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的尘埃:通俗小说家的智慧——对《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再认识

14世纪到16世纪在中国诞生的“四大奇书”无疑是世界小说史上的奇迹,无论是把它们放在中国文学发展的纵坐标或是世界格局同类文体的横坐标去认识和关照,它们都不失为一种辉煌的典范。它们或是过于早熟或是逸出常轨,都堪称是世界小说史的精品。阅读这些文本,你不能不惊讶于这些伟大作家的小说智慧。这种小说的智慧是由其在小说史上的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决定的。“三国”“水浒”“西游记”通常被说成是世代累积型建构的巨制伟作。但是不可否认,最后显示其定型了的文本即具有不可重复性和不可代替性的毕竟是一位小说天才的完成品。它们自成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空间,在自己的空间中容纳一切又“排斥”一切,正像米开朗琪罗的那句明言:他们的天才有可能造成无数的蠢材。如前所述,他们以后的各种效颦之作不都是遭到了这种可悲的命运吗?因此小说文本从来不可以“古”“今”论高下,而以价值主沉浮。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明代四大奇书是永远说不尽的。这里我们不妨从广义的历史小说和世情小说这两种小说类型分别谈谈明代小说审美意识的特征。

中国传统的历史小说创作的大格局,历来是历史故事化的格局。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小说审美意识的定规是:历史小说——讲史;历史小说——故事化的历史。历史故事化的第一形式,也是传统历史小说中发育最成熟的形式,是历史演义。历史演义式的历史小说,大抵是以历史朝代为背景,以历史事件为主线,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演绎有关历史记载和传说,或博考文献,言必有据;或本之史传,有实有虚。其代表性作品当属《三国演义》。历史小说的第二种形式,是写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式的历史小说,以故事为中心为主线加以组织,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实际上被淡化、虚化了。正如鲁迅说的:只取一点点历史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水浒传》是为代表。历史故事化具有史诗性质,《三国演义》的社会的审美的价值正在于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一段时间的历史叙述,而在于它的叙述成为对这个民族的超历史整体性的构建和展示(即概括和熔铸了漫长的古代社会的历史)。这就是为什么后来有那么多重写民族史诗的原因。与《三国演义》史诗化写作相反,《水浒传》走动其实是一条景观化历史的道路。它有些站在“历史”之外的味道。它们几乎是为了一种“理念”写出了传奇英雄人物的历史:一个人物就是一个景观。比如林冲的故事,武松的故事,鲁智深的故事一经串联就是一部“史”。它把社会风俗画的素材或原料作为必要的资源,从而把历史的天然联系有意割断,而把历史回忆转化成眼中的一段纯粹风景,于是历史被转换成可以随着自己的审美理想进行想象力充沛的塑造和捏合,随各自的需要剪裁、编制历史意象。在这种历史叙事悖论中,历史作为一个对于我们有意义的整体,离我们实际上是越来越远。无论是历史的史诗化还是历史的景观化都把历史挪用和转化为宋元以来瓦舍勾栏中的文化消费品。消费历史,严格地说,是写作者、演说者和文化市场合谋制作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景观。在这个景观中,个人也好群体也好都在享受着历史快餐,因而也就远离了历史。其实这绝非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失败,恰恰相反,从一开始,中国的历史故事到历史演义就富有了真正的文学意味。

如从时间来说,小说审美意识至迟在元末明初已趋成熟。事实是,以《三国演义》为代表的众多历史小说家无论面对何种形态的历史生活,一旦进入文学的审美领域,就为其精神创造活动的表现提供一种契机,尽管这种契机具备选择的多样性,但绝不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历史就是历史,而文学就是文学,文学可以体现历史,但无法替代历史。一部《三国演义》,虽然它以艺术形象的方式体现了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战略思想,但它毕竟不是一部史籍意味上的著作,它仅仅是小说,一部政治史的战争风俗画。证之以文本内涵,你不能不承认,罗贯中和施耐庵理念中都发现和意识到了文学的宗旨并不在于再现历史,而在于表现历史,在于重新创造一个关于逝去岁月的新的世界。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依据一定的历史哲学对某些历史现象做出理性的阐释,并不构成小说家的主要任务,即他不是为了充当历史学家,而是为了经由历史生活而获得一种体验,一种关于人与人类的认知,一种富有完整性的情智启迪。一种完全可以沟通现在和未来,因而也完全可能与当代精神产生共鸣的大彻大悟,一种从回忆的慢旅中实现的不断显示新的阐释信息的思情寓意……毋庸置疑,像罗贯中这样的小说大师,他的追溯与探究历史生活,正是为了一个民族的自我发现,但无论是颂扬还是鞭笞,归根结底仍然是为了从一种历史文化形态中向读者和听众提供一点儿精神历程方面的东西。

因此《三国演义》虽有史家眼光,但文学的审美总是把他的兴趣放在表现历史的魂魄上,从而传出特有的光彩和神采。可以说,史里寻诗,已经明确了文学与非文学的关系,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史学,同时又使文学具有了质的规定性,即深刻的文学发现和浓郁的诗情,必须到历史的深处去找。基于这种审美意识,《三国演义》等所揭示的深度,就是把历史心灵化、审美化。谈到历史心灵化、审美化这一审美意识,乃是一种面对遥远的或不太遥远的历史生活所产生的心灵感应的袒露,所以历史演义是一种充满了历史感知与现代感的弹性极强的精神意识行为,一种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感知方式的审美过程,又是种种精神领会与情智发现的意蕴性的审美积聚。这种描写素材与文学表现之间的微秒关系的思考与理解,是不是对于今天作家创作历史小说还有启示意义呢?我的答案是肯定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不仅是《红楼梦》,四大名著的作者全部存在争议
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
三国演义
文学欣赏与《文心雕龙》导读讲义(第56讲:《三国演义》的欣赏品鉴)
罗贯中的成才故事
明代四大奇书,为何称奇?专家,作品新奇有创造性成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