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必知100事(六)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类文明的承载术

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类文明的承载术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宦官蔡伦改进民间造纸方法,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作纸,人称“蔡侯纸”,并献给汉和帝。

蔡伦

蔡伦的造纸术被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文化传播和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无法衡量的贡献。

造纸术的改进与传播,改变了人们的书写习惯和阅读习惯,使普通人也能够获取信息和知识;此外,与印刷术发展的结合,更是便利了文字的保存,提高了文化的传播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明影响的范围。

这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对世界文化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是中国人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8世纪末,巴格达开始出现造纸术,随后在大马士革盛行,并逐渐传至欧洲。11世纪的阿拉伯著名作家塔阿里拜根据前人的著述写道:“造纸术从中国传到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是由于被俘的中国士兵、俘虏中间,有些能造纸的人。由是设厂造纸,驰名远近。造纸业发达后,纸遂为撒马尔罕对外贸易的一种重要出口品。”由此,中国的造纸术便进入了阿拉伯境内。

12世纪至13世纪之间,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相继建立纸厂,最终,在16世纪造纸厂遍及欧洲。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背景是什么呢?

首先,纸这种书写材质还没有出现时,文字的传播十分不方便。中国古代所用书写记事材料有甲骨、金石、缣帛和简牍。除用金石外,外国古代还使用莎草片、贝叶、树皮及羊皮等材料。

印度等南亚、东南亚国家则将扇椰树叶子晒干、压平作书写材料,因此,传入中国的印度佛教经典便是写在树叶上后扎起来,也称“贝叶经”。

《贝叶经》

然而,无论是把文字刻在龟甲上或兽骨上、铸在青铜器上、刻在石头上,或是在中国春秋末期将文字书写在竹片、木片之上,这样的书写材料都是十分笨重的——长篇的文字不但对于记录者来说费时费力,更不利于文字的传播和交流。欧洲在没有纸之前,抄写一部《圣经》要用300张羊皮。当时,还有用绢帛作书写材料的,绢帛相比其他材料会更轻便,但价格也极昂贵,一般人是用不起的。

其次,蔡伦本身热爱制造和发明。蔡伦出身于东汉初年大凑山下从事冶铸的一个铁匠世家,他对生产活动很感兴趣,比如冶炼、铸造,种麻、养蚕等。

大约在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蔡伦入宫作宦官。到汉和帝即位时(公元89年),他已升迁为出入朝廷、侍从天子的中常侍,成了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参预朝政的宦官,属中级官员。据《后汉书·百官志》,永元九年(公元97年),蔡伦“兼做秘剑及诸器械”,主管监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

当时的皇宫作坊集中天下能工巧匠,拥有着当时制造业的最高水准,这就为蔡伦提供了一个展示他对于生产、制造把控能力的平台。

造纸术的传播

最后,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之所以得到了应用和传播,与皇室的支持息息相关。

汉和帝去世后,年幼多病的皇子被立为殇帝,太后邓皇后临朝执政。邓皇后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钟情文籍和纸墨。因此,临政后,邓皇后下令尚方、织室等宫内作坊不要制作供赏玩的器物。

邓皇后对于文字纸墨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为蔡伦造纸的成功以及应用和推广提供了助力:官方的推广,使得皇室作坊“尚方”改进的造纸术也传播至民间,改进的造纸技术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造福了百姓。

那么,书写材料是如何发展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代的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纸的概念需要包含四项要素。

第一、原料必须是植物纤维而不是其他任何材质的纤维,否则不能算作传统意义上的纸;第二、原料必须经提纯、机械分散、成浆、抄造及干燥成型等工序处理而成者为纸,未经这些工序、用另外途径而成者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纸;第三、纸的表面必须较平滑,体质柔韧,由分散纤维按不规则方向交结而成,纤维分布较匀,整体呈薄片状;第四、具有实用性,用途是书写、印刷、包装等。

只有满足以上要素,才能被称作传统意义上的纸。

那么,在蔡侯纸之前,当真没有纸的存在吗?

简牍示意

最初,在中国战国时代,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简牍及缣帛,这比商周时用甲骨、金石已经进了一步。后来,到了秦汉时期,战国时通行的帛简作为书写材料仍被沿用。据史料载,秦始皇在位时每日批阅的奏文简牍动辄以石(每石为120斤)计,费去了很多时间。

如果说秦始皇批阅简牍奏文以石计,那么,西汉皇帝要批阅的奏文甚至要更多:例如,汉武帝用了两个月,才读完了东方朔写在3000枚竹简上的上书。

因此,无论是社会还是皇室,都急需一种更轻便、更易读的书写材料,以代替竹简等重型材质。

以唐代书画鉴赏家张怀瓘和宋代一些著作家为代表认为,汉初(公元前2世纪左右)便已经出现了能代替竹简的纸张出现,但苦于没有实物进行证明,这一说法并未被广泛支持,普遍仍认为蔡伦是造纸术的“发明者”。

直到1957年,在中国西安灞桥砖瓦厂工地上被推土机推出来的文物之一——灞桥纸出土,才进一步地证实了“西汉有纸”的这一说法。

灞桥纸

灞桥纸出土时,最初被黏在铜镜之上,有七八层。经放大观察灞桥纸的纤维物理结构、纤维粉碎情况、分散情况后,灞桥纸被认为确实是纸。此外,据说当时有个造纸工作者得到灞桥纸的一片小碎片,碎片上甚至还可以写上毛笔字。经过鉴定这次出土的器物,文物和考古学家将这批文物所在的灞桥墓的年代定位西汉武帝时期。

除此之外,1986年甘肃放马滩考古中也发现了西汉文帝时期的纸,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纸张实物。放马滩出土的纸还是一张地图,上面有细毛笔画出的山川、河流、道路等。这些多个地点发现的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蔡伦前古纸,都具备了纸的要素,是真正意义上的纸。这些发现不但把中国造纸术起源提前200年,也说明了造纸术源远流长。

那么,蔡伦是在什么方面改进了造纸术的呢?

根据出土古纸检验和文献记载,汉初所造之纸为麻纸。中国科技史学家潘吉星认为,汉代麻纸大体说须经历下列11个工序才能制成:将原料破布、麻绳等浸润、切碎,再浸石灰水后蒸煮,并洗涤、舂捣成泥状,更与水配成浆液,用模具抄造即成为纸。

蔡伦造纸示意

蔡伦扩大了纸的材料来源,倡导以“树肤”造纸,即以树皮造纸,使木本植物成为造纸材料的选择。如此一来,造纸材料的扩大,解决了造纸材料多样化的问题,使造纸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成为了可能。

可以说,蔡伦不仅是造纸技术的革新者,更是造纸技术的推广者和组织者。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最终促进了隋炀帝时期出现的印刷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华夏文明之源—造纸术
西汉蔡伦造纸:是革新技术还是发明?
陈淳 | 再谈“西汉纸”的真与假
老韩讲了一个故事:纸的简史
105年
[文房四宝]纸的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