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释读中国历史300:郑和7次下西洋宣扬国威,写下了人类航海文明史光辉的一页

中国古代统一的中原王朝,由于高度发达的文明,上国天朝的意识都非常强。或许是根深蒂固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样的观念,尽管对外拓殖掠夺的意愿不强,但还是希望脚下的这块大地都成为王道乐土,都普照着仁政的光芒,所以在强盛的时候,对外的联络和交往都非常积极。

汉朝时期重点经营西域,都差点跟当时的罗马帝国直接对话,唐朝跟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频繁,但到了唐朝后期一直到宋元时期,在中亚、西亚先后出现了强大的阿拉伯帝国和帖木儿帝国,阻断了丝绸之路、隔绝了东西方陆上的直接交流,但海上贸易却蓬勃发展起来,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转到了海上。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国内政治经济趋于稳定,明成祖朱棣自然开始考虑对外的交往和发展,也自然地选择了海上这种相对更便捷的途径,这才有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

明代的邦交理念是秉承古代王朝一贯的“不征”传统,就是以强大的国家整体实力、包括武力但不依靠武力来实现威服众邦,构建以中国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国际格局。

正是出于这种目的,当然也有找建文帝下落的想法,朱棣希望自己在位的时候能看到“万邦臣服”、“祯祥毕集”的盛况,下令大力修造舰船,准备“耀兵异域”,就是宣示富强的国威,以争取海外各个藩国的归附。

为了完成这样的使命,朱棣选择了一个最合适的人选,内官监太监郑和。

明朝的内廷宦官机构总共有12监,分管各种事务。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有每个部门的最高领导才能叫太监,副手叫少监,这都是正式的官名,到了清代才把内廷的宦官统称为太监。

明代内廷12监中最有权势的是司礼监,总管有关宦官的事务,其中秉笔太监还帮皇帝批阅公文,后来的那些著名的大太监,都出自司礼监。

郑和是内官监太监,就是内官监的长官,级别很高,但其实他是个苦命的人。

郑和是元朝色目人的后裔,信奉伊斯兰教,所以很多书里说他是回族,后来也信奉佛教,原来姓马,小名叫三保。他家本来定居在云南,也是富裕家庭的孩子。公元1381年,明朝大将傅友德、沐英平定云南,他成了个儿童战俘,当时才11岁,被阉割后送到燕王府当差。

郑和聪明伶俐,能说会道,长大后身材伟岸、漂亮,不但跟人交往的能力很强,而且很有军事谋略,这么说吧,除了身体不完整,他简直就是个完美的人,朱棣很喜欢他也非常信任他。

后来他随朱棣参加靖难之战,立下很多战功,尤其是朱棣在郑坝村击败李景隆那次,就是采纳了他的意见,为此朱棣亲自写下“郑”字,赐给他为姓,从此他就叫郑和了。

朱棣本来就信任宦官,加上郑和卓越的外交和军事才能,还有他伊斯兰教、佛教的宗教背景,所以才把率领船队下西洋的重任交给了他,这才成就了他这个名垂青史的外交家、航海家。

当然郑和下西洋也是以当时中国高度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为支撑的。

早在唐代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水密隔舱、平衡舵等技术,到宋元时期海船的船型已经非常成熟了,不但船壳板联结紧密而且整体强度高,不容易漏水。船舶的载重量在南宋可以达到1千吨左右,可载乘客上千人,而且船上生活设施齐全,甚至可以养猪、种菜、酿酒等等。

在航海技术方面,郑和使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航海罗盘,并结合航海天文定位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过洋牵星术”,来精确测定船位和航向,而且运用了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和以海洋科学知识和高精度海图为依据的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当时最强大的特混舰队,包括宝船、马船、粮船、战船等各种舰船200多艘。宝船是指“运宝贝的船”,装运明朝皇帝赏赐给西洋各国的礼品、物品,和西洋各国进贡明朝皇帝的贡品、珍品,还有郑和船队在海外通过贸易交换得来的物品。同时宝船也是指挥人员、使团成员、外国使节乘坐的。

郑和的船队人员众多、规模宏大、组织严密,除了首脑决策人员、航海技术人员、外交经贸人员、后勤人员,还有2万7千多名武装士兵。

船队中宝船就有63艘,最大的长150多米,宽60多米,重2500吨左右,船有4层,挂12张帆,可容纳上千人。最小的战船也有60米长、20多米宽,可见郑和的船队无论从规模、数量还是配置上来说,都是史无前例的。就算单从军事上来说,都是当时真正意义上的无敌舰队。

当时所谓的西洋,是指南中国海和印度洋。郑和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总共有7次,走过东南亚、印度洋、红海、东非等地30多个国家,这是人类航海文明史上空前的创举。

第一次是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航,沿长江顺流而下,经南海到达越南、泰国、印尼等地,最后到达印度古里(科泽科德)。后来基本沿着这条线路不断延伸,逐渐以东印度洋为中心,在孟加拉湾一带活动,第四第五次航行到波斯湾、东非和红海沿岸。最后一次是在明宣宗时期,公元1433年,郑和在返航途中病逝,终年62岁。

郑和率领他的武装船队纵横在印度洋上,也有不自量力的小国打他船队的主意,再就是一些海盗行为,不得已郑和也使用过武力。大的有三次,第一次是在苏门答腊岛识破旧港国王诈降,生擒国王送回中国处斩;第二次反击锡兰山王国,也俘获了他们的国王;第三次是帮助苏门答腊平定了内乱。

郑和下西洋是足以载入人类航海文明史册的壮举,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友好交流,这是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自豪的,在15世纪初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但另一方面,中国人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就是不以海外殖民和贸易为主、更没有武装掠夺,只在宣扬国威,使得郑和下西洋这种耗资巨大的活动让政府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所以在明宣宗以后就没有持续下去了。

这之后,明朝中后期到清朝,一直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正是这一时期,也就是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后的60年,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大发现开始,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才开始落后于世界的脚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郑和七次下西洋,那些教科书没有告诉你的秘密
王景弘(明朝宦官)
航海王郑和事业的终结:文官为什么反对航海?
刘大夏烧了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令航海中断,算不算千古罪人?
印度洋打捞出了明代石碑,内容翻译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内容翻译过来后,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