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煮酒论英雄之汉末群雄,袁绍篇(尾声,其六)——官渡之战前夕

汉末群雄系列之袁绍(尾声,其六)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袁绍重大事件之二十八——消灭公孙瓒

上期说到袁绍以三子一甥各占一州的方式统治河北四州,实际是为立袁尚为继承人做铺垫,但也同时埋下不稳定的隐患。本期继续往下讲。

说起袁绍雄踞河北四州,有的朋友可能在想:不对吧,这公孙瓒不是还在幽州么?还真不是。公孙瓒的大本营易京其实不在幽州而在冀州北部,关于易京的修建这点在公孙瓒篇有过介绍。建安三年(198),袁绍主动写信给公孙瓒希望讲和,但公孙瓒选择继续对抗。由于双方相距其实不远,袁绍打过界桥后很快就兵临易京城下,公孙瓒舍不得这座花费巨大心血经营起来的要塞,拒绝退入幽州。因为易京囤积大量粮草,公孙瓒也不想冒风险支援周边的部下,他就一心等着袁绍粮草耗尽自行撤退。于是袁绍逐渐铲除周边据点,把易京包围起来。

建安四年(199)三月,黑山军张燕来救公孙瓒了。然而公孙瓒派出城的使者被袁绍截获,袁绍将计就计伏击了出城的公孙瓒。紧接着袁绍派人挖地道攻城,公孙瓒看着城内一座座望楼被袁绍军从地下挖塌,绝望的自杀了。

双方交战的详细经过在公孙瓒篇已写,这里不重复了。重点在于袁绍把易京包围起来这段时间,幽州除远在辽东的公孙度之外,基本都响应了袁绍。原因很简单,公孙瓒杀刘虞激起强烈反抗,包括刘虞之子刘和、旧部鲜于辅、乌桓校尉阎柔等,这帮人跟公孙瓒长期对抗,早在兴平二年(195)就跟公孙瓒进行过数万人规模的大战,并斩杀渔阳太守邹丹。

显然幽州的大片地区实际根本不归公孙瓒控制,而公孙瓒死守易京的行为,除了他进取心衰退打算坐观天下,其实深层次导致这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幽州他也回不去了,不仅不得人心,反而人人得而诛之,兵力强大时可以强力镇压,如今外有袁绍劲敌,自然无法再强压下去。

公孙瓒到此打住,我们继续说袁绍。

显然对于幽州的收服,重点并不在于这个不得人心,甚至根本不在幽州的公孙瓒。重点在刘虞。刘虞堂堂汉室宗亲、大司马、幽州牧,在汉末乱世中曾经让幽州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与发展,不仅深得当地士人、百姓拥戴,连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对刘虞非常敬重。另外袁绍、韩馥还曾建议刘虞称帝取代董卓把控的长安朝廷,也被刘虞严词拒绝。这样一个善于治国理政的大才,兼具高贵的出身与内外威望,还能于乱世保持忠诚,还能有谁比他更得人心呢?

公孙瓒

袁绍重大事件之二十九——一统河北

公孙瓒把刘虞杀了,等于自取灭亡。而这对袁绍来说则是天赐良机,袁绍只要打着为刘虞报仇的旗号笼络人心,就可以轻而易举获得幽州人的支持。

具体而言,袁绍主要采取三项措施。第一,高举刘和大旗。当初刘和在长安做侍中,汉献帝派他回幽州搬救兵,半路先被袁术扣留索取骑兵,到冀州又被袁绍扣留。这时候刘虞还在,可能袁绍也是打算利用人质威胁刘虞,但还没来得及开条件那边公孙瓒先动手了,于是袁绍顺势高举支持刘和的旗帜,给刘和分配兵马,积极联络幽州反公孙势力,组成联军讨伐公孙瓒。这跟后来刘备与刘琦的关系虽然不完全一致,也可说有些类似。随着袁绍占据幽州,失去利用价值的刘和也不知所终。

第二,拉拢阎柔。

《三国志·乌丸传》载:广阳阎柔,少没乌丸、鲜卑中,为其种所归信。柔乃因鲜卑众,杀乌丸校尉邢举代之,绍因宠慰以安北边。

阎柔这个人很不简单,年少时被游牧民族虏获,没有被杀反而获取了信任,跟随鲜卑部落一同生活。后来鲜卑力量逐渐强大起来,侵扰汉朝边境,也不知道是鲜卑人还是阎柔的主意,居然把汉朝的乌桓校尉杀了让阎柔取而代之。反正处在乱世谁拳头大谁说了算,东汉朝廷早就鞭长莫及。

所以阎柔这个乌桓校尉是鲜卑人立的,虽说当时还没有“汉奸”的概念,也总归来路不正。但是,阎柔如果仅此而已笔者也不会讲他。这个人非常讲信义,他并不偏向于鲜卑,而是努力平衡鲜卑、乌桓以及汉人之间的关系,在各方都很有威望。所以当刘虞死后,旧部们纷纷聚集在阎柔旗下,推举阎柔为乌桓司马,带头对抗公孙瓒。于是阎柔聚集起汉胡各路数万兵马,在幽州长期与公孙瓒作战。

袁绍手握刘和,又是堂堂四世三公名门,这样的正统性只要不犯大错,在先天印象中就很容易赢得好感,所以在袁绍大力拉拢下,阎柔也归附于袁绍旗下。

第三,和亲蹋顿。蹋顿是总领右北平、渔阳、上谷三郡乌桓部落的单于,骁勇善战,部落长老们都将其与西汉初年著名的匈奴冒顿单于相比。

《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载:建安初,冀州牧袁绍与前将军公孙瓒相持不决,蹋顿遣使诣绍求和亲,遂遣兵助击瓒,破之。

公孙瓒自从军以来就与游牧民族始终势不两立,态度极为强硬,他的白马义从正是跟乌桓作战时立下的威名。而公孙瓒主要对手正是乌桓上一代单于、蹋顿的叔叔丘力居。后来刘虞到幽州与乌桓、鲜卑积极开放贸易,汉胡关系大大改善,而这让公孙瓒无法接受,两人矛盾逐渐加深。所以于公于私,乌桓单于蹋顿都有充分理由与公孙瓒为敌。

这里就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并非袁绍主动拉拢蹋顿,而是蹋顿主动遣使求和亲,而且蹋顿求的还不是汉朝的什么公主,只是与冀州牧袁绍和亲。当然,出于当时的现实考虑,汉朝皇室的公主也没什么意义,袁绍才是北方实际统治者,所以无可厚非。

反过来想,身为游牧民族的乌桓,与被公孙瓒常年威胁的袁绍,双方谁更加急迫地想拉拢对方?显然是袁绍。而且即便蹋顿想要拉拢袁绍,按照地理位置来看公孙瓒位于三方的中间,天然是共同敌人,根本不用费力拉拢。但蹋顿却选择请求和亲,无疑希望双方保持长期盟友关系,而不仅仅是为了对付公孙瓒。蹋顿为什么这样做,有很多合理解释,主要还是稳固自身权力,以及争取乌桓的有利外部环境等等,不展开说了,还是说回袁绍。

袁绍面对蹋顿递来的橄榄枝,欣然接受。至于和亲嫁出去的女人是自己女儿还是袁家宗亲,史料没有记载。从后续历史来看,这次和亲影响非常大。乌桓与袁家保持了长期盟友关系,即便官渡袁绍战败,后期还是始终帮助袁尚试图夺回河北,给曹操平定北方增加了非常多的困难,促使曹操冒险远征乌桓,直到攻破柳城(位于今辽宁朝阳市)。

按照当时的形势,曹操远征乌桓冒了极大的风险。曹操执意这样做的原因,并不在于乌桓有多么强大,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强盛时侵占边地城池,衰落时退往草原,无法根本上解决。何况天下纷乱中原战况频仍,本不应该把乌桓作为首要敌人。实际上曹操的目标是袁尚,必须把袁尚及其支持者彻底击败,北方四州才能算真正落入曹操的口袋。

袁绍当年通过和亲拉来的乌桓盟友,让曹操消耗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最关键的是宝贵的时间。能让乌桓死心塌地跟随,也说明袁绍一路走来屡屡赢得人心,绝非巧合。

阎柔

袁绍重大事件之三十——河内易主

建安四年(199)发生了一系列大事件,这些大事件共同把袁绍与曹操引向决战。首先就是上面说的公孙瓒灭亡,袁绍一统河北,时间在三月。

时间稍稍回溯一点,就在袁绍围攻公孙瓒的同时,当年二月份,河内太守、大司马张杨被部将杨丑杀死。打算投靠曹操的杨丑旋即被张杨另一部将眭固杀死,眭固领兵准备投奔袁绍。河内郡位于黄河“几”字形的拐弯处,扼守关中、并州、关东的交界处,战略位置重要,长期以来张杨在此充当关中与关东各势力的缓冲带。然而随着关中势力逐渐衰弱,尤其汉献帝迁至许昌,军事对立的主要方向就从东西向转为了南北向,也就是以黄河为界。曹操与袁绍分据南北,双方核心区隔河相望。

当张杨集团爆发内乱,眭固要投奔袁绍,曹操先出手了。四月,也就是袁绍刚刚结束与公孙瓒的战争还未来得及回头,曹操派出史涣、曹仁渡过黄河进攻眭固驻扎的射犬。眭固向北突围向袁绍求救,半路与史涣、曹仁遭遇,双方交战曹军大胜,眭固被斩,其余张杨旧部纷纷投降。

《三国志·武帝纪》载:交战,大破之,斩固。公遂济河,围射犬。洪、尚率众降,封为列侯,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这段说的是曹操灭掉眭固,招降张杨旧部后,就把军队撤回了黄河南边的敖仓,显然曹操并不想过分刺激袁绍,所以赶紧撤军。但是曹操任命了河内太守,这个魏种原本就是曹操旧部,当年吕布袭兖州时曹操认为他不会降,结果魏种还真就降了,又辗转来到张杨的河内。曹操不计前嫌让魏种当河内太守,应该也有传递信号的意思:这人在我这干过,又投过吕布,这样的人放在河内,不是我曹操的亲信。曹操希望向袁绍表明比较“软”的态度,既不派兵驻扎也不委任亲信治理。

但是袁绍也不傻,张杨原本是曹操的敌对势力,现在黄河以北这么关键的位置成了曹操的地盘,态度再软有什么用,那实惠也被你占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这点袁绍看得很清楚,所以急于跟曹操决战。

袁绍重大事件之三十一——不臣之心

在绝对实力上袁绍明显比曹操强,而且袁绍占据四州之地,兵强马壮不说,各路人才也纷纷归附。到了个这地步,袁绍心里也有了代汉自立之心。也对,那乌桓单于都来跟袁绍而不是皇帝和亲,这还不说明问题?连袁术都敢称帝,我袁绍凭什么不能?所以袁绍内心逐渐膨胀,对皇帝的贡奉逐渐变少。

有善察言观色者,自然明白主公在想什么,觉得这种事身为主公不好明说,必须有臣下出头,于是主簿耿包欲占拥立之功,私下向袁绍建议代汉自立。什么火德已尽,土德当立,袁家正代表土德,顺天意应民心之类的。

这种事当然不能一意孤行,得先试探众人意见,于是袁绍把耿包的意见拿给府中文武僚属,结果群情激奋,纷纷表示耿包妖言惑主,用心险恶,应该处死。袁绍就把耿包处死了。

《后汉书·袁绍列传》载:绍以包白事示军府僚属,议者以包妖妄宜诛。绍知众情未同,不得已乃杀包以弭其迹。

其实袁绍要是内心没想法,直接拒绝耿包就完了,根本不会征询大家的意见。这种行为就表示袁绍有称帝之心,杀耿包只是推脱责任,保全自己脸面的手段。对比袁术不顾群僚反对执意称帝,伪君子与真小人的区别而已。

还是建安四年(199)这一年,仲家皇帝袁术顶不住了,淮南大旱众叛亲离,又被曹操穷追猛打,走投无路的袁术决定投奔兄长袁绍。

《后汉书·袁术列传》载:忧懑不知所为,遂归帝号于绍,曰:“…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以强则莫与争大,以位则无所比高。…谨归大命,君其兴之。”绍阴然其计。

我们都知道袁术最终没能逃到袁绍地盘上,半路被刘备截住去路渴死,重点在于上面的“绍阴然其计”。袁术不是简单的逃亡,他还想把帝位让给袁绍,而袁绍居然表示同意。可能袁绍认为只要不是自己首先称帝,而是别人让位,那就不算篡汉,自己接受弟弟的让位,有合法性。袁术又有传国玺,合法性貌似又增加一分。

这多亏袁术没逃成,否则真把玉玺交给袁绍,袁绍头脑一热真称帝了,可能官渡之战都不用打,袁绍也得自行衰败。到时曹操组织个讨袁联盟,河北各地将纷纷起兵。汉朝是我国第一个长期稳定存续的大一统王朝,四百年来形成的国家观念深入骨髓,汉人、汉语、汉字、汉…所以曹操至死都不敢称帝,所以到了西晋末年还有人以汉为正统起兵反抗,说明这种社会共识的强大。

袁绍没能得到玉玺会很遗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否则历史对其的评价要远远更加负面。

从袁绍个人角度来看,这完全是曹操对自己的挑衅。三月份袁绍灭掉公孙瓒一统河北,四月份曹操就夺取河内,六月份又逼死袁术,显然曹操毫不畏惧,甚至还敢挑战袁绍。正享受着百姓敬仰、士人拥戴、外族和亲、兵强马壮,连传国玉玺都快到手的美好氛围,仿佛坐拥河北,天下尽在掌握的雄心勃勃,却总是被曹操泼冷水。袁绍不能忍,必须出兵灭掉曹操。

本期介绍了袁绍平定幽州前后的主要事迹,以及官渡之战前夕的重要事件,下期将讲述官渡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敬请点赞关注吧,同时也欢迎翻阅往期三国人物文章。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他们帮助袁绍灭公孙瓒,为何却在官渡之战时投向曹操?
让刘备洒泪相别的田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深受刘备器重的小兵,投降曹操后一飞冲天,最终成为曹魏王牌大将
历史上的闫柔其人
长篇连载:前三国之《乱世群雄》(35)——袁绍灭公孙瓒·一统河北
官渡之战前袁绍到底有多大地盘,看各州长官的人事任命就能知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