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九):唐家:太仓唐文治家族

文/孙海帆

(9)唐家:太仓唐文治家族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浙江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孝威今年90岁了,90年前,他爷爷在日记中写道:“八月十三日(9月24日),次孙孝威生,四儿庆永出”。“孝威”即唐孝威,他是爷爷的第二个,也是最小的孙子。

唐孝威

爷爷有记日记的习惯,日记至今一再出版,所以其中自然免不了会经常记上他最疼爱的小孙子的童年生活,例如“二十八日,早上六点,四儿妇絜孙孝威等先启程,临别怅然”“十一日,四儿妇抵沪,孝威孙等安好”等内容,从日记上可以看出这位时年74岁的爷爷对孙子的关心和厚爱程度。

爷爷写下上述文字的时候,时间是农历1938年6月28日,那时他正带着夫人和一大家子都在远离家乡太仓的桂林,这时唐孝威7岁,可以看出,他是和爷爷的“四儿妇”即四儿媳妇、他的母亲一起先行离开桂林的。唐孝威和母亲在路上几乎花费了2个月,到9月11日,爷爷才欣然得知她们母子已经平安到达上海。

无锡茹经堂是唐文治的别墅书院,当年唐文治就是从这里开始流亡的

爷爷、家人、母亲、年幼的唐孝威以及爷爷的许多学生不是去桂林旅游的,而是流亡和逃难。 1937年“八一三”之后,他们从无锡经镇江、武汉、湖南到桂林,历经艰难,一路颠沛,离开家乡已经快一年了,期间,爷爷得知其四子即唐孝威的父亲唐庆永已先行到达上海,于是,极其重视子女教育的爷爷不敢耽搁,让唐孝威先行返回上海读书,唐孝威和母亲以及两个妹妹回到上海后,次年即1939年进入上海南洋模范小学,他靠奖学金读完小学,后直接升入南洋模范中学。在中学,他受学生运动影响,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的读书会,10年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即新中国刚刚成立,他就作为新中国首届大学生考入北京清华大学物理系。

又过了10年,唐孝威这个曾经躲避过日本飞机轰炸,曾和千千万万难民一起流亡的中国第一代原子核物理及高能物理学家,参加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和试验,尤其在中子点火实验和核试验物理诊断等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又进行过中国卫星仓内红箭辐射剂量的测量。他和他的“大舅子”—即语文学家吕叔湘的长子吕敏都是中国“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他们在延续着吕家和唐家的家风的同时,也展现了新中国科学家的风采。

和吕家一样,唐家在教育、文化和家风的传承上也值得书写,而对唐家产生影响最大的就是唐孝威的爷爷,他就是民国初年的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和国学大师唐文治。

唐文治

如今说到唐文治可能有些人会感到陌生,相比起来毕业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的一大批文史大家唐兰(文学学家、历史学家)、王蘧常(哲学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蒋天枢(古代文学专家)、吴其昌(历史学家)、钱仲联(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王绍曾(古文献学家)、魏建猷(中国近代史、秘密结社史专家)、汤志钧(历史学家)、许威汉(语言文学学家)、范敬宜(新闻工作者)、冯其庸(红学家)等可能知名度更高,其实他们出自“唐门”,是唐文治的弟子,因为这所学校就是唐文治创办和担任校长的,而大名鼎鼎的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当时是唐文治聘来的众多名师之一。

亲自聆听唐文治教诲和出自唐文治创办和管理的学校的人才远远不止这几位,在他的多种身份中,“校长”是最重要的,他曾任“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前身)首任监督(校长),他创办了私立无锡中学(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前身)及无锡国专(苏州大学前身),可以说,他任职期内从这些学校毕业的都是他学生,而后来100年所有毕业于这几所院校的学子都或多或少对他的教育思想都有所传承和了解。

位于无锡第三高级中学内的唐文治雕像

1954年,唐文治在90岁高龄时逝世,他一生跨越清末、民国和共和国三个阶段,自己当过清朝的官,最高做到农工商部“署理尚书”,和清朝许多要人如盛宣怀等熟识;辛亥革命后,他请孙中山来学校演讲;民国和抗战时期,他以73岁高龄带领无锡国专西迁,为保留中国文化跋山涉水;1949年后,陈毅会见他时尊其为“上海十老”,他的长寿,不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项幸事。

关于唐文治对中国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的贡献,已有许多研究论文和回忆文章,这些文字常常自然会提到他对家族和后辈的影响。唐文治共有四子一女,除二儿子唐庆平和女儿唐庆婉早殇外,其余三子唐庆诒、唐庆増、唐庆永都健康成长,且各有所成,孙辈中除了小孙子唐孝威,其他也个个成绩优然,各专其业。

和清末民国初年的一些穿着马褂长袍、深居旧宅的“老学究式”国学大家不同,唐文治在30岁出头就在总理衙门京章、外务部榷算司主事等任上去日本和欧美的比利时、法国访问和考察过,还于1901年5月到英国参加过新君爱德华七世的加冕礼。因为对发达世界的文明有直观的认识,所以在三个儿子唐庆诒、唐庆增、唐庆永在他身边打下扎实国学底子之后都被唐文治送去美国留学了,这反映了唐文治在子女教育中开明的一面。

现代着装的唐文治

唐文治长子唐庆诒生于1898年,是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硕士,学成回国后,他经短暂的从政,便回到上海继承父亲的衣钵全心投入教育事业,从1924年一直到80年代都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英语,被人誉为“国学世家走出的英语大师”,尤为可贵的是,由于唐庆诒在而立之年就因眼疾而双目失明,但他却“盲教”数十年,因而他也成为上海交大历史上最著名的教授之一。唐庆诒于1986年去世,享年88岁。唐庆诒的夫人俞庆棠是唐文治在她7岁时就为儿子定下的“娃娃亲”,在本系列第一篇,曾对“中国成人教育的先驱”俞庆棠先生,在此不累述。

唐庆诒与夫人俞庆棠

唐文治三子唐庆増1920年经其兄唐庆诒安排赴美留学,先后求学于比洛伊大学、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1925年学成归国后,加入中国经济学社、中华学艺社。历任吴淞中国公学、上海商科大学、交通大学、国立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及大夏大学经济系主任。民国19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先后担任国立浙江大学经济系教授、南京中央政治学校经济系兼职教授、江西中正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上海光华大学经济系主任、北平铁道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主任、上海大同大学经济系兼职教授、上海圣约翰大学经济系访问教授等职,长期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期间曾担任中国经济学社编辑主任。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唐庆增是当时活跃于沪上的著名经济学家,他在学术上的贡献开创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先河,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经济学概论》等,此外唐庆增还是最早研究中美关系史的专家,著有《中美外交史》等著作。唐庆増于1972年逝世,享年年70岁。

唐庆增著《中国经济思想史》

唐文治的小儿子唐庆永生于1906年,1928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毕业大学就读经济学,最后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和父亲及两位兄长有所不同,唐庆永在回国后,短暂地教了一段时间书,就直接投身经济活动,他先后在上海储蓄银行苏州、成都、昆明分行当经理,解放前后还担任过上海银行北平分行经理,甚至在1949年还参加过民主建国会北平筹备会的工作并担任理事。

唐庆永就是唐孝威的父亲,不过遗憾的是,他们父子一生“交集”却并不多。

和许多曾在前清为官的人相比,虽然唐文治较为开明,能义无反顾地支持子孙们出国受教育,但是,于婚姻大事而言,唐文治的观念还是相当传统,具有一定的“封建家长制”的作风,按《唐文治家族研究》一文的总结,他在为子女择偶方面严格遵守“着地化”的原则,即一是“门当户对”,二是“优先考虑”原住民即江苏太仓和周边地区的人。

《唐文治年谱长编》封面

太仓是苏州紧邻上海的地区,因地缘的优势这里人杰辈出,望族密集,仅和唐文治家族有姻亲关系的就有胡氏、俞氏、陆氏、顾氏、周氏,毫无列外,这些都是太仓的名门望族。

唐文治次子唐庆增、小儿子唐庆永是在唐文治安排下于1927年4月27日同一天结婚的。唐庆增娶了曾在北洋政府任过次长的周赞尧之女周氏,唐庆永和毕生支持唐文治办学的太仓“陆氏三兄弟”中的陆勤之的女儿陆庆兰结了婚。可是,时代巨变中,唐文治传统的家族婚姻观念却受到了出生于新世纪的唐庆永的挑战。1936年,在国难当头、全家流亡广西路上之时,正担任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苏州分行经理的唐庆永和情人出走成都,唐文治写信规劝,妻子陆庆兰带着儿子唐孝威赴成都力图挽回婚姻,但都无济于事,结果是,到1993年唐庆永去世前,他和儿子唐孝威有40年没有再见过面,可以说,唐庆永的情感选择是对唐文治家长式婚姻观念的一种冲击,也给这位坚守国学传统,甚至被人善意地称之为“开倒车”的国学大家比较得意的家族传承理念泼了一些凉水,新旧交替、年事渐高,再到他的孙辈,他除了在国学和教养上继续能发挥影响,人生道路就无法为他们安排了。

毫无例外,他的孙辈都在解放前成为了中共地下党员。

唐文治长孙唐孝宣,在上海解放前读中学时代加入中共地下党,后赴美留学,1950年9月,唐孝宣与赵忠尧、邓稼先等130多位留美学人冲破阻力乘坐“威尔逊号”回国报效,后在华北制药厂当过副厂长、总工程师,再任河北医药局书记、局长、总工程师。2007年,新中国第一代生物制药和生物工程专家唐孝宣去世,享年82岁。

唐孝宣(左一)

唐孝纯是唐孝宣的姐姐,她于1946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科罗拉多州立教育学院(现北科罗拉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成人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回国后,参与筹建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现人大附中)并出任教务副主任。1959年起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长期担任外语教研室主任。1970年代美国前总统老布什任美国驻北京联络处主任期间,曾担任其专职中文教师。另外,唐文治的孙女唐孝端、唐孝英、唐孝慧、唐孝慈、唐孝采也都在解放前入党,在大学任教。

唐孝纯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1949年11月回国,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英语教学

唐文治在生前经常告诫子孙“你们一定要记住,如果谁将来为国家做事,不能清正廉洁,谁就不是我们唐家的子孙”并以“人生唯有廉洁重、世界须凭气骨撑”的座右铭传教后世。这样看来,唐文治似乎是个极其严肃认真甚至不苟言笑的“老夫子”,其实不然。

作为中国现代工学的开创者,“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是唐文治教育理念中的“主旋律”,但他同时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文和人格的培养,并在“德智体”等方面综合发展。于他本人而言,就很喜欢“唱”,他不但常和长子唐庆诒一起唱很专业的“昆曲”,而且在1934年和1948年两次亲声灌录了唱片,因而也成了保留原声时长最多的清末国学大师,他的唱片共有十张,不过,准确地说,他唱片中的声音不是唱,而是吟诵,吟诵的就是迄今最为著名的古文古诗词吟诵调“唐调”。

灌有唐文治“唐调”的唱片封套

吟诵是中国人有着两千年以上历史的对汉语诗文的诵读方式,它对诗文的创作、教育、学习和体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文化价值。其实,在“标准普通话”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大多数读书人呈现古诗文的方式都带有吟诵的性质。由于方言的缘故,吟诵也有不同的“调”,而流传至今、影响最大且还留有“原版录音”的就是由唐文治独创的“唐调”,“唐调”极富感染力,又具音乐之美,被誉为“近现代吟诵第一调”,自唐文治开始,唐调吟诵之声就在当年的无锡国专、上海交大和今日的太仓、苏州、无锡等地的学校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中以及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里婉转回荡, 2014年“唐调”正式申报江苏省第四批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

87岁的唐孝纯和胞妹唐孝慧在北京中华吟诵周“唐调儒风”专场,用“唐调”朗诵苏东坡水调歌头和岳飞的满江红

前面说过,由于唐文治家族在联姻上有“着地化”的特征,因此和太仓的诸多名门望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其中也包括朱家。而在朱家里太仓文史大家和商界名流朱恺俦、“百岁画家”朱屺瞻都是唐文治的表侄,这样,民国近亲远亲的“拼图”又开始向新的家族板块延伸。(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唐文治年谱新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所办在县城的大学,实力强到爆,曾经与清华大学齐名
他执掌交大14年,奠定中国工科大学基础;他定下家训:出国留学必须回国!
儒风大家:陈以鸿(上集)
无锡唐氏家族的慈善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唐文治与无锡国专抗战西迁
俞梅荪:怀念我的姑姑唐孝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