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唐金镜录:14.自毁长城,从此盛唐注定是一场梦

开元年间,有一名臣,如果有他在边地镇守,安禄山之辈,绝无反叛的能力和不臣的想法。也是这个名臣,他在镇守边地的时候,后来的名臣如哥舒翰、李光弼等都是他的部下,在他的培养和提携下成长为盛唐历史上的璀璨将星,为平定安史之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将星陨落,和安禄山等人的构陷有关,而他栽培的哥舒翰、李光弼等人有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哥舒翰甚至为此丢掉性命,或许这是冥冥中的定数。

提到开元盛世历史,他是不能忽略不说的重要人物。

此人,既是玄宗皇帝的义子,更是一代名将王忠嗣。

王忠嗣画像

王忠嗣本是将门虎子,他的父亲王海宾在追随薛讷(名将薛仁贵长子,民间演义中薛丁山的人物原型)同吐蕃作战中,追击敌军至长城堡(今甘肃临洮境内)斩杀敌军兵众。但因唐军众将嫉妒他的功劳,未能及时发兵救援,致使王海宾战死沙场。玄宗皇帝怜悯他的忠诚,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并在接见时年仅9岁的王忠嗣的时候,安慰伏地大哭的他“这是我大唐朝霍去病的遗孤啊,等你到壮年的时候我在拜你为将军吧”。

这一年是开元二年,玄宗皇帝还是励精图治的有道明君,王忠嗣也从此刻起开始了他的彪悍人生。因为是忠臣孤子,王忠嗣被玄宗认作假子,收养在禁中,后来的唐肃宗,这个时候还是忠王殿下,被允许和王忠嗣交往,共同读书学习。这段经历或许对后来王忠嗣屡被重用有一定作用,毕竟是在唐玄宗身边生活过的螟蛉义子,玄宗皇帝对他有一定的感情。

只是时间会改变一切,当理智和情感被猜忌蒙蔽心智之后。

成年后的王忠嗣勇猛刚毅而又沉默寡言,深通用兵之要,有这样的军事材质,盛唐,那个令无数热血男儿向往时代,正在向少年郎王忠嗣招手。

一开始的时候玄宗皇帝担心他为父报仇心切,怕他吃亏,所以在着意锻炼他、栽培他的同时,会刻意地叮嘱他的上司,不可任王忠嗣为重将。

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少年郎渴求建功立业的热血终究会在历史交汇处浇灌出最绚丽的花朵。

少年郎,在沙场上立功报国。

于是,在萧嵩入朝时,王忠嗣请求率领数百骑突袭在玉标川阅兵的吐蕃王赞普,一举获胜。这一年是开元十八年,王忠嗣24岁。随着军功的积累,王忠嗣也不断得以升迁。

天宝初年,率领十万铁骑,北出雁门关,在桑干河与契丹人作战,三战三捷。在同突厥作战中,王忠嗣多设奇谋,离间突厥各部落,同时进攻多罗斯城,渡过昆水,斩杀乌苏米施可汗。修筑大同、静边二城,调发清塞、横野军充实,并将受降、振武军镇合并为一城,边境为此平静了好多年。

为将者,首重安定边疆

作为一名军人,在阵仗中王忠嗣勇于冲杀,有马革裹尸的英雄气魄。等到他为将领兵的时候,能够谋定而后动,不再逞一时血勇,能够时时事事从大局着眼,以稳定边疆为首要急务。可以说王忠嗣的角色转换很快,很有为将的天赋和能力。

对鼓动他出兵的人,他说“为将者,要以安抚边疆为要事,我不想借损耗国库来博取自己的功名”。但对于敌情却从未忽视,军队的士气一直保持着高昂斗志,他本人也积极派出间谍等情报人员收取敌军情报,在充分研判的基础上, 往往一击即中,史书上对王忠嗣用兵靖边评价很高,认为“自从智将张仁愿以来,四十多年来第一人”。

控制万里的名将,毁于碉堡内部,盛唐从此失去护国柱石

在边地不断立功的王忠嗣,被玄宗皇帝任命为河西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同时暂代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这个时候的王忠嗣一人佩四将印,在他麾下强兵重地,控制万里,初唐以来罕有如他这般位高权重者。

如此情况下,他的陨落,也就耐人寻味了。

史书上认为,他的将星陨落原因之一是没有赞成玄宗皇帝攻打石堡城,引起玄宗皇帝的不快。同时在玄宗执意派董延光攻打石堡城(今青海省湟源县日月乡石城山)时,王忠嗣不得已派出一部分士兵支援,但没有对前往支援董延光的将士进行赏赐,这让董延光很不快。面对这一问题,王忠嗣麾下的名将李光弼曾劝王忠嗣不要授人以柄,给自己招来祸端。颇有古人风范的王忠嗣回答李光弼的担忧说:我不赞成攻打石堡城的原因是得到一城不足以制服敌人,失去此城也不会对国家造成伤害。我不能拿数万将士的性命去换取一个官职。如果我因为这受到责罚,大不了就是做一个金吾、羽林之类的将官,或者被贬为边远之地的官吏而已。可想而知,在董延光失败后,自然会在玄宗面前大力诽谤王忠嗣。

将星陨落的第二个原因是洞悉了安禄山的叛乱前兆,安禄山既有不臣之心 ,兵力实力远超于他的王忠嗣自然是他的心头大患,于是心生一计,想借修城筑塞的机会,通过向王忠嗣借兵希图分割王忠嗣的兵马,王忠嗣洞察一切,自然没有让安禄山得偿所愿。这一来安禄山自然要陷害他,加之王忠嗣多次上表陈奏安禄山必反,让屡次美言安禄山,和安禄山内外扶持的李林甫极度憎恨。于是找了一个借口,要置王忠嗣于死地。

这个借口,也是必须要拿下王忠嗣的第三个原因,王忠嗣和此时的太子,当年的忠王殿下关系很好,是同学也是兄弟,李林甫早就想废掉对自己颇有怨恨的太子,于是借机说王忠嗣勾结太子想推翻玄宗皇帝。这是任何一个帝王都不会忽略的大问题,不仅事关个人安危,也事关百年后的江山主宰。于是下诏王忠嗣入朝,教三法司讯问。这三个原因,导致了王忠嗣军事生涯的结束,我想真是的原因是玄宗皇帝对于权力的过度迷恋,生怕有人染指禁脔,前文提到的一日诛三王的故事毕竟也是佐证。

后果可想而知,在内外政敌的围攻下,王忠嗣被贬官为汉东郡太守,郁郁而终之际,王忠嗣才45岁。

难以想象,如果王忠嗣能够一直在边疆镇守,安史之辈即使有野心,有没有军事能力都是个问题,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唐书》上说,王忠嗣战必胜、攻必克,能洞悉安禄山叛乱前兆,是有深谋远虑的人,可惜像他这样的忠臣,善于谋国,却不能谋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唐最厉害的名将:此人若在,安禄山不敢反,却被唐玄宗废掉
唐朝108名将名录(含三十六帅)
盛唐名将,唐玄宗的养子,此人若不死安禄山绝不可能造反
中唐时期的名将,虽然还能力挽狂澜,但已无盛唐气吞山河的气势
唐朝可以提前平定安史之乱的三次机会,都是怎么被自己玩坏的?
唐代108名将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