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盛唐金镜录:高仙芝与封常清(下)

从上文故事,可以看出高仙芝封常清的人生轨迹,很大一部分和西域分不开,汉唐之所以伟大,离不开对西域地区的苦心经营,千载之下,掩卷深思,古丝绸之路上不知发生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黄沙折戟处又不知埋葬多少英雄儿女。

在讲述这个故事之前,我们要先简单了解下几个问题,有些问题或许还是史学界一直在争论的热点,为了故事行文的方便,尽量用通俗简易的话语一笔带过。

首先对于西域这个名词,我们要清楚具有狭义和广义的不同认识。狭义上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今新疆地区。广义的西域除了上述地区外,还包括今天葱岭以西远至中亚或更远至欧洲东部和北非地区。

第二,要理解一个很重要的历史名词--昭武九姓。《新唐书.西域传》在康国这一条目里有这么一段记载“君姓温,本月氏人,始居祁连北昭武城……。枝庶分王,曰安、曰曹、曰石、曰米、曰何、曰火寻、曰戊地、曰史。世谓九姓,皆氏昭武。(安国)慕勇健者为柘羯,柘羯者,犹中国言战士也。石或曰柘枝、曰柘折、曰赭时”。陈寅恪先生考证,“昭武九姓都是月氏人,石国为康国枝庶之一,而康国就是康居,音转为羌渠。”

(一)高仙芝与怛罗斯之战

讲述怛罗斯之战,离不开上文提到的石国。

当唐玄宗领导下的唐帝国在开元年间逐渐走向巅峰的时候,欧亚大陆上此时还有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处于兴盛期,可以说世界范围内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了。

阿拉伯人在迅速崛起后,经过战争扩张成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国,到了八世纪,也即大唐玄宗时期,阿拉伯人一度也曾把占领中华作为他们的扩张目标,开元三年(715年)时,阿拉伯曾联合吐蕃进攻中亚锡尔河的国家拔汗那,拔汗那作为大唐忠实的藩国,在紧急时刻急忙向大唐求救,大唐派出军队后很快将阿拉伯吐蕃联军击败。唐军此时的战斗力初步展现。但真正让阿拉伯人认识到唐朝国力的雄厚和军队战斗力的惊人,还要从怛罗斯战役开始。

这是大唐和大食(阿拉伯)的一场遭遇战,也是两大帝国的一次实力碰撞,作为让无数史家和军事爱好者争论不休的著名战役,资料的匮乏,无疑是造成众多争论的主因。及时今天我们再提及这场著名战役时,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是:怛罗斯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儿?或许这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来给出一个精准的位置。是的,我们即使到了今天仍旧没法给出一个精确让各方能接受和信服的地理位置。这是史册没有给予精准记载的遗憾,无论是中国的唐人还是当时的大食人,对这场战争的认识似乎并不重视,或许在当时的人看来只是一场简单的遭遇战和边境冲突,或许这种认识恰恰能纠正我们今天很多研究者过于看重这场战役的视角。

我们在前文提到天宝初年,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娶吐蕃公主,并以此作为联络西域众多藩国一起对大唐发起战争的筹码。 高仙芝临危受命率领唐军深入敌境夺取飞云堡、翻越坦驹岭、攻占阿弩越城,活捉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返回,一举解决大唐在西域的军事困境,高仙芝也因此被提拔为安西四镇节度使

为了巩固在西域的战果,保证丝绸之路的平静有序,进一步瓦解吐蕃对大唐的困扰,高仙芝在天宝九年(750年)再度奉命出征,讨伐亲附吐蕃的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资治通鉴》对这次战争的记载只有短短两行文字,并进一步说明,高仙芝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王,从而保证了大唐在边境的平静。通过远征小勃律和车师国,高仙芝在西域地区树立起极大的声誉,此时大唐成为西域众多小国公认的宗主国,能够得到大唐的恩赐和护佑,是那个时代西域诸国和胡人政权的最高荣誉。

此时诱发怛罗斯之战的一场军事行动发生了。也是在天宝九年,高仙芝以昭武九姓之一的石国“无藩臣礼”为由,征讨石国。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表面同意了石国的请降。不久高仙芝引兵突袭并掳走石国国王及其部众,搜取了大量财物。《资治通鉴》载“掠得瑟瑟十余斛,黄金五六橐驼”。此战中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遂向黑衣大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收到大食人即将来犯的情报后,鉴于敌众我寡且地理环境和后勤补给存在弱势的境况,决定先发制人。于是率领大唐番汉联军三万余人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阿拉伯)军队遭遇。

这里有必要将大食人的相关情况做简要介绍。天宝八年的时候(749年),阿拉伯倭马亚政权被阿拔斯政权取代,阿拔斯王朝在阿拉伯阿拔斯王朝的兴起地呼罗珊驻有大量军队。如果在怛罗斯发生战争,大食人无疑具有重大可供参战的兵员。此外怛罗斯城原本是石国的第二大据点,《新唐书·石国传》“怛罗斯城,石国常分兵以镇之。”而距离怛罗斯城不远地方就是大食重兵屯集的撒马尔罕,这也是高仙芝与大食在怛罗斯能够遭遇的又一原因。

此时,高仙芝的对手起码有守护怛罗斯的敌军和来自大食的阿拉伯军队两种力量了。从兵力上来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六,记载唐军总数3万人、深入与敌人作战。《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九、《新唐书》列传第六十三,都记载唐军总数两万人,深入胡地与敌人作战。以此计算,唐军人数在2--3万人之间。上限不过三万,而参战的怛罗斯守城士卒因缺乏史料数量不明,但参战的大食士兵数量史学界的看法有200000、70000人、阿拉伯先200000人,后增兵到300000人,几种主要看法。这样大食士兵最少是7万,至多是50万。从数量看无疑大食占有人数上的优势。

从战争动员能力看,大唐在葱岭以西的属国较为分散,很有有效调遣,因此在动员上高仙芝几乎再无可以动员的后备士卒和充裕的补给线。这样化守为攻或许是高仙芝最后的战争对策。对于阿拉伯来说,内部刚刚平定布哈拉和粟特的叛乱此时南下,无论军队动员能力,还是自身扎根西域,相较唐军具有很大的潜在优势。战争的胜负天平此时或许开始有了一定的倾斜。

所以当天宝十年(751年)七月,双方在怛罗斯遭遇后,一场命中注定早晚后来的战役开始了。

对于阿拉伯人来说,一方面早就有入侵大唐图谋安西四镇的打算,在接到石国王子求救的消息后,立即组织了大量军队军赶往怛罗斯城,此时遇到唐军,无疑具有以逸待劳、身居主场的优势,对于唐军来说,在高仙芝的领导下,唐军和阿拉伯军队、守城的怛罗斯军队相持了五天,五天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史料的匮乏我们无法想象,“相持五日”是白刃交加互相打了五天还是双紧紧是各自观望了5天,令后世的研究者为之挠头。但以常识判断,劳师以远的唐军肯定不会这样将占据拖延下去,因此这期间发生了较激烈的战斗应是可以相信的。此时导致战争一边倒的事件发生了:相持五天后,“葛逻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这直接导致高仙芝和唐军此役的彻底失败,只剩下数千人返回。

值得一说的是这一战役只是一场遭遇战,并未对唐朝经营西域有任何影响,大唐在西域的绝对影响力依旧牢不可破。石国在战后不久也再次投向大唐怀抱,仅仅过了两年后,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大破敌军,征服当地。可以说安西都护府的实力在短短两年内就已快速恢复。大唐在西域影响力受到损害并彻底退出西域舞台要从安史之算起,在平定安史之乱中,“事唐最谨”的拔汗那与阿拔斯王朝仍派兵助唐镇压安史之乱。并且通过这场战役,阿拔斯王朝认识到唐军的惊人战斗力,在战后很快派人前来议和。《册府元龟》记载自战后6年,每年阿拔斯使臣均由前来朝圣,仅天宝十二年(753年)就来了四次。

(二)封常清灭大勃律国

1.受命于危难之间的封大夫

前面我们在讲述封常清的时候,只知道他是一个有着很高文化素养和执法无情的人,那么他在军事上是否有着一定的建树呢?天宝十年,在高仙芝率领的唐军在怛罗斯一役中惨遭失利的同一年,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这个帮助过杨国忠,也因为杨国忠的投桃报李而走进权力中央舞台的人)讨伐南诏惨遭失败,鲜于仲通率军八万讨伐南诏,被南诏閤罗凤败于西洱河,士卒死者六万之多。杨国忠此时却掩盖其败状,仍向唐玄宗表奏鲜于仲通的功绩。一个国家被宵小之徒操纵权柄后,受苦受难的终究是最底层的芸芸众生能够,从这个角度看,大唐最后出现安史之乱,玄宗皇帝最终在马嵬坡失去一切,是上天对他的惩处,只是平白让无辜的大唐百姓遭受太多的苦难。这场战争后南诏彻底走向和吐蕃结盟一起对抗大唐的道路,杨国忠鲜于仲通之辈其罪当诛!

前有高仙芝在西域折戟,后有鲜于仲通在云南彻底翻船,此时接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封常清其压力之大和责任之中可想而知。封常清能否在败军之际重振唐军士气,能否在西域为大唐打开局面?历史给了封常清一个展示个人军事能力的机会。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封常清领西域唐军出击大勃律,史书对这段史实的记载极为简略,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只是简单的叙述了一下战事经过:“是岁,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击大勃律,至菩萨劳城,前锋屡捷,常清乘胜逐之。斥候府果毅段秀实谏曰:“虏兵羸而屡北,诱我也;请搜左右山林。常清从之,果获伏兵,遂大破之,受降而还。”短暂的记述让后世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无不为之扼腕叹息,如果史料能够再丰富点,或许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盛唐经营西域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对于我们了解封常清的军事生涯有着更为详尽生动的认识。总之平定大勃律国之战对于盛唐经营西域,保持丝绸之路的和平通畅,维护西部边陲的稳定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封常清的军事生涯并未就此结束。

我们从盛唐最伟大的边塞诗人岑参的一系列诗作中能够找到封常清的活动轨迹,所以史家所忽略的,作为参与战争的亲历者和伟大的诗家,在字里行间为我们留下了史料线索。

(三)尘封在唐诗中封常清的军事武功

1.灭播仙之战

诗人岑参,作为封常清帐下的幕僚,有幸以亲历者的身份参与到盛唐平定西域的一系列战事中去,在他诗作中保留了很多反映唐军远征西域的丰富史料,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封常清的军事活动,留一下宝贵的视角路径。

他的名作《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就是作为庆贺作战大捷献给封常清的唱和之作。诗名提及的播仙,一般认为是现在新疆且末城,地处塔里木盆地南端,与阿尔金山脉相毗邻 是青藏地区北上西域的要隘关口。南北朝时期播仙成为为吐谷浑一部分,吐蕃强大后又把播仙作为进军安西四镇的跳板。在岑参的诗文中把播仙镇呼为“蕃城”,可以明确此时的播仙已经被吐蕃所占领。

附: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其一

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

天子预开麟阁待,只今谁数贰师功。

其二

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傍临月窟寒。

蒲海晓霜凝马尾,葱山夜雪扑旌竿。

其三

鸣笳叠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

丈夫鹊印摇边月,大将龙旗掣海云。

其四

日落辕门鼓角鸣,千群面缚出蕃城。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

其五

蕃军遥见汉家营,满谷连山遍哭声。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其六

暮雨旌旗湿未干,胡烟白草日光寒。

昨夜将军连晓战,蕃军只见马空鞍。

这组《破播仙凯歌》诗作,前四首写凯旋后的祝捷之词,最后两首则是追忆战斗过程。诗作其五“蕃军遥见汉家营”开篇点题,告诉我们和唐军作战的不是别人,正是一直蠢蠢欲动的吐蕃,后三句“满谷连山遍哭声。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说明这场战斗是发生在夜间,从满山哭声到万箭千刀可以看出这场夜袭战的极端残酷,唐军士卒克服艰难险阻终于在平明十分拿下播仙,取得了最后胜利。

诗作其六开篇“暮雨旌旗湿未干”,点出夜间战斗时下起的雨使得旌旗还是湿漉漉的,加上呈现在眼前的战场上的狼烟、白草、日光,让这场战争愈加显得残酷、惨烈,一种莫名的悲伤情绪在四野蔓延开来。这是战争对每个有血有肉的个体人的直观冲击,也是对战斗结束后希望和平的一种渴望。在前四首中岑参用“汉将承恩西破戎”“捷书先奏未央宫”“只今谁数贰师功”“破国平蕃昔未闻”等诗句,把封常清拿下播仙比作是汉朝经营西域,贰师将军将军出征,高度赞扬了封常清作为军事统帅指挥这场战役展示出的军事才能和这场战役的现实重要军事意义政治影响。

2、平葛逻禄之战

岑参在他的另外一些诗作中提及了封常清军事生涯的另外一场军事战争,也是通过这场战争,西域特别是安西四镇在封常清的经营下,逐步走向稳定,高仙芝怛罗斯之战失利后,盛唐在安西四镇的军事实力得以慢慢恢复。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与《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诗两首中,记述的是同一场战争,即平葛逻禄之战。在这场战争中,唐军在封大夫的指挥下,从轮台出发,辗转向西经雪海后北上阴山,再走剑河后回击北庭。这番军事调度和战略奔袭充分展现了封常清的胆大、果敢、勇猛的军事指挥能力和过人的战略眼光。

我们前面讲述高仙芝指挥怛罗斯之战时,提到葛逻禄部在战斗中临阵反水,导致唐军三面受敌,最后败北的史实。在盛唐时代,西域番国们对于大唐时极为臣服的,能够得到大唐的认可,在他们看来是至上荣耀,因此对于葛逻禄这样中途反叛的行径是极为反常,也是难以容忍的。对这样的反复无常的部落进行军事打击,无论是维护西域安稳还是保持大唐绝对的威慑力都是必须的。从这个角度看,封常清西征葛逻禄一方面是自然有出于国家大计、保持军事绝对优势,维护盛唐在西域的影响力政治考量,另一方面也有为高仙芝雪耻,威慑宵小之辈的战术考虑。

这场战斗的结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唐军骑兵犹如天降,葛逻禄自知不敌前世求降,这样唐军就再次扭转了怛逻斯之役失败后的不利影响。

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⑽,车师西门伫献。

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云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驰骋在世界之巅?盛唐帝国的西域辉煌_
高仙芝:盛唐帝国双壁,纵横西域,如何代表大唐对决阿拉伯文明?
怛罗斯之战-大唐与阿拉伯帝国的碰撞
唐吐蕃回鹘三足鼎立的形成,怛罗斯之战,大唐为何战败
盛唐与阿拉伯帝国之争
这场阿拉伯人与大唐帝国的对决,足以影响世界,却被遗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