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禅说庄子《田子方》第二讲 高深修为者的言行

高深修为者的言行

 

在《庄子》里,老子见庄子大概有十来处,这一处的描写也是很出色的。当年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里,把这一节中老子的肢体语言描绘得非常出色,写了一篇文章叫《出关》,说孔夫子见了老聃以后,老聃感觉周朝气数已尽,不愿意在洛阳呆了,西出函谷关,鲁迅就写了这个故事。

这里庄子又当了一次导演,让孔夫子再次去拜见老子,刚好遇见老子在洗头。老子洗头完毕,就把头发倒披过来,在那里等着干。古代无论男女都要留发,我们现在的男士们已经享受不了这个待遇了。女士们,特别是头发长的,就有这个感觉。老子洗头之后,先把头发上的水抖几下,然后低着头,把头发倒披过来,让它自然干。那时没有电吹风,没办法,只能自然风干。老子那时已经一百多岁了,没敢用扇子,估计怕伤风得病。“恝然似非人”,他就站在那儿,低着头,驼着背,把头发倒披过来,就像虫子、蛙蛇冬眠入蛰一样,如一根立木桩似的一动不动。

“孔子便而待之”,孔子恭恭敬敬站在一边,不知道等了十分钟,半小时,还是一小时。总之,老子在那里晾头发,就像一尊枯木一样,定在那里了。我们想一想,一百岁的老人,洗完头,没有侍者来帮忙擦干。只能在那儿低着头,凝固这个动作,要很长的时间。

我们的李伟伟菩萨,多次很生动地模仿过佛源老和尚在云门寺招待客吃葡萄的场景。老和尚在方丈寮里招呼大家说,来来来,请吃葡萄。别人要自己来拿,他不让,自己拿着剪刀给大家剪葡萄,大概一分钟,剪刀才动一下,又一分钟,才又剪一下,就有点老子这个味,简直入定了。定定地拿着葡萄,手也不抖,咔嚓一下,咔嚓一下,整个面部表情像是僵化了一样,很严肃。手的动作也是僵化的,一分钟剪一粒葡萄,手在那里一动不动,和老子这里的感觉一样。老子就像一截枯树立在地里,一动不动。孔夫子看到这个情况,不好上前去,便自己退到一个方便的地方,静候老子头发干了后把头发结上。

“少焉见”,不知过了多久,等老子把他的沐浴工程完成以后,坐下来了,孔子才上前去求见。“丘也眩与?”唉呀,我是不是头晕了,是不是眼花了?“其信然与”?真的有这回事吗?我们人与人见面,大家生龙活虎都很灵动,就算一些上了年龄的人,哪怕手脚不灵便,嘴都会有所动作,眼神也会有所表示。孔夫子简直不敢相信他刚才看到老子的那番情景,为什么呢?我是看错了吗?我看到的是真的吗?

 

“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老先生,刚才您站在那里,整个身段就像一截一动不动的枯木一样,好像超然一切,进入了一个独立的、非人所能及的境界。《齐物论》里的南郭子綦也有这样的场景:“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偶。”他的徒弟问他,“形固可死如槁木,心固可如死灰乎”?也就是谈的这么一番形象。

如果我们在社会上见了一些人,感觉他们有点“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时候,千万别去冒犯,这些都是武林高手,有绝世武功的。可能你还没有动手,就被打到十丈、八丈远,就把你摞倒了。这些还都好说,关键是“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因这一句,境界就被标立出来了。大家还记得苏东坡写的《前赤壁赋》吗?“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东坡的语句就是从这一句中感悟出来的,但整个语句的味道,还是不及庄子的够味。庄子的语句,在刻画老子这么一个形态时,意味显得非常深。

我们平常看人,都看得很浅,真的很浅。今天有些朋友说,老师,我们还是学一学相法吧!我就对他们说,上相论神,其次论气,再其次才是论相。”有神的人,有精神内蕴的人,他未必是帅哥,未必很富贵。我们看寺庙里的罗汉像,一个个都稀奇古怪。山里百年老树的疙瘩,老榆木疙瘩,怪怪的。而天人才是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不管是天帝,还是仙女,都很美。但是罗汉基本都长得稀奇古怪,完全不是我们正常人的形态。

什么是“遗物离人”?一个人真正有了出离心,外天下了,到了我空、法空的状态,他才会显示出“遗物离人”的风貌。到了对社会上的得失是非荣辱不动心,才叫“遗物离人”。如果我们见到一个人,眼神里火辣辣的,就像《聊斋·婴宁》里形容那个好色的秀才,“其目烁烁似贼,”看见一个靓女,眼睛一下就放光,一下就定在那里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任何人的七情六欲,都可以从眼睛里表现出来。你的精神好还是不好,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有文化还是没文化,性格细腻还是性格粗糙,心胸坦荡还是心胸狭隘,都可以从一个简单的眼神中表现出来。也可以从肢体语言,从面部表情表现出来。不高兴的人哭丧着脸,嘴的“月角”向下;欢喜的人,嘴角是向上的。笑和哭的形象大家都知道,发怒和欢喜的表情大家也知道,故作高深或不屑一顾的表情,大家都知道。一般人心里有什么情绪,不知不觉间,面部表情就暴露了他内心的情感活动。那么,一个真正有高深修为的人,他在行住坐卧,与人交接的状态之中,会有什么样的语言,或者有什么样的肢体动作呢?

平常我们看到眉飞色舞的人,手舞足蹈的人,夸夸其谈的人,气急败坏的人,阿谀奉承的人,趾高气扬的人,飞扬跋扈的人,都可以从他的面部,乃至于他的言行举止中,感觉到他的精神状态。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到底具备哪些条件呢?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要有静气,要有定力。首先,他是把身体管好了的。以前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首先站如松,站有站相,肢体手足不会随便比划;坐如钟,身体不会摇来摇去,也不会摇头晃脑。他的眉眼很安静地放在那儿,不会眉飞色舞;他的精神内敛,不会在眼神里释放杀气腾腾或愁闷忧苦之色出来。他很温和,又很含蓄,喜怒哀乐不会释放出来。修为到位的人,是没有多少喜怒哀乐的,你要他喜,他未必喜;要他怒,他也未必怒,他是心如止水,心平如镜了。

这样的状态,你想一想他的形象会是什么样?所以有修为的人,他的语言是很平和的,他的肢体也是平和的,显得很凝定。如果表情和肢体显得比较张扬的,可以说修为还没有到位。当然有些过来人,已经到了果位上的人,比如济公和尚,动作表情很夸张,他是游戏三昧,那又该另当别论。济公和尚已经得道了,怎么夸张,怎么幽默,都不为过。他是在游戏人间,用不着像初期那修行时那样拘谨。

我们还是回到老子这里来,他是道家的祖师爷,的确是“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他的这个形象,与世间的众生相完全不一样,你要在社会上找到一个和老子一样形态的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佛祖在佛教里是独一无二的,老子在道教里也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怎么感觉这个呢?

这一句我讲得很多,就是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来看自已的修为。我们在旁观他人的时候,在审视他人的时候,常常会受到很多是非的干扰。但只要具备一般正常人的判断力,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不带情感,一般的判断都会是准确的。判断别人容易,判断自己呢?自己在不经意之中,在是是非非之中,在人事关系的网络之中,自己到底给别人一个什么样的感观?所以我们应该反省一下,通过老子这么一个形象,再通过孔夫子对他的描绘,一定要好好感觉道人的气象。

下边老子的回答就不得了。

 

心空是解决心困的最佳办法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这一句,大家一定要留意,特别是学禅的人,一定要留意!

“吾游心于物之初”,白话翻译很简单,我的心正在万物源头的地带遨游。也可以说,我的心在精神出现之前,或者在生命之前,或者在宇宙大爆炸出现之前,处于这种威音王以前的状态。实际上佛教里讲“彻法源底”,禅宗里参话头,也是要参这个。什么叫话头,什么叫话尾?一念未萌的时候,就叫“游心于物之初”。我们只要一有感觉,就有感觉的对象,只要心里的闸门一打开,天地万物,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什么东西都有了,这就不叫“物之初”。“物之初”,就是一念未生,喜怒哀乐之未发的这么一个地带。对这个地带,我们能不能去“游”?又怎样游在这么一个地带之中?

禅宗里讲保任,所保任的就是这个“游心于物之初”。有的人明心见性了,一下见了本来面目,见了真如,用道家的话来讲,就是见到了“物之初”,见到了道体。我们怎样能够把这个状态保持下去,牢牢处于无漏的状态?眼耳鼻舌身意这个阀门一打开,万事万物就出现了。万事万物一出现以后,我们的精神就出现了漏洞,佛教称之为渗漏,也叫有漏之身。能恒久地游于物之初,就叫无漏。 “无将迎,无内外”,对内外的事物不去“将”,不去“迎”,宋明理学家对这点大加发挥,并作为口诀传授。“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叫“无内”,自己的烦恼妄想不要释放出来,就是“无外”。“内不放出,外不放入”,这是基本功,也是最高功夫。没有进入的人,怎样使自己能够进入这个“物之初”?已经进入了的,就要持盈保泰,要保任。用道教的话来说,这就叫养丹,已经有黄芽了,还得把这个丹养熟。

“游于物之初”,这个可不得了,孔夫子听了这个回答,当然就不明白,马上就问“何谓邪?”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呀?什么叫?“游心于无物之初”呢?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老子的回答当然也很精彩,这个“心困焉而不能知”,我们每一个人身体累了,可以躺一躺;眼睛累了,可以闭一闭。但很少有人能感觉到心困的,除非劳心过度。心太疲惫,完全不愿意听任何事,不愿意想任何事,那就叫心困。“心困而不能知”,如果你的心已经困了,就像一块黑板上写满了东西,你要想再在上面写东西,行吗?那就不行。你要想继续写东西,那就必须清盘,必须把黑板上已有的东西全部清除干净。电脑里的磁盘满了,空间满了,运行就没有速度了,必须清盘,把电脑硬盘上不需要的东西清空再运行。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心困焉而不能知”,我们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被我们的经验知识,被我们种种的所知所见所困,那么你就“不能知”。为什么禅宗把明心见性叫“心空及第”呢?因为只有心空,才是解决心困的办法。你才能更上一层楼,及第登科啊!

“口辟焉而不能言,”闭着嘴怎么能说话呢?要说话,就必须把嘴张开。但心里迷糊着,口能张得开说话吗?对大道,我的嘴能去加以表述吗?如果我们结合修为来看这几句,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也有很深很深的功夫,我们要认真地去琢磨它、感受它。尽管如此,“尝为汝议乎其将”,我来给你介绍一下其中的大概。因为心里装的太多太多,嘴里需要说的也太多太多,我们就抓些紧要的、关键的来说。

“至阴肃肃,至阳赫赫”,冬天来时北风吹,在北方,西伯利亚寒潮来时,天寒地冻,河水都结冰了,的确有肃杀之气。“至阳赫赫”,夏季天晴无云时,广州的太阳也很毒。现在到露天处去,基本处于无影状态,立竿无影。因为夏至时节,广州相当于处在赤道上,太阳是以九十度角直射的,所以“至阳赫赫”,夏天的太阳很有威势。

“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呢?用《易经》的“泰卦”来讲,或者“既济卦”来讲,就比较容易懂了。“泰卦”是天在下,地在上,内阳外阴,内刚外柔,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之道长,小人之道消。“既济卦”是火在下,水在上,水火既济,阴阳充分交融,才有无穷生机。如果阳气高高在上,阴气潜伏在下,热能就不能释放到地面上来。大家都知道冬至一阳生,冬至凭什么一阳生?毛泽东有一首诗说“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就是说冬至这天的情况。高天滚滚寒流急,是不是“肃肃出乎天”?大地微微暖气吹,是不是“赫赫发乎地”?

我们认为太阳在天上,寒气在上边,以地球来说,地心是最热的,温度可以达到几千度,岩石都化成了岩浆。但是地表热吗?高山上,到了一千公尺,二千公尺以上,就算夏天也很凉,所以避暑都要到高山上去。“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这也是有道理的。

“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我们都知道,烧水、做饭,火必须在下边,水应该在上边,才能把水烧开,把饭煮熟,这就是阴阳相交的正常现象。如果阳在上,阴在下,就成了未济卦,就没有生机。《易经》里的“咸卦”也是如此。咸者感也,少女在上,少男在下,男下女上,男子向女家求婚,是要下聘礼的。西方也要下聘礼,男子向女方求婚时,还要屈膝献花。不管东西方,如今的求婚,一般都是男下女上。如果男方很骄傲,女方就不会嫁给他,还没过门,你就那么高傲,嫁过去,我不是得吃亏受气呀,对不对?在古代,如果女下男,在恋爱的过程中,女方低声下气,主动投入男方的怀抱,那女方就显得太贱了,谁敢要?要了门风就不好啊!这就是阴阳交和之道,其规矩必须是阳在下面,阴在上边;阳必须在内,阴必须在外,这是《易经》所讲的原则。在《庄子》里,这个感觉也表达得非常到位,当然这是通过太上老君点化的。“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万物就在阴阳的交和之中,运化而生。

“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阴阳二气是大道表现的主要方式,但是阴阳二气是什么?可见吗?我们看《红楼梦》,有一章节说史湘云与一个丫头讨论阴阳。什么叫阴阳?男的是阳,女的是阴;树叶正面是阳,背面是阴;太阳是阳,月亮是阴;白天是阳,晚上是阴,说来说去,把人都说糊涂了。到底什么是阳?什么是阴?谁也说不清楚,但是,恰恰阴阳二气的气化,又高于阴阳二气。因为道是阴阳二气的体,它主宰阴阳二气的交通成和而万物生,它在其中起到了主宰的作用,起到了促进的作用。道是什么模样?我们谁能看得见道的模样?谁能说清楚道的模样?道是甜的,还是咸的?是何形象?是玉皇大帝的形象,释迦牟尼佛的形象,孔夫子的形象,还是我们众生的形象,道散为万物,具体的万物是道吗?但离开了具体的万物,还能找到道吗?所以这个不好说。

“莫见其形”,禅宗讲明心见性,明心,心是什么?见性,性是什么?有形可见吗?那可是无形可见的。但是尽管它无形可见,也可以支配我们的生命,支配我们的精神。天地万物,乃至宇宙万物都是它做主宰,“或为之纪”,它就管着这一切。尽管它管着这一切,但我们就是看不见它的模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圣解(十二)
周易理论、生生与守静、易、儒、道“静”论合说
对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一书的“摘”、“评”、“议”!(续六)
【陈水德】易道同质的内涵根据
中国文化的两大特征是什么?老子的道是世界唯一认知本体的真理!
七——你搔首弄姿的问天,我却差点摔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