宽胸舒气化滞丸

    消积化滞。用于肝胃不和,气郁结滞引起,两胁胀满,呃逆积滞,胃脘刺痛,积聚痞块,大便秘结。用法与用量:...

  • 胃益胶囊

    健脾消食。用于肝胃气滞,脘胁胀痛,食欲不振,嗳气呃逆,及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表现者。用法与用量:口服,一...

  • 沉香舒气丸

    起的胃脘胀痛两胁胀疼痛或刺痛,烦躁易怒呕吐吞酸,呃逆嗳气,倒饱嘈杂,不思饮食。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

  • 更多治疗呃逆病的中成药

[返回]呃逆病相关药物

  • 盐酸氯丙嗪注射液

    病性障碍。(2)止呕,各种原因所致的呕吐或顽固性呃逆。【用法用量】用于精神分裂症或躁狂症,肌内注射:...

  • 依托咪酯注射液

    充肾皮质激素的报道;(2)本品用后常见恶心呕吐,呃逆;(3)本品可使肌肉发生阵挛,肌颤发生率约为6%...

  • 蛇胆陈皮口服液

    功能主治】顺气化痰,祛风健胃。用于风寒咳嗽,痰多呃逆。【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2~3次...

  • 调气丸

    治】调气止痛,健胃消食。用于胃脘胀闷,胃口疼痛,呃逆,暧腐吞酸,腹胀。【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4.5...

  • 胃益胶囊

    健脾消食。用于肝胃气滞,脘胁胀痛,食欲不振,嗳气呃逆。【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7粒,一日3次,饭后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针灸学:针灸治疗-呃逆
脾胃阳虚型呃逆(打嗝)针灸取穴法
穴位密码-中脘穴
有些打嗝可能是癌症的信号!伴随这些症状要当心!教你一招,只需半分钟,快速止嗝
22.顽固性呃逆治验2则
长期打嗝不止 “针灸”治疗解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