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金方观止之茱萸汤

茱萸汤原方:吴茱萸二升、黄芩二两、人参二两、半夏一升、桂心白芍各三两、生姜一斤、大枣二十枚、炙草二两

这样一个用药结构曾相似否?

显然,就结构看是柴胡桂枝汤去柴胡加吴茱萸!一味药物的易变,就使整个方剂的六经归属及整体症候群适应症完全改变,这在经方中是极其罕见的!欣赏同样具有音乐质感及结构美的两个不同的方剂,拍案叫绝、高山仰止于古圣人之智慧!!

主治:

1、主男子虚热、寒冷。

愚评:此在厥阴,临床中虚热又寒冷集于一身,你辨明了,你就入仲师之门了。

2、主妇人寒劳气逆及胸腹苦满而急、绕脐痛、寒心、吞酸、手足逆冷、脐四边坚。悸气踊起、胃中虚冷、口中多唾或口干、手足烦。

愚评:此上中下之症候,皆由中寒而发。水寒土湿木郁,肺胃不降了、肝脾不升了——即龙虎不能回环了,凡此病因病机者之症侯群,皆可纳入本方主治范围。

3、苦渴湿痹、风气动作、顽痹不仁、骨节尽痛、腰背如折、恶寒。

愚评:比较“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桂汤原量:柴胡四两、桂心、白芍、人参、黄芩、生姜各一两半、甘草一两、半夏二合半、大枣6枚。读者自有判断,不必多言!

4、大呼即惊、多梦、梦见鬼神,此皆五脏虚。

愚评:此为或然症,但为本方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此皆五脏虚,此“虚”当作“寒”解。

关于吴茱萸:

《神农本经》:辛温,主温经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本经疏证》:

1、内阻则外闭,故腠理不开。风邪得客也。皆因温中之功也。

2、吴茱萸之辛,且以苦始又以苦终。唯其苦转为辛而知其能升阴,唯其辛转为苦而知其能降阳。即吴茱萸能升阴降阳。

3、附子之用以气,于无阳处生阳。吴茱萸之用以味,仅能拔开阴霾使阳自伸、阴自戢耳。阴壅于上,不得下达;阴壅于中,不得上下、并不得外达也。

《本草述钩元》:

1、利五脏,通关节,及大肠壅气,治冲逆。吴茱萸能暖膀胱,水道既淸大肠自固,他药虽热不能分解清浊也。

2、吴茱萸治要不越于气血,然治气在血之先;所治之证不越于湿寒热,然寒在湿之先,而热在湿之后。

(愚按:其实这也是妇科病的病因病机。子和云:万病能将湿热解、打开轩辕无缝锁,值得深思。)

《千金方》孙真人论述: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去痰冷,诸冷食不消。

《长沙药解》:消脚膝肿痛,逐经脉关节一切冷痹。

关于黄芩:

《本经疏证》云:仲师用黄芩有三耦焉。气份热结者与柴胡为耦,血份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黄连能治湿生热、黃芩能治热生湿。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黄芩配吴茱萸呢?

《本经疏证》云:盖唯下焦阴中有阳而气升,故阴恒由命门以升;上焦阳中有阴而气化,故阳恒由膻中以降。今者上焦阳实阴虚,则气无由化,气不化则热阻生湿!此乃彭子益先生言胆经不降乎?少阳乎?

茱萸汤第一个症候群即云主男子虚热又寒冷。《疏证》云,历观吴萸之证皆以阴壅阳为患!阴壅于上不得下达,阴壅阳于中不得上下并不得外达也!此在厥阴乎?见仁见智!!

总评:

1、此乃柴胡桂枝汤去柴胡,加一味吴茱萸。

2、细读大昌先生之论,《瘀血篇》有云,治上部痰火当以柴胡为主,盖柴胡、黄芩阴旦也;

中部水饮当以半夏、生姜为主,阴旦之阳用也;中部瘀血(蛊)当以芍药、大枣为主,阳旦之阴用也。

3、柴胡易吴茱萸后,显然主治范围从往来寒热的少阳兼太阳,变为寒热错杂之厥阴。

从风痹、腰痛如折之另一主治项看,此乃兼太阳不开。

而从五脏虚损的主治项看,厥阴之治宜从中,此又是调理脾胃升阳之方,而主治不是以柴芩配伍的痰火。

4、配伍结构:

A方中有吴茱萸汤的结构;️

B有白芍三两、大枣二十枚这样一个结构;

C有半夏一升、生姜一斤这样一个结构;

D吴茱蓃二升、生姜一斤这样一个结构;

E最重要的是吴苿蓃配黄芩这样的一个结构。

此为衣之標先生画图:这图说明了三阳、三阴病的欲解时。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上辰(3〜9 点),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7 点)。厥阴到少阳欲解时,那么寅卯是重叠的!从结构看茱萸汤是重叠欲解时厥热胜复的复杂状态!

在这借马新童老师一句精辟论述做结束语:“厥阴是两阴交尽,若阳气不来复则成鬼域。丑时为鬼门关,厥阴病欲解时到寅就渐入坦途。因少阳欲解时寅卯,寅为黎明前的黑暗”

纵观全方的结构,这是一个由厥阴出少阳的方子。内外伤体系及妇科体系中没有这个结构是不完整的,这是古圣们的智慧!

本人医案一则:

一女45岁,头痛恶寒发热三天(38.5度)。腰痛如折,及髋部疼痛,晚间腿发热。阴道胀痛,带黄粘稠,西医检查脓、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高。梦见逝去亲人。脉右寸浮取浊。

书方一帖:茱萸汤合大黄牡丹汤加减:

吴茱萸100、生姜240、桂芍各45、党参、黄芩、炙草各30、旱半夏130、大枣十二枚,加土茯苓50、冬瓜子30、大黄90、丹皮45、桃仁45。一付药吃三天。

药后一天热退,药后小腿极寒(乃风寒外透)。腰髋痛止,月水来潮。

二诊三诊对症善后,愈。

愚评:升清降浊热自解矣!腰痛如折、梦鬼乃本方适应证。带黄粘等乃湿热己入血份,右寸浮取浊乃大肠积滞,所以合大黄牡丹汤。药前腿发热乃肝木不升郁而化热,药后小腿极寒乃风寒外透。

弟子医案一则:

女婴,九个月。发烧三天 39度、摸手是凉的,用小柴胡汤二日无效。第四天摸手发热。辨证要点舌苔后白腻。

书方一帖:吴茱萸2、黄芩2、姜半夏2、党参3、桂枝白芍各3、灸草2、生姜1片、 大枣1枚。

一剂烧退,二剂而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香茱萸汤,脾胃论
与才叔死磕《金匮要略》77
JT叔叔伤寒论慢慢教视频12-89(2)
黄煌教授五十味药证 生姜
360doc个人图书馆
肝胆胰疾病,经方辨治的思路与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