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秦生产建设兵团的正确打开方式

战国诸侯皆实行普遍征兵制,动员能力远超春秋时。这使得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破坏力也越来越强。“耕”与“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兵农合一的背景下,同一笔人力资源要么投入生产,要么投入战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农业生产有很强的周期性,假如耽误了农时,这一年的收成将大幅度减产。对于国而言,意味着财政收入下滑;对于家而言,甚至可能演变成灭顶之灾。所以,列国君主再好战,也得注意让直接生产者喘气,用兵过度反而会加剧衰弱,更敌国留下可趁之机。

该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有人想到了“兵农分离”的办法。

《商君书·徕民》曰:“夫秦之所患者,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此王所不能两成也,故三世战胜,而天下不服。今以故秦事敌,而使新民作本,兵虽百宿于外,竟内不失须臾之时,此富强两成之效也。臣之所谓兵者,非谓悉兴尽起也,论竟内所能给军卒车骑,令故秦兵,新民给刍食。天下有不服之国,则王以此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以大武摇其本,以广文安其嗣。王行此,十年之内,诸侯将无异民,而王何为爱爵而重复乎?”

这段话不是商鞅说的。据专家考证,《徕民》篇写成于秦孝公的孙子秦昭王时期,长平之战结束后。商鞅已经去世多年了。这篇政论应出自商鞅后学。

研究课题:“兴兵而伐,则国家贫;安居而农,则敌得休息”,耕战难两全。

解决方案:兵农分离,故秦民集体脱产只管打仗,从山东列国招募的新移民只负责生产,“不起十年征”(指兵役)。故秦人组成的常备军对敌国“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破坏其农业生产。而新民在后方安心务农,支援前线。这样一来,“耕”与“战”分离成两个体系,虽有联系但互不干扰。

这种思路在后世并不罕见。比如,东汉时募兵制逐渐取代征兵制成为主流,所募之兵不再从事生产。到了三国时,发展出军户与民户分离的世兵制,军户世代为兵。

但《徕民》篇提出的兵农分离方案,并未被秦国高层采纳。因为,这个方案至少在三个方面不合时宜:

首先,除了少数特殊人群外,秦国不分贵贱吏民,实行普遍征兵制。秦以军功爵激赏国人,是以此为前提的。如果兵农完全分离的话,负责打仗的越来越富贵,负责生产没有多少立功机会,会造成严重的阶级分化,这与商鞅设立军功爵的初衷背道而驰。

其次,战国的战争空前惨烈,兵员需求量极大,这是列国采取普遍征兵制的内在原因。假如只分出一部分“故秦人”负责打仗的话,秦国兵源就大幅度缩水。长期征战的“故秦人”必然比专司耕作的山东“新民”伤亡大,元气恢复慢,长此以往,兵员更加紧张。

最后,兵农分离与官社经济体制的农战一体化原则相冲突。官社经济体制是“民之政、役、兵、农诸事纳入一个总的框架系统之中”(秦史学家张金光教授语)。也就是说,秦国的土地制度、郡县制度、乡官制度、司法制度、户籍制度、赋税制度、徭役兵役制度、家庭制度都是围绕这个原则来设计的。假如改作兵农分离的话,所有的配套制度都要打散重组,官社经济体制就会瓦解。商鞅的变法也失去了意义。

兵农合一的大秦,该怎样克服“耕”与“战”的矛盾呢?

商鞅的思路很简明——把剥削量稳定而精确地控制在民众能够承受的范围。

古典社会的上层建筑设计得再文艺,也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剥削的工具,区别只在于剥削手法与规模。战国七雄对民众的剥削无非是租赋徭戍几大类,将基层乡村作为税役来源,广大编户民都是税役承担者。国家授予田宅,提供生产资料,是为了让编户民以直接生产者的身份创造财富,从而满足朝廷的税役需求。所谓相对合理的剥削量,就是让民众在完成税役任务后能积累余财,让乡村组织保持稳定而协调的发展。

《秦制研究》称:“秦汉的乡里间,具有远比后世为多的社会公共、公益活动,互助互救活动,以及共同的节庆祭祀燕飨等精神生活。这都需要一笔很大的费用来开支。战国秦汉之际,地旷人稀,沟渠水道的开通,阡陌津桥的修治,例皆发大徭役以从事。”

为此,官府安排税役之时,朝廷部署战事之时,都要维护不破坏本国本年度农业生产这条红线。商鞅变法设立的一整套数据统计体系,就是为了让官社经济体制能及时掌握社会经济动态,制定较为合理的工作计划。秦国的严刑峻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落实这个方针而存在的。

秦国好比是一个古典集合体。所谓的“”——每个乡里由乡官系统直接组织管理,而乡官系统又直接听命于县廷。征发徭役兵役的权力在县廷,乡部只是负责具体操作。但不管哪个行政级别,都要遵循大秦律法办事——

《戍律》:“同居毋并行,县啬夫、尉及士吏行戍不以律,赀二甲。”

这条律文的中心思想是避免过度征发,保留足够的人力经营生产。同挂一户口本的男丁,不同时服兵役。假如征发兵员超出法律规定,县啬夫(县令)、县尉、士吏各罚两副铠甲。

对比一下魏国的情况。

信陵君在邯郸之战时发过一道命令:

“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史记·魏公子列传)

最终从十万大军中筛选出八万人参战。若以秦律的角度看,魏军中“同居并行”的现象不是一般的严重。

《徭律》:“县毋敢擅坏更公舍官府及廷,其有欲坏更□(也),必□之。欲以城旦舂益为公舍官府及补缮之,为之,勿□。县为恒事及□有为□(也),吏程攻(功),赢员及□员自二日以上,为不察。上之所兴,其程攻(功)而不当者,如县然。度攻(功)必令司空与匠度之,毋独令匠。其不审,以律论度者,而以其实为□(徭)徒计。”

秦国官府不准擅自兴役,而且在征发徭役前要准确计算工程量,按照工程量来严格调配民夫。假如因少算工程量导致民夫延长施工,在追究相关吏员责任的同时,将超出原定工期的实际加班天数计入服徭役者的正常工作量。官府出错,不用民众埋单。

《司空律》:“一室二人以上居赀赎责(债)而莫见其室者,出其一人,令相为兼居之。……居赀赎责(债)者归田农,种时、治苗时各二旬。”

居赀赎债指的是民众欠官府的钱而做劳役抵债。当一个家庭有两人以上要劳役抵债时怎么办?秦律硬性规定:让他们轮流服役,不得同时征发,而且到了播种与治苗两个重要农时,官府必须让居赀赎债者回家务农各二十天。欠公家的债要还,但不能耽误农民的本业。

以上只是秦律的一小部分。总之,为了保障本年度的农业生产,秦国官府千方百计地减少“战”对“耕”的影响。那种为了军事目标而牺牲经济生产的错误做法,直到秦朝末年才真正出现。

战国秦发动的战争虽然频繁,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官社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秦国各乡里的组织结构基本保持完整,而六国的乡村组织不是被战争撕得四分五裂,就是大量民众弃本事末,成为加速乡村组织解体的“游食者”。

例如战国中后期的山东首强——赵国,有着能与秦国争锋的强大军力,却屡屡在关键战役上掉链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赵国的官社经济体制不如秦国完善,经济结构与乡村组织更加脆弱。

据《史记·货殖列传》载:“种、代,石北也,地边胡,数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晋之时固已患其僄悍,而武灵王益厉之,其谣俗犹有赵之风也。故杨、平阳陈掾其间,得所欲。温、轵西贾上党,北贾赵、中山。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由此可见,赵国相当一部分地区都不以农战为本,民众往往“仰机利而食”,不事生产。这导致赵国经济存在重大缺陷。赵军打速攻战不成问题,但难以一进入持久对抗就软脚。

秦赵互有胜负,但秦吃的败仗并不伤害“”的元气,而赵吃的败仗往往是朝野都元气大伤。尽管直到最后时刻,赵军仍能在名将李牧的指挥下数败秦军,但造血能力的先天不足,注定了赵国灭亡的结局。

到了始皇帝时,秦不仅以相持战法灭赵,还在劳师远袭的大规模南征中把主场作战的楚军先拖垮。经过短暂休整后,秦又一口气南平百越、北驱匈奴,打完并打赢了天下所有能打的战争。不仅如此,秦廷还在全国范围大搞高质量工程,把工作狂精神发挥到了变态的境界……

然而,这也是大秦造血能力的极限。任何超出民众承受力极限的社会系统,逃难死机的厄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战国时期常备军的出现
秦国的法律规定:身高不足六尺,犯法都不用承担责任,为什么?
历史的尘埃——先秦时期的徭役征发制度
秦汉时代的徭役制度:为建设提供了民力,但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四维中国通史」第十九讲: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压迫百姓的王朝,总是短命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