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莓管理(完全版)
1.温度调控:扣棚后,草莓生长发育对温度总的要求是前期高一些,后期一低些(前促后控)。在保温开始初期,为防止植株进入休眠矮化状态,促进花芽的发育,白天温度为25℃左右,最高不超过28℃,夜间温度以8-10℃为宜,最低不能低于8℃,在现蕾期要求白天温度为20-25℃,夜间温度为6-8℃,夜温过高,超过13℃就会导致腋花芽退化,雌雄蕊发育受阻。温度过低时,用抗寒调节剂600倍叶面喷雾,进行防冻、提高光合作用。
2、肥水管理:草莓促成栽培保温后,要进行花芽发育、显蕾、开花、果实膨大,第1花序采收结束后,腋花序又抽生并开花结果,植株负担重,缺肥缺水极容易造成植株早衰矮化。要及时追肥,建议10-15天一次随水冲施(依水带肥),既保持土壤湿度又能很好保证肥效。可选择高钾性配合养根成分的冲施肥(如稀土高钾肥、春蕾萌动+硝酸钾、瑞福牛等)进行冲施。
上图:死棵严重,多数是苗期炭疽病、根腐病引起。
防治方法:1咪鲜胺+甲霜灵+恶霉灵喷雾防治,连用两次。
草莓炭疽病图谱(1)
灰霉病
分布为害: 灰霉病为草莓主要病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北方主要在保护地内发生,南方露地亦可发病(图1)。
症状: 主要为害花器、果柄、果实。花器染病时(图2),花萼上初呈水渍状针眼大的小斑点,后扩展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较大病斑,导致幼果湿软腐烂,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灰褐色霉状物。果柄受害,先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部产生一层灰色霉层(图3)。果实顶柱头呈水渍状病斑,继而演变成灰褐色斑,空气潮湿时病果湿软腐化,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天气干燥时病果呈干腐状,最终造成果实坠落(图4)。
病原: Botrytis cinerea称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丛生,直立,淡色至褐色。分生孢子卵形、椭圆形、单生、顶生,无色至淡褐色,单胞。
发生规律: 以菌丝或菌核在病残体和病株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风雨传播。病菌以花器侵染为主,可直接侵入,也可从伤口侵入。在适温条件下,伤口侵入发病速度快且严重。借风雨及病果间的互相接触引起再侵染。低温、高湿利于病害发生与流行。偏施氮肥发病也重。
图2 草莓灰霉病为害花器症状
图3 草莓灰霉病为害果柄症状
图4 草莓灰霉病为害果实症状
防治方法 :
经常剔除烂果、病残老叶,并将其深埋或烧毁,减少病原菌的再侵染。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透光,适当降低密度,选择透气,排灌方便的沙壤土;避免施用氮肥过多。地膜覆盖,防止果实与土壤接触,避免感染病害。
定植前撒施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6kg/亩,而后耙入土中。
移栽或育苗整地前用65%甲霉灵(甲基硫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0%多霉灵 (多菌灵·乙霉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400倍液、40%嘧霉胺悬浮剂600倍液,对棚膜、土壤及墙壁等表面喷雾,进行消毒灭菌。
草莓进入开花期后开始喷药防治,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10%多氧霉素可湿性粉剂5 00~75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l500倍液、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共喷3~4次,重点喷花果。
防治大棚或温室草莓灰霉病,可采用熏蒸法,6.5%甲霉灵(甲基硫菌灵+乙霉威)粉尘剂 lkg/亩、20%嘧霉胺烟剂0.3~0.5kg/亩、10%腐霉利烟剂200~250g/亩、45%百菌清粉尘剂1 kg/亩熏烟,间隔9~11天1次,连续或与其他防治法交替使用2~3次,防治效果更理想。
白粉病
分布为害: 草莓白粉病是草莓的重要病害,尤其大棚草莓受害严重。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柄、花、梗及果实。叶片受侵染初期在叶背及茎上产生白色近圆形星状小粉斑,后向四周扩展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严重时整片叶布满白粉,叶缘也向上卷曲变形(图1),叶质变脆,最后病叶逐渐枯黄。花蕾受害不能开放或开花不正常。果实早期受害,幼果停止发育,其表面明显覆盖白粉,严重影响浆果质量(图2)。
图1 草莓白粉病为害叶片症状
图2草莓白粉病为害果实症状
病原 :Sphaerotheca aphanis称羽衣草单囊壳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外生,具1个子囊,子囊含8个子囊孢子且与菌丝相互纠结。
发生规律 :北方以闭囊壳随病残体留在地上或塑料大棚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多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借气流或雨水传播。经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湿度大利其流行,低湿也可萌发,尤其当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又有大量白粉菌菌源时易于流行。一般10月上中旬(盖膜前)初发,至12月下旬盛发。
防治方法 :在草莓定植缓苗后至扣棚前,彻底摘除老、残、病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生长季节及时摘除地面上的老叶及病叶、病果,并集中深埋,切忌随地乱丢;要注意园地的通风条件,雨后要及时排水。
在草莓生长前期,未感染白粉病时,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4%络氨铜(即克)400-600倍液等保护性强的杀菌剂喷雾,具有长期的预防保护效果。
在草莓生长中、后期,白粉病发生时,可用5%高渗清菌唑600倍液、25%已嘧酚800倍液、25%戊唑醇800倍+l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200-1500倍液、8%氟硅唑乳油1200-1500倍液、白粉一号600倍液、粉清a+b组合300倍液等内吸性强的杀菌剂喷雾防治。
棚室栽培草莓可采用烟雾法,即用硫磺熏烟消毒,定植前几天,将草莓棚密闭,每1OOm 3用硫磺粉250g,锯末500g掺匀后,分别装入小塑料袋分放在室内,于晚上点燃熏1夜,此外,也可用45%百菌清烟剂、无硫白粉烟剂,每亩次200~250g,分放在棚内4~5处,用香或卷烟点燃发烟时闭棚,熏一夜,次晨通风。
叶枯病
草莓叶枯病又称紫斑病、焦斑病,我国发生比较普遍。主要侵害叶片,是草莓叶部常见病害之一,有时相当严重,叶柄、花萼、果梗亦可染病。
1、病原及症状
病原为凤梨草莓褐斑病菌Marssonina potentillae(Desmazieres) Magn,有性阶段为Diplocarpon earliana(Ellet EV.) Wolf属子囊菌亚门,分生孢子盘在叶面散生或聚生。叶枯病侵害叶、叶柄、果梗和花萼。叶上产生紫褐色无光泽小斑点,以后扩大成直径3~4毫米的不规则形病斑,病斑中央与边缘颜色变化不大。病斑有沿叶脉分布的倾向,发病重时叶面布满病斑,后期全叶黄褐至暗褐色,直至枯死。在病斑枯死部分长出黑色小粒点,叶柄或果梗发病后,产生黑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病部组织变脆而易折断。
***此病常与叶斑病相混淆,主要危害草莓的叶片。但其病斑多发生于叶缘,呈椭圆形或“V”字形。 开始为紫红色的圆形小斑,后扩大形成有轮纹的大病斑,病斑外圈为淡紫色,中圈为紫红色,中心为褐色 。
专家提示:草莓叶枯病一种真菌性病害。棚室条件下,棚室内外温差大,棚内温度高光照条件差,叶组织柔嫩易发病。
2、发病规律
病菌以子囊壳或分生孢子生器在植株病部组织或落地病残物上越冬,春季释放出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借空气扩散传播、侵染发病,并由带病种苗进行中远距离传播。本病为低温、高湿性病害,秋季和早春雨露较多的天气有利侵染发病。肥足苗壮发病轻,缺肥苗弱发病重。
3、防治方法
注意清园,及早摘除病老叶片,减少传染源。加强肥水管理,使植株生长健壮,但不要过多施用氮肥。采用抗病品种。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苯菌灵20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1000倍液+80%世佳(疫霜灵)600倍液,80%蓝亚(代森锌)500—800倍液,或2%农抗120水剂200倍液喷施,隔7~10天喷1次都有好的防病效果,而且还能兼治其它病害。
炭疽病
症状 :主要为害匍匐茎、叶柄、叶片、果实。叶片受害,初产生黑色纺锤形或椭圆形溃疡斑,稍凹陷(图l);匍匐茎和叶柄上的病斑成为环形圈,扩展后病斑以上部分萎蔫枯死,湿度高时病部可见肉红色黏质孢子堆。随着病情加重,全株枯死。根茎部横切面观察,可见自外向内发生局部褐变。浆果受害,产生近圆形病斑,淡褐至暗褐色,软腐状并凹陷,后期可长出肉红色黏质孢子堆 (图2)。
图1 草莓炭疽病为害叶片症状
图2草莓炭疽病为害匍匐茎、叶柄症状
病原:Colletotrichum fragariae为胶孢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落圆形,呈地毯状平铺,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橄榄绿,最终变为灰黑色;菌丝由白色至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絮状或绒状。分生孢子盘呈垫状突起,暗褐色至黑色,圆形至椭圆形。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圆桶形或棍棒形,短小。分生抱子圆柱形或圆筒状、单胞、无色、两头钝圆,内含2~3个油球。有性世代Glomerella fragariae称球壳目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壳球形、褐色;子囊长棒状;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弯月形,两端较尖。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组织或落地病残体中越冬,主要由雨水等分散传播。翌年现蕾期开始在近地面幼嫩部位侵染发病。盛夏高温雨季此病易流行。一般从7月中旬至9月底发病,气温高的年份发病时间可延续到10月。连作田发病重,老残叶多或氮肥过量植株柔嫩或密度过大造成郁闭易发病。
防治方法: 避免苗圃地多年连作,尽可能实施轮作。注意清园,及时摘除病叶、病茎、枯老叶等带病残体。连续出现高温天气时灌“跑马水”,并用遮阳网遮阳降温。注意喷药预防苗床应在匍匐茎开始伸长时进行喷药保护,可喷施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50%咪鲜·溴菌清600倍液、30%碱式硫酸铜悬浮剂300-600倍液等药剂。定植前l周左右,在苗床再喷药1次,再将草莓苗移栽到大田,可减少防治面积和传播的速度。大田见有发病中心时,可选用40%多·溴·福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l1000-1200倍液+18%咪鲜·松脂铜(铜医天下)800-1000倍液、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50%咪鲜胺锰盐600-800倍+50%异菌脲1000-1500倍+80%多菌灵600-800倍液喷雾,间隔5~7天,喷药3~4次。注意交替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喷药液要均匀,药液量要喷足,棚架上最好也要喷到,可提高防病效果。
(责任编辑:王福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辣椒黑霉病
196. 怎样防治洋葱黑霉病?
辣椒病害图谱(史上最完全最新版本)
樱桃树病害图谱
苹果病害词典【图片和防治方法】
[柑橘病虫害]柑橘病害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