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国文人篇:06梁漱溟——敢和毛主席会上硬刚的“最后一位大儒”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但变革思潮引起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这是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又一个异常繁荣阶段,大批文学、思想、学术领域人物层出不穷。

梁漱溟(1893年—1988年),蒙古族,原名焕鼎,字寿铭,原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梁漱溟是一个怪人,敢于在会上与毛主席“硬刚”,他文革时期“只批林不批孔”,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

他曾幽默地自称一生有四个“没想到”:最讨厌哲学,没想到教了哲学;没学过孔子,没想到讲了孔子;没读过大学,没想到教了大学;标准的京城人,没想到致力于乡村工作。

一 青年经历

梁漱溟的先祖为元世祖五子忽哥赤。1893年生于北京官宦之家。梁漱溟自幼瘦弱多病,喜思考而拙于动手。6岁,入中西小学堂,13岁,考入地安门外顺天中学堂。

中学时,别的同学打篮球,他只能旁观。等没人时,他自顾自地拍球上篮,有同学逗他说:“小老头,当心球爆炸了。”

中学毕业时,成绩一直很优秀的他,报考北京大学却未能被录取,深感不服气的梁漱溟曾经公开宣称:“今后一定要够得上,叫北大请我去当教授。”

年轻时的梁漱溟

1911年,18岁的梁焕鼎加入同盟会京津支部,并在机关报当编辑及外勤记者。总编辑很喜爱他,有次为他写了一幅扇面,上书“漱溟”二字。后来,他就以此为笔名发表文章。

1912年,母亲去世后, 梁漱溟潜心研究佛学三年多,立誓“以往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其间,曾欲往湖南衡山出家为僧,未能成志。

此后的七十多年,梁漱溟坚持食素,除了鸡蛋与牛奶,其他荤腥一律不碰。而且,梁漱溟终身不坐人力车,据他自己说是因为年轻时,看见一个老人拉着人力车吃力异常,使他内心感到痛楚难忍。

1916年,梁漱溟曾任内阁司法总长秘书,其间不堪官场的尔虞我诈,曾数度想自杀。

第二年,由于他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研究佛学的文章,在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下到北京大学任教,讲授印度哲学概论和佛教哲学。仅仅中学毕业而荣登大学教授座席,可见二十四岁梁漱溟的实力和蔡元培的魄力。

1918年,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在对世界彻底绝望后,跳湖自杀。自杀前他曾问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回答:“我相信这个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这件事对梁漱溟的打击很大,由于父亲是前清四品文官,曾多次劝导儿子读儒学,这样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梁漱溟从此开始研习儒学,以期完成父亲的遗愿。

在北大,梁漱溟的课非常受欢迎,注册的听课生有八十人,结果一来就是二百多学生,不得不移到大讲堂授课。这样的火爆程度,在当时,也只有蔡元培和胡适的课能与之相提并论。

梁漱溟的说话特点是慢吞吞,但直击要害,有着子弹一样的穿透力。那时北大的教员休息室群贤毕至,梁漱溟写了一篇《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文章,放在休息室里,辜鸿铭走过来翻了翻说:“有心人哉。”胡适在日记里写道:“梁先生这个人是要闹革命的。”

梁漱溟还常去同事杨昌济家里探讨哲学问题,总有一位高大青年为他开门,这是梁漱溟与毛泽东的初次相识,虽然两人同岁,但那时的毛泽东还只是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

二 投身乡村建设

1924年,31岁的梁漱溟从北大离职,随即前往山东,实现他一生最大的理想——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在北大的七年时间,他发表了诸多影响深远的专著,1919年《印度哲学概论》问世,其后两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此书一度再版八次。

梁漱溟认为,“乡治”是中华民族自救的根本出路。之前,在北京南苑给冯玉祥部队讲课时,他就打动了韩复榘。老韩有求必应,在省政府大会上宣称:“我就是迷信梁先生。”

此后许多年,梁漱溟奔波于南北,著文建校,曾到访陶行知所办的南京晓庄师范,考察广东、江苏、河北、山西等处的村政实验,筹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等等。被外国人多次称赞为“中国的甘地”,他只是礼貌地回了句:“愧不敢当。”

然而,日本人的炮火打碎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梦想。抗战时期,梁漱溟曾带着学生深入前线,亲自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三 民主救国

1937年底,国共关系刚刚有所缓和,梁漱溟就先于其他民主人士向国民党当局提出考察西北的要求。

在共产党的帮助下,经国共双方协调,1938年初,时任国民政府国防最高会议参议员的梁漱溟访问延安,为期18天。他此行带有两个动机,即实地考察和意见交换。

梁漱溟与毛泽东主席畅谈甚欢,共长谈了八次,有两次还是通宵达旦。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拿月薪八块大洋的毛泽东风趣地说:“我和梁漱溟先生早就认识了。”

延安时的毛泽东和梁漱溟

交谈过程中毛泽东“不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

1940年,梁漱溟发起成立中国民主同盟,任常务委员。代表民盟前往香港创办《光明报》并出任社长。

1946年3月,梁漱溟以中国民主同盟秘书长身份再赴延安,多次与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人长谈。

几十年后,梁漱溟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同毛泽东交谈的情景:“他不动气,不强辩,说话幽默,常有出人意外的妙语。明明是各不相让的争论,却使你心情舒坦,如老友交谈。”

1946年5月,梁漱溟以民盟秘书长的“第三方面”人士身份参与国共和谈。同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被暗杀,梁漱溟在记者招待会上大声疾呼:“特务们,你们还有第三颗子弹吗?我在这里等着它!”,体现出强烈的救国热情。

和谈破裂后,内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最终,更得民心的中国共产党夺取了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四 大会堂“直言相谏”

1950年1月,应毛主席、周总理邀请,梁漱溟来到北京。3月12日晚,主席专门派车接他到中南海颐年堂的住处餐叙。由于梁漱溟是素食者,毛泽东大声嘱咐:“我们也统统吃素食,因为今天是统一战线嘛。”

当主席得知他寄居在亲戚家时,马上派人安排他住进颐和园内一处环境幽雅的小院里。

梁漱溟一时成为主席的座上宾,交流颇多。主席常就一些国家大事征询他的意见。双方可谓坦诚相见、肝胆相照,时而不谋而合、兴高采烈,时而面红耳赤、不欢而散。

梁漱溟与儿子合影

也许正是这种“君子之交”,才使敢言直谏、固执己见的梁漱溟惹出了1953年的那段公案。

在1953年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梁漱溟的发言,掀起了轩然大波。

梁漱溟认为:解放后,工作重点都转移到城市,乡村便不免空虚。城里的生活提高很快,而乡村的农民依然很苦,形成的矛盾比较尖锐。有人形容,如今工人生活在九天,而农民却生活在九地,城乡差距被拉大。

梁漱溟政协会议发言

对梁漱溟的这番“逆耳忠言”,尤其是“九天九地”之说,主席极为不满,对他不点名地进行了批评,说“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不理解我们的“大仁政小仁政”(主席认为此时对付美帝国主义是大仁政,乡村建设暂时是小仁政)。

梁漱溟听了之后,知道是在批评他,便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予以申辩。之后,主席邀梁漱溟去怀仁堂观看文艺演出。开演前,梁漱溟要求主席解除误会,谈话不欢而散。梁漱溟一气之下中途退场回家。此后几天,梁漱溟连续遭到批驳。

感到委屈的梁漱溟在答辩发言中,与毛主席爆发了一场面对面的激烈论争,还再三向毛主席“要雅量”,要求主席不要“拒谏饰非”,主席也怒冲冲地厉声回击,酿成了前所未有的“廷争面折”的僵局。

毛主席最后说:在梁漱溟看来,点头承认他是正确的,这就叫“有雅量”;不承认他是正确的,那就叫“没雅量”。那样的“雅量”,我们大概不会有。但是,我们这一点“雅量”还是有的:你梁漱溟的政协委员还可以继续当下去。

梁漱溟仍然不依不饶,直到有人连续大喊“梁漱溟滚下台来!”这场惊心动魄的激烈争吵才草草收场。

后来,毛主席依然对这位北大老师很宽容、很尊重,对他所定的基调是:虽“思想反动”,但不算反革命;要批判,但也要给“出路”,并保留了他的政协委员职务和人身自由和与言论自由。

之后,梁漱溟向政协请了长假,闭门思过。政协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也未给他什么处分,只是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持续的批判。

梁漱溟渐渐地退出了政治舞台,他重新专注于学问研究。此事在文革期间自然就成了梁漱溟挨批斗的最大证据。

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梁先生反对以非历史的观点评价孔子,反对把批判孔子与批判林彪相提并论。当受到围攻时,他傲然宣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表现了其敢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五 “我太疲倦了,我要休息!”

1976年9月,毛泽东病逝后,销声匿迹20余年的梁漱溟驱车前往参加追悼会,之后暗自为其诵经。他说:毛主席是我结识的并世人物中最衷心折服的三个人之一。其他二人,一位是周恩来,一位是陶行知。

1978年“两会”,梁漱溟在政协发言,公然否定“文革”,他是举国第一人。后来落实政策,梁漱溟没有申报损失,只说了一句:“我所受的损失,不是多少金钱所能补偿的。”

1985年12月,北大哲学系为冯友兰先生举办九十华诞庆祝会,邀请梁漱溟参加,被他以“天气不好,不宜出门”为由拒绝了。

事后,梁漱溟写信解释说:“北大旧人现唯我二人存矣,应当会晤。只因足下曾谄媚江青,故我不愿来参加寿宴。如到我处来谈,则当以礼相待。”其秉直性格一如既往。

1987年,94岁高龄的梁漱溟在追忆当年那场自己向毛泽东“要雅量”而酿成“廷争面折”僵局的论争时说:“当时是我的态度不好,讲话不分场合,使他很为难,我更不应该伤了他的感情,这是我的不对。”

“他的话有些与事实不太相合,正像我的发言也有与事实不符之处,这些都是难免的、可理解的,没有什么。他已故去十年了,我感到深深的寂寞。”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逝世,享年九十五岁。

弥留之际,这个“怪老头”留给这个世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太疲倦了,我要休息!”

本作品图文无侵权意图,如有雷同,告知删除。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953年,梁漱溟为何公开顶撞毛泽东?他晚年后悔:当时不应该那样
梁漱溟,敢让毛泽东道歉的人(2)
可笑的文人风骨?梁漱溟公然顶撞毛主席,晚年却又为何后悔不迭?
中轴线上的《名人》故事(48)
1953年梁漱溟因何事与毛主席争吵?晚年梁漱溟:最折服毛泽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