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概述(一百〇九)——明朝(二)

本期主要介绍明成祖时期的政治军事内容。

 
明太祖分封诸王与“靖难之役”

明太祖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将除长子朱标(太子,1355—1392年)与早夭的幼子之外的二十四个儿子与一个侄孙都分封到全国各地,有的授以兵权,如第四子燕王朱棣(驻北平,在今北京)、第十七子宁王朱权(驻大宁,在今内蒙古宁城县境),命其镇守北方、抵御蒙古;有的则驻在内陆,如第五子周王朱橚(驻开封,今河南开封)、第七子齐王朱榑(驻青州,在今山东青州)。明初藩王虽不直接治理民事,但边疆诸王因负责镇戍,常握有重兵,例如宁王朱权部下有蒙古朵颜三卫,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而且,明太祖还允许藩王在朝中有“奸臣”时移文中央索取奸臣,甚至可以“清君侧”举兵讨伐。明太祖的这些做法是想强干弱枝,增强皇室宗族对整个明帝国的控制,但他没有料到的是,虽然明朝藩王与西汉藩王相比权力要小,却仍会产生割据的情况,这是与强化专制皇权的目的背道而驰的。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去世,由于其长子朱标在此前已经去世,由其长孙朱允炆(1377—?)继位,次年改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深感作为藩王的诸叔对自己的压力,于是在齐泰、黄子澄等人的支持下谋划削藩。

分封于北平(今北京)的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1360—1424年),本就对长孙继位感到不满,又遭建文帝派人监视,听闻同为藩王的诸弟先后遭到建文帝削藩的打击,危机日甚一日。朱棣终于杀掉建文帝派来监视他的人,以“奉天靖难”为名,借口朝中出了奸臣,要“清君侧”,在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争夺帝位。经过三年战争,建文四年(1402年)夏,朱棣率军直逼应天,谷王朱橞打开应天府金川门投降朱棣,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成功夺取帝位,杀掉齐泰、黄子澄,又将拒绝为他草诏并骂他是“燕贼篡位”的方孝孺(1357—1402年)十族都杀光。次年,朱棣改元永乐,史称明成祖(p.s朱棣庙号本为太宗,这就是为什么《明实录》中有《明太宗实录》,至明世宗时因朱元璋以下诸帝排满宗庙,朱棣如还是“宗”将会被移出宗庙,因此明世宗将朱棣尊为明成祖,成为“不祧之祖”)。

明成祖朱棣像,图片来自网络。

明成祖对集权制度的强化

明成祖即位以后,在明太祖的基础上强化了封建专制集权制度。

一、继续削藩。朱棣自身是由藩王夺取帝位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他也深知藩王割据的危害,因此先后把分封在北方的诸王迁徙到内陆的南方,有的甚至被废为庶人,比如将谷王迁往长沙,宁王迁往南昌,并削去代王、辽王的护卫。但是,朱棣对于自己的儿子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却仍然保留了护卫,这导致明宣宗时期爆发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叛乱平定之后,明宣宗削除诸王护卫,藩王不得拥有护卫成为明朝的制度延续下去,后来仅有个别藩王因有特殊功勋而设护卫。成祖、宣宗以后,明朝的藩王实际上在政治上已起不到大的作用。

二、设置内阁。明太祖废掉中国历史上已存在千余年的丞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国事繁杂,远非皇帝一人能够处理,于是内阁制度应运而生。明太祖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由于其名称均为各殿(中极殿、建极殿、文华殿)、各阁(文渊阁、东阁)等,总称为内阁大学士。明代大学士起初为五品,但随着辅政而权力渐重,加六部侍郎(三品)、尚书(二品),甚至高至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一品)。朝会时,加官六部尚书的内阁大学士位在非大学士的其他尚书之上。内阁大学士还成为经筵官,成为帝师或太子的老师。明代前期,侍郎升尚书入阁为惯例,入阁多由皇帝直接任命。

三、厂卫制度的完善与宦官参与政治。明太祖由于猜忌大臣,起初是派有专人负责监视大臣的举动,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锦衣卫,下设镇抚司,设有监狱、法庭,专门负责监视臣民的活动并逮捕、审问、判刑,称为“诏狱”。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置东厂,由皇帝信任的宦官统领,缉查“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事。

虽然明太祖在位时对宦官比较忌惮,力图防止宦官专权,但到了明成祖时,宦官地位大幅提升,例如他身边的宦官马三保就因在“靖难之役”中参战有功而得名郑和,成为航海活动的统帅。明成祖还培养宦官,教他们读书识字。除了增置东厂,任命宦官来监视臣民外,明成祖还提升了内府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中的司礼监。宦官中最高职位者称为“太监”(p.s并非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监,民间俗称宦官为太监),而司礼监主要有提督太监、掌印太监各一员,秉笔太监、随堂太监八、九员。明宣宗之前,司礼监就已经有了“批朱”的权力:当内阁草拟对奏章的处理意见(阁票)由皇帝审定之后,由司礼监太监用红笔写出。黄宗羲认为明朝没有善治,就是因为明太祖废除宰相,而宦官反而有宰相之实。明成祖还授予太监出使、专征、监军、镇守各地、刺探官民隐情等权力。

四、迁都北京(顺天府)。明成祖少年时即被分封于北平,对燕地感情颇深,而由于他是武力推翻建文帝的,因此在应天的统治并不稳固。所以,成祖在夺取帝位后,即谋划迁都,但遭到大臣们的反对。李至刚得成祖授意,以明太祖祖训为由,建议在北平(今北京)置陪都,成祖大喜并批准,改北平为北京顺天府,随后又命营建北京、迁南方士民于北京并给予优待条件,为他进一步迁都北京作准备。成祖又多次在北京指挥对蒙古的战争,在迁都前曾在北京长期居住,监督北京皇城、宫城(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修建。在他的发妻徐皇后死后,他又秘密命人在北京北郊的天寿山勘察,以修建皇陵,为后来明代在北京昌平的皇陵园寝(明代十三位皇帝的陵寝都在这一区域,后世合称明十三陵)作了精心准备。永乐十八年(1420年)成祖正式宣布迁都北京,而以应天府为留都。(p.s明成祖时尚称作行在,后来明英宗正式完成了名义上的迁都)明成祖迁都北京影响了此后中国数百年的地缘政治格局,有利于抵御北方蒙古骑兵的进攻,并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不在同一地区,也使得漕运成为明清两代封建国家沉重的负担。

永乐时期对边疆的管理

永乐年间,明成祖在明太祖统一战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加强了对蒙古地区、西藏地区等边疆地区的管理。

东北地区

明朝在东北设置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是军政合一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明成祖至明宣宗时,多次派遣宦官率数千军队、数十大船护送奴儿干都司的最高长官赴任,可见明朝对奴儿干都司极为重视。都司以下各卫所的长官基本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 明朝中央政府授给ta们官职,并发给印信、官服,通过ta们来统治边疆地区,这就类似于西南边疆地区的土官。而奴儿干都司的百姓与内陆百姓一样都要向明朝政府缴纳赋税,只不过种类以当地的特产为主,如鹰、雕、兔、貂、狐、马、海豹、海獾等物。

明朝政府为了加强内陆与奴儿干地区的联系,在奴儿干都司地区设置了东西两条驿路,东路称为“海西东水陆城站”,由今天黑龙江双城县西经松花江、黑龙江而下,东北经五十多个城站到奴儿干都司治所(靠近黑龙江口,今俄罗斯特林)附近;西路称为“海西西陆路”,由肇州经松花江、洮儿河,直至兀良河附近,大概是由今黑龙江肇源县西向西北经由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到满洲里市。

永乐、宣德年间,奴儿干都司治所曾修有一座永宁寺,并先后立有石碑《敕修永宁寺记》与《重修永宁寺记》,记载了当时明朝政府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迹,碑文用汉、蒙古、女真、西藏四体文字书写。永宁寺在清末特林被沙俄割占后改为东正教堂,但两块石碑当时仍然存在,被清朝派去的官员曹廷杰拓了下来。近代除沙俄以外,日本、英国等国也对黑龙江流域的这些明朝碑文进行过报道。这两块石碑后被俄国拆除,今存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图片摘自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朝全图一奴儿干都司部分

蒙古地区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军在平定了东北的纳哈出之后,明太祖命蓝玉、唐胜宗、郭英出师,准备第二次攻打北元。蓝玉在次年(1388)率军进至捕鱼儿海(今中国与蒙古国交界贝尔湖),杀死北元太尉以下数千人,北元天元皇帝脱古思帖木儿北逃。这次明军的行动给了北元沉重的打击,不久之后脱古思帖木儿在土剌河(今蒙古国图拉河)被阿里不哥的后裔也速迭儿所杀。脱古思帖木儿死后,蒙古各部陷入混乱,到坤帖木儿先后有五位蒙古大汗即位,但都被杀。明成祖即位之初的蒙古大汗是鬼力赤,他杀死坤帖木儿,去掉元朝的国号、帝号、年号,只称可汗,被明朝称为“鞑靼”(蒙古本部)。永乐三年(1405年),蒙古知院阿鲁台又杀鬼力赤,将元朝皇室后裔本雅失里迎立为大汗,不久被瓦剌部击败,退往胪朐河(今克鲁伦河)。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派遣到鞑靼的使臣被杀,随后派丘福等率军十万攻打鞑靼,结果全军覆没。次年,明成祖亲率五十万大军攻伐鞑靼,追至斡难河(今蒙古国鄂嫩河),本雅失里仓皇逃走,后被瓦剌部马哈木所杀。阿鲁台在这年冬天便向明朝进贡马匹,表示臣服,明朝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封阿鲁台为和宁王。阿鲁台与明朝维持了数年的和平关系,永乐十九年(1421年)因部众稍强,又开始袭扰兴和(兴和所,在今河北张北)等地。明成祖在永乐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422—1424年)连续三年亲征,给鞑靼部以沉重的打击。阿鲁台后被瓦剌部脱懽所杀。

在鞑靼部遭到明朝打击的同时,鞑靼部西面的蒙古瓦剌部逐渐崛起。永乐六年(1408年)瓦剌部落的马哈木曾向明朝进贡马匹,请求封赐。次年,明成祖册封瓦剌部首领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后来瓦剌部攻杀本雅失里,开始对明朝多有要挟,并多次袭扰内陆。永乐十二年(1414年)明成祖率大军亲征瓦剌,直至土剌河,马哈木兵败逃走,不久死去。马哈木之子脱懽接受明朝统治,并承袭了他父亲的顺宁王称号。

而在之前元朝大宁路北部生活的蒙古兀良哈部,在洪武二十二年设置了朵颜、泰宁、福余等三卫管理。明成祖因这三卫“靖难”有功,将大宁之地(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南部、河北省承德市东北部)赐给兀良哈部,仍为三卫(p.s后人诟病明成祖这一做法埋下了隐患);明朝授予这些部落首领官职,并与兀良哈部在广宁等地进行互市贸易。

明成祖通过五次北征沉重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割据势力,大大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管理,使蒙古贵族一度都服从明朝中央政府的管理。而明成祖本人则在第五次亲征之中病死在榆木川(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

西北地区

明洪武、永乐年间,明朝政府在今我国新疆、甘肃、青海等地设置卫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理。这些卫所包括河州卫(治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西宁州卫(治今青海西宁)、岷州卫(治今甘肃岷县)、洮州卫(治今甘肃临潭县新城镇);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的安定、曲先、阿端三卫,这里的部落主要以游牧生活为生;赤斤蒙古、罕东、沙州(原治今甘肃敦煌,宣德年间东迁至苦峪,今甘肃瓜州县东南)三卫,位于嘉峪关以西至敦煌一带;哈密卫(治今我国新疆哈密)。这些地区的居民主要是畏吾儿族、蒙古族、藏族与回族等,除安定等三卫外,大多都兼营种植业与牧业,有的地方则以农业为主,还有手工业的发展。明朝经常用贡赐、马市等方式与这些地区进行物资贸易,但当时明朝与当地首领对当地少数民族百姓的压迫也较重,例如永乐时规定安定卫每年要交纳繁衍牲畜的十分之一。

西藏地区

明代称今天我国西藏地区为乌斯藏。那时西藏地区农牧业并重,农作物主要包括小麦、芥麦、青稞等,藏族上层喇嘛与各部落封建主占有大量农奴与牲畜,对藏族百姓进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明朝在攻占陕西之后派使者到西藏地区,宣布承认元朝授予僧侣的封号,又允许先前的元朝官员到应天接受明朝的授官。乌斯藏摄帝师喃加巴藏卜在洪武六年(1373)亲自到应天,明朝封他为“炽盛佛宝国师”,并授予他所列出的其他原元朝官员以新的官职。

明朝陆续设置乌斯藏、朵甘都指挥使司,下设宣慰使司、招讨司、万户府、千户所等机构。明朝仍册封元代所册封的“灌顶国师”帕木竹巴僧人章阳沙加为“灌顶国师”,并在帕木竹巴地区设置万户府。章阳沙加的徒弟在他去世后承袭国师,于永乐四年(1406年)又被册封为阐化王,自此历代阐化王都由明朝中央政府所册封。除了阐化王外,明朝后来在西藏地区又册封了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辅教王、赞善王、护教王、阐教王,合为八个主要的王与法王。这些王或法王都具有一定的份地,接受明朝的管理。永乐五年(1407年)明朝专门组织阐化王等王及诸卫所发动各族百姓修筑了从雅州(治今四川雅安)到乌斯藏的道路;七年后又派宦官杨三保到乌斯藏,命阐化王等王共同修理驿站道路,从此西藏与内陆的联系更为便利与紧密。

明朝还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将僧官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各等级。法王是最高僧官,由明朝中央政府册封,但法王没有任命下级僧官的权力;法王以下各级僧官的任免,都由明朝中央政府决定。可见,明朝的封建专制集权制度,在边疆地区也有所反映。

明成祖除了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成就外,在文化、外交等方面也有建树,这些内容我们将在后面的推送中提及。下一期我们将介绍“仁宣之治”及明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历史地理小知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帝王之师问罪漠北——明成祖五次北征简析
朱棣
明朝历代皇帝列表(十六位帝王简介)
明成祖北伐
明帝国的边防(二)
明成祖朱棣花了上千万人力进行北伐战争又打不赢到底是为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