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孙策篇(尾声,其二)——江东暗流涌动

汉末群雄系列之孙策(尾声,其二)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孙策重大事件之十六——进占豫章

上期讲到,建安五年(200)初,孙策东征江夏大获全胜,地盘扩展至江东四个郡,连曹操都主动拉拢,又是封官又是联姻好不热络。本期接着往下讲。

江东六郡,这四个字连起来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被广大三国爱好者所熟知。但笔者检索后发现,其实在《三国志》中从来没有“江东”与“六郡”连起来使用的情况,即便把裴松之注内容也算进来,通篇也仅有一次“江东六郡”出现。所以说,在当时并不存在江东六郡这个概念。

原因很简单,东汉时期扬州长江以南部分只有丹阳、吴、会稽、豫章四个郡,即便把庐江算进来也只有五个郡,这五个郡就是孙策的全部地盘。建安五年(200)孙策占领豫章后,从其中划出九个县设立庐陵郡,这才有了六个郡。因为当时仍然是东汉,严格说来孙策并没有权力改变行政区划,所以江东六郡这种称谓并没有广为认可,只是后来文艺作品中逐渐流传开来。

也就是说孙策的扩张过程里,还剩下最后一个豫章郡没有讲,接下来就简单介绍一下。

上篇讲到孙策如何击败袁术的继承者刘勋从而占领庐江郡,紧接着又跟帮助刘勋的黄祖开战并胜利。熟悉地理的朋友会发现,孙策远征江夏必然要经过豫章郡,撤军也要途经豫章郡。豫章太守华歆虽得民心却不擅治军,所以孙策回师途中顺手就把豫章给占领了,华歆也没抵抗,整个交接过程非常和平。

《三国志·华歆传》载:孙策略地江东,歆知策善用兵,乃幅巾奉迎。策以其长者,待以上宾之礼。

根据裴松之注援引多种史料,还有不少华歆向孙策投降的细节描述,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华歆毫无抵抗的意思。孙策来了,华歆就献上城池,过程非常平淡。

孙策系列文章已经是第六期,在此前笔者详细介绍了孙策平定江东各郡时的主要作战经历,其他各郡都经过激烈的战斗才拿下,而这个面积几乎等同于今天江西省全境的大郡,却兵不血刃地成为孙策地盘。这当中既有实力,也有运气成分,

实力方面,孙策占据江东其他四郡,携远征江夏大破黄祖之威,出入豫章郡如入无人之境,作为江东最后一块拼图,孙策拿下豫章已经是必然之势,无可阻挡。

运气方面,假如豫章不是华歆当权,换个其他人都不会让孙策如此轻易得手。豫章可是下辖二十一县的大郡,背靠刘表为外援,决心抵抗的话孙策怕也要费一番功夫。如果不是刘繇去世得太早,江东局势恐怕还有不少风浪。毕竟连王朗都在会稽跟孙策打了好几场,所以说孙策运气不错,碰到毫无战意的华歆。

孙策重大事件之十七——士人奔逃,危机暗藏

因为豫章距离江东核心区域较远面积又大,孙策便将之一分为二新设了庐陵郡,至此江东六郡格局才正式形成。

孙策能够席卷江东六郡之地,除了自身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外,当然离不开大批人才支持。武将方面有孙坚时期的程普、韩当、黄盖、朱治等元老,也有吕范、蒋钦、周泰、陈武等逐渐加入孙策麾下的骨干,后期周瑜、鲁肃、太史慈这些重量级的人才加入更使孙策如虎添翼。

然而文臣尤其名士方面,孙策得到的支持远不如表面看上去那么充分。作为孙策曾经的两位对手同时也是当世著名的大名士——王朗与华歆,王朗坚决不为孙策效力,得到曹操征召后不惜“辗转江海,积年乃至”也要离开江东去朝廷;华歆虽然短暂给孙策当过幕僚,但几个月后孙策就死了,随即也响应曹操征召离开了孙权,所谓人走茶凉不过如此。后来这两人在曹魏均官至三公,可说是当世第一等的大名士。

顶级名士嫌庙小难留,那名气稍小一点的,是不是就愿意辅佐孙策呢?也不尽然。

《三国志·陈矫传》载:陈矫字季弼,广陵东阳人也。避乱江东及东城,辞孙策、袁术之命,还本郡。太守陈登请为功曹…

《三国志·徐宣传》载:徐宣字宝坚,广陵海西人也。避乱江东,又辞孙策之命,还本郡。

《三国志·许靖传》载:孙策东渡江,皆走交州以避其难,靖身坐岸边,先载附从,踈亲悉发,乃从后去,当时见者莫不叹息。既至交址,交址太守士燮厚加敬待。

《三国志·徐弈传》载:徐弈字季才,东莞人也。避难江东,孙策礼命之。弈改姓名,微服还本郡。太祖为司空,辟为掾属,从西征马超。

以上仅是不完全记载,史书中还有更多不愿跟随孙策而逃离江东的名士记载。以上四人在《三国志》中拥有个人传记,应该说都是有较高社会地位与影响的人物,这些人不仅不愿意为孙策效命,有的远逃至蛮荒的交州,有的更名改姓化装潜逃,甚至于陈矫不仅拒绝孙策任命,逃回老家后又帮助陈登跟孙策作战。

曹操与袁绍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除了逃到交州最后辗转加入蜀汉的许靖外,绝大多数不肯跟从孙策的名士,都响应曹操的征召担任大小官职。这个时候的曹操远没有后来独占中原那么强大,包括袁绍、刘表以及孙策也都有很强的实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原因,便是曹操凡事以朝廷名义号令天下,而孙策在名分上就矮了很多。即便对比其他诸侯,袁绍四世三公诸侯盟主,声望不在曹操之下;刘表虽然无甚雄心壮志,却是皇室宗亲、名列八俊,自己就是名士也受到名士拥戴。至于孙策,虽说家族统兵将领不少,孙坚自不必说,如吴景、孙贲等人也都是带兵多年的大将,但这跟士人阶层完全处在两个世界。

名士之所以是名士,除了最基本的文化水平之外,最重要的是身处士人阶层,由察举制附带产生的盘根错节的社会关系之中,要有向上通道。最通俗的话就是要有其他士人认可,帮助宣传,才能打出名声。最典型的莫过于许靖、许邵兄弟搞的“月旦评”,以及水镜先生给诸葛亮、庞统冠以“卧龙、凤雏”名号,这些都是名士运用影响力进行的宣传。当名士形成圈子,还会“商业互吹”,颍川名士在汉末三国非常著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互相传帮带,大家共同繁荣。

之所以曹操、袁绍、刘表阵营有大批名士聚集,就是因为他们自己起点很高,与名士价值观相符,更容易吸引名士。而孙策出身并非名门,官职又低人又太年轻,讲究出身门第的士人们很难接受孙策。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孙策当初特意把家搬到张纮家附近,声泪俱下地求张纮出山相助,因为张纮是孙策打入士人阶层,获得他们认可的敲门砖,没有这块砖,孙策再善于用兵也只会被人看做跟马腾韩遂或者严白虎差不多的野路子,穷兵黩武还行,真正逐鹿天下没有士人支持是不可能的。

后来张纮、张昭、秦松等人逐渐加入,孙策确实得到了士人支持,包括善待王朗、华歆的举动也受到好评。但是,人的观念根深蒂固,多数人的固有印象很难改变,所以我们看到许多士人拒绝孙策的礼遇、任命,扭头就投奔曹操去了。可想而知,那些留在江东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走的士人们,必然存在大量不甘心为孙策效力的人。

孙策打仗如摧枯拉朽席卷江东,但聚拢人心远没有那么容易。综上所述:孙策太年轻,家族底蕴不够,统治江东时间太短根基不稳,实际掌握社会资源的士人阶层们必然对孙策看法不一,有支持者,也有观望者,反对者自然也不在少数。孙策横扫江东的表象下,其实暗藏危机。

孙策重大事件之十八——怒杀高岱

孙策虽然被史书记载为性格开朗爱开玩笑的帅哥,但毕竟年轻气盛,年轻人就容易冲动,冲动了就会犯错误。

在孙策篇(中),笔者提到过严白虎曾逃到一个叫许昭的人那里,孙策敬佩许昭有情有义而放了严白虎一马。笔者当时提到留了个尾巴,在这里咱们续上。

先记几个人名:吴郡太守盛宪,部将许昭,江东名士高岱,接替盛宪担任吴郡太守的许贡。

当初严白虎被孙策击败投奔许昭,说明许昭至少并不支持孙策。至于许贡,在孙策平江东时被朱治击败丢掉了吴郡,后来还偷偷上书给曹操说孙策坏话,刺杀孙策的人也自称许贡门客,所以许贡更是孙策的坚定反对者。许昭与许贡的立场作为前提,大家先记住。

名士高岱被盛宪举为孝廉,两人有知遇之恩。后来许贡赴任,因故与盛宪结怨而派人追杀,是高岱帮助盛宪逃入许昭家中,辗转向徐州陶谦求救。陶谦修书与许贡求情,这期间许贡知道高岱帮助盛宪,就把高岱母亲给关了起来。《吴录》称“吴人大小皆为危竦”,说明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很担心高岱。不久高岱回到吴郡拿着陶谦的书信与许贡见面,凭借出色的口才说服许贡放了母亲。有知情人告诉高岱要赶紧跑,因为许贡肯定会反悔,于是高岱带着母亲赶紧乘船出逃。果然许贡又派人追杀,但因为走错了路而没追上。

《吴录》载:岱字孔文,吴郡人也。受性聪达,轻财贵义。其友士拔奇,取于未显,所友八人,皆世之英伟也。

高岱作为吴郡本地名士,因为支持前任太守盛宪而被许贡追杀,既然跟许贡势不两立,那是否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跟孙策会交好?很遗憾,敌人的敌人有时并不能成为朋友。

从吴郡出逃的高岱隐居在会稽郡余姚县。孙策进入会稽后听说高岱这位大名士,于是就叫会稽郡丞陆昭去请高岱见面。按照《吴录》记载,有小人从中作梗。这边跟孙策说:“高岱觉得孙将军您非常英武,但没什么文化,如果您问他《左传》相关的问题他要说不知道,那肯定是瞧不起您。”转过头这人又跟高岱说:“孙将军为人争强好胜,最讨厌比自己强的人,要是他跟你探讨问题,你就答不知道,谦虚些才合孙将军心意,真要和他辩论起来惹他生气,你可就危险了。”

高岱不知道这人使坏,于是见到孙策就推说这也不知道那也不清楚。孙策一看,好家伙,还真被那人说中了,高岱摆明瞧不起我!于是一怒之下把高岱关押起来。高岱作为大名士在当地当然有影响力,大批士人朋友甚至老百姓都跑出来为高岱求情。孙策登上城楼往下一看,人山人海。这下可好,孙策见高岱影响力居然如此之大,更是心头火起:今天看在众人情面上饶了你,以后岂不处处受制于你?于是把高岱给杀了。

《吴录》载:知友及时人皆露坐为请。策登楼,望见数里中填满。策恶其收众心,遂杀之。

不用说,这件事影响很坏,即便人们慑于孙策威势不敢多说什么,但会用脚投票,正如上一节提到的,许多名士逃离了江东,没逃走的也很心寒。

其实这件事用小人从中作梗来解释根本解释不通,孙策放着坚决不降的王朗不杀,跟自己打得难解难分的太史慈、祖郎不杀,收容严白虎的许昭不杀,这些人可都是跟孙策实打实的作对,孙策都能容忍,却不能忍受一个不肯跟孙策讨论《左传》的名士。完全解释不通。退一万步,孙策眼红高岱的影响力,王朗正是原会稽太守,高岱影响力能大过王朗?能大过豫章太守华歆?还是大过振臂一呼自称丹阳太守的太史慈?还是说不通。

笔者认为,杀高岱恰恰体现出孙策一个重要弱点,年轻。一直以来笔者的观点就是不要把历史人物所有行为出发点都建立在理性上去考虑,他们首先是人而不是机器人,行动会受到情绪影响。孙策年轻有为胸怀宏图大志不假,终究还是年轻容易冲动。起初孙策对待王朗、太史慈、严白虎都是尽量招揽,不成功也不杀,即便是刘繇、袁术的家眷也都礼遇有加。

但人的情绪波动控制不好就会做错事,王朗想去朝廷做官让他去吧,许靖跑到交州让他跑吧,陈矫想回老家让他回去吧…然而孙策能不生气?为什么自己席卷江东割据一方,这些名士却纷纷弃自己而去,就因为头顶没有曹操袁绍那么多虚名?越这样想,孙策就越敏感,实力的不断强大反而使他的心胸不再像以前那样豁达。以前能够跪求张纮辅佐自己,现在却因为得不到学术问题的答案而怒杀高岱。孙策在占据江东的过程中,膨胀与自卑并存的复杂心态也在不断变化。

上面提到的前吴郡太守盛宪,也是举荐高岱为孝廉的人,他仍然在江东居住,但始终受到孙策、孙权的打压。盛宪与孔融是好友,孔融还专门写过《论盛孝章书》给曹操,请求曹操出面征召盛宪到朝廷做官,免受孙家兄弟迫害。文章用“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来形容盛宪的悲惨处境,堂堂前吴郡太守如此凄凉,孙策、孙权兄弟脱不开干系。遗憾的是曹操征召盛宪的诏书还未到,盛宪已经不堪折磨去世了。

这就有些奇怪,许贡与高岱、盛宪势不两立,孙策作为后来者至少应该能拉拢其中一派,怎么两派都不支持孙策?这与通常印象中风流潇洒人格魅力拉满的孙郎形象,似乎并不符合。

假如孙策力量仍然非常弱小,很难想象孙策会对高岱、盛宪如此简单粗暴。然而孙策强大了,能否争取大多数士人支持已经在他心中没那么重要,你不支持我,就换一批人支持我。拉拢士人太麻烦,不如厚待跟自己东征西讨出生入死的将领们,这也是东吴私兵制发扬光大的重要因素。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孙权杀戮名士间接害死亲兄弟,而这场动乱竟被一个女子平定。(五千字长篇)
被人忽视的孙策江东统一战,有多难打?看下对手名单,就触目惊心
三国最厉害的武将,短短6年时间,打下六郡八十一州
跟孩子们说说中国历史(50)赤壁之战
袁术的地盘很小,为何兵多将广?
第四十八战:挟天子令诸侯(1)西去的孙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