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煮酒论英雄之三国良将,陆抗篇(下)——忠臣遇昏君

三国良将系列之陆抗(下)

煮酒论英雄,且谈三国人物。

陆抗重大事件之七——劝君行仁政

建衡二年(270),东吴左大司马施绩去世,陆抗接手施绩原来的防区,包括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各军事要地,均由陆抗指挥,成为实际上东吴在荆州的军事统帅,只是官职位阶与其父陆逊还有距离。

陆抗不仅与其父陆逊同样领兵镇守荆州,而且同样非常关心东吴社稷安危。当时蜀汉与曹魏均已灭亡,晋国已对东吴形成包夹之势,凡是正常人都能看出局面对吴国很不利。偏偏东吴皇帝孙皓不仅没有治国理政之才,反而异常昏庸残暴,以后世眼光来看,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是出名的昏君。包括穷兵黩武,主动与晋国绝交并连年用兵且连战连败损失惨重;诛杀违背先帝遗愿也要拥立自己的濮阳兴和张布,继而把张布之女纳入后宫;派人出使晋国只因对方说了晋国几句好话,便将使者从半路追回处死,亲属流放边地;逼死先帝孙休之妻朱太后,再将孙休四个儿子杀掉两个……东吴的末代皇帝孙皓就是这样一个残暴之人。

仅仅是上述荒唐作为,就全部发生在建衡二年(270)以前,至于以后,孙皓的暴行更加变本加厉罄竹难书。陆抗作为东吴的栋梁之臣,对皇帝的胡作非为深感忧虑。陆抗上疏谏言,献上十七条针对时政的改革措施,并使用极为恳切的言辞劝孙皓要施行仁政。

《三国志·陆抗传》载:臣每远惟战国存亡之符,近览刘氏倾覆之衅,考之典籍,验之行事,中夜抚枕,临餐忘食。

陆抗的上书全文很长,从六国被秦兼并,到西楚项羽被汉高祖刘邦打败,再到分析东吴当前的严峻形势,通篇都传达出陆抗想要表达的事态严重性,已经到了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尤其是上面那句,远有战国时代各国的灭亡,近有蜀汉的倾覆,陆抗对这些国家败亡的原因做了深入分析,已是睡不着觉吃不下饭的状态。为什么?因为亡国之兆已然出现在当下的东吴。

按照孙皓的残暴性格,陆抗敢这样写可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如果不是陆抗远在荆州统领重兵,加上陆逊的光环以及家族势力因素,孙皓一气之下可能就把陆抗给办了。孙皓这点还算有自知之明,也能明白陆抗是逆耳忠言,但就是不听。任凭陆抗言辞恳切慷慨陈词,连具体改进的十七条措施都拿出来了,孙皓也没有任何采纳的意思。

陆抗重大事件之八——直谏远小人

孙皓的昏庸不仅限于残暴滥杀,还轻信小人。当时有个叫何定的人,曾经做过孙权身边的“给使”也就是仆役,这样的人本身地位很低,只是因为服侍皇帝,而在后来得到去外地做吏的机会。就是说即便给孙权做佣人也只能转为“吏”而非“官”,所以何定原本属于社会底层。等到孙皓即位,何定厚着脸皮上书称自己是先帝孙权的旧人,希望能回宫侍奉皇帝。孙皓同意了何定的请求,任命其为楼下都尉,其实就是个食品采购员。然而凭借出类拔萃的谄媚本事,这个区区仆役竟然逐渐得到皇帝信任,开始作威作福,干涉朝政。

何定逐渐忘乎所以,竟然为儿子求娶少府李勖之女。堂堂九卿名士之女,怎会嫁给一个出身低微,靠阿谀奉承上位的小人呢,李勖当然没答应。何定从此心怀怨恨,后来借着一次与晋国的战役中李勖领兵无功而返,向皇帝孙皓进谗言害死了李勖。类似的事情还有好几次,所以朝中大臣都对何定非常厌恶。

陆抗对何定弄权也非常气愤,上疏向孙皓直言应该远离小人。

《三国志·陆抗传》载:小人不明理道,所见既浅,虽使竭情尽节,犹不足任,况其奸心素笃,而憎爱移易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通常我们对于亲君子,远小人的理解,停留在亲近正直有道德的人,疏远阴险没节操的人这个层面。其实这是后来的引申义,毕竟谁是有道德的,谁是没节操的,如何评价本身就是个问题。又或者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于隐藏得很深的人,揭露之前你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君子还是小人。

陆抗这段话,则解释了小人的原本含义。什么是人们应该亲近的君子或贤臣,这个暂且不谈,对于小人的定义,则并不局限在道德,更重要的是文化。这里的小人,在当时是指没受过教育的社会底层,又从事着辅助、照料达官显贵工作的人。因为这类人没受过教育,没受过儒家经典的教化,所以没有成熟的道德观价值观,遇事通常只看重个人利益与短期利益,而且更容易不择手段不考虑底线。而且因为没受过教育,也不了解国家机器运行的机制,权力在握就急着实现个人欲望,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比较经典的就是宦官群体,社会底层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取国家权力,历史证明了大多数这种宦官对当时的国家起到的都是负面效应。何定虽然不是宦官,但也属于陆抗所指的这种“小人”。远离小人,亲近君子或贤臣,本意是指君王对身边人员的使用上的注意事项。

有点扯远了,总之这次陆抗的直言相谏还是没起作用。虽然两年后何定被孙皓杀掉了,但那只是孙皓个人对何定产生了厌恶,跟陆抗并没有关系。

孙皓

陆抗重大事件之九——上疏救薛莹

上面说到佞臣何定并没有因为陆抗的弹劾而倒台,只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何定因为是皇帝孙皓的亲信小人得志不知收敛,也并没有猖狂多久。

建衡三年(271),何定提议开凿运河贯通长江与淮河,并将这条运河起名为圣溪,显然是为了讨好孙皓。开凿运河理论上当然好处多多,可当时东吴内忧外患,国力根本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工程。

《三国志·薛琮传》载:是岁,何定建议凿圣溪以通江淮,皓令莹督万人往,遂以多盘石难施功,罢还,出为武昌左部督。后定被诛,皓追圣溪事,下莹狱,徙广州。

何定一个没受过正经教育的仆役出身,当然不懂得开凿运河的难度以及如何指挥调度整个工程,所以他也只是动动嘴提建议来讨好皇帝,具体的施工指挥则交由少傅薛莹负责。孙皓给了薛莹一万人去修运河,然而稍微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开凿连接长江与淮河的运河,一万人根本不可能够用。果然,最后因为沿途硬石太多施工难度过大而取消了工程。

凤皇元年(272),何定因“奸秽发闻”而被处死。具体细节不详,从孙皓对其极度厌恶,不仅处死何定还将其改名为何布的表现来看,这个奸秽应该是何定对后宫有了不轨行为。布指的是张布,孙皓对张布非常痛恨,不仅夷灭张布三族,而且强纳张布小女儿入宫,因言行惹怒孙皓又被杀。孙皓又让人雕了一座张布小女儿样貌的木雕置于座旁。然后又强夺已经嫁为人妻的张布大女儿入宫。后来张布大女儿去世了,孙皓风光大葬,自己在墓旁治丧半年不出,搞得东吴好多人以为是孙皓死了。这些病态行为正常人实在无法理解。

孙皓把何定改名何布,可见他那扭曲的内心有多愤怒。显然这种怒火仅靠处死何定还不能平息,于是开始拿其他人出气。本来运河工程取消后,作为总指挥的薛莹并没有受到严重处罚,只是外调担任武昌左部督。等到何定死了,孙皓又想起开凿运河不成白白损失钱粮的事,于是把薛莹给下了大狱。

陆抗听闻孙皓翻起旧账要杀薛莹,赶紧上疏劝谏:“薛莹可是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是社稷的财富,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来治理。像已故的大司农楼玄、散骑中常侍王蕃、少府李勖都是一代名士,他们当初受主上恩宠得以官居要职为国效力,可没多久就因为各种原因被诛杀,甚至有的惨遭灭族,有的家族被流放边地。这些人连罪名都没确定,就直接被处死,可怜心怀忠义之人遭此极刑!已经受刑死去之人,已经没有知觉,竟然还要焚尸扬灰,抛入水中,这实在不合先王所立典章,或许还是立法时要避免的行为。王蕃、李勖之死引得百姓纷纷悲伤与惊恐,全国上下都为止痛惜不已。希望陛下尽快下诏赦免薛莹,希望陛下念在薛莹与其父薛琮父子两代效忠三世皇帝的功劳,如今之罪应该可以宽恕。也希望陛下能顺应百姓们的期望,展示皇帝的恩德,如此则是天下的幸事。”

史书原文中陆抗措辞已经非常直接,字里行间虽然都是劝谏,但举出三位已被孙皓处死的高官以及屡次拿百姓做理由,其实已经带有不少指责的意味。可以说这次上疏是陆抗历次劝谏言辞最激烈的一次,陆抗通过对薛莹的支持,也表达出对皇帝胡作非为的强烈不满,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最终孙皓没有处死薛莹,只是将其流放至广州。薛莹文采非常好,后来孙皓投降晋国的请降文,就是薛莹主笔。

本期讲述了陆抗如何苦苦劝谏皇帝孙皓的几个事例,从中能够了解在外有强敌虎视,内有昏君乱政的情况下,陆抗苦苦支撑荆州前线有多么艰难。在这样的逆境中还能为东吴续命多年,对陆抗不由得更加敬佩。对陆抗担忧国家前途,劝谏皇帝的介绍就到这里,下期讲述陆抗军事上的精彩表现,感兴趣的朋友敬请点击关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续更新的最大动力,谢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吴最后一位名将,尽职尽责,无愧于心,却因何难阻吴国灭亡之路
东吴皇帝孙皓何以从明主沦为昏君?
王蕃(三国吴天文学家、数学家,由于性情耿直,不愿对昏君俯首听命,不肯巴结嬖臣,被孙皓无故杀害,死时年仅39岁)
三国最后一位将领,打败西晋十万大军,东吴因为他多存在8年!
东吴灭亡后,孙皓的上万嫔妃都去哪里了?
此人不死,东吴不灭!东吴最后的护国大将你认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